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判断 拼音:pàn duàn
(1).分析裁定。《北齐书·许惇传》:“ 惇 清识敏速,达於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知时人,号为入铁主簿。”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父爱’也一样的,倘不加判断,一味从严,也可以冤死了好子弟。” 柯灵 《香雪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任何一个理智清明的人都可以作出判断。”
(2).犹判决。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九尾野狐 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 九尾野狐 ,从良任便。’” 元 施惠 《幽闺记·图形追捕》:“这等之人,如何判断?押赴市曹,一刀两段。”《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 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3).欣赏。 唐 南卓 《羯鼓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嘆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寄题聂侍郎郁孤台》词:“倾倒 赣江 供砚滴,判断雪天月夜。” 元 伯颜 《小令·喜春来》曲:“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
(4).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词语解释:判花 拼音:pàn huā
(1).在文书上签花押。 前蜀 韦庄 《关山》诗:“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悵为判花。”
(2).指判词文书。 宋 刘克庄 《送洪使君》诗:“判花人竞诵,诗草士深藏。”词语解释:判却 拼音:pàn què
豁出;拼上。 唐 高骈 《送春》诗:“春光看欲尽,判却醉如泥。” 宋 张元干 《临江仙·赵端礼重阳后一日置酒坐上赋》词:“判却为花今夜醉,大家且泛鹅黄。”词语解释:判司 拼音:pàn sī
古代官名。 唐 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旧唐书·职官志一》:“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 唐 白居易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诗:“趁向 江陵 府,三年作判司。” 宋 陆游 《送子龙赴吉州掾》诗:“判司比 唐 时,犹幸免笞箠。”词语解释:判袂 拼音:pàn mèi
分袂;离别。 宋 范成大 《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诗:“故人新判袂,得句与谁论?” 明 王廷相 《答吴宿威太守书》:“自 松江 判袂,积有岁年。” 清 张潮 《滇南忆旧录·成公祠》:“但我与子相处数年,一旦判袂,有所不忍耳。”词语解释:判官 拼音:pàn guān
(1).古代官名。 唐 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宋 沿 唐 制,并于团练、宣抚、制置、转运、常平诸使亦设置判官。 元 代改为各州府设置判官。 明 清 仅州置判官,无定员。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 唐 韩愈 《董公行状》:“ 崔圆 为 扬州 ,詔以公为 圆 节度判官。” 宋 徐铉 《稽神录·刘存》:“ 刘存 为 舒州 刺史,辟儒生 霍某 为团练判官,甚可信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两裴迪》:“一为 王鐸 辟租庸招纳使。 朱温 镇 宣武 ,辟节度判官。”
(2).传说冥司中阎王属下掌管生死簿的官。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除夕》:“教坊 南河炭 丑恶魁肥,装判官。”《水浒传》第四二回:“门前小鬼,折臂膊不显狰狞;殿上判官,无幞头不成礼数。”《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阎君﹞贵居王位,有左右判官,又有千万鬼卒、牛头、马面,帮扶者甚众。”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这上面写的是蛇溜字,好像是阎罗殿上判官的手笔!”词语解释:判死 拼音:pàn sǐ
犹拼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 唐 元稹 《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 前蜀 牛希济 《临江仙》词:“须知狂客,判死为红颜。”词语解释:判然 拼音:pàn rán
显然;分明貌。 宋 苏舜钦 《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判然于中矣。” 金 王若虚 《门山县吏隐堂记》:“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 朱自清 《山野掇拾》:“又像医生用的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词语解释:判事 拼音:pàn shì
谓审理、裁决狱讼。 唐 代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名目,其六为判事之最。《新唐书·百官志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后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刺史不许欲科罪景云令式有文》:“先迷后觉,判事虽不三思;苟有必知,牒举明无二过。”词语解释:判案 拼音:pàn àn
