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冠盖 拼音:guān gài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女奴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词语解释:冠剑 拼音:guān jiàn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南朝 梁 江淹 《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 宋 司马光 《楚宫行》:“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词语解释: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后汉书·明帝纪》:“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
(2).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
(3).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传论》:“观夫 晋 氏以来,诸 王 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沉公墓志铭》:“ 沉 氏自 汉 以后,冠冕名闻之盛,代不絶於 乌程 。”
(4).冠族,仕宦之家。《世说新语·德行》“ 王绥 在都”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自 王浑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绥 又知名于时,冠冕莫与为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王利器 集解:“《文选·奏弹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5).比喻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盖《尚书》古文,六经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传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经》六艺之喉衿。”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已经在筹划着了。它,毫无疑问的,将是我国建设事业中最伟大的一个建设,一个冠冕。”
(6).盖过,居于首位。 南朝 宋 颜延之 《蜀葵颂》:“渝艳众葩,冠冕羣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茂绩殊勋,冠冕列辟。”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 欧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义文章,冠冕人伦。”
(7).犹言体面,光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到酒楼上坐罢,还冠冕些。”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譬如‘ 伟人 ’‘教授’‘学者’‘名人’‘作家’这些称呼,当初何尝不冠冕,现在却听去好象讽刺了。”
(8).指日珥。 唐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诗:“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 扶桑 病眼开。”参见“ 冠珥 ”。
词语解释:冠珥 拼音:guān ěr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词语解释:冠巾 拼音:guān jīn
(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明 高启 《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试山人服,冠巾远寄重。”
(2).指官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吕映薇 《帘钩》诗:“ 严公 幕下怜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杭 僧 思聪 ﹞挟琴游 梁 ,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苏叔党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诗曰:‘试诵《北山移》,为我招琴 聪 。’诗至,已无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应珍 通儒家书,兼多异术。 衍 尽得其传,以才气自负,欲返冠巾。”词语解释:冠佩 拼音:guān pèi
亦作“ 冠珮 ”。
(1).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魏文帝〈游宴〉》:“月出照园中,冠珮相追随。” 宋 苏辙 《次韵姚道人》之一:“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
(2).指官吏。 宋 范成大 《昼锦行送陈福公判信州》诗:“ 汉 家 麟阁 多王侯,冠佩相望经几秋。” 清 顾炎武 《十庙》诗:“復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蹌。”
(3).妇女用的帽子与佩饰。 元 郝经 《天赐夫人词》:“负来灯下惊鬼物,云鬢欹斜倒冠佩。”词语解释:冠裳 拼音:guān cháng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词语解释:冠缨 拼音:guān yīng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 楚 王子围 将聘於 郑 ,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
(2).指帽。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3).指仕宦。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词语解释:冠群 拼音:guān qún
超出众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径,而剸节於流俗。” 明 刘基 《郁离子·玄豹》:“今子之美冠羣絶伦。”词语解释:冠古 拼音:guān gǔ
盖过前人或前代。 唐 杜甫 《雨》诗:“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 宋 辛弃疾 《洞仙歌·旧交贫贱》词:“任掀天事业,冠古文章,有几箇笙歌晚岁。”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先生此论,实具冠古之识,并非大言欺人。”词语解释:冠屦 拼音:guān jù
