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荠上声 [lǐ][mǐ][jǐ,水名][奚上声。亦待也。][音陛。与䯗同。或作䏶。][ní,露泥泥][tǐ][详注1]


注1:媞 音弟。莎草的子实。《尔雅》薃,侯莎,其实媞。
共17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体用体貌体元体解体色体略体温体干
体态体力体天体究体能体状体拜体望
体道体上体正体相体行体问体亲体极
体段体素体分体量体面体象体类体态轻盈
体物体肤体重体取体悉体例体节体贴入微
体国体质体魄体当体格体顺体看体贴入妙
体势体法体调体内体乾体骸体识体贴
体认体弱体荐体要体会体骨体味体资
体现体性体统体化体校体念体实体躯
体制体变体气体仁体玄体候体德体韵

词语解释:体用  拼音:tǐ yòng
(1).本体和作用。语本《参同契》卷下:“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是用发恳惻之诚,咨体用之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告词用上语》:“制云:朕自东朝之归,方知南面之乐,宜时懿戚,同此体用。” 严复 《原强》:“且一羣一国之成之立,其间体用功能,实无异于生物之一体,大小虽殊,而官治相准。”
(2). 中国 古代哲学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
词语解释:体态  拼音:tǐ tài
人体的姿态;样子。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玄微 趋出相见。举目看 十八姨 ,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天雨花》第五回:“ 左公 笑道:‘待我扮出一个书生的体态出来。’” 徐迟 《牡丹》八:“观众发观她的四肢柔若无骨,整个的体态的温柔结合着刚健的仪态万方。”亦泛指其他物体的形态。 宋 聂冠卿 《多丽·李良定席上赋》词:“有飘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元 萨都剌 《移梅》诗:“瘦影番来新体态,疎枝犹带旧精神。”
词语解释:体道  拼音:tǐ dào
躬行正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 集释:“体亦履也。”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 道君皇帝 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 履道 ”。
词语解释:履道  拼音:lǚ dào
(1).躬行正道。《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汉 班昭 《东征赋》:“正身履道,以俟时兮。”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居德履道,秉心真实。”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主事》:“惟慎独二字是千古正法眼藏,若於此参透,则终日履道只是家常茶饭。”
(2).谓所行的路。《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故 英国 为革命之性质,有浴血淋漓之现象,而 美 则为履道坦坦之一进化而已。”
(3).见“ 履道里 ”。
词语解释:体段  拼音:tǐ duàn
(1).身段;体态。 宋 朱淑真 《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飞字韵》:“管弦催上锦裀时,体段轻盈只欲飞。” 宋 柳师尹 《王幼玉记》:“皇都年少是 柳君 ,体段风流万事足。”
(2).指事物的形象。《朱子语类》卷二四:“问: 李先生 谓 颜子 ‘圣人体段已具’。‘体段’二字,莫只是言箇模样否?曰:‘然。’” 明 宋濂 《径山愚庵禅师四会语序》:“若如来大法则不然,既无体段,又无方所。”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一》:“而以準之天,则将谓天有‘巍巍’之体段,其亦陋矣。”
(3).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虞世南 书体段遒媚,举止不凡。”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此剧(《西厢记》)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宣王 时代又比较庄重起来,但和 周 初的庄严体段不同,而有比较自由开放的味道。”
(4).指本体。《朱子语类》卷六二:“‘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是言道之体段如此。”
(5).犹体统;举止。《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这女子娇模娇样,好像个妓女,全没良家体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市儿初合卺,亦须一杯薄浆酒;汝家沃饶,当即不难。清醒相对,是何体段?”
