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俸钱 拼音:fèng qián
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写作“奉钱”。《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祖 以吏繇 咸阳 ,吏皆送奉钱三, 何 独以五。” 唐 元稹 《遣悲怀》诗之一:“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復营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百官俸钱皆折估,而 革 父子独受实钱。” 鲁迅 《华盖集续篇·记“发薪”》:“翻开我的简单日记一查,我今年已经收了四回俸钱了。”词语解释:俸禄 拼音:fèng lù
官吏的薪给。《韩诗外传》卷九:“ 田子 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鎰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三国志·吴志·朱桓传》:“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优老》:“﹝ 康熙 ﹞二十一年 云南 平, 世缨 疏辞俸禄且乞骸骨,特赐白金三百两,驰驛回籍。” 冰心 《两个家庭》:“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词语解释:俸余 拼音:fèng yú
俸禄所馀。《新唐书·冯元淑传》:“与奴僕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俸餘以给贫穷。” 宋 范成大 《廛居久不见山或劝作小楼以助登览》诗:“俸餘强弩末,家事空囊涩。”词语解释:俸入 拼音:fèng rù
官员的俸禄收入。 宋 李元纲 《厚德录》卷二:“ 王 ( 王缮 )曰:‘某碌碌经生,仕无他志,苟仰俸入以养妻子,得罪无害。’”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国初,士大夫俸入甚微,簿、尉月给三贯五百七十而已,县令不满十千。”《金史·完颜璹传》:“居 汴 中,家人口多,俸入少,客至,贫不能具酒肴,蔬饭共食。”词语解释:俸金 拼音:fèng jīn
官吏的薪金。 宋 王禹偁 《谢赐圣惠方表》:“谨当抽俸金以市药,给官本以救人。” 明 姜南 《学圃馀力·苏师旦赃贿》:“ 师旦 尝以窘乏求金於 韩 , 韩 初不知其受诸将之贿,动以亿万,每輟俸金与之。” 清 孙枝蔚 《客句容五歌》之四:“俸金特寄虽无几,能无忧惧劳心神。”词语解释:俸给 拼音:fèng gěi
俸禄;薪金。《宋史·赵禼传》:“朝廷欲官其任事之酋,鐫岁赐以为俸给。”《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内臣 王守忠 请节度使俸给,諫官 韩絳 力言不可。”《明史·食货志六》:“﹝ 洪武 ﹞二十八年,詔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 叶圣陶 《校长》:“现在 叔雅 家里颇优裕,微薄的俸给差不多皮裘的一根毛,增不了多少温暖。”词语解释:俸料 拼音:fèng liào
唐 宋 官员除俸禄外,又给食料、厨料等(折成钱钞谓之料钱),二者合称“俸料”。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泚 ( 朱泚 )以国家府库之殷,重赏应在京城公卿家属。皆月给俸料,以安其心。”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汰侈》:“ 王起 富於文学,而理家无法,俸料入门,即为僕妾所有。”《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令羣臣居丧被詔起復者,须卒哭朝謁,其俸料自詔下日给之。”词语解释:俸廉 拼音:fèng lián
俸银和养廉银的合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公以清介持躬,自俸廉外,毫不沾取。”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一》:“迨稍值事变,不得已而议开捐例,议减俸廉,议令州县摊捐各款,所得甚隘,而其弊不可胜穷也。”词语解释:俸廪 拼音:fèng lǐn
(1).俸金与禄米。亦泛指俸禄。 宋 欧阳修 《试笔·南唐砚》:“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官之服,月有俸廩之给,号砚务官。”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今身为宰相,俸廩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明史·英宗前纪》:“﹝ 正统 四年三月﹞癸酉,增 南京 及在外文武官军俸廩。”
(2).旧指学官的俸禄与廩生的膳食津贴。《清文献通考·国用四》:“是年( 顺治 四年)定各省学官及学生俸廩。”词语解释:俸米 拼音:fèng mǐ
