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首字词组
伐木伐叛伐人伐阅伐荻人伐生伐善伐毛洗髓
伐鼓伐国伐兵伐性刀伐功矜能伐矜伐取伐杀
伐性伐山伐枳伐阇罗伐命伐罪吊人伐棠伐毛换髓
伐柯伐树伐德伐梆伐交伐冰之家伐炭 
伐薪伐谋伐器伐祭伐山语伐异党同伐柯人 
伐檀伐罪伐冰伐罪吊民伐乌林伐性之斧伐智 

词语解释:伐木  拼音:fá mù
(1).砍伐木材。《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曹禺 《胆剑篇》第四幕:“大王这时还要我带人上山伐木。”
(2).《诗·小雅》篇名。其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嚶嚶……嚶其鸣矣,求其友声。”后因以“伐木”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典故。 唐 骆宾王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诗序》:“诸君情谐伐木,仰登龙以缔欢。”
(3).《诗·小雅》篇名。其诗云:“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后因以“伐木”为讥刺不善交友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不面从而背憎,不疾人之胜己。护其短而引其长,隐其失而宣其得。外无计数之諍,内遗心竞之累。夫然后《鹿鸣》之好全,而《伐木》之刺息。”
词语解释:伐鼓
敲鼓
词语解释:伐性  拼音:fá xìng
危害身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杨炯 《晦日药园诗序》:“玉帛子女,为伐性之源。”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説。”《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坐朝不闻諮謨,便殿无所顾问,女宠害之。内则伐性伤和,外则蠹国败政。”参见“ 伐性之斧 ”。
词语解释:伐性之斧  拼音:fá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祸之马也。” 汉 枚乘 《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亦作“ 伐性刀 ”。 唐 白居易 《寄卢少卿》诗:“艷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词语解释:伐柯  拼音:fá kē
(1).《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郑玄 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文选·陆机〈文赋〉序》:“佗日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李善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 宋 苏轼 《答秀州胡朝奉启》:“矜式百为,知伐柯不远。”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董必武 《九十初度》诗:“遵从 马 列 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2).《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谓作媒。《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几件东西,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
词语解释:伐薪
砍柴
词语解释:伐檀  拼音:fá tán
《诗·魏风》篇名。其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后因以“伐檀”为讥刺贪鄙者尸位素餐而贤者不得仕进的典故。 唐 张说 《为建安王让表》:“伏乞特迴睠鉴,更择能贤,俾朝兴薪槱之歌,臣免《伐檀》之刺。”
词语解释:伐叛  拼音:fá pàn
讨伐叛逆。 晋 刘琨 《劝进表》:“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唐 杜甫 《归梦》诗:“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词语解释:伐国  拼音:fá guó
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 明 刘基 《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词语解释:伐山  拼音:fá shān
见“ 伐山语 ”。
词语解释:伐山语  拼音:fá shān yǔ
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宋 王铚 《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於奥澁;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盖生事必用熟事对出也。”亦指从古籍中摘要引录的资料或文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古人作文,多为伐山语,盖取诸书句要入之文字中,贵其简严。” 明 杨慎 曾博引旧籍汇成一书,定名为《艺林伐山》,即取义于此。
词语解释:伐树  拼音:fá shù
