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想像 拼音:xiǎng xiàng
亦作“ 想象 ”。
(1).缅怀;回忆。《楚辞·远游》:“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 王逸 注:“像,一作象。” 唐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 下苑 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清 倪瑞璿 《金陵怀古》诗:“往事不堪频想像,夕阳西下看潮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
(2).犹设想。《列子·汤问》:“ 伯牙 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唐 高适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跡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辨证上·霓裳羽衣曲考》:“《霓裳羽衣曲》舞不传於世久矣,虽学士知书之流,亦徒求想像而已。”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词语解释:遗像 拼音:yí xiàng
亦作“ 遗象 ”。
(1).指死者的画像、塑像或照片。《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文选·潘岳〈怀旧赋〉》:“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 李善 注:“象,谓形像也。以其已化,故谓之遗也。” 宋 苏辙 《杨惠之塑维摩像》诗:“谁人好道塑遗像,鮐皮束骨筋扶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越想越疑心,不住的踱出寿堂观看,越看越像自己老婆的遗象。” 丁玲 《母亲》一:“﹝医生﹞每回去看脉时走过堂屋,都看到那死去的朋友的遗像。”
(2).前代事物留传下来的形状、式样。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於牖上,此之遗像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为车乘者,苟贵轻细,又数变易其形,皆以白篾为纯,盖古丧车之遗象。”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卤簿内皁纛,盖旄头之遗象。”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贔屭等名不同》:“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词语解释:画像 拼音:huà xiàng
(1).画肖像。《后汉书·蔡邕传》:“ 邕 遂死狱中…… 兖州 、 陈留 閒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汝南 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 唐 李白 《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 麒麟臺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於 句践 铸 范蠡 ,不知 殷高宗 梦 傅説 已有图形以求之説矣。”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2).画成的肖像。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 日磾 每朝见母画像,常拜泣而后去。”《宋史·苏轼传》:“ 軾 二十年间再蒞 杭 ,有德於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玩真》:“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她深情地望着 毛主席 的巨幅画像,望着 毛主席 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词语解释:金像 拼音:jīn xiàng
见“ 金象 ”。
词语解释:金象 拼音:jīn xiàng
亦作“ 金像 ”。 金身佛像。《晋书·吕光载记》:“又进攻 龟兹城 ,夜梦金象飞越城外。 光 曰:‘此谓佛神去之,胡必亡矣。’” 北魏 杨衒之 《洛阳迦蓝记·永宁寺》:“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象三十躯。”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词语解释:图像 拼音:tú xiàng
同“ 图象 ”。 晋 傅咸 《卞和画像赋》:“既铭勒於鐘鼎,又图像於丹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词语解释:无像 拼音:wú xiàng
见“ 无象 ”。
词语解释:无象 拼音:wú xiàng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沉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词语解释:佛像 拼音:fó xiàng
释迦牟尼佛 或菩萨的像。有雕像、铸像、画像之别。《魏书·释老志》:“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饰奇伟,冠於一世。”《新五代史·周世宗纪赞》:“是时中国乏钱,乃詔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佛像》:“ 后汉 明帝 梦金人长大,顶有日光。 傅毅 曰:‘ 天竺 有其道者,号曰 佛 。’於是遣使 天竺 ,图其形像,此 中国 有佛像之始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词语解释:影像 拼音:yǐng xiàng
