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都俞膺中俞胆俞募俞伯俞呴俞吁咈都俞 
吁俞膺俞肝俞唯俞巴俞离俞  
俞俞腰俞肺俞允俞吁俞竹孚俞  

词语解释:都俞  拼音:dōu yú
见“ 都俞吁咈 ”。
词语解释:都俞吁咈  拼音:dōu yú yù fú
《书·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尧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后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昔 唐 虞 之际,以天下相授受,而示之以精一执中之旨,彼其平时都俞吁咈,相告语于一堂之上者,无非此道。”《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五年》:“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亦省作“ 都俞 ”。 宋 朱熹 《与周参政札子》:“伏惟都俞之暇,从容造膝,一为明主极言之,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尽復昔时会议故事,以踵前古都俞之风。”
词语解释:吁俞  拼音:xǔ yú
(1).《书·尧典》:“ 放齐 曰:‘胤子 朱 啟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师锡帝曰:‘有鰥在下,曰 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孔 传:“吁,疑怪之辞……俞,然也,然其所举。”訏,同“ 吁 ”,叹词。后遂以“訏俞”指天子认可对官员的任命。 唐 李德裕 《谢赐让官批答状》:“承訏俞之命,或虑闕遗;奉密勿之机,实忧不逮。”
(2).指君臣议论任命等大事。 宋 晁补之 《亳州上李中书启》:“訏俞地重,敢復恃於门墙;犇走位卑,自宜疎於竿牘。”
词语解释:俞俞  拼音:yú yú
和乐愉快貌。俞,通“ 愉 ”。《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成玄英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 陆德明 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姜岐赞》:“ 子平 幼孤,俞俞守道。” 唐 元稹 《后湖》诗:“人人儻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
词语解释:膺中俞  拼音:yīng zhōng yú
见“ 膺俞 ”。
词语解释:膺俞  拼音:yīng yú
亦称“ 膺中俞 ”。 中府穴别名。《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王冰 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两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中府,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参见“ 中府 ”。
词语解释:膺俞  拼音:yīng yú
亦称“ 膺中俞 ”。 中府穴别名。《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王冰 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两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中府,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参见“ 中府 ”。
词语解释:中府  拼音:zhōng fǔ
(1).内库。《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史记·田叔列传》:“ 鲁王 闻之大慙,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张守节 正义:“王之财物所藏也。” 宋 梅尧臣 《闵尚衣盗袴》诗:“嗟嗟亦王官,奚自门阀污,中府中纹綾,袖之呼马去。”
(2). 唐 代府兵编制之一。《宋史·尹洙传》:“按 唐 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
(3).中医指胃。《素问·离合真邪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张隐庵 集注:“中府,胃府也。”
词语解释:腰俞  拼音:yāo yú
人体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强急动作难,腰下至足不仁冷,妇人经病溺赤痊。”
词语解释:胆俞  拼音:dǎn yú
人体穴位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所发,正坐取之。”《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胆俞主灸脇满呕,惊悸卧睡不能安,兼灸酒疸目黄色,面发赤斑灸自痊。”
词语解释:肝俞  拼音:gān yú
亦作“ 肝腧 ”。 人体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肝的背俞穴。本穴内应肝脏,为肝气压在背部输注、转输之处,是治疗肝病的要穴,故名。《灵枢经·背腧》:“肝腧在九焦之间。”
词语解释:肺俞  拼音:fèi yú
亦作“ 肺腧 ”。 人体经穴名。俞,通“ 腧 ”。《灵枢经·背腧》:“肺腧在三焦之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背部》:“上搭手生肺俞穴,左右名同经有别。”《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注:“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词语解释:募俞  拼音:mù yú
指人体胸腹部的募穴和背脊部的俞穴,皆为脏腑经气结聚输注之处。俞,通“ 腧 ”。《素问·奇病论》:“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王冰 注:“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词语解释:唯俞
应答辞
词语解释:允俞  拼音:yǔn yú
允准,允诺。 前蜀 杜光庭 《谢允上尊号表》:“果迴日月之光,俯降允俞之詔。” 宋 王禹偁 《乞归私第养疾表》:“伏望皇帝陛下,俯察衰残,更容假告……倘遂允俞,不胜恳愿。” 明 张居正 《进实录辞免加恩疏》:“伏望皇上,鉴臣悃诚,素无矫饰,收回成涣,特赐允俞。”
词语解释:伯俞  拼音:bó yú
亦作“ 伯瑜 ”。 汉 代人,姓 韩 。古代有名的孝子。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伯俞 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甞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 俞 得罪,笞,甞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灵芝篇》:“ 伯瑜 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霑巾。” 黄节 注:“ 朱绪曾 曰:《困学纪闻》云,采衣娱亲,今人但知 老莱 之事而不知 伯瑜 。按此即《説苑》 韩伯俞 泣杖之事,但彼无‘采衣’二字。”
词语解释:巴俞  拼音:bā yú
古乐舞名。 巴 俞 , 蜀 古地名。《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冯玉几,而处其中。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 巴 人, 巴州 人也。 俞 ,水名,今 渝州 也。 巴 俞 之人,所谓賨人也,劲鋭善舞,本从 高祖 定 三秦 有功, 高祖 喜观其舞,因令乐人习之,故有《巴俞》之乐。”《汉书·礼乐志》:“ 巴 俞 鼓员三十六人。” 颜师古 注:“ 高祖 初为 汉王 ,得 巴 俞 人,并趫捷善斗,与之定 三秦 ,灭 楚 ,因存其武乐也。 巴 俞 之乐,因此始也。”参见“ 巴渝 ”。
词语解释:巴渝  拼音:bā yú
(1). 巴 渝 , 蜀 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巴 渝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 、 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 颜师古 注:“ 巴 俞 之人刚勇好舞,初 高祖 用之,克平 三秦 ,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 巴渝舞 ”。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词语解释:吁俞  拼音:yù yú
同“訏俞”。
见“ 吁咈都俞 ”。
词语解释:吁咈都俞  拼音:yù fú dōu yú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 尧 、 舜 、 禹 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泰安》:“公亦以古大臣自期,一时吁咈都俞,朝野传为盛事。”亦省作“ 吁俞 ”。 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於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
词语解释:呴俞  拼音:hǒu yú
亦作“ 呴諭 ”。亦作“ 呴喻 ”。
(1).化育爱抚。《庄子·骈拇》:“屈折礼乐,呴俞仁义。”《淮南子·原道训》:“其德……呴諭覆育,万物羣生,润於草木,浸於金石。” 高诱 注:“呴諭,温恤也。”
(2).和悦温顺貌。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伊神器臬兀,而小人呴喻,歷纪大破,疮痍未苏。”
呴媮:同“ 呴俞 ”。 林纾 《送涛园沉公改官岭南诗序》:“硕臣得公言,恒呴媮无忤。”
词语解释:离俞  拼音:lí yú
传说中的神禽。
词语解释:竹孚俞  拼音:zhú fú yú
竹中的白色薄膜。《文选·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綃” 晋 刘逵 注:“綃者,竹孚俞也。” 清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笨:竹里也……《广雅·释草》:‘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词语解释:吁咈都俞  拼音:yù fú dōu yú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 尧 、 舜 、 禹 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泰安》:“公亦以古大臣自期,一时吁咈都俞,朝野传为盛事。”亦省作“ 吁俞 ”。 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於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