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佞臣 拼音:nìng chén
奸邪谄上之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 子瑕 ,佞臣也。” 唐 白居易 《李都尉古剑》诗:“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吾此一死,可羞千古佞臣贼子之颜,復何恨哉!” 袁鹰 《悲欢》:“古往今来,有几个独夫酷吏,民贼佞臣,能及得上这一伙两脚豺狼。”词语解释:佞佛 拼音:nìng fó
谄媚佛;讨好于佛。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晋书·何充传》:“ 郗愔 及弟 曇 奉天师道,而 充 与弟 準 崇信释氏, 谢万 讥之云:‘二 郗 諂於道,二 何 佞於佛。’” 郁达夫 《迟桂花》:“城里的某巨公,的确是一位佞佛的先锋。”词语解释:佞人 拼音:nìng rén
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朱熹 集注:“佞人,卑諂辩给之人。”《史记·夏本纪》:“ 禹 曰:‘能知能惠,何忧乎 驩兜 ,何迁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无务富其家而飢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词语解释:佞幸 拼音:nìng xìng
亦作“ 佞倖 ”。
(1).谓以善于諂諛得君主宠幸。《史记·佞幸传论》:“ 弥子瑕 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 宋 王禹偁 《乡老献能书赋》:“然后佞倖之风不起,激劝之道自彼。”
(2).指佞倖之臣。《后汉书·桓鸾传》:“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倖。”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何肎与俗人竞干佐之便僻,修佞幸之媚容,效上林喋喋之嗇夫,为春蜩夏蝇之聒耳?” 明 归有光 《〈玉岩先生文集〉序》:“佞幸疾之,欲置之死。”词语解释:佞舌 拼音:nìng shé
巧嘴;巧舌。 唐 陆龟蒙 《登高文》:“前呵后骑,佞舌咿哑。” 宋 苏轼 《贺时宰启》:“某愚有赤心,老无佞舌。” 宋 德祐太学生《百字令》词:“鹃促归期,鶯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外编:“自 李贄 以佞舌惑天下, 袁中郎 、 焦若侯 不揣而推戴之。”词语解释:佞邪 拼音:nìng xié
(1).奸邪。《后汉书·吴良传》:“望佞邪之人,欺諂无状。”
(2).指奸邪之人。《汉书·楚元王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作恶。” 明 李东阳 《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弹压权势,劾佞邪而置之法。”词语解释:佞谀 拼音:nìng yú
以美言奉承讨好。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闒茸尊显,佞諛得意。”《宋书·始安王刘休仁传》:“ 休仁 多计数,每以笑调佞諛悦之,故得推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星者见其意气,稍佞諛之。”词语解释:佞言 拼音:nìng yán
逢迎讨好的话。《鬼谷子·权篇》:“佞言者諂而干忠。”《宋史·李沆传》:“佞言似忠,姦言似信。”词语解释:佞口 拼音:nìng kǒu
(1).谗佞人之口。指谗言。 五代 徐夤 《送卢拾遗归华山》诗:“紫殿諫多防佞口,清秋假满别明君。”
(2).利口;巧嘴。 明 朱鼎 《玉镜记·繫狱》:“我有倚天势,操着生杀权,无端佞口敢犯颜!”《天雨花》第七回:“只知嚼烂舌头根,谁与你鬭此佞口?”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高谈谁识五侯宾?佞口便便自絶伦。”词语解释:佞笑 拼音:nìng xiào
讨好地笑词语解释:佞柔 拼音:nìng róu
谄佞柔媚。《新唐书·杨虞卿传》:“ 虞卿 佞柔,善谐丽权幸,倚为姦利。” 宋 梅尧臣 《送李逢原》诗:“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词语解释:佞巧 拼音:nìng qiǎo
谄佞巧诈。《史记·周本纪》:“ 石父 为人佞巧,善諛好利。”《汉书·严安传》:“贵仁义,贱权利;上篤厚,下佞巧。”《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鎛 、 异 皆钱穀吏,佞巧小人。”词语解释:佞惑 拼音:nìng huò
谄佞,媚惑。《汉书·王莽传上》:“ 定陶太后 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佞惑之雄, 朱博 之畴,……上下一心,谗贼交乱。”《东观汉记·来歙传》:“今乃欲从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词语解释:佞媚 拼音:nìng mèi
谄媚。《礼记·曲礼上》“礼不妄説人” 汉 郑玄 注:“为近佞媚也。”《北史·拓拔徽传》:“ 徽 性佞媚,善自取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今人无礼,多涉於佞媚,不全於仁义。”词语解释:佞宋主人 拼音:nìng sòng zhǔ rén
清 藏书家 黄丕烈 自号 佞宋主人 。 清 徐康 《前尘梦影录》卷上:“ 乾 嘉 时, 黄蕘圃 ( 丕烈 号)翁每於除夕,布列家藏 宋 本经史子集,以花果名酒酬之。翁自号 佞宋主人 。”词语解释:佞兑 拼音:nìng duì
亦作“佞说”。亦作“ 佞侻 ”。 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 王先谦 集解:“兑,悦也。言佞悦於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侻。”一说,兑通“ 鋭 ”。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词语解释:佞恶 拼音:nìng è
