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挑包 拼音:tiāo bāo
肩挑包裹。 宋 刘克庄 《出宿环碧》诗:“逐客挑包水榭中,忽闻乾鹊噪东风。” 宋 文天祥 《送赖伯玉入赣序》:“今君挑包负笈,将四方上下以求为诗。”词语解释:打包 拼音:dǎ bāo
(1).整束行装。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打字》:“行路有打火、打包、打轿。”
(2).特指僧人行脚云游。谓其所带行不多,仅打成一包而已。 宋 曾几 《谒径山佛日杲禅师于虎丘》诗:“打包 龙井寺 ,持鉢 虎丘山 。”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雪峰宗一》:“其徒以为打包潜窜,有欲束装从行者,己乃奄然坐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 景城 天齐庙 一僧,住持 果成 之第三弟子……戒律清苦,虽千里亦打包徒步,从不乘车马。”
(3).泛谓轻装出行。 宋 陈与义 《题继祖蟠室》诗之二:“万卷吾今一字无,打包随处野僧如。”
(4).包装物品。《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 西门庆 这里是 来保 ,将礼物打包整齐。”如:打包装箱;打包机。词语解释:并包 拼音:bìng bāo
谓包括各方面。《庄子·徐无鬼》:“圣人并包天地。”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并包畜养,无异鉅细。” 明 张居正 《杂著》:“其招徠并包,盖亦有英雄之度。”词语解释:大包 拼音:dà bāo
(1).指宇宙。 唐 韩愈 《苦寒》诗:“芒碭大包内,生类恐尽歼。” 钱仲联 集释引 方崧卿 曰:“大包,以宇宙言也。”
(2).突起的大疙瘩。 左邻 《金铃段》:“他早晚要把钉子碰,碰个大包就不轻!”
(3).食品名。比较大的包子。有馅,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词语解释:香包 拼音:xiāng bāo
(1).花苞。 前蜀 毛文锡 《赞成功》词:“海棠未坼,万点深红。香包缄结一重重。”
(2).装钱物的小荷包。《中国民间故事选·一双彩虹》:“他妻子用火热热的心和乖溜溜的双手,三天两头忙,才织成个‘密褶’香包带在他身上。”词语解释:霜包 拼音:shuāng bāo
亦作“ 霜苞 ”。
(1).白色花朵。 宋 梅尧臣 《有折景福殿后酴醾花至者》诗:“蔟蔟霜包密,层层玉叶同。”
(2).柑橘。柑橘经霜后始熟。瓤瓣为外皮所包裹。故称。 宋 梅尧臣 《赠裴直讲水梨二颗言太尠答吴甘三颗以为多走笔呈之》诗:“莫将多少为轻重,试擘霜包几瓣香。” 宋 梅尧臣 《重送周都官》诗:“荷叶半黄莲子老,霜苞微緑橘林明。” 宋 陆游 《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诗:“霜包才三四,气可压千百。”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橘》及《果二·柑》。词语解释:开包 拼音:kāi bāo
谓女子破身。《白雪遗音·马头调·叹五更》:“何人设下这烟花,苦壤女妓娃。开包落水,恼恨爹妈。当初做的差。”词语解释:荷包 拼音:hé bāo
(1).随身佩带或缀于袍上装盛零星物品的小囊。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路、州、县各立长官曰达鲁花赤,掌印信以总一府一县之治……达鲁花犹华言荷包上压口捺子也,亦由古言总辖之比。”《红楼梦》第十七回:“﹝ 寳玉 ﹞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繫荷包解下来了。” 沙汀 《航线》:“而且他们的荷包已经空了,没有钱再买票了。”
(2).食品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乾脯……每分不过十五钱。”词语解释:全包
全部占有词语解释:腰包 拼音:yāo bāo
本为腰间所系的包,后常泛指个人所得或所有,犹私囊。《水浒传》第五回:“ 鲁智深 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 鲁迅 《伪自由书·不负责任的坦克车》:“然而也有人惴惴然,惟恐又要掏腰包,报效坦克捐。”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三:“它们所要照顾的是腰包,而不是脑袋呀!”词语解释:心包 拼音:xīn bāo
