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邪佞 拼音:xié nìng
(1).奸邪,伪善。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 莽 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权。”《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景 以 冯延巳 、 常梦锡 为翰林学士……而 延巳 等皆以邪佞用事, 吴 人谓之‘五鬼’。” 明 方孝孺 《春风和气堂记》:“或用之而参以邪佞之人,虽欲为春,不可得也。”
(2).奸邪小人。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纳方直,令在左右。”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太学博士 石介 ,因作《庆历圣德颂》,其词太激,邪佞切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察邪佞,护善类。”词语解释:指佞 拼音:zhǐ nìng
(1).见“ 指佞草 ”。
(2).谓指摘邪佞。《旧唐书·温造传》:“宪官之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自大;侍臣之职,在献替可否,不在道路相高。”《明史·华允诚传》:“直言敢諫之士,一鸣輒斥;指佞荐贤之章,目为奸党。”
词语解释:指佞草 拼音:zhǐ nìng cǎo
传说中能识别奸伪的草。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尧 时有屈軼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多慙指佞草,虚效倾心藿。”亦省称“ 指佞 ”。 唐 李咸用 《题友生丛竹》诗:“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 宋 范仲淹 《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词语解释:不佞 拼音:bù nìng
(1).无口才。《论语·公冶长》:“ 雍 也,仁而不佞。” 邢昺 疏:“佞,口才也。”
(2).谦辞,犹言不才。《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 宋 叶适 《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 清 戴名世 《疑解》:“僕不佞,适有类於北宫子。”
(3).用作谦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 明 高攀龙 《讲义·小引》:“不佞幸从诸先生后,不能无请益之言。”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该堂将我住址写下,而至今不将书目寄来,可见嘴之不实,因此不佞对之颇有恶感。”词语解释:奸佞 拼音:jiān nìng
亦作“奸佞”。
(1).奸邪谄媚。《管子·霸言》:“以姦佞之罪,刑天下之心。”《魏书·李訢传》:“听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贼,所谓諂諛、谗慝、贪冒、姦佞,不早絶之,后悔无及。”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时平章政事兼枢密使 完颜白撒 、枢密院副使 赤盏合喜 用事,二人奸佞无远略,士庶皆恶之。” 秦牧 《长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奸佞巧伪之徒,自以为纵横捭阖,偷天换日,颠倒是非,无不如意。”
(2).奸邪谄媚的人。多指奸臣。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尊贤任能,信忠纳諫,所以为安也,而闇君恶之,以为不若姦佞、闒茸、谗諛之言者,此其将亡之徵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 老庄 为窟藪,不亦惜乎?”《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 宣和 失政,奸佞专权;延至 靖康 , 金 虏凌城。”《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都是你这班奸佞,欺死蔑生,擅权废置。”词语解释:谗佞 拼音:chán nìng
