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樽俎玉俎燕俎高俎肴俎胙俎醪俎简墨尊俎
尊俎刀俎牲俎瑶俎象俎肵俎鐏俎素俎
鼎俎陈俎彝俎嘉俎膰俎进俎折冲樽俎繁俎
雕俎芳俎彻俎鱼俎豆俎五俎折冲尊俎缩俎
杂俎折俎星俎房俎代越庖俎边俎牢俎燖俎
五杂俎越俎三俎负俎阼俎椒俎旷俎 

词语解释:樽俎  拼音:zūn zǔ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词语解释:尊俎  拼音:zūn zǔ
(1).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几。《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南归》诗:“天际张帷列尊俎,君歌声酸辞且苦。” 清 唐甄 《潜书·交实》:“子何为不祭?曰:无以供尊俎也。”
(2).常用为宴席的代称。《战国策·齐策五》:“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 宋 姜夔 《法曲献仙音·张彦远官舍》词:“树鬲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 明 何景明 《送杭宪副兵备天津》诗:“莫笑谈兵尊俎上,书生元不为封侯。”
词语解释:鼎俎  拼音:dǐng zǔ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词语解释:雕俎  拼音:diāo zǔ
一种雕绘的木制礼器。祭享时以盛牺牲。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八珍盈彫俎,綺肴纷错重。”
词语解释:杂俎  拼音:zá zǔ
(1).杂录。意谓如菜杂陈于俎,故称。 清 钱谦益 《〈镜古篇〉序》:“盖 郑广文 薈蕞, 段柯古 杂俎之流。”
(2).指斑驳的花纹。
词语解释:五杂俎  拼音:wǔ zá zǔ
亦作“五杂组”。 古乐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词曰:“五杂俎,冈头草。往復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后人仿其作,成为诗体的一种。见 明 冯惟讷 《古诗纪·统论》。 唐 颜真卿 有《三言拟五杂组》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按诗有杂体:一曰抝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十五曰五杂俎体。”
词语解释:玉俎  拼音:yù zǔ
古代祭祀、设宴时,用以盛牲的礼器。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赋》:“兰肴御兮玉俎陈,雅音奏兮文虞罗。”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宴曲水》诗:“金觴摇荡,玉俎推移。”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寮观新乐》:“玉俎映朝服,金鈿明舞茵。”
词语解释:刀俎  拼音:dāo zǔ
(1).刀和砧板。宰割的工具。《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韩诗外传》卷八:“三公之位,我知其贵於刀俎之肆矣;万钟之禄,我知其贵於屠羊之利矣。” 韩瀚 《山河曲·西北坡》:“天将曙,告英雄将士,糖弹杀人胜刀俎。”
(2).宰割。 清 遯庐 《童子军·谋劫》:“难道轰轰烈烈的大丈夫,平白地受人刀俎么!”
(3).喻极危险的境地。 清 钱谦益 《继母吴氏加赠淑人制》:“付餘年於血泪之内,九死而一生;出遗孤於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
词语解释:陈俎  拼音:chén zǔ
陈设俎豆。意谓会盟,止息干戈。《后汉书·仲长统传论》:“用明居晦,回泬於曩时;兴戈陈俎,参差於上世。”
词语解释:芳俎  拼音:fāng zǔ
对祭祀用盛牲器具的美称。芳,言馨香洁净。《宋史·乐志七》:“笙鏞备乐,茧栗陈牲。乃迎芳俎,以荐高明。”
词语解释:折俎  拼音:shé zǔ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词语解释:越俎  拼音:yuè zǔ
见“ 越俎代庖 ”。
词语解释:越俎代庖  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语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原意谓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祭等人也不越过樽俎去代他办席。后因以“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一时承乏,方慙越俎以代庖;数月为真,更愧操刀而制锦。” 宋 陈亮 《又与吕伯恭正字书》:“大著何不警其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测井渫不食乎?” 郭沫若 《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秀才还不便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昆曲《十五贯·见都》:“本院既委贵府监斩,就当谨守职责。为何擅离职守,越俎代庖。”亦省作“ 越俎 ”。《明史·许士柔传》:“未有追咎元年之史官,詆为越俎者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描鸞刺凤之事,闺阁中人人皆晓,无俟予为越俎之谈。” 蔡东藩 《慈禧太后演义》第二九回:“朝廷自由权衡,不必他们越俎。”
