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1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一例价例五例判例典例行事举例格例捐例
随例攀例山例语例赛例通例案例押例
年例名例成例试例除例傍州例铁例正比例
前例流例比例分例举例部例榜例法例
凡例月例范例变例食例遵例公例帖例
常例类例破例说例单比例震例违例沿例
恩例体例赎例刑例同例等例适例实例
旧例先例反比例选例起例高例下不为例照例
条例事例贯例达例则例引例俗例滞例
援例义例创例贴例诊例格于成例释例战例

词语解释:一例  拼音:yī lì
(1).一律;同等。《公羊传·僖公元年》:“臣子一例也。”《史记·礼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至於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红楼梦》第十四回:“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便是狗罢,也不能一例而论的。”
(2).一种规则或体制。 宋 张载 《横渠易说·下经》:“ 王弼 於此无咎,又别立一例,只旧例亦可推行。” 宋 真德秀 《跋虞复之<春秋大义>》:“夫《易》之一卦一爻,为义各异,而谓《春秋》以一例该众事可乎?”
(3).犹言照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前两天还不过一例儿的叫声 戴婶子 华太太 。”
(4).一个例证。 郑振铎 《水浒传的演化》八:“这也许是所谓‘师出有名’的一例吧。”
词语解释:随例  拼音:suí lì
按照惯例。《周书·文帝纪上》:“ 天兴 初,徙豪杰於 代都 , 陵 随例迁 武川 焉。” 唐 刘禹锡 《贺赦上皇太子笺》:“某职守有限,不获随例称贺宫庭。”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官 闽 者初亦未知板之漫灭如是,姑亦随例取之。”
词语解释:年例  拼音:nián lì
(1).谓历年如此的常例。 唐 孟浩然 《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宋 范成大 《新岁书怀》诗:“岁华书户笔,年例探梅诗。”《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 山东 人年例,腊日上坟。”
(2). 明 正统 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
(3).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红楼梦》第四九回:“那边 凤姐 打发 平儿 回覆不来,为发放年例正忙着呢。”
词语解释:前例  拼音:qián lì
先前的事例。《南齐书·陆慧晓传》:“ 融 ( 王融 )曰:‘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南史·王俭传》:“ 鲁 有 灵光殿 , 汉 之前例也。”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三:“灭蝗、治水、救灾的伟大群众运动,收到了史无前例的效果。”
词语解释:凡例  拼音:fán lì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又《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 杜预 注:“此言凡例,乃 周公 所制礼经也。”后因以“凡例”指体制、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仇兆鳌 注:“森然起例,谓碑文体製。”《朱子语类》卷六六:“ 夫子 作传,亦略举一端以见凡例而已。”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古人题旐及题墓必加国号,如曰‘ 唐 故’、‘ 宋 故’,所以表其为何代之人……此其凡例也。”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自序门当属叙述编譔体例及序,于卷首无自序凡例知之。”如:关于这部手册的编写体例,我们已经在“凡例”中作了说明。
词语解释:常例  拼音:cháng lì
(1).常规;惯例。《晋书·贾充传》:“至於 周 之 公旦 , 汉 之 萧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北齐书·樊逊传》:“才高不依常例。”《水浒传》第三八回:“往常时,但是发来的配军,常例送银五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
(2).“常例钱”的略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旧规但是老爹们来,只在省城住下,写个諭帖,知会我们开本花名册来,秀才廪银中,扣出一个常例,一同送到。”《说岳全传》第七回:“他们可有常例送来么?”参见“ 常例钱 ”。
词语解释:常例钱  拼音:cháng lì qián
按惯例送的钱。旧时官员、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水浒传》第三七回:“新到配军,如何不送常例钱来与我!”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 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 蒙古 色目 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
词语解释:恩例  拼音:ēn lì
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 元 王恽 《贺正口号》:“岁岁大酺恩例溥,自慙虚薄仰皇扃。”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 雍正 时有詔,廪贡得与銓选。君又以恩例授县令职。”
词语解释:旧例  拼音:jiù lì
