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刺史刺骨刺竹刺伤刺候刺痛刺戒刺临
刺桐刺客刺血刺子刺草刺斫刺拨刺儿头
刺绣刺口刺股刺柴刺蓟刺断刺挠刺事
刺天刺促刺蹙刺剑刺耳刺猬刺宥刺儿菜
刺船刺人刺讥刺齿刺美刺邪里,刺斜刺彪刺儿
刺眼刺破刺文刺鼻刺探刺斜刺心裂肝刺上化下
刺刺刺头刺取刺邪刺棹刺焚刺察刺心切骨
刺虎刺谒刺规刺针刺闹刺恼刺干刺世
刺字刺手刺闺刺山刺心刺径刺心刻骨刺喷
刺举刺舟刺芒刺舌刺芡刺慝刺戟刺奸

词语解释:刺史  拼音:cì shǐ
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隋以后刺史》:“ 汉 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 魏 晋 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 隋 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 直隶 知州也。”
词语解释:刺桐  拼音:cì tóng
(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 印度 、 马来亚 等地,我国 广东 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 唐 罗邺 《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唐 朱庆馀 《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 宋 苏轼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清 孙枝蔚 《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2).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别称。 唐 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 桐城 。 宋 元 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 刺桐 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 刺桐 称 泉州 。
词语解释:刺绣  拼音:cì xiù
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刺出字画的美术工艺。 汉 王充 《论衡·程材》:“ 齐 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唐 元稹 《春六十韵》:“挑鬟玉釵髻,刺绣寳装拢。”《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不做东君造化,金针刺绣羣芳样。”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瘦马》:“夫见其举止端方,喜而留之,命伴女公子刺绣。”
刺綉:1.一种美术工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綉,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问女年几何,曰:十二岁矣。问近习何事,曰:刺綉耳。”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这里的女孩子,只知低头刺绣,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她做的刺绣手工和画的桃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苏绣、湘绣等。参见“ 刺绣 ”。
(3).在身体上刺花纹,即文身。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你们课本中有过 海南岛 黎 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
词语解释:刺天  拼音:cì tiān
(1).直入云天,谓极高。 晋 木华 《海赋》:“巨鳞插云,鬐鬣刺天。”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 仇兆鳌 注:“刺天,言山势之高。”
(2).冲入天空。多喻名位遽升。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復,羣飞刺天。” 宋 陈师道 《次韵答学者》:“行地径须先八骏,刺天终不羡餘飞。”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郎官 马子约 题诗法堂壁间曰:‘十年衰病卧林泉,鵷露羣飞竞刺天。黄纸除书犹到汝,固知清世不遗贤。’”
词语解释:刺船  拼音:cì chuán
(1).撑船。《庄子·渔父》:“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史记·陈丞相世家》:“ 平 恐,乃解衣躶而佐刺船。”一本作“ 刺舩 ”。 金 朱澜 《宫澜》诗:“採莲宫女分花了,笑把兰篙学刺船。”
(2).传说 春秋 时, 成连 教 伯牙 学琴三年, 伯牙 情志仍未能专一,于是用船把 伯牙 送到荒僻无人的岛上,让他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悟得琴理。事见《乐府古题要解》。后因以“刺船”为使人移情之典。《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 成连先生 刺船海上,令我移情。”
词语解释:刺眼  拼音:cì yǎn
(1).谓触目,接触到视线。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2).引申指光线或颜色令人眩目。 碧野 《雪路云程·飞越冰峰》:“军帽檐挂着黑布,遮住刺眼的雪光。”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诗:“避开刺眼的阳光,在阴暗里他看见:那些马车轻快地滚过。”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三章:“刚使剃刀彻底刮过脑袋,头皮白得刺眼,正象一顶白鱼的鳞做的帽壳那么难看。”
(3).惹人注意并使人看了不顺眼、不舒服。 明 张煌言 《洒血》诗之四:“乾坤竟如此,刺眼尽猴冠。”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发排之前,我已尽量把刺眼的语句删去了。” 秦牧 《花城·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以掩饰。”
词语解释:刺刺  拼音:cì cì
(1).多言貌。《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刺刺者不以万物为筴。” 金 元好问 《入济源寓舍》诗:“睡中刺刺闻人语, 季子 金多过 洛阳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十丈莲》:“其族叔某时劝女再适,女大声屏逐之,不容其刺刺语。”
