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末字词组
弱冠童冠虎而冠三连冠夺冠   
未冠加冠冠上加冠沐猴而冠    

词语解释:弱冠  拼音:ruò guàn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 娇娇,弱冠登朝。”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闲,获遂本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章 幼时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 章 弱冠,父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弱冠游 洛 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词语解释:未冠  拼音:wèi guàn
(1).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周礼·天官·冢宰》“内竖倍寺人之数” 汉 郑玄 注:“竖,未冠者之官名。”《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
(2).没戴帽子。 唐 皮日休 《贫居秋日》诗:“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词语解释:童冠  拼音:tóng guàn
指青少年。语出《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 舞雩 ,咏而归。” 汉 蔡邕 《彭城姜伯淮碑》:“童冠自远方而集者,盖千餘人。” 晋 陶潜 《时运》诗:“童冠齐业,閒咏以归。” 清 洪亮吉 《游南湖记》:“童冠之乐,云当暮春;袚除之期,刚展十日。”
词语解释:加冠  拼音:jiā guàn
(1).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著冠。 北齐 刘昼 《新论·慎独》:“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类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
词语解释:虎而冠  拼音:hǔ ér guàn
比喻残虐的人,虽穿戴衣冠而凶暴如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大臣议欲立 齐王 ,而 瑯琊王 及大臣曰:‘ 齐王 母家 駟钧 ,恶戾,虎而冠者也。’”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言 钧 恶戾,如虎而箸冠。”《史记·酷吏列传》:“﹝ 王温舒 ﹞姦猾穷治……其爪牙吏虎而冠。” 唐 刘禹锡 《讯甿》:“自巨盗间衅,而武臣顓焉。牧守由将校以授,皆虎而冠。”
词语解释:冠上加冠  拼音:guān shàng jiā guàn
犹言画蛇添足。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 陈軫 説 楚 令尹 昭阳 之言。”按,《战国策·齐策二》载 陈轸 说 昭阳 勿攻 齐 曰:“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词语解释:三连冠  拼音:sān lián guàn
一个队或一个人在一种竞赛项目(如排球)的三个连续大赛中获得冠军
词语解释:沐猴而冠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汉书·项籍传》:“人谓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颜师古 注:“言虽著人衣冠,其心不类人也。”《晋书·张载传》:“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亦省作“ 沐冠 ”。 宋 林希逸 《代毛颖谢表》:“志虽酬於脱颖,嘲莫解於沐冠。” 梁启超 《论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词语解释:夺冠  拼音:duó guàn
夺取冠军。《人民日报》1984.10.7:“一个优秀运动员不仅能在运动项目上夺冠,在思想品质上也要过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