包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词语解释:毡包 拼音:zhān bāo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 蒙古 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绢衫毡包,极其华整。”《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当下叫了两乘轿子,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着--一个抱着毡包--一直来到河下。”《红楼梦》第八七回:“ 雪雁 走去,将一包小毛衣裳抱来,打开毡包,给 黛玉 自拣。”词语解释:挂包 拼音:guà bāo
即挎包。 刘白羽 《远方的来信》:“他们无论到哪里,无论哪一次会议,无论哪一次战斗,指导员都从皮挂包里把它拿出来。” 茹志鹃 《百合花》:“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参见“ 挎2包 ”。词语解释:渐包 拼音:jiàn bāo
亦作“ 渐苞 ”。 不断滋长;丛生。《书·禹贡》:“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孔 传:“渐,进长;包,丛生。” 陆德明 释文:“包,必茅反。字或作苞。” 孔颖达 疏引 孙炎 曰:“物丛生曰苞。” 晋 左思 《蜀都赋》:“红葩紫饰,柯叶渐苞。”词语解释:寄包 拼音:jì bāo
寄存行李。喻指寄宿。 宋 陆游 《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诗:“身如林下僧,处处常寄包;家如梁上燕,岁岁旋作巢。”词语解释:面包
亦作“麵包”。词语解释:合包 拼音:hé bāo
即荷包。 元 刘致 《一枝花·罗帕传情》套曲:“待帽盒里收呵若有些疎虞甚意儿,待合包里藏呵有那等俏相识开口着我怎推辞。”词语解释:红包 拼音:hóng bāo
指用红色布帛或红纸包着的礼金、红利等。词语解释:二包 拼音:èr bāo
(1).指 唐 包何 与 包佶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何》:“ 何 字 幼嗣 , 润州 延陵 人, 包融 之子也。与弟 佶 俱以诗鸣,时称‘二 包 ’。”
(2).指 清 包捷 与 包振 。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包 名 捷 ,江南 吴江 人,有才名。与弟 振 ,同举壬午南闈,时称二 包 。”词语解释:银包 拼音:yín bāo
犹钱包。 许地山 《人非人》:“五个人把 可为 底长褂子剥下来,取下他一个大银表,一枝墨水笔,一包银包。”词语解释:兼包 拼音:jiān bāo
兼容并包。《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汉 郑玄 注:“此 孔子 兼包 尧 、 舜 、 文 、 武 之盛德。”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伏蒙陛下,皇明委照,洪覆兼包。赎以严诛,授以优寄。郡部虽小,风土未殊。静临水木之华,甘处江湖之上。”词语解释:封包 拼音:fēng bāo
封缄。亦指封缄着财物、文书等的封套。 唐 元结 《心规》:“其甚也,则须封包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二章:“茶客们看了这字条,有的认为是打诗谜的;有的以为是送花会封包的。”词语解释:马包 拼音:mǎ bāo
一种中间开口,两旁可以装塞钱物的长布袋。可以横置马、驴等背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好在我行李无多,把衣箱寄在 杏农 那里,只带了一个马包,跨驴而行。”词语解释:麇包 拼音:jūn bāo
亦作“麏包”。 以白茅包的死獐子。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唐 李峤 《茅》诗:“麏包青野外,鴟啸綺楹前。”词语解释:山包 拼音:shān bāo
方言。小山,山冈。 程世才 《包坐之战》:“这座山有许多小山包……我军冲到哪里,哪里的敌人就利用树林、山包或河坎作掩护。” 华山 《山中海路》六:“翻过小山包,前面又是一座陡峭的高山。”词语解释:缠包 拼音:chán bāo
缠绕包裹。借指穿着。 宋 苏辙 《乘小舟出筠江》诗之一:“红饭白醪供醉饱,青蓑黄篛可缠包。”参见“ 缠裹 ”。
词语解释:缠裹 拼音:chán guǒ
(1).缠绕裹扎。《东观汉记·郭丹传》:“ 丹 无所归节传,以敝布缠裹节,昼伏夜行,求謁 更始 妻子,奉还节传。”《后汉书·董卓传》:“ 卓 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於地,热膏灌杀之。” 沉从文 《会明》:“旗在 会明 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
(2).装束;衣着。 宋 苏辙 《题王詵都尉画山水横卷》诗之一:“归来缠裹任紈綺,天马性在终难羈。” 宋 苏泂 《金陵杂兴》诗之四:“明日死生犹未必,将何缠裹过秋冬。”词语解释:革包 拼音:gé bāo