(2).犹絮絮。《明史·文苑传三·归有光》:“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 长兴 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 吴 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二更向尽,诸僕皆睡去,两人犹刺刺语。”
(3).象声词。 宋 梅尧臣 《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诗:“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刺刺。” 刘半农 《敲冰》诗:“刺刺的大风,吹动两岸的大树,化作一片怒涛似的声响。”
(4).连续相刺。《晋书·杨骏传》:“初, 骏 徵高士 孙登 ,遗以布被, 登 截被於门,大呼曰:‘斫斫刺刺。’旬日託疾诈死,及是,其言果验。”
词语解释:刺虎  拼音:cì hǔ
(1).杀虎。 战国 时 陈畛 说 秦惠王 ,引 卞庄子 刺虎为喻,先待 齐 楚 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史记·张仪列传》。后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胡羯凭陵,方踰 汾 潞 ,刺虎之势,时期 卞生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席益 为参政……阳与 吕 合而阴与 徐 交也。 吕 既出而欲为刺虎之术,竟不能就而反被逐。”
(2).中草药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刺虎》﹝集解﹞引 苏颂 曰:“生 睦州 ,凌冬不凋,采根、叶、枝入药。味甘。主治一切肿疼风疾。”
(3).昆剧传统剧目。 清 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 明 将 周遇吉 兵败 代州 ,回 宁武关 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 周 出战,被 闯王 部将射伤,后自尽。
词语解释:刺字  拼音:cì zì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2).指名刺。 宋 李觏 《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 独逸窝居士 《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 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 废黥。 魏 、 晋 、 南北朝 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 唐 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 后晋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 元 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 蒙古 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 满 汉 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4). 宋 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5).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 明 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景泰 中, 武清侯 为总兵,请征剿 也先 ,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景帝 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
词语解释:刺举  拼音:cì jǔ
(1).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 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 。”《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 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 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 严复 《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 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
(2).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词语解释:刺骨  拼音:cì gǔ
(1).古代医疗方法之一。《韩非子·安危》:“闻古 扁鹊 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
(2).深入骨髓。形容程度极深。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是时既退 元丰 大臣於散地,皆衔冤刺骨。”《明史·洪锺传》:“ 马湖 土知府 安鼇 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黑头援立纪略》:“﹝ 冯銓 ﹞又时时刺得外廷情事,密报逆 贤 使为之备, 贤 感之刺骨。”
(3).深入骨髓。形容极其惨毒。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虽威以刺骨之刑,勗以悬金之赏,终不可得也。” 宋 苏舜钦 《上执政启》:“捽首就吏,虽具狱而无他;刺骨定刑,终削籍而见弃。”
(4).深入骨髓。形容极工谋算。《明史·奸臣传·温体仁》:“ 崇禎 初,迁尚书,协理詹事府事。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鷙,机深刺骨。”
(5).深入骨髓。形容极冷。 宋 戴复古 《饮中》诗:“布衣不换锦官袍,刺骨清寒气自豪。”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一夕间,天色惨淡,阴风刺骨。”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车牗四洞,朔风刺骨,而道路又崎嶇难行。”
词语解释:刺客  拼音:cì kè
(1).怀挟武器进行暗杀的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 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 盎 安陵 郭门外。”《后汉书·杜林传》:“既遣而悔,追令刺客 杨贤 於 陇坻 遮杀之。” 唐 韩愈 《平淮西碑》:“阴遣刺客,来贼相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道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 叶紫 《行军散记四·捉刺客》:“师长的房间里突然怪叫了一声--捉刺客呀!”
