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衣冠 拼音: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词语解释:儒冠 拼音:rú guā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词语解释:挂冠 拼音: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词语解释:黄冠 拼音:huáng guān
(1).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 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 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主人拂黄冠,拭藜杖,布蔬种,平圻壤。” 钱振伦 注:“《礼记》:‘黄冠,草服也。’”
(2).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 唐 唐求 《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宋 陆游 《书喜》诗:“挂冠更作黄冠计,多事常嫌 贺季真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黄冠緇徒,恣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 林学衡 《东樊山》诗:“便着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
(3).指黄冠体。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传远而所著又伙者……厥有黄冠、草堂、楚江、骚人诸体。”词语解释:弹冠 拼音:tán guān
(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词语解释:弹冠相庆 拼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汉书·王吉传》:“ 吉 与 贡禹 为友,世称‘ 王阳 在位, 贡公 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 王吉 ( 王阳 )、 贡禹 友善, 王吉 做官, 贡禹 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宋 苏洵 《管仲论》:“一日无 仲 ,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以视夫身仕兴朝,弹冠相庆者,固不同。” 蒋光慈 《乡情集·乡情》诗:“农民协会封闭了,豪绅们又重新弹冠相庆。”词语解释:南冠 拼音:nán guān
(1). 春秋 时 楚 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 观於军府,见 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縶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国语·周语中》:“ 陈灵公 与 孔寧 、 仪行父 南冠以如 夏 氏。” 韦昭 注:“南冠, 楚 冠也。” 柳亚子 《题曼殊·〈说部〉》诗:“乌騅不逝山难拔,却戴南冠作 楚 囚。”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人事》:“ 陈石泉 自北归,有北人 陈参政 者饯之《木兰花慢》云:‘归人犹未老,喜依旧著南冠。’”
(2).借指囚犯。用 钟仪 事。 唐 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宋 文天祥 《真州杂赋》诗:“十二男儿夜出关,晓来到处捉南冠。” 清 顾炎武 《赴东》诗之三:“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縶。” 田汉 《南京狱中·赠陈同生》诗:“夜半呻吟杂啸歌,南冠何幸近名河。”
(3).借指南方人。化用 钟仪 典。 北周 庾信 《率尔成咏》:“南冠今别 楚 , 荆 玉遂游 秦 。” 南朝 陈 江总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词语解释:峨冠 拼音:é guān
亦作“峩冠”。 高冠。 唐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银河倒泻君王醉,灎酒峩冠眄 西子 。” 宋 陆游 《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我生不识 柏梁 建章 之宫殿,安得峨冠侍游宴。”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他则待人前卖弄些好粧梳,扮一个峩冠士大夫。”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虽厚禄重臣,峩冠世儒,罔不効力。”词语解释:冲冠 拼音:chōng guān
谓头发上指把帽子冲起。形容极为愤怒。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玡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九谷丸。” 隋炀帝 《白马篇》:“衝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宋 王禹偁 《拟李靖破颉利可汗露布》:“谋臣为之切齿,壮士为之衝冠。” 黄节 《宴集桃李花下》诗:“丈夫拊髀惊,衝冠裂目眥。”词语解释:豸冠 拼音:zhì guān
(1).即獬豸冠。《旧唐书·肃宗纪》:“御史臺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 宋 黄庭坚 《次韵郭明叔长歌》:“文思 舜 禹 开言路,即看承詔著豸冠。”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惟监司观察之尊,豸冠绣衣之荣,或可稍为吐气。”
(2).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词语解释:花冠 拼音:huā guān
