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末字词组
生刍飞刍马刍豆刍反裘负刍飞米转刍三刍益刍
青刍牧刍负刍置刍反刍轹刍牲刍 
束刍涂刍询刍陈刍厩刍匎刍租刍 
苾刍樵刍中刍茭刍传刍棼刍秉刍 
薪刍龙刍王刍秣刍长倩赠刍三品刍秩刍 

词语解释:生刍  拼音:shēng chú
亦作“ 生蒭 ”。
(1).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陈奂 传疏:“芻所以萎白驹,託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西京杂记》卷五:“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蒭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蒭一束。” 宋 黄庭坚 《迎醇甫夫妇》诗:“策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
(2).指贤人;贤能。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空费行苇德,採束谢生芻。”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愿持 江 南蕙,以赠生芻人。”
(3).指代《诗·小雅·白驹》,以寄寓思友、思贤之心。 唐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断金挥丽藻,比玉咏生芻。” 唐 李群玉 《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沉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诗:“停觴一摇笔,聊寄生芻吟。” 明 何景明 《酬赠王德征》诗:“皎皎空谷驹,生芻劳我心。”
(4).《后汉书·徐穉传》:“ 郭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称吊祭的礼物。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生芻一束,泣血三年,不踰圣人之礼,能行大夫之孝。”《宋史·文苑传三·路振》:“生芻致祭,弊帷成礼。瘞尔崇冈,全尔具体。” 明 张煌言 《挽大宗伯吴峦穉先生》诗:“趋朝当日称先达,惆悵生芻何处投。”
词语解释:青刍  拼音:qīng chú
新鲜的草料。 唐 杜甫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为君酤酒满眼酤,与奴白饭马青芻。” 宋 范成大 《华严寺》诗:“我本紫芝曲,误落青芻栈。” 清 金农 《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此去悲老马,谁与秣青芻。”
词语解释:束刍  拼音:shù chú
(1).捆草成束。《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明日贼攻城,设百楼, 巡 栅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说,喻男女成婚。参见“ 束薪 ”。
(2).成束的草。《宋史·荆罕儒传》:“ 罕儒 令人负束芻径趋 太原 城,焚其东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驴之为物庞然也……倘执束芻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受羈勒矣。”
(3).《后汉书·徐穉传》:“及 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称祭品。 明 李东阳 《望狄梁公祠用前韵》:“寄远束芻谁与致,衝寒瘦马不胜骑。”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序:“乙巳秋,闻 进之 兄卒于 蜀 ……欲躬致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车白马,未卜何日。”
词语解释:束薪  拼音:shù xīn
(1).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汉书·朱买臣传》:“﹝ 买臣 ﹞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清 朱鹤龄 《广志》诗:“兰艾同荣,望秋则槁。虽在束薪,终是芳草。”
(2).比喻男女成婚。《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马瑞辰 通释:“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此《诗》‘束薪’、‘束芻’、‘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3).捆柴。 唐 皮日休 《樵子》诗:“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 宋 陆游 《园中晚饭示儿子》诗:“涧底束薪供晚爨,街头糴米续晨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乃束薪爇火,抛阶下。瞬息烟蔽房屋,对面相失。”
词语解释:苾刍  拼音:bì chú
亦作“ 苾蒭 ”。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芻,小者称沙弥。”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 三藏 ﹞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时 阿难陀 与诸苾蒭在竹林园,有一苾芻而説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白水鹤,不如一日生得见白水鹤。’”
词语解释:薪刍  拼音:xīn chú
薪柴和牧草。《吴子·料敌》:“军资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 宋 王安石 《与马运判书》:“私窃度之,京师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价亦必踊。” 清 唐孙华 《厮养儿》诗:“南人养儿鬻旗下,朝刈薪芻夜餵马。”
词语解释:飞刍  拼音:fēi chú
见“ 飞芻輓粟 ”。
词语解释:飞刍挽粟  拼音:fēi chú wǎn sù
同“ 飞芻輓粟 ”。 《陈书·宣帝纪》:“飞芻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谓迅速运送粮草。《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飞芻輓粟。” 颜师古 注:“运载芻槀,令其疾至,故曰飞芻也。輓谓引车船也。”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罢 关 右赋车籍马之扰,减 山 东飞芻輓粟之劳。”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飞芻輓粟,岂顾民生。”亦省作“ 飞芻 ”、“ 飞輓 ”。 唐 刘禹锡 《贺复吴少诚官爵表》:“念餽餉飞輓之勤,閔战争暴露之苦。” 宋 梅尧臣 《送河东转运刘察院》诗:“塞郡屯师久,飞芻始得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起义清方档案》:“而军需疲于飞輓,人民毙于锋鏑,我国家之元气固已大损矣。”
