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儿女 拼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词语解释:儿童 拼音:ér tóng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清 金人瑞 《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謳。”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词语解释:儿孙 拼音:ér sūn
子孙。亦泛指后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紜矣。”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五:“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清 孙枝蔚 《蒿里曲》:“不然亦得归乡里,儿孙拜墓牲肴丰。”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曾皓 :‘不,我睡不着。老了,儿孙不肖,一个人真可怜,半夜连一个侍候我的人都没有。’”词语解释:儿曹 拼音:ér cáo
犹儿辈。《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唐 韩愈 《示儿》诗:“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生已沽名衒气豪,死犹虚伪惑儿曹。” 清 赵翼 《上元后一夕市口观灯》诗:“儿曹牵衣喜相告,出门要看红灯红。”词语解释:儿辈 拼音:ér bèi
孩子们;后辈。《晋书·王羲之传》:“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宋 杨万里 《昨日访子上不遇》诗:“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巖花恣意看。” 宋 戴复古 《题梅岭云封四绝》之四:“儿辈欲知当日事,青山解语水能谈。”词语解释:儿戏 拼音:ér xì
儿童游戏。比喻处事轻率,不严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 霸上 、 棘门 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北史·隋纪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 清 孙枝蔚 《三磨蝎图诗》:“一謫 潮州 一海外,朝廷於汝如儿戏。”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彼局有编辑四五人,而悠悠忽忽,漫不经心,视一切事为儿戏。”词语解释:儿时 拼音:ér shí
儿童时代。 鲁迅 《野草·风筝》:“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丁玲 《母亲》四:“ 曼贞 在 小菡 父亲没有死以前,一回 武陵 住的时候,便感到寂寞,想念那些儿时的朋友。”词语解释:儿嬉 拼音:ér xī
犹儿戏。 宋 苏轼 《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 宋 陆游 《自咏》:“作箇生涯君勿笑,拄天勋业亦儿嬉。”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正月晦送穷故事》:“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词语解释:儿子 拼音:ér zi
(1).婴儿。《庄子·庚桑楚》:“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 成玄英 疏:“同於赤子也。”《吕氏春秋·异宝》:“今以百金与摶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摶黍矣。” 高诱 注:“儿子,小子。”
(2).子女。《汉书·高帝纪上》:“老父曰:‘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君相贵不可言。’”儿子,指 孝惠帝 、 鲁元公主 。
(3).指所生男孩。《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 帝 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宋 苏轼 《将至广州寄迈迨二子》诗:“北归为儿子,破戒堪一笑。”《水浒传》第四七回:“惟有 祝家庄 最为豪杰,为头家长,唤作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名为 祝氏 三杰。”
(4).男子对长辈的自称。《汉书·匈奴传上》:“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 汉 天子! 汉 天子,我丈人行’。”《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鬼谷 :‘谁敢看旗?’当有 独孤角 言:‘儿子看。’”词语解释:儿啼 拼音:ér tí
(1).小孩啼哭。 汉 贾让 《奏治河三策》:“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2).谓声似小孩啼哭。《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3).即儿啼帖。《艺文类聚》卷六四引 晋 束晳 《近游赋》:“书儿啼於客堂,设杜门以避吏。”词语解释:儿郎 拼音:ér láng
