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末字词组
南北岭北穷北三北追亡逐北东西南北慑北大北
西北海北折北砚北代马望北遁北指南攻北天南海北
江北拱北古北罢北走南闯北幕北挠北天南地北
山北雁北追北终北羸北闯南走北挫北大西北
东北漠北奔北奋北口北追奔逐北山南海北 
塞北代北败北反北通南彻北上南落北望尘奔北 
河北淮北朔北社北青北摧北燕南赵北 
冀北有北走北华北雁南燕北正南巴北眉南面北 
直北逐北分北佯北面南背北正南靠北磁北 
湖北台北降北退北马空冀北正南八北碛北 

词语解释:南北  拼音:nán bě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张勃 《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璣尽海山。”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词语解释:南北学  拼音:nán běi xué
南北朝 时,经学分为南、北两派。除《诗》《礼》外, 南朝 为 魏 晋 之学, 北朝 为 东汉 之学。《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江 左,《周易》则 王辅嗣 ,《尚书》则 孔安国 ,《左传》则 杜元凯 。 河 洛 ,《左传》则 服子慎 ,《尚书》《周易》则 郑康成 。《诗》则并主於 毛公 ,《礼》则同遵於 郑氏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后即把 南北朝 的南学与北学两派合称为南北学。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案史於 隋 一代经学盛衰及南北学统一,説皆明晰。” 范文澜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第一部分八:“ 南北朝 时代, 北朝 儒生保守汉儒烦琐经学, 南朝 儒生采取 老 庄 创造新经学。所谓南学简约,得其英华( 要义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烦琐)。就是南北学的区别。”
词语解释:西北  拼音:xī běi
(1).方位名。介于西、北之间。《左传·定公十年》:“初, 卫侯 伐 邯郸午 於 寒氏 ,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指我国西北地区。一般指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及 青海 、 陕西 、 甘肃 三省之地。
词语解释:江北  拼音:jiāng běi
(1).指 长江 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 唐 淮南道 、 宋 淮南路 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指 江苏 、 安徽 两省中位于 长江 北岸的地区。《三国志·魏志·满宠传》:“﹝ 太和 ﹞三年春,降人称 吴 大严,扬声欲诣 江 北猎, 孙权 欲自出。”《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乾德 ﹞二年,又詔 江 北,许诸州民及诸监盐亭户缘 江 採捕及过 江 贸易。”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 大纲 恃其猛鷙,屡犯官军, 咸丰 乙卯五月窜 江 北。”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二章:“黑稠稠的 苏州河 里,这样的住家大半是从 苏北 逃难来的, 上海 人叫做 江 北船棚。”
(2).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臺, 江 北 江 南万树梅。” 凌力 《星星草》第一章四:“我们是太平军在 江 南 江 北打散了的老兄弟。”
(3).泛指江水的北面。《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韦昭 注:“江, 松江 。”《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江南倦歷览,江北旷周旋。” 李善 注:“ 永嘉江 也。”
(4).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参见“ 江南 ”。
词语解释:江南  拼音: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词语解释:山北  拼音:shān běi
古时泛指 终南 、 太华 二山以北之地。《战国策·魏策三》:“所亡乎 秦 者,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吴师道 补正引《史记正义》:“山, 华山 也。”《旧唐书·窦建德传》:“请自 滏口 之道,乘 唐国 之虚,连营渐进,以取 山 北。”
词语解释:东北  拼音:dōng běi
(1).介于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言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2).指国土的东北部。《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 师伐 郑 、次於 鱼陵 ……侵 郑 东北,至于 虫牢 而反。”