词语解释:体物  拼音:tǐ wù
(1).生成万物。《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郑玄 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 孔颖达 疏:“言鬼神之道生养万物无不周徧,而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 清 戴震 《原善》卷上:“‘形而上’者,阴阳鬼神胥是也,体物者也……五行之成形质者,则器也;其体物者,道也。”
(2).描述事物;摹状事物。 晋 陆机 《文赋》:“诗缘情而綺靡,赋体物而瀏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庾信 谓 魏 使尉 瑾 曰:‘我在 鄴 ,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 陈昭 曰:‘作何形状?’ 徐君彦 曰:‘有类软枣。’ 信 曰:‘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 王国维 《人间词话》八:“ 美成 ( 周邦彦 )深远之致不及 欧 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词语解释:体国  拼音:tǐ guó
(1).创建或治理国家。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呜呼!先正体国用人,争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参见“ 体国经野 ”。
(2).体念国家。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奉圣旨令:……其 马友 等并听帅臣 岳飞 节制,各务体国,共力破贼。”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夙夜在公长体国,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论》:“然有公忠体国之大臣,则亦不利乎此矣。”
词语解释:体国经野  拼音:tǐ guó jīng yě
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郑玄 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 郑司农 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北周 庾信 《贺新乐表》:“我 太祖文皇帝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其后数迁五德,君非一姓,体国经野,建邦设都。”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三章:“往往於兵连祸结之时,举国糜烂之日,建立弘猷,体国经野,以为人极。”
词语解释:体势  拼音:tǐ shì
亦作“ 体埶 ”。
(1).形体态势。 汉 班固 《西都赋》:“於是天子乃登 属玉 之馆,歷 长杨 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鹤汀鳧渚,穷岛屿之縈迴,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清 姚鼐 《瓦棺寺》诗:“招提地亦古 长干 ,围入南城体势残。”
(2).指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 仲淹 少游文场,尝禀词律……其於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埶。”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四:“所惠 香山老人 画,是其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
(3).犹情势,形势。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且 契丹 自 石晋 朝有援立之功,时已称帝,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国封王之恩……乃欲拟 契丹 之称(帝),究其体势,昭然不同。”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落内朝之职,改为外官,使节制诸将,顿失体势。”
(4).犹形状,样子。 明 徐阳辉 《脱囊颖》第四折:“呀,这些时急煎煎体势忙,有甚么漫打商量,他坐观人成败和得丧。”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夫欲物其体势,视若蔽尘,笑若龋齿,行若曲肩,自以为妍,而祇益其丑也。”
词语解释:体认  拼音:tǐ rèn
体察认识。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下》:“大抵心与性情,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此处最当体认。”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每日能体认所行善恶。” 茅盾 《子夜》三:“这多年以来,她虽然已经体认了不少的‘现实的真味’,然而还没足够到使她知道她的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丈夫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厂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词语解释:体现  拼音:tǐ xiàn
(1).谓本性表现于外。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五》:“时中而体现,则人得见其无过不及矣。未发之中,体在中而未现,则於己而喻其不偏不倚耳,天下固莫之见也。”
(2).引申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我们能不能以更小的代价来换取更大的胜利。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来体现这个持久呢?”
词语解释:体制  拼音:tǐ zhì
(1).亦作“ 体製 ”。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童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詹鍈 义证:“‘体製’也作‘体制’,包括体裁及其在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方面的规格要求,也包括风格。”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花鸟》:“﹝ 崔白 ﹞工画花竹翎毛,体製清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穆天子传》《列子》体制不同,各极古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2).亦作“ 体製 ”。格局;规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投五木琼橩玖骰》:“博之流为摴蒱,为握槊(即双陆也),为呼博,为酒令,体製虽不全同,而行塞胜负取决於投,则一理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马 氏始倣 刘向 前规,论其大旨,体製駸駸备矣。”
(3).亦作“ 体製 ”。犹结构。 清 顾炎武 《北岳庙》诗:“岳祠在其中,巍峩奉神殿,体制匹 岱宗 ,经营自 雍 汴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古人造字,尚未卒业,为部首者,五百四十;依其昔例,互乘参错,一一比配,益以颠倒反侧,穷体制之变,宜得十万字,庶合孳生之义。”
(4).组织制度。 南朝 宋 孝武帝 《重农举才诏》:“尚书,百官之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僕,非所以众材成构,羣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覈勤惰,严施赏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朝房体制》。 陈毅 《南京》诗:“四大家族浪淘尽,独裁体制草拉烧。”如:教育体制。