指 春秋 时 宋 司马 桓魋 拔树欲害 孔子 之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去 曹 适 宋 ,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 司马 桓魋 欲杀 孔子 ,拔其树。 孔子 去。”案“拔树”后皆作“伐树”。《列子·杨朱》:“ 孔子 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於 宋 ,削迹於 卫 。” 唐 高适 《宋中》诗之六:“忆昔 鲁仲尼 ,栖栖此经过,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 宋 王禹偁 《甘棠即事简孙何》诗:“坐棠风雅美贤臣,伐树悽悽亦圣人。”
词语解释:伐谋  拼音:fá móu
破坏敌方施展的谋略。一说以谋略战胜敌人。《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李筌 注:“伐其始谋也。” 杜牧 注:“敌欲谋我,伐其未形之谋。” 梅尧臣 注:“以智胜。” 王晳 注:“以智谋屈人最为上。”《汉书·息夫躬传》:“则是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者也。” 颜师古 注:“言知敌有谋者,则以事而应之,沮其所为。” 唐 白居易 《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整众而身作师律,伐谋而心为战锋。”
词语解释:伐罪  拼音:fá zuì
讨伐有罪者。《左传·哀公二十三年》:“以辞伐罪足矣,何必卜。” 晋 潘岳 《西征赋》:“当 光武 之蒙尘,致王诛于 赤眉 , 异 奉辞伐罪。” 唐 韩愈 《猫相乳》:“ 北平王 牧人以康,伐罪以平。”
词语解释:伐人  拼音:fá rén
善于击刺的人。《逸周书·大明武》:“十艺:一大援,二明从,三餘子,四长兴,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閒书,九用少,十兴怨。” 朱右曾 校释:“伐人,长于击刺者。”
词语解释:伐兵  拼音:fá bīng
谓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李筌 注:“临敌对陈,兵之下也。” 梅尧臣 注:“以战胜。”
词语解释:伐枳  拼音:fá zhǐ
《后汉书·岑彭传》:“﹝ 岑熙 ﹞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 岑君 伐之;我有蟊贼, 岑君 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唐 张说 《相州冬日早衙》:“除苛囹圄息,伐枳吏人宽。”《金石萃编·唐张允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咏。”
词语解释:伐德  拼音:fá dé
(1).损害德行。《诗·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朱熹 集注:“伐,害……宾醉而出,则与主人俱有美誉;醉至若此,是害其德也。”
(2).自夸其德。《荀子·仲尼》:“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 明 吕坤 《答赵乾所稽勋》:“若不平之气满腹,矜己之色满面,是谓伐德,有道者不宜如是。”
词语解释:伐器  拼音:fá qì
作战的武器。《楚辞·天问》:“争遣伐器,何以行之?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王逸 注:“伐器,攻伐之器也。”
词语解释:伐冰  拼音:fá bīng
见“ 伐冰之家 ”。
词语解释:伐冰之家  拼音:fá bīng zhī jiā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梁书·武帝纪上》:“珍羞百品,同伐冰之家。”亦省作亦省作“伐冰”。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朝廷延首,方待以位。既而禄不及伐冰,政不获专达。”
词语解释:伐阅  拼音:fá yuè
(1).功绩和资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汉书·车千秋传》:“ 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閲功劳。” 颜师古 注:“伐,积功也。閲,经歷也。”《陈书·傅縡传》:“朝臣以 华 素无伐閲,竞排詆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且自古之名家,考伐閲,程爵位。”
(2).指记功簿册。《汉书·朱博传》:“檄到,齎伐閲诣府。”
词语解释:伐性刀  拼音:fá xìng dāo
见“ 伐性之斧 ”。
词语解释:伐性之斧  拼音:fá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祸之马也。” 汉 枚乘 《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亦作“ 伐性刀 ”。 唐 白居易 《寄卢少卿》诗:“艷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词语解释:伐阇罗  拼音:fá dū luó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词语解释:伐梆
敲打梆子
词语解释:伐祭
砍头祭天
词语解释:伐罪吊民  拼音:fá zuì diào mín
谓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梁书·袁昂传》:“吾荷任前驱,扫除京邑,方拨乱反正,伐罪弔民。”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及取 宋 ,责其背约,名为伐罪弔民。”亦作“ 伐罪弔人 ”。《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曰:‘伐罪弔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案,《南史》为 唐 初所修,“伐罪弔人”之“人”当作“民”,因避 太宗 讳改。