(3).今指我国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参见“ 东北平原 ”。
词语解释:东北平原  拼音:dōng běi píng yuán
也称 松辽平原 。在我国东北部。北起 嫩江 中游,南至 辽东湾 ,长约一千公里;东西最宽处约四百公里。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词语解释:塞北  拼音:sài běi
指 长城 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后汉书·袁安传》:“北单于为 耿夔 所破,遁走 乌孙 ,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属。” 南朝 梁 江淹 《侍始安王石头》诗:“何如塞北阴,云鸿尽来翔。” 隋 江总 《赠贺左丞萧舍人》诗:“ 江 南有桂枝,塞北无萱草。”《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居塞北者,不知江海有万斛之舡。” 宋 刘过 《清平乐》词:“新来塞北,传到真消息:赤地居民无一粒,更五单于争立。”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雁去雁来空塞北,花开花落自 江 南。”
词语解释:河北  拼音:hé běi
(1).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温 , 河 北地。”《淮南子·齐俗训》:“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 江 南、 河 北不能易其指,驰騖千里不能易其处。”《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将行,上书劝伐 河 北。”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 河 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词语解释:冀北  拼音:jì běi
(1).《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 秦 西 冀 北,实多骏驥。”因以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 一过 冀 北之野,而马羣遂空…… 东都 固士大夫之 冀 北也。”
(2).指游牧地区。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 冀 北。”
词语解释:直北  拼音:zhí běi
正北。《史记·封禅书》:“ 汉文帝 出 长安门 若见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北立 五帝坛 ,祠以五牢具。”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云白山青万餘里,愁看直北是 长安 。” 宋 苏庠 《菩萨蛮·宜兴作》词:“荒坡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词语解释:湖北  拼音:hú běi
中国中部的省,简称鄂。面积185897平方公里,人口5439万(1990),省会武汉。该省三面环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70%,中部、南部为平原。是中国重要的产棉省及淡水养殖省,是轻重工业综合发展的省,武钢及十堰的汽车制造厂为中国著名大企业。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汉水、京广、焦枝、枝柳、襄渝等河流、铁路通过该省
词语解释:岭北  拼音:lǐng běi
(1).山的北面。 唐 杜牧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诗:“云暖採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2).特指 五岭 以北。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水松》:“水松,叶如檜而细长,出南海。土产众香,而此木不大香,故彼人无偑服者。 岭 北人极爱之。”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无心思 岭 北,猿鸟莫相撩。”
词语解释:海北  拼音:hǎi běi
泛指僻远的北方。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朔南暨教,海北腾声。” 南朝 陈 徐陵 《河东康简王墓志》:“违青丘於海北,应紫盖於 江 南。”
词语解释:拱北  拼音:gǒng běi
犹拱辰。 唐 戴叔伦 《赠徐山人》诗:“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唐 罗邺 《春晚渡河有怀》诗:“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剑佩儼如林,齐倾拱北心。”
词语解释:雁北  拼音:yàn běi
指 山西省 北部 雁门关 以北内外 长城 之间的地区。 杨朔 《铁骑兵》三:“城里的 日本 兵大半调到 雁北 进行‘扫荡’去了,竟以为八路军转到外线,要捣毁他们的老巢,吓得急忙退回 包头 ,‘扫荡’便停止了。”
词语解释:漠北  拼音:mò běi