(5).礼制;规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侍郎不肯受礼,道:‘如今是朝廷命官,自有体制。且换了冠带,谢恩之后,然后私宅少叙,不迟。’”《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个钦命二品大员,正合着‘三命而不齿’;体制所在,也不便过於合他两个紆尊降贵;只含笑拱了拱手。”
词语解释:体貌  拼音:tǐ mào
亦作“ 体皃 ”。
(1).体态容貌;模样。《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玉 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 李周翰 注:“言 玉 容貌美丽,能为几微之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君才过人,而体貌躁,非女婿才。”一本作“ 体皃 ”。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海人》:“时月正明,见十数人自海连臂而出,登屿笑语,语不可解,体貌与人无异,但裸形耳。”
(2).形容;描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 詹鍈 义证引 李曰刚 曰:“体貌本谓体态与貌相……舍人此处独用作动词,犹言‘形容’‘描绘’也。”
(3).体制;规矩。《国语·楚语上》:“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内严体貌,增堂陛之峻,外絶缔交,去辅车之势。”
(4).礼貌。体,通“ 礼 ”。 宋 王安石 《上宋相公启》:“优为体貌,略去等夷。”
(5).谓以礼相待;敬重。体,通“ 礼 ”。《战国策·齐策三》:“ 淳于髠 为 齐 使於 荆 ,还反,过 薛 , 孟尝君 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一本作“ 礼貌 ”。 宋 苏轼 《赐知永兴军韩缜三上表陈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朕体貌诸老,仪刑四方。” 清 方苞 《二贞妇传》:“家人重其义,故於其子亦体貌焉。”
词语解释:体力  拼音:tǐ lì
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復思食。” 明 吴承恩 《贺杨封君七十障词》:“神明益茂,体力逾康。”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郭祥 开刀以后,症状很快消失,体力日渐康复。”
词语解释:体上  拼音:tǐ shàng
身上。指日常随身的。《魏书·傅竖眼传》:“ 乾爱 云:‘汝岂可著体上衣服见 垣公 也?’时 垣护之 为刺史。 灵越 奋声言:‘ 垣公 ! 垣公 !著此当见南方国主,岂 垣公 也。’”
词语解释:体素  拼音:tǐ sù
(1).犹玉体。敬辞。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2).指成幅的白绢。《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齐 王僧虔 《论书》:“夫工欲善其书,必先利其器。 伯喈 非流紈体素,不妄下笔。”
词语解释:体肤  拼音:tǐ fū
身体和皮肤。亦指躯体。《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唐书·韩愈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係路。” 贺敬之 《雷锋之歌》五:“阶级体肤的每一个毛孔--都寄托了你火一样的热爱。”
词语解释:体质  拼音:tǐ zhì
(1).体与质;形体与质地。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邢璹 注:“初四二五三上,同声相应不必均高卑也,同气相求不必齐形质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紬与缎之体质不光,花纹突起者,即是精中之麄,深中之浅。”
(2).身体素质。《晋书·南阳王保传》:“ 保 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妇女缠足……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体质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指形体。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上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异,乃焚香祝之。俄倾自开,中有二人,形眉端秀,体质悉备。” 宋 梅尧臣 《和仲文联句》:“久厌官局检,聊休体质舒。”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风节持以雅素,体质直而端庄。”
(4).指本质;气质。《朱子语类》卷一:“《正蒙》有一説好,只説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此生虽非甚聪慧,然甚得狷者体质,有独行之意。”
词语解释:体法  拼音:tǐ fǎ
诗文书画等的格局法式。 唐 张怀瓘 《书断·蔡邕》:“工书,篆隶絶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 唐 贾躭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新唐书·裴休传》:“能文章,书楷遒媚有体法。”参见“ 体裁 ”。
词语解释:体裁  拼音:tǐ cái
(1).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宋书·谢灵运传论》:“爰逮 宋氏 , 颜 谢 腾声。 灵运 之兴会标举, 延年 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明 宋濂 《题永新县令乌继善文集后》:“其所造固有浅深高下之殊,而体裁终不失於古。” 刘半农 《诗选·自序》:“又一层是要借此将我在诗的体裁上与诗的音节上的努力,留下一些影子。”
(2).文学的样式。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 胡适 《论短篇小说》:“最高的如《世说新语》,其中所记,有许多很有‘短篇小说’的意味,却没有‘短篇小说’的体裁。”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虽然也写些文学评论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但倾注主要精力的却是散文。”
(3).指字体结构。《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体裁,一举一措,尽有凭据。”
(4).体制。 清 王韬 《设官泰西上》:“彼贤豪之所以取信於西人者,不过在贸易场中焉耳,於国家政事体裁,未必能知之也。” 梁启超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四:“或谓一民族相结合,虽未具国家之体裁,亦可谓之有主权。”
(5).风度姿态;风格。 唐 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比见 东洛 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筯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公既素豁达不拘謭,有帅臣体裁。”
词语解释:体弱  拼音:tǐ ruò
身体衰弱、虚弱
词语解释:体性  拼音:tǐ xìng
(1).身体。《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篷席,賫一束书,茶灶、笔牀、钓具,櫂船郎而已。”
(2).禀性。《商君书·错法》:“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 宋 朱淑真 《青莲花》诗:“浄土移根体性殊,笑他红白费工夫。” 崔璇 《一条裤子》:“你们不知道我这人的体性,我穷,穷的刚强,干净俐索。”
(3).谓体悟真性。《庄子·天地》:“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成玄英 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尘而游世俗者,固当江海苍生,林藪万物,鸟兽不骇,人岂惊哉!”
