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俎豆 拼音:zǔ dòu
(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汉 班固 《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 文端 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垂奕叶箕裘。”
(2).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 畏垒 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3).引申指崇奉。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 歷下 者下一鍼砭。”词语解释:俎实 拼音:zǔ shí
俎上所盛祭献的食品。《周礼·夏官·量人》:“掌丧祭奠竁之俎实。”《史记·礼书》“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鱼” 裴骃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臑孰之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昭事是肃,俎实非馨。” 李周翰 注:“俎谓祭器也,实谓祭物也。”词语解释:俎几 拼音:zǔ jǐ
亦作“ 俎机 ”。
(1).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宋史·乐志八》:“执事骏奔,肃将俎几。神其顾歆,永锡多子。”
(2).俎形如几,故称。切肉用的砧板。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汉祖 之平生可考而知也,委 太公 于俎机而无营救意。”词语解释:俎簋 拼音:zǔ guǐ
俎和簋,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两种礼器。俎载牲体,簋盛黍稷。《周礼·春官·小史》:“大祭祀,读礼灋,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 郑玄 注:“俎簋,牲与黍稷。”词语解释:俎醢 拼音:zǔ hǎi
(1).剁成肉酱。
(2).肉酱。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回回香料》:“其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形类地榭,极香。”词语解释:俎羞 拼音:zǔ xiū
指祭祀时呈献的珍馐美味。因置于俎上,故称。 唐 徐浩 《谒禹庙》诗:“负责故乡近,朅来申俎羞。” 唐 李翱 《祭中天王文代河南郑尹作》:“且荐中素,非陈俎羞,请俟踰月,乃列牲牢。”词语解释:俎上肉 拼音:zǔ shàng ròu
砧板上的肉,谓任人宰割,无可逃避。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后因以“俎上肉”比喻任人欺压蹂躏而无力反抗者。《晋书·孔坦传》:“今由俎上肉,任人膾截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这叫我更加知道 中国 是块俎上肉,强盗们到处横行。”词语解释:俎味 拼音:zǔ wèi
指祭祀用食品。因牲体置于俎上,故称。《文选·张华〈鹪鹩赋〉》:“毛弗施於器用兮,肉不登乎俎味。” 吕向 注:“肉不为俎豆之实。”词语解释:俎樽折冲 拼音:zǔ zūn zhé chōng
指在会盟的席上或外交谈判中制胜对方。《续资治通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许国之忠,应变之略,隐然有俎樽折衝之风。”参见“ 折衝尊俎 ”。
词语解释:折冲尊俎 拼音:zhé chōng zūn zǔ
见“ 折衝樽俎 ”。词语解释:俎拒 拼音:zǔ jù
俎足中央的横木。《仪礼·少牢馈食礼》:“长皆及俎拒。” 郑玄 注:“拒读为介距之距。俎距,脛中当横节也。” 贾公彦 疏:“距为俎足中央横者也。”词语解释:俎机 拼音:zǔ jī
见“ 俎几 ”。
词语解释:俎几 拼音:zǔ jǐ
亦作“ 俎机 ”。
(1).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宋史·乐志八》:“执事骏奔,肃将俎几。神其顾歆,永锡多子。”
(2).俎形如几,故称。切肉用的砧板。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汉祖 之平生可考而知也,委 太公 于俎机而无营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