指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的地区。《汉书·王莽传中》:“又令 匈奴 却塞於漠北,责单于马万匹,牛三万头,羊十万头。” 唐 王昌龄 《箜篌引》:“疮病驱来役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宋 苏轼 《初到惠州》诗:“ 苏武 岂知还漠北, 管寧 自欲老 辽东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回纥 ﹞自迁入 西域 后,逐渐成为 西域 的主要居民,而原来居住地漠北,逐渐为 蒙兀 所占有。”
词语解释:代北  拼音:dài běi
(1).古地区名。泛指 汉 、 晋 代郡 和 唐 以后 代州 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 山西 北部及 河北 西北部一带。 唐 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诗:“ 雁山 横 代 北, 狐塞 接 云中 。”《宋史·韩琦传》:“ 契丹 来求 代 北地,帝手詔访 琦 ……会 安石 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 契丹 。”
(2). 唐 方镇名。《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八月,甲辰……詔以前 振武 节度使 李国昌 为 代北 节度使,镇 代州 。”
(3).指 北魏 。 西晋 末年, 拓跋猗卢 受封为 代王 。后其曾孙 拓跋珪 改国号为 魏 ,迁都 代郡 平城 ,是为 北魏 。故后世或以“代北”称之。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 代北 ,始尝宰制 中华 ,逮乎 隋 唐 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 汉 人相抗,是则同於醇化而已。”
词语解释:淮北  拼音:huái běi
指淮河以北的地区,特指安徽的北部
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北部,面积2725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淮北煤田为中国主要煤炭基地之一
词语解释:有北  拼音:yǒu běi
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有,词头。《诗·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朱熹 集传:“北,北方寒凉不毛之地也。”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轩辕 去 蚩尤 之凶,迁其民善者於 邹屠 之地,迁恶者於有北之乡。” 清 钱谦益 《贺文司理诗册序》:“自今以往,固将黜捲舌于天街,投谗人於有北,海内咸长养和平。”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若是者,於 震旦 为封豕,投畀有北,未足以尽其诛。”
词语解释:逐北  拼音:zhú běi
(1).追击败兵。《庄子·则阳》:“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陆德明 释文:“逐北,如字,又音佩。军走曰北。”《史记·项羽本纪》:“ 楚 起於 彭城 ,常乘胜逐北,与 汉 战 滎阳 南 京 索 间。” 唐 纪唐夫 《骢马曲》:“逐北自諳深磧路,连嘶谁念静边功。”《明史·李文忠传》:“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 郑振铎 《桂公塘》十三:“他们仿佛便已看见挞子兵的狼狈败退, 汉 族大军的追奔逐北。”
(2).逃跑。 明 孙柚 《琴心记·相如倦游》:“鹏困图南,騅伤逐北,命乖时蹇难説。”
词语解释:台北  拼音:tái běi
中国台湾省首府。位于台湾岛北端,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 233万。台湾省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词语解释:穷北  拼音:qióng běi
极远的北方。 唐 赵嘏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诗之三:“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 宋 文天祥 《正气歌》:“ 楚 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三光坠榆木,穷北回輼輬。”
词语解释:折北  拼音:shé běi
败北,败走。《鹖冠子·世兵》:“避我所危,就我所生……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汉书·蒯通传》:“ 汉王 将数十万众……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颜师古 注:“折,挫也。北,奔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 光武 悉 汉 将之良,以围 天水 而折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会 周 师大举,寄任多非其人,折北不支。”
词语解释:古北  拼音:gǔ běi
见“ 古北口 ”。
词语解释:古北口  拼音:gǔ běi kǒu
