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安佚 拼音:ān yì
安乐舒适。《孟子·尽心下》:“ 孟子 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声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终则遗显号於后世,传土地於子孙,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声施於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颜师古 注:“佚,乐也。”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马之与人,情性殊异。至于筋骸之相束,血气之相持,安佚则适,劳顿则疲者,同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四体之即安佚,人之情也。”词语解释:自佚 拼音:zì yì
犹自逸。自图安逸。《左传·哀公二年》:“ 蒯聵 不敢自佚,备持矛焉。”《吕氏春秋·本生》:“出则以车,入则以輦,务以自佚。” 宋 陈亮 《祭薛象先内子黄氏恭人文》:“少不以富贵以自骄,晚不以从容而自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进士给假》:“ 世宗 圣龄甫二十,正如太阿出匣,諭旨森严正大,默符光乾,今之新贵图自佚者,可以憬然矣。”词语解释:骄佚 拼音:jiāo yì
见“ 骄逸 ”。
词语解释:骄逸 拼音:jiāo yì
亦作“ 骄佚 ”。
(1).骄纵放肆。《国语·周语中》:“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延 ( 阜陵王 刘延 )奢泰骄佚,待下严刻。” 明 刘基 《悲杭城》诗:“割膻进酒皆俊郎,呵叱闲人气骄逸。” 清 朱彝尊 《瓦井》诗:“当时崇国师,此辈尽骄佚。”
(2).骄奢安逸。《左传·成公六年》:“国饶则民骄佚。”《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豪士》:“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饌必以炭炊,往往不愜其意。此乃骄逸成性。”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六十年丰豫之后,商人皆席富厚,乐骄逸,恢调舞歌。”《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教子须知有义方,养成骄佚必生殃。”词语解释:放佚 拼音:fàng yì
(1).散失。《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君之於学,其可谓篤志而不牵於众好者矣。惜其多有放佚,如《大易粹言》、《春秋本义》、《三传备説》诸篇,今都不可见。”
(2).放纵不受约束。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 唐 白居易 《读张籍〈古乐府〉》诗:“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清 方苞 《书孝妇魏氏诗后》:“近世士大夫百行不怍,而独以出妻为丑,閭阎化之,由是妇行放佚而无所忌。” 吴组缃 《菉竹山房》:“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的叔祖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词语解释:暇佚 拼音:xiá yì
见“ 暇逸 ”。
词语解释:暇逸 拼音:xiá yì
亦作“ 暇佚 ”。 闲散安逸。语本《书·酒诰》:“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 孔 传:“不敢自宽暇自逸豫。”《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宋 谢灵运 《书帙铭》:“怀幽卷賾,戢妙抱密,用捨以道,舒卷不失,亮惟勤玩,无或暇逸。”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羣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於山水诗酒间。”《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臣以菲才,遭逢圣代,致位通显,未谋报称,敢图暇逸?” 邹韬奋 《能与为》:“若因循苟且,敷衍暇逸,即有能力,无所表现,虽有能为之能,等於不能,虽有可能,永为不可能。”词语解释:淫佚 拼音:yín yì
亦作“ 婬妷 ”。 纵欲放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逆顺》:“如人君好婬佚,妻妾过度,犯亲戚,侮父兄,欺罔百姓……则五穀不成。”《楚辞·天问》“昬微遵迹,有狄不寧” 汉 王逸 注:“言人有循闇微之道,为婬妷夷狄之行者,不可以安其身也。”词语解释:清佚 拼音:qīng yì
清静安逸。佚,通“ 逸 ”。 宋 苏轼 《答范梦得书》之一:“疲薾无状,馆中清佚,至为福地。”词语解释:遗佚 拼音:yí yì
见“ 遗逸 ”。
词语解释:遗逸 拼音:yí yì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诗:“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词语解释:奔佚 拼音:bēn yì
见“ 犇逸 ”。
词语解释:奔逸 拼音:bēn yì
亦作“ 奔軼 ”。
(1).快跑,迅速前进。 唐 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軼,乃万其趣。”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所授有物理、化学、解剖、组织、独乙种种学,皆奔逸至迅,莫暇应接。”