亦作“ 影象 ”。
(1).画像;遗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此贤刼中当来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心里也要去见见亲生父亲的影像,哭他一场,拜他一拜。”《红楼梦》第五四回:“十七日一早,又过 寧府 行礼,伺候掩了祠门,收过影象,方回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悬掛影像。”
(2).犹影子,身影。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余观 子耕 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萧红 《看风筝》:“看着自家的短墙处有个人的影象,模糊不清……再走近点,知道 王大婶 在那里摆手。”
(3).徵象,迹象。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若谓太极本无阴阳,乃动静所显之影象,则性本清空,稟於太极,形有消长,生於变化。”
(4).形象。指人的音行笑貌。 鲁迅 《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阿Q 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
(5).指物体的形状、形相。 王统照 《司令》:“月光从大柳树梢上渐渐升起……什么影象都被映得分明。”
(6).印象。《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当初奶奶存日,曾跟到姑娘家去,有些影像在肚里。” 朱自清 《〈燕知草〉序》:“他去过的地方,我大半也去过;现在就只有淡淡的影象,没有他那迷劲儿。”词语解释:绘像 拼音:huì xiàng
画像。《新唐书·郭英乂传》:“ 英乂 爱其地胜选,輒坏绘像自居之,众始不平。”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地藏会》:“中设 地藏王佛 及 地阎君 绘像,更尽时施放燄口焚化。”词语解释:圣像 拼音:shèng xiàng
(1).特指 孔子 的画像。 清 左暄 《三馀偶笔·圣像》:“若 孔圣 之有画像其来已久, 汉孝景 时,太守 文翁 作石室刻石像,有 孔子 及七十二子像, 韩 勅修孔庙后碑,立于 桓帝 永寿 三年,而碑中有改画圣像之语。”
(2).尊称皇帝的像。《宋史·真宗纪三》:“﹝三月﹞乙卯, 建安军 铸 玉皇 、 圣祖 、 太祖 、 太宗 尊像成,以 丁谓 为迎奉使……﹝五月﹞甲辰,圣像至。”
(3).指各种宗教或民间所崇奉的画像和偶像。 前蜀 杜光庭 《道教灵验记·果州开元观验》:“又於 白鹤山观 掘地得铁数万斤,铸三尊铁像,仅高二丈,今谓之圣像,远近祈祷,立有徵验。” 郑振铎 《大佛寺》:“大殿的四周都是一方一方的小方格,立着圣像,各有一张奇形的椅子,预备牧师们听忏悔者自白时用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二:“青年们到 三仙姑 那里去,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词语解释:形像 拼音:xíng xiàng
(1).见“ 形象 ”。
(2).形骸,尸骸。《元典章·礼部三·移葬嫁母骨殖》:“﹝ 董拾得 ﹞将伊母 阿杨 骨殖偷掘於伊父 董意二 形像一处埋葬。”
词语解释: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亦作“ 形像 ”。
(1).指具体事物。《吕氏春秋·顺说》:“善説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
(2).指肖像。《东观汉记·高彪传》:“画 彪 形象,以劝学者。” 宋 陆游 《驾礼部曾侍郎启》:“纪话言於竹帛,肖形像於丹青,垂之无穷。”
(3).塑像,偶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繫刹柱,屏除形象,舖设牀坐,於堂上接宾。”
(4).象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 汉 蔡茂 字 子礼 , 河内 怀 人也。初在 广汉 ,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 茂 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以问主簿 郭贺 , 贺 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
(5).形状;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红楼梦》第五三回:“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6).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7).谓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 张贤亮 《灵与肉》三:“这些毫无文采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工作的意义。”词语解释:石像 拼音:shí xiàng
石雕的人像。《南史·阮孝绪传》:“末年蔬食断酒,其恒供养石像先有损坏,心欲补之,罄心敬礼,经一昼夜忽然完復。”《法苑珠林》卷二十:“ 宋 世所获二石像,立高七尺,铭其背上,一名 维卫佛 ,二名 迦叶佛 ,莫识年代而字分明,在 吴郡 通玄寺 。” 唐 黄滔 《和王舍人崔补阙题天王寺》:“石像雷霆啟,江沙鼎鼐期。” 巴金 《新生·四月二十日》:“他底声音是很坚定的;他底短小的身躯站在沙发面前,也是很坚定的,仿佛是一座石像。”词语解释:仿像 拼音:fǎng xiàng