长城 隘口之一。在 北京市 密云县 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宋 欧阳修 《重赠刘原父》诗:“ 古北岭 口踏新雪, 马盂山 西看落霞。” 明 徐渭 《代知清丰沉公祀碑》:“会虏入 古北口 ,逼都城。” 清 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 唐庄宗 取 幽州 , 辽太祖 取 山南 , 金 之破 辽 兵、败 宋 取 燕京 ,皆由 古北口 。”亦省作“ 古北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 居庸 、 古北 、 松亭 等关,北瞰沙漠,南引 江 淮 。”
词语解释:追北  拼音:zhuī běi
追击败兵。《吕氏春秋·首时》:“九战九胜,追北千里。”《史记·晋世家》:“ 齐 师败走, 晋 追北至 齐 。”《金史·斡璋传》:“败之,追北四十餘里。”
词语解释:奔北  拼音:bēn běi
败逃。《书·甘誓》“弗用命,戮于社” 孔 传:“不用命奔北者,则戮之於社主前。” 孔颖达 疏:“奔北,谓背陈走也。”《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 宋 秦观 《谋主》:“ 项氏 乘百战之威,身死东城, 刘氏 以颠沛奔北之餘,五载而成帝业。”
词语解释:败北  拼音:bài běi
(1).打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餘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2).泛指竞赛中失败。 唐 柳宗元 《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
词语解释:朔北  拼音:shuò běi
泛指我国 长城 以北地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晋 左思 《魏都赋》:“ 荆 南怀憓,朔北思韙。” 唐 贾岛 《雨夜寄马戴》诗:“今夕 曲江 雨,寒摧朔北风。”
词语解释:走北  拼音:zǒu běi
战败而逃。亦指败逃的军队。《六韬·均兵》:“ 太公 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
词语解释:分北  拼音:fēn běi
分离。北,通“ 背 ”。《书·舜典》:“分北 三苗 。” 孔 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 孔颖达 疏:“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
词语解释:降北  拼音:jiàng běi
投降败逃。《韩非子·内储说上》:“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汉书·晁错传》:“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 颜师古 注:“北为败退。”
词语解释:三北  拼音:sān běi
三次败逃。《韩诗外传》卷十:“《传》曰: 卞庄 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 卞庄子 受命,颜色不变。” 唐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亦迭和之微旨也》诗:“虽然未三北,亦可输千鐉。”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待彼三战三北餘,试我七纵七擒计。”
词语解释:砚北  拼音:yàn běi
谓几案面南,人坐砚北。指从事著作。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十:“ 唐 段成式 书云:‘杯宴之餘,常居砚北。’” 宋 晁说之 《感事》诗之一:“干戈难作墙东客,疾病犹存砚北身。”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太仆》:“惟以砚北之身,与丹黄为伍,读书质疑,已六易稿,尚未成书,今始卒业。”
词语解释:罢北  拼音:bà běi
败走,败北。《吕氏春秋·孝行》:“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 高诱 注:“衣食足,知荣辱,故守则坚,战必克,无退走者。”
词语解释:终北  拼音:zhōng běi
神话中的国名。《列子·汤问》:“ 禹 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 北海 之北,不知距 齐州 几千万里,其国名曰 终北 。”
词语解释:奋北  拼音:fèn běi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鯤,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鲲鹏自北冥奋飞,扶摇直上,一举九万里。后以“奋北”喻人青云得志,大展宏图。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 长公 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跡,来朝一苇度西。”
词语解释:反北  拼音:fǎn běi
见“ 反背 ”。
词语解释:反背  拼音:fǎn bèi
(1).亦作“ 反北 ”。背叛。《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 孙臏 、 吴起 之兵也。”《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袭 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四折:“陛下,这反背的都有,驾下问波。”