(1).谗邪奸佞之人。《晏子春秋·谏上八》:“ 景公 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七国春秋平话》卷中:“汝放逐贤良,听信谗佞,不理朝纲,淫乱声色。”《清史稿·克勤郡王岳托传》:“请上擢直臣,近忠良,絶谗佞,行黜陟之典,使诸臣知激劝。”
(2).谗邪奸佞之言。《敦煌曲·普劝四众依教修行·黄昏戍一》:“百般谗佞耳边来,冤恨且为含容取。”
(3).谗邪奸佞。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梁惠王下》:“説得谗佞之人直是这样无权。”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僕之所能。”词语解释:忠佞 拼音:zhōng nìng
忠贞与奸佞。《北史·高闾传》:“ 孝文 又引见王公以下於 皇信堂 ,令辨忠佞。”词语解释:巧佞 拼音:qiǎo nìng
奸诈机巧,阿谀奉承。《管子·立政》:“諂諛饰过之説胜,则巧佞者用。”《宋书·杜幼文传》:“﹝ 杜幼文 ﹞以军功为驍骑将军,封 邵阳县 男,食邑三百户。寻坐巧佞夺爵。” 明 方孝孺 《黄氏三寿图赞序》:“便捷巧佞之俗成,其流必至於乱。”词语解释:便佞 拼音:pián nìng
巧言善辩,阿谀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注:“便,辩也。谓佞而辨。”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姦諛以取媚,挠法以便佞。”《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又便佞,专徇帝嗜欲,不顾天下成败。”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彼之官弥贵,客弥多,便佞者留,刚方者去。”词语解释:谀佞 拼音:yú nìng
(1).奉承献媚。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妖淫諛佞譸张之説,无所出於其中。”《宋史·隐逸传下·徐中行》:“ 秦檜 当国,科场尚諛佞,试题问中兴歌颂, 庭筠 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幕客者,其才望驾胥徒而上之,其持书求荐,援引当道,浮伪諛佞,则胥徒所无也。”
(2).指奉承献媚的人。 宋 汪应辰 《应诏言弭灾防盗事》:“进用忠讜,斥远諛佞,使天下知好恶所在,则中人以下,皆化而为忠矣。”词语解释:谄佞 拼音:chǎn nìng
亦作“讇佞”。 花言巧语,阿谀逢迎。亦指花言巧语阿谀逢迎的人。《汉书·贡禹传》:“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姦臣,远放讇佞。”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天后 内史 宗楚客 性諂佞。”《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諂佞盈朝,致閭阎尽荒。”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至于他和我的往还,却不见有‘谄佞之相’,而 徐懋庸 也没有一次同在,我不知道他凭着什么,来断定和谄佞于 傅 郑 门下者‘无异’?”词语解释:憸佞 拼音:xiān nìng
(1).奸邪谄媚。《新唐书·杜黄裳传》:“ 夏 、 绥 、 银 节度使 韩全义 憸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 清 冯桂芬 《太常侍卿萧山汤公墓志铭》:“主知惟正,伎穷憸佞,九迁臺省。”
(2).指奸佞的人。 宋 李光 《论胡直孺第二札子》:“夫大臣以进退人才为职,所进忠贤则国家享其利,所进憸佞则人主受其欺。” 明 归有光 《河南策问对》之一:“其欲人主悔祸新化,要在捨己从众,违欲遵道,远憸佞而亲忠直,推至诚而去逆诈。”词语解释:诛佞 拼音:zhū nìng
诛杀佞臣。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班随郎署沐恩波,诛佞曾将宝剑磨。忧国鬢萧疎,何日朝廷清妥?”词语解释:狡佞 拼音:jiǎo nìng
狡诈谄媚。《新五代史·杂传一·王处直》:“ 都 为人狡佞多谋, 处直 以为节度副使。” 元 孔文卿 《东窗事犯》第二折:“我葫芦提你无支持,则为您奸滑狡佞将心昧。”词语解释:柔佞 拼音:róu nìng
(1).谓伪善谄媚。 唐 皮日休 《祀疟疠文》:“柔佞之言,惑於君前,委顺未足,国步移焉。”《新五代史·杂传·孔循》:“ 循 为人柔佞而险猾, 安重诲 尤亲信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真君封爵》:“彼 万文康 者,其柔佞倍於 胡忠安 。”
(2).指伪善谄媚之人。 宋 范仲淹 《易义·遯》:“柔佞入而刚正出,君子遯去之时也。”词语解释:善佞 拼音:shàn nìng
