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共14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借问借力借如借用借资借倩借款借胎
借与借使借势借东风借以借意借条借巧
借榻借取借观借誉借方借韵借掇借春对
借一借便借位借喻借名借耀借支借尸还阳
借箸借路借口借秦借宠借征借据借尸还魂
借寇借重借贷借绯借读借紫借徵借训
借光借助借径借借借当借索借花献佛借票
借留借润借剑借火借情借故借或借装
借春借筹借言借麾借交借救借拟借衔
借令借住借宿借听借商借枢借换借补

词语解释:借问  拼音:jiè wèn
(1).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勒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唐 任华 《寄杜拾遗》诗:“ 杜拾遗 ,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萨都剌 《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
(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 澄观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游诗》:“朝发 黄陵祠 ,暮至 赤沙 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 东京 来的 王教头 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邓秀梅 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
(4).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贞观 、 永徽 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 显庆 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 宋 梅尧臣 《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词语解释:借与  拼音:jiè yǔ
借给。 唐 杜牧 《书怀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宋 黄庭坚 《邹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莲子汤》诗:“天将金闕真黄色,借与 洞庭 霜后橙。”
词语解释:借榻  拼音:jiè tà
借人床榻睡觉。犹借宿。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何日解衣容借榻,卧听螭口泻泠泠。” 金 元好问 《外家南寺》诗:“白头来往人间徧,依旧僧窗借榻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余年十八,受知于 浙 督 程 公 元章 ,送入 万松书院 肄业,离家二十里,夜不能归,輒借榻 湖州 沉谦之 、 永之 寓所。”
词语解释:借一  拼音:jiè yī
与敌人作最后的决战。《左传·成公二年》:“子又不许,请收合餘烬,背城借一。” 杜预 注:“欲於城下,復借一战。”《梁书·武帝纪上》:“羣竖猖狂,志在借一;豕突 淮 涘,武骑如云。”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史记·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张良 从外来謁。 汉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郦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 曰:‘何哉?’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藉,《汉书·张良传》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谋划。 唐 杜牧 《河湟》诗:“ 元载相公 曾借箸, 宪宗皇帝 亦留神。”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筹灭 项 兴 刘 ,到底学神仙去。” 茅盾 《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 日本 武士,对于 中国 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吾子歷览古今之变,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画於借筯之宴,发羣谋於章奏之笔。”《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虽前席问计,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无及也。”
词语解释:借寇  拼音:jiè kòu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词语解释:借光  拼音:jiè guāng
(1).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接受发光物体射来的光芒。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月影辨》引 明 撖大经 《月影辨》:“盖先儒谓月借光於日,信矣。”
(2).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或荣誉而得到好处。 明 阮大铖 《燕子笺·辨奸》:“贤契高才,自当首选,老夫借光不浅。” 清 郑燮 《十六通家书小引》:“ 板桥 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訕,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
(3).今常用作请人给予方便或向人询问时的套语。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让一让’,从人丛中挤进皇宫去了。” 老舍 《赵子曰》第七:“借光!这是六十号吗?”