(2).违背;相反。《老残游记》第三回:“他治河的法子乃是从 大禹 一脉下来的,专主‘ 禹 抑洪水’的‘抑’字,与 贾让 之説正相反背。”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即使偶尔送(儿子)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
词语解释:社北  拼音:shè běi
复姓。《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社北氏 , 齐 倡徙居社南,因以为氏。又有居社北者,亦以为氏。 汉 高煬 娶 扶风 社北氏 女。”
词语解释:华北  拼音:huá běi
指我国北部 河北 、 山西 、 北京 、 天津 、 内蒙古 一带地区。
词语解释:佯北  拼音:yáng běi
假装败退。《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鋭卒勿攻。” 明 徐渭 《策》:“观其诫轻骑拔 赵 帜而立 汉 帜也,则亦必诫水上之军以战时佯北之故矣,於是水上军知 信 之败也为诈。”
词语解释:退北  拼音:tuì běi
犹败北。《三国志·吴志·孙晧传》“所在战克”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车之虑也。”
词语解释:追亡逐北  拼音:zhuī wáng zhú běi
追击败逃的敌人。《史记·田单列传》:“ 燕 军扰乱奔走, 齐 人追亡逐北。”《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三道俱进,果衝 休 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 夹石 ,斩获万餘。”亦作“ 追亡逐遁 ”、“ 追奔逐北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於是 恢 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 槃江 。”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追奔逐北,扫地无遗。” 鲁迅 《〈华盖集〉后记》:“又好像 楚霸王 ……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
词语解释:代马望北  拼音:dài mǎ wàng běi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且夫士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尤恶内留。” 汪继培 笺:“《后汉书·班超传》云:‘狐死首丘,代马依风。’《文选·古诗十九首》 李善 注引《韩诗外传》云:‘《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词语解释:走南闯北  拼音:zǒu nán chuǎng běi
谓到处闯荡,有阅历。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这年月呀,女人尊贵啦,跟男人一样可以走南闯北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不瞒 萧队长 , 老孙头 我走南闯北,就是凭这胆量大。” 杨朔 《雪花飘飘》:“ 桃树爷爷 是个说故事的能手,一辈子走南闯北的,阅历多。”
词语解释:羸北  拼音:léi běi
困败。 汉 贾谊 《新书·匈奴》:“窃闻 匈奴 当今遂羸北,此其示武昧利之时也。”
词语解释:口北  拼音:kǒu běi
泛指 长城 以北地区。也称口外。主要指 张家口 以北的 河北省 北部和 内蒙古自治区 中部。因 长城 关隘多称口,如 古北口 、 喜峰口 、 张家口 、 杀虎口 等,故名。参见“ 口外 ”。
词语解释:口外  拼音:kǒu wài
泛指 长城 以北地区。也称口北。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四折:“ 赵令史 枉法成狱,杖一百,流口外为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文安 有佣工 古北口 外者,久无音问。其父母值岁荒,亦就食口外,且觅子。亦久无音问。”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之二:“别看咱是口外的庄稼汉,塞外的红枣骝马名不虚传。”参见“ 口北 ”。
词语解释:通南彻北  拼音:tōng nán chè běi
谓贯穿南北。 赵树理 《三里湾·站得高看得遍》:“又往前走,就看见东山根通南彻北的一条河从北边的山缝里钻出来,又钻进南边的山缝里去。”
词语解释:青北  拼音:qīng běi
即 青丘 。传说中的古国名。《吕氏春秋·知度》:“ 禹 曰:‘若何而治 青北 ,化 九阳 、 奇怪 之所际。’” 高诱 注:“皆四夷之远国。” 陈奇猷 校释:“ 孙詒让 曰:‘青北’当作‘青丠’,‘奇怪’当作‘奇肱’…… 孙 説是也。《淮南·时则训》‘东至 青丘 , 树木 之野’,又《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缴大风於 青丘 之津’,皆可为证。”参见“ 青丘 ”。
词语解释:青丘  拼音:qīng qiū
亦作“ 青邱 ”。