以前的事例或条例
词语解释:条例  拼音:tiáo lì
(1).著作的义例、体例。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往者略依 胡毋生 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后汉书·郑兴传》:“﹝ 刘歆 ﹞美 兴 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话,及校《三统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至 邓璨 《晋纪》,始立条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然不述作者之意,但於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於卷首,盖亦辑略之意。”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予於癸丑秋,奉命视学 山 左,校閲之暇,咨访耆旧,广为搜索。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成书二十四卷。”
(2).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的组织、职权等的法律文件。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若纵而不括,以养贼徒, 蜀州 大弊,必是未息。天恩允此请,乞作条例括法。”《宋史·神宗纪一》:“甲子, 陈升之 、 王安石 创置三司条例,议行新法。”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待其敝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矣。” 浦安修 《赤子之心》:“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国防建设事业上。参加会议,了解情况,参与各种条例、条令的制定和修改。”
(3).泛指分条订立的章程、规则。《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 真人 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復犯,身当即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文勤》:“ 谢薌泉 巡南漕归,告余曰:‘见公所定条例,每项皆有宽饶餘利,使人乐於从事’。”
(4).逐条列举。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元贞陈言》:“其言虽泛滥,至其条例时弊处,沉著痛快。”
词语解释:援例  拼音:yuán lì
引用成例。 唐 李德裕 《赐回鹘嗢没斯等诏》:“若一处开恩,必自兹援例。” 元 李翀 《日闻录》卷一:“国朝 杭城 每岁三月初八日迎佛会,有一士人建言,欲援例迎夫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有 山西 商,居京师信成客寓,衣服僕马皆华丽,云且援例报捐。”
词语解释:价例  拼音:jià lì
指依法所定之价。 宋 李纲 《乞本司自备钱本煎盐奏状》:“每斤价例日渐增长,厚例悉归商贾,民间日食贵盐。” 宋 张元干 《满庭芳》词:“ 庐陵 米,还知价例,毫髮更无差。”
词语解释:攀例  拼音:pān lì
援引为例。《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 见了此词,大悦,不许后人攀例,赐盏与之。”
词语解释:名例  拼音:míng lì
(1).著述的体例。 晋 范宁 《〈穀梁传集解〉序》:“於是乃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説。” 杨士勋 疏:“商畧名例者,即 范 氏别为畧例百餘条是也。”
(2).旧时律书的首篇,犹今之总则,包括刑名与体例。《晋书·刑法志》:“律之名例,非正文而分明也……法律中诸不敬,违仪失式,及犯罪为公为私,藏入身不入身,皆随事轻重取法,以例求其名也。”《唐律疏议·名例》:“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故以名例为首篇。”
词语解释:流例  拼音:liú lì
流传下来的惯例。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别有众中称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 唐 白居易 《对酒》诗之五:“眼前流例君看取,且遣琵琶送一杯。”
词语解释:月例  拼音:yuè lì
每月照例支给的费用。《红楼梦》第三六回:“姨娘们的丫头月例,原是人各一弔钱,从旧年他们外头商量的,姨娘们每位丫头,分例减半,人各五百钱。”《红楼梦》第九三回:“ 贾芹 给庵中那些人领了月例银子。”
词语解释:类例  拼音:lèi lì
类别与体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例极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宋 世诸家,虽咸有书目载於《文献通攷》,其类例悉不能详。”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自《太玄》推而极之,至于他书,其类例悉準是。”
词语解释:体例  拼音:tǐ lì
(1).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宋书·傅隆传》:“ 汉 兴,始徵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紕繆,首尾脱落,难可详论。” 清 恽敬 《答来卿书》:“而其用意用法之巧胜,有不可胜求者,略举数篇,以为体例。” 王鹏运 《〈彊邨词〉序》:“拙集既用《味梨集》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拟《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较大方。”
