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末字词组
疏凿开凿钻凿诬凿造凿批凿崭凿研凿
耕凿枘凿椎凿量枘制凿栗凿淙凿方枘圆凿碻凿
斧凿不凿镵凿附会穿凿铺凿炳炳凿凿方枘圜凿 
穿凿镌凿剪凿镮凿榫凿牵凿言之凿凿 
六凿精凿刻凿刓凿槌凿斗凿妄生穿凿 
凿凿窍凿雕凿修凿充凿斤凿熏凿 
金凿空凿垦凿五凿錾凿机凿确凿 

词语解释:疏凿  拼音:shū záo
亦作“踈凿”。 开凿。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唐 胡曾 《咏史诗·故宜城》:“ 武安 南伐勒 秦 兵,踈凿功将 夏禹 并。” 宋 范成大 《初入巫峡》诗:“伟哉神 禹 跡,疏凿此山川。” 清 吴伟业 《滇池铙吹》诗:“莫向 昆明 道疏凿,道人知已劫灰销。”
词语解释:耕凿  拼音:gēng záo
(1).耕田凿井。语出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后常用“耕凿”形容人民辛勤劳动,生活安定。 唐太宗 《临层台赋》:“肆黎元於耕凿,一文轨於车书。”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诗:“耕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清 梁章鉅 《归田锁记·致刘次白抚部书》:“俾滨海臣庶,均各安耕凿於 尧 天 舜 日之中。”
(2).泛指耕种,务农。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某执鞭贱品,耕凿庸流,沉影南亩之间,滞迹东皋之上。” 唐 吴筠 《高士咏·庞德公》:“耕凿勤厥躬,耘锄课妻子。” 清 赵翼 《山行杂诗》之七:“洵美此家居,足以老耕凿。”
词语解释:斧凿  拼音:fǔ záo
(1).斧子与凿子。泛指工具或刑具。《三国志·魏志·锺繇传》:“不待远假斧凿於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陆门子 一日出去了,浑家闻得间壁有斧凿之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远念 盘古 未生,斧凿未经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
(2).以斧凿加工。亦喻指诗文雕琢过甚,造作不自然。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邢居实 《秋风三迭》……语语天成,尽谢斧凿。” 清 曹寅 《十四夜东署看月》诗:“修饰似曾须斧凿,清真谁谓出尘埃。”《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
词语解释:穿凿  拼音:chuān záo
(1).开凿;挖掘。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归妹》:“穿凿道路,为君除舍。”《汉书·沟洫志》:“奏请穿凿 六辅渠 ,以益溉 郑国 傍高卬之田。” 唐 方干 《路支使小池》诗:“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近八十年,但始终像一条力量不足的流水绕着巉岩绝壁,却无力穿凿而过似的。”
(2).犹牵强附会。《汉书·礼乐志》:“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宋 刘克庄 《答杨羿》诗:“枣李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奇。”《红楼梦》第一回:“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朱自清 《陶渊明的深度》:“《拟古》诗第九,怕只是泛说,本书以为‘追痛 司马休之 之败’,却未免穿凿。”
词语解释:六凿  拼音:liù záo
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成玄英 疏:“凿,孔也。”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谓六情攘夺”。
词语解释:凿凿  拼音:záo záo
(1).鲜明貌。《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 毛 传:“凿凿然,鲜明貌。” 宋 苏轼 《浚井》诗:“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2).高峻貌。 宋 范成大 《送子文杂言》诗:“万山丛丛石凿凿,官居破屋巢烟萝。”
(3).形容水声。 宋 沉辽 《暑雨》诗:“緑树暗濛濛,流水鸣凿凿。”
(4).确实。 宋 苏轼 《〈凫绎先生诗集〉叙》:“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穀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实则《隋书》虽不为 王通 立传,而 唐 人言之凿凿,不得谓实无其人。”
词语解释:金凿  拼音:jīn záo
指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春笋般指头儿十箇,与张弓怎发金凿?” 凌景埏 校注:“金凿,指箭。”
词语解释:开凿  拼音:kāi záo
(1).开掘凿通(隧道、河道等)。《周礼·夏官·司险》“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汉 郑玄 注》:“达道路者,山林之阻则开凿之,川泽之阻则桥梁之。” 唐 沉佺期 《自昌乐郡泝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诗:“兹山界夷夏,天险横寥廓。太史漏登探,文命限开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当时不闻其求治水之方,而但迁徙以避之,计迁徙不费於开凿。”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工人们炸山辟路,开凿隧道。”
