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六铣上声 [juǎn,舒卷][xiǎn,少也][biǎn][juǎn][善恶,形词][chuǎn][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详注1][zhàn][shàn][xiǎn][踐也][niǎn zhǎn][miǎn,黾池][xiān][详注2]弿[chuǎn][同撰]


注1:蜓 音殄。《玉篇》蝘蜓。详蝘字注。蝘蜓,《集韵》或作𧍿。
注2:刬 《集韵》侧展切,音展。刈也。《苏轼·牛戬画诗》王师本不战,贼垒何足刬。笑指尘壁閒,此是老牛戬。
末字词组
轩冕貂冕缨冕卷冕韨冕火冕解冕圭冕
冠冕黻冕簪冕舆冕麻冕宝冕绋冕堂皇冠冕
露冕弁冕衣冕荣冕云冕文冕绅冕 
蝉冕服冕释冕卫冕辂车衮冕挂冕裂冠毁冕 
衮冕峨冕加冕降冕鷩冕旃冕衰冕 
绂冕税冕五冕九旒冕平冕带冕裨冕 
端冕黄冕凤冕韠冕鸾冕山冕襟冕 
旒冕黼冕象冕顶冕希冕日冕褰帷露冕 
玄冕裘冕组冕六冕毳冕絺冕珠冕 

词语解释:轩冕  拼音:xuān miǎn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词语解释: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后汉书·明帝纪》:“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
(2).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
(3).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传论》:“观夫 晋 氏以来,诸 王 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沉公墓志铭》:“ 沉 氏自 汉 以后,冠冕名闻之盛,代不絶於 乌程 。”
(4).冠族,仕宦之家。《世说新语·德行》“ 王绥 在都”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自 王浑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绥 又知名于时,冠冕莫与为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王利器 集解:“《文选·奏弹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5).比喻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盖《尚书》古文,六经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传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经》六艺之喉衿。”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已经在筹划着了。它,毫无疑问的,将是我国建设事业中最伟大的一个建设,一个冠冕。”
(6).盖过,居于首位。 南朝 宋 颜延之 《蜀葵颂》:“渝艳众葩,冠冕羣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茂绩殊勋,冠冕列辟。”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 欧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义文章,冠冕人伦。”
(7).犹言体面,光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到酒楼上坐罢,还冠冕些。”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譬如‘ 伟人 ’‘教授’‘学者’‘名人’‘作家’这些称呼,当初何尝不冠冕,现在却听去好象讽刺了。”
(8).指日珥。 唐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诗:“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 扶桑 病眼开。”参见“ 冠珥 ”。
词语解释:冠珥  拼音:guān ěr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
词语解释:露冕  拼音:lù miǎn
(1).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晋书·温峤郗鉴传论》:“ 方回 踵武,奕世登台。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歟!” 唐 包佶 《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诗:“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
(2). 晋 陈寿 《益都耆旧传》:“ 郭贺 拜 荆州 刺史。 明帝 ( 汉明帝 )巡狩到 南阳 ,特见嗟嘆,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为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 唐 韩翃 《赠兖州孟都督》诗:“露冕寧夸 汉 车服,下帷常讨 鲁 《春秋》。” 清 唐孙华 《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之二:“仕路从来尊露冕,人情近日薄金鑾。”参阅《后汉书·郭贺传》
词语解释:蝉冕  拼音:chán miǎn
即蝉冠。 晋 潘岳 《秋兴赋》序:“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频作二守,竝加蝉冕,政以礼成,民是以息。”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头似秃鶖巾裹懒,最不宜蝉冕宜僧帽,林中物,直须釂。”参见“ 蝉冠 ”。
词语解释:蝉冠  拼音:chán guān
汉 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故亦称貂蝉冠。后泛指高官。 唐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解蕙带,三入偶蝉冠。” 宋 苏辙 《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龙袞蝉冠,遂以往襚。”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端阳游赏》:“尽我蝉冠传内命,任他虎节去专征。”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
