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共9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儒冠儒酸儒业儒绅儒师儒籍儒豪儒藏
儒生儒先儒官儒仙儒肆儒侠儒训儒谨
儒林儒服儒学儒帅儒医儒关儒贵儒雅风流
儒者儒流儒素儒教儒相儒席儒史儒艮
儒衣儒宫儒道儒英儒玄儒彦儒乡儒职
儒术儒臣儒行儒效儒人儒棋儒党儒童
儒风儒科儒士儒客儒装儒域儒懦儒缓
儒家儒馆儒释儒化儒庠儒典儒柔,儒弱儒硎
儒雅儒门儒将儒经儒吏儒秀儒输儒硕
儒宗儒书儒墨儒巾儒哲儒贤儒闺儒教徒

词语解释:儒冠  拼音:rú guā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词语解释:儒生  拼音:rú shēng
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之降 汉 ,从儒生弟子百餘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列子·周穆王》:“ 鲁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郁达夫 《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
词语解释:儒林  拼音:rú lín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姚承 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汉书·杜周传赞》:“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颜师古 注:“儒林, 贡 、 薛 、 韦 、 匡 之辈。”《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孔丛子·执节》:“寡人闻 孔子 之世,自 正考甫 以来,儒林相继。”
(2).泛指儒生、读书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 、 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4).指儒家著作。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5).指儒家经学。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6).指学官。《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词语解释:儒者  拼音:rú zhě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 汉 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安君 ,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学 ,虽本世医,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
词语解释:儒衣  拼音:rú yī
(1).犹儒服。《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儒衣山鸟怪, 汉 节野童看。”
(2).指穿儒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3).借指儒生。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词语解释:儒术  拼音:rú shù
儒家的原则、学说、思想。《墨子·非儒下》:“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史记·封禅书》:“ 竇太后 治 黄 老 言,不好儒术。” 唐 韩愈 《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 丘 軻 。” 严復 《论中国教化之退》:“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
词语解释:儒风  拼音:rú fēng
儒家的传统、风尚。《南齐书·陆澄传》:“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歷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唐 韩愈 《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见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风被 鲁 邦。”
词语解释:儒家  拼音:rú jiā
(1).崇奉 孔子 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西汉 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 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 孔子 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2).指读书人家。 唐 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 允恭 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臺,无所顾虑。” 宋 罗烨 《醉翁谈录·金陵真氏有诗才》:“ 元祐 中,有 真氏 者,本 金陵 儒家也,美貌又有诗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家下贫穷,不敢仰攀富户,但得一样儒家女儿,可备中馈,延子嗣足矣。”
词语解释:儒雅  拼音:rú yǎ
(1).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书〉序》:“ 汉 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宋 沉端节 《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 清 孙枝蔚 《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
(2).谓学问渊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闕,诸儒议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 固 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愚山 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荔裳 则全学晚 唐 无深厚之力。”
(3).指儒术。《汉书·公孙弘等传赞》:“ 汉 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 公孙弘 、 董仲舒 、 儿宽 ;篤行则 不建 、 不庆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
(4).谓风度温文尔雅。《北齐书·封隆之传》:“ 子绣 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5).谓优柔寡断。《南史·齐武帝诸子论》:“ 子良 物望所集,失在儒雅,当断不断,以及於灾。”
(6).风雅。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乐,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是个儒雅的皇帝。”
