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薄伎绝伎重施故伎进伎鬻伎担幢伎效伎吞剑伎
伎伎末伎蹴瓶伎倒舞伎杂伎正声伎才伎百伎
奏伎工伎马伎都卢伎橦末之伎淫伎歌伎女伎
立部伎声伎营伎雕虫末伎材伎灯伎歌舞伎婆侯伎
仙伎三部伎口伎骋伎碗珠伎故伎无所施其伎神伎
作伎游伎音伎高丽伎辟邪伎家伎国伎坐部伎
手伎方伎逞伎高縆伎鼓舞伎清商伎绳伎婆猴伎
邯郸伎贱伎倡伎高絙伎龟兹伎曲伎缘竿伎奇伎

词语解释:薄伎  拼音:báo jì
薄技。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清 唐甄 《潜书·食难》:“天下惟匹夫匹妇,无能、无所与之人,乃有死亡之患;其有薄伎者,虽困穷无伤也。”
词语解释:伎伎  拼音:jì jì
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 毛 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 郑玄 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羣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参阅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
词语解释:奏伎  拼音:zòu jì
见“ 奏技 ”。
词语解释:奏技  拼音:zòu jì
亦作“ 奏伎 ”。 表演技艺。《晋书·刘隗传》:“ 庐江 太守 梁龕 明日当除妇服,今日请客奏伎,丞相长史 周顗 等三十餘人同会。”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
词语解释:立部伎  拼音:lì bù jì
唐 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幘,俱在乐悬之北。《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武舞》居西,手执戚。《文》衣长大,《武》衣短小。其鐘师及磬师登歌。《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亦省称“ 立部 ”。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
词语解释:仙伎  拼音:xiān jì
谓非凡的技能、本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公岸然曰:‘彼禄命方长,安得骤死?’然 双五 果病愈,致位通显,则公之仙伎,亦未易窥测也。”
词语解释:作伎  拼音:zuò jì
亦作“ 作妓 ”。 谓表演歌舞或演奏音乐。《晋书·乐志下》:“但歌,四曲,出自 汉 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 魏武帝 遗令﹞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 铜雀臺 ,於臺堂上施八尺牀……月朝十五日,輒向帐作妓。’”《梁书·陈伯之传》:“ 伯之 每旦常作伎,日晡輒卧,左右仗身皆休息。”
词语解释:手伎  拼音:shǒu jì
见“ 手技 ”。
词语解释:手技  拼音:shǒu jì
(1).手艺。《汉书·张安世传》:“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
(2).亦作“ 手伎 ”。百戏杂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筋骨上索杂手伎: 浑身眼 、 李宗正 、 张哥 。”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撮弄亦名手技,即俚俗所谓做戏法也。《梦粱録》杂手伎有弄斗、打硬、藏人、藏剑、喫针等事。《墨客挥麈》 夏英公 见伶杂手伎,有号‘藏擫’者。”
词语解释:邯郸伎  拼音:hán dān jì
邯郸郭公 ( 北齐 后主 高纬 )的伎俩。 唐 温庭筠 《邯郸郭公词》:“言念 邯郸 伎,不见 鄴城 人。” 顾嗣立 补注:“ 北齐 乐府《邯郸郭公歌》: 邯郸郭公 九十九,技两渐进入 滕口 。”参见“ 邯郸郭公 ”。
词语解释:邯郸郭公  拼音:hán dān guō gōng
北齐 后主 高纬 ,雅好傀儡,时谓之 郭公 。 隆化 二年(公元577年)十二月辛酉,大败,为 北周 所虏。及将败,营 邯郸 。故称“邯郸郭公”。《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五·邯郸郭公歌》:“ 邯郸郭公 九十九,技两渐尽入 滕口 。大儿缘高冈,雉子东南走。不信吾言时,当看岁在酉。”
词语解释:绝伎  拼音:jué jì
见“ 絶技 ”。
词语解释:绝技  拼音:jué jì
亦作“绝伎”。 超群的技艺。《汉书·叙传上》:“ 逢蒙 絶技於孤矢, 班输 榷巧於斧斤。” 晋 潘岳 《射雉赋》:“揆悬刀,骋絶技。” 宋 王安石 《赠陈君景初》诗:“昔闻今则信,絶伎世尝有。” 陈毅 《送旧友南归》诗:“我不出手,敌不知觉,出手一击,风扫叶落。絶技至此,敌手安措?”