词语解释:伐荻人  拼音:fá dí rén
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亦泛指能安邦定国之英主。《南史·宋纪上》:“﹝ 武帝 ﹞伐荻 新洲 ,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復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覘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 刘寄奴 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 刘寄奴 王者不死,不可杀。’” 清 顾炎武 《江上》诗之二:“何处是 新洲 ?日入秋砧响。闻有伐荻人,欣然愿偕往。”
词语解释:伐功矜能  拼音:fá gōng jīn néng
夸耀自己的功劳的才能。《史记·太史公自序》:“续 何 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寧。嘉 参 不伐功矜能。”《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中:“ 齐王 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諂諛。”
词语解释:伐命  拼音:fá mìng
戕害性命。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忍痛苦之药石者,所以除伐命之疾。”《云笈七籤》卷六十:“世上之人多嗜慾,伤生伐命,今古共焉。”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寡欲》:“其视秀惠温柔,不啻伐命之斧、鴆毒之杯。”
词语解释:伐交  拼音:fá jiāo
谓破坏敌方与其他方面的联合。《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汉书·息夫躬传》:“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者也。” 颜师古 注:“知敌有外交连结相援者,则间误之,令其解散也。” 宋 陈亮 《酌古论·马燧》:“以 燧 之才,而不思伐交之术,乃復请济师……卒以骄众失律。” 清 钱谦益 《送刘编修鸿训颁诏朝鲜》诗之十:“自古论兵贵伐交,出奇左掖捣奴巢。”
词语解释:伐山语  拼音:fá shān yǔ
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宋 王铚 《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於奥澁;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盖生事必用熟事对出也。”亦指从古籍中摘要引录的资料或文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古人作文,多为伐山语,盖取诸书句要入之文字中,贵其简严。” 明 杨慎 曾博引旧籍汇成一书,定名为《艺林伐山》,即取义于此。
词语解释:伐乌林  拼音:fá wū lín
吴 鼓吹曲名。凡十八句,其十句句四字,八句句三字。《乐府诗集·吴鼓吹曲·伐乌林》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伐乌林》者,言 魏武 既破 荆州 ,顺流东下,欲来争锋, 孙权 命将 周瑜 逆击之於 乌林 而破走也。当 汉 《上之回》。”
词语解释:伐生  拼音:fá shēng
残害生命。《管子·海王》:“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吾欲藉於树木。’ 管子 对曰:‘此伐生也。’”
词语解释:伐矜  拼音:fá jīn
高傲自夸。《管子·重令》:“懦弱之人,将以此阿贵事富;便辟伐矜之人,将以此买誉成名。”《管子·形势》:“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词语解释:伐罪吊人  拼音:fá zuì diào rén
见“ 伐罪弔民 ”。
词语解释:伐罪吊民  拼音:fá zuì diào mín
谓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梁书·袁昂传》:“吾荷任前驱,扫除京邑,方拨乱反正,伐罪弔民。”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及取 宋 ,责其背约,名为伐罪弔民。”亦作“ 伐罪弔人 ”。《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曰:‘伐罪弔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案,《南史》为 唐 初所修,“伐罪弔人”之“人”当作“民”,因避 太宗 讳改。
词语解释:伐冰之家  拼音:fá bīng zhī jiā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梁书·武帝纪上》:“珍羞百品,同伐冰之家。”亦省作亦省作“伐冰”。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朝廷延首,方待以位。既而禄不及伐冰,政不获专达。”
词语解释:伐异党同  拼音:fá yì dǎng tóng
谓联合观点或利益相同的人以攻击异己。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道之歧出不统久矣。 宋 之世, 朱 与 陆 分涂; 明 之世, 王 与 罗 异辙,为其徒者,各峻城堑,操戈戟,伐异党同,至今而未已。”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晚近人士伐异党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周 室文盛,儒家篤於本朝之治,而自树一帜……伐异党同,斯道中絶。”参见“ 党同伐异 ”。
