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倒屣 拼音:dǎo xǐ
亦作“ 倒屧 ”。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词语解释:倒载 拼音:dǎo zài
倒卧车中。亦谓沉醉之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日暮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唐 段成式 《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 宋 司马光 《和吴省副梅花半开招凭由张司封饮》:“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迴。”
见“ 倒载干戈 ”。
词语解释:倒载干戈 拼音:dǎo zài gān gē
亦作“ 倒置干戈 ”。亦作“ 倒戢干戈 ”。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復用武。”《晋书·华谭传》:“倒戢干戈,苞以兽皮。”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亦省作“ 倒载 ”。 唐 元稹 《奏制试乐为御赋》:“大道既移,则舞行象成於倒载;小戎或驾,则琴音决胜於騶歌。”词语解释:倒景 拼音:dǎo jǐng
见“ 倒影 ”。
词语解释:倒影 拼音:dào yǐng
亦作“ 倒景 ”。
(1).指天上最高处,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处下视日月,其影皆倒,故称天上最高的地方为“倒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 丰隆 之滂沛。” 裴骃 集解:“列缺,天闪也。倒景,日在下。”《文选·扬雄〈甘泉赋〉》:“歷倒景而絶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陵阳子明经》曰:‘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出携 松羡 於倒景之表,入宴 常阳 於瑶房之中。”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灭没倒影不可望,作书詆佛讥君王。”
(2).夕阳返照。《宋书·谢灵运传》:“风生浪於兰渚,日倒景於椒涂。” 宋 苏轼 《登州孙氏万松堂》诗:“浮空 两竹 横南阁,倒景 扶桑 射北窗。”
(3).泛指日光。 明 刘基 《通天台赋》:“云雾起於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
(4).物体倒映于水中。《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岭。” 李善 注:“山临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花月痕》第六回:“那 秋华堂 、 汾神庙 楼阁参差,倒影波中,澄澈空明,真令人胸襟漱涤,不著一尘。”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 山阴 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5).水中倒立的影子。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 宋 柳永 《早梅芳》词:“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拂石坐深苔,开窗临倒景。” 叶圣陶 《晓行》:“岸滩的草和傍岸的树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可爱。”词语解释:倒指 拼音:dǎo zhǐ
谓屈指计算。 宋 刘过 《送王柬卿归天台》诗:“枚数人材难倒指,有如公者又东归。” 宋 葛长庚 《水调歌头》词:“倒指两三载,行过百来州。”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倒指试期,几一月矣,三两日定行。”词语解释:倒垂 拼音:dǎo chuí
(1).指物体倒悬着垂下。 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月悬唯返照,莲开长倒垂。” 唐 柳宗元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景,荡若无外。”
(2).指人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朝廷当此之际,解兆民倒垂之急,救国家累卵之危,岂暇必俟三年然后改之哉!” 宋 岳飞 《谢讲和赦表》:“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3).倒挂着下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黄连花》:“其一枝生絶壁间,募人悬絙倒垂取之,重至三两。”词语解释:倒泻 拼音:dǎo xiè
谓从上向下倾泻。 郭沫若 《羽书集·写在菜油灯下》:“这呼声象在千岩万壑中冲迸着的流泉……有时在深处潜行,有时忽然暴怒成银河倒泻的瀑布。”词语解释:倒行 拼音:dǎo xíng
(1).走回头路。 明 刘基 《书为善堂卷后》:“是故欲求道者必先定其所向,如将适 燕 ,先举辕而指北,然后访而取途,则无倒行之悔矣。”
