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目击 拼音:mù jī
(1).目光触及;熟视。《后汉书·郅恽传》:“ 子张 但目击而已。” 李贤 注:“目击谓熟视之也。”《晋书·葛洪传》:“於 餘杭山 见 何幼道 , 郭文举 ,目击而已,各无所言。”参见“ 目击道存 ”。
(2).犹目睹。亲眼看见。 唐 杜甫 《最能行》:“朝发 白帝 暮 江陵 ,顷来目击信有徵。”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有 大梁 夙将 赵唯 为 岭 外刺史,年将九十矣,耳目不衰,过 梧州 ,言 大梁 往事,述之可听,云此皆目击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至今读其所著书,于山川阨塞,贤豪遗迹与夫风土謡俗,民生疾苦,凡所目击,悉笔于书。” 徐迟 《牡丹》三:“有些好事之徒,亲眼目击她被强拉上车。”
词语解释:目击道存 拼音:mù jī dào cún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郭象 注:“目裁往,意已达。”《世说新语·栖逸》“ 阮步兵 啸闻数百步” 刘孝标 注引《竹林七贤论》:“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词语解释:搏击 拼音:bó jī
(1).鸟兽对他物的捕捉和击打。 唐 姚合 《从军行》:“鹰鶻念搏击,岂贵食满肠。” 宋 梅尧臣 《彼鴷吟》:“鹰鸇不搏击,狐兔纵横起。” 陈毅 《驯鹰词》:“试看攫鸟兔,搏击何猛悍。”
(2).冲击长空或迎向风浪。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王太守 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云:‘抽身我本疎慵惯,奋翅君方搏击遥。’” 峻青 《海啸》第四章:“现在,又要用他那钢铁般的翅膀,去搏击那长空乌云海上风暴了。”
(3).格斗;搏斗。 晋 郭璞 《日有黑气疏》:“又有青黑之气,共相搏击,良久方解。”《明史·李文忠传》:“会 处州 援兵亦至,奋前搏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一曰布库,相扑为戏也。徒手搏击……不专恃匹夫之勇。”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4).惩处打击;弹劾。《汉书·翟方进传》:“徙 方进 为京兆尹,搏击豪彊,京师畏之。”《旧唐书·元行冲传》:“ 行冲 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明史·瞿式耜传》:“ 式耜 矫矫立名,所建白多当帝意,然搏击权豪,大臣多畏其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他朝士,入则弹劾权贵,出则搏击豪强,为难能可贵矣。”
(5).施以严刑峻法。 明 文徵明 《胡参议传》:“公顾其民淳质可以导化,乃不事搏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监司之臧否属吏,盖亦难矣……搏击者上考,则长厚者无称。”
(6).陷害;迫害。《汉书·孔光传》:“﹝ 王莽 ﹞所欲搏击,輒为草,以太后指风 光 令上之,厓眥莫不诛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秦会之 当国时,諫官御史必兼经筵,而其子 熺 亦在焉。意欲搏击者,輒令 熺 於经筵侍对时諭之,经筵退,弹文即上。”《明史·阉党传·石三畏等》:“当 忠贤 盛时,其党争搏击清流,献諂希宠。”词语解释:隼击 拼音:sǔn jī
比喻疾速而猛烈地攻击。 唐 魏徵 《五郊乐章·白帝商音·肃和》:“豺祭隼击,潦收川镜。” 唐 黄滔 《狎鸥赋》:“曾无隼击之患,忘到鳩居之所。”词语解释:水击 拼音:shuǐ jī
语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指鹏飞将起,以翼击水。后以喻远大前程。 唐 刘禹锡 《洛中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寄谢慇懃九天侣,抢榆水击各逍遥。” 清 张廷璐 《南归》诗之二:“天池水击有鯤鹏,蜩鷽榆枋自不胜。”词语解释:相击 拼音:xiāng jī
(1).互相击刺;彼此攻打。《庄子·说剑》:“昔 赵文王 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击於前。”《晋书·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
(2).互相碰撞。《楚辞·九章·悲回风》:“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战国策·齐策一》“鎋击摩车而相过” 南朝 宋 鲍彪 注:“路狭车密,故相击相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众茫乎无色,齿欲相击,渐引去。”词语解释:戛击 拼音:jiá jī
亦作“戞击”。 敲击。《书·益稷》:“戞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蔡沉 集传:“戞击,考击也。” 宋 杨万里 《题望韶亭》诗:“不如九韶故无恙,戞击尚可冬起雷。” 金 王琢 《雨夕感寓》诗:“搜求劳肾胃,戛击谢《咸》《韶》。”词语解释:鹰击 拼音:yīng jī
(1).见“ 鹰击毛挚 ”。