(1).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花瓣组成。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就拿鲜花来说吧,它们各有花冠上微小的纤毛,各有花青素。”
(2).指妇女所戴的装饰美丽的帽子。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云鬢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诰圆》:“连画中三艳巧相当,把花冠还添注在乌云上。”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看不清楚她底脸,她底被花冠上垂下的珠串遮住的脸。”
(3).指鸡冠。亦用作雄鸡的代称。 南朝 陈 徐陵 《斗鸡》诗:“花冠已衝力,芥爪復惊媒。”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轻打银筝坠燕泥,断丝高罥画楼西,花冠闲上午墙啼。” 清 陈维崧 《沁园春·戏咏闺人踢鞬子者》词:“向花冠尾畔,剪他翠羽。”词语解释:危冠 拼音:wēi guān
古时的高冠。《庄子·盗跖》:“使 子路 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於子。”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危,高也。 子路 好勇,冠似雄鸡形。” 晋 陶潜 《咏荆轲》:“雄髮指危冠,猛气衝长缨。” 郭沫若 《湘累》:“他们要把我这美洁的莲佩扯去,要把我这高岌的危冠折毁。”词语解释:貂冠 拼音:diāo guān
古代侍中、常侍之冠。因以貂尾为饰,故称。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朱轩跃马,光出电入,貂冠紫綬,宠蔼霞炤。” 宋 陆游 《紫怀叔殿院世彩堂》诗:“卷服貂冠世间有,荣悴纷纷翻覆手。”《镜花缘》第九七回:“原来是个老酒店,怪不得那人以貂冠换酒,可见其酒自然不同。”词语解释:鸡冠 拼音:jī guān
(1).雄鸡头上的肉冠。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2).草本植物名。一年生,花状如鸡首之肉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鸡冠》:“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纔数寸……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儼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鸡之冠。”《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篱边撒下蜀葵、凤仙、鸡冠、秋葵、鶯粟等种。”词语解释:云冠 拼音:yún guān
(1).像帽子一样盖覆在上面的云。 晋 陆机 《拟青青陵上柏》诗:“飞阁缨虹带,曾臺冒云冠。”
(2).僧道或隐者的帽子。 晋 陆机 《赠潘尼》诗:“舍彼玄冕,袭此云冠。遗情市朝,永志丘园。”《水浒传》第五九回:“﹝ 朱武 ﹞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 干王 ﹞一时解了龙袍角帽,改换云冠便服。”
(3).高帽。《旧唐书·音乐志二》:“《景舞乐》,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綾袴,云冠,乌皮靴。” 明 袁宏道 《大人寿日戏作》诗:“白马繫垂杨,云冠高峨峨。”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银杏》:“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词语解释:星冠 拼音:xīng guān
道士的帽子。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四折:“﹝你﹞为甚么也丢了星冠,脱了道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道士星冠羽衣坐堂上,焚符摄妇魂。”词语解释:铁冠 拼音:tiě guān
(1).古代御史所戴的法冠。以铁为柱卷,故名。《后汉书·方术传上·高获》:“ 获 冠铁冠,带鈇鑕,诣闕请 歙 。” 唐 岑参 《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诗:“将军金印嚲紫綬,御史铁冠重绣衣。” 明 张煌言 《挽张鲵渊相国》诗之二:“千秋共惜遗金鑑,十载何惭戴铁冠。”
(2).借指御史。 唐 戴叔伦 《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诗之三:“已对铁冠穷事本,不知廷尉念冤无。”词语解释:朝冠 拼音:cháo guān
君臣上朝时所戴之冠。《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 晁源 走到后边,取了一顶朝冠出来。”词语解释:脱冠 拼音:tuō guān
(1).脱帽。 唐 韩愈 《送惠师》诗:“脱冠翦头髮,飞步遗踪尘。”
(2).脱去冠冕。喻官吏去职。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 唐 羊士谔 《息舟荆溪呈李功曹》诗:“勉君脱冠意,共匿无何乡。”词语解释:皮冠 拼音:pí guān
古代打猎时戴的帽子。加于礼冠之上,用以御尘,亦以御雨雪。《左传·襄公十四年》:“不释皮冠而与之言。” 杜预 注:“皮冠,田猎之冠也。”《孟子·万章下》:“﹝ 万章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词语解释:小冠 拼音:xiǎo guān
(1).古代高度广度皆逊于一般的冠。《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郑 通里 男子 王襃 ,衣絳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宋书·五行志一》:“ 晋 末皆冠小冠,而衣裳博大,风流相倣,舆臺成俗。”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高宗 即位之初, 隆祐 送小冠,谓曰:‘此祖宗閒燕之所服也。’盖在国朝,帽而不巾,燕居虽披袄,亦帽,否则小冠。”
(2).称闲时所服的便帽。 明 高启 《赠治冠梁生乞作高子羔旧样》诗:“野人散髮秋半稀,小冠宜着称短衣。”词语解释:蝉冠 拼音:chán guān