词语解释:衮冕  拼音:gǔn miǎn
(1).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 韦昭 注:“衮,衮龙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梦宰相过岭四人》:“ 蔡丞相 持正 为府界提举日,有人梦至一官居,堂宇高邃,上有具衮冕而坐者四人。” 清 戴名世 《曲阜县圣庙塑像议》:“而 唐 开元 中遂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矣。” 钱玄 《三礼名物通释·衣服·服制》:“上古礼服服制,大别为冕服、弁服、冠服三等。依经传所述,则冕服分为六,弁服三,冠服二……冕服六:大裘、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其冕则同,其服皆玄衣、纁裳,赤韍纯朱,但各服绣繢之章不同。”历代皇帝、皇太子、郡王、公卿等均服用衮冕,但其形制相异。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二章。
(2).穿衮服时所用的冕。《新唐书·车服志》:“首饰大小华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宋史·舆服志四》:“衮冕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
(3).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 崔篆 ﹞尝劝 子建 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词语解释:绂冕  拼音:fú miǎn
(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紱絻而亲迎。”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彯缨陪紱冕,载笔偶璵璠。”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古圣人以紱冕当天之喜,斧鉞当天之怒。”
(2).比喻高官。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烈祖 杨憙 佐命征伐,封 赤泉侯 。嗣子 业 ,紱冕相继。” 唐 杜甫 《赠王侍御四十韵》:“不关轻紱冕,俱是避风尘。”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士或欲匿山林而羈於紱冕,或心趋殿闕而不能自脱於田舍。”
词语解释:端冕  拼音:duān miǎn
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礼记·乐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 郑 卫 之音,则不知倦。” 郑玄 注:“端,玄衣也。” 孔颖达 疏:“云‘端,玄衣也’者,谓玄冕也。凡冕服,皆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故称端也。”《国语·楚语下》:“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羣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於神者,谓之一纯。” 韦昭 注:“端,玄端之服。冕,大冠也。” 唐 杨巨源 《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诗:“称觴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唐 黄滔 《白日上昇赋》:“挥毫而金简初载,端冕而玉皇有佇。”
词语解释:旒冕  拼音:liú miǎn
(1).即冕旒。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2).谓戴冕旒。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参见“ 冕旒 ”。
(3).借称帝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诚毕敬。”《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礼具,利事成。佇旒冕,肃簪缨。”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 良 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词语解释:冕旒  拼音:miǎn liú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沉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词语解释:玄冕  拼音:xuán miǎn
(1).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周礼·春官·司服》:“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玄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谓玄焉。”《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 郑玄 注:“玄冕,祭服也。”《新唐书·车服志》:“玄冕者,蜡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五旒,裳刺黻一章。”
(2).泛指黑色官冕。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若此终年,无益国朝……上惭玄冕,俯愧朱紱。” 唐 姚合 《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诗:“髮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諫书。”
词语解释:貂冕  拼音:diāo miǎn
饰有貂尾的冠冕,为帝王贵近之臣所戴。 南朝 梁元帝 《和刘尚书兼明堂斋宫诗》:“貂冕交辉映,珩珮自相喧。”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左思〈咏史〉》:“ 金 张 服貂冕, 许 史 乘华轩。”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君侯缔华椒阁,席宠芝扃,粲貂冕於金轩,藻龟章於玉署。”