(2).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 清 余增远 《雪夜吕半隐太常谈蜀中遗事》诗:“从来朋党能赐祸,可恨羣儒多倒行。”词语解释:倒戈 拼音:dǎo gē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2).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3).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4).倒持武器。《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词语解释:倒置干戈 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见“ 倒载干戈 ”。
词语解释: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亦作“ 倒持太阿 ”。 倒持宝剑,将剑把交给别人。比喻轻率地授人权柄,自己反受其害。《汉书·梅福传》:“至 秦 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 汉 敺除,倒持泰阿,授 楚 其柄。” 颜师古 注:“泰阿,剑名, 欧冶 所铸也。言 秦 无道,令 陈涉 、 项羽 乘间而发,譬倒持剑而以把授与人也。”《旧唐书·陈夷行传》:“自三数年来,姦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鐏柄。”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况今驻 华 各使,惟利是视,又值修约之际,蹈瑕伺间,诡谋百出,不豫为之防,是倒持太阿以授之也。” 宋 王安石 《兼并》诗:“姦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明史·王用汲传》:“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寄之於人,不谓之旁落,则谓之倒持。”词语解释:倒颠 拼音:dǎo diān
(1).颠倒。谓事物的位置、顺序、状况等与原有的或应有的相反。 宋 欧阳修 《送荥阳魏主簿》诗:“子足未及閾,我衣惊倒颠。” 清 顾梦麟 《盗警诗和陈确庵》:“举世从知付倒颠,赤丸不怍青氊怍。”
(2).反倒,反而。《水浒传》第四九回:“我好意请你吃饭,你倒颠赖我大虫。”词语解释:倒卧 拼音:dǎo wò
(1).横卧;横倒。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 巴金 《灭亡》五:“他分明记得这是尸首倒卧处,但血痕已经看不见了。”
(2).指因冻饿而倒毙街头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余见都城之贫民,饥寒而死者,名曰倒卧。” 萧乾 《往事三瞥》:“有时会顺口说一声:‘今儿个桥头有个倒卧。’”词语解释:倒卷 拼音:dǎo juàn
亦作“ 倒捲 ”。 指由前向后或由下向上地卷起。 宋 苏轼 《起伏龙行》:“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 黄河 作飞雨。” 杜甫 《归雁》诗 仇兆鳌 注引 清 黄生 曰:“五、六本属结意,却作中联;七、八本是发端,翻为结语。前半先言归,次言辞,后言到,终乃言不过,章法层层倒捲,矫变异常。” 茅盾 《子夜》十一:“风戏弄她的宽大的睡衣,一会儿吹胖了,一会儿又倒卷了起来。”词语解释:倒囊 拼音:dǎo náng
倾囊,倒出囊中所有的钱物。亦喻慷慨助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气义》:“﹝士人﹞曰:‘前 尧山 令 樊泽 ,举制科,至此,马毙囊空,莫能前进。’ 执易 造焉,遽輟作乘马,倒囊济之。” 宋 叶适 《承事郎致仕黄君墓志铭》:“﹝ 黄正己 ﹞约嗇凡用……然客至,輒具酒食中礼,或一日忽倒囊与人钱,不吝也。”词语解释:倒卓 拼音:dǎo zhuó
犹倒立、倒竖。 宋 王禹偁 《酬安秘丞歌诗集》诗:“又似赤晴乾撒一阵雹,打折琼林枝倒卓。”《宋史·苏绅传》:“ 绅 与 梁适 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詖,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水浒传》第八三回:“可怜 耶律国珍 ,金冠倒卓,两脚蹬空,落於马下。”词语解释:倒地 拼音:dǎo dì
(1).横躺在地上。
(2).谓把人杀死。《水浒传》第六二回:“你若要我倒地他,不是我诈你,只要把五百两金子与我。”
抗 日 战争时期,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按原价赎回过去贱卖给地主的土地。 方升普 《红偃师》:“上面说, 巩县 琉璃庙沟 等地,正进行‘倒地’斗争,把凡是过去荒年贱价卖出去的土地,一律按原价赎回。于是,我们也立刻行动,一个声势浩大的‘倒地’运动,便在偃师南部山区开展起来。”词语解释:倒生 拼音:dǎo shēng
(1).草木由下向上长枝叶,故称草木为“倒生”。《淮南子·原道训》:“秋风下霜,倒生挫伤。” 高诱 注:“草木首地而生,故曰倒生。”
(2).谓树木向下生长。《艺文类聚》卷八八引 晋 葛洪 《抱朴子》:“ 天陵 偃盖之松, 太谷 倒生之柏,皆为天齐其长,地等其久。”词语解释:倒衣 拼音:dǎo yī