(2).玫瑰花的别称。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予长兄 伯声 常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玫瑰为刺客。”
词语解释:刺口  拼音:cì kǒu
多言多语。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诗:“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蔆芡。”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
词语解释:刺促  拼音:cì cù
(1).忙碌急迫,劳碌不休。《晋书·潘岳传》:“时尚书僕射 山涛 、领吏部 王济 裴楷 等并为帝所亲遇, 岳 内非之,乃题阁道为謡曰:‘阁道东,有大牛。 王济 鞅, 裴楷 鞧, 和嶠 刺促不得休。’” 唐 李贺 《浩歌》:“看见秋眉换新緑,二十男儿那刺促。” 清 魏禧 《〈溉堂续集〉序》:“长年刺促,乞食於江湖;伤逝悲来,较甚往昔。”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昙花记》:“愧少如椽之笔,且为刺促之文,良由时近黄昏,不过免于曳白耳。”
(2).惶恐不安。 唐 权德舆 《数名诗》:“《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诗:“闻官饱食太仓粟,使我刺促难为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君有异念耶?何忽觉刚气砭人,刺促不寧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逢到刮风的日子,如果风向与去信或来信刚刚相反,就有一方面要耐着刺促不宁的心情等待。”
词语解释:刺人  拼音:cì rén
(1).刺伤人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埤雅·释草》:“蔆,《尔雅》曰‘蔆蕨攗’。其叶似荇,白华,实有紫角,刺人。可食。”
(2).指肌肤因受淹渍刺激而疼痛。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桑》:“狐尿刺人,肿痛欲死,热桑灰汁渍之,冷即易。” 巴金 《灭亡》第九章:“ 杜大心 底话是多么刺人!”
(3).指刺激人。 萧军 《羊·职业五》:“为了他说话刺人,侦探们激怒了,竟抽了他几个嘴巴。”
(4).特指强梁拒劝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习强梁而专亡,距忠告而不纳者,刺人也。”
词语解释:刺破  拼音:cì pò
用尖物刺透。例如:紧闭的嘴唇发出的哨音刺破了喧闹。
词语解释:刺头  拼音:cì tóu
(1).犹埋头。《古尊宿语录》:“闻举经举论,便刺头入里许,念言念句,便遇着这般底,便是杀人贼。”
(2).见“ 刺儿头 ”。
词语解释:刺儿头  拼音:cì ér tóu
亦作“ 刺头 ”。 喻难缠的不易对付的人。 曹禺 《日出》第三幕:“你别理他,这孩子天生刺儿头!”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在巡警眼中, 祥子 是头等的‘刺儿头’,可是他们也不敢惹‘刺儿头’。”《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学院里到处传说……总务处长 王甫 要进党委了,‘刺头’ 李冉 很快就要入党了等等。”
词语解释:刺谒  拼音:cì yè
投名刺以求见。《南史·刘绘传》:“出为 南康 相,郡人有姓 赖 ,所居名 秽里 ,刺謁 绘 , 绘 戏嘲曰:‘君有何秽,而居秽里?’” 唐 薛调 《无双传》:“由是乃刺謁,以从侄礼见 遂中 ,具道本末,愿纳厚价以赎 採苹 。” 宋 林逋 《送马程知江州德安》诗:“到日何人先刺謁,二 林 开士在琴堂。”
词语解释:刺手  拼音:cì shǒu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词语解释:刺舟  拼音:cì zhōu
刺船。撑船,划船。《淮南子·原道训》:“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宋 欧阳修 《石楼》诗:“高滩復下滩,风急刺舟难。”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自 寳应 来,阴寒雨雪间作,是日始见日,尤寒,刺舟者鬚眉皆冰。” 清 姚鼐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诗之二:“更欲刺舟往,相从忘主宾。”
词语解释:刺竹  拼音:cì zhú
亦称“ 竻竹 ”。 竹的一种,因多刺,故名。《新唐书·王式传》:“浚壕繚栅,外植刺竹,寇不可冒。”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岭头刺竹蒙龙密,火拆红蕉焰烧日。”
词语解释:刺血  拼音:cì xuè
刺手指出血。表示虔敬的一种苦行。《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后妃列女》:“ 唐 孝女 冯 氏……誓不嫁以奉母。母病篤,刲股治之不救。葬母,乃结草庐墓下,以供晨香夕灯,侍奉如生,又刺血书经,报劬劳之恩。”
词语解释:刺股  拼音:cì gǔ