词语解释:牧刍  拼音:mù chú
(1).牧草。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凤阳等地谢表》:“受牛羊而求牧芻,敢云立视其毙;戮鲸鯢以为京观,更耻与之俱生。”
(2).牲畜。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建康 ﹞草蔓滫濯,牧芻萧寂,非天堑之险艰于渡也。”
词语解释:涂刍  拼音:tú chú
(1).指涂车与刍灵,皆古代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唐 王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三:“涂芻去国门,祕器出东园。” 唐 黄滔 《祭崔补阙》:“而况昨日轩车,今朝涂芻,唱《薤露》以出门,飞粉旌而戒途。”
(2).指灵柩。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唐俭》:“﹝ 唐俭 ﹞将出都,为涂芻之阻,问:‘何人?’对曰:‘货师 薛良 之柩也。’”
词语解释:樵刍  拼音:qiáo chú
打柴割草的人。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寧知螻蚁之与狐兔,无论樵芻之与牧竖。”
词语解释:龙刍  拼音:lóng chú
即龙须草。可作马料,故称。 曾慥 《类说》卷五引 晋 王嘉 《拾遗记》:“ 东海 有岛曰 龙驹川 , 穆天子 养八骏处。岛中有草名龙芻,马食之,日行千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之二:“教疏兔鏤金弦乱,自拥龙芻紫汞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石龙刍》:“刈草包束曰芻,此草生水石之处,可以刈束养马,故谓之龙芻。”参见“ 龙鬚草 ”。
词语解释:龙须草  拼音:lóng xū c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狭线形。初夏开花。茎叶可以做蓑衣、绳索、草鞋等,亦可织席、造纸。有的地方叫蓑草或蓑衣草。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有龙鬚草,一名縉云草。”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器语·槟榔合》:“包以龙鬚草织成,大小相函,广三寸许。”
词语解释:马刍  拼音:mǎ chú
亦作“ 马蒭 ”。 喂马的草。《南齐书·武帝纪》:“ 临沂县 麦不登,刈为马芻,至夏更苗秀。”《南齐书·魏虏传》:“是后 宏 ( 拓跋宏 )亦欲南侵 徐 豫 ,於 淮 泗 间大积马蒭。”《南史·蒯恩传》:“ 武帝 征 孙恩 ,县差 恩 伐马芻,常负大束,兼倍餘人。”
词语解释:负刍  拼音:fù chú
背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孟子·离娄下》:“昔 沉犹 有负芻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朱熹 集注:“言 曾子 尝舍於 沉犹氏 ,时有负芻者作乱,来攻 沉犹氏 。”一说“负芻”为人名,见 赵岐 注。《吕氏春秋·观世》:“ 晏子 之 晋 ,见反裘负芻息於涂者,以为君子也。”
词语解释:询刍  拼音:xún chú
见“ 询于芻蕘 ”。
词语解释:询于刍荛  拼音:xún yú chú ráo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芻蕘。” 郑玄 笺:“古之贤者有言:有疑事当与薪采者谋之。” 孔颖达 疏:“言询于芻蕘,谓谋於取芻取蕘之人。”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之六:“乃希化被草木,不耻询于芻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隋书·经籍志》《汉书·艺文志》说,以著录小说,比之‘询于刍荛’,就是以为虽然小说,也有所为的明证。”亦省作“ 询芻 ”、“ 询蕘 ”。 唐 张说 《奉和暇日游兴庆宫作》:“侍酌衢樽满,询芻諫鼓悬。”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谨就管见别为一议,并章程八条奉寄,附羽工区区,用副询蕘盛意,惟执事采择焉。”
词语解释:中刍  拼音:zhōng chú
中等的草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食有三芻,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
词语解释:王刍  拼音:wáng chú
植物名。菉草的别称,又名荩草。《诗·卫风·淇奥》“緑竹猗猗” 毛 传:“緑,王芻也。” 陆德明 释文:“《尔雅》作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荩草》:“此草緑色,可染黄……古者贡草入染人,故谓之王芻;而进忠者谓之藎臣也。” 清 姚鼐 《洪县》诗:“单车度 淇水 ,秋雨緑王芻。”
词语解释:豆刍  拼音:dòu chú
犹豆莝。 清 严允肇 《洗象行》:“豆芻饱食三品料,劒珮班陈百官列。”
词语解释:置刍  拼音:zhì chú
《后汉书·徐穉传》:“ 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以“置蒭”指致送吊丧礼物。
词语解释:陈刍  拼音:chén chú
献上牧草。《国语·周语中》:“司马陈芻,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韦昭 注:“司马,掌帅圉人养马,故陈芻。”
词语解释:茭刍  拼音:jiāo chú
作饲料的干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夫牌饲秣又减茭芻,故两驛额马一百二十匹,仅剩残疲十八骑。”
词语解释:秣刍  拼音:mò chú
喂牲口的草。亦指准备饲料。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公乃秣芻以载於车,烝粮以曝於日,齎輓轻重,人利百倍。”
词语解释:反裘负刍  拼音:fǎn qiú fù chú
(1).反穿皮衣,背着柴。《晏子春秋·杂上二四》:“ 晏子 之 晋 ,至 中牟 ,睹弊冠反裘负芻,息於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 越石父 者也。’……遂解左驂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 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芻, 文侯 曰:‘胡为反裘而负芻?’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 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也。’”亦作“ 反裘负薪 ”。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无异於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谢觉哉 《反裘负薪》:“你不知道皮弄坏了,毛就无处附着吗?”