词语解释:末伎  拼音:mò jì
(1).古指工商业。 汉 荀悦 《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务,则事业脩矣。”
(2).不足道的技艺。 晋 张华 《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 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惩戒》:“ 高宗 朝, 姜恪 以边将立功为左相, 阎立本 为右相。时以年饥,於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经。’以末伎进身者,可为炯戒。” 明 刘基 《赠弈棋相子先序》:“盖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
词语解释:工伎  拼音:gōng jì
(1).技艺方术。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工伎之书,起宅盖屋必择日。”
(2).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 燕 将 王沉 等降 魏 。 乐浪王惠 、中书侍郎 韩范 、员外郎 段宏 、太史令 刘起 等帅工伎三百奔 鄴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院﹞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詔之类是也。”
词语解释:声伎  拼音:shēng jì
(1).亦作“ 声妓 ”。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 融 外戚家,虽好儒术,而服饰甚丽。坐絳纱帐,侍婢数十,声妓不乏於前。”《后汉书·皇后纪下·陈夫人》:“ 陈夫人 者,家本 魏郡 ,少以声伎入 孝王 宫,得幸,生 质帝 。”《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天下珍滋譎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 宋 苏轼 《韩魏公醉白堂记》:“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声妓之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兄还不知 阮鬍子 漏网餘生,不肯退藏,还在这里蓄养声伎,结纳朝绅。”
(2).亦作“ 声技 ”。指歌舞等技艺。《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负弩射雉,恣情闲放,声伎杂艺,颇多开解。” 宋 苏轼 《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四表请举乐不允批答》:“吾之本性,以清净寂寞为乐,虽在平日,无游观声技之念。”《金史·赵兴详传》:“近臣献琵琶, 世宗 却之,谓 兴详 曰:朕忧劳天下,未尝以声伎为心。”
词语解释:三部伎  拼音:sān bù jì
唐玄宗 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清 吴伟业 《洛阳行》:“殿内遂停三部伎,宫中为设八关斋。”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词语解释:游伎  拼音:yóu jì
指出游的歌妓。 唐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诗:“游伎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词语解释:方伎  拼音:fāng jì
见“ 方技 ”。
词语解释:方技  拼音:fāng jì
亦作“ 方伎 ”。
(1).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詔问故太仓长臣 意 :‘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汉书·艺文志》:“侍医 李柱国 校方技。” 颜师古 注:“医药之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余尝论之,是术也,在吾道中虽名方伎,非圣人贤者所专精。” 罗惇曧 《文学源流》:“夫《班志》著録,流别彰然,道家厕九流之中,神仙入方伎之内,师传各异,不相混淆。”
(2).《后汉书》《方术传》,传主多通医术及天文、占卜、相命、遁甲、堪舆等术。
(3).泛指医、卜、星、相等术。《后汉书·党锢传序》:“时 河内 张成 善説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初, 成 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誶其占。”《新唐书·郑注传》:“ 郑注 , 絳州 翼城 人。世微贱,以方伎游江湖间。” 清 钮琇 《觚賸·猿风鹰火》:“ 天津 徐纬真 素嗜方技,纵酒落魄。”
词语解释:贱伎  拼音:jiàn jì
(1).卑微的技艺。亦指从事卑微技艺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书》:“窃慕大王之义,復为门下之宾,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琼奴记》:“彼工商贱伎,安能动余志?”