指皮包。 黄中黄 《孙逸仙》第四章:“警官无词,检及钞票,则其所携约三万金,见之愕然,详记其数,纳于革包。”词语解释:卷包 拼音:juàn bāo
犹言席卷。《红楼梦》第一○三回:“你们不是常和姑娘説,叫他别受委屈,闹得他们家破人亡,那时将东西卷包儿一走,再配一个好姑爷。”词语解释:草包 拼音:cǎo bāo
(1).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说话行动莽撞粗鲁的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魏公徐鹏举》:“其为守备时,值振武营兵变,为乱卒呼为草包,狼狈而走。” 清 李渔 《意中缘·返棹》:“草包饭包,忽然荣耀,时高运高,説来堪笑。”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可是, 洪承畴 和 孙传庭 不是草包,咱们能想到的他们也会想到。”
(2).用草等编成的包袋。词语解释:发包 拼音:fā bāo
(1).发出承包任务。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明天我们的工程不能完成,人家发包单位就要罚款。”
(2).山名。《淮南子·墬形训》:“清 漳 出 楬戾 ,浊 漳 出 发包 。” 高诱 注:“ 发包山 ,一名 鹿苦山 ,亦在 上党 。”词语解释:调包 拼音:diào bāo
暗中用假的换真的或用坏的换好的。 明 单本 《蕉帕记·脱化》:“再不许付粉弄蹊蹺,拜斗逞妖嬈,花月场来撮俏,燕鶯羣去调包。”《快心编三集》第二回:“若叫众家人打到 李 家去,又想 再思 有意调包,必然防备。”词语解释:豆包 拼音:dòu bāo
用豆沙做馅的包子。 小民 《火树银花大年夜》:“厨房里开始忙了,熏鸡,熏肉,炸丸子,腌鱼,剁馅子,炖肉,蒸肉,蒸包子、馒头、豆包、糖三角。”词语解释:受气包 拼音:shòu qì bāo
比喻经常被当做抱怨或泄愤对象的人。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是个受气包:我天天受他(指 曾文清 )的气,受老爷子的气,受我们姑奶奶姑老爷的气,连儿子媳妇的气我都受啊!”词语解释:货包 拼音:huò bāo
货物包裹。 王西彦 《风雪》一:“车子里一共有五个乘客,集中坐在车子前面的货包上。”词语解释:饭包 拼音:fàn bāo
(1).饭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书》:“令每日行营五更造饭,天明起程,每人煮一饭包,备带身中,以为午饭。”
(2).比喻无用的人。 清 李渔 《意中缘·返棹》:“草包饭包,忽然荣耀。”词语解释:馋包 拼音:chán bāo
指馋涎。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丙录》:“疑所谓噬嗑者,或即食物时颐中津液自生,如沤泡之形,俗所谓馋包也。”词语解释:蒲包 拼音:pú bāo
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发财秘诀》第三回:“却説 广东 地方,无论人家店铺,洋银是不用纸包的,是用一个蓆袋盛的。这蓆袋就同 江 南的蒲包差不多,不过蒲包是阔的,他是窄的罢了。”词语解释:蒙古包 拼音:měng gǔ bāo
中国 蒙古 族、 哈萨克 族、 塔吉克 族的牧民在游牧时居住的伞顶圆柱形帐篷,用毡子做成,又称“氊包”。我国古代文献称穹庐或毡帐。词语解释:脓包 拼音:nóng bāo
(1).身体某部组织化脓时因脓液积聚而形成的隆起物。
(2).比喻无用的人。《西游记》第四回:“猴王笑道:‘脓包!脓包!我已饶了你,你快去报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谁知他是个脓包,这一点他就担不起了。” 茅盾 《惊蛰》:“你们这些脓包,一点勇气也没有。”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打胜了不要笑,打败了不许哭,哭的就是脓包!”词语解释:脑包 拼音:nǎo bāo
(1).罩住头发的软巾。古称帻。
(2).方言。小土山。 李宝柱 《战犹酣·比翼齐飞》:“跨脑包,越天险。”原注:“坝上草原的人们称小土山为脑包。”词语解释:书包 拼音:shū bāo
布或皮革等制成的,主要供学生上学时装书籍、文具用的袋子。 冰心 《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我背上书包,锁上门。”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如果当时他只是写来自己看看,放在书包里,是不会出什么乱子的。”词语解释:背包 拼音:bēi bāo
行军或外出时背在背上的衣被包裹。 郭小川 《赠友人》诗:“背上背包!如同战火纷飞的当年。”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那些洋里洋气怪不顺眼的士兵,满身是武器、子弹和背包。”词语解释:顶包 拼音:dǐng bāo