词语解释:体变  拼音:tǐ biàn
诗文体制或风格变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於巧义,庸事或萌於新意。”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神翰 顾 不一,体变 钟 兼两。” 元 张翥 《寄题顾仲瑛玉山诗一百韵》:“语奇凌 鲍 谢 ,体变失 卢 杨 。”
词语解释:体元  拼音:tǐ yuán
谓以天地之元气为本。 汉 班固 《东都赋》:“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体元则大,悵望 姑射 之阿。” 唐 王维 《门下起赦书表》:“体元作则,惟圣裁成。”参见“ 体元居正 ”。
词语解释:体元居正  拼音:tǐ yuán jū zhèng
谓人君以天地之元气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晋 杜预 注:“ 隐公 之始年, 周王 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孔颖达 疏:“元正实是始长之义,但因名以广之。元者,气之本也,善之长也。人君执大本,长庶物,欲其与元同体,故称元年。正者,直方之间语也。直其行,方其义,人君当执直心,杖大义,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称正也。”《新唐书·刘蕡传》:“人君之道,在体元以居正。”
词语解释:体天  拼音:tǐ tiān
依据天命。 唐 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王者以御彼万国,居于九重,既体天而立制,遂如首以犹龙。” 清 李渔 《蜃中楼·乘龙》:“二位的姻缘乃前生註定,小仙不过体天行道,何恩之有!”
词语解释:体正  拼音:tǐ zhèng
礼仪规矩。体,通“ 礼 ”。《世说新语·德行》“ 郗公 值 永嘉 丧乱”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郗鉴别传》:“少有体正,躭思经籍,以儒雅著名。”
词语解释:体分  拼音:tǐ fēn
(1).秉赋和素质。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 张良 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 韩信 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
(2).职分;身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至於体分冥固,道契不坠……其揆一也。” 李善 注:“言至於君臣之体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 宋 邵雍 《寄商守宋郎中》诗:“初返 洛 城无限事,闲人体分似相违。”
词语解释:体重  拼音:tǐ zhòng
身体的重量。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基盘的宽狭,与体重的分配,错综地变化着,有种种不同的意义。”
词语解释:体魄  拼音:tǐ pò
(1).指尸体。古人认为人死后魂气上升而魄着于体,故称。《礼记·礼运》:“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復!’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 孔颖达 疏:“天望,谓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谓葬地以藏尸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者,覆释所以天望地藏之意。” 陈澔 集说:“所以升屋者,以魂气之在上也。皋者,引声之言。某,死者之名也。欲招此魂,令其復合体魄,如是而不生,乃行死事。” 唐 顾况 《持斧》诗:“持斧持斧,无翦我松柏兮,柏下之土,藏吾亲之体魄兮。”《朱子语类》卷七四:“然就一人之身将来横看,生便带著箇死底道理。人身虽是属阳,而体魄便属阴……盖死则魂气上升,而魄形下降。古人説徂落二字,极有义理,便是谓魂魄。徂者魂升於天,落者魄降於地。” 清 刘大櫆 《书田氏刲股事》:“儒者曰:人之既死,则其神灵将散而无所不之,故为重为主以栖之;若其体魄既与其神灵离而为二矣,掩藏之而已,於是前古之礼祭主而不祭墓。”
(2).偏指肉体。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既受乐於生前,更求永生於死后;既受乐於体魄,更求永乐於神魂。” 杨度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叙》:“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不独其体魄之异也,尤在其精神之异。”
(3).体格和精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词语解释:体调  拼音:tǐ diào
犹格调。《隋书·辛德源传》:“文章綺艳,体调清华。”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李白》:“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词语解释:体荐  拼音:tǐ jiàn
古代祭祀、宴享时,将牲的半体置于大俎以进献。《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 杜预 注:“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 孔颖达 疏:“《传》言体荐即房蒸也。”《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 清 孙诒让 正义:“今以《体经》《春秋》内外传及 韦 、 杜 、 贾 诸説参互攷之,脀解之法盖有五,而实止四等……二曰房烝,谓之体荐,中分左右二体,而升其胖於俎也。”一说将全牲置于大俎以进献。《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羊肆,体荐、全烝也。”《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羊肆,体荐、全烝也。”
词语解释:体统  拼音:tǐ tǒng
(1).文章或著作的体裁、体例、条理。《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训詁焉。” 张铣 注:“举一隅,摄取其体裁统理,皆归诸古人之言。”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观 子长 之叙事也,自 固 已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復体统。洎 秦 汉 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
(2).引申为体系。《朱子语类》卷九四:“若以体统论之,仁却是体,义却是用。” 宋 叶适 《温州新修学记》:“ 薛士隆 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