汉 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故亦称貂蝉冠。后泛指高官。 唐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解蕙带,三入偶蝉冠。” 宋 苏辙 《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龙袞蝉冠,遂以往襚。”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端阳游赏》:“尽我蝉冠传内命,任他虎节去专征。”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词语解释:挂衣冠 拼音:guà yì guān
犹挂冠。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辛亥后,六请挂衣冠。”参见“ 挂冠 ”。
词语解释:挂冠 拼音: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词语解释:巍冠 拼音:wēi guān
高冠。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下:“高车得似垂车荣,巍冠何如掛冠清。”《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只见一个人在里面,巍冠大袖,高视阔步,踱将出来。”词语解释:道冠 拼音:dào guān
道士戴的帽子。 宋 洪迈 《夷坚志补·程朝散捕盗》:“三人正面而坐,羽服道冠。”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词语解释:角冠 拼音:jiǎo guān
(1).道冠。 唐 王建 《赠王屋道士赴诏》诗:“玉皇符到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 唐 张萧远 《送宫人入道》诗:“师主与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时。”
(2). 宋 代时行的一种白角制的女冠。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 济州 金乡县 发一古冢,乃 汉 大司徒 朱鮪 墓……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参阅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词语解释:缨冠 拼音:yīng guān
(1).《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髮缨冠而救之,可也。”谓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后因以“缨冠”形容急迫或急切救助他人。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缨冠义切烦趋赴,鼎釜生餘藕保全。”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若非鴇母缨冠,几乎不能面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当予等被逮戒严, 成都 函电均不能发, 邵岷叔 至 资州 发电发函呼吁,乃得同乡京官缨冠相救。”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赠策漫教论往事,缨冠竟自失天机。”
(2).仕宦的代称。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布衣韦带,白首不仕者有矣;结髮缨冠,老而不退者有矣。”《明史·赵永传》:“大学士 杨一清 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以他语挑之。 永 正色曰:‘可以缨冠污吾道乎?’遂请致仕去。”词语解释:獬豸冠 拼音:xiè zhì guān
(1).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汉 蔡邕 《独断》:“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中丞训子》:“官居侍御立朝班,铁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头戴黑色獬豸冠的宫中执法走到 嬴政 身边,垂身而立。”
(2).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唐 韦縠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御史》诗:“旧京人物凋零尽, 江 北犹餘獬豸冠。”词语解释:巾冠 拼音:jīn guān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餘齿颊带茶香。”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长大成人。《南齐书·王俭传》:“盛年已老,孙孺巾冠;人物俱迁,逝者将半。”词语解释:切云冠 拼音:qiè yún guān
高冠名。 宋 苏轼 《复次溽字韵记龙井之游》诗:“便投切云冠,予幼好奇服。”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表独立,飞霞珮,切云冠。”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 南后 还把先生的切云冠和长剑拿了回来。”参见“ 切云 ”。
词语解释:切云 拼音:qiè yún
上摩青云。极言其高。《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鋏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汉 严忌 《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唐 李商隐 《昭肃皇帝挽歌辞》之一:“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词语解释:猴冠 拼音:hóu guān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人言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后以比喻不相称的官职。 宋 刘克庄 《解连环·甲子生日》词之二:“已发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词语解释:免冠 拼音:miǎn guān