(1).谓服劳役,当苦差。 明 徐渭 《歌代啸》第一出:“我就断了这瓠子种,又何妨?我便顶包、化缘、撇鈸、説因果,也过了这日子,莫不只有园子好种。”
(2).暗中更换。 孙中山 《政府扣留的不是枪械是私运军火的丹麦船》:“第二批枪支到了,然后才用军政部的护照,才对你们说枪支到了。他们这次所运的枪,就是顶包。现在顶包已经是穿了。因为这个原故,政府便要查究。” 孙中山 《中国内乱之因》:“有了这两个疑点,那末这批军火,不是私运,便是顶包。”词语解释:软包 拼音:ruǎn bāo
指包着供演出用的服装和道具等的布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词语解释:内包 拼音:nèi bāo
即内涵。逻辑学名词。参见“ 内涵 ”。
词语解释:内涵 拼音:nèi hán
(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英雄人物会有某些共同的品质,例如行动的勇敢,信仰的坚定和单纯。但这些简单的概念依然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包含着个性的汪洋大海。”
(2).内在的涵养。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一章:“在苦难中长大的 梁生宝 是个内涵很深厚的人,这小伙的才能和德性是轻易不外露的。”词语解释:兼容并包 拼音:jiān róng bìng bāo
谓广泛收罗,将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檄》:“必将崇论閎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许德珩 《五四运动回忆录》:“他( 蔡元培 )到校后,宣布他的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亦作“ 兼包并容 ”。 章炳麟 《讨满州檄文》:“苟无大害於我军事者,一切均当兼包并容,有违节制,悉以军律治罪。”词语解释:跟包 拼音:gēn bāo
(1).旧时指专为某个戏曲演员管理服装及做其他杂务。 秦瘦鸥 《秋海棠》四:“尤其是那个跟包的小 荣奎 ,因为他把 秋海棠 诓到 撷英 去和 王掌柜 的媳妇见面之后, 玉昆 曾经狠狠地揍过他一顿。”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赶明儿你不必拉车了,顶好跟包去!”
(2).指做这种工作的人。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七回:“那跟包开了缸,就缸里闻了一闻道:‘不差,跟老板抽的差不离。’” 秦瘦鸥 《秋海棠》二:“他想回头去问 荣奎 ,可是这个功成身退的跟包先生,早就走得不见影踪了。” 徐迟 《牡丹》一:“那时,在不是主角的,而是配角的舞台底下的化妆室里,再不是由六个跟包侍候他穿行头的名演员了。”词语解释:邮包 拼音:yóu bāo
由邮电局寄递的包裹。。亦指装着邮件的包裹。 李瑛 《乡邮员》诗:“肩上背着邮包,脸上挂满笑。”词语解释:倒包 拼音:dǎo bāo
(1).冒名顶替。 明 徐渭 《答兄子官人》:“老朽向来只做倒包,观‘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儻许倒包,幸另定一官人或擅技名氏,如此则不苦辞也。”
(2).指受雇假冒身份,代人服役应差。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宣谕》:“ 嘉 隆 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僱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 尤聪 ﹞再要改行,没了资本,往衙门里与人替差使做倒包。”
谓使人罄尽囊中钱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湖北谣》:“ 毕 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 福 天资阴刻,广纳苞苴; 陈 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謡曰‘ 毕 不管, 福 死要, 陈 倒包’之语。”词语解释:随包 拼音:suí bāo
旧时馈赠财礼时另给其仆人的赏封。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后汉书·宦者传》:‘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为导行费。’注云:‘贡献外别有所入,以为所献物之导引也。’按:世俗所谓随包,昉此。”参见“ 随封 ”。
词语解释:随封 拼音:suí fēng