词语解释:借留  拼音:jiè liú
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唐 白居易 《乔弁可巴州刺史制》:“ 巴州 刺史 乔弁 前假竹符,俾临 巴郡 。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 咸平 ﹞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 承矩 。”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鎰 ﹞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 借寇 ”。
词语解释:借寇  拼音:jiè kòu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词语解释:借春  拼音:jiè chūn
(1). 唐 时皇帝于冬至日赐百官辛盘,表示迎新之意,谓之“借春”。参阅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
(2).借取春光。 宋 陈造 《闻师文过钱塘》诗:“椒酒须分岁,江梅巧借春。”
(3).谓凭借、依靠春光。 清 宁调元 《早梅迭韵》:“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词语解释:借令  拼音:jiè lìng
(1).假设连词。即使。 宋 王安石 《赠曾子固》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 班 与 扬 。” 梁启超 《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家长而不贤,固闔室为饿殍,借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
(2).假设连词。假如。
词语解释:借力  拼音:jiè lì
借用其力。《韩非子·五蠹》:“故羣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党,则有仇讎之忠,而借力於国也。”《史记·伍子胥列传》:“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水浒传》第七四回:“﹝ 燕青 ﹞把 任原 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
词语解释:借使  拼音:jiè shǐ
(1).假设连词。假如,倘若。 汉 贾谊 《过秦论下·事势》:“借使 秦王 计上世之事,并 殷 周 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则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 宋 司马光 《论衙前札子》:“借使今日家产直十万者充衙前,数年之后,十万者尽,则九万者必当之矣。”
(2).假设连词。即使,纵然。《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 刘曜 虽东征,其子 胤 守 长安 ,未易轻也。借使小有所获,彼若释东方之图,还与我校;祸难之期,未可量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臣疎贱,在闕门之外,朝廷之事不能尽知;借使闻之道路,又不知其虚实也。”《元史·世祖纪六》:“借使 似道 实轻汝曹,特 似道 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 似道 之轻汝也固宜。”
词语解释:借取  拼音:jiè qǔ
犹借得。《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楨 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裴松之 注引《典略》:“ 文帝 尝赐 楨 廓落带,其后师死,欲借取以为像。” 宋 苏轼 《和子由送春》:“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开元寺纳凉听客话》词:“语久呜咽难胜,向戍楼借取、四条絃续。”
词语解释:借便  拼音:jiè biàn
(1).犹得便,得到方便的机会。 唐 岑参 《咏郡斋壁画片云》:“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唐 张鹭 《莺出谷》诗:“一枝如借便,终冀託深仁。” 明 袁宏道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诗:“ 辽阳 虽左謫,前箸可借便。”
(2).官吏因地方急需而就便支借官库钱物。 唐 刘禹锡 《谢恩放先贷斛斗表》:“承前长吏,例有借便,以救一时之急,皆成积欠之名。”
词语解释:借路  拼音:jiè lù
借道。《史记·春申君列传》:“且王攻 楚 将恶出兵?王将借路於仇讎之 韩 魏 乎?”
词语解释:借重  拼音:jiè zhòng
(1).借他人的名望、地位以自重。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六引 宋 王铚 《跋范仲尹墓志》:“假名 梅圣俞 ,毁及 范文正公 ,而天下骇然不服矣。且 文正公 与 欧阳公 梅公 立朝同心,詎有异论?特 圣俞 子孙不耀,故挟之借重以欺世。” 明 李贽 《自刻〈说书〉序》:“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终不肯借重於人,倘有罪我者,其又若之何?” 瞿秋白 《萧伯纳并非西洋唐伯虎》:“可是,又舍不得他这个‘老头儿’,偏偏还要借重他。”
(2).用作请人帮忙的敬词。 清 李渔 《意中缘·入幕》:“我这幕府缺人,要借重先生秉笔。” 田汉 《洪水》第一场:“县长说要借重你哩。”
(3).指从别人那里取得支持和帮助。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还要团结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
词语解释:借助  拼音:jiè zhù
取得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左传·襄公四年》:“ 鄫 无赋於司马,为执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闕而为罪,寡君是以愿借助焉。” 杜预 注:“借 鄫 以自助。”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困於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 毛泽东 《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词语解释:借润  拼音:jiè rùn
指请求别人帮助。犹借水以润物。 唐 顾云 《投户部郑员外启》:“儻或冰壶借润,水镜分光;如其积玉之名,示以鑑金之誉。” 唐 罗隐 《投郑尚书启》:“儻或 王衍 之雌黄借润, 仲尼 之日月迴光;则其人也,三千里之别离免为虚滞,十五年之勤苦永有所归。”
词语解释:借筹  拼音:jiè chóu
指为人谋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他説受君恩爵封列侯,镇 江 淮 千里借筹;神京未收,似我辈滥功糜餉,建牙堪羞。”参见“ 借箸 ”。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见“ 借箸 ”。
词语解释:借住  拼音:jiè zhù
借他人的地方暂住。例如:他在外打工时借住在朋友家里。
词语解释:借如  拼音:jiè rú
(1).假设连词。假如,如果。 汉 王符 《潜夫论·梦列》:“借如使梦吉事而己意大喜乐,发於心精,则真吉矣。” 唐 元稹 《遣病》诗:“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王禀 ﹞曰:‘……借如汝等辈流中有言降者,当如何?’羣卒举刀曰:‘愿以此戮之!’”