(1).青年,小伙子。 南朝 陈 徐陵 《乌栖曲》之一:“风流 荀令 好儿郎,偏能傅粉復熏香。”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之四:“行人莫笑女麤丑,儿郎自与买银釵。”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之五:“玉釵仍整未销黄,笑看儿郎语太狂。”
(2).对士兵的称呼。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忝与儿郎为主,不能守城池,忍遣儿郎颈犯白刃,吾不为也。” 宋 陆游 《凉州行》:“勑中墨色如未乾,君王心念儿郎寒。”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四折:“管杀的他众儿郎不能相借。”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八场:“城内兵马要点验,守城的儿郎听我言。”
(3).儿子。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中国歌谣资料·河南民歌·卖儿郎》:“卖儿郎,卖儿郎,儿郎饥饿背后嚷,爹娘泪水肚里藏。”词语解释:儿事 拼音:ér shì
方言。坏事。 贺敬之 等《惯匪周子山》第一场第三小场:“看你这娃真是个冒失鬼,又把儿事做下了。”词语解释:儿歌 拼音:ér gē
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 冰心 《寄小读者》十四:“这是一支极柔媚的儿歌。我不想翻译出来,因为童谣完全以音韵见长,一翻成 中国 字,念出来就不好听。”词语解释:儿家 拼音:ér jiā
(1).古代年轻女子对其家的自称。犹言我家。 唐 寒山 《诗》之六十:“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儿家门户几重重,记相逢,画楼东。” 郁达夫 《春闺》诗之二:“明知此乐人人有,总觉儿家事最奇。”
(2).古代青年女子的自称。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娘娘不必迟疑,儿家引导,就请同行。”词语解释:儿女态 拼音:ér nǚ tài
儿女间表现的依恋、忸怩的情态。 唐 韩愈 《北极一首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娇养惯,一见生客,輒作儿女态,幸郎无介意也。”词语解释:儿女情 拼音:ér nǚ qíng
指男女或家人之间的恩爱。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受老丈深恩,已为难报。今为儿女之情,一时不能自禁,猖狂至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 鲁凤藻 、 陈梦湘 、 商宝意 、 金台衡 ﹞皆善言儿女之情。”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五场:“说罢了儿女情芳心已碎,学蝴蝶到花前比翼双飞。”词语解释:儿语 拼音:ér yǔ
大人与小孩交谈时采用的小孩话词语解释:儿妇 拼音:ér fù
儿媳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 唐 薛逢 《元日田家》诗:“蛮榼出门儿妇去,鸟飞迎路女郎来。” 鲁迅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去。”词语解释:儿稚 拼音:ér zhì
小孩。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至於儿稚不能有夏楚。”词语解释:儿剧 拼音:ér jù
犹儿戏。 宋 张榘 《金缕曲·次韵拙逸刘直孺见寄言志》:“任你 祖 鞭先著了,占鸥天、浩荡观浮没。挈富贵,等儿剧。”词语解释:儿女花 拼音:ér nǚ huā
即萱草花,古人认为它可以使人忘忧。 唐 孟郊 《百忧》诗:“萱草儿女花,不解壮士忧。”词语解释:儿齿 拼音:ér chǐ
幼年。 明 杨慎 《亡妻王安人墓志铭》:“安人许聘予,实在儿齿。未几何,丧其父……时五岁也。”
老人齿落后更生之齿。《诗·鲁颂·閟宫》:“既多受祉,黄髮儿齿。” 陆德明 释文:“齿落更生细者也。” 清 赵翼 《邵松阿落一齿已而落处更生所谓儿齿也走笔奉贺》诗:“古称儿齿信有之,新发于鉶倍刚烈。”词语解释:儿男 拼音:ér nán
犹男儿。 元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一出:“别无儿男,只有一女,小字 胜花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魏博 节度 田承嗣 养三千外宅儿男。”《抗日歌谣·又气又喜》:“喜得是,哥是救国的好儿男。”词语解释:儿话 拼音:ér huà
孩子话。多指不切实际的傻话。 杨朔 《雪花飘飘》:“ 百岁 说:‘妈,你是不是走不动?我背你好不好?’妈妈苦笑说:‘傻孩子,别说儿话了,你怎能背得动我?’”词语解释:儿夫 拼音:ér fū
古代妇女自称其丈夫。 前蜀 魏承班 《满宫花》词:“梦中几度见儿夫,不忍駡伊薄倖。”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我这里猛然观,抬头覷,我道是谁家箇奸汉,却原来是应举的儿夫。”《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是以瞒着儿夫,发心每逢夜於星月之下,祝赞三光,要祈保佑儿夫,早早回心,弃却繁华,齐心家事。”词语解释:儿女子 拼音:ér nǚ zǐ
(1).犹言妇孺之辈。《史记·高祖本纪》:“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拜辞之后,窃念旬朔不即获侍言笑,东望殞涕,有儿女子之感。” 清 张三礼 《空谷香序》:“吾不知出于仙佛之炎炎皇皇耶,出于儿女子之喁喁于于凄凄楚楚耶?”