(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诗:“可怜病判案,何以醉吟诗?”《新唐书·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就牙牀小案子上,判案三道。”
(2).犹结论。 郭沫若 《文艺论集·艺术的评价》:“因为我们由同一的前提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案。”词语解释:判命 拼音:pàn mìng
犹拼命。 宋 王偁 《东都事略·章惇传》:“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词语解释:判语 拼音:pàn yǔ
(1).犹今之判决书。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语,赐以酒食而付去。”
(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拣嫩嫩的口气,乱乱的文法,歪歪的四六,怯怯的策论,憒憒的判语,那定是少年初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经义论策》:“第二场:论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词语解释:判自 拼音:pàn zì
犹原本,本自。 南朝 梁简文帝 《赠丽人》诗:“判自无相比,还来有 洛神 。”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相识,判自断知闻。天公强多事,今遣若为分。”词语解释:判涣 拼音:pàn huàn
分散;散漫。《诗·周颂·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毛 传:“判,分;涣,散也。” 朱熹 集传:“然而其道远矣,予不能及也。将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继之者,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夫今之汉人,判涣无群,人自为私,独甚于 汉 、 唐 、 宋 、 明 之季,是则然矣。抑谁致之而谁迫之耶?”词语解释:判文 拼音:pàn wén
即判决书。 邓友梅 《烟壶》四:“都说他的死刑开脱了,可没见判文。”词语解释:判明 拼音:pàn míng
辨别清楚。 茅盾 《虚惊》:“离这里不过二十来里的据点里的敌人昨天就有了移动,企图尚未判明。” 马南邨 《燕山夜话·谁最早发现美洲》:“为了判明这个资料的可靠性,报纸编辑部调阅了俄文《知识就是力量》的原稿。”词语解释:判行 拼音:pàn xíng
批准施行。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画题判行》:“今外省官行事曰判行。”《解放日报》1942.7.9:“各科上呈报告请示工作,或对区乡指示工作,均须经过县长判行,并由县长署名,各科无对外行文之权。”词语解释:判阴 拼音:pàn yīn
判冥。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异人》:“﹝ 袁起 ﹞后任 汉阳 令,逆説丰俭有验,白日判阳夜判阴。”词语解释:判解 拼音:pàn jiě
犹剖解。《后汉书·西羌传论》:“若乃陷击之所歼伤,追走之所崩籍,头颅断落於万丈之山,支革判解於重崖之上,不可校计。”词语解释:判阅 拼音:pàn yuè
批阅。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西宫优於才,而判閲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諮访利弊,悉中窾会。”词语解释:判割 拼音:pàn gē
分割。 唐 王建 《乞竹》诗:“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栏。”词语解释:判别 拼音:pàn bié
辨别。《朱子语类》卷三五:“若是弘底人便包容众説,又非是於中无所可否,包容之中又为判别,此便是弘。”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文章本静业,故曰‘仁者之言蔼如也’,学术风俗皆於此判别。” 许地山 《万物之母》:“她不及判别,便说:‘我底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词语解释:判冥 拼音:pàn míng
旧时传说中谓审理阴间的案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冥迹》:“ 南巨川 尝识判冥者 张叔言 ,因撰《续神异记》,具载其灵验。 叔言 判冥鬼十人;十人数内,两人是妇人。又 乌龟狐 亦判冥。”词语解释:判例 拼音:pàn lì
又称“案例”。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词语解释:判令 拼音:pàn lìng
犹命令。《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遂判令六大魔王归於 北酆 。”词语解释:判决 拼音:pàn jué
(1).裁断;确定。《南史·孔觊传》:“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伍弥相公》:“及判决事,公素持大体,事无稽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四》:“世於 裴伦 ,不异其母,忽爱忽恶,无判决也。”
(2).封建时代指官府断案,后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元典章·台纲一·内台》:“诸官府见问未决之事,监察御史不得輒凭告人饰词取人追卷,候判决了毕,果有违错,依例纠弹其罪。”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 梁建 想着,心灰意懒,好像他坐在被告席上,听取最后的判决。” 陈祖芬 《祖国高于一切》:“当法官宣读了离婚的判决后,她在法庭上当众就哭了起来。”词语解释:判书 拼音:pàn shū