(2).古代武官名号。 汉 赵破奴 曾为“鹰击司马”。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隋 大业 五年,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见《隋书·百官志下》。
词语解释:鹰击毛挚 拼音:yīng jī máo zhì
比喻严酷凶悍。《史记·酷吏列传》:“是时 赵禹 、 张汤 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 纵 ( 义纵 )以鹰击毛挚为治。”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鷙鸟将击,必张羽毛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言语不能无病,然则文辞愈工者,病亦愈剧……夫言苛则曰‘吹毛求疵’,喻猛则曰‘鹰击毛挚’, 迁 固 雅材,有其病矣。”亦省作“ 鹰击 ”。 宋 杨万里 《送王季德提刑宝文少卿》诗:“豺当道上狐何问,鹰击霜前兔已愁。”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赋之禄所以安其身,宽之时所以习其事,教之道所以正其向,威之刑所以去其私。如是而用之,岂有虎冠、鹰击、蠆螫、蜮射之事哉?”词语解释:电击 拼音:diàn jī
(1).雷电的轰击。喻速度之快和声威之大。《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雷动焱至,星流电击,弓不虚发,中必决眦。” 晋 支遁 《八关斋诗》之二:“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宋书·谢灵运传》:“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哀湍下絶壑,电击龙怒鬭。”
(2).奋击,迅猛地打击。《六韬·军用》:“陷坚阵,败步骑,大扶胥衝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强敌,輜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 汉 刘桢 《斗鸡诗》:“轻举奋勾喙,电击復还翔。”《晋书·温峤传》:“今躬率所统,为士卒先,催进诸军,一时电击。”
(3).喻奋飞。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鸿鶤不能振翅於笼罩之中,轻鷂不能电击於几筵之下。” 唐 王勃 《上刘右相书》:“投形巨壑,触丹浦而雷奔;假势灵飈,指青云而电击。”
(4).谓有机体触电时受到电力打击,内部组织受到严重损害。词语解释:考击 拼音:kǎo jī
敲打。《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今雅乐古器非不存……攷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 郑 之杂也!”
拷掠;敲打。《后汉书·马廖传》:“ 豫 随 廖 归国,考击物故。”《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谓死於考掠也。” 宋 苏轼 《石鼓歌》:“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吴僧伽》:“寺后竹丛,一竿最巨,忽夜至,造其下,考击而歌,声彻四远。”词语解释:毂击 拼音:gǔ jī
(1). 战国 齐 人令车交驰,以毂相击为乐的一种活动。《晏子春秋·杂下二》:“ 齐 人甚好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 晏子 患之,迺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 明 陈继儒 《枕谭·毂击》:“ 苏秦 称 临淄 ﹝涂﹞中,车轂击以为盛。其义何居?按《乐府》云, 齐 人本好轂击相犯以为乐也。”
(2).车子来往,其毂相击。形容交往频繁。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贵人之家,云行於涂,轂击於道。”《汉书·匈奴传下》:“虽智者劳心於内,辩者轂击於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 颜师古 注:“言使车交驰,其轂相击也。” 南朝 梁 何逊 《拟轻薄篇》:“轂击晨已喧,肩排暝不息。” 宋 苏轼 《和陶诗·和咏二疏》:“世途方轂击,谁肯行此路。”词语解释:敲击 拼音:qiāo jī
敲打;击打。 唐 李绅 《悲善才》诗:“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 艾芜 《乌鸦之歌》:“他见烟已熄了,又下床下,摸着火镰来敲击,暂时停止了说话。”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没有气力挑,他的脊背上就会受到枪杆的敲击和鞭子的挥打。”词语解释:奋击 拼音:fèn jī
(1).奋力攻击;奋力搏击。《吴子·励士》:“ 秦 人兴师,临於 西河 。 魏 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宋书·柳元景传》:“ 安都 瞋目横矛,单骑突阵四向奋击,左右皆辟易不能当。”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六:“白骨倏然而起,急前抱 刘 , 刘 极力奋击。”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惟一人举鎗奋击,中其首遂毙。”
