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末字词组
剖判朱判评判谈判校判火判科判朱砂判
花判肇判论判调判末日审判宫判国家裁判盐运判
书判改判佥判内判公判宣判离判研判
通判试判质判区判公开审判戏判国际裁判大判
批判龟判院判运判迥判摄判福判天地剖判
分判舞判协判部判连判朱判考判 
主判决判同判迎判中判朱砂判裁判 
察判臆判胡判五云判铨判签判审判 
元判出判背判鬼判掌判咨判朱红标判 

词语解释:剖判  拼音:pōu pàn
(1).亦作“ 剖泮 ”。开辟;分开。《韩非子·解老》:“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从来混沌剖判,便立下了三教。”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把五行配于节季,更把五德的终始作为天地剖判以来的转移过程,这不用说是五行的观念论化。”
(2).辨别;判断。《淮南子·要略》:“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南史·隐逸传下·马枢》:“ 枢 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派别,转变无穷。”《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二人各争执是自己的兜肚儿。众人不能剖判。”
词语解释:花判  拼音:huā pàn
(1).旧时官吏用骈体文写成的语带滑稽的判词。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唐书判》:“ 唐 人判语必駢儷,今所传《龙筋凤髓判》《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世俗喜道琐屑遗事,参以滑稽,目为花判。” 宋 刘克庄 《送赵司理归永嘉》诗:“客谈花判健,民道李官清。”
(2).引申为判决。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三折:“你可甚端冕临三辅,调弦理万民,剗的点检他这姻缘簿,花判他这有情人。”
(3).犹评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 秋容 素不解读,涂鸦不可辨认,花判已,自顾不如 小谢 ,有惭色。” 何垠 注:“花判,如五花判事,犹言判其好丑也。”
词语解释:书判  拼音:shū pàn
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 李翰 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将如终南太平宫读书》:“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
词语解释:通判  拼音:tōng pàn
(1).公正裁决。《新唐书·百官志四》:“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姦非,通判市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所谓通判,乃中允也。”
(2).官名。 宋 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 明 清 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 宋 初为轻轻。 清 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用荐者通判 戎州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丘贺方回题名》:“ 方回 本隶右选, 元祐 中……通判 泗州 。”
词语解释:批判  拼音:pī pàn
(1).批示判断。 宋 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 范水 判牘的,遇到关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甚么来?”
(2).评论;评断。《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説天有箇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説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金 牛本寂 《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3).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郁达夫 《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周恩来 《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
词语解释:分判  拼音:fēn pàn
(1).剖析;评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陈书·宣帝纪》:“自今应尚书曹、府、寺、内省监、司文案,悉付局参议分判。”
(2).分离。 宋 陶穀 《清异录·鹰觜香》:“ 番禺 牙侩 徐审 与舶主 何吉罗 洽密,不忍分判。”
词语解释:主判  拼音:zhǔ pàn
唐 宋 时高级官员兼任较低职务之称。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状》:“伏望圣慈悯惻,以臣老母见在京师,与臣一在京主判閒慢曹局差遣,或就移近京一便郡,庶便亲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宋 初承 五代 ,三省无专职,臺省寺监无定员,类以它官主判。”
词语解释:察判  拼音:chá pàn
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为患,星纬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讯决;诸远狱委刺史以时察判。’”
词语解释:元判  拼音:yuán pàn
原先的判决书。 唐 李翱 《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伏望使人收取元判,召而语之。”
词语解释:朱判
见“ 硃红标判 ”。
词语解释:朱红标判
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拆开看时,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翠蓝的花边,焌黑的楷书字,大大硃红标判,方方的一颗印。”亦省作“ 硃判 ”。《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硃判的日子下面还有‘五百’二字,翻面就照出来了。”
词语解释:肇判  拼音:zhào pàn
初分。《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词语解释:改判  拼音:gǎi pàn