犹仿佛。《魏书·刘昶传》:“使千载之后,我得髣像 唐 虞 ,卿等依稀 元 凯 。”《艺文类聚》卷二七引 南朝 齐 谢朓 《和刘绘〈琵琶峡望积布矶诗〉》:“惆悵怀昔践,髣像得殊观。”一本作“ 彷彿 ”。词语解释:玉像 拼音:yù xiàng
玉雕的像。亦以敬称神像。《南史·夷貊传上·南海诸国》:“ 晋 义熙 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空廊鸟啄花砖缝,小殿虫缘玉像尘。”《宋史·乐志十五》:“金舆玉像下瑶京,綵仗拥霓旌。” 元 张宪 《举几行》:“ 含章殿 前玉像毁,画轮车发宫门起。”词语解释:塑像 拼音:sù xiàng
用泥土或石膏等塑造的人像。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北邙山 玄玄观 南,有老君庙……神仙塑像,皆 开元 中 杨惠之 所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若塑像面貌衣冠,又逾于影。” 徐迟 《祁连山下》一:“还有那些巍峨的教堂里的壁画、塑像和建筑艺术……我们的画家都去看了。”词语解释:刻像 拼音:kè xiàng
石刻人像。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山东 济南 历下亭 的壁上有 李邕 与 杜甫 的刻像。”词语解释:肖像 拼音:xiào xiàng
(1).亦作“ 肖象 ”。相似;类似。《淮南子·氾论训》:“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 高诱 注:“肖象,似也。” 清 刘大櫆 《〈郭昆甫时文〉序》:“文之不同,如其人也,一任其人之清浊美恶,而文皆肖像之。”
(2).图画或雕塑人像。 宋 滕巽真 《杨允恭寿祠记》:“於是闔周之族,议立祠肖像於小学。”《明史·徐达传》:“﹝ 达 ﹞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古传画家众体,各有师法,而肖像无专门,亦未有勒成一书者,不可谓非蓺林之缺事也。”
(3).用绘画、雕刻、塑造、摄影、刺绣等手段表现的人像。一般指画像或照片。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又因为学校有做手工的白泥,我们就用白泥摹塑教员的肖像。”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二十三日》:“老博士的精神非常焕发。协会赠送了一张大幅的油画肖像,鹤发童颜,相对而笑。” 巴金 《三次画像》:“过了几个月他又来向我建议,要给我再画一幅肖像。”亦引申指社会面貌的写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 葛葛里 的《巡按》, 俄国 官僚社会的肖像,几十年中,因有社会经济的根源,只在变化不在消灭。”词语解释:庙像 拼音:miào xiàng
亦作“ 庙象 ”。 庙中神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子安 仰澄芬於万古,讚清徽於庙像。”《宋书·礼志四》:“﹝ 诸葛亮 ﹞德范遐邇,勋盖季世……庙象闕而莫立,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庙像不始于佛家》:“ 文翁 守 蜀 ,造讲堂作石室……中有 孔子 坐像,其坐歛蹠向后屈膝,当前七十二弟子侍于两旁,此后世庙像之始也。”词语解释:凌烟像 拼音:líng yān xiàng
指 凌烟阁 中功臣画像。 宋 黄庭坚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词:“封侯万里,写 凌烟 像。”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毕竟 凌烟 像,何似《輞川图》。”词语解释:照像 拼音:zhào xiàng
同“ 照相 ”。
(1).相片。 巴金 《坚强战士》:“他小心地把照像从笔记本上撕下来,小心地折好照像放在棉军服的右边小口袋里面。” 巴金 《灭亡》十九:“这是一本画册,里面有许多人底照像,也有他认识的,也有他不认识的。”
(2).拍照。如:到公园里照像去。词语解释:物像 拼音:wù xiàng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小孔或受到反射、折射后形成的像。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辨月中影》:“然尚有未尽解处,今以半镜悬照物像,则全而见之;月未满,则中之物像亦只半见,何也?”词语解释:生像 拼音:shēng xiàng
(1).活人的塑像或画像。亦指比照人物生时的容貌形象制作的塑像或画像。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卷五:“邑人为 陆宗伯 建 见贤堂 供生像,以寓瞻仰之意。” 清 洪昇 《长生殿·哭像》:“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
(2).相貌。《红楼梦》第三九回:“ 刘姥姥 道:‘我这生像儿,怎么见得呢?好嫂子,你就説我去了罢!’”词语解释:相像 拼音:xiāng xiàng
彼此有相似或共同之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金哥 听説,口中不语,心内自思:‘ 王三 到也与 郑元和 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喫。’” 杨朔 《鹤首》:“你看,我们两国人民的风俗人情怎么这样相像?” 巴金 《秋》八:“客厅里的情形跟一年前的太相像了!”词语解释:气像 拼音:qì xiàng
气度,气局。 清 李渔 《比目鱼·伪隐》:“我如今穿了簑衣,戴了箬笠,做出些儒者气像,儼然是个避世的高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词语解释:人像 拼音:rén xiàng
在照相材料上产生的人体的任何照片
人的形体的表现(如在素描、油画、模型、雕塑、刺绣中),特指人体形象,尤指裸体人像的表现词语解释:貌像 拼音:mào xiàng
见“ 貌象 ”。
词语解释:貌象 拼音:mào xiàng