(2).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3).成规;惯列。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无那舞蹈扬尘体例,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 郭沫若 《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 正考父 的《鼎铭》是法诫语,不合体例,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词语解释:先例  拼音:xiān lì
以前的事例。《梁书·袁昂传》:“虽礼无明据,乃事有先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 蒋冰如 已决定请 金小姐 在校里当级任教师,虽然尚无先例, 冰如 却有充分理由。”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种经历却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词语解释:事例  拼音:shì lì
(1).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南史·褚彦回传》:“ 彦回 让司徒,乃与僕射 王俭 书,欲依 蔡謨 事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臣﹞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讲读。”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于忠肃公神道碑》:“此可为作文避讳者增一事例。”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核’。”
词语解释:义例  拼音:yì lì
(1).阐明义理的事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魏书·张吾贵传》:“三旬之中, 吾贵 兼读 杜 服 ,隐括两家,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
(2).著书的主旨和体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太原 王劭 又録 开皇 、 仁寿 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準《尚书》。”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唐 五代 史书皆公( 欧阳修 )手所修,然义例絶有不同者。”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余编《桐城文録》,义例多与 存庄 手订。”
词语解释:五例  拼音:wǔ lì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词语解释:山例  拼音:shān lì
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蛮俗·款塞》:“ 乾道 丁亥, 静江 猺 犯边, 范石湖 檄余白事帅府,与闻团结边民之事。 猺 人计穷,出而归命,乃诣帅府纳款,其词曰:‘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儿带刀同一边,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杀之也。” 明 陆深 《燕闲录》:“顷见 盘瓠蛮 《誓状》云:‘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蛮言诛杀也。” 明 曹学铨 《桂林风谣》:“法依山例峻,歌叠浪花新。”
词语解释:成例  拼音:chéng lì
犹先例,惯例。《周书·萧大圜传》:“昔 汉 明 为《世祖纪》, 章帝 为《显宗纪》, 殷 鉴不远,足为成例。” 明 袁宏道 《偶成》诗:“京师重拜客,酬答有成例。”《清史稿·食货志一》:“列朝因时制宜,不拘成例。” 叶圣陶 《隔膜·一生》:“他们心里原有个成例:田不种了,便卖耕牛。”
词语解释:比例  拼音:bǐ lì
(1).谓比照事例、条例。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三状》:“夫以资涂用人,不问能否,比例从事,不顾是非,此最国家之弊法。”《明史·姜志礼传》:“继此而封,尚有 瑞 、 惠 、 桂 三王也,倘比例以请,将予之乎?不予之乎?”
(2).可作比照的事例、条例。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法令比例,吏断决也。文吏治事,必问法家。”《南齐书·王僧虔传》:“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復具言。”《红楼梦》第二二回:“ 贾璉 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 林妹妹 就是例。往年怎么给 林妹妹 做的,如今也照样给 薛妹妹 做就是了。’”
(3).比拟;比较。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古之作者,择言以对待,援义以比例,虽在约举,罔不昭灼。”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四章:“观诸工,则洋货成自机器,物美价亷,最易畅铺,旧日製造之款式既拙,费工且较洋货尤多,不待比例已可决其必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
(4).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如:合唱队里女学生比例太高,要增加男生。