(7).典雅;优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讚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词语解释:儒宗  拼音:rú zōng
儒者的宗师。 汉 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 叔孙通 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 汉 家儒宗。”《汉书·萧望之传赞》:“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昔 昌黎 为 唐 儒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公著作存佚考》:“ 石林 公以宏通渊雅之才,研求经义,撰述辞章,蔚为一代儒宗文伯。”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
词语解释:儒酸  拼音:rú suān
犹寒酸。形容读书人贫窘之态。 宋 周敦颐 《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宋 陆游 《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诗:“会须一洗儒酸态,猎罢 南山 夜下营。” 明 瞿佑 《归田诗话·竹雪斋》:“曳履先生太寒乞,煮茶学士真儒酸。”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诗文用字说》:“ 宋孝宗 於 断桥 酒楼屏风上,见太学生 临川 俞国寳 《风入松》词:‘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鈿。’以为儒酸,因为改定‘重扶残醉’。”
词语解释:儒先  拼音:rú xiān
(1).儒生。《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俗,见 汉 使非中贵人,其儒先,以为欲説,折其辩。” 裴骃 集解:“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也。” 宋 陈与义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西菴禪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马耆者,译为东方圣哲,盖犹 印度 六师之流,非 汉 土儒先也。”
(2).犹先儒。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於儒先之教者熟也。”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学者少壮至老,贫贱至贵,渐渍於圣贤之精微,阐明於儒先之疏证。”
词语解释:儒服  拼音:rú fú
(1).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 对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丘 不知儒服。’” 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清 卓尔堪 《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 丁玲 《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3).谓作为儒生。 明 李贽 《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
词语解释:儒流  拼音:rú liú
儒士之辈。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唐 柳祥 《潇湘录·张珽》:“路北一二里,有一子,亦儒流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感遇诗》:“ 宋 世五言古,惟《感兴》三十八章,尚有拾遗风格,虽多作儒流见解,其体製实高出一时。”
词语解释:儒宫  拼音:rú gōng
古代官立学校。《陈书·儒林传·沉不害》:“至是国学未立, 不害 上书曰:‘……宜其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紆迹儒宫,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命守 高平 ,命副儒宫。朱衣银鱼,象服以崇。”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乞馀杭学名额表》:“建置学舍数十厦,面势显敞,允为儒宫。”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本朝钦定诸书》:“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宫。”
词语解释:儒臣  拼音:rú chén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词语解释:儒科  拼音:rú kē
(1).指儒学。 唐 贾岛 《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诗:“濯足俱高洁,儒科慕 冉 、 颜 。”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 寳元 中, 夏英公 以 陈恭公 不由儒科骤躋大用,心不平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宋史·度宗纪》:“太中大夫 全清夫 儒科发身,恳陈换班,靖退可尚,特授 清远军 承宣使。”
词语解释:儒馆  拼音:rú guǎn
泛指古代的学术、文化机构。如太学、昭文馆、集贤院之类。《后汉书·章帝纪赞》:“儒馆献歌,戎亭虚候。” 宋 秦观 《辞史官表》:“况儒馆之中资任高於臣者不少。”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岂期垂尽之时,更被非常之遇,置之儒馆,命以信书。”
词语解释:儒门  拼音:rú mén
(1).犹儒家。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况未尝履 墨 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后汉书·郑范陈贾等传赞》:“中世儒门, 贾 、 郑 名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典雅者,鎔式经誥,方轨儒门者也。”
(2).泛指读书人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踈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本军师生长儒门,原非素习征战。”
词语解释:儒书  拼音:rú shū
儒家经籍。《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言 鲁 据 周 礼,不肯答稽首,令 齐 、 邾 远至。” 汉 王充 《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二:“僧 慧暕 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词语解释:儒业  拼音:rú yè
(1).指儒学,儒家经学。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其在于 汉 ,迈勋惟 婴 ,思弘儒业,小大双名。”《南史·儒林传论》:“当 天监 之际,时主方崇儒业,如 崔严 何伏 之徒,前后互见升宠。”