战国 时 魏 人 苏秦 说 秦王 ,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后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隋书·儒林传序》:“学优入室,勤踰刺股,名高海内,擢科甲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 明 朱权 《荆钗记·会讲》:“萱堂淑贤齐 孟母 ,谆谆教子读诗书,刺股悬梁曾努力,引光夜凿 匡衡 壁。”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从今后刺股悬梁,专心致义献光明,雁塔争看姓字扬。”
词语解释:刺蹙  拼音:cì cù
刺绣成皱纹形状。 唐 孙棨 《北里志·王团儿》:“东邻起样裙腰阔,刺蹙黄金綫几条。”
(1).忙碌急迫。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十:“凤飢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羣鸡,刺蹙争一餐?”
(2).惶恐不安。 宋 司马光 《投梅圣俞》诗:“羸马惮远行,毛鬣寒瑟缩。旅拒不肯前,一步九刺蹙。”
词语解释:刺讥  拼音:cì jī
亦作“ 刺几 ”。 犹言讥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书,上採《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淮南子·泰族训》:“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宋 苏轼 《参寥子真赞》:“外尩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而已。这就带些刺讥了。”
词语解释:刺文  拼音:cì wén
犹刺绣。 唐 白居易 《策林二·息游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参见“ 刺綉 ”。
词语解释:刺绣  拼音:cì xiù
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刺出字画的美术工艺。 汉 王充 《论衡·程材》:“ 齐 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唐 元稹 《春六十韵》:“挑鬟玉釵髻,刺绣寳装拢。”《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不做东君造化,金针刺绣羣芳样。”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瘦马》:“夫见其举止端方,喜而留之,命伴女公子刺绣。”
刺綉:1.一种美术工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綉,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问女年几何,曰:十二岁矣。问近习何事,曰:刺綉耳。”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这里的女孩子,只知低头刺绣,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她做的刺绣手工和画的桃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苏绣、湘绣等。参见“ 刺绣 ”。
(3).在身体上刺花纹,即文身。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你们课本中有过 海南岛 黎 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
词语解释:刺取  拼音:cì qǔ
(1).刺探。《汉书·丙吉传》:“驭吏因随驛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 云中 、 代郡 ,遽归府见 吉 白状。” 颜师古 注:“刺谓探之也。” 宋 苏舜钦 《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郡本多盗,公始至,诸邑日有剽劫,民情骚然。公为设策刺取,乃府大吏为之囊橐,以故益滋不败。”
(2).犹掘取。 宋 苏辙 《息壤》诗:“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邱……窃持大畚负长鏄,刺取不已帝使流。”
(3).采取,选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李坤》:“﹝道人﹞曰:‘此皆《易》之一端耳。’出一小篋,随所问刺取诸家之书,为 蔡 指示。” 章炳麟 《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因刺取二家言,凡六十餘事,颇有发正,别为一篇。”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迨 嘉靖 间, 唐 人小説乃復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
词语解释:刺规  拼音:cì guī
指摘,规劝。 唐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刺规多諫諍,端拱自光辉。”
词语解释:刺闺  拼音:cì guī