(3).体制;规矩。 宋 叶适 《监司》:“故监司者,操制州郡者也;使之操制州郡,则必无又从而操制之,此则今世所以置监司之体统当如是矣。”《水浒传》第五一回:“一班头领,分拨已定,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体统乖,威仪褻,纲常没半些。”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但是她写过一回通告,中间有这样的语句:‘女子剪发,成何体统!凡欲在本校求学者,一律不准剪发。’”
(4).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説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红楼梦》第五二回:“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使,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
(5).身分;面子。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Schopenhauer先生曾将绅士们比作豪猪,我想,这实在有些失体统。”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二:“‘说!自要不失体统我就干!’ 赵子曰 很慎重的说。”
词语解释:体气  拼音:tǐ qì
(1).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拟《郊祀》,须得其体气典奥处。”
(2).指禀性,气质。《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世说新语·品藻》“ 元礼 居八俊之上”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姚信 《士纬》:“ 陈仲举 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北史·元子华传》:“ 子思 以手捋鬚,顾谓 子华 曰:‘君恶体气。’”
(3).指气血或气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性,忧喜不留於情,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体气甚急,状若将死。”
(4).指体质。《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松文清公》:“公身材仅中人,而体气壮实。”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 黄 妻:‘不过体气是各人的不同。像新娘子这样瘦弱,千万做不得笨重生活的。’”
词语解释:体解  拼音:tǐ jiě
(1).古代祭祀、宴飨时,将牲体切割为二十一部分。《国语·周语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羊殽,体解节折也。” 孙诒让 正义:“今以《礼经》《春秋》内外传及 韦 、 杜 、 贾 诸説参互考之,脀解之法盖有五,而实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荐之,则不解者也……四曰体解,节折谓之折俎,亦谓之殽烝。於七体中,復解前后左右肱股、脊、左右胁,各为三体,则解为二十一体也。凡牲之爓孰者,必体解。”
(2).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王逸 注:“虽遭支解,亦不能变。”《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年, 燕 太子丹 患 秦 兵至国,恐,使 荆軻 刺 秦王 。 秦王 觉之,体解 軻 以徇,而使 王翦 、 辛胜 攻 燕 。”
(3).犹解体。比喻人心离散。《元史·世祖纪六》:“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 吕诲 言﹞今前席详延,无非藩邸之旧,清途进用,皆出权幸之门。忠良之人,寧无体解。”
(4).理解;领悟。《魏书·乐志》:“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闕,求集中祕羣官议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华严经·净行品》:“自归於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词语解释:体究  拼音:tǐ jiū
(1).体察考究。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躬亲与当职官员同共体究利害。”《金史·河渠志》:“ 河 防利害初不与卿等事,然臺官无所不问,应体究者亦体究之。” 明 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体究践履,实地用功。”
(2).亲自查究。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遣巡检 索忠 者体究其事。”《金史·忠义传三·姬汝作》:“时宣使 石珪 体究 洛阳 所以破及 强伸 死节事。”《元典章·台纲二·体察》:“其管军官亦不得取受钱物,私放军人及冒名代替,如违,仰体究得实,申臺呈省。”
(3).体会思考。《朱子语类》卷九七:“‘体’,犹体当、体究之‘体’,言以自家身己去体那道。”
词语解释:体相  拼音:tǐ xiāng
形体相貌。《法苑珠林》卷二七:“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於外,巧生於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词语解释:体量  拼音:tǐ liàng
(1).禀性。《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羣臣劝即尊号, 权 不许”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吴王 体量聪明,善於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世说新语·言语》“ 满奋 畏风” 刘孝标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 奋 ( 满奋 )体量清雅,有曾祖 宠 之风。”
(2).气量;器度。《旧唐书·高瑀传》:“ 瑀 性宽和,有体量,为官虽无赫赫之誉,所至皆理,尤得士心,论者美之。” 清 陈确 《讲义二·尽心章》:“而时士不察,遂谓学不知性,则无以明吾心之体量。”
(3).指建筑物的规模。如:整个建筑虽然体量不大,但装修华丽,十分壮观。
(4).犹体谅。《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 狄希陈 在外一边挣,一边説道:‘二位哥体量我,到家就来。要扯了谎,就是个禽兽畜生!’”一本作“ 体谅 ”。