(5).两个同类数相互比较,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如:这个牧区,成人与儿童的比例约为三比一。
(6).指一种事物受他事物影响,而随之增减升降的关系。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生活之于苦痛,二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与主张生活之欲之度为比例。”
(7).当两个比a:b和c:d的比值相等时,称这四个量a、b和c、d成比例,记作a:b=c:d。
词语解释:范例  拼音:fàn lì
可以当做模范的事例。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无名山的一举攻克,全歼了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人民日报》1977.9.30:“这一胜利,大长了 非洲 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气焰,为 非洲 人民互相支援,联合抗击超级大国的侵略树立了一个范例。”
词语解释:破例  拼音:pò lì
突破常例。 唐 司空图 《戏题试衫》诗:“从此玉皇须破例,染霞裁赐地仙衣。” 宋 朱熹 《答陈同甫书》:“大字甚荷不鄙,但寻常不欲为寺观写文字,不欲破例,此亦拘儒常态。” 明 张居正 《答宫端吴泽峰书》:“方欲为公昭雪,致之亨衢,而大疏适至,故特破例为请於上。”《红楼梦》第九五回:“我进京以来,素无人知,今日你来破例,恐将来缠绕不休。” 巴金 《灭亡》第六章:“ 李静淑 底要求倒有点使她底父亲为难了。在他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他底女儿在中学毕业已经是破例的了。”
词语解释:赎例  拼音:shú lì
赎罪的条例。《明史·刑法志一》:“是时重修条例,奏定赎例……大抵赎例有二:一罚役,一纳钞,而例復三变。” 清 全祖望 《陈卜年志》:“ 管村 之子 承勋 前往救父,时 陕中 开赎例, 管村 之故人裒金五千,以与 承勋 , 管村 得赎免死。”
词语解释:反比例  拼音:fǎn bǐ lì
在相关的a和b两个量中,如果其中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简称反比。
词语解释:贯例  拼音:guàn lì
关于发行和使用钞票的规定。《金史·食货志三》:“交钞之制,外为阑,作花纹,其上衡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宰臣奏:‘旧立交钞法,凡以旧易新者,每贯取工墨钱十五文。至 大定 二十三年,不拘贯例,每张收八文,既无益於官,亦妨钞法,宜从旧制便。’”
词语解释:创例  拼音:chuàng lì
谓首创之事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考之往古,妇人未有以年谱传者。 昌文 此作,不知所本,似是创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梁 唐 两朝的几个皇帝,靠武力劫夺地位,这是军阀本色,倒也不算创例。”
词语解释:判例  拼音:pàn lì
又称“案例”。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
词语解释:语例  拼音:yǔ lì
用语的惯例。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语缓例》:“ 昭 十六年《左传》:‘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急言之,则是‘比耦以艾杀此地’耳。乃以‘比’上更加‘庸次’二字, 杜 注遂训为用次更相从耦耕矣。皆由不达古人语例故也。按《方言》曰:‘庸、恣、比、侹、更、迭,代也。’庸、恣、比三字,即本《左传》。恣与次通。”
词语解释:试例  拼音:shì lì
考试条例。《元史·选举志一》:“若无品级,止依试例从优銓注。”
词语解释:分例  拼音:fēn lì
(1).常规。《水浒传》第十九回:“﹝ 朱贵 ﹞忙叫酒保安排分例酒来。”
(2).指按定例发放的钱物。《元史·世祖纪七》:“ 杭 、 苏 、 嘉兴 三路办课官吏,额外多取分例,今后月给食钱,或数外多取者罪之。”《红楼梦》第三六回:“如今太太屋里有四个大的,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
词语解释:变例  拼音:biàn lì
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词语解释:说例  拼音:shuō lì
序言。 章炳麟 《文学说例》:“今为説例,率取文学与雅故神恉相关者,观其会通,都为一牒,以俟达者云尔。”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九:“说例相当于序文,是编辑者的公开宣言,怎么会有了毛病。”
词语解释:刑例  拼音:xíng lì
惩罚罪犯的法规条例。《晋书·刑法志》:“古典刑不上大夫,今士人有犯者,谓宜如旧,不在刑例,则进退为允。” 清 郭嵩焘 《拟陈洋务疏》:“ 中国 刑例,有万非西洋所能行者。”
词语解释:选例  拼音:xuǎn lì
选任官吏的成规。《晋书·伍朝传》:“刺史 刘弘 荐 朝 为 零陵 太守,主者以非选例,不听。”
词语解释:达例  拼音:dá lì
通例;常例。《镜花缘》第五二回:“《春秋》有达例,有特笔:即如旧史所载之日月则从其日月,名称则从其名称,以及盟则书盟,会则书会之类,皆本旧史,无所加损,此为达例。”
词语解释:贴例  拼音:tiē lì
贴出的条例。《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今思表文篇幅稍长,难以责之风檐寸晷,而其中一定字面,或偶有错落,輒干贴例,未免仍费检点。”参见“ 贴出 ”。
词语解释:贴出  拼音:tiē chū
(1).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贴出》:“ 元 《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称为贴出。