古代夜有急报,投刺于宫门以告警。闺,宫中小门。 南朝 梁 戴暠 《从军行》:“ 长安 夜刺闺,胡马白铜鞮。詔书发 陇右 ,召募取 关西 。”《陈书·世祖纪》:“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 唐 皎然 《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兼呈上杨使君》诗:“戎寇夜刺闺,民荒岁伤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刺闺》:“刺闺,夜有急报,投刺於宫门也。” 清 钱谦益 《五芳井歌》:“丙子之秋虏再入,旁午军画刺闺急。”一说,“刺即钻刺之刺。如云‘穴门以入’耳。”参阅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刺闺》
词语解释:刺芒  拼音:cì máng
某些果实外壳上的针状物。亦泛指棘刺。 宋 王禹偁 《回寇密植谢官启》:“目窥星斗之文章,身负刺芒之怵惕。”
词语解释:刺伤  拼音:cì shāng
用锋利的东西刺或戳而受伤。例如:他的胸膛下部被刺伤,即使不会致命,也是伤势严重的。
词语解释:刺子
暗剑
词语解释:刺柴  拼音:cì chái
长刺的丛生灌木。 鲁迅 《彷徨·祝福》:“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词语解释:刺剑  拼音:cì jiàn
击剑。《史记·刺客列传》:“ 鲁句践 已闻 荆軻 之刺 秦王 ,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
词语解释:刺齿  拼音:cì chǐ
刺剔牙齿。《礼记·曲礼上》:“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陈澔 集说:“口容止,不宜以物刺於齿也。”
词语解释:刺鼻  拼音:cì bí
谓气味呛鼻难闻。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 一家跟着茶房走进去时,立刻闻到刺鼻的油腥味儿。”《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纸盒不断地晃荡,经常有刺鼻的气味。”
词语解释:刺邪  拼音:cì xié
讽刺邪恶。 唐 元希声 《赠皇甫侍御赴京》诗之八:“刺邪矫枉,非贤勿居。”
词语解释:刺针  拼音:cì zhēn
(1).指尖细象针那样的东西。《山海经·西山经》“枳叶而无伤” 晋 郭璞 注:“枳,刺针也,能伤人,故名云。”
(2).腔肠动物刺细胞外面的针状物,是腔肠动物的感觉器官。
词语解释:刺山  拼音:cì shān
旧传 甘肃 敦煌 东南一百三十里有 悬泉水 ,出 龙勒山 腹。 汉 将 李广利 伐 大宛 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见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沙洲》。后遂以为典实。 宋 范仲淹 《水车赋》:“渤潏腾波,忽若刺山之泉涌;潺湲去浪,渐如澄山之练舒。”
词语解释:刺舌  拼音:cì shé
《隋书·贺若弼传》:“父 敦 以武烈知名,仕 周 为 金州 总管, 宇文护 忌而害之。临刑,呼 弼 谓之曰:‘吾必欲平 江南 ,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 弼 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宋 苏轼 《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
词语解释:刺候  拼音:cì hòu
刺探侦察。《汉书·陈咸传》:“时 槐里 令 朱云 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 咸 素善 云 , 云 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云 从 咸 刺探伺候事之轻重, 咸 因教令上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馆伴者谓 拯 曰:‘ 雄州 新开便门,乃欲诱纳北人以刺候疆事乎?’”
词语解释:刺草  拼音:cì cǎo
除草。《荀子·富国》:“刺草殖穀,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梁启雄 释:“刺草,谓以耜鍤除去草根。”
词语解释:刺蓟  拼音:cì jì
泛称大蓟、小蓟。因叶皆有刺,故称。 宋 晁补之 《收麦呈王松龄秀才》诗:“东山刺蓟深一尺,负郭家近饶盘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释名﹞:“虎蓟、马蓟、猫蓟、刺蓟、山牛蒡、鸡头草、千针草、野红花: 弘景 曰:‘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附方﹞:“心热吐血,口乾。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词语解释:刺耳  拼音:cì ěr
(1).形容言词尖锐。 唐 贾岛 《送沉秀才下第东归》诗:“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低着眉头,听着许多刺耳的话!” 吴晗 《行动比文字更重要》:“尽管有人不喜欢联合政府这一名词,尽管以为刺耳,然而多党政府毕竟非成立不可!”