亦作“ 貌像 ”。 形象;相貌。《庄子·达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按,《列子·黄帝》“象”作“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高宗幸太学》:“ 高宗 祇謁先圣……视貌像翼翼钦慕。”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鬼神》:“光中见三仙,冠服貌像,隐隐可辨。” 柳亚子 《鲁游杂诗》:“ 铁公祠 畔又停舟,尚有庄严貌象留。”词语解释:罔像 拼音:wǎng xiàng
见“ 罔象 ”。
词语解释:罔象 拼音:wǎng xiàng
(1).亦作“ 罔像 ”。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 韦昭 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庄子·达生》:“水有罔象。”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 薛综 注:“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尧臣 《送圣民学士知登州》诗:“ 始皇 安得长,阴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注:“罔象,水盛貌。”
(3).虚无。《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注:“罔象,虚无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见《庄子·天地》。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词语解释:龛像 拼音:kān xiàng
壁龛中的佛像。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其第二子 仲璋 为 临沂 令,克荷先业,庄严龕像,首於西峯石壁与 席禪师 鐫造无量寿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后因以指佛像。 五代 齐己 《永夜》诗:“香影浮龕像,瓶声著井冰。”词语解释:瑞像 拼音:ruì xiàng
佛教语。称佛教始祖 释迦牟尼 之像。 南朝 梁元帝 《与萧谘议等书》:“瑞像放光,倏将旬日。”《梁书·诸夷传·海南诸国》:“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罗树叶。” 宋 王安石 《重登宝公塔》诗之一:“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清 吴长元 《宸垣识略·内城三》:“ 明 刘迎 《栴檀像》诗:‘我昔游京师,稽首礼瑞像。’”词语解释:镜像 拼音:jìng xiàng
其各部分的排列与另一个作为模型的基本相似的东西的排列正相反;相对一根与之交错的轴或一个与之交错的平面为颠倒的东西词语解释:写像 拼音:xiě xiàng
(1).画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遣使审恤之始》:“凡内臣曾奉命审録者,其墓舍輒画壁写像於南面,法司堂官隅侍,御史与曹郎引囚听命於下,以为荣观。”
(2).铸像。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蜀中写像》:“ 蜀 中有良金写像之事,又不止画像已也。”词语解释:灵像 拼音:líng xiàng
佛像。 唐 顾非熊 《武宗挽歌词》之二:“国用销灵像,农功復冗僧。”词语解释:小像 拼音:xiǎo xiàng
(1).较小的雕像或画像。 宋 陆游 《和范待制秋兴》诗:“佛屋纱灯明小像,经奩鱼蠹蚀真文。” 明 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眉州》:“有 观莲亭 ……中有碑刻 东坡 小像。”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我有紫磨金铸成 西王母 小像,可带随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此妾小像,如不忘媒妁,当悬之卧室,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则儿身受之矣。”
(2).指个人的小照片。如 鲁迅 有《自题小像》诗。词语解释:响像 拼音:xiǎng xiàng
(1).依稀;隐约。《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忽瞟眇以响像,若鬼神之髣髴。” 李善 注:“响像,犹依稀,非正形声也。”
(2).声音容貌。常指死者。《文选·陆机〈叹逝赋〉》:“寻平生於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吕延济 注:“音响形像。”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响像如在,精魂可悲。”词语解释:彷像 拼音:páng xiàng
隐约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奄人祇之彷像,共光气而寂寥。”彷,一本作“ 仿 ”。词语解释:铜像 拼音:tóng xiàng
亦作“ 铜象 ”。
(1).铜铸的神像或人像。《宋书·隐逸传·戴颙》:“自 汉 世始有佛像…… 宋 世子铸丈六铜像於 瓦官寺 。”《旧唐书·食货志上》:“ 长安城 中竞为盗铸,寺观鐘及铜象,多坏为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 大慈寺 有 蜀后主 王衍 铜像, 程公堂 权帅,毁以铸鐘。”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此日金戈飞舞,他年铜像嵯峨。”
(2).比喻为人供奉而无发言权的偶像。 王蒙 《悠悠寸草心》:“ 唐夫人 忿忿地说:‘恁什么让一个地委书记去当铜像?’ 老唐 笑而不答,显然当‘铜像’也可以。”词语解释:麟阁像 拼音:lín gé xiàng