(2).谓奔向,直向。 章炳麟 《訄书·尊史》:“独《世本》有《作篇》,所道者不封于 姬氏 ,奔軼泰古,上穷无始矣。”参见“ 奔逸絶尘 ”。
(3).奔放,纵逸。 晋 傅玄 《七谟序》:“若《七依》之卓轢一致,《七辨》之缠緜精巧,《七啟》之奔逸壮丽,《七释》之精密闲理,亦近代之所希也。” 明 李贽 《答周友山》:“独余不知何説,专以良友为生……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词语解释:奔逸绝尘 拼音:bēn yì jué chén
形容跑得极快,迅速前进。绝尘,脚不沾尘土。《庄子·田子方》:“ 颜渊 问於 仲尼 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絶尘,而 回 瞠若乎后矣。’” 成玄英 疏:“奔逸絶尘,急走也。”亦作“ 奔軼絶尘 ”。 蔡元培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但是我国历史,现代环境,督促吾人,不得不有奔轶绝尘的猛进。” 宋云彬 《因纪念鲁迅而想到章太炎》:“ 章太炎 却‘自崖而返’,退居于宁静的学者, 鲁迅 则奔轶绝尘,‘自此远矣’。”词语解释:乐佚 拼音:lè yì
悠闲安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编审馀论》:“若弃粮而止论丁,是竭穷甿之脂髓不足供公家之徭役,而拥连陌之膏腴,反得享安坐之乐佚矣。”词语解释:奢佚 拼音:shē yì
骄奢放纵。《后汉书·郎顗传》:“方今时俗奢佚,浅恩薄义。夫救奢必於俭约,拯薄无若敦厚。”词语解释:荡佚 拼音:dàng yì
放纵;不受约束。《后汉书·冯衍传下》:“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閒之事。” 李贤 注:“放荡纵逸,不拘恒俗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圣人之治天下也,未尝不可以荡佚简易者为之。”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用之於不善,实足以灭国絶种,伏亿万里之病根,而荡佚意志,錮蔽见闻……又其微焉者也。”词语解释:优佚 拼音:yōu yì
富裕安逸。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故令优佚,俯及孤蒙。”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是他家属》:“ 唐 冯衮 牧 苏州 , 江 外优佚,暇日多纵饮博。”词语解释:逃佚 拼音:táo yì
见“ 逃逸 ”。
词语解释:逃逸 拼音:táo yì
亦作“ 逃佚 ”。 逃跑。《北史·刘昶传》:“ 暉 ( 刘暉 )推主坠牀,手脚殴蹈,主遂伤胎。 暉 惧罪逃逸。”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六:“﹝ 胡顺之 ﹞乃令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 臧 氏人皆逃逸。”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定三 ( 钱定三 )见势不可支……与其弟 国宝 由署后越城逃佚。”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四章:“情况是万分危急的, 宋希濂 主力拼命缩进 宜昌 ,企图逃逸。”词语解释:阙佚 拼音:quē yì
见“ 闕逸 ”。
词语解释:阙逸 拼音:quē yì
亦作“ 闕佚 ”。亦作“ 闕軼 ”。 残缺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令闕佚渐加,钻访必不徒然。” 元 赵穆 《〈归潜志〉跋》:“ 辽 金 之间殆数百年,太史宜有论载,而旧闻闕逸,后有述者,可无考订於斯邪?”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王》:“至 驪山 之祸,先王之诗,率已闕軼。”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寻《唐书·艺文志》、《晁氏读书志》并云五卷,今所传乃十卷,翻有闕佚,则似展转相録而失其本真耳。”词语解释:饱佚 拼音:bǎo yì
饱足安逸。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夫以天下末力,厌事之民,而蒙 匈奴 饱佚,其势不便,故结和亲之约者,所以休天下之民。”词语解释:久佚 拼音:jiǔ yì
(1).同“ 久逸 ”。 汉 扬雄 《谏勿许单于朝书》:“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废者不永寧。”
(2).早已散失;早已失传。《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六·天文算法》:“《海岛算经》一卷, 晋 刘徽 撰, 唐 李淳风 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词语解释:虑佚 拼音:lǜ yì
谓思虑放荡失当。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九:“盖闻民情本质,文过则伪;人道本直,虑佚则倾。”词语解释:辑佚 拼音:jí yì
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六节:“他们利用自己在文字、音韵等学科方面的成就,对儒家经典和诸子史籍进行了注疏、辨伪、校勘、辑佚等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绩。”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把 唐 宋 已佚的各种诗话,采集编订,使昔人辑佚的范围更为廓充一些。”词语解释:轻佚 拼音:qīng yì