(2).即如,例如。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爰及近代,史臣所书,求其乖失,亦往往而有。借如 阳瓚 效节边城,捐躯死敌,当 有宋 之代,抑 刘 卜 之徒歟?而 沉氏 竟不别加标榜,唯寄编於《索虏》篇内。” 宋 苏洵 《几策·审势》:“虽然,政之弱非若势弱之难治也。借如弱 周 之势,必变易其诸侯而后彊可能也,天下之诸侯未易变易,此又非一日之故也。若夫弱政则用威而已矣,可以朝改而夕定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王起 知举,将入贡院,请 德裕 所欲。 德裕 曰:‘安问所欲?借如 卢肇 、 丁稜 、 姚頡 ,不可在去流内也。’”
词语解释:借势  拼音:jiè shì
(1).谓借助别人的权势。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於王公大臣,则无以成其志。” 宋 陆游 《谢施参政启》:“贤能借势以騫腾,孤远望风而倾属。”
(2).借机会。《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正在为难,恰好 庄荔甫 掀帘进房, 赵朴斋 借势起身让坐。”
词语解释:借观  拼音:jiè guān
(1).借阅。《南史·王僧祐传》:“ 齐武帝 数閲武, 僧祐 献《讲武赋》, 王俭 借观,不与。”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黄叔扬传》:“ 黄鉞 字 叔扬 , 苏郡 常熟县 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 鉞 日游书肆中,见书,不问古今,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2).犹借鉴。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故其分门别类,勒成全书,亟自刊行者,意在借观邻国,作匡时之策也。”
(3).犹言试看,有引以为例之意。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汉 世街弹之制,集县民而致之,今虽不可行,借观农人之纳丁漕,分期赴县,率十餘日而竣,今若访问农民,亦自州县询之,夫何丛脞之有!”
词语解释:借位  拼音:jiè wèi
减法中被减数中一位数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化成本位的数量,然后再减,这种运算法叫作借位
词语解释:借口  拼音:jiè kǒu
(1).以某事为理由。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人臣畏罪而不言,輒以是借口曰:‘上不吾信也。’”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请先析其疏中所借口者二事,而后发其机穽所在。” 巴金 《利娜》上:“我关在房里整整过了三天,借口说身子不舒服。”
(2).假托的理由。如:不能以时间紧为借口而降低工作质量。
词语解释:借贷  拼音:jiè dài
(1).向人借用钱物。《晋书·王衍传》:“父卒于 北平 ,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捨之。”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三:“弟亦搜括家貲,并借贷,仅得银五百两,通公所给,是千金而已。” 巴金 《利娜》上:“他没有这笔钱,因此只得向押款银行借贷。”
(2).将钱物借给他人。 宋 叶适 《故昭庆军承宣使崇国赵公行状》:“民业耕者,田主借贷之。”《金史·熙宗纪》:“﹝ 皇统 四年﹞十月壬辰,立借贷飢民酬赏格。”
词语解释:借径  拼音:jiè jìng
谓依靠他人传递情况或意见。 宋 戴埴 《鼠璞·魏相许伯》:“ 魏相 ,贤相也,始奏封事,及白去副封,乃借逕於 许伯 。於是 霍氏 杀 许后 之谋乃得闻。”
词语解释:借剑  拼音:jiè jiàn
《汉书·朱云传》载 云 谓 成帝 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餘。”佞臣指帝师 安昌侯 张禹 。后因以“借剑”指廷臣犯颜直谏,请诛奸邪。《明史·王汝训传》:“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涂,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於批鳞,而难於借剑,此何为也?”