词语解释:黻冕  拼音:fú miǎn
古时祭服。《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朱熹 集注:“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宋书·礼志五》:“ 夏后 崇约,犹美黻冕。” 宋 叶适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襏襫。”
词语解释:弁冕  拼音:biàn miǎn
(1).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因以‘弁冕’指礼帽。《穀梁传·僖公八年》:“弁冕虽旧,必加於首。”
(2).泛指汉官服式。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辫髮瓔珞,非弁冕之服。”
(3).犹魁首。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二十二》:“﹝ 杜佑 ﹞著述擅名,传至今千餘年,部帙如新,裒然为册府之弁冕。”
(4).引申为居首。 清 王韬 《〈续选八家文〉序》:“ 明 初承 元 之弊,而 潜溪 起而振之,以弁冕乎一代。”
(5).谓达官贵人。犹冠盖。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弁冕接踵。”
词语解释:服冕  拼音:fú miǎn
穿着冕服。指做大官。《左传·哀公十五年》:“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 杜预 注:“冕,大夫服。” 南朝 梁 沉约 《舍身愿疏》:“遂乃服冕荣国,裂土承家。”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金印示殊藩之宠,银簪增服冕之荣。”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男登服冕之位,女获乘龙之匹。”
词语解释:峨冕  拼音:é miǎn
亦作“峩冕”。 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 唐 杜甫 《往在》诗:“登阶捧玉册,峨冕聆金鐘。”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韵》:“赏从频峨冕,殊恩再直庐。”峨,一本作“ 峩 ”。
词语解释:税冕  拼音:shuì miǎn
脱去礼帽。税,通“ 捝 ”、“ 脱 ”。《孟子·告子下》:“ 孔子 为 鲁 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词语解释:黄冕  拼音:huáng miǎn
黄色之冠。天子所服。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於是乃备黄冕,带黄绅,斋于中宫。”《隋书·礼仪志六》:“ 后周 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祭皇地祇、祀中央上帝,则黄衣黄冕。” 宋 范仲淹 《咏史·陶唐氏》:“纯衣黄冕歷星辰,白马彤车一百春。”
词语解释:黼冕  拼音:fǔ miǎn
绘黑白斧形的礼服和礼帽。《后汉书·鲍永传》:“时郡学久废, 德 ( 鲍德 )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黼冕,行礼奏乐。”
词语解释:裘冕  拼音:qiú miǎn
衣大裘而冠冕。古代天子祭祀所定的六种冕服之一。大裘,黑羔裘。《周礼·夏官·节服氏》:“郊祀裘冕,二人执戈。” 郑玄 注:“裘,大裘也。”《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裘冕类禋郊,卜揆崇离殿。” 李善 注:“《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唐 贺知章 《太和乐章》:“裘冕而祀,陟降在斯。”《宋史·舆服志三》:“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
词语解释:缨冕  拼音:yīng miǎn
仕宦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王源 ﹞忝籍世资,得参缨冕。”《北史·李谔传》:“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厠缨冕。”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词语解释:簪冕  拼音:zān miǎn
冠簪和礼帽。喻指在朝为官。 唐 岑参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诗:“夫子贱簪冕,注心向丘林。”
词语解释:衣冕  拼音:yī miǎn
衮衣和冠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北史·蠕蠕传》:“寻封 阿那瓌 朔方郡公 、 蠕蠕王 ,赐以衣冕,加之軺、盖,禄从仪卫,同于戚藩。”
词语解释:释冕  拼音:shì miǎn
(1).脱去冠冕。《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丧服。”
(2).引申为辞官。 晋 石崇 《思归叹》诗:“舒篇卷兮与圣谈,释冕投紱兮希 彭 聃 。”
词语解释:加冕  拼音:jiā miǎn
(1).著冠。《晋书·礼志下》:“ 江 左诸帝将冠,金石宿设,百僚陪位……太尉加幘,太保加冕。”参见“ 加冠 ”。
(2).某些国家的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把王冠加在君主头上。
词语解释:加冠  拼音:jiā guàn
(1).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著冠。 北齐 刘昼 《新论·慎独》:“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类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
词语解释:五冕  拼音:wǔ miǎn
古代帝王祭祀时戴的五种礼冠,指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周礼·夏官·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 郑玄 注:“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参阅《周礼·春官·司服》