词语解释:典例  拼音:diǎn lì
可依为准则的成例。 唐 白居易 《萧俛一子回授三从弟伸制》:“当延赏於胤嗣,愿推恩於友爱;厥有典例,因而从之。” 明 何大复 《赠李仲良耆老序》:“州县乡各置一老,使任捕詰,虽非典例,亦便宜所可举者也。”《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至南州羣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 平西 之典例在。”
词语解释:赛例  拼音:sài lì
榜样,可以相比的例子。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拔剑砍车辕科]东西南北,兀谁的隐讳了狼的去向,把这车辕儿做个赛例者。”
词语解释:除例  拼音:chú lì
免除的范围。《梁书·武帝纪中》:“ 齐 世王侯封爵,悉皆降省。其有効著艰难者,别有后命。惟 宋 汝阴王 不在除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审时遇有孤穷残疾之人,不在除例者,另暗记之。”
词语解释:举例  拼音:jǔ lì
于类似事物中,举出一二,以况其馀。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汪中》:“凡此四科,无劳举例。”
词语解释:食例  拼音:shí lì
被吃的行例。《南史·贼臣传·侯景》:“及 景 死, 僧辩 截其二手送 齐文宣 ,传首 江陵 ,果以盐五斗置腹中,送于 建康 ,暴之于市。百姓争取屠膾羹食皆尽,并 溧阳主 亦预食例。”
词语解释:单比例  拼音:dān bǐ lì
等号两边都由单比组成的比例式。如a:b=c:d
词语解释:同例  拼音:tóng lì
一例,同样。《晋书·周札传》:“ 札 在 石头 ,忠存社稷,义在亡身……臣谓宜与 周顗 戴若思 等同例。”《通典·刑八》:“如 郑善果 官位不卑,纵令犯罪,不可与诸囚同例。”
词语解释:起例  拼音:qǐ lì
(1).定出体例;创立凡例。 钱仲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2).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词语解释:则例  拼音:zé lì
(1).成规;定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曹 郡王 以元舅特除兼中书令,下度支给俸。有司言:‘自来未有活中书令请受则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説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二:“如今一般则例,都是随粮附征。”
(2). 清 代指汇集《会典》的新例疑义等所编成的行政法典。如:《户部则例》《工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理藩院则例》《内务府则例》《处分则例》等。
词语解释:诊例  拼音:zhěn lì
(1).看病的条例。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听说北新书局之办《北新半月刊》,就因为在《语丝》上不能自由登载广告的缘故。但自从移在 上海 出版以后,书籍不必说,连医生的诊例也出现了,袜厂的广告也出现了。”
(2).诊治疾病的例子。如:临床诊例。
词语解释:行事举例  拼音:xíng shì jǔ lì
事无成法可循,援引旧例以行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行事举例:今朝廷行事,有法所不载者,必举例以行。然自 南朝 已始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行事举例不始于南朝》:“ 吴虎臣 以行事举例始於 南朝 ,欲用 江夷 领詹事, 王淮 引 谢琰 之例以相格。不知《周礼》士师掌狱之八成, 汉 有决事比, 魏 有停年格,皆例也。”
词语解释:通例  拼音:tōng lì
常规;惯例。《魏书·礼志四》:“臣妻事殊,邈然胡 越 ,苟欲引之,恐非通例也。”《朱子语类》卷六九:“阴阳一段只説通例。”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
词语解释:傍州例  拼音:páng zhōu lì
例子;榜样。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一箇斩蛟龙秀士为高第,升堂室今古谁及;一箇射金钱武士为夫壻,韜略无敌,武艺深知。丑和好自有是和非,文和武便是傍州例。”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俺只索含悲忍气,从今后见机莫痴。呀,把这负心的 中山狼 做傍州例。”亦省作“ 傍州 ”。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 韩吏部 李翰林 他今日立下傍州,他每是遭流的罪罪首。”
词语解释:部例  拼音:bù lì
清 代中央各部据以办事的常例成规。 清 王韬 《尚简》:“故吾尝曰:吏胥所据之部例,士子所习之时文,皆可尽付之 祝融 虐燄中而后大快也。”
词语解释:遵例  拼音:zūn lì
依照成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向者从人官给紫衫、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 明 卢象昇 《题请抚臣叶廷桂给由疏》:“一面遵旨悉力防秋,一面遵例给由听考。” 清 魏源 《筹海篇·议款》:“观禁烟新令初颁,各国遵令,即 英国 新至货船,亦遵例具结,而 义律 驶兵船阻其入口。”
词语解释:震例  拼音:zhèn lì
发生地震的例证
词语解释:等例
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
词语解释:高例  拼音:gāo lì
犹范例。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迁 箕卿 於两舘,縶 驥子 於三年,斯匪贪乱之风邪,寧当今之高例也?”
