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诙俳优俳谐俳谈俳倡俳官俳罪俳喑俳

词语解释:诙俳  拼音:huī pái
戏谑。 唐 韩愈 《酬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寄诗杂詼俳,有类説鹏鷃。” 宋 司马光 《夜雨宿南园韩秉国寄酒兼见招以诗谢之》:“狂诗寄一笑,聊用当詼俳。” 宋 苏辙 《祭欧阳少师文》:“滔滔狂澜,中道而廻。匪公之明,化为詼俳。”
词语解释:优俳  拼音:yōu pái
(1).古代化装表演的以谐谑为主的杂戏。《史记·李斯列传》:“是时 二世 在 甘泉 ,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2).指表演杂戏的艺人。《明史·文苑传二·杨循吉》:“帝以优俳畜之,不授官。” 清 唐孙华 《约诸同人小集雨阻怅然》诗:“异彼豪华子,高堂儛优俳。” 姚华 《论文后编》:“优俳登场,已撏撦之可笑;楼臺论宝,欲片段而不堪。”
(3).仿效。 姚华 《论文后编》:“ 空同 、 沧溟 优俳 秦 汉 ,不自自振;惟 震川 远绍 龙门 ,独为有成。”
(4).戏谑。《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如今大事已了,这要説句优俳之谈,叫作‘叫化子丢了猢猻了,没得弄的了。’”《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既讲到捨权用经,凡一切詼谐话,优俳话,譬喻话,影射话,都用不着。”
词语解释:谐俳  拼音:xié pái
诙谐戏谑。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元祐 间,伶人 丁线见 教坊长,以谐俳称。”
词语解释:谈俳  拼音:tán pái
谐谑;诙谐。 清 黄景仁 《乙未除夕前五日笥河先生偕集陶然亭分韵得影字》:“贱子工谈俳,羣公任歌 郢 。”
词语解释:倡俳  拼音:chàng pái
亦作“ 倡排 ”。 奏乐和演歌舞杂戏的艺人。《汉书·广川王去传》:“后 去 数置酒,令倡俳臝(裸)戏坐中,以为乐。” 颜师古 注:“倡,乐人也;俳,杂戏者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一本作“ 倡俳 ”。
词语解释:官俳  拼音:guān pái
犹官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苑设教坊》:“惟翰林官到任,命教坊官俳供役,亦玉堂一佳话也。”
词语解释:罪俳  拼音:zuì pái
责难嘲弄。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书》:“足下所持 韩生 《毛颖传》来,僕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
词语解释:喑俳  拼音:yīn pái
亦作“ 瘖痱 ”。 风病的一种,舌强不能说话,四肢不能动作。《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王冰 注:“俳,废也……肾气内夺而不顺,则舌瘖足废,故云此肾虚也。” 高世栻 注:“瘖痱者,口无言而四肢不收。”《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风》:“四肢不收无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疼……甚不能言为瘖痱,夺厥入藏病多凶。”原注:“甚者不能言,志乱神昏,则为瘖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