词语解释:凤冕  拼音:fèng miǎn
古代帝王所戴的礼帽。以珍贵鸟羽作饰,故名。 宋 刘子翚 《建康六感·梁》诗:“凤冕敬方袍,鸞旗游彼岸。”
词语解释:象冕  拼音:xiàng miǎn
皇帝纳后,朝诸侯时所戴的一种礼帽。《隋书·礼仪志六》:“ 后周 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享先皇、加元服,纳后、朝诸侯,则象衣象冕。”
词语解释:组冕  拼音:zǔ miǎn
组绶和冠冕。借指官位。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诗:“差池分组冕,合沓起蒿莱。” 明 王嗣奭 《杜臆》卷九:“‘分组冕’‘起蒿莱’者纷然,不必 伊 周 之地,皆登 屈 宋 之才。”
词语解释:卷冕  拼音:juàn miǎn
(1).帝王的礼服和礼帽。《礼记·郊特牲》:“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
(2).谓服卷冕。《礼记·祭义》:“天子卷冕北面。” 孔颖达 疏:“天子亲执卑道,服衮冕北面。”《礼记·祭统》:“君卷冕立于阼。”
词语解释:舆冕  拼音:yú miǎn
车乘衣冠。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解讲疏》:“暨七月既望,乃敬捨宝躯,爰及舆冕,自缨已降,凡九十九物,愿以此力普被幽明。”
词语解释:荣冕  拼音:róng miǎn
华贵的冠冕。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三》:“荣冕之盛陈矣,犹非贵也。采艳之芬华矣,犹非真也。”
词语解释:卫冕  拼音:wèi miǎn
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
词语解释:降冕  拼音:jiàng miǎn
屈尊光临。 南朝 齐 王俭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降冕上庠,升宴东序。”按,《南齐书·礼志上》曰, 永明 三年,皇太子讲《孝经》,亲临释奠,车驾幸听。
词语解释:九旒冕  拼音:jiǔ liú miǎn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宋史·舆服志》:“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皇子行冠礼仪略》:“内服跪受服,兴,置匴於席,执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
词语解释:韠冕  拼音:bì miǎn
《诗·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 朱熹 集传:“韠,蔽膝也,以韦为之。冕服谓之韍,其余曰韠。”后因以“韠冕”借指官员朝觐的衣饰。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是故韠冕厉戒,立于庙堂之上,有司执事,无不敬者。”
词语解释:顶冕  拼音:dǐng miǎn
头戴冕旒。谓登上皇位。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其败也,抉目而折骨,其成也,顶冕而垂裳。”
词语解释:六冕  拼音:liù miǎn
六种冕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宋书·礼志五》:“ 秦 除六冕之制,至 汉 明帝 始与诸儒还备古章。”
词语解释:韨冕
敝膝和帽子
词语解释:麻冕  拼音:má miǎn
亦作“ 麻絻 ”。 麻布帽。古时一种礼服。《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 朱熹 集注:“麻冕,緇布冠也。”《荀子·礼论》:“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 杨倞 注:“麻絻,缉麻为冕,所谓大裘而冕,不用衮龙之属也。”《南史·儒林传·沉文阿》:“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殯受麻冕之策。”
词语解释:云冕  拼音:yún miǎn
(1).高冠。 晋 陆机 《幽人赋》:“世有幽人,渔钓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而延佇。”
(2).指戴着高冠的人。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三折:“十二童子传詔毕,星冠云冕一齐回。”
词语解释:辂车衮冕
大车与礼服
词语解释:鷩冕  拼音:bì miǎn
古礼服。鷩衣而加冕,为 周 天子与诸侯的命服。 北周 宗 周 礼,复行鷩衣鷩冕。 唐 代为二品之服。 宋 代诸臣祭服有鷩冕。 宋 以后渐废。《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公饗射,则鷩冕。” 郑玄 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新唐书·车服志》:“鷩冕者,二品之服也。”《宋史·舆服志四》:“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
词语解释:平冕  拼音:píng miǎn
古代天子郊祭及临轩,皇太子侍祭,王公、大臣等助祭时戴的冠冕。《晋书·舆服志》:“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幘、通天冠、平冕。”《晋书·舆服志》:“平冕,王公、卿助祭於郊庙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綬。”《隋书·礼仪志六》:“皇太子……其侍祀则平冕九旒。”《隋书·礼仪志六》:“凡公及位从公、五等诸侯,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
词语解释:鸾冕  拼音:luán miǎn
冠冕名。 唐 代三公的礼冠。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又鸞冕八章,三公服之者也。鸞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
词语解释:希冕  拼音:xī miǎn
