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首字词组
匿瑕匿情匿空匿谋匿名信匿意匿悃匿窜
匿形匿曜匿迹潜形匿迹销声匿报匿户匿善匿藏
匿笑匿知匿耀匿訑匿年匿名帖匿作 
匿迹匿行匿黯匿逃匿影藏形匿伏匿控 
匿犀匿名匿讳匿避匿心匿丧匿止 
匿怨匿光匿端匿留匿尧匿名书匿瑕含垢 

词语解释:匿瑕  拼音:nì xiá
(1).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书·陈骞传》:“ 騫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纊而黜其聪察,匿瑕藏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
(2).掩藏缺点。 唐 姚崇 《执镜诫》:“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
词语解释:匿形  拼音:nì xíng
隐匿形迹。 明 张居正 《与蓟辽督抚书》:“虏若大举,必不止於八千一万。审欲大举,亦必匿形歛翼,岂肯以三路之説,明告於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其煌煌居歷史之首,而终匿形于卷末者,殆以此歟?”
词语解释:匿笑  拼音:nì xiào
窃笑,暗笑。 唐 韦瓘 《周秦行纪》:“太后又谓 潘妃 曰:‘子亦不来,何也?’ 潘妃 匿笑不禁,不成对。” 宋 惠洪 《冷斋夜话·欧阳修何如人》:“又问﹝ 欧阳修 ﹞能文章否? 无逸 曰:‘也得。’ 无逸 之子 宗野 方七岁,立於旁,闻之,匿笑而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缥锦廛文筑下·点化故事》:“帅不觉失笑,众亦匿笑而退。” 茅盾 《子夜》九:“忽然那一道和邻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着,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声音。”
词语解释:匿迹  拼音:nì jì
亦作“ 匿跡 ”。 隐藏起来,不露形迹。《申子·大体》:“故善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设於不敢,藏於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南史·隐逸传上·惠明》:“藏名匿迹,人莫之知。”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扬州 有 王生 者,人呼为 王四舅 ,匿跡货殖,厚自奉养,人不可见。” 太平天囯 宋溶生 《贬妖穴为罪隶论》:“我 天王 奉天伐罪,除暴救民,迅扫羣魔,妖氛几尽,而乃餘烬犹存,匿迹 燕 省。”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在群众性的社会运动中,有些坏现象即便匿迹一时,而日久玩生,又可能重新出现。”
词语解释:匿犀  拼音:nì xī
谓额上之骨隆起,隐于发内。《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李贤 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
词语解释:匿怨  拼音:nì yuàn
对人怀恨在心而不表现出来。《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 耻之, 丘 亦耻之。”《南史·刘穆之传》:“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明 李贽 《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不然,如 苏 ( 苏正和 )模稜 刘仁轨 ,匿怨沽名,岂正人哉!”
词语解释:匿情  拼音:nì qíng
隐瞒真情。《左传·襄公十八年》:“ 范宣子 告 析文子 ,曰:‘吾知子,敢匿情乎?’”《汉书·王莽传上》:“﹝ 王莽 ﹞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 莽 因曰:‘后将军 朱子元 无子, 莽 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 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事闻,上以额駙匿情不奏,欲立正典刑。”
词语解释:匿曜  拼音:nì yào
隐藏其光辉。比喻才德不外露。 南朝 梁 王僧儒 《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寳城不闢,慧扇方掩。”《宋史·乐志九》:“居晦匿曜,迈种惟勤。”
词语解释:匿知  拼音:nì zhī
谓聪明才智不外露。《史记·齐太公世家论》:“吾适 齐 ,自 泰山 属之 琅邪 ,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宋 王安石 《枣》诗:“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词语解释:匿行  拼音:nì xíng
恶劣的行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后三日復徙军於 檇李 ,斩有罪者三人,以徇於军曰:‘其淫心匿行,不当敌者,如斯矣。’”
词语解释:匿名  拼音:nì míng
隐瞒真姓名,不署名。《宋书·后废帝纪》:“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閭,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 清 黄景仁 《济南病中杂诗》:“匿名屠贩下,伏枕海山秋。”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我曾蒙匿名氏寄给我两本中途的《山雨》。”
词语解释:匿光  拼音:nì guāng
(1).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彭越 观时,弢跡匿光。民具尔瞻,翼尔鹰扬。”
(2).谓有隐身术,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使人看不见。 唐 韩愈 《毛颖传》:“世传当 殷 时,居 中山 ,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
词语解释:匿空  拼音:nì kōng
暗穴,隧道。空,通“ 孔 ”。《史记·五帝本纪》:“后 瞽叟 又使 舜 穿井, 舜 穿井为匿空旁出。 舜 既入深, 瞽叟 与 象 共下土实井, 舜 从匿空出,去。”
词语解释:匿迹潜形  拼音:nì jì qián xíng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再不和他亲折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跡潜形。”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诛奸》:“急忙忙走得 赵官家 无昏旦,却又喜孜孜匿跡潜形出 玉关 。”
词语解释:匿耀  拼音:nì yào
隐藏其光辉。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三:“飞轡西顿,则 离朱 与 矇瞍 收察;悬景东秀,则夜光与武夫匿耀。”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伊氏 生于近世,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
词语解释:匿黯  拼音:nì àn
暗淡。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只有凄微的风色,匿黯的日影,重云摩顶,孤鵠啼枝,添绘了几许悲愁的景象!”