(1).谓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 唐 孔颖达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有恶耳,为善敏捷是善佞,为恶敏捷是恶佞。”
(2).善于阿谀。《史记·佞幸列传》:“ 嫣 善骑射,善佞。”词语解释:四佞 拼音:sì nìng
即四凶。《楚辞·王褒〈九怀·株昭〉》:“四佞放兮后得 禹 。” 王逸 注:“ 驩 、 共 、 苗 、 鮌 窜四荒也。”《汉书·五行志上》:“故 尧 舜 举羣贤而命之朝,远四佞而放诸壄。” 颜师古 注:“四佞,即四凶也。”参见“ 四凶 ”。
词语解释:四凶 拼音:sì xiōng
同“ 四凶 ”。 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举用俊乂,流窜奸邪,虽 虞 舜 之去四兇、举十六相,不能过也。” 唐 罗隐 《湘妃庙》诗:“八族未来谁北拱,四兇犹在莫南巡。”
相传为 尧 舜 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左传·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尧 ,宾于四门,流四凶族 浑敦 、 穷奇 、 檮杌 、 饕餮 ,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 尧 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 舜 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洲 (州),放 驩兜 于 崇山 ,窜 三苗 于 三危 ,殛 鯀 于 羽山 ” 宋 蔡沉 集传:“《春秋传》所记四凶之名与此不同,説者以 穷奇 为 共工 , 浑敦 为 驩兜 , 饕餮 为 三苗 , 檮杌 为 鯀 ,不知其果然否也。”后世多用以比喻凶狠贪婪的朝臣。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若秉国之钧,出纳王命者,审 良 乐 之顾眄,不令跛蹇厕騏騄……则何患庶绩之不康,何忧四凶之不退!”《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元凯在下,虽微必举;四凶在朝,虽强必诛。”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元伯和 、 李腾 、 腾 弟 淮 、 王縉 ,时人谓之‘四凶’。”词语解释:贪佞 拼音:tān nìng
贪财巧佞。《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吕延济 注:“谓帝室亲戚及贪财巧佞之臣。” 唐 韩愈 《复志赋》:“嫉贪佞之洿浊兮,曰吾其既劳而后食。”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太宰 伯嚭 ,年约四十岁,是个诡诈贪佞,顺君之过的大臣。”词语解释:诡佞 拼音:guǐ nìng
诡诈而奸佞。《旧唐书·卢藏用传》:“及登朝,趦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 宋 马令 《南唐书·徐玠传》:“性诡佞,善揣人意。”词语解释:侜佞 拼音:zhōu nìng
黍神名。《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春秋佐助期》:“黍神名 侜佞 兰郝 。”词语解释:优佞 拼音:yōu nìng
善作巧言谑语,阿谀取媚的人。 清 唐甄 《潜书·尚治》:“捐珠玉,焚貂锦,寡嬪御,远优佞,卑宫室,废苑囿。”词语解释:佻佞 拼音:tiāo nìng
轻佻巧佞。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卷一:“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词语解释:凡佞 拼音:fán nìng
庸人与佞人。《晋书·桓玄传》:“及 玄 初至也,黜凡佞,擢儁贤,君子之道粗备,京师欣然。”词语解释:馋佞 拼音:chán nìng
指贪婪奸佞的人。《历史研究》1976年第6期:“朝廷奸臣当道,馋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词语解释:卑佞 拼音:bēi nìng
卑鄙谄媚。《晋书·石崇传》:“ 广城君 每出, 崇 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两张文忠》:“ 夷陵 之忍毒,不能如 汪荣和 ,而卑佞过之矣。”词语解释:诈佞 拼音:zhà nìng
欺诈便佞。《旧唐书·杨国忠传》:“朕识之不明,任寄失所。近亦觉悟,审其诈佞,意欲到 蜀 ,肆诸市朝。”词语解释:谝佞 拼音:piǎn nìng