词语解释:借言  拼音:jiè yán
犹借口,假托的理由。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然此二端,皆借言也。至末后一段,谓皇上当独揽乾纲,不宜委政于众所阿附之元辅,此则其微意所在,乃陷臣之机穽也。”
词语解释:借宿  拼音:jiè sù
借他人的地方住宿。 金 元好问 《癸卯望宿中霍道院》诗:“溪堂借宿从今始,便约儿童具米盐。”《西游记》第五六回:“ 三藏 用鞭指定道:‘我们到那里借宿去。’”《好逑传》第一回:“老婆子道:‘正是这位相公,因走错了路,要借宿。’”如:勘探队在老乡家里借宿了一夜。
词语解释:借用  拼音:jiè yòng
借来使用。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今 牧之 以男子借用女子之称谓,岂不泥古而失之乎?” 巴金 《秋》三:“ 淑华 便借用继母 周氏 的名义差人抬着空轿子到 周 家去‘接 芸小姐 来耍’。”
词语解释:借东风  拼音:jiè dōng fēng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载 诸葛亮 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 周瑜 火攻破 曹操 大军。今多以“借东风”指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
词语解释:借誉  拼音:jiè yù
借重他人或其他事物以博取声誉。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故 百里奚 乞食於路, 穆公 委之以政; 宁戚 饭牛车下,而 桓公 任之以国。此二人岂素官於朝,借誉於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后汉书·宦者传论》:“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於暴横而已。”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
词语解释:借喻  拼音:jiè yù
(1).用其他事物作比方以晓喻别人。 唐 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 何惑王 用閽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餽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妄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2).比喻的一种,即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以及“如”、“象”等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鵠之志哉!”燕雀借喻碌碌无为的庸人,鸿鹄借喻志向远大的壮士。又如 宋 王安石 《木末》诗:“繰成白雪霜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白雪借喻丝,黄云借喻麦。
词语解释:借秦  拼音:jiè qín
借 秦 朝乱亡为喻,以论治政之道。语出《汉书·贾山传》:“ 贾山 , 潁川 人也…… 孝文 时,言治乱之道,借 秦 为諭,名曰《至言》。”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之一:“曲无和者应思 郢 ,论少卑之且借 秦 。”
词语解释:借绯  拼音:jiè fēi
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四、五品服緋,未至五品者特许服绯,称为“借緋”。绯,大红色。《通典·礼二十三》:“ 开元 八年二月,敕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緋及鱼袋。”亦称“ 借牙緋 ”。牙,即象笏。 宋 制五品以上用象笏,借绯时并借象笏,故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王嘉叟 自 洪 倅召为光禄丞, 李德远 亦召为太常丞。一日相遇於 景灵 幕次, 李 谓 王 曰:‘见公告词云:其鐫月廩,仍褫身章。’谓通判借牙緋,入朝则服緑,又俸薄也。”参见“ 借紫 ”。
词语解释:借紫  拼音:jiè zǐ
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 宋 王溥 《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注:“ 天授 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 建昌王 攸寧 ,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 太宗 太平兴国 二年,詔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緋、緑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緑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緋。”《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緋;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
词语解释:借借  拼音:jiè jiè
(1).借出。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引《马癖记》:“校书郎 李蟠 蓄马甚多,出游则一里更二马;借徣供应,可逮十家。”
(2).借取置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 邓之诚 注:“徣即措。”
词语解释:借火  拼音:jiè huǒ
指吸烟时借用别人的火或引火物来点烟。
词语解释:借麾  拼音:jiè huī
旧指大臣自请出任州郡长官。 宋 范仲淹 《谢转给事中移知邓州表》:“遽上借麾之恳,实畏在梁之讥。俄奉明恩,曲加异数;假职名於祕殿,领使范於边藩。”
词语解释:借听  拼音:jiè tīng