(1).脱帽。古人用以表示谢罪。《战国策·齐策六》:“ 田单 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 唐 韩愈 《毛颖传》:“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补牘详陈,无所隐讳,免冠引咎,积诚动天。”
(2).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后汉书·袁安传》:“唯 安 独与 任隗 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3).不戴帽子。如:交二寸半身免冠照片三张。词语解释:大冠 拼音:dà guān
(1).武冠。《战国策·齐策六》:“﹝ 田单 ﹞遂攻 狄 ,三月而不克之也。 齐 婴儿謡曰:‘大冠若箕,脩剑拄颐。攻 狄 不能,下垒枯丘。’”《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及见 光武 絳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復为之’,乃稍自安。” 李贤 注引 董巴 《舆服志》曰:“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
(2).高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梁 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明 刘基 《卖柑者言》:“峩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 伊 皋 之业耶?”词语解释:首冠 拼音:shǒu guān
第一。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公为宰相,奉詔撰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哀册文,时称 乾陵 崔文公 之比,今考之而信,故以为首冠,尊重事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臣虽不肖,蒙陛下擢为 河北 西路安抚使,沿边重地,此为首冠。”《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其时离 原上 百里有一个 了卧禪师 ,法号 虚谷 ,戒行为诸山首冠。”词语解释:霞冠 拼音:xiá guān
道士帽。 唐 孟郊 《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诗:“霞冠遗彩翠,月帔上空虚。” 元 朱德润 《石民瞻山图》诗:“採芝者谁子,霞冠赤霜袍。”词语解释:鹖冠 拼音:hé guān
(1).以鹖羽为饰之冠。武官之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緄,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 杨朝晟 ﹞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鉞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荣之。”集注引 孙汝听 曰:“鶡冠,武士之冠也。” 清 钱谦益 《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诗:“鶡冠将军来打门,尺书远自中都至。”
(2).隐士之冠。《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於鶡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 李善 注:“《七略》 鶡冠子 者,盖 楚 人也,常居深山,以鶡为冠,故曰鶡冠。”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 仇兆鳌 注:“ 赵 注:鶡冠,隐者之冠。”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词语解释:竹冠 拼音:zhú guān
即竹皮冠。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麋公》:“竹冠羽衣,往来於长堤深柳之下。”《痛史》第二一回:“一个瘦小道士,穿一件青道袍,头上押了一顶竹冠,地下摆了药箱。”参见“ 竹皮冠 ”。
词语解释:竹皮冠 拼音:zhú pí guān
(1). 秦 末 刘邦 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 冠’乃是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 明 唐顺之 《歌风台》诗:“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之三:“驻蹕不劳绵蕞礼,围罇仍著竹皮冠。”
(2).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 汉高祖 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 秦 禄,卒能除其暴。”词语解释:朱冠 拼音:zhū guān
(1).红色的冠。《国语·周语上》“ 杜伯 射王於 鄗 ” 韦昭 注引《周春秋》:“ 杜伯 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朱冠。” 宋 范成大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朱冠领热属,横溃输一筹。”
(2).指动物头上的红色冠状物。《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 晋 潘岳 《射雉赋》:“摛朱冠之赩赫,敷藻翰之陪鳃。”词语解释:玉冠 拼音:yù guān
(1).玉饰之冠。《史记·秦始皇本纪》附录 汉 班固 曰:“ 子婴 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紱,车黄屋,从百司,謁七庙。”