(1).犹改刊。 三国 魏 曹植 《长歌行》:“古人感鸟跡,文字有改判。”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作“改刊”。
(2).法院更改原来所作的判决。如:驳回上诉,不予改判。
词语解释:试判  拼音:shì pàn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词语解释:龟判  拼音:guī pàn
龟甲和璋。古代占卜、朝聘、祭祀、丧葬等时所执持的礼器。语出《公羊传·定公八年》:“宝者何?璋判白……龟青纯。” 何休 注:“判,半也,半圭曰璋。”
词语解释:舞判  拼音:wǔ pàn
谓扮作判官或 锺馗 舞蹈。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緑袍、鞾简,如 钟馗 像者,旁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词语解释:决判  拼音:jué pàn
裁断。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喙长三尺手重五斤》:“ 陆餘庆 为 洛阳 长史,善论事而谬於决判。”决,一本作“ 决 ”。
词语解释:臆判  拼音:yì pàn
犹武断。《新唐书·黎干传》:“本末驳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训。”
词语解释:出判  拼音:chū pàn
出任州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后 潞公 入为宰相,臺官 唐介 言其过,及灯笼锦事, 介 虽以对上失礼远謫, 潞公 寻亦出判 许州 ,盖上两罢之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外间传 嘉王 出判 福州 , 许国公 判 明州 。”
词语解释:评判  拼音:píng pàn
判定胜负或优劣。 许之衡 《读〈国粹学报〉感言》:“此等评判,於《国粹学报》固无丝毫之增损,然亦可见今日趋向之涂矣。” 孙犁 《秀露集·石子》:“在评判时,还要我屈居第二。”
词语解释:论判  拼音:lùn pàn
策论和判语。均为科举考试的项目。《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时候不但不曾奉试帖增到八韵的特旨,也不曾奉文章只限七百字的功令,就连二场还是专习一经,三场还有论判呢。”
词语解释:佥判  拼音:qiān pàn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 宋 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晏安恭 为 越州 教授, 张子韶 为僉判。”《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王安石 ﹞初任 浙江 庆元府 鄞县 知县……转任 扬州 僉判。”
(2).指做佥判官。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访友》:“下官僉判 凤翔 三年,蒙恩召直史馆。”
(3).签名并作判词。 明 袁宏道 《与倪崧山》:“大约手疲於僉判,眼疲於簿领。”
词语解释:质判  拼音:zhì pàn
质正判析。《新唐书·段文昌传》:“ 胄 採古今礼要为书,数从 文昌 质判所疑。”
词语解释:院判  拼音:yuàn pàn
古代中央某些官署的属官。《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每年春,宣徽诸妹诸女,邀院判经歷两家宅眷,於园中设鞦韆之戏,盛陈饮宴,欢笑竟日。”此指宣徽院判官。《明史·太祖纪一》:“闰月丙辰, 友谅 陷 太平 ,守将 朱文逊 ,院判 花云 、 王鼎 ,知府 许瑗 死之。”此指枢密院判官。 高阳 《玉座珠帘·恶疾初起》:“太医院院使悬缺, 庄守和 是右院判, 李德立 是左院判。”此指太医院判官。
词语解释:协判  拼音:xié pàn
共同决定。《新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 ﹞乃引 杜如晦 协判大计。”
词语解释:同判  拼音:tóng pàn
官名。 宋 天圣 初改通判为同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避讳》:“本朝 章献太后 父讳 通 ,尝改通直郎为同直郎, 通州 为 崇州 ,通判为同判。” 陈垣 《史讳举例》卷五:“同判者,通判也。 天圣 初, 章献刘太后 临朝,避其父讳,凡官名地名通字皆易之,后崩即復旧。”
词语解释:胡判  拼音:hú pàn
指迷信传说中阴司的判官。胡,形容多须。《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破儒巾,欠时样,蓝衫补孔重重绽。你也瞧,我也看,若还冠带象胡判。”
词语解释:背判  拼音:bèi pàn
同“ 背叛 ”。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淮阴侯 曰:‘臣故事 项王 ,位不过中郎,官不过执戟,及去 项 归 汉 , 汉王 赐臣玉案之食,巨闕之剑,臣背判之,内愧於心。’”
词语解释:谈判  拼音:tán pàn
双方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商谈。 鲁迅 《彷徨·孤独者》:“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在这种情势下,于七月十日敌人被迫接受了停战谈判。”
词语解释:调判  拼音:diào pàn
谓根据某人文理优长的特点调选判官。《旧唐书·崔戎传》:“ 戎 举两经登科,授太子校书,调判入等,授 蓝田 主簿,为藩镇名公交辟。”
词语解释:内判  拼音:nèi pàn
内部分裂。《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毗伽 素很戾,必死,死则二子争国。内判外携,不战而禽矣。”
词语解释:区判  拼音:qū pàn
区分判别。《南齐书·吕安国传》:“ 郢 、 司 之间,流杂繁广,宜竝加区判,定其隶属。”
词语解释:运判  拼音:yùn pàn
古代官名。 宋 代始于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节钺帅漕·运判》:“ 开宝 五年八月九日,以 潘美尹 崇珂 并兼领 岭 南转运使,以转运使 王明 为副使, 许允言 为判官,则转运之有判,自此其始也。 太平兴国 三年四月十日,置诸道转运判官。” 宋 王安石 《与马运判书》:“运判阁下:比奉书,即蒙宠答,以感以怍。”《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至 甘肃 、 四川 、 云南 、 贵州 等省未设运使……其运同、运判、提举等官,均有催徵钱粮之责。”
词语解释:部判  拼音:bù pàn
分别判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以致山中虎狼食人,川中波涛溺人,有冥数不该不行分别,误伤性命的,多一一詰责,据案部判。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词语解释:迎判  拼音:yíng pàn
犹言迎刃而解。 宋 叶适 《宋厩父墓志铭》:“识益增,智愈长,千岁前成败是非之跡,纠结者条理,鬱闇者昭灼,破竹迎判乎!伐柯睨远乎!”