(1).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吕氏春秋·求人》:“ 禹 东至 榑木 之地, 日出 、 九津 、 青羌 之野…… 鸟谷 、 青丘 之乡, 黑齿 之国。”《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 …… 青丘国 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郝懿行 疏引 服虔 曰:“ 青丘国 ,在 海东 三百里。”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二:“ 青丘 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2).泛指边远蛮荒之国。《北史·隋纪下·炀帝》:“又 青丘 之表,咸脩职贡;碧海之滨,同禀正朔。” 唐 陈子昂 《国殇文》:“且欲蹈 乌丸 之垒,刈 赤山 之旗,联 青丘 之缴,封 黄龙 之尸。”
(3).即 长洲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十岛之一。旧题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长洲 一名 青邱 ,在南海辰巳之地……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 青邱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二》:“ 青丘 还扰圃, 丹穴 更巢梧。”《云笈七籤》卷六:“ 黄帝 东到 青丘 ,过 风山 ,见 紫府先生 。”
(4).地名。在今 山东省 广饶县 北。 唐 杜甫 《壮游》诗:“春歌 丛臺 上,冬猎 青丘 旁。” 仇兆鳌 注引《寰宇记》:“ 青丘 在 青州 千乘县 。 齐景公 田於此。” 唐 杜甫 《虎牙行》:“ 渔阳 突骑猎 青丘 , 犬戎 锁甲围丹极。”
(5).地名。在今 江苏 吴淞江 滨。 明 高启 《青丘子歌》序:“江上有 青丘 ,予徙家其南。”《明史·文苑传一·高启》:“ 张士诚 据 吴 , 啟 依外家,居 吴淞江 之 青丘 。”
(6).即 青丘子 。 明 高启 别号。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丧子》:“我闻 青邱 言,君应传真詮。”
(7).泽名。《淮南子·本经训》:“杀九婴於凶水之上,缴大风於 青邱 之泽。” 高诱 注:“ 青邱 ,东方泽名也。”
(8).星名。属长蛇座。《晋书·天文志上》:“青丘七星,在軫东南,蛮夷之国号也。”
词语解释:雁南燕北  拼音:yàn nán yàn běi
比喻两地分离。《说岳全传》第三四回:“几载飘零逐转蓬,年来多难与兄同。雁南燕北分飞久,驀地相逢似梦中。”
词语解释:面南背北  拼音:miàn nán bèi běi
指登基当皇帝。封建社会帝王面南朝北设座,故称。相声《连升三级》:“既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将来我要是面南背北之时,这人对我有很大的用处啊。”
词语解释:马空冀北  拼音:mǎ kōng jì běi
见“ 马羣空 ”。
词语解释:马群空
比喻人才得到充分的选拔和任用。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 一过 冀 北之野,而马羣遂空……大夫 乌公 一镇 河阳 ,而 东都 处士之庐无人焉。” 元 周伯琦 《至正元年复科举取士制纪事》诗:“周南麟趾厚, 冀 北马羣空。”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盖 伯乐 过 渥洼 之渚,而马羣为空。近古以来,号称得人之盛,未有如明公者。”亦作“ 马空冀北 ”。 宋 汪元量 《别杨驸马》诗:“去去马空 冀 北,行行鹤度 辽东 。”
词语解释:东西南北  拼音:dōng xī nán běi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寧处。”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亦作“ 东西南朔 ”。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二节:“自 武汉 举义以来,不旬月间,天下响应,东西南朔,联翩建义, 禹 域版图,殆全归 汉 有。”
(2).指普天下。 清 纳兰性德 《摸鱼儿·送别德清蔡夫子》词:“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唐 睿宗 《孔子赞》:“吾岂匏瓜,东西南北。”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间》诗:“他们是东西南北的人,从不曾高枕而卧,现在在这里落户,却竟十分心安理得。”
(4).指分散四方。 宋 张孝祥 《鹊桥仙·别立之》词:“离歌声断酒杯空,容易里、东西南北。”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后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5).指方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行之间,一阵大风起处,捲得灰沙飞起,眼前对面不见,竟不知东西南北了。”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感情在他心中绕着圆圈,把个最简单的人闹得不知道了东西南北。”
词语解释:遁北  拼音:dùn běi
犹败逃。《淮南子·兵略训》:“然而前无蹈难之赏,而后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词语解释:幕北  拼音:mù běi