(2).孩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拔大者买之”自注:“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词语解释:儿息 拼音:ér xī
子嗣。 晋 李密 《陈情事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南朝 宋 谢庄 《与江夏王义恭笺》:“家素贫弊,宅舍未立,儿息不免麤糲。” 清 顾炎武 《梓潼篇赠李中孚》诗:“幸看儿息大,敢有宦名求。”词语解释:儿女仁 拼音:ér nǚ rén
妇孺的不忍之心。比喻感情脆弱。 唐 李白 《留别贾舍人至》诗之二:“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词语解释:儿皇 拼音:ér huáng
见“ 儿皇帝 ”。
词语解释:儿皇帝 拼音:ér huáng dì
五代 契丹 之制,国君死,在墓旁起屋,谓之明殿,并置学士一人掌答书诏,逢有大庆吊,学士以亡君之名为书,称新君为儿皇帝。 后晋 石敬瑭 为谄媚 契丹 统治者 耶律德光 ,尊 德光 为父,从 契丹 俗,自称儿皇帝。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后比喻傀儡政权的首脑。 柳亚子 《感事二首》之二:“头衔早锡儿皇帝,末路难为 楚 大夫。”亦省称“ 儿皇 ”。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词语解释:儿马 拼音:ér mǎ
公马。《尔雅·释畜》“牡曰騭” 清 郝懿行 义疏:“今 东齐 人以牡为儿马,牝为騍马。”词语解释:儿孩 拼音:ér hái
(1).孩童。 唐 李贻孙 《〈欧阳行周文集〉序》:“ 欧阳 君生於 闽 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儿亲狎,行止多自处。”
(2).比喻亲信。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孩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词语解释:儿子气 拼音:ér zi qì
犹言孩子气,稚气。 宋 黄庭坚 《赠别李端叔》诗:“当时喜文章,各有儿子气。”词语解释:儿女债 拼音:ér nǚ zhài
谓父母对子女所承担的教养婚嫁等义务无可避免,有如负债。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婚姻事要早谐,劝相公早毕儿女之债。”词语解释:儿女丑 拼音:ér nǚ chǒu
犹言儿女辈。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词语解释:儿猫
公猫词语解释:儿妾 拼音:ér qiè
犹妇孺。《后汉书·崔瑗传》:“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復出口。”词语解释:儿拜 拼音:ér bài
儿女对双亲所行的拜礼。旧题 汉 伶玄 《飞燕外传》:“ 婕妤 事后,常为儿拜。”词语解释:儿畜 拼音:ér chù
谓视之如儿子。《汉书·朱虚侯刘章传》:“ 高后 儿子畜之,笑曰:‘顾乃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 颜师古 注:“比之於子也。” 清 唐甄 《潜书·贱奴》:“儿畜公卿,奴使百司,狗奔将帅,天子孤矣。”词语解释:儿女肠 拼音:ér nǚ cháng
指青年男女多情善感的心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鼓板轻轻放,沾泪説书儿女肠。”词语解释:儿侬 拼音:ér nóng
犹儿郎。 唐 卢肇 《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飢欲死,儿儂何事打春牛。”词语解释:儿皇帝 拼音:ér huáng dì
五代 契丹 之制,国君死,在墓旁起屋,谓之明殿,并置学士一人掌答书诏,逢有大庆吊,学士以亡君之名为书,称新君为儿皇帝。 后晋 石敬瑭 为谄媚 契丹 统治者 耶律德光 ,尊 德光 为父,从 契丹 俗,自称儿皇帝。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后比喻傀儡政权的首脑。 柳亚子 《感事二首》之二:“头衔早锡儿皇帝,末路难为 楚 大夫。”亦省称“ 儿皇 ”。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词语解释:儿母 拼音:ér mǔ
丈夫称妻子,犹言孩子他妈。《公羊传·哀公六年》“ 陈乞 曰:‘ 常 之母有鱼菽之祭。’” 唐 徐彦 疏:“正以妻者己之私,故难言之,似若今人谓妻为儿母之类是也。” 常 为 乞 之子,故 乞 称其妻曰“ 常 之母”。词语解释:儿童剧 拼音:ér tóng jù
(1).犹儿戏。 唐 李白 《赠友人》诗之三:“謔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2).适合于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词语解释:儿媳 拼音:ér xí