词语解释:燕俎  拼音:yàn zǔ
(1).宴饮。亦指宴席。燕,通“ 宴 ”。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女童队》:“凤歌谐律,方资燕俎之欢;鷺羽分庭,忽集寿山之下。”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嘉与臣工,肃陈燕俎,礼元侯於三夏,谐庶尹於九成。” 宋 苏轼 《瀛州赐大辽贺坤成节人使回程御筵口宣》:“方次边城,少休候馆。宜颁燕俎,以劳归驂。”
(2).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
词语解释:牲俎  拼音:shēng zǔ
祭祀时盛牲的礼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其礼仪祭器,一如太庙之制,惟不设牲俎,不行饮福受胙礼,王公不陪祭。”
词语解释:彝俎  拼音:yí zǔ
泛指礼器。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白帝》:“载列笙磬,式陈彝俎,灵罔常怀,惟德是与。”
词语解释:彻俎  拼音:chè zǔ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国语·鲁语下》:“祭 悼子 , 康子 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飫则退。” 韦昭 注:“祭毕彻俎,不与 康子 宴饮也。” 唐 韦述 《对归胙判》:“既而三献,彻俎,肆尸还。”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恩义两得其当,情文皆尽其详,彻俎云初,均釐甚广。”
词语解释:星俎  拼音:xīng zǔ
明丽的祭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汉宗庙乐舞辞》:“云軿临降久,星俎荐陈丰。”
词语解释:三俎  拼音:sān zǔ
指猪、鱼、肉脯。《礼记·玉藻》:“朝服以食,特牲三俎。” 郑玄 注:“三俎,豕、鱼、腊。”
词语解释:高俎  拼音:gāo zǔ
放在高桌上的砧板。一说,指供瞭望用的车上的高台。《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裴駰 集解:“ 如淳 曰:‘高俎,几之上。’ 李奇 曰:‘军中巢櫓方面,人谓之俎也。’”
词语解释:瑶俎  拼音:yáo zǔ
玉俎。古代祭祀、设宴时用以陈牲的礼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齐太庙乐歌》:“桂尊既涤,瑶俎既薰。”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瑶俎既已丽奇,雕盘復为美玩。” 唐 徐彦伯 《仪坤庙乐章·金奏》:“瑶俎既列,雕桐发声。”
词语解释:嘉俎  拼音:jiā zǔ
谓祭祀时的俎实。《宋书·乐志二》:“釃醴具登,嘉俎咸荐。”《宋史·乐志七》:“鼎实嘉俎,乐备登歌。”
词语解释:鱼俎  拼音:yú zǔ
古代祭祀时盛鱼牲的器具。《仪礼·少牢馈食礼》:“妇赞者执敦稷以授主妇,主妇兴受,坐设于鱼俎南。”
词语解释:房俎  拼音:fáng zǔ
周 时祭器。俎,谓俎几。《礼记·明堂位》:“俎, 有虞氏 以梡, 夏后氏 以嶡, 殷 以椇, 周 以房俎。” 郑玄 注:“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於堂房。” 孔颖达 疏:“按《诗》注云:其制,足间有横,下有跗。似乎堂后有房。”《后汉书·马融传》:“山罍常满,房俎无空。”参见“ 房烝 ”。
词语解释:房烝  拼音:fáng zhēng
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半解之体升于大俎。烝,升。《国语·周语中》:“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立飫;则有房烝;亲戚宴饗,则有餚烝。” 韦昭 注:“房,大俎也。《诗》云:‘籩豆大房’,谓半解其体,升之房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体荐谓半解其体,而荐之,设几而不倚……亦谓之房烝。”
词语解释:负俎  拼音:fù zǔ
《史记·殷本纪》:“﹝ 伊尹 ﹞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於王道。”后以“负俎”为干时以求进用的故实。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士以自衒为不高,女以自媒为不贞,何必委洗耳之峻摽,效负俎之干荣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齐东野人之语》:“ 阿衡 负俎调羹,与羊皮牛口 秦 臣辉映。”参见“ 负鼎 ”。
词语解释:负鼎  拼音:fù dǐng
指 伊尹 背负鼎俎见 汤 ,喻以烹调致 汤 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于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 殷王 期负鼎, 汶水 起垂竿。” 宋 叶适 《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 桐江 笑短弱,负鼎 莘野 嫌豪粗。”后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后汉书·马援传论》:“ 马援 腾声 三辅 ,遨游二帝,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晋书·纪瞻传》:“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劳无负鼎,口不商歌,横逢大运,频烦饕窃。” 唐 崔湜 《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进无负鼎説,退惭补袞诗。”