(1).《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孔颖达 疏:“羣臣当以失晚,復恐后期,故於东方未明之时,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谓忙于公务。 唐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长路更执紼,此心犹倒衣。” 宋 苏辙 《次韵门下吕相公同访致政冯宣猷一首》:“懒从朝謁事驂騑,此去高眠罢倒衣。”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斯时也,山林之间,宜倒衣以接礼,重跡以应命。” 宋 叶适 《祭戴詹事文》:“我病卧久,迟公远归。曷不迎门?曷不倒衣?曷不大斗,以酌寿祺!”词语解释:倒把 拼音:dǎo bǎ
转手倒卖以牟取暴利。《文汇报》1983.2.10:“ 上海 同其他城市一样,在打击了投机倒把,在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原理和统一领导之后,物价稳定下来了。”
倒持。 宋 欧阳炯 《春光好》词之二:“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词语解释:倒箧 拼音:dǎo qiè
倒出箱子中所有的东西,谓倾其所有。 清 唐孙华 《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荷芰已裁山野服,判他倒篋典朝衣。”词语解释:倒翻 拼音:dǎo fān
打翻;跌倒。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肚子的如意算盘统统倒翻了。”如:在沙滩上戏闹的孩子互相推推搡搡,一个个都倒翻在地。
(1).倒转来腾空飞去。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角鹰倒翻壮士臂,将军玉帐轩翠气。”
(2).颠倒,翻转。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反把 夫差 做妾, 西施 唤爷,倒翻 越国 平 吴 辙,听奇捷。”词语解释:倒回 拼音:dǎo huí
(1).退却,倒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凭着俺舌尖儿把他的人马駡开,仍倒回八百里外。”
(2).讨还,索回。《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 素姐 ﹞发恨要合那使魘镇的瞎子算帐,説他持法不灵,要倒回那一两银子。”词语解释:倒着 拼音:dǎo zhe
亦作“ 倒箸 ”。 将衣、帽等倒过来穿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 山简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復能乘骏马,倒箸白接篱。’”按《晋书·山简传》引此歌作“倒著”。 元 仇远 《陪戴祖禹泛湖分韵得天字》:“当歌对酒堪肠断,倒著乌巾且醉眠。”
方言。躺着。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词语解释:倒植 拼音:dǎo zhí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庄子·外物》:“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 汉 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 契丹 足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若隐忍不言,将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国是不定,政本动摇,非细故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词语解释:倒峡 拼音:dǎo xiá
(1).谓江水倾峡而出。 宋 朱熹 《同子澄及诸僚友游三峡过山房登折桂分韵得万字》:“散目山崔嵬,纵轡路脩蔓。凭栏快倒峡,躋壑困脱輓。”
(2).比喻文章气势磅礴。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搆》:“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词语解释:倒披 拼音:dǎo pī
倒转着展开。《文选·左思〈魏都赋〉》:“綺井列疏以悬蒂,华莲重葩而倒披。” 李周翰 注:“井(藻井)中皆画莲花,自下见上,故曰倒披。” 唐 韩愈 《岣嵝山》诗:“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飘凤泊拏虎螭。”词语解释:倒想 拼音:dǎo xiǎng
颠倒错乱,胡思乱想。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狂心迷惑,倒想自欺。”词语解释:倒晕 拼音:dǎo yùn
(1). 唐 宋 妇女眉妆式样之一。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妇人画眉,有倒晕粧。”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倒晕功夫,画得宫眉巧。” 宋 苏轼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之三:“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