即封包。给介绍人、推荐或关说者的酬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你老説的有理,事成之后,随封都要双分的。” 王季思 等注:“随封,即封包、赏钱。”参阅《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导行费” 李贤 注。词语解释:麻包 拼音:má bāo
麻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那工程委员听説用麻袋装土,乐得从中捞点好处,便打发人去办,登时把 镇江府 城厢内外各麻包店的麻包、席包买个一空。”词语解释:麦粞包 拼音:mài xī bāo
指专吃麦粞的人。詈语,穷鬼。 明 周履靖 《锦笺记·争馆》:“做人切莫做 餘姚 ,到处人呼‘麦粞包’。”词语解释:丢包 拼音:diū bāo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
(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 端木蕻良 《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
(3). 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猎人与孔雀》:“许多姑娘来找他丢包,谈情,他也不睬,一天只是去打猎。”词语解释:门包 拼音:mén bāo
指贿赂守门人的财物。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阍人》:“《后汉书·梁冀传》:‘ 冀 寿 共乘輦车,游观第内。鸣鐘吹管,或连继日夜。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今日所谓门包,殆昉於此。” 清 袁枚 《新齐谐·福建解元》:“闻门外喧嚷声,问之,则解元与公家人为门包角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就你爷爷 老张才 ,一年到头单这大小官的门包钱,就够买地,娶媳妇,生儿子,添孙子!”词语解释:鹅包 拼音:é bāo
鹅额部的肉瘤。泛指突起之物。 吴奚如 《活摇活动》:“于是,他连连指着他底肩峰上的鹅包,匆迫地补加道:‘看,--看,--看哪个的厚大些!--哼,这是什么假的!’”词语解释:三包 拼音:sān bāo
(1). 唐 代诗人 包融 与其子 何 、 佶 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融》:“ 融 , 延陵 人。 开元 间,仕歷大理司直,与参军 殷遥 、 孟浩然 交厚,工为诗。二子 何 、 佶 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 包 ’。”
(2).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人民日报》1981.3.1:“不少工厂都以对产品实行三包来招揽生意。这应该说是对顾客负责的态度。”词语解释:三自一包 拼音:sān zì yī bāo
缩略语。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的合称。词语解释:黑老包 拼音:hēi lǎo bāo
老包 指 宋 代的 包拯 ,以执法严明著称,尊之为 包公 。传统戏曲中, 包公 勾黑脸谱,故以“黑老包”指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人。 古华 《土地爷》:“这个在京城主法律的黑老包,就是小时候和他一起放过牛、爬过树、摸过螃蟹的 伍徕老庚 。”词语解释:鼓包 拼音:gǔ bāo
(~儿)物体或身体上鼓起疙瘩:他的脸上鼓了一个包儿。词语解释:针线包 拼音:zhēn xiàn bāo
放置针、线等缝补用物的包。 贺敬之 《放歌集·西去列车的窗口》:“悄悄打开针线包呵,给‘新兵们’缝缀衣扣。”《人民日报》1960.11.30:“过去老红军、八路军一人都有一个针线包。” 束为 《好人田木瓜》:“爬上炕去,搬开他老伴的被子、针线包子、梳头盒子,检翻起来。”词语解释:酒囊饭包 拼音:jiǔ náng fàn bāo
见“ 酒囊饭袋 ”。
词语解释:酒囊饭袋 拼音:jiǔ náng fàn dài
讥讽无能的人,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类说》卷二二引 宋 陶岳 《荆湖近事》:“ 马氏 奢僭,诸院王子僕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明 吴炳 《西园记·冥拒》:“这酒囊饭袋,真是草包哩!”亦作“ 酒囊饭包 ”。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念区区酒囊饭包,又谁知生来命高,没生涯,终朝醉饱,都倚着那妖嬈。”词语解释:钱包 拼音:qián bāo
装钱的小包。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交出钱包是不上算的,但是性命比钱包更可宝贵。”《文汇报》1990.7.14:“失落钱包一月,不料完璧归 赵 。”词语解释:钢包 拼音:gāng bāo