词语解释:匿讳  拼音:nì huì
隐瞒。《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敢 ﹞怨大将 青 之恨其父,迺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然此赋(《洛神赋》)始名《感甄》,又以《蒲生》当其《塘上》,际此忌兄,而不自匿讳,何也?”
词语解释:匿端  拼音:nì duān
掩盖真相或实情。《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羣臣匿端,君见好则羣臣诬能。”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谗人以直道不违,佞人依违匿端。”
词语解释:匿谋  拼音:nì móu
隐藏其谋略。《孔丛子·对魏王》:“故贤愚共贯,则能士匿谋;真伪相错,则正士结舌。”
词语解释:匿迹销声  拼音:nì jì xiāo shēng
(1).犹言销声匿迹。看不到形迹,听不见声响。 清 袁枚 《新齐谐·怪弄爆竹自焚》:“箧内有 徽州 爆竹数枚,持灯前把玩。良久,烛花飞落,轰然一声,响如霹靂。此怪唧唧滚地,遂没不见。心大异之,虞其復来,待至漏尽,竟匿迹销声矣。”
(2).犹言销声匿迹。谓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 黑八哥 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 李大钊 《新纪元》:“劳工阶级有了自卫的方法,那些少数掠夺劳工剩余的强盗,都该匿迹销声了。”
词语解释:匿訑  拼音:nì yí
隐瞒欺诈。《大宝积经》卷八:“菩萨无有諛諂,不为匿訑。”
词语解释:匿逃  拼音:nì táo
(1).犹隐瞒。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
(2).潜逃。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四章:“以贫困之故则不能忍,不能忍则有窃盗、骗劫、赃私、欺隐、诈伪、偷漏、恐吓、科敛、佔夺、强索、匿逃、赌博之事,甚者则有杀人者矣。”
词语解释:匿避  拼音:nì bì
隐避,躲避。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 李姥 见帝至,亦匿避;宣至,则体颤不能起,无復向时调寒送煖情态。” 元 戴表元 《缩轩赋》:“子不匿避之,而欲以常盛之名,揭乎必趋之衝。” 元 袁裒 《求志赋》:“挺正色而不阿兮,粤忠讜乎继世。佩太阿之森鋩兮,壬佞嚄唶以匿避。”
词语解释:匿留  拼音:nì liú
暗中收留。 陈天华 《猛回头》:“如有私逃的人,匿留一晚,就要全家诛戮。”
词语解释:匿名信  拼音:nì míng xìn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件。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那个借钱不遂的翻译先生,挟了这个嫌,便把 弥轩 作弊的事情,写了一封匿名信给 龙光 。”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徐迟 《牡丹》:“这个复杂的社会可不能容许那种单纯的心愿变成事实。只用一封匿名信,就破坏了这件好事。”
词语解释:匿报  拼音:nì bào
隐匿不报或少报。例如:匿报公司利润。
词语解释:匿年  拼音:nì nián
隐瞒年龄。《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 朗 匿年,劾问。”
词语解释:匿影藏形  拼音:nì yǐng cáng xíng
躲藏起来,不被人发现
词语解释:匿心  拼音:nì xīn
隐瞒真实思想。 明 唐顺之 《与郭似庵巡按书》:“凡此数事,实所不敢当,非敢匿心矫跡,多为枝辞以徼避让之名,重获罪有道之门。”
词语解释:匿尧  拼音:nì yáo
传说 尧 曾让天下给 许由 , 许由 不受,遂遁耕于 中岳 颍水 之北, 箕上 之下。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汉 王襃 《四子讲德论》:“是以 许由 匿 尧 而深隐, 唐氏 不以衰。”
词语解释:匿意  拼音:nì yì
隐藏真情。《战国策·赵策二》:“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汉 王充 《论衡·答佞》:“是故佞人危人,人危而不怨;害人,人败而不仇,隐情匿意为之功也。”
词语解释:匿户  拼音:nì hù
隐瞒不报的户籍。《新唐书·宇文融传》:“ 融 由监察御史陈便宜,请校天下籍,收匿户羡田佐用度。”
词语解释:匿名帖  拼音:nì míng tiě