麒麟阁 内的功臣像。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帝思 麟阁 像,臣献《栢梁篇》。”参见“ 麒麟阁 ”。
词语解释:麒麟阁 拼音:qí lín gé
汉 代阁名。在 未央宫 中。 汉宣帝 时曾图 霍光 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封建时代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三辅黄图·阁》:“ 麒麟阁 , 萧何 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书·苏武传》:“ 甘露 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於阁,遂以为名。”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 麒麟阁 主竟不容我这督师元老附箇名儿不成。”亦省称“ 麒阁 ”、“ 麒麟 ”。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 麒阁 一代良,熊轩千里躅。”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三:“功名图 麒麟 ,战骨当速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三折:“博得青史标名姓,图像 麒麟 第一人。”词语解释:法像 拼音:fǎ xiàng
指佛菩萨等圣像。《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顷遇昏虐,法像残毁,师徒奔迸,甚以矜怀。”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且喜 观音 法像已塑成了,今乃开光吉日,又是奴家满月之期。”词语解释:神像 拼音:shén xiàng
见“ 神象 ”。
词语解释:神象 拼音:shén xiàng
亦作“ 神像 ”。
(1).指神灵的形象。《礼记·郊特牲》:“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陈澔 集说:“尸所以象所祭者,故曰神象。”
(2).神鸟的形象。指凤凰。 晋 傅咸 《凤凰赋》:“仰天文以弥观兮,览神象乎太清。”
(3).指神的图像、塑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又有为 伍员 庙之神像者,五分其髯,谓之髭鬚神。” 清 曾国藩 《祭韩公祠文》:“ 国藩 履任之日,敬谨展謁,乃神像之旁有先师 孔子 之木主儼然在焉。”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词语解释:骨像 拼音:gǔ xiàng
亦作“ 骨象 ”。 骨骼相貌。《文选·曹植〈洛神赋〉》:“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李善 注:“《神女赋》曰:骨法多奇,应君之相。” 吕向 注:“骨法人像,皆应图相。” 唐 元稹 《杨子华画》诗之二:“骨象或依稀,铅华已寥落。”词语解释:麒麟像 拼音:qí lín xiàng
麒麟阁 上的画像。旧时作为给功臣、贤才的最高荣誉。 清 李渔 《慎鸾交·魔氛》:“分明是众游魂招来古战场,一箇箇要续前勋,补画 麒麟 像。”参见“ 麒麟阁 ”。
词语解释:麒麟阁 拼音:qí lín gé
汉 代阁名。在 未央宫 中。 汉宣帝 时曾图 霍光 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封建时代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三辅黄图·阁》:“ 麒麟阁 , 萧何 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书·苏武传》:“ 甘露 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於阁,遂以为名。”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 麒麟阁 主竟不容我这督师元老附箇名儿不成。”亦省称“ 麒阁 ”、“ 麒麟 ”。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 麒阁 一代良,熊轩千里躅。”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三:“功名图 麒麟 ,战骨当速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三折:“博得青史标名姓,图像 麒麟 第一人。”词语解释:不像 拼音:bù xiàng
不象样,不正常。《红楼梦》第六一回:“这两日他往这里头跑的不像,鬼鬼唧唧的,不知干些什么事。”词语解释:帝像 拼音:dì xiàng
指 轩辕黄帝 之像。《文选·木华〈海赋〉》:“覿 安期 於 蓬莱 ,见 乔山 之帝像。” 刘良 注:“ 黄帝 陵在 乔山 ,言不汎风波,乘龙横絶,往见仙人於 蓬莱 ,復见 乔山 ,以思 黄帝 之像也。”词语解释:梵像 拼音:fàn xiàng
指佛像。 闻一多 《红烛·剑匣》:“我又用玛瑙雕成一尊梵像,三首六臂的梵像,骑在鱼子石的象背上。”词语解释:群像
亦作“群像”。 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群人物的形象。 鲁迅 《书信集·致段干青》:“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极简单的。”词语解释:经像 拼音:jīng xiàng
佛像。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汉明帝 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羣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於是发使 天竺 ,写致经像,表之中夏。”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人财物。”词语解释:尊像 拼音:zūn xiàng