词语解释:肴俎  拼音:yáo zǔ
盛菜肴的器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妾》:“门内设一几,行炙者置柈其上;转视,则肴俎已满。”
词语解释:象俎  拼音:xiàng zǔ
象牙装饰的置放食品的器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序三》:“十二金釵,朱履弓鞋交错;百千珠斗,兕觥象俎前呈。”
词语解释:膰俎  拼音:fán zǔ
盛膰肉的祭器。亦借指祭肉。《史记·孔子世家》:“ 桓子 受 齐 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 遂行。”《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 孔子 遂行。”
词语解释:豆俎  拼音:dòu zǔ
(1).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明 徐渭 《赠梁尚书公序》:“大者鼎釜,无不告矣;小者豆俎,无不咨矣。”
(2).用以指礼仪。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幼狎櫜鞬,耄肄豆俎。”
词语解释:代越庖俎  拼音:dài yuè páo zǔ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玄英 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陈天华 《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么代越庖俎,还他箇一矢双穿。”参见“ 越俎代庖 ”。
词语解释:越俎代庖  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语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原意谓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祭等人也不越过樽俎去代他办席。后因以“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一时承乏,方慙越俎以代庖;数月为真,更愧操刀而制锦。” 宋 陈亮 《又与吕伯恭正字书》:“大著何不警其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测井渫不食乎?” 郭沫若 《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秀才还不便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昆曲《十五贯·见都》:“本院既委贵府监斩,就当谨守职责。为何擅离职守,越俎代庖。”亦省作“ 越俎 ”。《明史·许士柔传》:“未有追咎元年之史官,詆为越俎者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描鸞刺凤之事,闺阁中人人皆晓,无俟予为越俎之谈。” 蔡东藩 《慈禧太后演义》第二九回:“朝廷自由权衡,不必他们越俎。”
词语解释:阼俎  拼音:zuò zǔ
祭祀时盛祭肉的礼器。阼,通“ 胙 ”。《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命彻阼俎、豆籩,设于东序下。” 郑玄 注:“阼俎,主人之俎。”《仪礼·有司》:“阼俎,羊肺一,祭肺一,载于一俎。”
词语解释:胙俎  拼音:zuò zǔ
(1).谓主人饮食之俎。胙,东阶,主人之位。俎,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口之具。胙,通“ 阼 ”。《周礼·天官·膳夫》:“凡王祭祀,宾客食,则彻王之胙俎。”
(2).古代祭祀时陈置祭肉之俎。《金史·礼志一》:“太祝持胙俎进。”
词语解释:肵俎  拼音:qí zǔ
敬尸之俎。古代祭祀时用以盛牲体心舌之器。《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升肵俎,鼏之,设于阼阶西。” 郑玄 注:“肵,谓心、舌之俎也。《郊特牲》曰:‘肵之为言敬也。’言主人之所以敬尸之俎。”《礼记·曾子问》:“祭殤不举﹝肺﹞,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
词语解释:进俎  拼音:jìn zǔ
进献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礼器。《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晋 潘尼 《东武馆赋》:“膳夫进俎,虞人献鲜。”《新唐书·礼乐志二》:“太祝各帅斋郎进俎。”《金史·乐志上》:“进俎,奏《丰寧之曲》。”
词语解释:五俎  拼音:wǔ zǔ
五样祭品。《礼记·玉藻》:“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郑玄 注:“三俎,豕、鱼、腊……五俎,加羊与其肠胃也。” 明 邵璨 《香囊记·供姑》:“香柔丝嫩甲、未必成五俎。”
词语解释:边俎  拼音:biān zǔ
指祭祀。 宋 王珪 《使相韩琦母罗氏追封文安郡太夫人制》:“眷维同德之臣,赋政于外,方予升配三后,虽不得预于边俎,岂不兴念亲之感乎?”