(2).指鸡冠。 南朝 梁简文帝 《斗鸡》诗:“玉冠初警敌,芥羽忽猜儔。”
(3).道士的帽子。 唐 项斯 《送宫人入道》诗:“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4).指白莲花冠。 唐 白居易 《六年秋重题白莲》诗:“素房含露玉冠鲜,紺叶摇风鈿扇圆。”词语解释:华冠 拼音:huá guān
(1).用桦木皮所做的冠。《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郭象 注:“华冠,以华木皮为冠。”华,同“ 樺 ”。 汉 牟融 《理惑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原宪 虽贫,不离华冠。”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三:“诸生唇腐齿落,终岁华冠敝裘。”
(2).或谓“华冠”亦名“建华冠”,即鷸冠。《晋书·舆服志》:“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 原宪 所冠华冠是也。又《春秋左氏传》 郑子臧 好聚鷸冠,谓建华是也。”词语解释:进贤冠 拼音:jìn xián guān
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 唐 时百官皆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清 方文 《送谢孺玉计偕》诗:“自古 长沙 有芳躅,莫教虚负进贤冠。”词语解释:素冠 拼音:sù guān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凶丧事时所戴。《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 孔颖达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
(2).《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 传:“庶,幸也;素冠,练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毛 传:“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后因以“素冠”为对不能克尽孝道者的讥刺语。《晋书·顾和传》:“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於万分,祇足以示轻忘孝道,貽素冠之议耳。”《北史·孝行传序》:“斯乃诗人所以思素冠, 孔 门有以责衣锦也。” 宋 王禹偁 《记孝》:“古者大臣有丧,三年不呼其门。故 閔子 腰絰从公,《春秋》谓君使之非也,《素冠》之诗,疾之已甚。”词语解释:天冠 拼音:tiān guān
犹言宝冠。帝王所戴冠冕的美称。 晋 法显 《佛国记》:“王脱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南齐书·东南夷传·林邑国》:“王服天冠如佛冠,身被香缨络。”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铭》:“ 洛阳 白马 , 帝释 天冠。”词语解释:梁冠 拼音:liáng guān
有横脊的礼冠。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参见“ 五梁冠 ”。
词语解释:五梁冠 拼音:wǔ liáng guān
古代一种有五根横脊的礼冠。即进贤冠。《后汉书·法雄传》:“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綬,党众浸盛。”《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緇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则冠五梁进贤。”《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见上由东阶上,而大璫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窃疑之。”词语解释:沐猴冠 拼音:mù hóu guān
同“ 沐猴而冠 ”。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词语解释:竹皮冠 拼音:zhú pí guān
(1). 秦 末 刘邦 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 冠’乃是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 明 唐顺之 《歌风台》诗:“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之三:“驻蹕不劳绵蕞礼,围罇仍著竹皮冠。”
(2).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 汉高祖 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 秦 禄,卒能除其暴。”词语解释:解冠 拼音:jiě guān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逢萌 ﹞即解冠挂 东都 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於 辽 东。”后以“解冠”谓辞去官职。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出 汀州 而解冠,入 溆浦 而捐视。”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今復还父母之乡邦,逼桑榆之晷刻,解冠告老,决在此行。” 清 顾炎武 《赠卫处士蒿》诗:“ 逢萌 既解冠, 范丹 亦絶粮。”词语解释:宝冠 拼音:bǎo guān
(1).饰以宝物之冠。多指佛及其徒众所戴者。《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如来头宝冠而足莲花,言悬河而心巨海。”《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虔恭三礼,仰示慈尊,宝冠亚而风颯苻枝,瓔珞摇而霞飞锦树。”
(2).指花朵。 宋 韩琦 《北第同赏芍药》诗:“芍药名高致亦难,此观妖艷满彫栏。酒酣谁欲张珠网,金细偏宜间宝冠。” 宋 徐积 《姚黄》诗:“君看此花肌肉丰,一尺餘高千万重。粧面深藏青步障,宝冠斜堕碧霞丛。”词语解释:惠文冠 拼音:huì wén guān