(1).崇高的形象。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天子曰崩,大尊像。”
(2).指神、佛等的雕塑像。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云我昔於 梓州 威洞 造一龕尊像,在 独坐山 东北, 公成山 左侧。” 金 元好问 《二十五日鹤》诗:“ 九龙岗 上 玄元祠 ,人言尊像神所遗。”词语解释:似像
相同的样子,模样词语解释:意像 拼音:yì xiàng
见“ 意象 ”。
词语解释:意象 拼音:yì xiàng
亦作“ 意像 ”。
(1).谓寓意深刻的形象。 汉 王充 《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2).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 明 何景明 《画鹤赋》:“想意像而经营,运精思以驰騖。”
(3).神态;风度。《汉书·李广传》:“ 广 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既入,见茅屋数间,二道人在焉,意象甚萧洒。” 清 方苞 《与陈密旃书》:“与公始相见,窥其意象,即不类於时人。” 叶圣陶 《伊和他》:“他脸上显呈出来的意象,仿佛一朵将开的花。”
(4).想象。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九:“ 唐天寳 中,有尚书郎 张璪 ,性喜绘画,多出意象之表,松石尤奇。” 茅盾 《无题》二:“他的心目中早已有那么一个配作主角的女性……而且这意象中的女主角也跟着一年一年长大了。”
(5).印象。 清 朱琦 《北堂侍膳图记》:“每於中夜,徬徨却顾,不独儿时意象,邈难再得,即曩昔家居骨肉聚处之乐,亦惝然如梦,不可追忆。”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这一对青年在老人底意像中,犹如在那几千人埋骨的坟场上野生起来的两棵花。”
(6).意境。 宋 黄庭坚 《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之一:“革囊南渡传诗句,摹写相思意象真。”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对一个文学工作者,语言就如画家的线条,音乐家的旋律,是用以表达意象或感情的主要手段。”
(7).心境。 宋 王安石 《宿土坊驿寄孔世长》诗:“残年意象偏多感,回首风烟更异乡。” 宋 陆游 《病起寄曾伯兄弟》诗:“意象殊非昨,筋骸劣自持。”词语解释:光像 拼音:guāng xiàng
佛教语。对佛像的敬称。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竿可为 赡部 光像处悬幡之竿。”词语解释:好像 拼音:hǎo xiàng
亦作“ 好象 ”。 有些像;仿佛。《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此下儿郎人马到,好象 关平 大舍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知这一脚并不像踢到肉上,好像踢到一块生铁上,把五个脚指头几乎碰断。” 刘大白 《红色的新年》:“咚!咚!!咚!!!远远地鼓声动了!一更……二更……好像在那儿说:‘工!农!劳动!劳动!!’”词语解释:虚像 拼音:xū xiàng
光学名词。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如为发散光线,则它们反方向延长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像称“虚像”。虚像不能显映在屏幕上,也不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但可用人目观察。如放大镜中观察到的像就是虚像。词语解释:范像 拼音:fàn xiàng
以模子铸像。 宋 苏舜钦 《东京宝相禅院新建大悲殿记》:“ 天圣 戊辰岁,浮屠 庆祥 者,又欲於阁之阴,以铁范像,号 大悲 而又阁焉。”词语解释:景像 拼音:jǐng xiàng
见“ 景象 ”。
词语解释:景象 拼音:jǐng xiàng
亦作“ 景像 ”。
(1).犹迹象。
(2).形状,形象。《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 羌 人云 爰剑 初藏穴中, 秦 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
(3).景色;现象;状况。《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今晨殿下散闷闲游,驾幸南门,见何景像?” 唐 郑谷 《中年》诗:“漠漠 秦 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晴云 、 暖雪 两个丫头,一力劝主母在前楼去看看街坊景象。”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在世界文学史上,在 中国 文学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群峰屹立的景象。”词语解释:绣像 拼音:xiù xiàng
亦作“綉像”。
(1).用彩色丝线刺绣成的佛像或人像。 南朝 梁 沉约 《绣像题赞》序:“ 乐林寺 主比丘尼释 宝愿 造绣 无量寿 尊像一躯。”《法苑珠林》卷一二○:“﹝ 唐 ﹞ 显庆 之际……又为诸王公主於 西京 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絶后光前。” 袁鹰 《故乡夜话》:“走进故居的三间正屋,只见中间屋里朝南的墙上挂着一幅总理的丝织绣像。”