见“ 冠履 ”。
词语解释:冠履 拼音:guān lǚ
亦作“ 冠屨 ”。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茅丝兮同综,冠屨兮失絇。”原注:“上下无别。” 宋 文天祥 《己卯岁除》诗:“冠屨失其位,侯王化畸贱。” 章炳麟 《国家论》:“ 汉 土学者视政府无足重轻,然犹云尊卑有分,冠履有辩,君臣有等。虽无用,而不可不立。”词语解释:冠履 拼音:guān lǚ
亦作“ 冠屨 ”。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茅丝兮同综,冠屨兮失絇。”原注:“上下无别。” 宋 文天祥 《己卯岁除》诗:“冠屨失其位,侯王化畸贱。” 章炳麟 《国家论》:“ 汉 土学者视政府无足重轻,然犹云尊卑有分,冠履有辩,君臣有等。虽无用,而不可不立。”词语解释:冠簪 拼音:guān zān
(1).使冠固定于发髻上的簪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发冢》:“其棺内外寳货不可胜计, 沉 得其冠簪一枚,长数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余。” 明 李东阳 《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髻丱能几时,忽已胜冠簪。”胜冠簪,犹言成年。
(2).比喻仕宦。 明 李东阳 《不寐》诗:“弱岁忝科籍,冠簪奉明廷。”词语解释:冠服 拼音:guān fú
(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后汉书·任光传》:“ 汉 兵至 宛 ,军人见 光 冠服鲜明,令解衣,将杀而夺之。”《宋史·舆服志四》:“ 隋 唐 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準故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 仁宗 即位,还 熺 ( 晋定王 济熺 )冠服及王号。”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从甬道走来两个冠服的人与六七个书吏,我也不知道那两个是什么官。”
(2).指官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戍将梦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词语解释:冠豸 拼音:guān zhì
(1).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戴的帽子。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臺中 萧侍御 ,心与鸿鹤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明 方孝孺 《张文敏画像赞》:“使之正色立朝,簪笔冠豸,庸邪当破胆而潜遁。”
(2).指担任御史之类的官吏。 唐 孟郊 《寄院中诸公》诗:“冠豸犹屈蠖,匣龙期剸犀。”词语解释:冠时 拼音:guān shí
盖过时人,为当代第一。《晋书·桓温传论》:“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观 公孙氏 舞剑器浑脱,瀏灕顿挫,独出冠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己丑词林》:“己丑词林,如 焦弱侯 、 董元宰 ,俱以文学冠时。”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貌既冠时,才亦出众。”词语解释:冠玉 拼音:guān yù
(1).装饰帽子的美玉。《史记·陈丞相世家》:“ 絳侯 灌婴 等咸谗 陈平 曰:‘ 平 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饰冠以玉,光好外见,中非所有。”
(2).形容男子的美貌。《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端坐轿中,美如冠玉,无不喝采。”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之三:“年少姿容如冠玉,新人手爪可弹棋。”
(3).指美男子。 清 徐士俊 《〈奈何天〉总评》:“ 韩解元 抱怜香之素志,具冠玉之清标。”词语解释:冠緌 拼音:guān ruí
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词语解释:冠年 拼音:guān nián
指男子二十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僧 富 ﹞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词语解释:冠世 拼音:guān shì
谓超人出众,天下一流。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云卿 ,文章冠世。”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姐姐是倾城色, 张生 是冠世儒。”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二四:“此 班固 所谓晓古今语者,必冠世大师,如 伏生 、 欧阳生 、 夏侯生 、 孔安国 庶几当之。”词语解释:冠霞 拼音:guān xiá
头戴霞冠。意谓成仙。《文选·鲍照〈升天行〉》:“冠霞登綵阁,解玉饮椒庭。” 吕向 注:“冠霞冠,谓从仙也。”词语解释:冠裾 拼音:guān jū
犹衣冠。 唐 韩愈 《量移袁州酬张韶州》诗:“暂欲繫船 韶石 下,上宾 虞舜 整冠裾。”词语解释:冠事 拼音:guān shì
指冠礼。《孔子家语·冠颂》:“行冠事,必於祖庙,以祼享之礼以将之。”词语解释:冠弁 拼音:guān biàn
(1).天子田猎时的装束。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周礼·春官·司服》:“凡甸,冠弁服。” 孙诒让 正义:“此王四时常田之服,盖玄冠而加弁也。”弁,皮帽。
(2).古代礼帽的总称。《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倭缎》:“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旬日损坏。”
(3).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以指成年。 宋 司马光 《祭庞颖公文》:“越自童齔,得侍坐偶,抚首提携,爱均子姓;甫胜冠弁,遽丧所天,孤苦憃愚,不能自立。”
(4).指官员。 宋 梅尧臣 《丞相》诗之一:“丞相之拜,冠弁旅至。”词语解释:冠盖里 拼音:guān gài lǐ
古地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县(今 湖北省 宜城 )有 太山 ,山下有庙, 汉 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於庙下。 荆州 刺史行部见之,雅嘆其盛,号为 冠盖里 ,而刻石铭之。”后用以泛称名臣冠族的故里。 南朝 梁简文帝 《游韦黄门园》诗:“息车 冠盖里 ,停轡 仲长 园。” 唐 权德舆 《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 韦曲 冠盖里 ,鲜原鬱青葱。”词语解释:冠盖场 拼音:guān gài chǎng