体察衡量;实地考察。《宋史·仁宗纪四》:“﹝ 嘉祐 六年﹞七月乙酉, 泗州 淮水 溢。丙戌,詔 淮南 、 江 、 浙 水灾,差官体量蠲税。”《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辛卯,詔提点 京东路 刑狱司体量 石介 存亡以闻。”
词语解释:体取  拼音:tǐ qǔ
体会。 明 李贽 《复京中友朋书》:“‘些子意思,人人俱有,但知体取,就是保任之扩充之耳。’来示如此,敢以实对。”
词语解释:体当  拼音:tǐ dāng
谓治政得当。《宋书·徐湛之传》:“令僕治务所寄,不共求体当,而互相推委,纠之是也。”
犹体会。 宋 司马光 《乞进呈文字第三札子》:“臣自体当近日以来,病势亦似更减,步履比嚮时稍轻。”《朱子语类》卷九五:“详此一段意,只是体当这箇实理。虽説出有许多般,其实一理也。”
词语解释:体内  拼音:tǐ nèi
位于或来源于生物体内部的
属于或关于身体内部的
体内感觉到的。例如:从滑行铁道上急骤下降时体内的那种感觉;强烈的体内快感。
词语解释:体要  拼音:tǐ yào
(1).切实而简要。《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 孔颖达 疏:“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尚其体实要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 陈训,恶乎异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
(2).大体;纲要。 汉 荀悦 《汉纪·后序》:“於是乃作考旧,通达体要,以述《汉纪》。”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清 方苞 《书〈汉书·霍光传〉后》:“《班史》义法,视 子长 少漫矣,然尚能识其体要。”
(3).体统;体制。《宋书·沉攸之传》:“﹝ 攸之 ﹞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辅黄图》:“以 长乐 、 未央 、 建章 、 北宫 、 甘泉宫 为纲,而以其中宫室臺殿为目,甚得体要。”
(4).谓领悟要旨。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词语解释:体化  拼音:tǐ huà
谓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正身体化,足以陶冶世心。”亦谓自身被感化。 廖仲恺 《〈孙中山先生文集〉序》:“读先生之遗文者,能体化而力行焉,则此集之刻,为不虚矣。”
词语解释:体仁  拼音:tǐ rén
躬行仁道。《易·乾》:“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於人也。” 宋 曾巩 《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伏遇某官体仁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参见“ 履仁 ”。
词语解释:履仁  拼音:lǚ rén
躬行仁道。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需》:“躬体履仁,尚德止讼,宗邑以安,三百无患。”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群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我先帝廸畏天显,怀保小民,四十一年躋敬履仁,用能延洪基绪,式克至于今日。”
词语解释:体色  拼音:tǐ sè
形体颜色。指形貌。《管子·白心》:“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发於名声,凝於体色,此其可諭者也。” 汉 王充 《论衡·讲瑞》:“凤皇騏驎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
词语解释:体能  拼音:tǐ néng
人的身体在运动中所显示出的耐力和素质
词语解释:体行  拼音:tǐ xíng
(1).亲自实行。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迺设用於 文 武 。”《后汉书·班固传下》:“体行德本,正性也。” 李贤 注:“体行,犹躬行也。”
(2).行事,事迹。《后汉书·朱穆传》:“及 穆 卒, 蔡邕 復与门人共述其体行,謚为 文忠先生 。”
词语解释:体面  拼音:tǐ miàn
见“ 体面 ”。
词语解释:体悉  拼音:tǐ xī
(1).体念而知其衷曲。《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子昇 乃为勑曰:‘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隋书·东夷传·百济》:“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宋史·度宗纪》:“八年春正月庚申,詔:‘朕惟崇俭必自宫禁始,自今宫禁敢以珠翠销金为首饰服用,必罚无贷。臣庶之家,咸宜体悉。’”
(2).犹体恤。《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申徒泰 听罢,纔晓得令公体悉人情,重贤轻色。”
词语解释:体格  拼音:tǐ gé
(1).指诗文或字画等的体裁格调,体制格局。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自声病之兴,动有拘制,文章之体格坏矣。”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且古人语各不同,如 三国 时与 西汉 人语, 两汉 人与 六朝 人语,各有体格,今皆一律。” 明 袁宏道 《答徐可见太府书》之二:“ 会稽 徐文长 稍自振脱,而体格位置小似 羊欣 书。”《红楼梦》第七八回:“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
(2).人体的姿态,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见男人问讯称呼,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妨;到内室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天雨花》第五回:“只嫌体格尊严甚,坐立如山像贵人。”参见“ 体态 ”。
(3).指人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前面》四:“ 刘希坚 望着她的高大壮硕的身影,一面想着和这体格完全不相称的她的痴情。”如:体格检查。
词语解释:体态  拼音:tǐ tài
人体的姿态;样子。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玄微 趋出相见。举目看 十八姨 ,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天雨花》第五回:“ 左公 笑道:‘待我扮出一个书生的体态出来。’” 徐迟 《牡丹》八:“观众发观她的四肢柔若无骨,整个的体态的温柔结合着刚健的仪态万方。”亦泛指其他物体的形态。 宋 聂冠卿 《多丽·李良定席上赋》词:“有飘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元 萨都剌 《移梅》诗:“瘦影番来新体态,疎枝犹带旧精神。”
