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配侑 拼音:pèi yòu
配食,祔祭。《清史稿·礼志五》:“復增祀 忠义公 图尔格 、 昭勋公 图赖 , 昭勋 为 直义 子, 忠义 为 弘毅 子,父子配侑,世尤荣之。”词语解释:劝侑 拼音:quàn yòu
谓劝人喝酒、吃饭。 汉 马融 《长笛赋》:“食举《雍》彻,劝侑君子。”《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六年》:“帝每日於苑中林亭间盛陈酒饌……帝与宠姬为一席,略相连接,罢朝即从之,更相劝侑,酒酣殽乱,靡所不至。” 郭沫若 《苏联纪行·日记·六月二十八日》:“我们在旅馆里吃了中饭才不久,实在没有方法再吃,但经不过 齐老 的恳切劝侑,结果还是喝了三杯伏特加。”词语解释:献侑 拼音:xiàn yòu
(1).指古祭礼中主人献酒于侑尸者(即陪侍“尸”之人)。《仪礼·有司》:“尸升筵,立于筵末。主人酌献侑,侑西楹西北面,拜受爵,主人在其右,北面答拜。” 贾公彦 疏:“此则以其献尸讫即献侑,中閒无别酢酬之事,故不洗。”
(2).劝酒助兴。《宋史·乐志十二》:“爰展献侑,酌则三兮。” 宋 张耒 《寄杨应之》诗:“行当酿秫从子游,更以新诗相献侑。”词语解释:妥侑 拼音:tuǒ yòu
《诗·小雅·楚茨》:“以妥以侑。” 毛 传:“妥,安坐也;侑,劝也。”后以“妥侑”谓劝酒。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饮至妥侑,延进瞽朦。” 清 魏祝亭 《两粤猺俗记》:“ 粤 以东则以七月望日,俾两髻男,三髻女,衣五彩裾,歌且舞以妥侑焉。”词语解释:升侑 拼音:shēng yòu
谓提高到配享的地位。《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帝即位,但以 宣祖 太祖 更配,於是合祭天地,始奉 太祖 升侑焉。”《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司议以 懿德皇后 配享 太宗 庙室,或言 淑德 实当升侑,议久未决。”词语解释:登侑 拼音:dēng yòu
谓进行侑祭。《宋史·乐志七》:“合祀丘泽,登侑祖宗。”词语解释:独侑 拼音:dú yòu
(1).谓只劝食。《仪礼·少牢馈食礼》:“尸告饱,祝西面于主人之南,独侑不拜。”
(2).犹言自斟,自饮。 宋 苏轼 《寄傲轩》诗:“醉哦旁若无,独侑一尊醁。”词语解释:诏侑 拼音:zhào yòu
劝告。《礼记·礼器》:“ 周 坐尸,詔侑武方。” 郑玄 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方,犹常也。告尸行节,劝户饮食无常。” 孔颖达 疏:“詔,告也。侑,劝也。”词语解释:降侑 拼音:jiàng yòu
犹赐助。给予佐助。《新唐书·黎干传》:“今以 神尧 降侑 含枢纽 ,而 太宗 仍配上帝,则 枢纽 上帝佐也。”词语解释:乐侑 拼音:lè yòu
指天子、诸侯举食时所奏之乐。语本《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 贾公彦 疏:“案《论语·微子》云:亚饭,三飰,四饭。 郑 云:皆举食之乐。彼诸侯礼尚有举食之乐,明天子日食有举食之乐可知。”《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食举歌之三》:“饔人进羞乐侑作,川潜之膾云飞臛。”词语解释:胙侑 拼音:zuò yòu
赐以祭肉,赠以束帛,表示亲近。《国语·晋语四》:“王饗醴,命公胙侑。” 韦昭 注:“胙,赐祭肉。侑,侑币。谓既食,以束帛侑公。”词语解释:进侑 拼音:jìn yòu
进祀配享,以已故的功臣贤哲附祭于祖庙。 明 郑晓 《今言》卷一:“时 徐 、 常 、 李 、 邓 、 汤 、 沐 六王俟其卒,进侑,皆 太祖 所定也。”词语解释:三侑 拼音:sān yòu
(1).三劝食。古代贵族大食或祭祀之礼。《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侑,皆令奏鐘鼓。”《史记·礼书》:“三侑之弗食也。” 司马贞 索隐:“礼,祭必立侑以劝尸食,至三饭而后止。每饭有侑一人,故有三侑。既是劝尸,故不相食。”
(2).同“ 三宥 ”。《管子·法法》:“文有三侑,武毋一赦。” 尹知章 注:“侑,宽也。” 石一参 今诠:“侑,通‘宥’。此言用法之严,武事尤重于文事。”词语解释:娱侑 拼音:yú yòu
犹助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后房蓄声伎,皆天下絶妙,清歌艳舞之观,所以娱侑嘉客者,无不曲臻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