词语解释:伐性之斧  拼音:fá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祸之马也。” 汉 枚乘 《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亦作“ 伐性刀 ”。 唐 白居易 《寄卢少卿》诗:“艷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词语解释:伐善  拼音: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 朱熹 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汉书·丙吉传》:“ 吉 为人深厚,不伐善。” 宋 王禹偁 《云州节度使加使相麻》:“位极人臣,荣兼将相,勿期骄而伐善。”
词语解释:伐取  拼音:fá qǔ
(1).攻占。《国语·鲁语下》:“ 齐 人閒 晋 之祸,伐取 朝歌 。”《史记·乐毅列传》:“ 乐羊 为 魏文侯 将,伐取 中山 。”
(2).砍伐取得。 汉 马融 《长笛赋》:“乃使 鲁般 宋翟 ,构云梯,抗浮柱……逮乎其上,匍匐伐取。”
词语解释:伐棠  拼音:fá táng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 召伯 辅佐 周武王 ,德政行于南国,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树。后遂以“伐棠”谓大臣未能如 召伯 之建功立业,以至国灭身亡。 清 魏源 《定军山诸葛武侯祠》诗:“垂李缅 郑国 ,伐棠咏 江 汉 。”
词语解释:伐炭  拼音:fá tàn
伐木烧炭。 宋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征冶户为利国监之捍屏,今三十六冶,冶各百餘人,採鑛伐炭,多飢寒亡命强力鷙忍之民也。”
词语解释:伐柯人  拼音:fá kē rén
指媒人。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或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参见“ 伐柯 ”。
词语解释:伐柯  拼音:fá kē
(1).《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郑玄 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文选·陆机〈文赋〉序》:“佗日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李善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 宋 苏轼 《答秀州胡朝奉启》:“矜式百为,知伐柯不远。”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董必武 《九十初度》诗:“遵从 马 列 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2).《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谓作媒。《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几件东西,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
词语解释:伐智  拼音:fá zhì
夸耀自己的才智。《逸周书·史记》:“昔者 曲集 之君伐智而专事,彊力而不信其臣。” 孔晁 注:“伐智,自足也。”《国语·晋语六》:“今我战又胜 荆 与 郑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韦昭 注:“将自伐其智,自多其功。”
词语解释:伐毛洗髓  拼音:fá máo xǐ suǐ
(1).古时神话传说,谓仙人涤除尘垢,脱胎换骨。《太平广记》卷六引《洞冥记》:“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 朔 曰:‘……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清 黄景仁 《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2).比喻剔除芜杂无用之物。 清 周亮工 《〈托素斋文集〉序》:“相与讲贯切摩,既已伐毛洗髓於其中,莫之窥测。” 清 章学诚 《文忠通义·墓铭辨例》:“如欲清真结撰,摩写传真,自当简削其辞,拟於伐毛洗髓,隐括要节。”
词语解释:伐杀  拼音:fá shā
杀戮。《汉书·吴王濞传》:“迫劫万民,伐杀无罪,烧残民家。”《后汉书·章帝纪》:“方春,所过无得有所伐杀。”
词语解释:伐毛换髓  拼音:fá máo huàn suǐ
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明 梅禹金 《昆仑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换髓,变姓逃形,我何处会得你着。”参见“ 伐毛洗髓 ”。
词语解释:伐毛洗髓  拼音:fá máo xǐ suǐ
(1).古时神话传说,谓仙人涤除尘垢,脱胎换骨。《太平广记》卷六引《洞冥记》:“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 朔 曰:‘……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清 黄景仁 《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2).比喻剔除芜杂无用之物。 清 周亮工 《〈托素斋文集〉序》:“相与讲贯切摩,既已伐毛洗髓於其中,莫之窥测。” 清 章学诚 《文忠通义·墓铭辨例》:“如欲清真结撰,摩写传真,自当简削其辞,拟於伐毛洗髓,隐括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