词语解释:体乾  拼音:tǐ qián
履行天命。 南朝 梁 沉约 《胤雅》诗:“上天乃眷,大 梁 既受。灼灼重明,仰承元首。体乾作贰,命服期九。”《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惟熙帝载,式固王猷,体乾建本,是曰 孟侯 。” 宋 岳飞 《谢讲和赦表》:“大德有容,神武不杀,体乾之健,行巽之权。”
词语解释:体会  拼音:tǐ huì
体验领会。《朱子语类》卷五:“却是 汉 儒解‘天命之谓性’,云‘木神仁,金神义’等语,却有意思,非苟言者。学者要体会亲切。” 清 戴名世 《〈中西经星同异考〉序》:“盖 定九 时时欲传絶学於世,颇属意於余;而余亦欲得 定九 亲相指授,洞悉其源流,体会其精要,而后乃敢序 定九 之书。”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从许多同志炽热的眼光中,你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无声的语言。”
词语解释:体校  拼音:tǐ xiào
从事体育教育和训练的学校
词语解释:体玄  拼音:tǐ xuán
体察玄妙。《世说新语·文学》“ 谢万 作《八贤论》”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其旨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 孙绰 难之,以谓体玄识远者,出处同归。”
词语解释:体略  拼音:tǐ lüè
纲要,要领。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文之体略,可得闻乎?” 晋 郭象 有《论语体略》
词语解释:体状  拼音:tǐ zhuàng
(1).形体;形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 南朝 宋 颜延之 《释何衡阳达性论》:“若徒有精灵,尚无体状,未知在天当何凭以立。”
(2).指景象。 清 黄宗羲 《〈靳熊封游黄山诗文〉序》:“夫 黄山 之云海天马,白猿神鸦,固山林之体状也。”
词语解释:体问  拼音:tǐ wèn
探问。 宋 欧阳修 《再举米光濬状》:“臣昨往 岢嵐 ,亲见 光濬 絶无病状,体问得去年偶因饮酒,暂曾不安。”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我向前体问俺浑家去。”《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却説 晁住 到了京,各处体问,寻到傍晚止,寻见 胡旦 。”
词语解释:体象  拼音:tǐ xiàng
(1).仿照;象征。 汉 班固 《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2).谓有定体可以仿照。 宋 张载 《正蒙·中正》:“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 王夫之 注:“体象,体成而可象也。诚定者,实有此理而定于心也。”
词语解释:体例  拼音:tǐ lì
(1).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宋书·傅隆传》:“ 汉 兴,始徵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紕繆,首尾脱落,难可详论。” 清 恽敬 《答来卿书》:“而其用意用法之巧胜,有不可胜求者,略举数篇,以为体例。” 王鹏运 《〈彊邨词〉序》:“拙集既用《味梨集》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拟《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较大方。”
(2).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3).成规;惯列。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无那舞蹈扬尘体例,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 郭沫若 《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 正考父 的《鼎铭》是法诫语,不合体例,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词语解释:体顺  拼音:tǐ shùn
(1).依据天道,顺应造化。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
(2).体贴和顺。 孙中山 《民权初步·会员之权利义务》:“贤能之会长,当具三种特质,一果毅之力,二诚恳之意,三体顺之情。”
词语解释:体骸  拼音:tǐ hái
躯壳;尸骸。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牵头曳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 钱仲联 集释引 祝充 曰:“《古乐府》:‘死人骸骨相撑拄。’”
词语解释:体骨  拼音:tǐ gǔ
(1).犹主体,主干。《朱子语类》卷七五:“《易》是包著此理,乾坤即是《易》之体骨耳。”
(2).指诗文或书法的骨力。《平山冷燕》第十四回:“便见园门外粉壁上写得龙蛇飞舞,体骨非常。”
词语解释:体念  拼音:tǐ niàn
(1).犹体验。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体念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2).犹体谅。 明 李贽 《韩成》:“而説者犹以一二功臣不终之故,大为帝疑,不知帝之体念诸功臣也亦已无所不至矣。”《清史稿·醇贤亲王奕譞传》:“乞体念时艰,俯允所请。” 闻一多 《五四断想》:“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
词语解释:体候  拼音:tǐ hòu
身体状况。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昨晚见与小监簿书,知体候不安。”
词语解释:体温  拼音:tǐ wēn
人和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体温通常量口腔温度或直肠(肛管)温度,也常量腋下温度,正常体温的标准因测量部位不同略有差异。成人的口腔温度通常为37℃左右,直肠(肛管)温度约高半度,腋下温度约低半度。正常体温在一日之间亦略有波动,清晨较低,午后较高。体温变化是诊断疾病的一个依据。剧烈运动也能使体温升高。
词语解释:体拜  拼音:tǐ bài
礼拜。体,通“ 礼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釐革》:“太史令 傅奕 ……尝至 河东 ,遇弥勒塔,士女辐輳体拜。”一本作“ 礼拜 ”。
词语解释:体亲  拼音:tǐ qīn
指骨肉至亲。《梁书·邵陵携王纶传》:“萧墙兴变,体亲成敌。”
词语解释:体类  拼音:tǐ lèi