犹官场。 宋 王安石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词语解释:冠笄 拼音:guān jī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
(1).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2).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3).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懺。”词语解释:冠挂 拼音:guān guà
谓帽子被东西钩去。《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 汉 崔駰 《达旨》:“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人溺不拯,则非仁也。”词语解释:冠帔 拼音:guān pèi
(1).古代妇女之服饰。冠,帽子。帔,披肩。 唐 韩愈 《华山女》诗:“洗粧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宋 王巩 《闻见近录》:“一日,儿女婚嫁,遣中使问其姓氏,悉赐冠帔。” 明 归有光 《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 朱夫人 以夫小宗伯之贵,荣受冠帔。”
(2).泛指道士的服装。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竭忠 ﹞於 太子陵 东石穴中格杀数虎。或金简玉籙洎冠帔,或人之髮骨甚多,斯皆所谓每年得仙道士也。”
(3).借指道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衣冠子弟,不愿在冠帔,颇思理一邑以自效耳。”词语解释:冠蝉 拼音:guān chán
蝉花的别名。蝉头有角如花冠状,故称。可入药。
戴貂蝉冠,形容显贵。 明 吴承恩 《送林户部还朝序》:“夫冠蝉衣锦,人庭趋而途避,孰不以为荣哉?”词语解释:冠饰 拼音:guān shì
古典建筑中一种顶部线脚词语解释:冠婚 拼音:guān hūn
亦作“ 冠昏 ”。
(1).指冠礼与婚礼,《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礼法冠昏,著于雅族。”
(2).谓行加冠、结婚礼。《西京杂记》卷四:“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婚之。”词语解释:冠栉 拼音:guān zhì
梳发戴帽。 唐 白居易 《时热少客因咏所怀》诗:“冠櫛心多嬾,逢迎兴渐微。”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十二:“冠櫛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谈。”词语解释:冠绅 拼音:guān shēn
(1).比喻仕宦。 宋 叶适 《致政朝请郎叶公圹志》:“味山野之乐而远市朝,服臺笠以忘冠绅焉。”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下:“每至冠绅与故人之家,留必数日而復反。”
(2).戴帽束带。《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襄敏 不知事端,分付忙排香案迎接,自己冠绅袍笏,俯伏听旨。”词语解释:冠绂 拼音:guān fú
比喻仕宦。 宋 梅尧臣 《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自缘冠紱累,未解 远公 寻。”词语解释:冠醮 拼音:guān jiào
古代行冠礼的一种仪节。行冠礼时,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谓之“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礼记·曾子问》:“於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郑玄 注:“酒为醮。冠礼,醴重而醮轻。” 孔颖达 疏:“醮之所以异於醴者,醴则三加之后揔一醴之,醮则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也。”词语解释:冠珥 拼音:guān ěr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词语解释:冠鸡 拼音:guān jī
戴公鸡形状的帽,表示好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 孔子 。” 裴駰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 子路 好勇,故冠带之。”《旧唐书·张说传》:“臣闻勇士冠鸡,武夫戴鶡,推情举类,获此鬭羊。” 明 归有光 《六言六蔽》:“夫子与 子路 盖每每言之,而伉直自用,卒无改于冠鸡起舞之习。”词语解释:冠绶 拼音:guān shòu
泛指官吏的服饰制度。冠,礼帽;绶,印绶。《宋史·舆服志四》:“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轻重有準,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綬亦如之。”词语解释:冠昏 拼音:guān hūn
见“ 冠婚 ”。
词语解释:冠婚 拼音:guān hūn
亦作“ 冠昏 ”。
(1).指冠礼与婚礼,《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礼法冠昏,著于雅族。”
(2).谓行加冠、结婚礼。《西京杂记》卷四:“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婚之。”词语解释:冠雀 拼音:guān què
即鹳雀。《后汉书·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 李贤 注:“冠,音贯,即鸛雀也。”词语解释:冠组 拼音:guān zǔ
比喻仕宦。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方今修文復偃武,家《诗》《书》,士冠组,地灵人杰真快覩。”词语解释:冠帽 拼音:guān mào
即帽子。《晋书·谢万传》:“尝与 蔡系 送客於 征虏亭 ,与 蔡 争言。 系 推 万 落牀,冠帽倾脱。”《南史·王僧祐传》:“服闋,髮落略尽,殆不立冠帽。”《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不一时, 西门庆 进来,戴着冠帽,已带七八分酒了。”词语解释:冠德 拼音:guān dé
(1).谓道德最高。 汉 班固 《典引》:“炳诸典謨,以冠德卓絶者,莫崇乎 陶唐 。”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 永平 中,贵人 马氏 未尝有子,所以立为后者,以冠德后宫故也。”