(2).犹开垦。 宋 黄庭坚 《按田》诗:“壮产无惰农,荒榛尽开凿。”
(3).指开掘矿藏。《明史·沉鲤传》:“ 鲤 復进曰:‘矿使出,破坏天下名山大川灵气尽矣,恐於圣躬不利。’ 矩 嘆息还,具为帝道之。帝悚然遣 矩 咨 鲤 所以补救者。 鲤 曰:‘此无他,急停开凿,则灵气自復。’帝闻为首肯。”
词语解释:枘凿  拼音:ruì záo
《楚辞·九辩》:“圜枘而方凿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入圜凿,其能入乎?”枘、凿,榫头与卯眼。枘圆凿方或枘方凿圆,难相容合。后因以“枘凿”比喻事物的杆格不入或互相矛盾。《新唐书·高适传》:“而言利者,枘凿万端。” 宋 叶适 《贺叶丞相》:“盖上之相信,无枘凿之乖;故己得专行,有符节之合。”
词语解释:不凿  拼音:bù záo
谓谷未精舂。《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词语解释:镌凿  拼音:juān záo
(1).雕刻。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石质坚硬,不可鐫凿。”《元典章·礼部六·杂例》:“ 至德真人 以此摸勒鐫凿上碑。”
(2).比喻刻意修饰文字。 宋 苏舜钦 《赠释秘演》诗:“不肯低心事鐫凿,直欲淡泊趋杳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庄南杰》:“气虽壮遒,语过鐫凿。”
词语解释:精凿  拼音:jīng záo
(1).舂去谷物的皮壳。亦指舂过的净米。《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 晋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明 宋濂 《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洁必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 沉 兄素豪侈,不能啖此粗糲,但我无从觅精凿,奈何奈何。” 章炳麟 《菌说》:“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糲。”
(2).精细确凿。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 刘勰 之评,议论精凿。”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易安 与共校勘,作《金石録》,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
词语解释:窍凿  拼音:qiào záo
洞穴。 宋 苏舜钦 《和菱磎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混沌虽死窍凿存。”
词语解释:空凿  拼音:kōng záo
中空;空洞。
词语解释:钻凿  拼音:zuàn záo
犹言钻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自 司马 、 王 、 扬 、 班 、 傅 、 张 、 蔡 之儔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 益部 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
词语解释:椎凿  拼音:zhuī záo
(1).槌子和凿子。《庄子·天道》:“ 桓公 读书於堂上, 轮扁 斲轮於堂下,释椎凿而上问 桓公 。” 清 唐甄 《潜书·恒悦》:“金工冶金,鼓烈火,施椎凿,虽百其器,千其形,而金质不变。”
(2).用槌子锤,用凿子凿。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石下各刻一线为界,下线之下,有碎点星星,殆椎凿使然。”
(3).比喻乖违不合。 清 章学诚 《〈元次山集〉书后》:“ 元 则晚岁始达,中间浮沉乱世,既结主知,又多与时椎凿,其心切於愤世,故气尤亢。”
词语解释:镵凿  拼音:chán záo
刻凿。 唐 陆龟蒙 《书铭》:“在珉石者,固宠纳赂,惟辞是妍。鑱凿既毕,名声泯然。”
词语解释:剪凿  拼音:jiǎn záo
见“ 翦钱 ”。
词语解释:剪钱  拼音:jiǎn qián
1.亦称"剪凿"。
2.南朝宋时,政府铸造新钱,钱形薄小,轮廓不成,民间盗铸者多剪凿古钱,以取其铜,当时称为"剪钱"或"剪凿"。
词语解释:刻凿  拼音:kè záo
刀刻斧凿。 宋 苏轼 《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尽令属 牛 氏,刻凿纷斑斑。”
词语解释:雕凿  拼音:diāo záo
(1).雕刻凿空。 唐 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徒壮洪鐘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瓮山》:“因凿之,得石瓮一,华虫雕凿,不可辨识。”
(2).喻刻意修饰文辞。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尚丽密者,失於雕凿, 竹山 之鷺曰‘琼丝’,鸳曰‘绣羽’,过於涩鍊。”
词语解释:垦凿  拼音:kěn záo
对荒地进行开发。 唐 柳宗元 《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孤老抚安,强猾戮死,垦凿墝卤,芟艾榛荒。” 唐 钱起 《观村人牧山田》诗:“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
词语解释:诬凿  拼音:wū záo
凭空穿凿。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宁馨》:“然‘寧馨’乃书传间假此二字以记一时俗语, 吴曾 以为有非馨香之义,此诬凿之甚。”
词语解释:量枘制凿  拼音:liàng ruì zhì záo
见“ 量凿正枘 ”。