(2).能奋力击敌的士卒。指精兵。《战国策·秦策一》:“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先帝覩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词语解释:狙击 拼音:jū jī
暗中埋伏,伺机袭击。《史记·留侯世家》:“ 秦皇帝 东游, 良 与客狙击 秦皇帝 博浪沙 中,误中副车。”《新唐书·李观传》:“是年, 观 入朝,前一日就道,虏至期出精骑狙击,不及,去。”《清史稿·太祖纪》:“﹝ 龙敦 ﹞遣人中夜狙击,侍卫 帕海 死焉。” 邹韬奋 《敬悼不受伪命的刘湛恩先生》:“﹝ 刘湛恩 ﹞突被暴徒三人开枪狙击。”词语解释:弹击 拼音:dàn jī
(1).弹劾抨击。 宋 欧阳修 《论贾昌朝除枢密使札子》:“陛下常患近岁以来,大臣体轻,连为言事者弹击,盖由用非其人,不叶物议而然也。”《明史·陈祚传》:“﹝ 陈祚 ﹞遂擢御史,巡按 福建 。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 闽 人德之。” 清 曾国藩 《复黄恕皆侍郎书》:“凡臣工皆可弹击权奸,除恶君侧。”
(2).犹敲打。 叶圣陶 《线下·校长》:“这时候听得门上有指头弹击的声音。”词语解释:远击 拼音:yuǎn jī
谓长途出击。《汉书·赵充国传》:“奉詔出塞,引军远击。”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筹策》:“若欲穷追远击,又恐六师往还万里,餽运艰难,士马疲劳。”词语解释:扣击 拼音:kòu jī
(1).相互问难。
(2).敲击,打动。《新华月报》1979年第9期:“扣击着人们的心弦。”词语解释:排击 拼音:pái jī
(1).劈砍;打击。 汉 贾谊 《治安策》:“屠牛 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宋书·晋平剌王休祐传》:“ 休祐 素勇壮有气力,奋拳左右排击,莫得近。”
(2).排斥;抨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贾表之 ﹞资稟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姦邪。” 明 李东阳 《曹参论》:“设非 平 勃 诸臣为之排击拨正於后,则 汉 之为 汉 ,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而於时有 当湖 陆子 者出,復以排击 王 学为功,又因 王子 而并罪 高子 。”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词语解释:雷击 拼音:léi jī
(1).极言打击力量之迅猛无比。《三国志·蜀志·张嶷传》“輒有筹画战克之功”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部耆旧传》:“若终不从,大兵致诛,雷击电下,虽追悔之,亦无益也。”
(2).雷电发生时,由于强大电流的通过而杀伤或破坏人畜、树木或建筑物等的现象。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三》:“学几句世界语,画几笔花,也是高雅的事,难道也要同行嫉妬,必须声明鱼目混珠,雷击火焚么?”词语解释:霆击 拼音:tíng jī
(1).雷霆轰击。 汉 蔡邕 《太尉乔公碑》:“拔贤如旋流,讨恶如霆击。” 南朝 梁 刘潜 《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倾耳求音,不闻霆击。”
(2).比喻用重兵猛击。《汉书·匈奴传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 尤 ( 严尤 )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 胡 虏。”《明史·方国珍传》:“方主上霆击电掣,至于 婺州 。”
(3).形容声势迅疾猛烈。《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雷动猋至,星流霆击。” 吕延济 注:“言车骑击射迅疾也。”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星流景集,飇奋霆击。” 陈炽 《议院》:“ 华盛顿 以编户之细民,苦 英 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 美洲 。”词语解释:攻击 拼音:gōng jī
(1).进攻打击。《史记·秦始皇本纪》:“ 周 文武 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 唐 武元衡 《塞下曲》:“白露溼铁衣,半夜待攻击。”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十章:“师决定派出一个团到敌人侧后方协同兄弟部队一部份进行攻击。”
(2).恶意指摘。《后汉书·贾逵传》:“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讎。”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不待 章蔡 復用,诸贤固已自相攻击而去矣。” 巴金 《寒夜》十八:“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像仇敌似地永远互相攻击呢?”