(2).花瓣一般近萼处色深,至瓣尖渐浅。若近萼处色浅,至其末反深者,称为倒晕。 唐 王建 《同于汝锡赏白牡丹》诗:“统心黄倒晕,侧茎紫重稜。”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倒晕檀心者,多叶红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渐浅,此花自外深色,近萼反浅白,而深檀点其心,此尤可爱。”词语解释:倒飞 拼音:dǎo fēi
飞机背部向下的一种特技飞行动作。倒飞时为了保持升力向上以维持重量,必须采用负迎角。为实现倒飞,还必须克服燃油、滑油流动反常、飞行员头部向下而脱离座椅,以及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反常等问题。词语解释:倒头 拼音:dǎo tóu
(1).躺倒。《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小尼是年纪小的,倒头便睡,任人擂破了门,也不会醒。”
(2).谓人死。旧俗忌讳“死”字,讳称死为“倒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要父亲一倒头,便思量摆佈这庶母、幼弟,佔他家业。”
(3).犹该死。表示厌恶、愤恨或埋怨的情感。 陈登科 《活人塘》四:“唉! 大团子 不做这个倒头的民兵什么长不长的,话还好说。”词语解释:倒语 拼音:dǎo yǔ
(1).谓颠倒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以加强语意。
(2).古书中反其意而用的词语。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古文多倒语》:“古文多倒语,如息之为长、乱之为治、扰之为顺、荒之为定、臭之为香……皆美恶相对之字,而反其义以用之。”参见“ 反训 ”。
词语解释:反训 拼音:fǎn xùn
训诂学术语。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钱锺书 《管锥编·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词语解释:倒身 拼音:dǎo shēn
(1).躺下身体。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2).倾倒身体。《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季苇萧 ﹞倒身拜下去, 杜慎卿 陪他磕了头起来。”《快心编》第五回:“ 魏义 令妻子放下孩儿,一同倒身下拜,再三称谢。”
(3).置身,插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晓得他心事如此,倒身在里头做马泊六,弄得他两个情热如火,只是不能成就这事。”词语解释:倒提 拼音:dǎo tí
(1).把人或物倒过来悬空提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此被人倒提入水揾死者也。”
(2).倒引,倒叙。《花月痕》第五回 栖霞居士 评:“此回传 痴珠 ,纯用倒提之笔,步步凌虚,高唱而入,妙文也,亦至文也。”词语解释:倒社 拼音:dǎo shè
谓全村社的人都出动。 宋 陆游 《稽山行》:“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词语解释:倒垂莲 拼音:dǎo chuí lián
(1).鸟名。 清 陈尚古 《簪云楼杂说·倒垂莲》:“ 闽 中有鸟名倒垂莲,形似鷦鷯,其羽毛殊类孔雀,恬粹可爱,因睡必倒掛,故名。”
(2).花名。即卷丹。 滇 南称为倒垂莲。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蔬·卷丹》:“卷丹,叶大如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开红黄花,斑点星星,四垂向下,花心有檀色长蕊,枝叶间生黑子,根如百合…… 滇 南谓之倒垂莲。”词语解释:倒侧 拼音:dǎo cè
向一旁偏倒。 唐 韩愈 《南山诗》:“緜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唐 卢仝 《月蚀诗》:“红鳞燄鸟烧口快,翎鬣倒侧声醆邹。”词语解释:倒裳 拼音:dǎo cháng
(1).把衣服穿倒,形容仓促、慌忙。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2).倒提衣裳。《邓析子·无厚》:“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词语解释:倒井 拼音:dǎo jǐng
(1).即藻井。我国传统建筑中绘有文彩如井干形的天花板,有荷菱等图案,因为覆井之形,故称。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红葩紫的,垂倒井而披文;金锁银铺,接重扃而炫色。”
(2).谓雨势甚大,如井之倒倾。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絶巘。”词语解释:倒心 拼音:dǎo xīn
(1).谓倾倒,倾心。 唐 韩愈 《刘生诗》:“妖歌慢舞烂不收,倒心迴肠为青眸。”
(2).甘心。参见“ 倒心伏计 ”。
词语解释:倒心伏计 拼音:dǎo xīn fú jì
谓心甘情愿。《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这个庵里的老尼从天上掉下来这个女人,吃了别人家的饭,安安静静倒心伏计的与你做活,却该十分庆幸才是。”词语解释:倒大 拼音:dǎo dà