体式;类别。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君能切体类,镜照 嫫 与 施 。”
词语解释:体节  拼音:tǐ jié
指带骨的大块的牛羊肉。语本《国语·周语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千人以上,鉶鼎体节,燔炰胾炙,羽鳞貍互之物,沉泛醍盎之齐,均飫于卒士。”
词语解释:体看  拼音:tǐ kàn
犹体察。《朱子语类》卷六五:“只是‘阴’与‘阳’两箇字,看是甚么物事都离不得。只就身上体看,纔开眼,不是阴,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着得别物事。”
词语解释:体识  拼音:tǐ shí
禀性和器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会稽 贺生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唐 元稹 《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长於议论,用体识为文章,於朋友间好尽言。”
词语解释:体味  拼音:tǐ wèi
仔细体会。 明 高攀龙 《〈就正录〉自序》:“第举吾幼所诵读者,切身体味之而见矣。”《快心编初集》第七回:“佛要人念梵书,即要人体味书中之旨,做个善人。”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七章:“她更为清楚地体味到:没有这些孩子在前线战斗,敌人就会打过来残害更多的人。”
词语解释:体实  拼音:tǐ shí
调查核实。《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八年》:“发运司体实 淮南 、 江东 ,两 浙 米价,州县所供米每过百万石,减直予民,斗钱勿过八十。”
词语解释:体德  拼音:tǐ dé
指先天的德性。《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体德圣明,达於上帝。”
词语解释:体干  拼音:tǐ gàn
身体;身材。《孔丛子·执节》:“臣见 回 ,非不伟其体干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我们进卧室之后,见 克氏 躺在卧榻,很魁梧的体干,刚直的面貌。”亦指身体的健康状况。《南齐书·王敬则传》:“帝虽外厚其礼,而内相疑备,数访问 敬则 饮食体干堪宜。”
词语解释:体望  拼音:tǐ wàng
(1).德性声望。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之者皆肃然。” 唐 白居易 《归登右常侍制》:“岁时滋深,体望益茂。”
(2).偏指声望。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勤劳夙著,体望允归,拜职迁荣,寔符僉议。”
词语解释:体极  拼音:tǐ jí
依据天道;实行天道。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然则明宗心存乎体极,体极必由於顺化。” 晋 慧远 《体极不兼应四》:“自合而求其乖,则悟体极之多方。”
词语解释:体态轻盈
形容女子婀娜多姿
词语解释:体贴入微  拼音:tǐ tiē rù wēi
(1).同“ 体贴入妙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至於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復人不能到。”
(2).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 胡适 《论短篇小说》:“做小说的人,也要如此,也要用全副精神替书中人物设身处地,体贴入微。” 廖承志 《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 周总理 对我这样细心关怀,体贴入微,我一想起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词语解释:体贴入妙  拼音:tǐ tiē rù miào
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檀栾卿》:“姿容艷丽,性格柔婉,所演剧甚多,俱能体贴入妙。”
词语解释:体贴  拼音:tǐ tiē
(1).附会。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此皆是将小夫贱隶事体贴圣人, 孟子 又復书之何耶?”《朱子语类》卷七八:“如《二典》《三謨》等篇,义理明白,句句是实理。 尧 之所以为君, 舜 之所以为臣, 皋陶 、 稷 、 契 、 伊 、 傅 辈所言所行,最好紬绎玩味,体贴向自家身上来,其味自别。”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谢灵运 拟 魏文帝 《芙蓉池》之作,过於体贴。”
(2).细心体会。《朱子全书》卷五五:“乃知 明道先生 所谓‘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者。”《红楼梦》第三二回:“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 朱自清 《南京》:“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 六朝 的兴废, 王 谢 的风流, 秦淮 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3).关怀;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同情和关切。《红楼梦》第五七回:“ 宝釵 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那消几日,把姑娘的脸面儿保养得有红似白,光滑饱满;心窝儿体贴得无忧无虑,舒畅安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三:“纵令自己也在困难里,也还是照顾别人,体贴别人。”
词语解释:体资  拼音:tǐ zī
天性;禀赋。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公体资明哲,长於知见。”《北史·房彦谦传》:“体资文雅,深达政务,有识者咸以远大许之。”
词语解释:体躯  拼音:tǐ qū
躯体,身体。 宋 苏舜钦 《和邻几登緐台塔》:“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
词语解释:体韵  拼音:tǐ yùn
亦作“ 体韵 ”。 体态韵致。《晋书·王坦之传》:“意者以为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北史·宋弁传》:“以为志气謇諤不逮 李彪 ,而体韵和雅,举止闲邃过之。”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书法》:“ 许伯伦 行狎书,师 孙过庭 ,劲媚错出,圆熟温茂,如 王 谢 儿郎,皆有体韵。”
共179,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