谄媚邪恶。亦指谄媚和邪恶之人。《后汉书·朱穆传》:“广求贤能,斥远佞恶。”《后汉书·爰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乾灾可除。”词语解释:佞宋 拼音:nìng sòng
媚宋;迷宋。谓特别喜爱收藏 宋 版书籍。 叶德辉 《书林清话·藏书偏好宋元刻之癖》:“夫以爱妾美婢换书,事似风雅,实则近於杀风景,此则佞 宋 之癖,入於膏肓。其为不情之举,殆有不可理论者矣。”词语解释:佞史 拼音:nìng shǐ
指有所袒护多作谀辞的历史记载。《宋史·陆佃传》:“以修撰《神宗实録》,徙礼部。数与史官 范祖禹 、 黄庭坚 争辩,大要多是 安石 ,为之晦隐。 庭坚 曰:‘如公言,盖佞史也。’”词语解释:佞哀 拼音:nìng āi
为了迎合取媚,故意做作的哀痛。《文选·潘岳〈西征赋〉》:“驱吁嗟而妖临,搜佞哀以拜郎。” 李善 注:“ 邓曄 于 匡 起兵南乡, 莽 愈忧,不知所出。 崔发 曰:‘《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 莽 乃率羣臣至南郊,搏心大哭,诸生甚悲哀,及能颂策文,除以为郎也。”词语解释:佞枝 拼音:nìng zhī
传说为 黄帝 时的神草名。又叫指佞草,谓能指出佞人,故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佞枝植,歷草孳。” 吕延济 注:“ 黄帝 有屈軼草,出於阶,若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故曰佞枝。”词语解释:佞道 拼音:nìng dào
谓谄佞邪恶之术。 汉 班固 《白虎通·诛伐》:“ 孔子 为 鲁 司寇,先诛 少正卯 。谓佞道已行,乱国政也;佞道未行,章明远之而已。”词语解释:佞谄 拼音:nìng chǎn
亦作“ 佞讇 ”。 谄媚奉承。《庄子·秋水》:“为在从众,不贱佞諂。” 王先谦 集解:“为顺众情,亦未尝以佞諂者为贱。”《汉书·李寻传》:“诸闒茸佞讇,抱虚求进。”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骾也。”《新唐书·文艺传中·阎朝隐》:“其资佞讇如此。”词语解释:佞禄 拼音:nìng lù
以谄谀取媚而获得的利禄。《亢仓子·政道》:“至理之世,山无伪隐,市无邪利,朝无佞禄。”词语解释:佞说 拼音:nìng shuō
见“ 佞兑 ”。
词语解释:佞兑 拼音:nìng duì
亦作“佞说”。亦作“ 佞侻 ”。 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 王先谦 集解:“兑,悦也。言佞悦於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侻。”一说,兑通“ 鋭 ”。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词语解释:佞民 拼音:nìng mín
指不法的百姓。《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囹圄空虚,国无佞民。”词语解释:佞侻 拼音:nìng tuì
见“ 佞兑 ”。
词语解释:佞兑 拼音:nìng duì
亦作“佞说”。亦作“ 佞侻 ”。 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 王先谦 集解:“兑,悦也。言佞悦於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侻。”一说,兑通“ 鋭 ”。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词语解释:佞猾 拼音:nìng huá
奸邪狡诈。 汉 王充 《论衡·讲瑞》:“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鸟亦有佼黠而从羣者。”《后汉书·宦者传·侯览》:“ 桓帝 初为中常侍,以佞猾进。”词语解释:佞给 拼音:nìng gěi
巧言善辩。《列子·仲尼》:“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 张湛 注:“虽才辩,而不合理也。”词语解释:佞色 拼音:nìng sè
谄媚的表情。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杂说》:“佞色不能悦 尧 目,忠言不能入 桀 耳。” 明 李东阳 《明故兵部武选员外郎郭君墓表》:“ 郭君 平居议论汹汹,无諂辞佞色。”词语解释:佞誉 拼音:nìng yù
曲意赞美。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諛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词语解释:佞讇 拼音:nìng chǎn
见“ 佞諂 ”。
词语解释:佞谄 拼音:nìng chǎn
亦作“ 佞讇 ”。 谄媚奉承。《庄子·秋水》:“为在从众,不贱佞諂。” 王先谦 集解:“为顺众情,亦未尝以佞諂者为贱。”《汉书·李寻传》:“诸闒茸佞讇,抱虚求进。”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骾也。”《新唐书·文艺传中·阎朝隐》:“其资佞讇如此。”词语解释:佞险 拼音:nìng xiǎn
谄媚阴险。《后汉书·宦者传序》:“其后 弘恭 石显 以佞险自进,卒有 萧 周 之祸,损秽帝德焉。”词语解释:佞慧 拼音:nìng huì
善于阿谀奉承而又狡黠。《三国志·蜀志·董允传》:“ 皓 ( 黄皓 )便僻佞慧,欲自容入。”词语解释:佞辩 拼音:nìng biàn
谄媚善辩。《尹文子·大道下》:“佞辩可以荧惑鬼神。”《后汉书·杨震传》:“ 郄俭 、 梁鵠 俱以便辟之性,佞辩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词语解释:佞王
奸佞词语解释:佞感
谄佞,媚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