契约;合同。《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孔颖达 疏:“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 周 称判书。”词语解释:判折 拼音:pàn shé
裁决。《新唐书·李栖筠传》:“时大盗后,选簿亡舛,多伪冒, 栖筠 判折有条,吏气夺,号神明。”词语解释:判定 拼音:pàn dìng
裁定;断定。《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主司指堂上匾额道:‘此堂既名为 至公堂 ,岂可以老少而私爱憎乎?自古龙头属於老成,也好把天下读书人的志气鼓舞一番。’遂不肯更换,判定了第五名正魁。” 鲁迅 《南腔北调集·“蜜蜂”与“蜜”》:“看了《涛声》上批评《蜜蜂》的文章后,发生了两个意见,要写出来,听听专家的判定。”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三章:“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词语解释:判县 拼音:pàn xiàn
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悬”。县,同“ 悬 ”。《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词语解释:判审 拼音:pàn shěn
犹审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尝有一臣僚判审刑院,因进呈一官员犯赃罪案。”词语解释:判决书 拼音:pàn jué shū
法院根据判决完成的文书词语解释:判处 拼音:pàn chǔ
谓法庭依照法律对触犯刑律者的审理和裁决。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经过人民法庭和民主政府,对于那些积极地并严重地反对人民民主革命和破坏土地改革工作的重要的犯罪分子,即那些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分子,判处死刑,是完全必要和正当的。” 巴金 《关于〈神·鬼·人〉》:“稿子寄出去了,可是就在这年五月在上海发生了所谓‘《闲话皇帝》事件’, 日本 政府提出抗议,发表文章的《新生周刊》被查封,主编被判处徒刑。”词语解释:判合 拼音:pàn hé
配合;两半相合。特指两性的结合。《汉书·翟方进传》:“天地判合,乾坤序德。” 颜师古 注:“言 元帝 既有威德,太后又兆符应,则是天地乾坤夫妻之义相配合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人纲始於夫妇,判合拟乎二仪。”《南史·顾协传》:“﹝ 顾协 ﹞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 协 母亡,免丧后不復娶。年六十餘,此女犹未他适, 协 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后圣有作,患人之争,因人之情,制礼以崇之,凡两家判合者,以儷皮通其仪,为酒食召其亲友而号告之,高张其事以定其名分,为使人勿乱之也,於是夫妇之义成矣。”词语解释:判奂 拼音:pàn huàn
犹伴奂。优游,闲暇。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五》:“唯其如此,是以虽復鼓瑟,亦聊以供其判奂,而不必合於先王之雅音,则虽 郑 卫 之音,且自谓无防一奏。”词语解释:判妻 拼音:pàn qī
谓与丈夫离异而再嫁的妇女。《周礼·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云:“判妻,谓娶人所出之妻。”词语解释:判别式 拼音:pàn bié shì
用以判别一元n次方程是否有重根的表达式。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是δ=b2-4ac,当δ=0时,方程有二重根。词语解释:判官头 拼音:pàn guān tóu
指鞍子前边较高的部位。《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只见那女子下了驴儿,把扯手搭在鞍子的判官头儿上。”词语解释:判押 拼音:pàn yā
在公文上签字画押。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为众 楚 所咻,费了无限口颊,今方得州府判押。”《宋史·陈恕传》:“ 準 即检寻 恕 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 恕 第请判押。”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词语解释:判子 拼音:pàn zǐ
管理仓库的人。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王介甫 知 鄞县 日,奉行赦书节文,访义夫节妇得三人,其间一人可采,姓 童 ,为人主典库,谓之判子。”词语解释:判析 拼音:pàn xī
辨析;分析。 唐 柳宗元 《梦归赋》:“胶余衷之莫能捨兮,虽判析而不悟。”词语解释:判正 拼音:pàn zhèng
评定;评断。《后汉书·陈寔传》:“ 寔 在乡閭,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輒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词语解释:判刑 拼音:pàn xíng
司法部门依据法律给罪犯以刑事处分。 巴金 《小骗子》:“我们的小骗子却给关进了班房,等候判刑。”词语解释:判单 拼音:pàn dān
清单。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厨娘曰:‘岂非待检例耶。’探囊取数幅纸以呈曰:‘是昨在某官处所得支赐判单也。’”词语解释:判教 拼音:pàn jiào
佛教语。谓判定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 隋 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圣人布教各有归然,然诸家判教非一。”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辨教就是判教,因为当时的大乘是作为佛教全体中的一员了,就应依判教方法,辨明某一大乘在全体中应该占有什么地位。”词语解释:判断词 拼音:pàn duàn cí