盛钢水的容器,用钢制成,内砌耐火砖,钢水由底部的口流出,进行浇铸。也叫“钢水包”词语解释:掉包 拼音:diào bāo
暗中掉换。 清 李玉 《意中人·诱娶》:“为不敢求亲相府,且掉包嫁我娇娥。”《红楼梦》第九六回:“依我想,这件事,只有一个‘掉包儿’的法子。”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 王立堂 的脚镣手铐,早已松了,立刻便交给 李老九 。 王立堂 ……身当其景,也骇得面无人色:万想不到临到 华阴县 衙门,才来掉包!”词语解释:松包 拼音:sōng bāo
懦夫;胆小鬼。 克非 《春潮急》九:“他不相信 林方成 会是个松包,竟闯不出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一:“二狼羔子 贾立义 是个松包。他虽比 梁永生 大,可他自知抵不过 永生 。”词语解释:承包 拼音:chéng bāo
按照议定的条件承担完成任务的责任。原为计件工资的一种特殊形式。现指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内部一种经济责任制。词语解释:浓包 拼音:nóng bāo
脓包。喻指无能或无能的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喝駡 包 家手下人,我们都是浓包汉。”词语解释:浆包 拼音:jiāng bāo
即胎膜。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老太婆终于用剪子把‘浆包’剪破,用瘦骨棱棱的手指把带血的婴儿拖了出来。”词语解释:浸包 拼音:jìn bāo
包容。《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 长城 之境,因宜为治。”词语解释:沾包 拼音:zhān bāo
方言。受连累。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一:“你说吧,不能怪你,要不说呀,有事你可得沾包。” 李之华 《反“翻把”斗争》:“这不当着老叔说,我有事我顶着,绝不能叫你‘沾包儿’(受连累)‘坐蜡’。”词语解释:烤面包 拼音:kǎo miàn bāo
用热源烤成棕色的面包片词语解释:烟袋荷包 拼音:yān dài hé bāo
亦作“烟袋荷包”。 系在烟管上用以盛放烟丝的袋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个当儿,又听老爷叫取师老爷的烟袋荷包去。”词语解释:烟荷包 拼音:yān hé bāo
亦作“烟荷包”。 装烟丝用的小袋子。《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张姑娘 同母亲这才在窗臺儿上各人找着自己的烟荷包、烟袋,吃了一袋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他坐正了一下自己,伸手到屁股后边掏出烟荷包来。”词语解释:牧包 拼音:mù bāo
我国 蒙古 、 哈萨克 、 塔吉克 等少数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包,家、屋的意思。《人民日报》1976.4.6:“走进牧包,老阿妈点上雪亮的马灯,摆设得整整齐齐的柜子、被褥、收音机……便一齐从黑暗里跳了出来。”词语解释:攮包 拼音:nǎng bāo
詈词。犹脓包,废物。《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俺那个是攮包,见了他,只好递降书的罢了。”词语解释:掏包 拼音:tāo bāo
从别人的腰包里偷东西词语解释:掏腰包 拼音:tāo yāo bāo
出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若説他自己掏腰包,又断没有这等事。” 老舍 《骆驼祥子》五:“ 祥子 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词语解释:搜腰包 拼音:sōu yāo bāo
搜查某人的钱包
在某人身上寻找钱财词语解释:搂包 拼音:lōu bāo
兜揽买卖的中间人。《人民日报》1951.11.8:“ 北京市 德胜门 关厢是全市骡马交易的中心,这里的交易一向被马店和搂包把持。”词语解释:搭包 拼音:dā bāo
即褡包。长而宽的腰带,内可装钱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开他行囊来看看,见搭包多是白物,约有五百餘两。”《红楼梦》第二四回:“﹝ 倪二 ﹞一头説,一头从搭包内掏出一包银子来。”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老程 极快的穿上衣裳,钮扣通体没扣,只将破皮袄上拢了根搭包,叼着烟卷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