漠北。幕,通“ 漠 ”。古代泛指 蒙古 大沙漠以北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单于闻之,远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 汉 侯应 《对问罢边备议》:“幕北少草木,多大沙, 匈奴 来寇,少所蔽隐。”
词语解释:闯南走北  拼音:chuǎng nán zǒu běi
奔走四方。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一章:“一个女子会几手武艺不难,难的是她是一个尚未出闺的大姑娘,能够带领一班人在江湖上闯南走北。” 峻青 《海啸》第四章:“但因他多年来闯南走北,高山大海狂风巨浪经历得多了,所以走起山路来并不感到吃力。”
词语解释:追奔逐北  拼音:zhuī bēn zhú běi
见“ 追亡逐北 ”。
词语解释:追亡逐北  拼音:zhuī wáng zhú běi
追击败逃的敌人。《史记·田单列传》:“ 燕 军扰乱奔走, 齐 人追亡逐北。”《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三道俱进,果衝 休 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 夹石 ,斩获万餘。”亦作“ 追亡逐遁 ”、“ 追奔逐北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於是 恢 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 槃江 。”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追奔逐北,扫地无遗。” 鲁迅 《〈华盖集〉后记》:“又好像 楚霸王 ……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
词语解释:上南落北  拼音:shàng nán luò běi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儿做买卖,我怎知他上南落北。”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如今的年青人,心都野了,总不肯守在家里,欢喜往外跑……可是等我闭了眼睛,那时上南落北,都由他去罢。”
词语解释:摧北  拼音:cuī běi
使敌人败北。《新唐书·李嗣业传》:“﹝ 嗣业 ﹞后应募 安西 ,军中初用陌刀,而 嗣业 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嚮摧北。”
词语解释:正南巴北  拼音:zhèng nán bā běi
亦作“ 正南八北 ”。亦作“ 正南靠北 ”。
(1).方言。地道的,确实的。 梁斌 《红旗谱》六:“咱是正南巴北的老实庄稼人嘛。”
(2).方言。正经的,正式的。 刘流 《飞行员大闹县城》:“他早知道这个平民大药房不是正南八北的买卖,虽然还没摸清它的底细,但是知道它和特务机关有联系。” 田流 《王运昇》:“从小就没有正南靠北地种过庄稼,哪里会有什么生产经验。”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十二章:“怎么来的?我是一不靠情面,二不靠照顾,光明正大,正南巴北,奉了命令来的。”
词语解释:正南靠北  拼音:zhèng nán kào běi
见“ 正南巴北 ”。
词语解释:正南巴北  拼音:zhèng nán bā běi
亦作“ 正南八北 ”。亦作“ 正南靠北 ”。
(1).方言。地道的,确实的。 梁斌 《红旗谱》六:“咱是正南巴北的老实庄稼人嘛。”
(2).方言。正经的,正式的。 刘流 《飞行员大闹县城》:“他早知道这个平民大药房不是正南八北的买卖,虽然还没摸清它的底细,但是知道它和特务机关有联系。” 田流 《王运昇》:“从小就没有正南靠北地种过庄稼,哪里会有什么生产经验。”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十二章:“怎么来的?我是一不靠情面,二不靠照顾,光明正大,正南巴北,奉了命令来的。”
词语解释:正南八北  拼音:zhèng nán bā běi
见“ 正南巴北 ”。
词语解释:正南巴北  拼音:zhèng nán bā běi
亦作“ 正南八北 ”。亦作“ 正南靠北 ”。
(1).方言。地道的,确实的。 梁斌 《红旗谱》六:“咱是正南巴北的老实庄稼人嘛。”
(2).方言。正经的,正式的。 刘流 《飞行员大闹县城》:“他早知道这个平民大药房不是正南八北的买卖,虽然还没摸清它的底细,但是知道它和特务机关有联系。” 田流 《王运昇》:“从小就没有正南靠北地种过庄稼,哪里会有什么生产经验。”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十二章:“怎么来的?我是一不靠情面,二不靠照顾,光明正大,正南巴北,奉了命令来的。”
词语解释:慑北  拼音:shè běi
慑其军威而败逃。 唐 陆贽 《李晟凤翔陇西节度兼泾原副元帅制》:“一鼓而兇徒慑北,再驾而都邑廓清。”
词语解释:指南攻北  拼音:zhǐ nán gōng běi
犹声东击西。《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 蜀 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词语解释:挠北  拼音:náo běi
(1).败北。《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2).犹背离。