(1).借别人的耳朵去听。 唐 韩愈 《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 愈 ,是所谓借听於聋,求道於盲。”
(2).指按照别人的话行事。 五代 牛希济 《荐士论》:“诸侯所荐,率皆应权倖之旨,承交游之命,取其虚名奏署,谓之借听。”
词语解释:借资  拼音:jiè zī
(1).谓利用别人的某种心理,作为自己进身之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按《韩非子·说难》作“藉资”,其旧注云:“谓为藉君之所爱,以为己资。”
(2).指借用,取资。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高唐云雨》:“此类甚多,相沿不改,遂为填词家借资。”
(3).借助,凭借。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大人者,并不借资君与社稷与天下也,只有一‘正己’而已矣,自收‘物正’之功。”
词语解释:借以  拼音:jiè yǐ
谓凭借某种事物或手段以达到某一目的。 鲁迅 《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附记》:“而 中国 人对于这些的见解,当然也和他们的本国人两样,只看广告中借以吸引看客的句子,便分明可知。”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词语解释:借方  拼音:jiè fāng
又叫收方。薄记帐户的左方,记载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和净值的减少。跟“贷方”相对。
词语解释:借名  拼音:jiè míng
借用某一名义或名称。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寡人为寻 刘倩倩 ,借名讨贼而来。” 清 管同 《范增论上》:“ 陈涉 、 吴广 之起也,诈称 扶苏 与 项燕 。 燕 固 楚 将,而 扶苏 亲 始皇子 ,欲亡 秦 而借名其子,夫岂民所乐从哉!”
词语解释:借宠  拼音:jiè chǒng
利用别人的宠荣。《后汉书·韦义传》:“ 灵帝 即位,中常侍 曹节 以 陈蕃 、 竇氏 既诛,海内多怨,欲借宠时贤以为名,白帝就家拜 著 ( 韦著 ) 东海 相。” 李贤 注:“假借时贤宠荣以求美名。”《后汉书·张奂传》:“司隶校尉 王寓 ,出於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莫不许诺,唯 奂 独拒之。”
词语解释:借读  拼音:jiè dú
(1).借书阅读。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抄。”
(2).指在校学生因故离开户籍所在地寄居他处,而在寄居地暂时入学就读。
词语解释:借当
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
词语解释:借情
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词语解释:借交  拼音:jiè jiāo
见“ 借交报仇 ”。
词语解释:借交报仇  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亦作“ 借客报仇 ”。亦作“ 借身报仇 ”。 指舍身助人报仇。《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姦剽攻。”《史记·货殖列传》:“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姦,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騖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汉书·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颜师古 注:“借,助也。” 明 高启 《结交少年场行》:“结交须结游侠儿,借身报仇心不疑。”亦省作“ 借交 ”。 五代 李翰 《蒙求》:“ 郭解 借交, 朱家 脱急。”
词语解释:借商  拼音:jiè shāng
谓向商人借钱。《新唐书·食货志二》:“税法既行,民力未及宽,而 朱滔 、 王武俊 、 田悦 合从而叛,用益不给。而借商之令出。”
词语解释:借倩  拼音:jiè qiàn
暂借;借用。 宋 欧阳修 《本论上》:“今厢禁之军,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暂用之,谓之借倩。”《元典章·户部一·职田》:“於内若有荒地,於近上户内斟酌,时暂借倩牛力,限二年内逐旋耕垦作熟。”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敢不是你儿子私下借倩这个小廝,要我的银子,来坏我的买卖。”
词语解释:借意  拼音:jiè yì
借同音的字表示双关的意义。旧题 宋 苏轼 《东坡问答录·佛印讥谑》:“ 东坡 戏之曰:‘ 佛印 水边寻蚌喫。’ 佛印 应声答云:‘ 子瞻 船上带家来。’‘蚌’与‘家’二字借意也。”按:“寻蚌吃”意谓“寻棒吃”,“带家来”意谓“带枷来”。
词语解释:借韵  拼音:jiè yùn
五、七言近体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借韵。”原注:“如押‘七之’韵,可借‘八微’或‘十二齐’韵是也。” 郭绍虞 校释:“此当指 宋 时《广韵》《集韵》韵目通用之例。”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借韵》:“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 唐 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广韵》属‘东’韵;‘浓’,属‘钟’韵),‘锦幃初卷 卫夫人 ,绣被犹堆 越鄂君 ’( 李商隐 《牡丹》诗。‘人’,《广韵》属‘真’韵;‘君’,属‘文’韵),始启其端。至 皮 ( 皮日休 )、 陆 ( 陆龟蒙 )《松陵集》,则举之不胜举矣。 宋 人借韵尤多。近代名家以此为戒,此后生之胜于前贤者。”
词语解释:借耀  拼音:jiè yào
谓借重别人,使自己名声显耀。 唐 罗隐 《投永宁李相公启》:“出则祝 赵衰 之日,永冀流暄;入则将 傅説 之星,惟希借耀。”