(2).特指妓女。 明 冯梦龙 《情史·情侠·严蕊》:“身为贱伎,纵与太守有滥,罪亦不至死。”
词语解释:重施故伎  拼音:zhòng shī gù jì
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手法、欺骗、诡计、卑鄙狡猾的计策或计谋)
词语解释:蹴瓶伎  拼音:cù píng jì
亦作“蹵瓶伎”。 古代杂技名。《文献通考·乐二十》:“蹵瓶伎,盖蹵其瓶使上於铁锋杖端,或水精丸与瓶相植,回旋而不失也。”
词语解释:马伎  拼音:mǎ jì
马戏,人骑在马上所做的各种表演。杂技的一种。《新唐书·回鹘传下》:“乐有笛、鼓、笙、觱篥、盘铃。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词语解释:营伎  拼音:yíng jì
见“ 营妓 ”。
词语解释:营妓  拼音:yíng jì
亦作“ 营伎 ”。 古代军中的官妓。《汉武外史》:“ 汉武 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者。”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蜀才妇》:“ 吴 越 饶营妓, 燕 赵 多美姝, 宋 产歌姬, 蜀 出才妇。”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齐书·前废帝纪》云,夜开后阁,与左右淫宴,诸营署皆军市也。 唐 则曰营伎,亦曰官使妇人。”
词语解释:口伎  拼音:kǒu jì
见“ 口技 ”。
词语解释:口技  拼音:kǒu jì
亦作“ 口伎 ”。 杂技之一种。运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古时常隔壁表演,所以也称隔壁戏。又叫像声。 张潮 《虞初新志》卷一引 清 林嗣环 《秋声诗自序》:“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駡,以一人而兼之,听之歷歷也。”《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如听口伎,声百出而不穷。” 冯雪峰 《园丁和假鸟》:“﹝他﹞忽然听见园丁走来了,生怕被他发觉,便施展着自己的口技,叫了一阵,叫得比真的鸟都要美妙。”
词语解释:音伎  拼音:yīn jì
见“ 音技 ”。
词语解释:音技  拼音:yīn jì
亦作“ 音伎 ”。 伎,通“ 技 ”。音乐的技能。《后汉书·蔡邕传赞》:“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李贤 注:“音技谓鼓琴吹笛之属也。”《隋书·音乐志下》:“时有 曹妙达 、 王长通 、 李士衡 、 郭金乐 、 安进贵 等,皆妙絶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
词语解释:逞伎  拼音:chěng jì
见“ 逞技 ”。
词语解释:逞技  拼音:chěng jì
亦作“ 逞伎 ”。 施展技艺。 晋 张协 《七命》:“於是 飞 ( 飞廉 ) 黄 ( 中黄伯 )奋鋭, 賁 ( 孟賁 ) 石 ( 石蕃 )逞技。”一本作“ 逞伎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召诸音乐,逞伎寺内。”《水浒传》第六三回:“大刀 闻达 不知量,狂言逞技真雕虫。”
词语解释:倡伎  拼音:chàng jì
(1).古称以歌舞杂戏娱人的男女艺人。《后汉书·梁冀传》:“ 冀 、 寿 共乘輦车……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謳竟路。”《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三年》:“ 吴主 悲喜,迎拜於东门之外。既入庙,比七日三祭,设诸倡伎,昼夜娱乐。”《云笈七籤》卷四十:“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2).娼妓。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张安贫儿镂臂文》:“ 唐 宋 间恶少,竞刺其身……国朝此风遂絶。惟冶游儿与倡伎密,或札刺名号,以互相思忆。”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跋》:“倡伎以色事人,不能风雅。”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
词语解释:进伎  拼音:jìn jì
进献歌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优语》:“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
词语解释:倒舞伎  拼音:dǎo wǔ jì
表演倒立杂技的艺人。《旧唐书·音乐志二》:“ 苻坚 尝得西域倒舞伎。 睿宗 时, 婆罗门 献乐,舞人倒行,而以足舞於极銛刀锋,倒植於地,低目就刃,以歷脸中;又植於背下,吹篳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亦无伤;又伏伸其手,两人躡之,旋身遶手,百转无已。”
词语解释:都卢伎  拼音:dōu lú jì
古代爬竿杂技。《文献通考·乐考二十》:“都卢伎,缘橦之伎众矣, 汉武帝 时谓之都卢。 都卢 ,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词语解释:雕虫末伎  拼音:diāo chóng mò jì
见“ 雕虫末技 ”。
词语解释:雕虫末技  拼音:diāo chóng mò jì
亦作“ 雕虫末伎 ”。 犹言雕虫小技。 明 唐顺之 《答翁东厓总制书》:“俟公破虏功成,当以向时雕虫末伎,作为鐃歌鼓吹曲,以继《采芑》《江汉》之餘嚮。” 清 纳兰性德 《赋论》:“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 扬雄 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参见“ 雕虫篆刻 ”。