旧时京官的俸禄,以米支给者谓之俸米。《元史·食货志四》:“ 至大 二年,詔随朝官员及军官等俸改给 至元 钞,而罢其俸米。”《明史·张辅传》:“寻命 辅 所受太师俸於 北京 仓支给。时百官俸米皆给於 南京 ,此盖特恩云。”《清通典·职官十八》:“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级革职留任者,其应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领,以示体恤。”词语解释:俸券 拼音:fèng quàn
领取俸禄的凭证。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尝闻 富郑公 辞疾归第,以俸券还府,府受之。”词语解释:俸资 拼音:fèng zī
亦作“ 俸貲 ”。 官吏所得的薪金。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平生自俸貲外无所取,其俸貲亦多以散诸宗姻族。”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 吴中丞 虽好意,弟谓不如分我俸资,使我盖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 城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钟离公 打轿到城隍庙中焚香作礼,捐出俸资百两,命道士重新庙宇。”词语解释:俸饷 拼音:fèng xiǎng
旧指官兵的俸禄和粮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各省驻防及緑旂官兵俸餉共一千三百四十九万二千七百五十五两。”《清通典·食货四》:“惟 浙江 驻防官兵,仍照京制支领俸餉,不给田地。”《清续文献通考·国用十二》:“京城八旗官兵俸餉由八旗俸餉处专覈。”词语解释:俸深 拼音:fèng shēn
官吏担任某一职务时间较久,资历较深。《清史稿·选举志五》:“副、参例以俸深参、游题补。若有军功保举,虽俸浅亦得与焉。”《清史稿·选举志五》:“总督、提、镇遇标、营员缺,不论地方缓急,衔缺相当,輒将标员坐名题补,使俸深应补人员致多壅滞。”词语解释:俸薪 拼音:fèng xīn
指官员的年俸和月薪。《六部成语·户部》“俸薪银”注:“官员每年所受之禄曰俸,此外另有月给曰薪水。”《清文献通考·国用四》:“坐粮厅关仓河船厂、砖厂各差官,除照品赴部支领俸薪外,岁给蔬菜、烛、炭银四十一两。”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闻下》:“ 满 官支俸不支薪…… 汉 官俸薪兼支。”词语解释:俸银 拼音:fèng yín
(1).支付官员俸禄的银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王以下 满州 官员两季俸银一百一十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
(2).指俸禄。《清文献通考·国用四》:“ 顺治 元年,初定王公俸银有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这么一个镇国公,有多少俸银一年呢?”词语解释:俸浅 拼音:fèng qiǎn
官吏担任某一职务时间较短,资历较浅。参见“ 俸深 ”。
词语解释:俸深 拼音:fèng shēn
官吏担任某一职务时间较久,资历较深。《清史稿·选举志五》:“副、参例以俸深参、游题补。若有军功保举,虽俸浅亦得与焉。”《清史稿·选举志五》:“总督、提、镇遇标、营员缺,不论地方缓急,衔缺相当,輒将标员坐名题补,使俸深应补人员致多壅滞。”词语解释:俸户 拼音:fèng hù
唐 宋 时替官府收税,并领取薪俸的富户。《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十一月﹞丙戌,詔凡诸色课户及俸户,并勒归州县。” 胡三省 注:“ 唐 又薄敛一岁税,以高户主之,月收息给俸,此所谓俸户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俸禄》:“ 太祖 哀怜元元之困,而患吏之烦扰,欲高吏之行以便民,於是定俸户之制,脩益俸之令。”词语解释:俸积 拼音:fèng jī
积蓄的俸金。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有歷十数年不肯出 川 、 广 者,俸积丰厚,官爵穹崇。”词语解释:俸满 拼音:fèng mǎn
旧时官吏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非类效仕宦》:“近因主上久不考选科道,其俸满应行取同咨到部守候者,充满輦下。”《清会典·吏部七·文选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歷俸三年为俸满,未俸满者不入俸深班推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莆田 林教諭 霈 ,以 臺湾 俸满北上。”《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吏部钦此钦遵,没等那 通州 知州俸满,推陞了 临洮府 同知,将 晁知县 推了 通州 知州。”词语解释:俸食 拼音:fèng shí
指俸禄和食料。《新唐书·食货志五》:“﹝ 开元 ﹞二十四年,令百官防閤、庶僕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福建 每岁存留俸食银二十一万七百五十六两六钱零。”词语解释:俸赀 拼音:fèng zī
见“ 俸资 ”。
词语解释:俸资 拼音:fèng zī