(3).犹碰击。 前蜀 贯休 《冬末病中作》诗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词语解释:斗击 拼音:dòu jī
亦作“鬭击”。 争斗击打。 晋 葛洪 《神仙传·樊夫人》:“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相鬭击。”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九:“大师且駡而唾其面,於是与少年鬭击,而观者数千,少年卒不胜,竟遁去。” 宋 张咏 《声赋》:“川谷为之鬭击,山峦以之崩圮。”词语解释:横击 拼音:héng jī
(1).拦腰攻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欒枝 使舆曳柴而为遁, 楚 师驰之, 原軫 、 却溱 以中军公族横击之。”《宋书·薛安都传》:“贼阵东南犹坚, 安都 横击陷之,贼遂大溃。”
(2).犹冲杀。《明史·孝义传二·杨通照》:“至 鬼空溪 ,见贼縶母,大駡,声震山谷,横击万众中,为贼所磔死。”
恶毒攻击。《后汉书·冯衍传上》:“众彊之党,横击於外,百僚之臣,贪残於内。”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假戎服者,无超乘挽强之勇,而有横击詬吏之骄。”词语解释:叩击 拼音:kòu jī
(1).《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后以“叩击”比喻向有学识者发问。 宋 范仲淹 《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 许渤 ﹞復通经术,长於论议,苟非叩击,似不能言。”
(2).敲击。多指敲门。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医生遇鬼》:“医復冒雨而走,遥认一亲戚之宅,极力叩击。”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年青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一句话,就又来叩击我的心扉。”词语解释:撞击 拼音:zhuàng jī
打击;冲撞。《墨子·非乐上》:“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三国志·吴志·吾粲传》:“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金陵 士人妇,产后三日,忽腹内撞击,痛极昏晕。” 茅盾 《色盲》五:“他又感到,正是这颗心的撞击,使他全身的血液骚扰不宁。”词语解释:连击 拼音:lián jī
(1).接连击打。《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於是中军举华(画)角,连击錚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运鞠於空中,连击至数百。” 张炜 《古船》第十八章:“ 赵多多 弯下腰,看了看,又照准后头那儿连击三下。”
(2).排球运动中,一人连续触球两次或两次以上,属违例现象。词语解释:掊击 拼音:pǒu jī
打击;抨击。《庄子·人间世》:“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於世俗者也。”《后汉书·百官志四》“都官从事” 刘昭 注引《博物记》:“中兴以来,都官从事多出之 河 内,掊击贵戚。”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 石林 既为《春秋》书,其别有四:其解释旨义曰‘传’,其订证事实曰‘考’,其掊击三传曰‘讞’,其编排凡例曰‘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庄周 《南华》……至掊击圣神,凌侮贤哲,亦生民以来未有之变也。”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各奋其颖新之笔,掊击时政,攻排旧制,否认偶像的道德。”词语解释:还击 拼音:huán jī
(1).回军进击。亦指军队返回时进攻。《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樗里子 ﹞还击 皮氏 , 皮氏 未降,又去。”《汉书·王陵传》:“及 汉王 之还击 项籍 , 陵 乃以兵属 汉 。”《宋书·羊希传》:“时龙驤将军 陈伯绍 率军伐 俚 ,还击 思道 ,定之。”
(2).回击,反击。 方方 《大篷车上》:“我便会寻找、搜索最尖刻的词句予以还击。”词语解释:夹击 拼音:jiā jī
(1).犹夹攻。《汉书·韩信传》:“於是 汉 兵夹击,破虏 赵 军,斩 成安君 泜水 上,禽 赵王歇 。”《新唐书·沙沱传》:“ 勛 欲速战,众八万,与官军夹击,败之。”《明史·俞大猷传》:“ 大猷 将水兵, 继光 将陆兵,夹击 平南澳 ,大破之。” 毛泽东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 中国 解放区全体军民虽受尽了敌伪和你的军队两方面夹击之苦,但丝毫未减弱他们坚持抗战、团结和民主的意志。”
(2).犹夹打。 清 沉日霖 《晋人尘·异闻·囚徒妖术》:“﹝ 张列三 ﹞向为 长沙 善化 令。一日讯囚,严加夹击,终不肯承。”词语解释:鸷击 拼音:zhì jī
(1).击搏。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低仰之駟,教之功也,鷙击之禽,习之驯也。”
(2).鹰鹯之类猛禽的代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鷙击等,一变为鸽,二变为鴘,转鶬,三变为正鶬。自此以后,至累变,皆为正鶬。”
(3).比喻猛烈。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台陀开纳 ﹞作书貽父母曰: 普鲁士 之鷲,已以鷙击诚心,觉 德意志 民族之大望矣。”
(4).古代借指御史中丞的职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汉 置中丞,总司按劾,故位在鷙击,砥礪其气。” 杨明照 校注:“《春秋纬·感经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成肃杀之威。’”词语解释:椎击 拼音:zhuī jī