即希衣之冕。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时所戴的与希衣相配的礼冠。希,通“ 黹 ”。《周礼·春官·司服》:“祭社稷、五祀则希冕。” 段玉裁 《周礼汉读考》卷三:“﹝ 郑玄 ﹞注:希,读为‘黹’(今本作‘絺’),或作‘絺’(今本作‘黹’)…… 周 冕服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黹(今本作‘希’)以为绣……黹,刺粉米无画也。”按,《广韵·上旨》“黹”下引《周礼》:“祭社稷、五祀则用黹冕也。”“希”正作“黹”。参见“ 希衣 ”。
词语解释:希衣  拼音:xī yī
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时所穿的绣有各种花纹的礼服。希,通“ 黹 ”。《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繅十有二就” 汉 郑玄 注:“希衣之冕,五斿,用玉百二十。” 孙诒让 正义:“希冕前后十斿,以十乘十二,则百二十也。”参见“ 希冕 ”。
词语解释:毳冕  拼音:cuì miǎn
毳衣和冕。古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时所用礼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毳,罽衣也。”《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又製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
词语解释:火冕  拼音:huǒ miǎn
古代公、侯、伯、子所戴的礼冠。《隋书·礼仪志六》:“诸公之服九:一曰方冕……五曰火冕。”
词语解释:宝冕  拼音:bǎo miǎn
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 茅盾 《雾》:“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象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
词语解释:文冕  拼音:wén miǎn
华美的帽子。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可自见好章甫,强 越 人以文冕也。”
词语解释:挂冕  拼音:guà miǎn
犹挂冠。 北齐 祖鸿勋 《与杨休之书》:“ 东都 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春在堂随笔》卷二引《唐开成五年往生碑》:“ 遗民 挂冕, 康乐 投簪,史氏称之,其风不泯。”参见“ 挂冠 ”。
词语解释:挂冠  拼音: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词语解释:旃冕  拼音:zhān miǎn
通帛制的冕冠。《太平御览》卷六八六引《世本》:“ 黄帝 作旃冕。”注:“ 宋均 曰:通帛为旃。”
词语解释:带冕  拼音:dài miǎn
大带和冠冕。借指高官尊位。《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冕之服。” 颜师古 注:“带,大带也;冕,冠也。”
词语解释:山冕  拼音:shān miǎn
(1).古代天子服绘有山形花纹礼服时所戴之冕。《荀子·大略》:“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杨倞 注:“山冕,谓画山於衣而服冕,即袞冕也。盖取其龙则谓之袞冕,取其山则谓之山冕。”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揖太清,秩羣望,被大裘,服山冕。”
(2).旧宅中的精怪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引《白泽图》:“故宅之精名 挥文 ,又曰 山冕 。其状如虵,一身两头,五采文。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金银。”
词语解释:日冕  拼音:rì miǎn
日全食时,在黑暗的太阳表面周围有一层淡黄色的光芒出现,这种现象叫做日冕。
词语解释:絺冕  拼音:chī miǎn
古代贵族用的有绣饰的礼帽。《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制絺冕以祭社稷也。”
词语解释:解冕  拼音:jiě miǎn
犹解冠。 明 高叔嗣 《叙怀》诗:“犹全不肖躯,解冕未逍遥。”
词语解释:绋冕  拼音:fú miǎn
见“ 紼絻 ”。
词语解释:绋絻  拼音:fú wèn
亦作“ 紼冕 ”。 古代礼服。也借指高官显位。紼,通“ 芾 ”。《逸周书·命训》:“以紼絻当天之福,以斧鉞当天之祸。”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紼冕崇丽,衡紞维新。” 宋 苏舜钦 《浩然堂记》:“ 曾君 将之 杭 官,旅於 苏 ,尝登于 沧浪 之亭,览景四顾,慨然有弃紼冕相从之意,予始未以其言为信也。”
词语解释:绅冕  拼音:shēn miǎn
腰带和冠。借指士大夫。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人之无情,一何至此,实教义所不容,绅冕所共弃。”
词语解释:裂冠毁冕  拼音:liè guān huǐ miǎn
(1).比喻背弃王室。《左传·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辞於 晋 ,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南史·齐纪上·高帝》:“ 桂阳 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烈火焚於王城,飞矢集乎君屋,羣后忧惶,元戎无主。”
(2).比喻绝意仕进。《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3).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宋史·胡铨传》:“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且反古復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 姬 汉 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适见犬羊殊族,非我亲昵。”
词语解释:衰冕  拼音:shuāi miǎn
指居丧与做官的人。语出《论语·乡党》:“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褻必以貌。”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语》:“见衰冕与瞽者,何以必作必趋?”