词语解释:椒俎  拼音:jiāo zǔ
椒盘。 清 陈维崧 《东风第一枝·丁巳元日大雪是日迎春》词:“小阑边飘瞥紆迴,点缀辛盘椒俎。”
词语解释:醪俎  拼音:láo zǔ
指酒肉祭品。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湘 设席感动,置醪俎再拜以奠。”一本作“ 醪酒 ”。
词语解释:鐏俎  拼音:zūn zǔ
樽俎。借指宴席,宴会。《南史·梁纪下·元帝》:“ 放勛 寂於 姑射 ,犹使鐏俎有归。”
词语解释:折冲樽俎  拼音:zhé chōng zūn zǔ
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衝席上者也。” 晋 张协 《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隋 王通 《中说·王道》:“ 通 闻邇者悦,远者来,折衝樽俎可矣,何必临边。”《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 庆历 初, 刘六符 来,执政不能折衝樽俎,只烦一介之使,坐致二十万物。匱膏血以奉外敌。”亦作“ 折衝尊俎 ”。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折衝尊俎谈兵畧,还记五湖船,烟波约。”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幸而 茅先生 还能够和他们折冲尊俎,所以至今还没有闹开。”
词语解释:折冲尊俎  拼音:zhé chōng zūn zǔ
见“ 折衝樽俎 ”。
词语解释:折冲樽俎  拼音:zhé chōng zūn zǔ
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衝席上者也。” 晋 张协 《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隋 王通 《中说·王道》:“ 通 闻邇者悦,远者来,折衝樽俎可矣,何必临边。”《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 庆历 初, 刘六符 来,执政不能折衝樽俎,只烦一介之使,坐致二十万物。匱膏血以奉外敌。”亦作“ 折衝尊俎 ”。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折衝尊俎谈兵畧,还记五湖船,烟波约。”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幸而 茅先生 还能够和他们折冲尊俎,所以至今还没有闹开。”
词语解释:牢俎  拼音:láo zǔ
古代祭祀时盛牺牲的礼器。《梁书·萧子云传》:“载革牢俎,德通神明。”
词语解释:旷俎  拼音:kuàng zǔ
犹越俎。谓超越本职,干预他事。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旷俎应遭詬,侵庖必受讥。”
词语解释:简墨尊俎  拼音:jiǎn mò zūn zǔ
谓文墨交往,宴饮游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国初 太宗 建 太寧军 节,公謁之,倾意投接,为掌书记,游从觴咏,情礼深原。公长於 太宗 ,简墨尊俎,常以兄呼之。”
词语解释:素俎  拼音:sù zǔ
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白木制的礼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湘州祭虞舜文》:“咨 尧 授 禹 ,素俎采堂。” 南朝 梁 刘令娴 《祭夫徐敬业文》:“素俎空乾,奠觴徒溢。”《隋书·礼仪志一》:“於是改用素俎,并北郊置四海座。五帝以下,悉用蒲席藁荐,并以素俎。”《通典·礼二》:“ 梁武帝 即位南郊……器以陶匏素俎,席用藁秸。”
词语解释:繁俎  拼音:fán zǔ
丰盛的肴馔。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繁俎綺错,羽爵飞腾。”
词语解释:缩俎  拼音:suō zǔ
谓祭品纵陈于俎。《仪礼·公食大夫礼》:“鱼七,缩俎寝右。” 贾公彦 疏:“缩,纵也。鱼在俎为纵。”
词语解释:燖俎  拼音:xún zǔ
(1).指熟热的祭牲。 宋 胡铨 《建康府卞公祠堂记》:“又有燅俎以侑食,腹胙以倞福,以至十伦之义,吁亦众矣。”
(2).指加热祭牲。 明 王志坚 《表异录·祭祷》:“祭宗庙物曰缩鬯萧艾,温祭物曰燅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