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八佾 拼音:bā yì
亦作“ 八溢 ”。亦作“ 八羽 ”。 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 孔子 谓 季 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朱熹 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 颜师古 注:“溢与佾同。佾,列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开封府君歌》:“堂献六瑚,庭舞八羽。”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词语解释:六佾 拼音:liù yì
(1). 周 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於 众仲 ,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於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预 注:“六六三十六人。” 孔颖达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穀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后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北史·宇文护传》:“五年,詔赐 护 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乐舞格局。《淮南子·齐俗训》:“ 夏后氏 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词语解释:舞佾 拼音:wǔ yì
古代仪礼之一。多人纵横排成行列的舞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一·列朝·圣主兼三教》:“即表章圣学,而不屑屑议籩豆、舞佾、升降及改革公侯等事。”词语解释:轻佾 拼音:qīng yì
轻盈的乐舞行列。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之七:“翠葆随风,金戈动日,惆悵清管,徘徊轻佾。”词语解释:葆佾 拼音:bǎo yì
古乐舞中的羽舞。《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葆佾陈阶,金匏在席。” 吕向 注:“葆,所以障舞人也。佾,舞名。金匏皆乐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