词语解释:骋伎  拼音:chěng jì
见“ 骋技 ”。
词语解释:骋技  拼音:chěng jì
亦作“ 骋伎 ”。 施展技艺,施展才能。 汉 张衡 《西京赋》:“祕舞更奏,妙材骋伎。”《艺文类聚》卷十九引 晋 苏彦 《语箴》:“ 战国 纷扰,争霸称彊,尔乃游説纵横,骋技时王。” 唐 王起 《辕门射戟枝赋》:“百夫之特,射戟枝而骋技;一矢称雄,所以解纷为智。”
词语解释:高丽伎  拼音:gāo lí jì
隋 时七部乐之一。采用 高丽 乐曲,配以十四种乐器,由十八人演奏。《隋书·音乐志下》:“始 开皇 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高祖 即位,仍 隋 制设九部乐……《高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竪箜篌、琵琶。”
词语解释:高縆伎  拼音:gāo gēng jì
见“ 高絙伎 ”。
词语解释:高絙伎  拼音:gāo gēng jì
亦作“ 高縆伎 ”。 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 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繫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见高縆伎,行绳若飞越。” 钱仲联 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
词语解释:高絙伎  拼音:gāo gēng jì
亦作“ 高縆伎 ”。 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 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繫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见高縆伎,行绳若飞越。” 钱仲联 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
词语解释:鬻伎  拼音:yù jì
见“ 鬻技 ”。
词语解释:鬻技  拼音:yù jì
亦作“ 鬻伎 ”。
(1).出卖技术。《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2).以技艺谋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狄梁公》:“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吾非鬻伎者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女取父遗星数各书令读,自以针指佐食,久而术成,始於门前鬻技。”
(3).卖弄本领,炫耀高明。《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或饰真以讎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
词语解释:杂伎  拼音:zá jì
见“ 杂技 ”。
词语解释:杂技  拼音:zá jì
亦作“ 杂伎 ”。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种,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戏”。《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抵戏” 颜师古 注引 汉 文颖 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魏志·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隋书·音乐志中》:“且 西凉 、 龟兹 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於众调,调各别曲。”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广场千步,方山立於众工;大乐九成,固海涵於杂技。”参阅 任半塘 《唐戏弄》第二章四。
(2).现代指手技、口技、车技、驯兽和魔术等技艺表演,系从古百戏演变而成。 艾青 《在浪尖上》诗:“好像是在玩魔术,好像是在演杂技。”
(3).指从事杂技之人。《南史·崔祖思传》:“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 郑 , 元徽 时校试千有餘人,后堂杂伎不在其数。” 隋 柳彧 《奏禁上元角觝戏》:“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逸事》:“其间风月楼臺,尊罍丝管,以及孌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
(4).各方面的技能。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远识驾乎 隋 唐 ,杂技通乎 任 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上月藩臺和我説,要想请一位清客,要能诗,能酒,能写,能画的,杂技愈多愈好;又要能谈天,又要品行端方。”
(5).旧指医卜、星相等方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名器之滥》:“ 宋 时杂技异途,亦有虚衔,如某州医学助教之属,以优假閭里中杂流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厢》:“开庙之日,百货云集……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词语解释:橦末之伎  拼音:tóng mò zhī jì