非常;无比。 宋 赵必瑑 《贺新郎·寿陈新渌》词:“户外红尘飞不到,受人间倒大清閒福。”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四折:“淡饭粗衣,山中活计。落托清閒,倒大幽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倘或紕繆,倒大羞惭。” 王季思 注引 毛奇龄 曰:“倒大,絶大也。”词语解释:倒风 拼音:dǎo fēng
指工厂、商店大批倒闭的景象。 张香山 《平津难渡‘阴关’》:“和涨风同时袭来的季候风是倒风,好多闹市的商店工厂的大门……贴上了白色的关门歇业的封条。”词语解释:倒曳 拼音:dǎo yè
亦作“ 倒拽 ”。 倒拖;倒拉。《北史·赵仲卿传》:“微有不理者, 仲卿 輒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於荆棘中,时人谓之於菟。”《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碌乱了半夜, 周三 背了包裹,倒拽上门,迤邐出北关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众皂隶一齐动手,把……那尼姑横拖倒拽,捉将下来。”词语解释:倒橐 拼音:dǎo tuó
倒出袋子里所有的钱物,谓倾其所有。 宋 陆游 《客思》诗:“还家谁道无餘俸,倒橐犹堪买钓舟。”词语解释:倒盆 拼音:dǎo pén
犹言倒闭。《廿载繁华梦》第三三回:“ 香港 自去年倒盆的多,市面银根很紧。”词语解释:倒履 拼音:dǎo lǚ
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热情迎客。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二:“ 叔弼 既到门, 尧夫 倒履出迎之,甚喜。”参见“ 倒屣 ”。
词语解释:倒屣 拼音:dǎo xǐ
亦作“ 倒屧 ”。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词语解释:倒囷 拼音:dǎo qūn
谓尽出仓中所贮粮米。《宋史·忠义传六·赵良淳》:“ 良淳 劝富人出粟振之……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词语解释:倒底 拼音:dǎo dǐ
(1).副词。现多作“到底”。犹言总要,总得。《红楼梦》第五十回:“ 薛寳釵 道:‘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説着便令众人拈鬮为序。”
(2).副词。犹言毕竟,终究。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私家财力,倒底不能持久。”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歧途》:“在生活困乏中,一面拉车,一面‘之乎者也’,倒底不大便当。”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章:“ 银凤 倒底是女孩人家,无论如何,早控制不住自己,眼泪珠一颗跟一颗滚下来。”
(3).副词。表示深究,犹言究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 迂奶奶 又顶着问道:‘倒底那个的原告?’” 茅盾 《锻炼》六:“他甚至想跑出大门去看看那怪人倒底走了没有。”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不过,抗战倒底哪一年结束呢?”词语解释:倒戟 拼音:dǎo jǐ
(1).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 灵輒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杨伯峻 注:“倒戟犹言倒戈。”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 邓大夫 ,士卒终倒戟。”
(2).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 狂狡 輅 郑 人, 郑 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 狂狡 。”词语解释:倒断 拼音:dǎo duàn
(1).判断,决断。《朱子语类》卷六十:“旧时看此句,甚费思量,有数样説,今所留二説也倒断不下。”《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山前行 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 皇甫殿直 在面前相揖。”
(2).引申为裁决;判决。 宋 吴潜 《满江红·送吴叔永尚书》词:“万事儘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三折:“你不家去呵,与我个倒断,你休了我者。”《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妇人道:‘他不敢管我的事,休説各衣另饭,当官写立分单,已倒断开了的勾当。’”
(3).计划,谋划。《朱子语类》卷四五:“二者中须有箇商量倒断始得。” 宋 仲殊 《洞仙歌》词:“任倒断、深思向梨花,也无奈寒食,几番风雨。” 宋 吴潜 《柳梢青·安晚园和刘自昭》词:“万种思量,百年倒断,付与残霞。”
(4).终止;完结。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颜渊篇四》:“克己復礼,如何得有倒断!所以 尧 、 舜 、 文王 、 孔子 终无自谓心花顿开,大事了毕之一日。”