轻捷。《管子·水地》“ 楚 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 唐 尹知章 注:“以其淖弱故轻佚,清则明察,故人果贼也。”词语解释:讹佚 拼音:é yì
亦作“譌佚”。 讹误脱佚。 清 魏源 《说文假借释例》:“非竹简之断烂,即传写之譌佚。”词语解释:邪佚 拼音:xié yì
邪僻恣纵。《史记·李斯列传》:“今 高 ( 赵高 )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 子罕 相 宋 也。”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国将亡,其君贪冒、淫僻、邪佚、荒怠、芜秽、暴虐。”词语解释:亡佚 拼音:wáng yì
散失。 章炳麟 《文学总略》:“《汉高祖手詔》、 匡衡 、 王凤 、 鎦隗 、 孔羣 诸家奏事,书既亡佚,復传其録。”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今民史亡佚,国史亦残缺不完。”词语解释:隐佚 拼音:yǐn yì
隐逸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布衣拜大学士》:“ 洪武 十六年,以耆儒徵授 文华殿 大学士,赐敕致仕。盖国初之优礼隐佚,至以祕殿高秩处之。”词语解释:丰佚 拼音:fēng yì
亦作“ 丰逸 ”。 谓富厚佚乐,生活优裕。《南史·宋纪中·文帝》:“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尔识有飢苦,知以节俭期物。’”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且将图丰逸,必正本源:侈与骄期,莫能胜弊,俭惟德固,乃可移风。” 宋 刘挚 《论役奏》:“臣窃以畿甸者,天下根本之地,常宜安辑之而爱养其财力,使有丰佚閒暇之乐。”词语解释:骄侈暴佚 拼音:jiāo chǐ bào yì
同“ 骄奢淫逸 ”。 《红楼梦》第一○六回:“必是后辈儿孙骄侈暴佚,暴殄天物,以致合府抄检。”词语解释:骄奢淫佚 拼音:jiāo shē yín yì
同“ 骄奢淫逸 ”。 《后汉书·班彪传》:“故 成王 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是以《春秋》‘爱子教以义方,不纳於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朱子语类》卷一○九:“故公卿之子孙,莫不骄奢淫佚,不得已而用草茅新进之士。”《廿载繁华梦》第三七回:“他自从富贵起来,也忘却了少年时的贫困,总是骄奢淫佚,尽情挥霍。”词语解释:遏佚 拼音:è yì
断绝;丧失。《书·君奭》:“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 孔 传:“惟众共存在我后嗣子孙,若大不能恭承天地,絶失先王光大之道,我老在家则不得知。”《汉书·王莽传上》引作“遏失”。词语解释:遁佚 拼音:dùn yì
放纵;淫佚。 汉 枚乘 《七发》:“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词语解释:遒佚 拼音:qiú yì
见“ 遒逸 ”。
词语解释:遒逸 拼音:qiú yì
亦作“ 遒佚 ”。 雄健飘逸。《梁书·周捨传》:“﹝ 捨 ﹞辞理遒逸,由是名为口辩。”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 畿 好古,三槐 王氏 后,模得其本,出以示余。志字大小,甚类《兰亭叙》,其间‘曲水’、‘会稽’字,尤逼叙,笔力遒逸,真有父风。”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苦竹君》:“字法 李北海 《云麾将军碑》,得其遒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此图本 唐 阎立本 粉本,载在画苑, 松雪 盖临之也。有 吴匏菴 跋文,亦遒逸,乃 虞山 钱介王 所藏弆者也。”词语解释:横佚 拼音:héng yì
见“ 横失 ”。
词语解释:横失 拼音:héng shī
谓极骋智辩,无所顾忌。《韩非子·说难》:“凡説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説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陈奇猷 集释:“横失,犹言辩説驰骋无所顾忌也。”一本作“ 横佚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 司马贞 索隐:“《韩子》‘横失’作‘横佚’。”按, 陈奇猷 《韩非子》集释引 卢文弨 曰:“《史记》索隐云:‘《韩子》横失作‘横佚’,此作横失,疑后人依《史记》改之。’”词语解释:侵佚 拼音:qīn yì
见“ 侵軼 ”。
词语解释:侵轶 拼音:qīn yì
亦作“ 侵佚 ”。
(1).侵犯袭击。《左传·隐公九年》:“ 北戎 侵 郑 。 郑伯 御之,患 戎 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軼我也。’” 杜预 注:“軼,突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 吴晗 《灯下集·阵图和宋辽战争》:“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
(2).谓越权行事。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軼。” 清 端方 《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如此则部臣疆吏於其权限内应行之事,无所用其推諉;於其权限外侵軼之事,无所施其阻挠。” 梁启超 《各国宪法异同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不相侵軼。”词语解释:放僻淫佚 拼音:fàng pì yín yì