词语解释:量凿正枘  拼音:liàng záo zhèng ruì
谓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葅醢。”《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故圣人量凿而正枘。”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从绳运斤,义且得於方正;量枘製凿,术仍取於纵横。”
词语解释:附会穿凿  拼音:fù huì chuān záo
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欧阳公信经废传》:“此岂可以私意附会穿凿而为之哉。”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八》:“且有以一家一经,亦有不必通者;至不必通而附会穿凿以求其通,则天下之乱言也已。”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董仲舒 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的阴阳五行化。”
词语解释:镮凿  拼音:huán záo
魏 晋 南北朝 时期一种劣质小铜钱。将古钱(大钱)加以剪凿而成。《魏书·食货志》:“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鸡眼、鐶凿,更无餘禁。”《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鐶凿云者,谓凿好以取铜,仅存其肉也。”
词语解释:刓凿  拼音:wán záo
雕凿。 傅尃 《瘗鹤铭》诗:“胜事流传好事多,俗工刓凿神工泣。”
词语解释:修凿  拼音:xiū záo
以尖利工具将 表面平整并使光滑。例如:修凿花岗岩块。
在建筑石料的表面錾出一些斜交平行沟纹以进行修整
词语解释:五凿  拼音:wǔ záo
犹五情。指喜、怒、哀、乐、怨。《荀子·哀公》:“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 杨倞 注:“凿,窍也。五凿,谓耳、目、鼻、口及心之窍也……一曰,五凿,五情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 杨 后説以五凿为五情,颇胜前説。”
词语解释:造凿  拼音:zào záo
造作,做作。
词语解释:栗凿  拼音:lì záo
犹栗爆。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 满 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参见“ 栗爆 ”。
词语解释:栗爆  拼音:lì bào
(1).栗子受热后爆裂。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容易格》:“﹝ 太祖 ﹞旋令宫人於火炉中煨栗子,俄有数栗爆出,烧损绣褥子…… 太祖 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一说“栗爆”一联为 后蜀 卢延让 句,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宋 韩驹 《送云门妙喜游雪峰》诗:“夜氊从栗爆,午盌看茶翻。”
(2).亦作“ 栗暴 ”。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击人头顶的动作。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箇栗爆。”《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揪住 鄆哥 ,凿上两个栗暴。”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你便常在大官人处绰摸些东西,倒説我哄人钱钞,莫讨我大栗暴凿过来。”《说岳全传》第三回:“员外大怒……遂将 王贵 头上一连几个栗爆。”
词语解释:铺凿  拼音:pù záo
铺张、穿凿。
词语解释:榫凿  拼音:sǔn záo
用来凿切榫眼的凿子
词语解释:槌凿  拼音:chuí záo
谓用槌子凿子敲击穿通。 宋 赵崇绚 《鸡肋·古人嗜好》:“ 唐 陆鸿渐 嗜茶, 魏明帝 好槌凿声。”《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听得间壁槌凿之声,从壁缝里张看,只见 胡美 与 卢智高 俱蹲在地下。 胡美 拿着一锭大银, 卢智高 将斧敲那锭边下来。”
词语解释:充凿  拼音:chōng záo
塞入榫眼。《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 汉 王逸 注:“枘所以充凿。”
词语解释:錾凿  拼音:zàn záo
凿,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山道广丈餘,深三四丈,其鏨凿之迹犹存。”《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果听得间壁槌凿之声……晚间与二人相遇问道:‘你家常常鏨凿什么东西?’”《豆棚闲话·渔阳道刘健儿试马》第九则:“把厨灶下埋着当日剩下两个元寳,悄悄乘着月夜掘出,将些炭火烧红,鏨凿开来。”
词语解释:批凿  拼音:pī záo
检验确实。 宋 苏轼 《乞禁商旅过外国状》:“诸客旅於海道商贩……官司即为出给公凭,仍备録船货,先牒所往地头。候到日,点检批凿公凭讫,却报元发牒州,即乘船自海道入界河。”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置士籍》:“或有随侍子弟合赴曹牒诸色漕试者,各令賫歷先赴县批凿前去。”
词语解释:淙凿  拼音:cóng záo
冲击,侵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浮石》:“水退石仍出,而崭巖者皆去。盖为猛浪沙石之所淙凿,乃此圜浑也。”
词语解释:炳炳凿凿  拼音:bǐng bǐng záo záo
