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队去声 [zài,载运][sài,边塞][详注1][ké ài][lài][cài][详注2][ài]

退[详注3][duì][bèi][《集韵》莫佩切,音妹。《博雅》好也。][详注4][duì,盘敦][lěi]


注1:裁 音在。亦制裁也。《谷梁传序》准裁靡定。《注》读去声。
注2:栽 音再。《说文》筑墙长板。《左传·桓五年》水昏正而栽。《注》设筑板。
注3:回 音悔。绕也。《左传·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读上声。又《集韵》《韵会》音缋。《前汉·赵充国传》回远千里。《注》回谓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汉·王温舒传》即有避回。《注》谓不尽意,捕击盗贼。又《盖宽饶传》刺举无所回避。
注4:谇 《广韵》苏内切《集韵》《韵会》苏对切,音碎。《前汉·贾谊传》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服虔曰》谇,犹骂也。《张晏曰》责让也。《师古曰》谇音碎。
末字词组
收刈芟刈莳刈删刈翦刈揃刈劖刈 
斩刈剪刈获刈创刈采刈斫刈割刈 
秋刈锄刈诛刈删夷,删刈铲刈惩刈劁刈 

词语解释:收刈  拼音:shōu yì
收割。《诗·鄘风·载驰》“芃芃其麦” 汉 郑玄 笺:“麦芃芃者,言未收刈,民将困也。” 宋 苏轼 《谢雨文》:“寖罹焦烁之害,遂稽收刈之勤。”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在村东郊的收刈了庄稼的野地上……排列了全团的队伍。”
词语解释:斩刈  拼音:zhǎn yì
(1).砍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兵燹后,寿藤古木斩刈无存。”
(2).斩杀。《孔子家语·六本》:“斩刈黎民,如草芥焉。”《金史·移剌成传》:“以所部护粮赴 扬州 ,敌兵乘夜来攻, 成 整兵奋击,斩刈甚众。”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汩没於奴隶。”
(3).断绝;灭绝。《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蛊》:“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词语解释:秋刈  拼音:qiū yì
犹秋收。 汉 王充 《论衡·逢遇》:“春种穀生,秋刈穀收。”
词语解释:芟刈  拼音:shān yì
(1).割。《墨子·非攻下》:“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
(2).引申为杀戮。《后汉书·刘陶传》:“使羣丑刑隶,芟刈小民。”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六》:“既报之於后身,又芟刈其身后,不亦伤乎?”
词语解释:剪刈  拼音:jiǎn yì
剪割。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兰茝以芬馨剪刈,文梓以含音受伐。”
词语解释:锄刈  拼音:chú yì
锄割。引申为铲除、消灭。《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併之家。”参见“ 锄艾 ”。
词语解释:锄艾  拼音:chú ài
锄割。引申为铲除、消灭。 明 李东阳 《与东山刘都宪书》:“安攘之计,固已概定,而抚绥之意,胜於锄艾。”
词语解释:莳刈  拼音:shì yì
铲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遗·中国地质略论》:“况忽见碧瞳晳面之异种人,指挥经营,丁丁然日凿吾土,必有一种不能思议之感想,浮游于脑,而惊,而惧,而愤,挥梃而起,蒔刈之以为快。”
词语解释:获刈  拼音:huò yì
收割。《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夫农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种,耘锄条桑,耕熯种麦,穫刈筑场,十月乃毕。”《诗·豳风·七月》“八月其穫” 唐 孔颖达 疏:“八月,其禾可穫刈也。”
词语解释:诛刈  拼音:zhū yì
杀戮。《后汉书·隗嚣传》:“是故上帝哀矜,降罚於 莽 ,妻子颠殞,还自诛刈。”
词语解释:删刈  拼音:shān yì
削除;铲除。 鲁迅 《野草·题辞》:“野草……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词语解释:创刈  拼音:chuàng yì
见“ 创艾 ”。
词语解释:创艾  拼音:chuāng yì
亦作“ 创刈 ”。 谓因受惩治而畏惧;戒惧。《汉书·冯奉世传》:“ 羌 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 颜师古 注:“创艾谓惩惧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北单于创刈南兵,又畏 丁令 、 鲜卑 ,遯逃远去。” 宋 苏轼 《与朱鄂州书》:“有 神山乡 百姓 石揆 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呜乎!以古人学成行立之年,而余始稍稍知自创艾,日其餘几!”
词语解释:删夷,删刈
削除;铲除
词语解释:翦刈
铲除
词语解释:采刈  拼音:cǎi yì
犹言摘取收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
词语解释:铲刈  拼音:chǎn yì
铲削芟刈。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剷刈秽草,伐去恶木。”
词语解释:揃刈  拼音:jiān yì
剪除,讨伐。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许国公神道碑铭》:“自吾舅殁,五乱於 汴 者,吾苗薅而髮櫛之几尽,然不一揃刈,不足令震駴。” 清 钱谦益 《巡抚云南钱公神道碑》:“薅櫛滋勤,揃刈斯举。”
词语解释:斫刈  拼音:zhuó yì
砍杀。
词语解释:惩刈  拼音:chéng yì
见“ 惩艾 ”。
词语解释:惩艾  拼音:chéng yì
亦作“ 惩乂 ”。亦作“ 惩刈 ”。
(1).惩治。《东观汉记·明帝纪》:“陛下至明,惩艾酷吏,视人如赤子。”《新唐书·裴矩传》:“ 太宗 即位,疾贪吏,欲痛惩乂之。”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是时 两广 总督 百公龄 ,治尚威猛,惩刈奸宄。”
(2).戒惧。《史记·乐书》:“ 成王 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 张守节 正义:“言 成王 作颂,悲 文王 战战恐惧,推己戒励为治,是善守善终也。”《新唐书·柳宗元传》:“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復进,故无用力者。” 宋 苏辙 《言责降官不当带观察团练状》:“且使罪人知有惩艾,谨録奏闻,亦非小补也。”
(3).谓吸取过去教训,以前失为戒。《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久之,惩艾 霍氏 欲害皇太子,乃更选后宫无子而谨慎者,乃立 长陵 王倢伃 为后,令母养太子。”《后汉书·窦融传》:“其后 匈奴 惩乂,稀復侵寇。”《新唐书·苏世长等传赞》:“始 唐 有天下,惩刈 隋 敝,敷内讜言。”《金史·移剌履传》:“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諫諍之门,天下幸甚。”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法之当变,矿之当开,詎可以 熙寧 、 明 季惩艾乎?”
词语解释:劖刈  拼音:chán yì
谓收割。 元 王祯 《农书》卷四:“稻有早晚大小之别,然 江 南地下多雨,上霖下潦,劖刈之际,则必须假之乔扞,多则置之笐架,待晴乾曝之,可无损耗之失。”
词语解释:割刈  拼音:gē yì
犹收割。《元典章·户部九·劝农立社事理》:“随社布种苜蓿,初年不须割刈,次年收到种子,转展分散。” 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忧郁》:“他乍着胆子,手里本能地捏住了红缨扎枪,冲着割刈声传来的方向赶去。”
词语解释:劁刈  拼音:qiāo yì
收割。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