亦作“ 俸貲 ”。 官吏所得的薪金。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平生自俸貲外无所取,其俸貲亦多以散诸宗姻族。”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 吴中丞 虽好意,弟谓不如分我俸资,使我盖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 城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钟离公 打轿到城隍庙中焚香作礼,捐出俸资百两,命道士重新庙宇。”词语解释:俸钞 拼音:fèng chāo
元 明 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 元 初官吏均无俸禄, 中统 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元史·食货志四》:“至 武宗 至大 二年……俸钞改支 至元 钞。”《明史·食货志六》:“﹝ 洪武 ﹞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而杂流吏典附焉。”词语解释:俸赐 拼音:fèng cì
俸禄和所得的赏赐。《新唐书·食货志五》:“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已。”词语解释:俸请 拼音:fèng qǐng
犹俸赐。 元 杨瑀 《山居新语》卷一:“不言不语 张左丞 ,铺眉搧眼 董参政 ,也待学 魏徵 一般俸请。”词语解释:俸绢 拼音:fèng juàn
作为俸禄支付的绢。《北史·韩麒麟传》:“临终之日,唯有俸绢数十疋,其清贫如此。”词语解释:俸工 拼音:fèng gōng
泛指官员和官役工的薪俸。《六语成语·户部》“俸工银两”注:“官员俸禄、官役工食二项,总曰俸工银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江苏 每岁存留漕河、驛站俸工等银一百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九两。”《清文献通考·国用四》:“直省州县地方额徵地丁钱粮项下,有起解、存留二款,如官役俸工即於存留款内支给。”词语解释:俸恤 拼音:fèng xù
亦作“ 俸卹 ”。 官吏既给俸,又别给恤亲之禄,称为“俸恤”。《魏书·甄琛传》:“请取武官中八品将军已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陈书·宣帝纪》:“掖庭常供、王侯妃主诸有,俸卹,竝各量减。”词语解释:俸册 拼音:fèng cè
记载官吏薪俸的簿书。《清会典事例·户部·俸饷》:“ 盛京 等处旗员,於俸册过部后升调回京者,仍照例支给原任单俸。”词语解释:俸糈 拼音:fèng xǔ
糈,米。古代或用粮米支给官俸,因以“俸糈”借指俸禄。 清 王韬 《代上冯太守书》:“当其任者重俸糈,专其事权。”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俸糈优厚,人无内顾之忧;职任精专,事有难宽之责。”词语解释:俸稍 拼音:fèng shāo
泛指作为俸禄的钱物。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掖庭宫嬙岁给帛多色綵尔。遇支赐俸稍,绢应生白者多,即一束十端,必间有一端为红生绢,盖忌其纯白故也。”《明史·范济传》:“又其法日造万锭,共计官吏俸稍、内府供用若干,天下正税杂课若干,敛发有方,周流不滞,以故久而通行。”词语解释:俸秩 拼音:fèng zhì
俸禄。《晋书·山涛传》:“初, 涛 布衣家贫……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嬪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北史·崔冏传》:“ 冏 性廉谨,恭俭自修,所得俸秩,必分亲故。”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迁换因循,遂阶荣位;大有车马,丰有俸秩。”词语解释:俸粢 拼音:fèng zī
犹俸禄。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恒王置产》:“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买田产屋庐,岁收其利。”词语解释:俸帖 拼音:fèng tiē
领取俸禄的凭证。《明史·周忱传》:“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赴领 南京 。”词语解释:俸缎 拼音:fèng duàn
作为俸禄支付的缎匹。《清会典事例·户部·俸饷》:“ 杜尔伯特 等部落汗、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臺吉等俸银俸缎,照 喀尔喀 汗、王、公、臺吉之例颁给。”词语解释:俸粮 拼音:fèng liáng
犹俸米。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五:“ 正德 以来……各项俸粮约数十万石。”《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将出一片忠君报国的心来事奉天子,行得去,便吃他俸粮,行不去,难道家里没有几亩薄地,就便冻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