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古刹梵刹香刹僧刹画刹铁刹上刹鬼罗刹
金刹佛刹一刹孤刹灵刹寺刹利刹恶刹
罗刹宝刹禅刹净刹幡刹霞刹逻刹尘尘刹刹
刹刹尘刹名刹凤刹列刹丽刹人头罗刹玉刹

词语解释:古刹  拼音:gǔ chà
古寺。 南朝 陈 徐陵 《出自蓟北门行》:“ 燕山 对古刹, 代郡 隐城楼。”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偶然閒游海上,因见古刹清凉境界。” 明 章美中 《仲春虎邱》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林场是去年建立的,以一个坍塌了许多年的古刹 唐音寺 得名。”
词语解释:金刹  拼音:jīn shā
(1).佛地悬幡的塔柱。《法华经·授记品》:“诸佛灭后,起七寳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金刹,梵言掣多罗。案,西域别无旙竿,即於塔覆鉢柱头悬旙,今言刹者,应讹略也。”
(2).指宝塔。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金刹与 灵臺 比高,广殿共 阿房 等壮。” 周祖谟 校释:“金刹者,旛柱也。此指浮图而言。”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3).指佛寺。 唐 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毕题十二韵以纪之》:“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 明 唐顺之 《松江金泽寺》诗之三:“何年此地开金刹, 宋 代流传直到今。”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金刹凌云起,珠宫匝地连。”
词语解释:罗刹  拼音:luó chà
(1).梵语的略译。最早见于古 印度 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 南亚次大陆 土著名称。自 雅 利安 人征服 印度 后,凡遇恶人恶事,皆称罗刹,遂成恶鬼名。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姮娥 何殊於罗刹,天堂何别於地狱!”
(2).古国名。在 婆利国 东。《新唐书·南蛮传下·婆利》:“其东即 罗刹 也,与 婆利 同俗。 隋煬帝 遣 常骏 使 赤土 ,遂通中国。”按, 婆利 故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加里曼丹岛 或 巴厘岛 。
(3). 俄罗斯 在 清 代的旧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俄罗斯 人来边境者,国初呼为 罗刹 , 康熙 二十四年踞 雅克萨城 。”
(4). 罗刹江 的省称。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诗:“为问西州 罗刹 岸,涛头衝突近何如?”参见“ 罗刹江 ”。
词语解释:罗刹江  拼音:luó chà jiāng
钱塘江 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 边地欲浮。”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钱唐江 ,一名 罗刹江 。所谓罗刹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脚,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遂呼云。”
词语解释:刹刹  拼音:shā shā
象声词。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他拿起钢笔,刹刹地在纸面上写上两个红字。”
词语解释:梵刹  拼音:fàn chà
泛指佛寺。梵,意为清净;刹,意为地方。 唐 唐彦谦 《游南明山》诗:“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 宋 楼异 《嵩山三十六峰赋》:“灵隐来仙洞府深兮,清凉寳胜梵刹标兮。”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有田施诸僧,梵刹悉吾寓。”
词语解释:佛刹  拼音:fó shā
(1).佛土。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 唐 王维 《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法苑珠林》卷六十:“东方去此百干亿佛刹过已,有一佛刹,名无边华世界。”
(2).佛寺。 唐 广宣 《红楼下联句》:“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餘唱落船窗。” 宋 陆游 《法云寺观音殿记》:“予游四方,凡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夷裔,十家之聚,必有佛刹。”
词语解释:宝刹  拼音:bǎo chà
(1).佛国,佛土。据佛经,佛土有七宝庄严,故称。刹,梵语刹多罗的音译省称,意为土地或国土。《庄严经》卷下:“诸佛国界虽严饰,难比如来宝刹中。”
(2).佛寺;佛塔。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灵仪炫日,宝刹临云。” 唐 白居易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诗:“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林游学》:“矗天宝刹凌云气,吞日瑶山喷火光。”《痛史》第二三回:“自家 疯道人 是也。歷尽名山宝刹,採尽异卉奇葩,修合成药,普济世人。”
词语解释:尘刹  拼音:chén shā
佛教语。刹为梵语国土之意,尘刹谓微尘数的无量世界。 明 卓发之 《祴园嫘史》诗序:“ 石头城 清凉山 之畔,竹逕数转,别有人间……其中众花满林,可供尘刹。” 明 张居正 《答李中溪有道尊师》诗:“愿以深心奉尘刹,不於自身求利益。” 清 钱谦益 《乙未小至日宿白塔寺》诗之一:“话到报恩尘刹事,残缸炷焰吐寒芒。”
词语解释:香刹  拼音:xiāng shā
佛寺的别名。 唐 顾况 《独游青龙寺》诗:“春风入香刹,暇日独游衍。” 宋 梅尧臣 《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禪衣百衲重,香刹 四明 深。” 清 方文 《重过润州上方寺》诗:“出郭寻香刹,林僧乃旧交。”
词语解释:一刹  拼音:yī shā
(1).见“ 一刹那 ”。