(2).谓读书应举之业。 明 李东阳 《明故封大中大夫梁公墓志铭》:“乡有识者……皆遣子弟就儒业,多至若干人。”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子孙繁盛,多能继儒业者。”
(3).以儒学为业。《宋史·胡颖传》:“復从兄学弓马,母不许,曰:‘汝家世儒业,不可復尔也。’”
词语解释:儒官  拼音:rú guān
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汉书·翼奉传》:“ 奉 以中郎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寿终。子及孙皆以学在儒官。”《宋书·武帝纪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於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 清 周亮工 《梁溪成二鸿旧以孝廉训皖未能遽归也》诗:“儒官容易罢,秃笔不教閒。”
词语解释:儒学  拼音:rú xué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 ,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 ,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2). 元 、 明 、 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最良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 杨 讳 允 ,钦选 应天 淮安府 沭阳县 儒学正堂。”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词语解释:儒素  拼音:rú sù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词语解释:儒道  拼音:rú dào
(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词语解释:儒行  拼音:rú xíng
(1).儒家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礼记·儒行》:“ 哀公 曰:‘敢问儒行?’”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 瓛 则 关西 孔子 ,通涉六经,循循善诱,服膺儒行。” 鲁迅 《坟·寡妇主义》:“这种言动,自然也许是合于‘儒行’的罢。”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刘长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诗:“ 贾生 年最少,儒行 汉 庭闻。”
(3).谓斯文地慢步行走。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
词语解释:儒士  拼音:rú shì
崇奉 孔子 学说的人。 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明 永乐 中, 饶州 儒士 朱友季 诣闕献书,专詆 周 程 张 朱 之学。”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词语解释:儒释  拼音:rú shì
儒教和佛教。 唐 卢纶 《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诗:“ 挺贇 惠学该儒释,袖有 颜 徐 真草跡。” 宋 陈善 《扪蝨新话·儒释迭为盛衰》:“吾以是知儒释二者,殆迭为盛衰。”
词语解释:儒将  拼音:rú jiàng
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 唐 薛能 《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 郄縠 ,未闻诗句解风流。” 宋 苏辙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之一:“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 陈毅 同志是一员‘儒将’,能征善战,又精通文墨。”
词语解释:儒墨  拼音:rú mò
(1).儒家和墨家。 战国 时期同为重要学派。《庄子·天运》:“天下大骇,儒墨皆起。”《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 孔丘 也;墨之所至, 墨翟 也。” 唐 陈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李参军序》:“讨论儒、墨、探览真玄。觉 周 孔 之犹述,知 老 庄 之未悟。”
(2).泛指多种学派。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序》:“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四方儒墨之士,由是嚮风矣。”
词语解释:儒绅  拼音:rú shēn
犹缙绅。 宋 余靖 《送李廷评知福清县》诗:“世阀茂儒绅, 闽甌 宠命新。” 宋 范仲淹 《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臣且惧且喜,不知所为……喜者以不夺稽古之志,而復被儒绅。”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公忠扶士气,卑牧接儒绅。”
词语解释:儒仙  拼音:rú xiān
对容貌慈祥的长寿老人的尊称。 宋 张孝祥 《画堂春·上老母寿》词:“方瞳緑髮对儒仙,岁岁尊前。”
词语解释:儒帅  拼音:rú shuài
犹儒将。 宋 梅尧臣 《邵伯堰下王君玉饯席上命赋》诗:“ 淮南 命儒帅,寒上足封侯。”
词语解释:儒教  拼音:rú jiào
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 中国 历史上把 孔子 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 魏 、 晋 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唐 王维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鲁迅 《坟·寡妇主义》:“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杂’了。”
词语解释:儒英  拼音:rú yīng
谓饱学的儒士。《明史·解缙传》:“陛下若喜其便於检閲,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执笔随其后……勒成一经。”
词语解释:儒效  拼音:rú xiào
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宋 李觏 《袁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旨。”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 明治 启维新,儒效兼霸王。”
词语解释:儒客  拼音:rú kè
儒士。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絳纱儒客帐,丹诀羽人篇。”
词语解释:儒化  拼音:rú huà