(2). 明 清 以来章回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图画像,或每回回首前的故事情节插图。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八:“其文字,用通俗白话,先后以四五万字为率,加入回首之绣像。” 鲁迅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 明 清 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词语解释:宝像 拼音:bǎo xiàng
(1).佛的画像、塑像。《法化经·方便品》:“若人於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唐 李绅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 宋 苏舜钦 《金山寺》诗:“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
(2).指以珍贵材料制作的神像。《旧唐书·辛替否传》:“何必璇臺玉榭,宝像珍龕,使人困穷,然后为道哉!”词语解释:外像 拼音:wài xiàng
(1).谓外治之法。《文选·江淹〈杂体诗·许徵君〉》:“ 张子 闇内机, 单生 蔽外象;一时排冥筌,泠然空中赏。” 吕向 注:“象,法也…… 单豹 是不明外治之法。”象,一本作“ 像 ”。
(2).佛教语。指显露、表现在外表上的善恶美丑和言语行动。《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復登寳座,与众説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説的是外像包皮。”词语解释:雕像 拼音:diāo xiàng
雕刻人像。《释氏要览·勤懈·铸像》:“时 波斯 匿王 闻 优填王 用香雕像,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形像。” 叶君健 《小仆人》:“太阳照在他那古铜色的皮肤上,使他看起来像一座雕像。”
彫像:雕刻的形象。通常指人物形象。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三》:“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彫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词语解释:莲像 拼音:lián xiàng
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 明 冯有经 《大圆通寺》诗:“莲像留 唐 代,苔碑识 汉 官。”词语解释:印像 拼音:yìn xiàng
见“ 印象 ”。
词语解释:印象 拼音:yìn xiàng
(1).亦作“ 印像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大集经》卷十五:“喻如 阎浮堤 一切众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一本作“ 印象 ”。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沉静。” 巴金 《〈爝火集〉后记》:“第二次听他讲话,印象更深。”词语解释: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拼音:ā ěr nuò fēn ní fū fù xiàng
油画。尼德兰扬·凡·爱克作于1434年。描绘一对新婚夫妇在洞房里的情景:新郎阿尔诺芬尼举起右手宣誓,他将终生爱他的妻子;新娘伸出右手放在丈夫的左手上,表示永远忠实于他。人物的表情、服饰以及室内陈设的刻画十分细致、逼真。词语解释:僧伽像 拼音:sēng jiā xiàng
指 唐 高僧 僧伽大师 塑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从来有灵,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声朗朗,头直上只少个圆光,却便似揑塑来的僧伽像。”参见“ 僧伽 ”。
词语解释:僧伽 拼音:sēng jiā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唐 刘行敏 《嘲李叔慎贺兰僧伽杜善贤》诗:“ 叔慎 骑乌马,僧伽把漆弓。”《西游记》第六七回:“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谈《孔雀》,后念《法华》。”
(2).梵语。狮子。《孔雀王咒经》卷下:“ 阿难 ,南方四夜叉大军主住南方,常守护南方,其名如是:僧伽、优波僧伽、偿起罗、旃陀那。” 波罗 注:“﹝僧伽﹞, 梁 言师子。”
(3).国名。指今 斯里兰卡 。旧称 狮子国 。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古里国》:“﹝ 古里国 ﹞当 巨海 之要,去 僧伽 密邇,亦西洋诸番之马头也。” 冯承钧 校注:“《岛夷志略》作‘僧伽剌’,即 锡兰山 之梵名。”
(4).人名。为 西域 名僧,俗姓 何 , 龙朔 初入 唐 ,於 泗州 建寺,后居 荐福寺 。世称其为 观音大士 化身。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二车。”
(5).借指 观音大士 或其塑像。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迴九转,敲鐘罄动地惊天,总不过是对 僧伽 发舒嗟怨。”参阅《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僧伽大师》。词语解释:走像 拼音:zǒu xiàng
(1).走样,变相。 姚雪垠 《长夜》二八:“而现在脸色发青,眼窝深陷,眼睛无光,鼻子瘦得起棱,脖颈歪着,完全给饿走像啦。”
(2).走路的姿势。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真好嗓门,好长像,好走像,真,真比不了!”词语解释:写真像 拼音:xiě zhēn xiàng
画像。《云笈七籤》卷五:“ 明皇 天宝 中,勑 李含光 於 太平观 造影堂写真像,用旌仙跡焉。”词语解释:质像 拼音:zhì xiàng