(2).指一幡杆或一座佛寺。刹,本意是佛塔顶部的相轮。 唐 喻凫 《宿石窟寺》诗:“一刹古冈南,孤鐘撼夕嵐。”《北史·艺术传上·陆法和》:“ 法和 曰:‘吾前於此洲水乾时建一刹,语檀越等:此虽为刹,实是贼标。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如其言,果於水中见 约 抱刹,仰头裁出鼻,遂禽之。”
词语解释:一刹那  拼音:yī chà nà
一瞬间,一刻。刹那,梵语的音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明 徐渭 《题王质烂柯图》诗:“閒看数着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清 张之杲 《奉题湘烟小录后》诗:“返魂香少命如何,小劫情天一刹那。” 茅盾 《子夜》十八:“然而只一刹那,四小姐那眼光就又转成为迷惘惶惑。”亦省作“ 一刹 ”。 南朝 梁 沉约 《千佛颂》:“一刹靡停,三念齐往。” 杨朔 《月黑夜》:“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
词语解释:禅刹  拼音:chán shā
佛寺。 宋 张耒 《春日怀淮扬》诗:“灵通禪刹古丛林,永日惟闻鐘梵音。”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宝华钟》:“相去又半里 寳华山 ,有禪刹曰 慈严智显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竹中堂殿茅亭数处,乃 黄华 古禪刹也。”
词语解释:名刹  拼音:míng shā
著名的寺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雪竇 在 四明 ,与 天童 、 育王 ,俱号名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圣祖 南巡,亦尝与诸老宿相印证,所幸名刹,輒洒宸翰。”
词语解释:僧刹  拼音:sēng shā
佛寺。 唐 许浑 《僧院影堂》诗:“香销云凝旧僧家,僧刹残灯壁半斜。”《宋史·危稹传》:“ 漳 ( 漳州 )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竺佛诞降,僧刹栋隆。”
词语解释:孤刹  拼音:gū shā
孤立的佛寺。 宋 韩维 《游城南双塔院》诗:“归鞅一回首,孤刹屹当午。”
词语解释:净刹  拼音:jìng shā
净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神光陆离,星繁於浄刹。”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愿同升於浄刹,与尘习兮永弃。”
词语解释:凤刹  拼音:fèng shā
(1).指寺庙。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瑶龕宝座,光华震旦之墟;凤刹蜺裳,斧藻阎符之域。” 蒋清翊 注:“凤刹,刹上饰凤也。”
(2).指佛塔。 唐 宋之问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词语解释:画刹  拼音:huà shā
有彩绘装饰的佛寺。 唐 孙逖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诗:“晚从灵境出,林壑曙云飞。稍觉清溪尽,回瞻画刹微。”
词语解释:灵刹  拼音:líng shā
即佛寺。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今止宝臺正藏,亲躬受持,其次藏已下,则慧日法灵道场,日严弘善灵刹。”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护持灵刹庄严宝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张鲲诗》:“灵刹羣峰合,名祠半日游。”
词语解释:幡刹  拼音:fān shā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词语解释:列刹  拼音:liè shā
(1).众寺院。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遗文间出,列刹相望。”
(2).谓托身寺刹。
词语解释:铁刹  拼音:tiě shā
指寺前的幡竿。 元 周伯琦 《六秋日书事》诗之二:“铁刹标山影,金铺耀日华。”自注:“ 上京 西山 上树铁旛竿,高数十丈,以其下海中有龙,用梵家説作此镇之。” 元 周伯琦 《七月七日同宋显夫学士暨经筵僚属游上京西山纪事》诗之二:“海气腾空摇铁刹,山风卷雾净金城。”参见“ 刹竿 ”。
词语解释:刹竿  拼音:shā gān
刹柱。寺前的幡竿。《五灯会元·西天祖师·阿难尊者》:“一日问 迦叶 曰:‘师兄,世尊传金襴袈裟外,别传箇甚么?’ 迦叶 召 阿难 , 阿难 应诺。 迦叶 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刹竿无倾頽,莲宇復增拓。”
词语解释:寺刹  拼音:sì shā
(1).指寺和塔。《法苑珠林》卷五三:“ 晋 咸康 中 建安 太守 孟景 欲建刹立寺。於夕,闻床头鏗然,视得舍利三枚,因立寺刹。”
(2).指寺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 王鲁彦 《听潮的故事》:“我们游览完了寺刹和名胜,觉得海的神秘和伟大不是在短促的时间里领略得尽。”
词语解释:霞刹  拼音:xiá shā
佛寺。 唐 元稹 《湘南登临湘楼》诗:“霞刹分危牓,烟波透远光。”
词语解释:丽刹  拼音:lì shā
庄严的寺庙。 唐 皎然 《五言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县过报德寺见怀》诗:“停舟仰丽刹,绣组发香墀。”
词语解释:上刹  拼音:shàng shā
敬称佛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 西洛 至此,闻上刹幽雅清爽,一来瞻仰佛像,二来拜謁长老。”《西游记》第九一回:“ 唐僧 言:‘我奉 唐王 圣旨,向灵山拜佛求经。适过宝方,特奔上刹。’”
词语解释:利刹  拼音:lì shā
吉祥的佛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池水东北 际水 ,有 汉 中山王 故宫处,臺殿观榭,皆上国之制……岁久頽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利刹灵图。”
词语解释:逻刹  拼音:luó shā
恶鬼的通称。 清 郑燮 《哭犉儿》诗之四:“啼号莫倚娇怜态,逻刹非而父母来。”参见“ 罗刹 ”。
词语解释:罗刹  拼音:luó chà
(1).梵语的略译。最早见于古 印度 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 南亚次大陆 土著名称。自 雅 利安 人征服 印度 后,凡遇恶人恶事,皆称罗刹,遂成恶鬼名。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姮娥 何殊於罗刹,天堂何别於地狱!”