词语解释:反刍  拼音:fǎn chú
(1).牛、羊、鹿、骆驼等动物把粗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嚼,然后再咽下。通称倒嚼。 碧野 《我怀念的是牛·二青牦》:“太阳的光斑从枝叶中间筛落到二青牦油黑的身体上,它一边舒舒服服地休息,一边香香甜甜地反刍。”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我的同伴--老猎人和 怀来 县委会的同志们已经找到了麅子的固定的道路(它们总是在几棵大树干上磨犄角),发现了麅子反刍的地方(茅草被压成窝,粪便还是新鲜的)。” 韩北屏 《非洲星空下》:“这种回想,有点近似反刍的作用。”
(2).回味,追忆。 郭沫若 《落叶·第六信》:“过去了的那古海岸上几天的隐遁的生活,我的哥哥,我每天每天一个人孤寂地就枕的时候,便要反刍一次。” 鲁迅 《准风月谈·反刍》:“永远反刍,自己却不会呕吐,大约真是读透了《庄子》了。” 臧克家 《诗与生活话短长--序回忆录〈诗与生活〉》:“一个人到了晚年,往往好回忆过去,这也不全是因为来日无多,反刍既往以求感情上的慰藉,至少在我,情况不是如此。”
词语解释:厩刍  拼音:jiù chú
1.亦作"厩刍"。
2.草料。
词语解释:传刍  拼音:chuán chú
驿站和草料。亦泛指车马粮草。 清 唐甄 《潜书·考功》:“昔者 唐子 为 长子 知县,将见都御史 达良辅 ,赋役、传芻,备诵之,以待难也。”
词语解释:长倩赠刍  拼音:cháng qiàn zèng chú
《西京杂记》卷五:“ 公孙弘 以 元光 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国人 邹长倩 以其家贫,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芻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书题遗之曰:‘……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类士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復如之,勿以小善不足脩而不为也。’”后以“长倩赠芻”为勉励他人从小善做起之典。 唐 郑孺华 《赋得生刍一束》:“ 孙弘 期射策, 长倩 赠生芻。”
词语解释:飞米转刍  拼音:fēi mǐ zhuǎn chú
犹言飞刍挽粟。《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 高昌 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 河西 供役,飞米转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
词语解释:轹刍  拼音:lì chú
踩踏草料。比喻欺凌百姓。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明明煌煌,詔戒浮加,民疑官吏,官吏咨嗟。前代之法,是曰轢芻。略采近例,以待访求。”
词语解释:匎刍  拼音:è chú
节俭,不奢侈。
词语解释:棼刍  拼音:fén chú
杂草。
词语解释:三品刍  拼音:sān pǐn chú
见“ 三品蒭豆 ”。
词语解释:三品刍豆  拼音:sān pǐn chú dòu
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君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蒭豆;一鸣,则黜之矣。”亦省作“ 三品芻 ”。 清 林则徐 《驿马行》:“ 太行 神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芻。”
词语解释:三刍  拼音:sān chú
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饮食之节,食有三芻,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盖谓飢时与恶芻,饱时与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饱则无不肥。”
词语解释:牲刍  拼音:shēng chú
牲畜。语本《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赵岐 注:“草牲曰芻。” 南朝 梁 萧子云 《雅乐歌·需雅》:“蒸民乃粒有牲芻,自 卫 反 鲁 删《诗》《书》。”
词语解释:租刍  拼音:zū chú
犹田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古人井田,民为公家耕;今量租芻,何意?”
词语解释:秉刍  拼音:bǐng chú
十庾数量的草把。《国语·鲁语下》:“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过也。” 韦昭 注引《聘礼》:“十庾曰秉。”
词语解释:秩刍  拼音:zhì chú
按规定数量交给官家的草料。《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芻,以养牺牲。” 郑玄 注:“秩,常也。合县给国养牺牲之芻,多少有常,民皆当出力为艾之。”
词语解释:益刍  拼音:yì chú
给牛马牲口加草料。 汉 王褒 《僮约》:“餧食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