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文选·张衡〈西京赋〉》:“百马同轡,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 薛综 注:“於橦末作其形状。”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彀中时落羽,橦末乍升猱。” 清 赵翼 《岁暮宴集梨园小部纵饮追欢即席有作》诗:“凭他橦末 都卢 戏,演出人间傀儡塲。”
词语解释:材伎  拼音:cái jì
见“ 材技 ”。
词语解释:材技  拼音:cái jì
(1).才能与技艺。《六韬·练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司马法·天子之义》:“德义不相踰,材技不相掩。”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材技广宜,强记洽闻。”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平定教匪总论》:“其头目必材技过人,众乃共推之。”
(2).卓越的武艺。《荀子·王制》:“案谨募选閲材技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 杨倞 注:“材技,武艺过人者,犹 汉 之材官也。”技,一本作“ 伎 ”。 唐 韩愈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鱷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宋 曾巩 《亡兄墓志铭》:“世有成事业就功名之时,则贤臣、谋士、材技之人同世并出。”
(3).使用有技术的人。《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词语解释:碗珠伎  拼音:wǎn zhū jì
古杂技。犹今舞碟弄碗之戏。《旧唐书·音乐志二》:“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亦省称“ 椀珠 ” 元 吴莱 《椀珠伎》诗:“椀珠闻自宫掖来,长竿寳椀手中迴。”
词语解释:辟邪伎  拼音:pì xié jì
古代装扮成辟邪兽形的舞伎。 唐 李白 《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辟邪伎作鼓吹惊,雉子班之奏曲成。” 王琦 注:“辟邪,兽名……辟邪伎者,盖假为辟邪兽之形而舞者也。”
词语解释:鼓舞伎  拼音:gǔ wǔ jì
舞乐名。《宋书·乐志一》:“ 晋 《鞞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
词语解释:龟兹伎  拼音:qiū cí jì
(1).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曇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鈸二。舞者四人。”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 龟兹 伎,玉笛非关 于闐 工。”
(2).指擅长 龟兹 乐舞的歌伎。
词语解释:担幢伎  拼音:dān zhuàng jì
表演担幢杂技的人。《晋书·桓彝传》:“获 关中 担幢伎,以充太乐。”
词语解释:正声伎  拼音:zhèng shēng jì
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 江州 刺史 陈显达 镇 樊城 。上虑朝野忧遑,力疾召乐府奏正声伎。” 胡三省 注:“ 江 左以清商为正声伎。”
词语解释:淫伎  拼音:yín jì
无益的技艺。指制造奢华物品的技艺。 汉 陆贾 《新语·本行》:“璧玉珠璣不御於上,则翫好之物弃於下;雕刻綪画不纳於君,则淫伎曲巧絶於民。”
词语解释:灯伎  拼音:dēng jì
以灯彩为道具的舞蹈。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山高水长殿看烟火》:“ 乾隆 初定制,於上元前后五日,观烟火於 西苑 西南门内之 山高水长楼 ……次乐部演舞灯伎,鱼龙曼衍,炫曜耳目。”
词语解释:故伎  拼音:gù jì
亦作“ 故技 ”。 旧伎俩;老花招。 闻一多 《书信·致梁实秋五》:“你也可以仿你从前的故伎,将他们分成等差。” 巴金 《家》二二:“他们还是一样地横眉毛竖眼睛在街上找人寻事,常常使人想起他们在这种情形中的故技。”
词语解释:家伎  拼音:jiā jì
见“ 家妓 ”。
词语解释:家妓  拼音:jiā jì
亦作“ 家伎 ”。 豪门大户家中所蓄养的歌妓。《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 威武 节度使、知 抚州 李德诚 有家妓数十。”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郭提刑妾》:“ 政和 末, 陕西 提刑 郭允迪 招提举木筏 叶大夫 饮酒,出家伎侑席。” 宋 姜夔 《莺声绕红楼》词序:“甲寅春, 平甫 与予自 越 来 吴 ,携家妓观梅于 孤山 之 西村 。”《三国演义》第八回:“ 允 曰:‘教坊之乐,不足供奉;偶有家伎,敢使承应。’”
词语解释:清商伎  拼音:qīng shāng jì
隋 时清乐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 清乐也。有编鐘、编磬、独弦琴、繫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
词语解释:曲伎  拼音:qǔ jì
亦作“ 曲技 ”。 小技。 汉 王充 《论衡·逢遇》:“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崇文宏文生等,或驳杂纠纷,或偏长曲技。”
词语解释:效伎  拼音:xiào jì
亦作“ 效技 ”。亦作“効伎”。 犹献技。 晋 陆机 《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 养由 轻盼则林摧鷙兽, 蒲且 效技则虚下翔禽。” 唐 柳宗元 《永州新堂记》:“凡其物类莫不合形辅势,効伎於堂廡之下。”
词语解释:才伎  拼音:cái jì
见“ 才技 ”。