词语解释:五云判  拼音:wǔ yún pàn
指长官在公文上的签押。 明 沉自徵 《霸亭秋》:“知他那生花笔如何捏,则这五云判怎地描。争奈他《採茶謡》生扭入《清平调》。”参见“ 五云体 ”。
词语解释:五云体  拼音:wǔ yún tǐ
亦称“ 五朵云 ”。 指 唐 韦陟 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韦陟 ﹞每令侍婢主尺牘,往来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 陟 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 陟 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倣效,谓之 郇公 五云体。”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后花押》:“ 唐文皇 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韦陟 五朵云是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 韦陟 五云体是也。”亦省作“ 五云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梁山舟 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 韦陟 五云如。”
词语解释:鬼判  拼音:guǐ pàn
传说冥司的衙吏、杂差。《西游记》第六回:“那鬼王领了旨,即驾起云……直至真君之庙,早有把门的鬼判,传报至里。”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儺,索乞利物。”《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若不是新近 湖广 蘄州 城隍庙内的泥身鬼判白日青天都跑到街上行走,上在通报,天下皆知的事,这 关圣帝君 显灵,与那闻见不广的説,他也不肯相信。”
词语解释:校判  拼音:xiào pàn
考查,裁决。《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词语解释:末日审判  拼音:mò rì shěn pàn
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 耶稣 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亦泛指在灭亡时受审。 毛泽东 《论持久战》四:“‘我们胜了, 日 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平型关 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 台儿庄 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词语解释:公判  拼音:gōng pàn
(1).公正评判。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故凡两国失和,多请邻邦公判。”
(2).公开宣判。把审理完结的案件当众判决。
词语解释:公开审判  拼音:gōng kāi shěn pàn
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词语解释:迥判  拼音:jiǒng pàn
犹迥别。 明 瞿式耜 《陈时政急着疏》:“若果实见诸行事,则清明整肃之象自成,而躁竞纷嚣之端自息,是非迥判,情法无畸,平康之理立见于今矣。”《民报·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此种类不同、血系不属、文化殊絶之二族者,其阶级悬殊,又復若云泥之迥判。”
词语解释:连判  拼音:lián pàn
谓同职官员连名裁决。《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若同职有私,连坐之官不知情者,以失论”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谓连判之官及典有私,故违正理,餘官连判,不知挟私情者,以失论。”
词语解释:中判  拼音:zhōng pàn
(1).对半分开。《墨子·备穴》:“令陶者为月明,长二尺五寸,六围,中判之。”
(2).区别。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而儒术之汚隆自是而中判矣。”
词语解释:铨判  拼音:quán pàn
评选鉴别。《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既主选,无品鉴才,而谿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
词语解释:掌判  拼音:zhǎng pàn
媒人。语本《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 郑玄 注:“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媒妁》:“媒曰掌判。”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君若果未婚,妾当为掌判,使君即得佳偶。”
词语解释:火判  拼音:huǒ pàn
泥塑中空,可以燃火的鬼判像。 清 柴蕚 《梵天庐丛录·火判》:“京师旧俗,上元夜以泥涂鬼判,尽空其窍,然火其中,光芒四射,谓之火判。”
词语解释:宫判  拼音:gōng pàn
指古代天子与卿大夫的悬乐制度。《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採三王之礼,冠履粗分;因六代之乐,宫判始辨。” 李善 注引《周礼》:“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植悬。”参见“ 宫县 ”。
词语解释:宫县  拼音:gōng xiàn
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县”。县,“ 悬 ”的古字。《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宋书·乐志一》:“ 大明 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浆酒藿肉独鄙夷,金奏宫县羞啽哢。” 谭献 《〈明诗录〉序》:“独其为诗,三百年间,作者蔚然云兴,噍杀淫哇之响,一见於 宣德 、 景泰 ,而玉振於 弘正 ,再出於 启禎 之间,而宫县之音不絶。”
词语解释:宣判  拼音:xuān pàn
法院对当事人宣布案件的判决。 秦牧 《湘阴热浪记》:“抓住了抢粮的匪徒,亲自审问,召开了一些万人宣判大会,枪决了些主犯。”
词语解释:戏判  拼音:xì pàn
谓用游戏的笔法、诙谐的词语批写公文。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戏判作》:“ 王蜀 宋开府 侥忝枢衡,紊乱时政,所为妖媚,下笔纵横,凡断国章,多为戏判。用三军为儿戏,将万机为诡随,取笑四方,结怨上下,以至一身受戮, 后主 遭诛。”
词语解释:摄判  拼音:shè pàn
兼任。《隋书·长孙炽传》:“及 高祖 受禪, 炽 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寻以本官摄判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词语解释:朱判  拼音:zhū pàn
见“ 硃红标判 ”。
词语解释:朱红标判