(5).明白,清楚。指将事情的因果是非关系或某种结局弄清楚。《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着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説个倒断。”《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何玉凤 ﹞无法,只得自己表明心跡,説个倒断。”词语解释:倒见 拼音:dǎo jiàn
上下颠倒着显现。《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词语解释:倒运 拼音:dǎo yùn
(1).遭遇不好;遇事不利。犹倒霉。 明 吴炳 《情邮·惊遣》:“想炎炎枢府,已自倒运。”《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余 家兄弟两个越发呆串了皮了,做出这样倒运的事!” 鲁迅 《呐喊·端午节》:“ 方太太 很惊疑,以为他竟已辞了职了,但暗暗地察看他脸上,却也并不见有什么格外倒运的神情。”
(2).转运,指货物运到某地后再转往他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关陕三边饷道》:“是在按求古跡:何处可避险,何处可陆运,何处可立仓倒运,何处可造船装运。”
(3).指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出卖,再把乙地货物运到甲地出卖的牟利活动。如:他们一伙最近又靠倒运木料赚了一大笔钱。词语解释:倒坐 拼音:dǎo zuò
(1).四合院中与正房相对的房屋。《西游记》第八三回:“﹝ 孙行者 ﹞走将进去看时……只见有三间倒坐儿,近后壁却铺一张龙吞口雕漆供桌。”《儒林外史》第四二回:“一个旁门进去,却是三间倒坐的河厅,收拾的倒也清爽。”《红楼梦》第三回:“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甬路,南边是倒座三门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三:“堂屋背后,是倒坐厅。”
(2).反向而坐。词语解释:倒手 拼音:dǎo shǒu
(1).把提着的东西从一只手上换到另一只手上。如:他也没倒手,一气就把箱子提上了五楼。
(2).转手倒卖。如:这批货 金老板 一倒手就赚了几十万。词语解释:倒书 拼音:dǎo shū
不按顺序,倒过来书写。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二:“近日我乡蒙师为童子抽‘上大人’,常倒书‘尔小生,八九子’二句,不知其为韵语也。”词语解释:倒是 拼音:dǎo shì
(1).副词。表示同一般情理相反,犹言反而,反倒。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 王老师 为什么不来找他呢?难道倒是应该由他到他们那里去报到么?”如:没吃药,这病倒是好了。
(2).副词。表示想的、说的同事实相反。如:你想得倒是容易,可事情哪有那么好办!3.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大家想不到他会说这句话,倒是愕然。”如:你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
(4).副词。表示转折。如:房间不大,陈设倒是挺讲究。
(5).副词。表示让步。如:质量倒是不错,就是价钱贵了些。
(6).副词。用以舒缓语气。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四:“如果需要矿上来解决,我倒是愿意出把力的。”
(7).副词。表示追问或责备。 韦君宜 《夕阳赋》:“我到底还有多少天活头呀?你们倒是给我问问大夫。”如:大伙儿早走了,你倒是去不去呀?词语解释:倒拔 拼音:dǎo bá
谓树木、立石等根部露出地面而倒仆。《南史·何胤传》:“山发洪水,树、石皆倒拔。”
谓背转着身子借助腰部的力量拔取东西。《水浒传》第七回回目有“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词语解释:倒票
倒换银票词语解释:倒霉 拼音:dǎo méi
亦作“ 倒楣 ”。亦作“ 倒痗 ”。 遇事不利;遭遇不好。《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翠环 道:‘可不是呢,大约就是我这个倒痗的人,一捲铺盖害了 铁爷 许多好东西都毁掉了。’” 鲁迅 《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他掘开 宋 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 宋 室倒楣。” 茅盾 《子夜》八:“别项生意碰到开火就该倒楣,做公债却是例外。”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我是得躲开这块倒霉的地方!” 巴金 《家》八:“多半又要检查仇货了,不晓得该哪一家铺子倒霉?”词语解释:倒马 拼音:dǎo mǎ
垮台;失败。《荡寇志》第七二回:“因我又看得 高俅 那厮的气燄也不久了,不过四五年之间,必然倒马。”词语解释:倒乱 拼音:dǎo luàn
捣乱。倒,通“ 捣 ”。《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我的烧去也还罢了,总是你瞎倒乱,平白的把 翠环 的一捲行李也烧在里头,你説冤不冤呢?”
