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俞音 拼音:yú yīn
(1).帝王表示允可的诏令。 宋 苏辙 《免尚书右丞表》之二:“顾惟尺寸之材何与栋梁之选?比陈诚恳,尚閟俞音。” 宋 赵抃 《次韵许遵少卿见寄》:“君恩早赐俞音下,即拥菟裘故里还。” 明 张居正 《谢圣谕存问并赐银两等物疏》:“臣自奉俞音,得以休沐,屏居谢事,息虑澄心。”
(2).用为称对方允诺的敬词。 宋 苏轼 《求婚启》:“ 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见今日。仰缘夙契,祗听俞音。”词语解释:俞旨 拼音:yú zhǐ
表示同意的圣旨。 宋 司马光 《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两次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 宋 陆游 《谢致仕表》:“奉祠虽佚,窃食靡安,兹洊贡於忱辞,始恭承於俞旨。”《明史·方从哲传》:“ 从哲 乃叩首 仁德门 ,跪俟俞旨,帝终不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词语解释:俞跗 拼音:yú fū
传说为 黄帝 时良医。《鹖冠子·世贤》:“ 卓襄王 问 庞煖 曰:‘夫君人者亦为其国乎?’ 庞煖 曰:‘王独不闻 俞跗 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淮南子·人间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 扁鹊 俞跗 之巧,犹不能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皆曰 俞跗 、 扁鹊 、 和 、 缓 、 仓公 之流,必能治病,何不勿死?”词语解释:俞扁 拼音:yú biǎn
俞跗 、 扁鹊 两位古代名医的并称。借指医生、名医。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俞 扁 之门,不拒病夫。”词语解释:俞俞 拼音:yú yú
和乐愉快貌。俞,通“ 愉 ”。《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成玄英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 陆德明 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姜岐赞》:“ 子平 幼孤,俞俞守道。” 唐 元稹 《后湖》诗:“人人儻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词语解释:俞骑 拼音:yú qí
见“ 俞儿骑 ”。
词语解释:俞儿骑 拼音:yú ér qí
古代帝王大驾出行时充当仪仗队伍前导的骑卫。以登山之神名之。《隋书·礼仪志五》:“指南车,大驾出,为先启之乘。 汉 初,置俞儿骑,并为先驱……后废其骑而存其车。”亦省称“ 俞骑 ”。 晋 左思 《吴都赋》:“俞骑骋路,指南司方。”参见“ 俞儿 ”。词语解释:俞儿 拼音:yú ér
(1).古代善于辨别味道的人。《庄子·骈拇》:“属其性於五味,虽通如 俞儿 ,非吾所谓臧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古之善识味人也。 崔 云:《尸子》曰:膳, 俞儿 和之以薑桂,为人主上食。《淮南》云: 俞儿 、 狄牙 ,尝 淄 、 澠 之水而别之。一云: 俞儿 , 黄帝 时人……一云: 俞儿 亦 齐 人。”
(2).登山之神,长足善走。《管子·小问》:“臣闻登山之神有 俞儿 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春秋》典籍数而知, 仲父 何从识‘ 俞儿 ’,岂有异人传异事, 张华 《博物》总堪疑。”词语解释:俞咨 拼音:yú zī
咨询,商讨。《艺文类聚》卷十引 汉 班固 《典引》:“屡访羣儒,俞咨故老。”一本作“ 諭 ”。词语解释:俞附 拼音:yú fù
即 俞跗 。相传为 黄帝 时的良医。 晋 葛洪 《抱朴子·弹祢》:“犹必死之病, 俞附 、 越人 所无如何;朽木鈆鋌, 班输 、 欧冶 所不能匠也。”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如其迷谬,未知所投,恐 俞附 见其已困, 扁鹊 知其无功也。”详“ 俞跗 ”。
词语解释:俞跗 拼音:yú fū
传说为 黄帝 时良医。《鹖冠子·世贤》:“ 卓襄王 问 庞煖 曰:‘夫君人者亦为其国乎?’ 庞煖 曰:‘王独不闻 俞跗 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淮南子·人间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 扁鹊 俞跗 之巧,犹不能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皆曰 俞跗 、 扁鹊 、 和 、 缓 、 仓公 之流,必能治病,何不勿死?”词语解释:俞脉 拼音:yú mài
穴位与经脉。中医称脉之所注为俞(穴位)。亦用以比喻互有联系的事物。 章炳麟 《官制索隐》:“夫 胡广 解《汉官》,多原 周 制; 康成 説《周礼》,又附 汉 仪,明其俞脉相通,非苟为皮附而已。”词语解释:俞儿舞 拼音:yú ér wǔ