即儿媳妇。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天佑太太 正搂着两个孙子,怕他们吓着。听到儿媳的话,她把孩子交过去,轻轻的走出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宾县 他儿媳的娘家捎封信来说:他们那儿来了工作队。”词语解释:儿子花
儿子的影子词语解释:儿女之情
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词语解释:儿孩儿
男孩子词语解释:儿郎伟 拼音:ér láng wěi
犹言儿郎辈。古代上梁文中的套语。 宋 楼钥 《跋姜氏上梁文稿》:“所谓儿郎伟者,犹言儿郎懣,盖呼而告之,此 关中 方言也。” 宋 欧阳修 《醴泉观本观三门上梁文》:“儿郎伟!我国家膺三灵之眷命,革 五代 之荒屯。”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门生醉了,纔那上梁文,少六箇儿郎伟,可不就是少 木兰 债一般。”词语解释:儿童走卒 拼音:ér tóng zǒu zú
比喻见闻最浅陋的人。《宋史·司马光传》:“ 光 居 洛 十五年,儿童走卒皆知 司马君实 。”词语解释:儿花女花 拼音:ér huā nǚ huā
男孩女孩。犹言子息。《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黄公 ﹞三十岁上就断了弦,夫人没了,而今儿花女花也无。”词语解释:儿女英雄传 拼音:ér nǚ yīng xióng chuán
长篇小说。清代文康作。原书五十三回,现存四十回并缘起首回。叙述侠女何玉凤(化名十三妹)济困扶危,偶救公子安骥与村女张金凤,并说合二人成亲,后何玉凤也嫁安骥,一夫二妻,荣华富贵。书中多宣扬名教纲常等封建思想。词语解释:儿媳妇 拼音:ér xí fù
儿子之妻。 老舍 《柳家大院》:“娶了儿媳妇,喝,他不知道怎么好了。”词语解释:儿客 拼音:ér kè
幼奴。《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乃上没 敞 ( 刘敞 )所侵官民田地,废其庶子,还立嫡嗣。其苍头儿客犯法,皆收考之。”词语解释:儿媳妇儿 拼音:ér xí fù ér
儿子的妻子。词语解释:儿孙自有儿孙福 拼音:ér sūn zì yǒu ér sūn fú
谓子孙自有他们的福分,长辈不必操劳、担忧。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叶李纪梦诗》:“儿孙自有儿孙福,与儂报国须勤耕。”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常言道:‘儿孙自有儿孙福’。”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词语解释:儿童竹马 拼音:ér tóng zhú mǎ
《后汉书·郭伋传》载: 郭伋 任 并州 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词语解释:儿童团 拼音:ér tóng tuán
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打死地主狗,咱们儿童团查夜,再也不怕了。” 孙犁 《白洋淀纪事·识字班》:“自卫队的班长,妇救会的班长,儿童团的班长,都忙起来了。”词语解释:儿童心理学 拼音:ér tóng xīn lǐ xué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研究对象按年龄阶段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前期等。词语解释:儿童文学 拼音:ér tóng wén xué
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智力和兴趣等特点。词语解释:儿童片 拼音:ér tóng piān
一种为少年儿童拍摄的适合其观看的影片和电视片
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或电视片词语解释:儿女姻 拼音:ér nǚ yīn
儿女亲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刘小鲁尚书》:“ 刘小鲁 ,先大父同年进士,亦 夷陵州 人,与 江陵 相儿女姻也。”亦称“ 儿女姻亲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后 永之 同举戊午乡榜,官至粮道,晚年结儿女姻亲。”词语解释:儿女子语 拼音:ér nǚ zǐ yǔ
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宋史·宗泽传》:“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词语解释:儿女像 拼音:ér nǚ xiàng
小儿女羞涩靦腆的样子。形容作事不干脆果断。《水浒传》第二八回:“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像,颠倒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词语解释:儿女夫妻 拼音:ér nǚ fū qī