捶打。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这几个字从岳母口里发出,他底耳鼓就如受了极猛烈的椎击。”词语解释:纵击 拼音:zòng jī
(1).猛烈攻击。《隋书·史祥传》:“ 祥 至 须水 ,两军相对, 公理 未成列, 祥 纵击,大破之。” 唐 段成式 《剑侠传·郭伦观灯》:“挥臂纵击,如搏婴儿。”《清史稿·饶余敏郡王阿巴泰传》:“二更,行礮发不絶声, 锦州 人闻之,谓 大凌河 兵逸,争出应之,师纵击,斩馘甚众。”
(2).随意击打。 唐 南卓 《羯鼓录》:“独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词语解释:梃击 拼音:tǐng jī
(1).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
(2).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 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 ,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 ( 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 、 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 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 、 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参阅《明史·神宗纪》、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三案》。词语解释:槌击 拼音:chuí jī
敲击。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词语解释:列击 拼音:liè jī
击杀。《楚辞·天问》:“列击 紂 躬, 叔旦 不嘉。”列,一本作“ 到 ”。 朱熹 集注:“列一作到,非是。” 游国恩 纂义:“列,杀也……列击 紂 躬,谓 武王 斩 紂 之首,以悬太白之旂也。”参阅《史记·周本纪》。词语解释:游击 拼音:yóu jī
(1).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汉书·匈奴传上》:“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鬭十餘日。游击亡所得。”《晋书·王彪之传》:“四军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立,宜改游击以对驍骑。”《清史稿·太祖纪》:“师还,经 抚顺 , 明 游击 李永芳 来迎。”
(2).武官名。 清 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乾隆 庚寅,游击 刘存仁 摹刻一木本,洒火药於上,烧为斑驳,絶似古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以武进士任 四川 城守营守备,迁 阜和 营游击。”《花月痕》第四七回:“ 荷生 赏了黄綾马褂, 颜 林 二将加了提督衔, 紫沧 加擢了游击。”
(3).或东或西,流动袭击。 唐 沉亚之 《万胜冈新城记》:“是时 李时亮 为先锋将,使百骑游击左右。”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 聂士成 ﹞电请於诸帅,谓愿亲率精鋭千人直出敌后,往来游击,截饟道,焚积聚,多方扰之,令彼首尾兼顾,然后以大军蹙之, 倭 可克也。”
(4).指以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我们已经在敌人后方,打了两个多月的游击,什么野草都吃遍了。”
(1).武职官名。始于 汉 ,称游击将军。自 唐 至 清 ,仍沿用为武官的官阶。《汉书·苏建传》:“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 朔方 。” 明 陆垹 《篑斋杂著·九边图论》:“建昌营去 燕河 、 太平 不远,添设游击为赘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官制》:“国初甫定 辽 瀋 ,官职悉沿 明 制。其总摄国政者,有五大臣、十大臣之分,其餘设总兵、副将、游击、备御之分,而皆阶以等级。”
(2).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奉元帅将令,游击阵前,生擒 吕布 也。” 明 唐顺之 《公移》:“预发一枝劲兵,遣一小将夜伏游击,可成奇功。”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虽 滇 、 黔 、 甘 、 陇 之远,不过十日可达,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为游击之师。”词语解释:鞭击 拼音:biān jī
鞭打。 元 贡奎 《送夹谷伯敬之官单父》诗:“譬彼善牧者,鞭击非所先。”词语解释:震击 拼音:zhèn jī
震动击打。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音波愈长,在某时内震击耳鼓的波动数愈少。”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 姚雪垠 《长夜》二:“‘你们是干啥子的?’一个跑在最前的麻脸土匪喘着气问,声音像擂鼓一样的震击着人的耳膜。”词语解释:邀击 拼音:yāo jī
拦击;截击。《汉书·匈奴传上》:“大将军 霍光 欲发兵邀击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洞过水》:“ 刘琨 之为 并州 也, 刘曜 引兵邀击之,合战於 洞过 ,即是水也。”《明史·翁万达传》:“遣骑四出邀击,颇有所获。”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卫队既在场内和门外放枪,还觉杀的不痛快,更拦着路邀击;其泄之忿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词语解释:迎击 拼音:yíng jī