形容言论明确有据。《明史·海瑞邱橓等传赞》:“ 邱橓 、 吕坤 虽非 瑞 匹,而指陈时政,炳炳凿凿,鯁亮有足称者。”
词语解释:牵凿  拼音:qiān záo
牵强穿凿。 明 李东阳 《彭公墓志铭》:“﹝ 彭公 ﹞少承《春秋》家学,后病习尚牵凿,校士命题多本 胡氏 传而黜诸小説,久之天下翕然成风,从者甚众。”
词语解释:斗凿  拼音:dòu záo
亦作“鬭凿”。 古代小儿游戏。以铁击地。《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永明 世,市里小儿以铁相击於地,谓之鬭凿,‘凿’之为言‘族’也,至是宗室族灭矣。”
词语解释:斤凿  拼音:jīn záo
斧头与凿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襆物……因开襆,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 唐 吴融 《沃焦山赋》:“上无灌木夸良工之斧凿,下无灵鰲招巨人之钩索。”
词语解释:机凿  拼音:jī záo
机变狡诈。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 赵秉文 ﹞性疎旷,无机凿。治民镇静不生事,在朝循循无异言,家居未尝有声色之娱。”
词语解释:崭凿  拼音:zhǎn záo
开凿;挖掘。崭,通“ 鏨 ”。
词语解释:方枘圆凿  拼音:fāng ruì yuán záo
亦作“ 方枘圜凿 ”。 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文子·上义》:“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 谋欲攻 赵 , 孟軻 称 大王 去 邠 ,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司马贞 索隐:“按:方枘是笋也,圜凿是孔也。谓工人斲木,以方笋而内之圜孔,不可入也。故《楚词》云‘以方枘而内圜凿,吾固知其齟齬而不入’是也。谓 战国 之时, 仲尼 、 孟軻 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方枘圆凿匪所用,顾者却避多猜嫌。”
词语解释:方枘圜凿  拼音:fāng ruì huán záo
见“ 方枘圆凿 ”。
词语解释:方枘圆凿  拼音:fāng ruì yuán záo
亦作“ 方枘圜凿 ”。 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文子·上义》:“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 谋欲攻 赵 , 孟軻 称 大王 去 邠 ,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司马贞 索隐:“按:方枘是笋也,圜凿是孔也。谓工人斲木,以方笋而内之圜孔,不可入也。故《楚词》云‘以方枘而内圜凿,吾固知其齟齬而不入’是也。谓 战国 之时, 仲尼 、 孟軻 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方枘圆凿匪所用,顾者却避多猜嫌。”
词语解释:言之凿凿  拼音:yán zhī záo záo
说得非常确实。 清 刘銮 《五石瓠·童氏》:“坊官究问, 童氏 言之凿凿,备述隐微。”《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若像起课先生,琐屑小事,言之凿凿。”《光明日报》1986.5.7:“ 崔氏 此辨,言之凿凿,不可移易。”
词语解释:妄生穿凿  拼音:wàng shēng chuān záo
毫无根据地牵强解释文字或生编硬造作品。例如:世传不真,妄生穿凿,唯按此行之,乃见其验。——《云笈七签》
词语解释:熏凿  拼音:xūn záo
烟熏挖掘。《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
词语解释:确凿  拼音:què záo
真实;确实。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年经月纬,排日按时,晦明风雨,歷歷无爽,较得之传闻者为确凿可据。”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戒浮文》:“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艷,毋庸半字虚浮。” 金河 《重逢》:“抓这样的案例,并且做到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十分费力的。”
词语解释:研凿  拼音:yán záo
犹钻研。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先君少治《诗》、徙治《春秋》,躡屩束经,走 安成 、 亭州 问业,所向即倾动人士。已授生徒,精为研凿。”
词语解释:碻凿  拼音:qiāo záo
真实;确实可靠。 鲁迅 《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引 佩蘅 《孔诞祝圣言感》:“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皆有轨道之可循,天不变道亦不变,自有碻凿之理由也。”参见“ 确凿 ”。
词语解释:确凿  拼音:què záo
真实;确实。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年经月纬,排日按时,晦明风雨,歷歷无爽,较得之传闻者为确凿可据。”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戒浮文》:“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艷,毋庸半字虚浮。” 金河 《重逢》:“抓这样的案例,并且做到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十分费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