词语解释:挫北  拼音:cuò běi
败北,打败仗。 唐 杜牧 《〈战论〉序》:“兵非脆也,穀非殫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
词语解释:山南海北  拼音:shān nán hǎi běi
(1).指辽远或不能确指的地方。《红楼梦》第五七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那 何玉凤 听了‘乌里雅苏臺’五个字,耳朵里还许有个影子,只在那里楞楞儿的听;到了 张金凤 ,更不知那是山南海北。” 杨朔 《北线》:“这一出去山南海北,说不定扯到天边去。”
(2).泛指四面八方。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你, 余志芳 ,谁知道,不押着长长的一列火车的,或是一大轮船的货物,山南海北地各处去呢?” 王老九 《想起毛主席》诗:“ 中国 有了 毛主席 ,山南海北飘红旗。”
词语解释:望尘奔北  拼音:wàng chén bēn běi
见“ 望尘奔溃 ”。
词语解释:望尘奔溃  拼音:wàng chén bēn kuì
亦作“ 望尘奔北 ”。 谓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望尘奔北,闻敌失魄。”《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诸军同日皆临 江 ,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附者不可胜数。”
词语解释:燕南赵北  拼音:yàn nán zhào běi
泛指 黄河 以北地区。 唐 杨炯 《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归葬於某原。 碣石 、 恒山 , 燕 南 赵 北,礼仪光被,宗族相临。” 宋 苏轼 《定州到任谢执政启》:“ 燕 南 赵 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 宋 陆游 《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 太行 之下吹虏尘, 燕 南 赵 北空无人。”
词语解释:眉南面北  拼音:méi nán miàn běi
(1).形容彼此不和,合不来。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二折:“直等的恩断意絶,眉南面北,恁时节水尽鹅飞。” 明 《杀狗记·乔人行谮》:“今日离家去,再不许登门,眉南面北,不相存问。”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四折:“决有些嗔忿忿眉南面北,你莫不气冲冲话不投机。”
(2).形容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元 孙季昌 《粉蝶儿·怨别》套曲:“美恩情眉南面北,好姻缘鸳鸯拆对。”
词语解释:磁北  拼音:cí běi
磁针指向地磁北极的方向。
词语解释:碛北  拼音:qì běi
旧称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地区。《隋书·阴寿传》:“ 寳寧 弃城奔于磧北, 黄龙 诸县悉平。”
词语解释:大北  拼音:dà běi
大败。《国语·吴语》:“ 越王 乃令其中军衔枚潜涉,不鼓不譟以袭攻之, 吴 师大北。” 韦昭 注:“军败奔走曰北。”
词语解释:天南海北  拼音:tiān nán hǎi běi
(1).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杨朔 《熔炉》:“他素来最能关心战士,天南海北,不管怎样调皮捣蛋的人,一经他教育改造,都能脱胎换骨。”
(2).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和他在一起,觉得很自在,很安详,可以天南海北,无拘无束地聊天。”
词语解释:天南地北  拼音:tiān nán dì běi
(1).形容距离遥远。《金石续编·唐〈鸿庆寺碑〉》:“天南地北,鸟散荆分。” 明 冯惟敏 《正宫端正好·涞邑初度自述》套曲:“念平生手足亲,奈寻常骨肉疎,天南地北多歧路。”
(2).指距离远的不同地区。 老舍 《女店员》第二幕:“一想起到天南地北去的姑娘们啊,我心里就开了电门,亮了!”
(3).形容(淡话)漫无边际。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 赵玉林 无心地天南地北地闲扯, 小王 却有意地要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来进行自己的了解工作。”
词语解释:大西北  拼音:dà xī běi
指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以及 内蒙古 的一部分。总面积约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为全国的十四分之一。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尚未充分开发。《人民日报》1983.12.4:“在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人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现代,我国大西北这样辽阔的国土资源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