(2).推崇道德。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词语解释:冠石 拼音:guān shí
(1).以三石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古人认为是将有天子兴于民间的一种祥瑞。《汉书·刘向传》:“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 孝昭帝 时,冠石立於 泰山 ,仆柳起於 上林 。而 孝宣帝 即位。”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也。”《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时 襄平延里 社生大石,长丈餘,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 度 曰:‘此 汉宣帝 冠石之祥。’”参阅《汉书·眭弘传》。
(2).山名。今名 聪山 ,在 山东省 费县 西北。《汉书·地理志上》:“ 冠石山 , 治水 所出。”《清史稿·地理志八》:“﹝ 沂州府 费县 ﹞西北: 聪山 , 浚水 出。即《地理志》‘ 南武阳 冠石山 治水 ’。”词语解释:冠盖如云 拼音:guān gài rú yún
冠,古代官吏的礼帽;盖:车篷。形容集会时官吏士绅很多。例如: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汉·班固《西都赋》词语解释:冠盖相望 拼音:guān gài xiāng wàng
(1).指使者或仕宦富豪之人,一路上往来不绝。《战国策·魏策四》:“ 魏 使人求救於 秦 ,冠盖相望, 秦 救不出。”《史记·孝文本纪》:“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軼於道,以諭朕意於单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千里游敖,冠盖相望。” 郭沫若 《在庆祝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期间两国之间的使节往还冠盖相望,行旅客商不绝于途。”
(2).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 清 戴名世 《〈道墟图诗〉序》:“自其始至今,凡数十世,子孙蕃衍,冠盖相望。 绍兴 著姓,称 章 氏为第一。”词语解释:冠絻 拼音:guān wèn
冠冕。《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言‘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参见“ 冠冕 ”。
词语解释: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后汉书·明帝纪》:“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
(2).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
(3).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传论》:“观夫 晋 氏以来,诸 王 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沉公墓志铭》:“ 沉 氏自 汉 以后,冠冕名闻之盛,代不絶於 乌程 。”
(4).冠族,仕宦之家。《世说新语·德行》“ 王绥 在都”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自 王浑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绥 又知名于时,冠冕莫与为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王利器 集解:“《文选·奏弹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5).比喻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盖《尚书》古文,六经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传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经》六艺之喉衿。”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已经在筹划着了。它,毫无疑问的,将是我国建设事业中最伟大的一个建设,一个冠冕。”
(6).盖过,居于首位。 南朝 宋 颜延之 《蜀葵颂》:“渝艳众葩,冠冕羣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茂绩殊勋,冠冕列辟。”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 欧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义文章,冠冕人伦。”
(7).犹言体面,光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到酒楼上坐罢,还冠冕些。”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譬如‘ 伟人 ’‘教授’‘学者’‘名人’‘作家’这些称呼,当初何尝不冠冕,现在却听去好象讽刺了。”
(8).指日珥。 唐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诗:“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 扶桑 病眼开。”参见“ 冠珥 ”。
词语解释:冠珥 拼音:guān ěr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词语解释:冠胄 拼音:guān zhòu
官宦子孙。 南朝 梁 沉约 《授王繢蔡约王师制》:“ 繢 华宗冠胄,器质详和。”词语解释:冠轶 拼音:guān yì
超过。 唐 吕温 《谢授右拾遗表》:“尘忝近侍,冠軼常伦。”词语解释:冠缦 拼音:guān màn
帽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某散秩大臣,尝侍班而冠縵忽断,不及缝纫,恐上出见之,乃以下僚启事笔於颈下绘之如縵然,人传为笑柄云。”词语解释:冠辞 拼音:guān cí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成王 冠, 周公 使祝 雍 曰:‘辞达而勿多也。’祝 雍 曰:‘近於民,远於佞,近於义,嗇於时,惠於财,任贤使能……’右 孝昭 用《成王冠辞》。”词语解释:冠上加冠 拼音:guān shàng jiā guàn
犹言画蛇添足。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 陈軫 説 楚 令尹 昭阳 之言。”按,《战国策·齐策二》载 陈轸 说 昭阳 勿攻 齐 曰:“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词语解释:冠场 拼音:guān chǎng