(2).古国名。在 婆利国 东。《新唐书·南蛮传下·婆利》:“其东即 罗刹 也,与 婆利 同俗。 隋煬帝 遣 常骏 使 赤土 ,遂通中国。”按, 婆利 故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加里曼丹岛 或 巴厘岛 。
(3). 俄罗斯 在 清 代的旧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俄罗斯 人来边境者,国初呼为 罗刹 , 康熙 二十四年踞 雅克萨城 。”
(4). 罗刹江 的省称。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诗:“为问西州 罗刹 岸,涛头衝突近何如?”参见“ 罗刹江 ”。
词语解释:罗刹江  拼音:luó chà jiāng
钱塘江 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 边地欲浮。”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钱唐江 ,一名 罗刹江 。所谓罗刹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脚,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遂呼云。”
词语解释:人头罗刹  拼音:rén tóu luó chà
长着人头的恶鬼。比喻凶残的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监察御史 李全交 素以罗织酷虐为业,臺中号为‘人头罗刹’。”
词语解释:鬼罗刹  拼音:guǐ luó chà
恶鬼名。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野人走且僵,惊辟鬼罗刹。”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但称佛弟子,能避鬼罗刹。”参见“ 罗刹 ”。
词语解释:罗刹  拼音:luó chà
(1).梵语的略译。最早见于古 印度 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 南亚次大陆 土著名称。自 雅 利安 人征服 印度 后,凡遇恶人恶事,皆称罗刹,遂成恶鬼名。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姮娥 何殊於罗刹,天堂何别於地狱!”
(2).古国名。在 婆利国 东。《新唐书·南蛮传下·婆利》:“其东即 罗刹 也,与 婆利 同俗。 隋煬帝 遣 常骏 使 赤土 ,遂通中国。”按, 婆利 故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加里曼丹岛 或 巴厘岛 。
(3). 俄罗斯 在 清 代的旧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俄罗斯 人来边境者,国初呼为 罗刹 , 康熙 二十四年踞 雅克萨城 。”
(4). 罗刹江 的省称。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诗:“为问西州 罗刹 岸,涛头衝突近何如?”参见“ 罗刹江 ”。
词语解释:罗刹江  拼音:luó chà jiāng
钱塘江 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 边地欲浮。”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钱唐江 ,一名 罗刹江 。所谓罗刹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脚,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遂呼云。”
词语解释:恶刹  拼音:è shā
凶神。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一夕,正拈枯管作时论,忽闻櫺外呦呦鬼声,自思不敢为孽, 伯有 、 彭生 ,断不我厉,我岂畏倛头恶刹者耶!”
词语解释:尘尘刹刹  拼音:chén chén shā shā
佛教语。《华严经》所说的“圆融平等”的境界。谓一一微尘之中皆现无数国土(刹),而国土中又有微尘,微尘中又有国土,重重无尽,平等无碍。华严宗据以成立“十玄门”中的“微细相容安立门”。见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等。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抄》卷二七:“上经中明:尘尘刹刹,佛佛生生,皆悉融摄,事事相望。即云一一各各融摄,即是无差。” 宋 朱熹 《公济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请问》之一:“至理无言絶浅深,尘尘刹刹不相侵。” 清 金喟 《〈离骚经〉序》:“周以常住为义,易以变易为义……尘尘刹刹,无不普遍,又復尘尘周于刹刹,刹刹周于尘尘,然后世界自见其易,圣人时得其常,故云‘周易’。”
词语解释:玉刹  拼音:yù shā
佛塔或佛寺的美称。 南朝 梁 刘潜 《平等刹下铭序》:“因使金表争构,玉刹竞修。”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玄房雾转,抗金枢於桂岊之前;紺殿星开,栖玉刹於灵境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