资质仪表。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柯迦罗》:“ 迦罗 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词语解释:败像 拼音:bài xiàng
失败的征兆词语解释:人物肖像 拼音:rén wù xiào xiàng
以单个人为主体的画像或相片词语解释:半身像 拼音:bàn shēn xiàng
一个人半身的肖像(如雕像、模拟像)词语解释:古代英雄的石像 拼音:gǔ dài yīng xióng de shí xiàng
童话。叶圣陶作。1930年发表。一座矗立在市中心广场的石像,因受到市民的敬仰而骄傲起来,看不起脚下的石块。后来石像摔倒在地,也变成了一块块石块。市民就用这些石块铺成了一条路。作品讽刺了轻视群众的英雄观。词语解释:音像 拼音:yīn xiàng
录音和录像。有时亦指录音和录像设备。《人民日报》1984.5.25:“ 港 澳 和国外唱片商人入境后大量录制文艺节目现象经常发生,国内文艺音像制品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词语解释:六像 拼音:liù xiàng
亦作“ 六象 ”。 指凤的形象。《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凤有六像、九苞。六像者,一曰头像天,二曰目像日,三曰背像月,四曰翼像风,五曰足像地,六曰尾像纬。” 明 李东阳 《王世赏所藏林良双凤图》诗:“九苞六象杳莫覩,谁遣图画留人间。”词语解释:谱像 拼音:pǔ xiàng
家谱上的画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宋后道服》:“ 宋高宗 之母 韦后 ,今 仁和 学生员 韦朝恩 乃其裔也,有谱像於家,方面丰颐,凤目龙顙,衣冠乃道人者也。”词语解释:雅像
雅相词语解释:内像 拼音:nèi xiàng
佛教谓如理观想而呈现的种种形象。见《观无量寿经》。 唐 沉亚之 《移佛记》:“其机高者性惠,见其内像而内觉,发其心而能至其正。”词语解释:蛤像 拼音:gé xiàng
蛤壳内神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靖善坊 大兴善寺 ﹞左顾蛤像,旧传云, 隋帝 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词语解释:化像 拼音:huà xiàng
犹万象。《淮南子·原道训》:“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词语解释:北山摩崖造像 拼音:běi shān mó yá zào xiàng
在重庆市大足县西北北山上。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观音坡、佛耳峰、营盘山,长500米。始建于晚唐,盛于两宋。共二百九十窟龛,造像近万躯。还有碑碣《古文孝经》石刻,是世界仅存的古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词语解释:蜡像 拼音:là xiàng
蜡人。《法苑珠林》卷二十:“ 文宣 ( 齐文宣帝 )得牙,十许日,又梦在空中,状若牛角,长三尺餘……俄覩一蜡像,亦三尺,瞬目而语。” 巴金 《〈沉默集(二)〉序》:“有一天,我在 巴黎 蜡像陈列馆看了 马拉 被刺的悲剧回来,一百数十年前的景象,激起了我脑海中的波涛。”词语解释:蝄像 拼音:wǎng xiàng
传说中的海神。《文选·木华〈海赋〉》:“ 天吴 乍见而髣髴, 蝄像 暂晓而闪尸。” 吕向 注:“ 天吴 、 蝄像 ,并海神也。”词语解释:行像 拼音:xíng xiàng
(1).即行乐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戴安道 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参见“ 行乐图 ”。
(2).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西域也有在其他节日举行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綺,载诸輦舆,谓之行像。”《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 成都 行像, 硕 ( 邵硕 )於众中匍匐作狮子形。”参阅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卷二。
(3).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这种方法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质地轻,故称“行像”。
词语解释:行乐图 拼音:xíng lè tú
谓作游玩消遣状的人像图画,或径指肖像画。 唐 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朝臣像》、《吴中舟行图》、《少年行乐图》…… 刘瑱 画, 隋 朝官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女壻上门,他举家都看个勾,行乐图也画得出在那里。”《红楼梦》第四二回:“昨儿老太太又説:‘单画园子,成了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像行乐图儿才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古无小照,起於 汉 武梁祠 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亦省称“ 行乐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有一个小照行乐,求大笔一题。”《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今年夏天 程师爷 叫他来给婆婆请安,婆婆便请公公自己出个稿子,叫他画幅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