(2).形容尖利和杂乱的声音。 明 刘基 《八声甘州·咏蛙》词:“曾记江湖烟雨,被枕边讙噪,刺耳如锥。”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一家邻居》:“一辆大板车载着最后一批杂乱的家具,在石子路上碾出很大的刺耳的声响。”《花城》1981年第6期:“我听到了车轮和钢轨摩擦时的刺耳的轧铄声。”
词语解释:刺美  拼音:cì měi
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沿袭古题,唱和重复,於文或有长短,於义咸有赘賸。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 宋 梅尧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
词语解释:刺探  拼音:cì tàn
探听,侦察。《周礼·秋官·士师》“一曰邦汋”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汋读如酌,酒樽之酌。国汋者,斟汋盗取国家密事若今时刺探尚书事。”《后汉书·章帝纪》:“不得輒修道桥,远离城郭,遣使奉迎,刺探起居,出入前后,以为烦扰。” 李贤 注:“刺探,谓候伺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初, 韩忠彦 拜右僕射, 蔡京 当制,欲刺探 徽宗 之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布散徒党,结交婢媪,代为刺探隐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 郭振山 指使他来刺探我的虚实。”
词语解释:刺棹  拼音:cì zhào
划船。 宋 苏舜钦 《水调歌头·沧浪亭》词:“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词语解释:刺闹  拼音:cì nào
亦作“ 刺挠 ”。 皮肤发痒难受。《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怪睡不得,又翻过身来道:‘刺闹杀我了!’”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五二:“ 李应 脸上象用钝刀刮脸那么刺闹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一:“想打架吗?你是身上刺挠了?还是活腻歪啦。”
词语解释:刺心  拼音:cì xīn
(1).以刀等刺进心。 汉 冯衍 《与田邑书》:“ 伯玉 闻此至言,必若刺心。”《新唐书·田布传》:“ 布 度众且乱……哭授其从事 李石 讫,乃入,至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言讫而絶。”《红楼梦》第二五回:“ 贾母 闻之,如刀刺心,一发哭着大駡。”
(2).谓刺痛内心。形容内心受刺激。 明 李贽 《寄焦弱侯》:“但恐时迈年过,岁月不肯待人云耳!兴言至此,殊觉刺心。” 老舍 《生灭》:“ 小纯 醒了…… 文 抱起他来,一阵刺心的难过。”
词语解释:刺芡  拼音:cì qiàn
又称“鷄头”。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全株生刺,叶圆盾形,浮于水面。夏季开浅紫色单生小花。浆果海绵质,顶端有宿存萼片,密生锐刺。种子称芡实,或称鸡头米,供食用或酿酒,亦可入药。 唐 韩愈 《城南联句》:“远苞树蕉栟,鸿头排刺芡。”
词语解释:刺痛  拼音:cì tòng
(1).刺激皮肉而感到疼痛。 叶圣陶 《倪焕之》九:“ 小胡子 忽然受着刺痛一般叫起来。” 巴金 《团员》:“冷风一阵阵地刺痛我的脸,我有时也会皱一下眉头。”
(2).用于比喻。 巴金 《探索集·后记》:“倘使我的文章、言论刺痛了什么人,别人也有权回击。” 郑振铎 《埃娥》四:“他绝望,他的心有什么在刺痛,他哀哀的哭了。”
词语解释:刺斫  拼音:cì zhuó
犹言刺杀。 晋 葛洪 《神仙传·李仲甫》:“ 张 患之,乃怀匕首往,先与 仲甫 语毕,因依其声所在,腾足而上,拔匕首左右刺斫。” 唐 韩愈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儒生愜教化,武士猛刺斫。”
词语解释:刺断  拼音:cì duàn
刺字定罪。《元典章新集·刑部·俞盗诸例》:“放偷盗十贯以上,再犯,首从贼徒,亦合依上例计赃,刺断流配,所据偷盗头口赔赃。”
词语解释:刺猬  拼音:cì wèi
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亦称蝟。
词语解释:刺邪里,刺斜
旁边
词语解释:刺斜
旁边
词语解释:刺焚
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
词语解释:刺恼  拼音:cì nǎo