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拆开看时,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翠蓝的花边,焌黑的楷书字,大大硃红标判,方方的一颗印。”亦省作“ 硃判 ”。《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硃判的日子下面还有‘五百’二字,翻面就照出来了。”
词语解释:朱砂判  拼音:zhū shā pàn
用红色笔画的判官像。旧时迷信,认为可以辟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先悼王善六合枪》:“又善画硃砂判,尝於端午日刺指血点睛,故每多灵异。”
词语解释:签判  拼音:qiān pàn
宋 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 英宗 朝,自 凤翔 签判满任,欲以 唐 故事召入翰林。”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其状元官授承事郎,职除上郡签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务郎,职注中郡或下郡签判。”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签判》《文献通考·职官十六》
词语解释:咨判  拼音:zī pàn
犹裁决。《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间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
词语解释:科判  拼音:kē pàn
谓分段。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三问:此经应作何科判?答:吾初读《法华》白文,审是二分;及见智者文句,果判二分,大喜曰:凡夫知见,乃与大师闇合。”
词语解释:国家裁判  拼音:guó jiā cái pàn
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系我国最高一级裁判员的称号。
词语解释:离判  拼音:lí pàn
见“ 离叛 ”。
词语解释:离叛  拼音:lí pàn
亦作“ 离畔 ”。亦作“ 离判 ”。 离心;背叛。《管子·形势解》:“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宋 苏轼 《上皇帝书》:“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 张謇 《致铁良书》:“於是人民希望之路絶,激烈之説得而乘之,而人人离畔矣。”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但一面有人离叛,一面也有新的生力军起来。”
词语解释:国际裁判  拼音:guó jì cái pàn
在国际体育运动竞赛会中具有评判资格的裁判员。
词语解释:福判  拼音:fú pàn
传说中阴司地府的判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厂中旧有香匠塑造香饼兽炭,又塑将军或福判、仙童、 钟馗 各成对。”
词语解释:考判  拼音:kǎo pàn
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语对史,皆未点对,考为下等。”《新唐书·选举志下》:“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 武后 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铨选》:“ 建隆 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资之格。”
词语解释:裁判  拼音:cái pàn
(1).法院根据事实,依照法律,对诉讼案件加以裁定和判决。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三人的裁判,过了四个月才确定了。检察官要求死刑,但陪审很公平持正。” 蹇先艾 《水葬》:“文明的 桐村 向来没有什么村长……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
(2).泛指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老舍 《二马》第四段九:“ 伊太太 看两个姑娘辩论,心中有点发酸。她向来是裁判一切的,那能光听着她们瞎说。”
(3).根据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和在竞赛中发生的问题作出评判。
(4).指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人。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看球记》:“看球应该像裁判一样公平。”
词语解释:审判  拼音:shěn pàn
(1).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萧山县 人 来度 ,官 滇 中。尝睡去,于冥中列坐审判世间事,亦有千古未结之案。”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九:“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
(2).引申为检验评价。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
词语解释:朱红标判
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拆开看时,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翠蓝的花边,焌黑的楷书字,大大硃红标判,方方的一颗印。”亦省作“ 硃判 ”。《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硃判的日子下面还有‘五百’二字,翻面就照出来了。”
词语解释:朱砂判
用红色笔画的判官像。旧时迷信,认为可以辟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先悼王善六合枪》:“又善画硃砂判,尝於端午日刺指血点睛,故每多灵异。”
词语解释:盐运判  拼音:yán yùn pàn
盐运使属下管理某一地区盐务的官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不多两年,他便改捐了个盐运判,到 两淮 候补,近来听説可望补缺了。”参见“ 盐运使 ”。
词语解释:盐运使  拼音:yán yùn shǐ
“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的简称。为主要产盐区主管盐务之官。始设于 元 代。《元史·食货志二》:“五年,乃免 河南 、 怀孟 、 南阳 三路今岁 陕西 盐课,仍授盐运使暨所临路府州县正官兼知渠堰事,责以疏通壅塞。”《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傍边一行‘ 两淮 盐运使司盐运使 荀玫 书’。”
词语解释:研判  拼音:yán pàn
审究判决。《魏书·辛雄传》:“事付有司,未被研判,忽逢恩赦。”
词语解释:大判  拼音:dà pàn
大抵,大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凡五穀,大判上旬种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
词语解释:天地剖判  拼音:tiān dì pōu pàn
犹言开天辟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汉书·陆贾传》:“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