以攻讦为目的而书写的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帖子。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下引《鉴撮》:“ 明 武宗 朝有投匿名帖於丹墀者,帖言 刘瑾 乱政。” 何英芳 《〈啸亭杂录〉点校说明》:“ 嘉庆 二十年十一月有人投匿名帖控告他凌辱大臣,对庄头滥用非刑,因而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
词语解释:匿伏  拼音:nì fú
隐藏,潜伏。 黄谷柳 《虾球传·梦见红裤小姑娘》:“ 虾球 、 牛仔 匿伏在 沙河 基督教浸信会孤儿院背后的草丛中,整天不敢出来。” 黄谷柳 《人鬼殊途》:“只有 鳄鱼头 一个人,他只身匿伏在海滩边的石岩中。”
词语解释:匿丧  拼音:nì sàng
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旧唐书·刘玄佐传》:“将佐初匿丧,称疾俟代,帝亦为隐,数日乃发丧。”《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刘浩然 状告: 臧荣 不依父姓改作 庄荣 ,伊父 庄觉 ,并母 陈氏 病故后受 吉州 路知事,不候服闕,匿丧之任,於例有违。”《清会典事例·吏部·为本生父母继母及庶祖母治丧》:“如有匿丧不报者,照匿丧例革职。”
词语解释:匿名书  拼音:nì míng shū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书信。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周书·柳庆传》:“ 庆 以贼徒既众,似是乌合,既非旧交,必相疑阻,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唐律疏议·斗讼·投匿名书告人罪》:“诸投匿名书告人罪者,流二千里。”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冯令 士仁 ,政不善,有投匿名书者,歷詆其疵。”
词语解释:匿悃  拼音:nì kǔn
隐瞒实情。 清 薛福成 《书桐城程忠烈公遗事》:“公与诸酋指天誓曰:‘自今以往,富贵相保,匿悃不告,必死於礮。’”
词语解释:匿善  拼音:nì shàn
隐瞒才能。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 夷吾 不匿善于 齐桓 ,故国霸而主尊。”
词语解释:匿作  拼音:nì zuò
隐瞒姓名而劳作。《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 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 宋子 。”
词语解释:匿控  拼音:nì kòng
暗中控告。《清史稿·德宗纪一》:“先是 马兰镇 总兵 景瑞 修缮营房,为营兵匿控,总兵 桂昂 请兵激变,遣 伯彦訥謨祜 、 阎敬铭 查办。”
词语解释:匿止  拼音:nì zhǐ
隐避休息。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王孙骆 曰:‘饱食而去,前有 胥山 ,西坂中可以匿止。’”
词语解释:匿瑕含垢  拼音:nì xiá hán gòu
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大度包容。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唐 元稹 《论讨贼表》:“是以违陛下匿瑕含垢之仁,顺皇天震曜杀戮之用,此诚天下人人快愤激忠之日也。”参见“ 匿瑕 ”。
词语解释:匿瑕  拼音:nì xiá
(1).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书·陈骞传》:“ 騫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纊而黜其聪察,匿瑕藏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
(2).掩藏缺点。 唐 姚崇 《执镜诫》:“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
词语解释:匿窜  拼音:nì cuàn
隐藏逃避。《新唐书·列女传·郑义宗妻卢》:“夜有盗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窜,惟姑不能去。 庐 冒刃立姑侧,为贼捽捶几死。”
词语解释:匿藏  拼音:nì cáng
隐藏。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说他们家里都匿藏枪械武器,说他们串通了工人和渔民,准备等待时机暴动。”《新华月刊》1954年第12期:“﹝ 金玉成 ﹞解放初期又匿藏土匪,并且串通惯匪 权绍华 等,杀害了本县第七区 白马乡 的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