冠名。相传为 赵惠文王 创制,故称。 汉 谓之武弁,又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因又称“貂璫”、“貂蝉”。《汉书·昌邑王刘贺传》:“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治狱法冠也。’ 孟康 曰:‘今侍中所著也。’ 服虔 曰:‘武冠也,或曰 赵惠文王 所服,故曰惠文。’ 晋灼 曰:‘柱后惠文,法冠也。但言惠文,侍中冠。 孟 説是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王先谦 集解:“ 赵惠文王 , 武灵王 子也。其初制必甚麤简,金玉之饰,当即 惠文 后来所增,故冠因之而名。” 清 方文 《赠黄穆生》诗:“圣朝用人破资格,安知不冠惠文冠。”一说此冠在 惠文王 父 武灵王 效胡服时已有。见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词语解释:溺冠 拼音:nì guān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骑士曰:‘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后遂以“溺冠”为凌辱儒生的典故。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彼其傲慢凌侮,每每如是,人皆知之矣。溺冠骑项,靡所不至。” 清 唐孙华 《记里中事》诗之二:“书牘人方尊狱吏,溺冠世久厌儒生。”词语解释:女冠 拼音:nǚ guān
亦称“ 女黄冠 ”。 女道土。 唐 王建 《唐昌观玉蕊花》诗:“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堦前碎玉明。” 宋 刘克庄 《紫泽观》诗:“修持尽是女黄冠,自小辞家学住山。”《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你看石墻四耸,尽掩了重门无缝,修真女冠,怕遭俗客閧。”词语解释:及冠 拼音:jí guān
指男子年满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词语解释:发冲冠 拼音:fā chōng guān
同“ 髮上衝冠 ”。 南朝 齐 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紈,节士慷慨髮衝冠。” 唐 贾岛 《听乐山人弹易水》诗:“ 嬴氏 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髮衝冠。” 明 唐顺之 《岳将军墓》诗之一:“吾生非壮士,於此髮衝冠。” 龚华声 等《普通党员》:“他发冲冠,气冲霄,怒火燃烧;心如割,肠如绞,热泪双抛。”词语解释:古冠 拼音:gǔ guān
由向上斜立着若干星角的环形带构成的冠状物——亦称“东方冠”词语解释:初冠 拼音:chū guān
古代男子年届二十岁,始行冠礼。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冠”称成年男子。 北魏 高允 《咏贞妇彭城刘氏》诗之四:“率我初冠,眷彼弱笄。” 唐 韩愈 《马君墓志》:“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词语解释:独冠 拼音:dú guān
超越别人,独占首位。《南齐书·吕安国周盘龙等传论》:“ 盘龙 饶勇,独冠三军。”《文献通考·经籍二》:“唯 王弼 之学,独冠古今。以 弼 为本,採诸説附益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秘府二 王 之迹,独冠千古。”词语解释:凤冠 拼音:fèng guān
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帽,上有金玉制成凤凰形的装饰。 汉 制只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入庙行礼时才戴。其制历代多有更改。贵族女子和朝廷命妇亦用作礼帽。一般妇女举行婚礼时亦用作盛饰。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石季伦 ﹞使 翔凤 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珮,縈金为凤冠之釵。言刻玉为倒龙之势,铸金釵象凤皇之冠。”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另外叫了一个长工到村子里去请一队吹鼓手来,预备好花轿凤冠。”词语解释:卓冠 拼音:zhuó guān
(1).超越。《后汉书·郎顗传》:“絜白之节,情同皦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世莫及。”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部内惟 清江 之政,卓冠诸县,设施不扰,和糴有方。”
(2).高超卓绝。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牙牌云篆》:“ 武英 程福生 字 孟孺 ,故奇士。临池可谓兼总古人,卓冠无比,名倾都下。”词语解释:金冠 拼音:jīn guān
饰金的冠;礼冠。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头著金冠,似鸡幘,头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今日衣锦还乡,小姐的金冠霞帔都将著。”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四:“自有历史以来,任何帝王的金冠,我不相信,还有比这‘民族领袖’的徽号更加辉耀的吧?”词语解释:指冠 拼音:zhǐ guān
头发直竖,顶着帽子。比喻愤怒的样子。《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士皆瞋目,髮尽上指冠。” 明 李贽 《读史·张千载》:“生当指冠,死当怒目。”词语解释:玄冠 拼音:xuán guān
古代朝服冠名,黑色。《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论语·乡党》:“羔裘、玄冠不以弔。” 杨伯峻 注:“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 金 元好问 《范文正公真赞》:“朱衣玄冠,珮玉舒徐。”词语解释:武冠 拼音:wǔ guān