古代杂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创自 汉 初。 阆中 賨 人,其俗喜舞, 汉高祖 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 阆中 有 渝水 , 賨 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书·乐志二》有《魏俞儿舞歌》四篇, 魏 初建时所用, 王粲 造。参见“ 巴渝舞 ”。参阅《晋书·乐志上》。词语解释:俞儿骑 拼音:yú ér qí
古代帝王大驾出行时充当仪仗队伍前导的骑卫。以登山之神名之。《隋书·礼仪志五》:“指南车,大驾出,为先启之乘。 汉 初,置俞儿骑,并为先驱……后废其骑而存其车。”亦省称“ 俞骑 ”。 晋 左思 《吴都赋》:“俞骑骋路,指南司方。”参见“ 俞儿 ”。
词语解释:俞儿 拼音:yú ér
(1).古代善于辨别味道的人。《庄子·骈拇》:“属其性於五味,虽通如 俞儿 ,非吾所谓臧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古之善识味人也。 崔 云:《尸子》曰:膳, 俞儿 和之以薑桂,为人主上食。《淮南》云: 俞儿 、 狄牙 ,尝 淄 、 澠 之水而别之。一云: 俞儿 , 黄帝 时人……一云: 俞儿 亦 齐 人。”
(2).登山之神,长足善走。《管子·小问》:“臣闻登山之神有 俞儿 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春秋》典籍数而知, 仲父 何从识‘ 俞儿 ’,岂有异人传异事, 张华 《博物》总堪疑。”词语解释:俞允 拼音:yú yǔn
《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 五代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 太祖 怒甚,起, 普 亦随之, 太祖 入宫, 普 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臣妄陈大计,皆承俞允。”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日前呈请改革政治,曾云如蒙恩准,当静候调遣,虽蹈汤火,亦所不辞。现已悉蒙俞允,自应亟践前言,维兹危局。”词语解释:俞咈 拼音:yú fú
犹言赞成和反对。咈,犹言否、不行。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稍存俞咈词,不害于喁唱。”词语解释:俞拊 拼音:yú fǔ
即 俞跗 。相传为 黄帝 时的良医。《汉书·艺文志》:“《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黄帝 时医也。”《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 岐伯 、 俞拊 ,中世有 扁鹊 、 秦和 ,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 兴有 仓公 。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详“ 俞跗 ”。
词语解释:俞跗 拼音:yú fū
传说为 黄帝 时良医。《鹖冠子·世贤》:“ 卓襄王 问 庞煖 曰:‘夫君人者亦为其国乎?’ 庞煖 曰:‘王独不闻 俞跗 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淮南子·人间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 扁鹊 俞跗 之巧,犹不能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皆曰 俞跗 、 扁鹊 、 和 、 缓 、 仓公 之流,必能治病,何不勿死?”词语解释:俞然 拼音:yú rán
安然,安定的样子。《吕氏春秋·知分》:“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高诱 注:“俞,安。”词语解释:俞纳 拼音:yú nà
应允;接受。词语解释:俞柎 拼音:yú fù
即 俞跗 。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俞柎 之为毉也,搦脑髓,束盲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復为生。”词语解释:俞水 拼音:yú shuǐ
古河流名,一名 宕渠水 ,即今 四川 南江 及其下游 渠江 。古有 賨 族聚居水滨,善歌舞, 汉 《巴俞舞》即出于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巴俞 宋 蔡 , 淮南 于遮” 裴骃 集解引 晋 郭璞 曰:“ 巴 西 閬中 有 俞水 , 獠 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 汉高 募取以平 三秦 。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词语解释:俞穴 拼音:shù xué
即穴位。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前辈》诗:“更参九鍼法,俞穴别肤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