儒家的教化。《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自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 晋 石崇 《答曹嘉诗》:“敦道训胄子,儒化涣以融。”
词语解释:儒经  拼音:rú jīng
儒家的经籍。 唐 杨衡 《经赵处士居》诗:“云居避世客,髮白习儒经。”
词语解释:儒巾  拼音:rú jīn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 明 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宋 林景熙 《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鬟,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 丁玲 《母亲》一:“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词语解释:儒师  拼音:rú shī
(1).博雅淳正的师傅。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房玄龄大有誉》:“ 房玄龄 幼稚日, 王通 説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
(2). 元 明 时称官学的教官。《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凡儒师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於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録、教諭,州、县及书院置之。”
词语解释:儒肆  拼音:rú sì
(1).学校,庠序。《宋书·礼志一》:“陛下以圣德玄一,思隆前美,顺通居方,导达物性,兴復儒肆,僉与后生。”《梁书·处士传·何胤》:“畴昔欢遇,曳裾儒肆,实欲卧游千载,畋渔百氏。”
(2).谓儒教。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三:“长寿察书,龙楼迴轡。重道上庠,行遵儒肆。”
词语解释:儒医  拼音:rú yī
旧时称儒生之行医者。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谢与权医》:“有 蘄 人 谢与权 ,世为儒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刘大成》:“ 文登 生员 刘大成 以儒医耆德,为乡党所推,董修学宫。” 邹韬奋 《无所不专的专家》:“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
词语解释:儒相  拼音:rú xiāng
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宋 杨伯嵒 《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妍丑之称,如 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 公孙弘 赞曰儒相。”
词语解释:儒玄  拼音:rú xuán
儒学和玄学。《晋书·江惇传》:“性好学,儒玄并综。”《梁书·武帝纪下》:“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篤学,洞达儒玄。” 唐 白居易 《除郑馀庆太子少傅制》:“况动中礼法,学综儒玄,是谓羽仪之臣,可居师傅之任。”
词语解释:儒人  拼音:rú rén
儒士。《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甄《坟》《索》之渊奥,该前言以穷理者,儒人也。”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二折:“学做儒人,指望待跃锦鳞,过 禹门 。”参见“ 儒士 ”。
词语解释:儒士  拼音:rú shì
崇奉 孔子 学说的人。 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明 永乐 中, 饶州 儒士 朱友季 诣闕献书,专詆 周 程 张 朱 之学。”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词语解释:儒装  拼音:rú zhuāng
读书人的装束。借指读书人。 唐 项斯 《边游》诗:“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
词语解释:儒庠  拼音:rú xiáng
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词语解释:儒吏  拼音:rú lì
儒生出身的吏员。《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旧言食穀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穀。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词语解释:儒哲  拼音:rú zhé
亦作“ 儒喆 ”。 指学问才智超群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尚书左丞孙愐墓志文》:“丽名文质,齐影儒喆。”《魏书·乐志》:“且二 汉 、 魏 、 晋 歷诸儒哲,未闻器度依经,而声调差谬。”《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且吾闻东西儒哲,著书立説,昌言大号,以震撼其国民之精神也。”
词语解释:儒籍  拼音:rú jí
(1).儒家的经籍。 明 姚涞 《白兔赋》:“辨敬怠於儒籍,审劳逸于农阡。”
(2).读书人的户籍。《元史·雷膺传》:“ 太宗 时,詔郡国设科选试,凡佔儒籍者復其家。”
词语解释:儒侠  拼音:rú xiá
(1).儒生和游侠。《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侠义之风的读书人。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词语解释:儒关  拼音:rú guān
犹言儒学之门。 宋 黄庭坚 《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仁亭》诗:“ 张侯 大雅质,结髮闯儒关。”
词语解释:儒席  拼音:rú xí
儒者席上。犹今言知识界。 唐 崔嘏 《授卢懿吏部郎中制》:“以尔词锋绚练,门绪清华,儒席许其温恭,士林推其端厚。”
词语解释:儒彦  拼音:rú yàn
才德出众的儒士。《魏书·刘芳传》:“ 芳 表以礼乐事大,不容輒决,自非博延公卿,广集儒彦,讨论得失,研穷是非,则无以垂之万叶。”
词语解释:儒棋  拼音:rú qí
古代棋类之一,行于 北魏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象经》:“ 后魏 侍中游艺,肇制儒棋。其名智一、礼二、仁三、义四、信五、善六、敬七、德八、忠九、顺十。以投子二,视彩而行。盖其制类於握槊打马,而其义类於 周武 《象经》,皆以退让为节,不先鬭争。今俱泯弗传。”
词语解释:儒域  拼音:rú yù
儒学领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江思悛 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词语解释:儒典  拼音:rú diǎn
儒家经典。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儒典佛经,讨论既毕;清迴餘论,移向道门。”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支谈中》:“然儒典中絶未有此论。”