古代武官戴的一种帽子的名称。相传 战国 赵武灵王 效 胡 服始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刘昭 注引《晋公卿礼秩》:“大司马、将军、尉、驃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幘。”《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词语解释:簪冠 拼音:zān guān
插簪于冠。古谓做官。 五代 齐己 《东林作寄金陵知己》诗:“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词语解释:楚冠 拼音:chǔ guān
《淮南子·主术训》:“ 楚文王 好服獬冠, 楚国 效之。” 高诱 注:“獬豸之冠,如今御史冠。”“楚冠”即指此冠,后御使、使节及执法者皆戴之。 唐 柳宗元 《为安南杨侍御祭张都护文》:“既受筐篚,载加命服,赐有 楚 冠,用慙豸角。”集注引 孙汝听 曰:“ 胡广 曰:《左传》有‘南冠而繫者’,则 楚 冠也。或谓之獬豸冠,一曰柱后惠文冠,执法者服之。《续汉志》云: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 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词语解释:圜冠 拼音:huán guān
儒者戴的圆形帽子。也叫鹬冠。《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屨者,知地形。”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鷸冠者,亦曰术氏冠,又曰圜冠。”参见“ 圆冠方领 ”。
词语解释:圆冠方领 拼音:yuán guān fāng lǐng
指儒生的装束。方领,直衣领。亦用为儒生的代称。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将使圆冠方领,再行 邹 鲁 之风,鋭气英声,一变 賨 渝 之俗。”词语解释:始冠 拼音:shǐ guān
谓二十岁。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参见“ 弱冠 ”。
词语解释:弱冠 拼音:ruò guàn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 娇娇,弱冠登朝。”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闲,获遂本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章 幼时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 章 弱冠,父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弱冠游 洛 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词语解释:两梁冠 拼音:liǎng liáng guān
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戴的一种帽子。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后汉书·舆服志下》:“宗室 刘氏 亦两梁冠,示加服也。” 宋 王禹偁 《暮春》诗:“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籍两梁冠。”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归计已栽千个竹,残年合挂两梁冠。”亦省称“ 两梁 ”。 唐 韩偓 《残春旅舍》诗:“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词语解释:楮冠 拼音:chǔ guān
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乘肥马、衣轻裘,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宋 陆游 《杂题》诗:“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来堕荐绅。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词语解释:投冠 拼音:tóu guān
弃官。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诗:“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縈。”词语解释:荣冠 拼音:róng guān
犹桂冠。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文学革命之回顾二》:“不久之间文学革命的荣冠差不多归了 胡适 一人顶戴。”词语解释:鹿冠 拼音:lù guān
见“ 鹿皮冠 ”。
词语解释:鹿皮冠 拼音:lù pí guān
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用鹿皮做成,故名。《后汉书·杨震传》:“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 彪 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宋 米芾 《画史》:“耆旧言: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髮。”亦省称“ 鹿皮 ”、“ 鹿冠 ”。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疑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七:“玄想凝鹤扇,清斋拂鹿冠。”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鹿皮, 张欣泰 冠也。”词语解释:触邪冠 拼音:chù xié guān
即獬豸冠。神兽獬豸,能触奸邪。古代为法冠之饰。 唐 刘长卿 《爪洲驿饯张侍御》诗:“风生趋府步,笔偃触邪冠。”参见“ 獬豸冠 ”。
词语解释:獬豸冠 拼音:xiè zhì guān