巧言善辩,阿谀奉迎。《说文·言部》:“諞,便巧言也……《论语》曰‘友諞佞’。” 段玉裁 注:“《季氏篇》文,今作便。”词语解释:蛊佞 拼音:gǔ nìng
奸佞;邪恶。《大戴礼记·千乘》:“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词语解释:偷佞 拼音:tōu nìng
逢迎谄媚。 唐 陆龟蒙 《卜肆铭》:“ 蜀 严 之託蓍龟也,以忠孝仁义;后来之託蓍龟也,以媮佞险詖。”《新唐书·奸臣传上·陈希烈》:“ 天宝 元年,有神降 丹凤门 ,以为 老子 告锡灵符, 希烈 因是上言……其媮佞类如此。”词语解释:鄙佞 拼音:bǐ nìng
浅陋巧诈。 宋 苏辙 《辞起居郎状》:“ 杜紘 虽才性鄙佞,点辱华要,而罪恶未著,臣亦不敢力言。”词语解释:进贤退佞 拼音:jìn xián tuì nìng
犹言进贤黜佞。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强论》附录《论普国中兴事略》:“凡不能进贤退佞,安内攘外,而徒以小廉曲谨安常习故者,皆耻也。”词语解释:进贤黜佞 拼音:jìn xián chù nìng
进用贤良,黜退奸佞。《魏书·崔光传》:“博采芻蕘,进贤黜佞。”词语解释:戮佞
铲除奸佞词语解释:便侫
口才辩巧,善于逢迎,而所言不实词语解释:专佞 拼音:zhuān nìng
专横谄媚。《楚辞·离骚》:“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王逸 注:“言 子椒 为 楚 大夫,处兰芷之位,而行淫慢佞諛之志。”词语解释:偏佞 拼音:piān nìng
偏私奸巧。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四折:“也显的你有忠直无偏佞,赤心的将公事整。”词语解释:格佞 拼音:gé nìng
破除谄媚阿谀。《宋书·郑鲜之传》:“ 高祖 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 鲜之 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 高祖 辞穷理屈,然后置之……时人谓为‘格佞’。”词语解释:权佞 拼音:quán nìng
有权势而奸巧的人。 唐 杜确 《〈岑嘉州诗集〉序》:“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新唐书·裴度传》:“﹝ 裴度 ﹞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权佞侧目。”《明史·高勣传》:“ 勣 与御史 鄔昌期 患之,合疏言二人功高望重,不当往来权佞之门。”词语解释:幸佞 拼音:xìng nìng
佞幸。谓因谄媚而得宠。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彼幸佞之人,方且饮食卧起,不离於侧,天子又奬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边廷之间,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监视之名。”
谓以谄媚而得宠信的奸邪小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燕国公 张説 ,倖佞人也。前为 并州 刺史,諂事特进 王毛仲 ,餉致金寳不可胜数。后 毛仲 巡边,会 説 於 天雄军 ,大设,酒酣,恩敕忽降,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説 谢讫,便把 毛仲 手起舞,嗅其鞾鼻。”词语解释:辩佞 拼音:biàn nìng
能说会道,花言巧语。《晋书·夏侯湛传》:“不识当时之便,不达朝廷之情,不能倚靡容悦,出入崎倾,遂巧点妍,呕喁辩佞。”词语解释:三佞 拼音:sān nìng
三个奸佞的人。指 北齐 邹孝裕 、 陆仁惠 、 卢元亮 。《北齐书·外戚传·胡长仁》:“左丞 邹孝裕 、郎中 陆仁惠 、 卢元亮 厚相结託。 长仁 每上省, 孝裕 必方驾而来。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数。 孝裕 屏人私话,朝退亦相随, 仁惠 、 元亮 又伺间而往,停断公事,时人号为三佞。”词语解释:险佞 拼音:xiǎn nìng
奸邪巧伪。《新唐书·李昭德传》:“ 洛阳 人 王庆之 率险佞数百人,请以 承嗣 为皇太子,后不许。”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万福 为人慷慨,嫉险佞。”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张忠恕 言近世险佞之徒,于凡直言正论,率指为好名归过。”词语解释:三期贤佞 拼音:sān qī xián nìng