犹烦恼。《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拿这件事来压住他,休了他,好离门离户,省得 珍哥 刺恼。”
词语解释:刺径  拼音:cì jìng
直径。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日刺径千里,今从 东海 之上 会稽 、 鄞 、 鄮 ,则察日之初出径二尺,尚远之验也。”
词语解释:刺慝  拼音:cì tè
讽刺邪恶。 明 方孝孺 《姚贞妇赞》:“《书》谨其初,《礼》设其恒,《诗》备盛衰,著美刺慝,《春秋》之义,劝戒甚白。”
词语解释:刺戒  拼音:cì jiè
讥刺告戒。《汉书·杜周传》:“ 凤 白之太后,太后以为故事无有。 钦 復重言:《诗》云‘殷监不远,在 夏后氏 之世’。刺戒者至迫近,而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
词语解释:刺拨  拼音:cì bō
犹刺闹。 茅盾 《锻炼》六:“一阵香风分散了 罗求知 百分之几的注意。接着是热蓬蓬的口气,在他颈后刺拨;他知道 殷美林 来了,而且坐在他背后。”
词语解释:刺挠  拼音:cì náo
见“ 刺闹 ”。
词语解释:刺闹  拼音:cì nào
亦作“ 刺挠 ”。 皮肤发痒难受。《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怪睡不得,又翻过身来道:‘刺闹杀我了!’”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五二:“ 李应 脸上象用钝刀刮脸那么刺闹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一:“想打架吗?你是身上刺挠了?还是活腻歪啦。”
词语解释:刺宥  拼音:cì yòu
指量刑的宽严。刺,杀。宥,宽。《周礼·秋官·小司寇》:“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郑玄 注:“宥,宽也。民言杀,杀之;言宽,宽之。”
词语解释:刺彪  拼音:cì biāo
犹刺虎。喻一举两得。《北史·崔浩传》:“未若假之水道,纵 裕 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 卞庄 刺彪,两得之势也。”按,《魏书》彪作虎,《北史》避 唐 讳改。参见“ 刺虎 ”。
词语解释:刺虎  拼音:cì hǔ
(1).杀虎。 战国 时 陈畛 说 秦惠王 ,引 卞庄子 刺虎为喻,先待 齐 楚 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史记·张仪列传》。后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胡羯凭陵,方踰 汾 潞 ,刺虎之势,时期 卞生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席益 为参政……阳与 吕 合而阴与 徐 交也。 吕 既出而欲为刺虎之术,竟不能就而反被逐。”
(2).中草药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刺虎》﹝集解﹞引 苏颂 曰:“生 睦州 ,凌冬不凋,采根、叶、枝入药。味甘。主治一切肿疼风疾。”
(3).昆剧传统剧目。 清 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 明 将 周遇吉 兵败 代州 ,回 宁武关 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 周 出战,被 闯王 部将射伤,后自尽。
词语解释:刺心裂肝  拼音:cì xīn liè gān
谓悲痛至极。 明 张居正 《答参军高梅庵》:“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
词语解释:刺察  拼音:cì chá
探伺侦察;监察。 宋 曾巩 《送丁琰序》:“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宋 曾巩 《监察御史制》:“尔好古知方,强於自立,刺察之任,往其钦哉。”
词语解释:刺干  拼音:cì gàn
讽刺冒犯。《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值此芳辰美景,宾主正欢,何遽作伤心语!歌旨又深刺干,殊为慢客。”
词语解释:刺心刻骨  拼音:cì xīn kè gǔ
(1).谓感念至深。 清 陈确 《答恽仲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2).亦作“ 刺心切骨 ”。内心极其悲愤。 明 于晃 《乞恩疏》:“古今人臣死於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冰心 《寄小读者》六:“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往往我们所以为刺心刻骨的,他们却雍容谈笑的不理。”