词语解释:裨冕  拼音:bì miǎn
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仪礼·觐礼》:“侯氏裨冕,释币于禰。” 郑玄 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餘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礼记·曾子问》:“大祝裨冕,执束帛。” 郑玄 注:“裨冕者,接神则祭服也,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大祝裨冕则大夫。”《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孔子家语·辩乐》:“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脱剑。” 王肃 注:“衮冕之属通谓之裨冕。”
词语解释:襟冕  拼音:jīn miǎn
衣襟和冠冕。比喻事物的重要部分。《南齐书·崔祖思传》:“《礼》《誥》者,人伦之襟冕,帝王之枢柄。”
词语解释:褰帷露冕  拼音:qiān wéi lù miǎn
汉 郭贺 为 荆州 刺史,治有殊政。 明帝 到 南阳 巡狩,赐三公之服,并敕其巡视部属时,“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彰有德,而示荣宠。事见《后汉书·郭贺传》。后遂以“褰帷露冕”为帝王对有政绩官吏的恩宠之典。 唐 王维 《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况褰帷露冕,是去岁之縲囚;洗垢涤瑕,为圣朝之岳牧。”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参见“ 褰帷 ”。
词语解释:褰帷  拼音:qiān wéi
亦作“ 褰幃 ”。
(1).撩起帷幔。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开车褰幃,周章城邑。”《南史·后妃传上·潘淑妃》:“帝好乘羊车经诸房, 淑妃 每庄饰褰帷以候。”《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随起身褰帷拂枕,叠被铺牀。”
(2).《后汉书·贾琮传》:“ 琮 为 冀州 刺史。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 琮 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后因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梁书·刘孝绰传》:“方且褰帷自厉,求瘼不休。” 宋 王禹偁 《拟除开封县令可郑州刺史》:“以尔具官某,宰予赤县,绰有政声,宜旌墨綬之贤,用布褰帷之化。”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褰幃 巴子国 ,揽轡垫 江 滨。”
词语解释:珠冕  拼音:zhū miǎn
古代天子之冠,其上饰有垂珠,故名。 汉 蔡邕 《独断》:“珠冕……古者天子冠所加者。”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金轮豹饰,珠冕龙衣。”
词语解释:圭冕  拼音:guī miǎn
喻官爵。 唐 郑薰 《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蝉联珪冕,辉映简册。”
词语解释:堂皇冠冕  拼音:táng huáng guān miǎn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四八》:“人言应制、早朝等诗,从无佳作,非也。此等诗竟将堂皇冠冕之字,累成善诵善祷之辞,献諛呈媚,岂有佳作?” 鲁迅 《三闲集·通信》:“将这手段使一个公爵使用,可见也是贵族的东西,堂皇冠冕。” 邹韬奋 《读〈苏联宪法草案〉》:“各国的宪法里,有些地方也未尝不说得堂皇冠冕,但只是字面上的工夫,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