汉 王尊 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著,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 湖县 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 尊 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清 钱谦益 《十一月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诗之十一:“五鼎食烹皆 主父 ,三期贤佞总 王尊 。”词语解释:侩佞 拼音:kuài nìng
指唯利是图的奸佞小人。《宣和遗事》后集:“臣等谨按 蔡京 罪恶最大:天资兇悖,首为乱阶;陷害忠良,进用侩佞;引置子孙,尽居要涂。”词语解释:体佞 拼音:tǐ nìng
亲近,献媚。《北史·后妃传下·齐文襄敬皇后》:“ 季舒 语人曰:‘ 崔暹 常忿吾佞,在大将军前,每言叔父合杀。及其自作体佞,乃体过於吾。’”词语解释:技佞 拼音:jì nìng
巧佞,奸邪。《隋书·刘昉传》:“及 宣帝 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词语解释:小佞 拼音:xiǎo nìng
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 汉 王充 《论衡·答佞》:“大佞易知,小佞难知。何则?大佞材高,其迹易察;小佞知下,其效难省。”词语解释:污佞 拼音:wū nìng
卑污奸佞。《明史·顾鼎臣传》:“ 刘世扬 、 李仁 劾 鼎臣 污佞。”词语解释:唼佞 拼音:shà nìng
谗言。《楚辞·扬雄〈反离骚〉》:“灵修既信椒兰之唼佞兮,吾纍忽焉而不蚤睹?” 朱熹 集注:“唼,音妾,譖言也。”词语解释:纤佞 拼音:xiān nìng
(1).谓工于心计,巧言献媚。《新唐书·萧俛传》:“ 令狐楚 罢执政, 西川 节度使 王播 赂权幸求宰相, 俛 劾 播 纤佞不可污台宰,帝不许。”
(2).指奸巧邪佞之人。《新唐书·刘蕡传》:“宜絀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词语解释:回佞 拼音:huí nìng
犹回邪。 唐 元稹 《论教本书》:“回佞庸违之説,固吾之所积惧也。”《明史·毛羽健传》:“而朝端 王永光 阴阳闪烁, 温体仁 猾贼, 周延儒 回佞。”词语解释:狂佞 拼音:kuáng nìng
轻狂谄媚。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大夫 嚭 者,狂佞之人,达於策虑,轻於朝事。”词语解释:嬖佞 拼音:bì nìng
得宠的奸伪小人。《南史·陈纪下·后主》:“ 后主 愈骄,不虞外难,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三婆》:“是以知乱政不必男戎,移人不必尤物,明或煬于近习,而权或溺于嬖佞,其所由来者渐也。” 冯至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嬖佞当权,皇帝昏庸逸乐的情况下,是再也振作不起来。”词语解释:嬛佞 拼音:qióng nìng
轻佻巧黠。《史记·孝武本纪》“上有所幸 王夫人 ” 裴駰 集解引 汉 桓谭 《新论》:“ 武帝 有所爱幸姬 王夫人 ,窈窕好容,质性嬛佞。”词语解释:祝鮀之佞 拼音:zhù tuó zhī nìng
《论语·雍也》:“不有 祝鮀 之佞,而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祝鮀 , 春秋 卫 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晋书·王沉传》:“达幽隐之贤,去 祝鮀 之佞。”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 孔子 生於 周 末,褒 史鱼 之直,恶 祝鮀 之佞,思史之闕文,而称 周公 之训,其所感者深矣。”词语解释:媮佞
逢迎谄媚。 唐 陆龟蒙 《卜肆铭》:“ 蜀 严 之託蓍龟也,以忠孝仁义;后来之託蓍龟也,以媮佞险詖。”《新唐书·奸臣传上·陈希烈》:“ 天宝 元年,有神降 丹凤门 ,以为 老子 告锡灵符, 希烈 因是上言……其媮佞类如此。”词语解释:婉佞 拼音:wǎn nìng
柔顺谄媚。《史记·佞幸列传序》:“ 高祖 至暴抗也,然 籍孺 以佞幸; 孝惠 时有 閎孺 。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词语解释:壬佞 拼音:rén nìng
奸人,邪佞者。《新唐书·姚崇传》:“比来壬佞冒触宪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