颠倒错乱。《明史·奸臣传·马士英》:“都人为语:‘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其刑赏倒乱如此。”词语解释:倒下 拼音:dǎo xià
(1).批转发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府尹迭成文案,奏过朝廷。部覆申详,倒下圣旨。”《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圣旨倒下,准復 马万羣 原官,仍加三级。”
(2).躺下。《红楼梦》第十九回:“﹝ 黛玉 ﹞将自己枕的推与 宝玉 ,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
(3).仆倒;跌倒。如:敌军纷纷中弹倒下。词语解释:倒言 拼音:dǎo yán
反话,假话。《韩非子·内储说上》:“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姦情得。故 阳山 谩 樛竖 , 淖齿 为 秦 使, 齐 人欲为乱, 子之 以白马, 子产 离讼者, 嗣公 过关市。” 王先慎 集解引旧注:“倒错其言,反为其事,以试其所疑也。”《韩非子·八经》:“诡使以絶黷泄,倒言以尝所疑。”词语解释:倒屦 拼音:dǎo jù
把鞋子穿倒,形容急于出迎。 唐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 詹生 喜言旋,倒屨走迎门。”参见“ 倒屣 ”。
词语解释:倒屣 拼音:dǎo xǐ
亦作“ 倒屧 ”。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词语解释:倒薤 拼音:dǎo xiè
一种篆书书体名。《南史·周颙传》:“ 文惠太子 使 顒 书 玄圃 茅斋壁。国子祭酒 何胤 以倒薤书求就 顒 换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鵠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也。”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有倒薤者,世传 务光 辞 汤 之禪,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风时至,见叶交偃,像为此书以写道经。”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错刀悬针器什样,转蓬倒薤草木姿。”词语解释:倒躲 拼音:dǎo duǒ
倒退躲避。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我恰待目转秋波,谁想那识空便的灵心儿早瞧破。諕得我倒躱,倒躱。”词语解释:倒月 拼音:dǎo yuè
方言。谓做月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我是个吃劳金的,起小放猪放马,扛活倒月的,不会说话,只会干活。”词语解释:倒杖 拼音:dǎo zhàng
见“ 倒杖策 ”。
词语解释:倒杖策 拼音:dǎo zhàng cè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列子·说符》:“ 白公胜 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淮南子·说山训》:“ 白公胜 之倒杖策也…… 儿説 之为 宋王 解闭结也,此皆微眇可以观论者。”《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词语解释:倒栽 拼音:dǎo zāi
(1).头下脚上地摔倒。 王西彦 《寻常事》:“在黑暗中,两个人一起倒栽下去了。”
(2).把自己的错误、罪行反过来推在揭发人身上。词语解释:倒塌 拼音:dǎo tā
倾坠崩坏,倒下来。多指建筑物。《朱子语类》卷七十:“上面一向刚,下面一向柔,倒塌了,这便是《蛊》底道理。”《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 华光庙 ﹞遭 元 时兵火,道侣流散,房垣倒塌,左右民居,亦皆凋落。”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明陵》:“瓦毁椽折,墙垣倒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訇然一片土墙倒塌声。”词语解释:倒反 拼音:dǎo fǎn
方言。犹言反倒,反而。 柯岗 《卡达耶夫在我家》:“孩子象小雀似地跳跃着,在门口迎接了客人。可是一到屋里,小家伙倒反有点紧张了。”词语解释:倒闭 拼音:dǎo bì
企业或商店因亏空过甚无法维持而停业。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引《申报〈中西交涉损益论〉》:“ 中国 出口之货,丝茶为大宗,近已年销年疲,一切价值被其掯勒迁延,因之亏折倒闭者不知凡几。” 茅盾 《林家铺子》三:“看着罢,他的生意越好,就越亏本,倒闭得越快!”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交通不能恢复, 赤塔 以及各地 华 人商铺都得倒闭。”词语解释:倒掷 拼音:dǎo zhì