指“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词语解释:判断力 拼音:pàn duàn lì
分析决断的能力。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不过这和‘判断力’大有关系,力强,所做便不错,力一弱,即容易陷于怀疑,什么也不能做了。”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的脑筋并不太复杂,我又缺乏判断力。”词语解释:判施 拼音:pàn shī
分别施予。《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宋江 ﹞却去 净慈寺 修设水陆道场七昼夜,判施斛食,济拔沉冥,超度众将,各设灵位享祭。”词语解释:判断句 拼音:pàn duàn jù
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如:“ 白求恩 同志是 加拿大 共产党员”就是一个判断句。词语解释:判辞 拼音:pàn cí
本指判决书上的话。亦泛指断语;结论。 郭沫若 《〈侈靡篇〉的研究》:“把‘农’视为‘本业’,‘商’视为‘末业’,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判辞。”词语解释:判词 拼音:pàn cí
(1).判决书的旧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后有判词云:‘ 崔道枢 所害 雨龙 ,事关天府,原之不可。’”
(2).断语;结论。 徐特立 《我的生活》:“至于卜卦,我照卜辞判断,常不灵验,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词语解释:判裂 拼音:pàn liè
割裂;分离。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文与道判裂不相属,如此何以谓文。”词语解释:判读 拼音:pàn dú
判断视觉符号所包含的信息。例如:卫星照片判读;通过图像分析,把断层的活动性质判读出来。词语解释:判释 拼音:pàn shì
犹解说。 清 龚自珍 《通明观科判》:“观、喜、安、定四支文略,无庸判释。”词语解释:判据 拼音:pàn jù
判断的根据。例如:没有判据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词语解释:判迹 拼音:pàn jì
犹言分道而行。 明 徐禛卿 《谈艺录》:“ 晋氏 之风,本之 魏 焉。然而判迹於 魏 者,何也?”词语解释:判罪 拼音:pàn zuì
法院依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 赵树理 《登记》四:“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词语解释:判署 拼音:pàn shǔ
签字画押。《魏书·良吏传·羊敦》:“﹝ 羊敦 ﹞出为本州别驾。公平正直,见有非法, 敦 终不判署。”词语解释:判状 拼音:pàn zhuàng
犹今之判决书。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农﹞且飢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词语解释:判牍 拼音:pàn dú
批阅公文。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是时 周文勤公 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而 肃顺 亦为户部尚书,同坐堂皇判牘。”词语解释:判若鸿沟 拼音:pàn ruò hóng gōu
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语本《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恐,乃与 汉王 约,中分天下,割 鸿沟 而西者为 汉 , 鸿沟 而东者为 楚 。”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从此之后, 中国 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词语解释:判若两人 拼音:pàn ruò liǎng rén
谓同一个人前后变化极大。《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 柳知府 於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王亚平 《神圣的使命》:“ 白舜 !他和照片上的那个青年真是判若两人。”词语解释:判若水火 拼音:pàn ruò shuǐ huǒ
谓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明 方孝孺 《慎思堂铭》:“为休为祥,为兇为祸,所思一殊,判若水火。”词语解释:判若云泥 拼音:pàn ruò yún ní
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的距离那样远。比喻高低相差悬殊。也说“判若天渊”词语解释:判滞 拼音:pàn zhì
犹言辨难解惑。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飞清机之英丽,言约畅而判滞者,辩人也。”词语解释:判若黑白 拼音:pàn ruò hēi bái
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形容界限分明。例如: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清·方望溪《书祭裴太常文后》词语解释:判礼
分离;分开词语解释:判散
分散词语解释:判个死日
预知死期。判: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