词语解释:儒秀  拼音:rú xiù
指德才兼优的儒士。《魏书·郭祚传》:“ 郭祚 忧劳庶事,独不欺我; 崔光 温良博物,朝之儒秀。”
词语解释:儒贤  拼音:rú xián
贤能的儒士。《黄石公三略·上略》:“故主察异言,乃覩其萌;主聘儒贤,姦雄乃遯。”
词语解释:儒豪  拼音:rú háo
杰出的儒家学者。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自二 郑 公后,儒豪接踵,而 永嘉 与为多,然皆兄事 景 元 。”
词语解释:儒训  拼音:rú xùn
谓儒学教育。《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 汉氏 承 秦 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自 高祖 初立 关中 ,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黌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
词语解释:儒贵  拼音:rú guì
为世所重的名儒。《魏书·元匡传》:“ 匡 宗室贤亮,留心既久,可令更集儒贵,以时验决。必务权衡得衷,令寸籥不舛。”
词语解释:儒史  拼音:rú shǐ
儒学和史学。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孙夐墓志文》:“幼炳器誉,夙耀才名,体兼 迁 云 ,学备儒史。”
词语解释:儒乡  拼音:rú xiāng
谓儒学发源之地。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宣精在上,奎为文宿;画野在下, 鲁 为儒乡。”
词语解释:儒党  拼音:rú dǎng
指儒生之辈,读书人。 唐 贾至 《旌儒庙碑》:“昔 秦 灭 羲 轩 之制,废 唐 虞 之则,大搜学徒,竭索儒党。” 明 沉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幼忝为儒党,苦寒窗青藜汗简,未尝厮放。”
词语解释:儒懦  拼音:rú nuò
亦作“ 儒愞 ”。 柔弱,不刚强。《北齐书·儒林传·权会》:“性甚儒懦,似不能言;及临机答难,酬报如响。”《旧唐书·庐江王瑗传》:“朝廷以 瑗 儒愞,非边将才,遣右领军将军 王君廓 助典兵事。” 宋 曾巩 《齐州谢到任表》:“岂伊儒懦之资,可副浩烦之用。” 清 焦循 《神风荡寇后记》:“尝慟 李 胡 两公之死,自恨儒懦,不能执殳从王事。”
词语解释:儒柔,儒弱
柔弱,文弱
词语解释:儒输  拼音:rú shū
迂缓迟钝。《方言》第十二:“儒输,愚也。” 郭璞 注:“儒输,犹懦撰也。”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六:“迂缓不晓事曰儒输。” 章炳麟 《岭外三州语》:“三州谓迟钝曰儒输。”
词语解释:儒闺  拼音:rú guī
读书人家的闺阁。 清 钮琇 《觚賸·福寿难兼》:“夫幼育儒闺,长称命妇,岂不谓荣。”
词语解释:儒藏  拼音:rú cáng
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佛教的藏经相应。《明史·文苑传四·曹学佺》:“尝谓‘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欲修儒藏与鼎立。”
词语解释:儒谨  拼音:rú jǐn
温良谨厚。《魏书·儒林传·张伟》:“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汎纳,勤於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
词语解释:儒雅风流  拼音:rú yǎ fēng liú
(1).文雅而飘逸。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衣冠恶习》:“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雅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
(2).谓风雅淳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二公表章经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属之东 鲁 圣人之裔,诚不愧儒雅风流矣。”
词语解释:儒艮  拼音:rú gèn
哺乳动物。体色灰褐,体长1.5至2.7米,栖于热带海中。无毛,圆头小眼。前肢作鳍形,后肢退化。牝者哺乳时,常以前肢拥幼仔,头、胸露出水面,远望如抱儿之妇,故俗称人鱼。
词语解释:儒职  拼音:rú zhí
学官之职。《后汉书·儒林传序》:“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是察举。”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齐竟陵王世子临会稽表》:“可推择明经,式寄儒职。使琢玉成器,无爽昔谈。”
词语解释:儒童  拼音:rú tóng
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 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 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 。”《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
词语解释:儒缓  拼音:rú huǎn
宽柔,柔弱。《魏书·刘芳传》:“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姦盗,廉清寡欲,无犯公私。”《新唐书·齐映传》:“会 德宗 出 奉天 , 鎰 儒缓不知兵,部将 李楚琳 者,素慓悍,欲介贼为乱。” 清 方东树 《〈仪卫轩文集〉自序》:“窃希慕乎 曾南丰 、 朱子 论事説理之法,顾不善学之,遂流为滑易好尽,发言平直,措意儒缓,行气柔慢,而失其国能。”
词语解释:儒硎  拼音:rú xíng
秦始皇 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 骊山 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事见《史记·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汉 卫宏 《诏定古文尚书序》。后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加以 建鄴 阳九,劣免儒硎; 江陵 百六,几从士壠。” 王国维 《〈国学丛刊〉序》:“番番良士,劣免儒硎;莘莘胄子,翻从城闕。”
词语解释:儒硕  拼音:rú shuò
博通的学者。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 明 李东阳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蹟》:“ 理宗 号为崇尚儒硕,而 真 魏 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 清 邓显鹤 《例授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 程 朱 ,务争胜于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
词语解释:儒教徒  拼音:rú jiào tú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是 少正卯 之诛,儒教徒亦不敢竟以为是。”
共9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