元配夫妻。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员外,喒是儿女夫妻,你怎下的休了我也。”《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 説:‘哥哥,打不打你休管他,我与你是从小的儿女夫妻,你岂可一旦别了我!’”词语解释:儿女情长 拼音:ér nǚ qíng cháng
男女恋情绵绵不断。常谓过多的青年男女之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生欷歔曰:‘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雷达 《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他抒写的多是生离死别,儿女情长,隐括的是家国兴衰,政治风云。”词语解释:儿女姻亲 拼音:ér nǚ yīn qīn
见“ 儿女姻 ”。
词语解释:儿女姻 拼音:ér nǚ yīn
儿女亲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刘小鲁尚书》:“ 刘小鲁 ,先大父同年进士,亦 夷陵州 人,与 江陵 相儿女姻也。”亦称“ 儿女姻亲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后 永之 同举戊午乡榜,官至粮道,晚年结儿女姻亲。”词语解释:儿童文化宫 拼音:ér tóng wén huà gōng
少年宫词语解释:儿啼帖 拼音:ér tí tiē
旧俗张贴在外,用以防止小孩夜间啼哭的字条。词语解释:儿婿 拼音:ér xù
丈夫。《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变文》:“妻见儿壻怨烦,不免再三盘问。”词语解释:儿化 拼音:ér huà
也称儿化韵。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词语解释:儿怜兽扰 拼音:ér lián shòu rǎo
象小孩一样加以抚爱,象野兽一样加以驯化。 宋 欧阳修 《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词语解释:儿女亲家 拼音:ér nǚ qìng jiā
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花月痕》第五二回:“﹝ 士宽 ﹞歷有数年,便发起财,也娶了亲,与 秃头 做个儿女亲家。” 朱自清 《〈文心〉序》:“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 丏尊 、 圣陶 做了儿女亲家。”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不管中人保人,你和他是儿女亲家,你也好帮帮他的忙。”词语解释:儿科 拼音:ér kē
医院中专门为儿童治病的一科。也叫小儿科。词语解释:儿无常父 拼音:ér wú cháng fù
谓家族和睦,兄弟辈往来无间。父,长辈。《晋书·儒林传·氾毓》:“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 青州 ,逮 毓 七世,时人号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词语解释:儿版 拼音:ér bǎn
北方游牧民族供婴儿躺卧的木板。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儿版:儿生在襁褓中,令卧版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徙居则悬之驼装之后。”词语解释:儿童福利院 拼音:ér tóng fú lì yuàn
中国城镇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收容、教养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孤儿、弃婴、残疾儿童。同时收养有家但无力照管的自费残疾儿童。实行供养、治疗、教育相结合的收养方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词语解释:儿童节 拼音:ér tóng jié
即六一国际儿童节。保障全世界儿童权利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每年六月一日为国际儿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六月一日为 中国 儿童的节日。词语解释:儿童福利事业 拼音:ér tóng fú lì shì yè
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而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建立儿童公园、儿童娱乐中心、儿童剧场、儿童医院及保健中心、儿童图书馆以及儿童福利院等。词语解释:儿竖 拼音:ér shù
童仆。 清 曹寅 《小轩辟除已移居其中有怀子猷》诗之一:“尘沙实积菴摩内,儿竖全矜画墁劳。”词语解释:儿撬 拼音:ér qiào
小拐杖。《水浒传》第一○二回:“人口不安遭跌蹼,四肢无力拐儿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