对着敌人来的方向攻击。《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昭王 使公子 囊瓦 将兵伐 吴 。 吴 使 伍员 迎击,大破 楚 军於 豫章 。”《后汉书·刘玄传》:“ 荆州 牧某发奔命二万人攻之, 匡 等相率迎击於 云杜 ,大破牧军。”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五:“他屏住呼吸,紧紧抓着凳子的腿,在准备迎击。”词语解释:拳击 拼音:quán jī
(1).以拳殴击。《说郛》卷五八引 宋 郑文宝 《江表志》:“可以力平鲸海,可以拳击鰲山。”
(2).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戴着特制的手套搏斗,以击倒对方为胜。 鲁迅 《准风月谈·扑空》:“他以为两个人作战,正如弧光灯下的拳击手,无非给看客好玩。”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在外流浪了一年,在一个游艺场和廉价体育馆搞拳击,实际上不过是用挨打来换得别人的笑声。”词语解释:殴击 拼音:ōu jī
殴打。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 五代 牛希济 《刑论》:“或捽其首,或批其颊,詬辱殴击,无所不至。” 宋 李清照 《投内翰綦公崇礼启》:“遂肆侵凌,日加殴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抵制禁例策》:“吾见小孩子淘气,为人殴击,归而哭告於父母。” 瞿秋白 《最低问题》:“武装巡捕任意殴击逮捕工人。”词语解释:柝击 拼音:tuò jī
指击柝巡夜。 清 李鸿章 《札李道》:“日则梭巡,夜则柝繫,断不准仍前延缓,致有疏虞。”词语解释:朴击 拼音:pǔ jī
击杀。《史记·酷吏列传论》:“水衡 阎奉 朴击卖请,何足数哉!”词语解释:冲击 拼音:chōng jī
犹冲锋。《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贼兵冲击,俱听连珠砲响,会合勿迟。”
(1).冲杀进击。指肉搏战斗。《旧唐书·李嗣业传》:“ 嗣业 每持大棒衝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水浒传》第一○九回:“前军先锋 刘以敬 、 上官义 骤马驱兵,便来衝击。”《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 尼堪 督诸将纵横衝击,陷淖中,矢尽,拔刀战,力竭,殁於阵。”
(2).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 宋 苏辙 《御风辞》:“ 子列子 行御风,风起蓬蓬……衝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从。”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序:“ 太湖 居吾郡之北,有大山衝击,风涛湍悍。”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
(3).比喻大的触动。 巴金 《除恶务尽》:“一个长期关在书房里的人一下子来到革命大家庭,精神上的冲击不用说是很大的。”
(4).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 逯斐 《舞台上下》:“运动初期, 马甫 受到群众冲击。”《解放日报》1984.6.30:“这个县有不少知识分子在十年动乱中受过冲击。”词语解释:讨击 拼音:tǎo jī
(1).讨伐,攻击。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而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卷八:“我又一时严饰军马,出行讨击。”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招怀讨击, 五谿 悉平。”
(2).讨论研究。击,治。 唐 道宣 《续高僧传·明律下·法砺》:“末又往 江 南,游览《十诵》,而盛专师授,讨击未资。”词语解释:袭击 拼音:xí jī
(1).出其不意地攻打。多用于军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 句践 使死士挑战,三行,至 吴 陈,呼而自剄。 吴 师观之, 越 因袭击 吴 师, 吴 师败於 檇李 。”《旧唐书·窦建德传》:“今其欲战不得,空延岁月,将士疲倦,乘便袭击,可有大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根据情况发展,再派出小组去袭击山顶上的敌人。”
(2).突然打击;侵袭。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热烈的希望着青年,他勇猛的袭击宗法社会的僵尸统治,要求个性的解放。”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有一天,胜利来到,惊喜袭击了各个人的心。”词语解释:豗击 拼音:huī jī
撞击;冲击。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词语解释:技击 拼音:jì jī
战斗的技巧;搏斗的武艺。《荀子·议兵》:“ 齐 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錙金,无本赏矣。” 杨倞 注:“ 齐 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汉书·刑法志》:“ 齐愍 以技击强, 魏惠 以武卒奋, 秦昭 以鋭士胜。”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新唐书·淮阳王道玄传》:“ 淮阳壮王 道玄 ,性谨厚,习技击,然进止都雅。” 清 恽敬 《罗台山外传》:“ 臺山 少好技击,兼治兵家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技击术的‘起死回生’和‘至尊无上’,我也不能相信。 东瀛 的‘武士道’,是指武士应守的道德,与技击无关。”词语解释:舂击 拼音:chōng jī
冲击。《魏书·房崇吉传》:“ 崇吉 设土蕇方梁,下相舂击,不时克殄。”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三:“上下一次,略等脉搏二十六次,一分钟间尚不能舂击三次也。”词语解释:触击 拼音:chù jī