盖过一同考试的人。 清 讴歌变俗人 《经国美谈》第一出:“虎略龙韜久冠场,他年待把姓名扬。”词语解释:冠代 拼音:guān dài
盖过当代,无人比得过。《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或奏 玄琰 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卿之伯氏, 天寳 中诗名冠代,朕尝於诸王座闻其乐章。”词语解释:冠冒 拼音:guān mào
盖过,居首位。《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观 严 文章,冠冒天下。”词语解释:冠具 拼音:guān jù
行冠礼的用具。《左传·襄公九年》:“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 杨伯峻 注:“冠具指行冠礼之用具。”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一》:“ 鲁襄公 可冠而未冠, 晋悼公 告之曰:曷为冠具。”词语解释:冠山戴粒 拼音:guān shān dài lì
《艺文类聚》卷九七引《符子》:“ 东海 有鼇焉,冠 蓬莱 而游於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於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与羣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鼇之行,月餘未出羣作也。数日风止,海中隐沦如岊,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羣蚁曰:‘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冠山喻大,戴粒喻小。比喻大小各得其宜。词语解释:冠座 拼音:guān zuò
盖过在座的人。《三国志·魏志·阮瑀传》“ 瑀 少受学於 蔡邕 ” 裴松之 注引《文士传》:“ 瑀 善解音,能鼓琴……为曲既捷,音声殊妙,当时冠座, 太祖 大悦。”词语解释:冠屦倒施 拼音:guān jù dào shī
见“ 冠履倒易 ”。
词语解释:冠履倒易 拼音:guān lǚ dào yì
比喻上下颠倒。《东观汉记·杨赐传》:“口诵 尧 舜 之言,身蹈絶俗之行,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亦作“ 冠屨倒施 ”、“ 冠履倒置 ”。 明 李贽 《〈忠义水浒传〉序》:“盖自 宋 室不竞,冠屨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二:“ 明宗 之於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 石晋 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词语解释:冠冕堂皇 拼音:guān miǎn táng huáng
(1).庄严正大。 太平天囯 朱翔庭 《建天京于金陵论》:“较之妖穴罪隶,其冠冕堂皇之盛,不更判以天渊乎?”
(2).常用为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正大,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第四节:“你们当议员的,只要表面上冠冕堂皇,大家过得去就行,不必吹毛求疵罗!”《〈艾青诗选〉自序》:“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3).形容某种行为是公开的或合法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这京城里面,逛相公是冠冕堂皇的。”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词语解释:冠履倒易 拼音:guān lǚ dào yì
比喻上下颠倒。《东观汉记·杨赐传》:“口诵 尧 舜 之言,身蹈絶俗之行,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亦作“ 冠屨倒施 ”、“ 冠履倒置 ”。 明 李贽 《〈忠义水浒传〉序》:“盖自 宋 室不竞,冠屨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二:“ 明宗 之於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 石晋 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词语解释:冠凫 拼音:guān fú
传说由石首鱼变成的野鸭。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鸟兽草木》:“石首鱼,至秋化为冠鳧,头中犹有石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 韦昭 《春秋外传》注曰:‘石首成鳧。鳧,鸭也。’《吴地志》亦云:‘石首鱼,至秋化为冠鳧。’今海滨石首,至今未闻有化鸭者。”词语解释:冠状动脉 拼音:guān zhuàng dòng mài
供给心脏养分的动脉,起于主动脉,分左右两条,环绕在心脏的表面,形状象王冠。《新民晚报》1986.11.18:“冠心病是由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病。”词语解释:冠履倒置 拼音:guān lǚ dào zhì
见“ 冠履倒易 ”。
词语解释:冠履倒易 拼音:guān lǚ dào yì
比喻上下颠倒。《东观汉记·杨赐传》:“口诵 尧 舜 之言,身蹈絶俗之行,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亦作“ 冠屨倒施 ”、“ 冠履倒置 ”。 明 李贽 《〈忠义水浒传〉序》:“盖自 宋 室不竞,冠屨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二:“ 明宗 之於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 石晋 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词语解释:冠心病 拼音:guān xīn bìng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可产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十三:“ 马长青 :‘我呀,冠心病,医生有令。’”词语解释:冠醴 拼音:guān lǐ
见“ 冠醮 ”。
词语解释:冠醮 拼音:guān jiào
古代行冠礼的一种仪节。行冠礼时,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谓之“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礼记·曾子问》:“於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郑玄 注:“酒为醮。冠礼,醴重而醮轻。” 孔颖达 疏:“醮之所以异於醴者,醴则三加之后揔一醴之,醮则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