词语解释:刺戟  拼音:cì jǐ
刺激。《黑籍冤魂》第一回:“一班少年受了老年人一句话的刺戟,果然一个想着要戒烟。” 章炳麟 《箴党新论》:“外界之刺戟虽异,而内心之流宕则同。”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各种事情刺戟我,早经麻木了,时时象一块木头。” 巴金 《秋》十九:“那里有的是欢乐,刺戟,陶醉。”
词语解释:刺临  拼音:cì lín
谓出任刺史,治理百姓。 宋 曾巩 《皇太后亲侄高公绘通州刺史高公纪达州刺史制》:“刺临州郡,典视祠宫,秩宠地优,并膺拔用。”
词语解释:刺儿头  拼音:cì ér tóu
亦作“ 刺头 ”。 喻难缠的不易对付的人。 曹禺 《日出》第三幕:“你别理他,这孩子天生刺儿头!”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在巡警眼中, 祥子 是头等的‘刺儿头’,可是他们也不敢惹‘刺儿头’。”《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学院里到处传说……总务处长 王甫 要进党委了,‘刺头’ 李冉 很快就要入党了等等。”
词语解释:刺事  拼音:cì shì
打探事情。《明史·魏大中传》:“ 文言 者, 歙 人。初为县吏,智巧任术,负侠气。 于玉立 遣入京刺事,输貲为监生,用计破 齐 、 楚 、 浙 三党。”
词语解释:刺儿菜  拼音:cì ér cài
即小蓟。
词语解释:刺儿  拼音:cì ér
(1).尖锐象针的东西。喻含有讥刺意味。 茅盾 《委屈》:“ 张老太太 老觉得 李二奶奶 那一对顾盼之间带着刺儿的眼睛,无休无止的在她身上溜来溜去。” 老舍 《四世同堂》九:“ 瑞宣 本不想得罪人,但是一遇到 冠先生 这路人,他就不由的话中带着刺儿。”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解净 不搭腔,假装听不出他们话里的刺儿。”
(2).喻差错,缺点,毛病。《花城》1981年第3期:“可你说那诗文,种豆生蛆,种瓜得刺儿,落下一个罪名。”《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是庄稼地?这是荒草滩!’ 吕氏 站在地头,一锄未动,却挑不尽的刺儿。”
词语解释:刺上化下  拼音:cì shàng huà xià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诗本於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词语解释:刺心切骨  拼音:cì xīn qiè gǔ
见“ 刺心刻骨 ”。
词语解释:刺心刻骨  拼音:cì xīn kè gǔ
(1).谓感念至深。 清 陈确 《答恽仲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2).亦作“ 刺心切骨 ”。内心极其悲愤。 明 于晃 《乞恩疏》:“古今人臣死於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冰心 《寄小读者》六:“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往往我们所以为刺心刻骨的,他们却雍容谈笑的不理。”
词语解释:刺世  拼音:cì shì
针砭时弊。《后汉书·明帝纪》:“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 李贤 注“《春秋説题辞》曰:‘人主不正,应门失守,故歌《关雎》以感之。’”
词语解释:刺喷  拼音:cì pēn
刺激鼻孔使打喷嚏。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昔人以理髮、搔背、剔耳、刺喷为四畅,此小安乐法。”
词语解释:刺奸  拼音:cì jiān
督察奸吏。后为行使此种职责的官名。 汉 王莽 始设, 东汉 、 魏 、 晋 因之。其权限有别。《汉书·王莽传下》:“ 莽 大怒,免 常 官。置执法左右刺姦。选用能吏 侯霸 等分督六尉、六队,如 汉 刺史。”《后汉书·祭遵传》:“ 光武 乃貰之,以为刺姦将军。”《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将士逃尽,唯餘 慆 及五妾两黄门而已…… 超人 遣故车一乘,载送刺姦。”《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王贬 植 ( 曹植 )为 安乡侯 ,诛右刺姦掾 沛国 丁仪 及弟黄门侍郎 廙 并其男口,皆 植 之党也。”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