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文子·下德》:“若开其鋭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姦矣。”亦作“ 放辟淫侈 ”。 清 刘大櫆 《〈张弘勋诗集〉序》:“余观今之为友者,无故而聚於一室,酒食嬉戏,相与为放辟淫侈之谈。”词语解释:湮佚 拼音:yān yì
埋没,散失。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然单行本仅有前 明 刻本,字句亦有脱误,惜无嗜古者重为校刊,日久恐渐归湮佚。”词语解释:游佚 拼音:yóu yì
优游安逸。《墨子·尚同下》:“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
见“ 游逸 ”。
词语解释:游逸 拼音:yóu yì
犹游乐。《南史·陈南康愍王方泰传》:“ 方泰 少粗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 文帝 以 南康王 故,特宽宥之。”《南史·周宝安传》:“以贵公子骄蹇游逸,好狗马,乐驱驰,靡衣媮食。”
亦作“ 游佚 ”。 犹游乐。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游逸无度,不卹国政。” 唐 戴叔伦 《早春曲》:“儂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跡。” 明 陆采 《明珠记·拒奸》:“暂赐餘閒,高情懒去游逸,金鱼乍解还家乐,掩竹扉车马无迹。”《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勿使妻妾近尼释而多勃谿,勿使子孙好游佚而无生计。”词语解释:情佚 拼音:qíng yì
感情放荡。《后汉书·逸民传·戴良》:“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词语解释:沦佚 拼音:lún yì
沦没散失。 清 魏源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 东晋 梅賾 伪古文,《书》遂乘机窜入,并 马 郑 亦归於沦佚。”词语解释:残佚 拼音:cán yì
散失不全。 郭沫若 《历史人物·论曹植》:“《典论》一书本有廿篇,惜已残佚。”词语解释:沈佚 拼音:shěn yì
沉溺放纵。《史记·乐书》:“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於丧身灭宗,并国於 秦 。”词语解释:愉佚 拼音:yú yì
亦作“ 愉逸 ”。 安逸;快乐。《荀子·性恶》:“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是以古者蒐獮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往时 张旭 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必于草书焉发之。”词语解释:散佚 拼音:sàn yì
散失。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会 董卓 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所蓄书籍法帖尽散佚一空。”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关于 秋白 的遗著,散佚的实在太多。”词语解释:愆佚 拼音:qiān yì
谓踰越礼仪之处。 明 文徵明 《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君墓表》:“致孝於 韩 姑,婉容顺志,靡有諐佚。”词语解释:纵佚 拼音:zòng yì
见“ 纵逸 ”。
词语解释:纵逸 拼音:zòng yì
(1).亦作“ 纵佚 ”。恣纵放荡。 晋 张华 《博陵王宫侠曲》之一:“身在法令外,纵逸常不禁。”《旧唐书·王君廓传》:“在职多纵逸,长史 李玄道 数以朝宪胁之,惧为所奏,殊不自安。” 吴晗 《灯下集·论晚明“流寇”》:“他们有的是数不清的财富,过着舒服、淫荡、纵佚、无耻的生活。”
(2).豪迈奔放。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李白》:“ 白 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下:“其( 杨凝式 )笔迹遒放,宗师 欧阳询 与 颜真卿 而加以纵逸。” 明 方孝孺 《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厉。”词语解释:娱佚 拼音:yú yì
亦作“娱逸”。 逸乐。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絶处,慕 王霸 、 梁鸿 夫妇,賡《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跡以自娱佚。”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序》:“晚岁归休故里,自顾其才无復施用於世,乃益肆情於诗,以自娱逸。” 清 恽敬 《游庐山记》:“故并海诸山多壮鬱,而 庐山 有娱逸之观。”词语解释:疏佚 拼音:shū yì
松弛懒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雉置楮墨,以备缓急也。时而逻之,以稽其疏佚也。诛信而赏必,所以致其实也。”词语解释:宕佚 拼音:dàng yì
放荡;放逸。《后汉书·党锢传序》:“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仰宕佚。”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姻族朋友出入公家者,不闻有誶语嘻嘻之声,其诸子弟不闻有挑达、宕佚、华矜之习。”词语解释:姚佚 拼音:yáo yì
轻浮放荡。 清 潘汝晟 《偶成》诗:“义色少姚佚,吉词无淫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