词语解释:引例  拼音:yǐn lì
(1).引用判例。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旁缘出入,引例为弊。”《宋史·刑法志三》:“凡律、令、敕、式或不尽载,则有司引例以决。”
(2).引以为例证。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个作者又引例了 法国 的人民阵线。”
词语解释:格于成例  拼音:gé yú chéng lì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 安公子 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於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词语解释:格例  拼音:gé lì
规则条例。 宋 陈亮 《与王季海丞相书》:“今一任回改官,於格例极易拈掇。丞相若拔擢而用之,必将有为报效者。”《元典章·吏部二·选格》:“ 至元 十九年十月,中书省来呈,定到 江 淮 官员格例,乞照验事都省,逐一定夺。”
词语解释:案例  拼音:àn lì
能作范例的个案:运用典型案例,深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词语解释:铁例  拼音:tiě lì
不可改易的先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或另委他官,别弔仵作无如若辈铁例,总以一检为定,决不更移。”
词语解释:榜例  拼音:bǎng lì
榜样,示范。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七折:“你二人发愿在世,遇而不遇,与天下文人墨士做箇榜例。”
词语解释:公例  拼音:gōng lì
犹言一般的规律。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一章:“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梁启超 《新民说》八:“夫是以动力与反动力相搏,而大争起焉,此实生物天演之公例也。” 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我们知道,动物界有雌雄淘汰的公例:雄的动物,往往有特别美丽的毛羽,可以诱导雌的,才能传种。”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总之,以‘北新’之懒散,而 上海 新书店之蜂起,照天演公例而言,是应该倒灶的。”
词语解释:违例  拼音:wéi lì
(1).违反常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全·禀帖附〈上杨提台〉》:“详请宪臺,以不便违例,未蒙俞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立授 满州 副都统,部臣以违例尼之。”
(2).体育比赛中指违反比赛规则。《体育报》1983.9.30:“裁判员判 栾劲 球拍触网违例。”
词语解释:适例  拼音:shì lì
恰当的例子。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于一件事或一种人,有相反的两种看法,便出来相反的两种议论。‘糟得很’和‘好得很’,‘痞子’和‘革命先锋’,都是适例。”
词语解释:下不为例  拼音:xià bù wéi lì
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老舍 《茶馆》第二幕:“ 王掌柜 ,这儿现在没有人,我借个光,下不为例!”
词语解释:俗例  拼音:sú lì
(1).犹惯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恭勤公》:“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昃始归,徒苦傔从,无益也。’”
(2).民间的习俗。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邗江 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以故有因避被窃者。”
词语解释:释例  拼音:shì lì
阐释他人或自己著作内容的凡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又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歷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显其异同,从而释之,名曰《释例》。将令学者观其所聚异同之説,释例详之也。”
词语解释:捐例  拼音:juān lì
清 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分暂行事例及现行常例两种。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今之由捐例进者,推其本意,不过以官为市而已。”《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而现行事例则否……大抵贡监、衔封、加级、纪録无关銓政者,属现行事例。”
词语解释:押例  拼音:yā lì
唐 杨国忠 所创以任官年限久者得优先授官之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 林甫 薨后, 杨国忠 为左相,兼总銓衡。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杨国忠 为尚书,创为押例,选深者先授官;有文状闕失,许续通,不令駮放。淹滞之流,翕然归美。”
词语解释:正比例  拼音:zhèng bǐ lì
两个量(a与b),如a扩大若干倍,b也扩大若干倍;若a缩小多少倍,b也缩小多少倍,则称a与b成正比例
词语解释:法例  拼音:fǎ lì
指法律条例。《晋书·刑法志》:“改旧律为《刑名》《法例》。”《元典章新集·刑部·取受》:“依不枉法例合决五十七下,殿三年注边远一任。”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及议员既定,而法例所草尚非一二议员允许所能行,又还听其各国立法院所公议。”
词语解释:帖例  拼音:tiē lì
帖附前例。谓依前例量刑。 宋 司马光 《乞不帖例贷配札子》:“又既谓之特旨,当临时断在朝廷,若先令刑部帖例,朝廷依此施行,乃是轻重之权,返在有司也。”
词语解释:沿例  拼音:yán lì
沿用旧例;援例
词语解释:实例  拼音:shí lì
实际事例。 鲁迅 《呐喊·风波》:“总之现在的世界是不对了。何况 六斤 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 七斤 ,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三:“他引用了很多中外古今的名言,又举出很多中外古今伟人的实例,来证明艰苦生活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必要。”
词语解释:照例  拼音:zhào lì
依照惯例或常情。 宋 洪巽 《旸谷漫录》:“此日试厨幸中臺意,照例支犒。”《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 随凤占 又赶到城外,照例禀送, 区奉仁 自去回任不题。” 巴金 《一个平淡的早晨》五:“他穿好衣服,照例地在楼下厨房里洗了脸,漱了口。”
词语解释:滞例  拼音:zhì lì
难解的条例。 清 魏源 《〈诗古微〉序》:“《诗古微》何以名?曰:所以发挥 齐 、 鲁 、 韩 三家《诗》之微言大谊,补苴其罅漏,张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诗》美、刺、正、变之滞例,而揭 周公 、 孔子 制礼正乐之用心於来世也。”
词语解释:战例  拼音:zhàn lì
战役或战斗的实例。 毛泽东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必须详举战例,反复说明这种作战方法的好处。”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二:“﹝ 朱大顺 ﹞也想到 刘珍 谈过的八路军的光辉战例。”
共11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