词语解释:借征  拼音:jiè zhēng
谓预征他年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二》:“军兴以后, 四川 等省,办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请劝諭绅民,按粮津贴,罢借徵。”
词语解释:借紫  拼音:jiè zǐ
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 宋 王溥 《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注:“ 天授 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 建昌王 攸寧 ,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 太宗 太平兴国 二年,詔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緋、緑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緑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緋。”《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緋;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
词语解释:借索  拼音:jiè suǒ
以借的名义索取。《水浒传》第九七回:“却説 乔道清 与 费珍 、 薛灿 ,与十五六箇军士,藏匿在 神农庙 里,与本庙道人借索些粗糲充飢。”
词语解释:借故  拼音:jiè gù
借口某种原因。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你要说他们不动员吧,‘抗敌后援委员会’的组织到处成立了,但无非是借故敛钱,包而不办,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已。” 巴金 《春》五:“男家催过几次,都被外婆借故拖延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于是便借故来向她借个碗箸,或者还个啥物事,看她一眼,就心满意足地到厂里去了。”
词语解释:借救  拼音:jiè jiù
求取救援。《战国策·东周策》:“ 颜率 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於 齐 。’”
词语解释:借枢  拼音:jiè shū
把全局的关键交给别人去掌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献帝春秋》:“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 操 ,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词语解释:借款  拼音:jiè kuǎn
(1).向人借钱。《清史稿·食货志二》:“时各省藩库,因州县有急需,往往滥行借款。”
(2).向人借的钱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但是我在路上,也用不了那许多。因取出一百元,还他前日的借款。” 孙中山 《通告各国书》:“ 满 政府於我军起事以后与各国所订开之条约、租界及借款,一概永不承认。”
词语解释:借条  拼音:jiè tiáo
便条式的借据。如:借条是他写的,东西当然要他归还。
词语解释:借掇  拼音:jiè duō
以借为名取人钱物。《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 周四 不时的来假做探望, 王生 殷殷勤勤待他,不敢冲撞;些小借掇,勉强应承。”
词语解释:借支  拼音:jiè zhī
(1).向官库借用钱物以应公需。《文献通考·钱币二》:“ 张商英 为相,上言:‘当十钱自 唐 以来为害甚明……今欲权於内库并密院诸司借支应干封桩金银物帛并盐铁等,下令以当十钱盗铸为滥害法,限半年更不行用,令民间尽所有於所在军州送纳,每十贯官支金银物帛四贯文。’”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论赈济遏籴》引 章懋 《与许知县完书》:“其有户无田粮而贫困者,乃借支布政司银两以賑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藩库宜严杜借支》:“其借支款项,实有出而无入。”
(2).先期支用工资。 巴金 《寒夜》十七:“‘我应该向你说真话,’他仍然很激动地说:‘我去办公,我不过想借支一点钱。’”
词语解释:借据  拼音:jiè jù
向人借取钱物时写的书面凭证,由出借人保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仗着他老子的脸,人家都相信他,商定了利息,订定了日期,写了借据。”如:掌柜的一手接过借据,一手就把钱给了他。
词语解释:借徵
谓预征他年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二》:“军兴以后, 四川 等省,办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请劝諭绅民,按粮津贴,罢借徵。”
词语解释:借花献佛  拼音:jiè huā xiàn fó
《过去现在因果经》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於佛。”后以“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我有个借花献佛之法,只要你老爷肯做,有一千两银子现在那边,立刻就可以到手。”《老残游记》第六回:“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鷄,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
词语解释:借或  拼音:jiè huò
即或,即使。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夫 卯 ( 少正卯 )兼五者之恶,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则世之被戮者,不胜其众矣!”