指倒翻筋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余乡青苗被野时,每夜田陇间有物,不辨头足,倒掷而行,筑地登登如杵声。” 沉从文 《从文自传·预备兵的技术班》:“从平台上拿了一个大顶,再丢手侧身倒掷而下。”词语解释:倒换 拼音:dǎo huàn
(1).掉换。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四折:“小的买窝银子,就是这头面衣服倒换的。”《西游记》第九三回:“ 三藏 道:‘今日贫僧要去见驾倒换关文,不知可得遇朝?’”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五经中额》:“入闈时,另编字号於堂廡,不得混杂号舍中,以杜倒换,凑助等弊云云。”
(2).轮流替换。如:两件新衣倒换着穿。词语解释:倒毙 拼音:dǎo bì
倒地而死。 宋 叶适 《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铭》:“公令军别为籍,兵逸亡,马倒毙,皆即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长白山》:“每人携三月粮而往……或三月粮尽,或马匹倒毙,不能归家,亦不可定。” 田汉 《芦沟桥》第二幕:“敌人纷纷倒毙。”词语解释:倒睨 拼音:dǎo nì
向后斜视。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序》:“﹝鄙夫﹞但能行樵坐钓外,寄心於小律诗,时或鏖兵景物,衡门情味,则倒睨二君而反有得色。”词语解释:倒箱 拼音:dǎo xiāng
旧时官府把催征钱粮的串票全数发出叫做“倒箱”。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之二:“向来办灾若干分,即徵银若干分,今则年年办灾,年年倒箱,能徵若干,惟力是视。”词语解释:倒死 拼音:dǎo sǐ
犹倒毙。《元典章·兵部一·正军》:“如种地不敷元额,所收籽粒数少,牛隻倒死瘦弱数多,及有隐匿物斛,定是责罚。”词语解释:倒盘 拼音:dǎo pán
把整个店铺全部存货作价盘售。亦指生意因亏损而破产。《廿载繁华梦》第二三回:“后来姓 洪 的竟因此事致生意倒盘。”词语解释:倒还 拼音:dǎo huán
归还。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李相 泌 以虚诞自任……有人遗美酒一榼,会有客至,乃曰:‘ 麻姑 送酒来,与君同倾。’倾之未毕,閽者云:‘某侍郎取榼子。’ 泌 命倒还之,略无怍色。”词语解释:倒落 拼音:dǎo luò
(1).跌倒坠落。《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捉举子到内侍省勘问,驱入小门,吏自后一推,倒落深坑数丈。”
(2).指扑倒,跌倒。 萧红 《生死场》十三:“她好象要倒落一般:全身受着什么压迫,要把肉体解散了一般。”
(3).破落。 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其时 曹頫 刚卸任织造, 曹 家已衰败了,但还不曾完全倒落。”词语解释:倒投 拼音:dǎo tóu
把身体颠倒过来往下跌落。《文选·张衡〈西京赋〉》:“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絶而復联。” 薛综 注:“突然倒投身如将坠,足跟反絓(卦)橦上,若已絶而復连也。”词语解释:倒县 拼音:dǎo xiàn
见“ 倒悬 ”。
词语解释:倒悬 拼音:dào xuán
亦作“ 倒县 ”。
(1).指人头脚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悬挂着。《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后汉书·刘焉传》:“从事 广汉 王累 自倒悬於州门以諫。” 清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近门有大石鐘,倒悬其上,门之内深黑,则人不敢入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墙角倒悬的那张七弦琴,琴上的套子,不知拿去作了什么。”
(2).指把人或物倒挂起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诛伍拉纳》:“ 伍制军 拉纳 ,继 福文襄 督 闽 ,惟以贪酷用事,至倒悬县令以索贿。”《明史·海瑞传》:“ 宗宪 子过 淳安 ,怒驛吏,倒悬之。”
(3).亦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极其贫困。《后汉书·张玄传》:“明公总天下威重,握六师之要,若於中坐酒酣,鸣金鼓,整行阵,召军正执有罪者诛之,引兵还屯都亭,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县,报海内之怨毒,然后显用隐逸忠正之士,则 边章 之徒宛转股掌之上矣。”《三国志·吴志·陆抗传》:“若敌汎舟顺流,舳艫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唐 杜甫 《闻斛斯六官未归》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黎民失业,百姓倒悬。” 清 孙枝蔚 《贫士》诗:“亦有亲与故,其室皆倒悬。”
(4).鸟名。寒号虫的别称。也叫鹖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