(1).撞击。《史记·封禅书》:“於是上使验小方,鬭棊,棊自相触击。” 叶圣陶 《夜》:“‘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衣袋里有铜元触击的声音。”
(2).谓相抵触。 章炳麟 《訄书·订孔》:“《论语》者晻昧,《三朝记》与诸告飭、通论,多自触击也。”词语解释:荡击 拼音:dàng jī
激荡冲击。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记》:“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盪击益暴。”词语解释:反戈一击 拼音:fǎn gē yī jī
掉转武器,向原属营垒回击。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柯云路 《三千万》二:“但是,经过一番表态、站队、反戈一击,他也投入了急风暴雨。”词语解释:反击 拼音:fǎn jī
(1).反攻;对敌对人物或势力的进攻进行回击。《史记·秦本纪》:“ 晋 立 襄公 子而反击 秦 师, 秦 师败。”《汉书·陈胜传》:“ 周市 北至 狄 , 狄 人 田儋 杀 狄 令,自立为 齐王 ,反击 周市 。” 俞樾 《茶香室续钞·苏州三学骂王敬》引 明 杨循吉 《吴中故语》:“部下军校,执杖击诸生,走生驛门,遇市薪二束,各执之反击。” 王晨 张天来 《划破夜幕的陨星》:“在这场几乎完全一边倒的‘论战’中,这位23岁的‘黄口孺子’就是这样不畏权势,向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发起了反击。”
(2).谓返回撞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沁水》:“ 晋出公 五年, 丹水 三日絶不流; 幽公 九年, 丹水 出相反击,即此水也。”词语解释:出击 拼音:chū jī
谓向敌人发起攻击。《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 胡 ,而 广 ( 李广 )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后汉书·韩棱传》:“ 宪 ( 竇宪 )惶恐,白太后求出击 北匈奴 以赎罪。” 明 高攀龙 《王侯祠两庑记》:“往者 嘉靖 甲寅、乙卯间,吾邑有 倭 寇,邑之义士 何五路 等三十六人,奋然持白梃出击之,败死城西之濠。”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词语解释:分进合击 拼音:fēn jìn hé jī
军队从几个方向前进,协同围击同一目标。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六节:“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击。” 曹丹辉 《在一九三一年间》:“这份电报全部暴露了敌人对我‘分进合击’的战役企图和敌人各路兵力的部署。”词语解释:腾击 拼音:téng jī
腾空攻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猎犬》:“有蚊蝇飞起,纵鹰腾击,尽扑杀之。”词语解释:诱击 拼音:yòu jī
诱敌而予以袭击。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 周大勇 给团首长汇报了执行诱击敌人的情形以后,向一营驻的村子走去。”词语解释:锄击 拼音:chú jī
铲除打击。 宋 文天祥 《贺翁丹山兼宪书》:“惟奸宄豪横,稍稍锄击。”词语解释:人身攻击 拼音:rén shēn gōng jī
指对别人的名誉等进行诋毁攻击。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当一九二六年时, 陈源 即 西滢 教授,曾在 北京 公开对于我的人身攻击。” 鲁迅 《伪自由书·前记》:“这也不只因为历来特别的攻击我,甚而至于施行人身攻击的缘故,大半倒在他们的一副‘创造’脸。”词语解释:伛巫跛击 拼音:yǔ wū bǒ jī
古代的巫师。《荀子·王制》:“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击之事也。” 杨倞 注:“‘击’读为‘覡’,男巫也。古者以废疾之人主卜筮巫祝之事,故曰傴巫跛覡。”词语解释:锤击 拼音:chuí jī
用锤子敲击。 艾青 《好!》诗:“原来那挡在十字路口的四个牌楼,被工人们呼嚷着锤击着拆掉了。” 王西彦 《鱼鬼》:“可是,当时并没有看见鱼鬼,只听见屋子里一种叮叮的有规律的锤击声。”词语解释:蹴击 拼音:cù jī
跟踪追击。《明史·耿炳文传》:“军甫移, 燕 兵骤至,循城蹴击。 炳文 军不得成列,败入城。”词语解释:蹙击 拼音:cù jī
迫击;追击。 明 张居正 《答方金湖计服三卫属夷书》:“而 宣 辽 两军,合而蹙击,彼既饥疲,又各护其获,败不相救。”词语解释:蹑击 拼音:niè jī
犹追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及 王辅臣 所部兵逃散过半, 辅臣 仅偕数百人,走 秦州 , 洞鄂 復不躡击,而径回 西安 。” 清 刘松山 《同治六年八月初三日复梅启熙》:“惟查行粮已万分告罄,拟在此稍停,一俟接到省垣所解之粮,仍即拔队躡击也。”词语解释:阻击 拼音:zǔ jī
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增援、逃跑或进攻。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三章:“﹝ 小志勇 ﹞一面指挥着……一面抡开他那两支匣枪沉着地阻击尾追的敌人。”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同时派了野战军的一部和 绥德 分区警备四、六两团,在 横山 以西阻击 靖边 东北的三十六师。”词语解释:赏击 拼音:shǎng jī
犹言击节赞赏。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 合肥尚书 最赏击,纷纷朝士倾诗筒。”参见“ 击赏 ”。
词语解释:击赏 拼音:jī shǎng
击节称赏;赞赏。《南史·王谌传》:“ 摛 ( 王摛 )操笔便成,文章既奥,辞亦华美,举坐击赏。”《旧唐书·阎立本传》:“ 太宗 尝与侍臣学士泛舟於 春苑 ,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 太宗 击赏数四,詔座者为咏,召 立本 令写焉。”词语解释:风驰电击