词语解释:借拟  拼音:jiè nǐ
谓假如作某种打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穬麦非良地则不须种”原注:“凡种穬麦,高、下田皆得用,但必须良熟耳。高田借拟禾、豆,自可专用下田也。”
词语解释:借换  拼音:jiè huàn
(1).向人借贷。《水浒传》第二十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 阎婆 无钱津送……又没借换处。正在这里走头没路的。只见押司打从这里过来,以此老身与这 阎婆 赶来。望押司可怜见他则个,作成一具棺材。”
(2).汉字书法。为结体美观而省并变换笔划或移易偏旁位置,称为“借换”。
词语解释:借胎  拼音:jiè tāi
迷信说法,谓神仙鬼怪为某一目的而借人的肉身降生世间。《红楼梦》第一二○回:“大家又将 贾政 书内叫家内不必悲伤,原是借胎的话解説了一番。”
词语解释:借巧  拼音:jiè qiǎo
借用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鋭笔,怯於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於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词语解释:借春对  拼音:jiè chūn duì
律诗通常第三、四句对偶,而第一、二句则散偶不拘。如果第一、二句对偶,而第三、四句反为散句,则首联即谓之“借春对”。如 唐 李白 《送友人》诗前四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即其例。参见“ 偷春体 ”。
词语解释:偷春体  拼音:tōu chūn tǐ
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 唐 李白 《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杜甫 《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词语解释:借尸还阳  拼音:jiè shī huán yáng
犹言借尸还魂。 何其芳 《理性与历史》:“以后再有法西斯蒂的鬼魂要借尸还阳的话,总可以少骗几个人吧!”
词语解释:借尸还魂  拼音:jiè shī huán hún
迷信者谓人死后灵魂附着于他人的尸体而复活。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楔子》:“ 岳寿 ,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 李屠 ,魂灵是 岳寿 。”《西游记》第十一回:“ 魏徵 奏道:‘御妹偶尔寿促,少苏醒便説此话,此是 刘全 妻借尸还魂之事。’” 清 袁枚 《新齐谐·借尸延嗣》:“ 阎君 指长鬼告予曰:‘此尔翁也。着他领尔借尸还魂,生子延祀。’”后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势力、思想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这势力是在于道统,这势力还在他能够‘借尸还魂’--借‘白话’新文体的尸,来还道统的魂。” 孙犁 《白洋淀纪事·诉苦翻身》:“可是地主就在那边,工作团刚刚走,斗争刚刚过后,人家就来报仇,也能够借尸还魂哩!”
词语解释:借训  拼音:jiè xùn
(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
(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词语解释:借票  拼音:jiè piào
借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我接过来一看,不觉吃了一惊。原来是我伯父亲笔写给他的一百两银子借票。”
词语解释:借装  拼音:jiè zhuāng
假扮,装扮。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 山东 、 河北 村人,以资笑。”
词语解释:借衔  拼音:jiè xián
利用他人的名望地位。《明史·贺逢圣传》:“ 湖广 建 魏忠贤 生祠, 忠贤 闻上梁文出 逢圣 手,大喜,即日诣 逢圣 。 逢圣 曰:‘误,借衔陋习耳。’ 忠贤 咈然去。翌日削 逢圣 籍。”
词语解释:借补  拼音:jiè bǔ
(1).用补充缺额的名义授予某种官职。《宋史·选举志四》:“借补繁多,官资泛滥。” 宋 岳飞 《乞以明堂恩补张所男宗本奏》:“臣自白身,借补修武郎、閤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
(2).指候补官员因本职额满,暂以高品之官衔补低品之缺。《清史稿·选举志五》:“各省投标候补者,提、镇多至数十,副、参以下数百,本职补官,终身无望,於是定借补之法。提、镇准借补副、参、游缺,副、参、游准借补都、守缺,都、守准借补千、把总缺。”
共14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