(1).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汉 蔡邕 《独断》:“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中丞训子》:“官居侍御立朝班,铁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头戴黑色獬豸冠的宫中执法走到 嬴政 身边,垂身而立。”
(2).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唐 韦縠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御史》诗:“旧京人物凋零尽, 江 北犹餘獬豸冠。”词语解释:起冠 拼音:qǐ guān
谓出仕。 宋 范仲淹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 天圣 四年秋,起冠京兆之荐。” 宋 陆游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钱仲联 校注:“指 弃疾 知 绍兴府 ,兼 浙东 安抚使。”词语解释:远游冠 拼音:yuǎn yóu guān
亦作“ 远游冠 ”。 古代冠名。 秦 汉 以后历代沿用,至 元 代始废。《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於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 魏公 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远游冠。”《晋书·舆服志》:“远游冠, 傅玄 云 秦 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餘但青丝而已。”《新五代史·刘鋹传》:“ 鋹 於内殿设帐幄,陈宝贝, 胡子 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 鋹 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於 胡子 。”亦省称“ 远游 ”。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词语解释:长冠 拼音:cháng guān
汉高祖 所戴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 高祖 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 刘氏 冠’。”词语解释:画冠 拼音:huà guān
同“ 画衣冠 ”。 《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画冠,缅追刑厝。” 李善 注引《墨子》:“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陈书·宣帝纪》:“画冠弗犯,革此浇风,孥戮是蹈,化於薄俗。”词语解释:鸃冠 拼音:yí guān
冠名。饰鵕鸃羽。 秦 汉 之初以为侍中冠。《说文义证·鸟部》“鸃”引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 赵武灵王 好鵕翿,国人咸冠鸃冠。”今本《新论》作“鵕冠”。词语解释:箨冠 拼音:tuò guān
竹皮冠。用竹笋皮制成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之一:“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籜冠斜。” 清 戴名世 《陈士庆传》:“已而入 函谷关 至 终南 ,有老人籜冠羽衣坐在洞中,辟穀久矣。”词语解释:齐冠 拼音:qí guān
又名高山冠、侧注。本为 战国 时 齐王 所服, 秦 灭 齐 得冠,以赐谒者。后遂制为中外官、谒者、仆射之冠。 汉 蔡邕 《独断》:“高山冠, 齐 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筩,无山。 秦 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謁者服之。礼无文。太傅 胡公 ( 胡广 )説曰:‘高山冠,盖 齐王 冠也。 秦 灭 齐 ,以其君冠赐謁者。’”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
即斋冠。又名刘氏冠,长冠。 汉高祖 刘邦 始制,后以为祭服之冠。 汉 蔡邕 《独断》:“齐冠,或曰长冠。竹裹以纚,高七寸,广三寸,形制如板。 高祖 冠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楚 制。礼无文。鄙人不识,谓之鹊尾冠。”参见“ 斋冠 ”。
词语解释:斋冠 拼音:zhāi guān
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 高祖 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楚 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 高祖 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词语解释:貂蝉冠 拼音:diāo chán guān
以貂尾和附蝉为饰的冠冕。 宋 时亦称貂蝉笼巾。《宋史·舆服志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宋史·舆服志四》:“貂蝉笼巾……蝉,旧以玳瑁为蝴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词语解释:玉叶冠 拼音:yù yè guān
唐高宗 武后 女 太平公主 冠名。其冠以玉为饰,为稀世之宝。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 太平公主 玉叶冠, 虢国夫人 夜光枕, 杨国忠 锁子帐,皆稀代之宝,不能计其直。” 唐 李群玉 《玉真观》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
指女子中的佼佼者。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之六:“戒珠琥珀间沉檀,弟子班中玉叶冠。” 靳荣藩 注引 张如哉 曰:“喜妻如弟子之参禪师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