形容迅速出击。《六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宋 陆游 《观运粮图》诗:“王师北伐如 宣王 ,风驰电击復土疆。”亦作“ 风驱电击 ”、“ 风驰霆击 ”。《宋书·谢晦传》:“散骑常侍、驍骑将军 段宏 铁马二千,风驱电击,步自 竟陵 ,直至 鄢郢 。” 陈炽 《庸书·议院》:“ 华盛顿 以编户之细民,苦 英 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 美洲 。”词语解释:风行电击
形容气势迅猛。《隋书·杨谅传》:“ 文安 请为前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於 霸上 , 咸阳 以东可指麾而定。”《旧唐书·李密传》:“ 清河公 房彦藻 ,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亦作“ 风行电扫 ”。《隋书·韦洸传》:“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率将戎旅,抚慰彼方,风行电扫,咸应稽服。”词语解释:乘胜追击 拼音:chéng shèng zhuī jī
趁着胜利追击溃败的敌兵词语解释:抵击
1.触撞,。 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 三门 之间, 洪河 巨石,怒而觝击,砰砰磕磕,若战鼓然。”
2.引申为抨击。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若夫《荀子·非十二子》,肆为觝击。”词语解释:风驱电击 拼音:fēng qū diàn jī
见“ 风驰电击 ”。
词语解释:风驰电击
形容迅速出击。《六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宋 陆游 《观运粮图》诗:“王师北伐如 宣王 ,风驰电击復土疆。”亦作“ 风驱电击 ”、“ 风驰霆击 ”。《宋书·谢晦传》:“散骑常侍、驍骑将军 段宏 铁马二千,风驱电击,步自 竟陵 ,直至 鄢郢 。” 陈炽 《庸书·议院》:“ 华盛顿 以编户之细民,苦 英 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 美洲 。”词语解释:风驰霆击 拼音:fēng chí tíng jī
见“ 风驰电击 ”。
词语解释:风驰电击
形容迅速出击。《六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宋 陆游 《观运粮图》诗:“王师北伐如 宣王 ,风驰电击復土疆。”亦作“ 风驱电击 ”、“ 风驰霆击 ”。《宋书·谢晦传》:“散骑常侍、驍骑将军 段宏 铁马二千,风驱电击,步自 竟陵 ,直至 鄢郢 。” 陈炽 《庸书·议院》:“ 华盛顿 以编户之细民,苦 英 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 美洲 。”词语解释:飘击 拼音:piāo jī
飘荡冲击。 宋 陈翥 《桐谱·诗赋》:“迅雷疾风之所飘击,涌濡飞溜之所涤荡。” 明 方孝孺 《赠黄叔旸之遵化主簿任序》:“地远且界边,大雪烈风,薄冬凌春,黄沙日夜飘击,街巷咫尺不可辨。”词语解释:耳闻目击 拼音:ěr wén mù jī
见“ 耳闻目见 ”。词语解释:群起攻击 拼音:qún qǐ gōng jī
很多人一起反对、指责词语解释:耳濡目击 拼音:ěr rú mù jī
见“ 耳濡目染 ”。
词语解释:耳濡目染 拼音:ěr rú mù rǎn
谓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本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宋 朱熹 《己丑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明 宋濂 《题汤处士墓铭后》:“此固天佑善人,理当报施者如是,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 文 於艺树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窔。”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茅盾 《子夜》十:“现在风气太坏,年青人耳濡目染--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也管不住他的脚。”亦作“ 耳濡目及 ”、“ 耳濡目击 ”。 明 吴承恩 《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明 李东阳 《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韜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词语解释:肩摩毂击 拼音:jiān mó gǔ jī
肩相摩,毂相击。形容行人车辆拥挤。语本《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 之途,车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棋盘街》:“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於斯,肩摩轂击,竟日喧嚣,此亦见国门丰豫之景。”《恨海》第二回:“本来是一条官道,很阔大的;闹了个肩摩轂击,拥挤不开。”词语解释:轻敲缓击 拼音:qīng qiāo huǎn jī
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天雨花》第二一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词语解释:诈击 拼音:zhà jī
突然袭击。诈,通“ 乍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復讎。” 凌曙 注:“诈则出其不意,伤害尤多。”词语解释:轰击 拼音:hōng jī
炮火攻击或雷电闪击。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英吉利》:“上命严密防堵,不许轰击搜检,致生事端。” 闻捷 《海燕》:“最后,参谋长批准了我们采用火力侦察的办法,集中十二门大炮轰击 竹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