词语解释:才技  拼音:cái jì
亦作“ 才伎 ”。 才智本领。 三国 魏 阮籍 《猕猴赋》:“多才伎其为何,因受垢而貌侵。”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谢明堂礼成转官表》:“伏念臣顓愚无术,孤陋寡徒,起家衡茅,致位机近,此皆出於天幸,断自宸知,非才伎过絶於人,岂朋援阴为之地。” 明 方孝孺 《送王文冏序》:“是詔一出,凡含声鼓喙者,皆当奋跃以效才技。”《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 允礽 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有常语尽雅,毕才技以造瑰辞,犹几不及俗者, 唐 世 颜师古 、 许敬宗 之伦是也。”
词语解释:歌伎  拼音:gē jì
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诗:“诗从歌伎采,辩使坐宾惊。”
词语解释:歌舞伎  拼音:gē wǔ jì
(1).歌女,舞女。《新唐书·河间王孝恭传》:“后房歌舞伎百餘。”
(2). 日本 的一种民族戏剧。
词语解释:无所施其伎  拼音:wú suǒ shī qí jì
见“ 无所施其技 ”。
词语解释:无所施其技  拼音:wú suǒ shī qí jì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奴仆》:“﹝僕辈﹞虽狡獪,无所施其技。”《荡寇志》第一一二回:“阵上我叫 杨志 与 李成 寸步不离,他亦无所施其技。”亦作“ 无所施其伎 ”。 毛泽东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 艾奇逊 的一套就无所施其伎了。”
词语解释:国伎  拼音:guó jì
犹国乐。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音乐》:“西京乐,起 苻氏 末, 魏 代至 隋 咸重之,遂谓之国伎。”
词语解释:绳伎  拼音:shéng jì
亦作“ 绳技 ”。亦作“ 绳妓 ”。
(1).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 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2).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 ,强委身焉。”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词语解释:缘竿伎  拼音:yuán gān jì
见“ 缘竿 ”。
词语解释:缘竿  拼音:yuán gān
古代百戏杂技中的爬竿节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曹西士上竿诗》:“赴镇之日,朝绅置酒以饯,适有呈缘竿伎者。”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文选·西京赋》:‘ 都卢 寻橦。’注引《汉书音义》:‘ 都卢 体轻善缘。’此即今缘竿戏也。”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
词语解释:吞剑伎  拼音:tūn jiàn jì
我国传统杂技之一。《旧唐书·音乐志二》:“ 梁 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
词语解释:百伎  拼音:bǎi jì
(1).各种伎俩。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千变百伎,在人目前。”
(2).各种伎艺。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比之於女,俱体国色,而一人独闲百伎,不可混为无异也。”
词语解释:女伎  拼音:nǚ jì
见“ 女妓 ”。
词语解释:女妓  拼音:nǚ jì
(1).亦作“ 女伎 ”。女乐,歌妓。《晋书·王敦传》:“时 王愷 、 石崇 以豪侈相尚, 愷 尝置酒, 敦 与 导 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声韵, 愷 便敺杀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丞相 作女伎,施设床席, 蔡公 先在坐,不説而去。”《魏书·高阳王雍传》:“ 灵太后 许赐其女妓,未及送之, 雍 遣其阉竪 丁鹅 自至宫内,料简四口,冒以还第。”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癸酉,出后宫并教坊女妓六百人。” 清 王晫 《快说续记》卷二:“达官家多畜女伎。”
(2).即 女歧 ,传说中的神女。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 女妓 九子,为氏先兮。”参见“ 女歧 ”。
词语解释:婆侯伎  拼音:pó hòu jì
见“ 婆猴伎 ”。
词语解释:婆猴伎  拼音:pó hóu jì
亦作“ 婆侯伎 ”。 杂技名。相传 周成王 时南方有 扶娄国 ,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后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 晋 王嘉 《拾遗记·周》
词语解释:神伎  拼音:shén jì
见“ 神技 ”。
词语解释:神技  拼音:shén jì
亦作“ 神伎 ”。 神妙的技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火药》:“今禁军内所称神机营者,其兵卒皆造火药之人也,当时以为古今神技,无可復加。”《野叟曝言》第一一七回:“两人俱是真实本领,虏将中有能识者俱赞不容口,称为神伎。”《花月痕》第四七回:“原来 卓然 百步射, 果斋 连珠箭,都展出神技来,以此贼不敢战而去。”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啊,有这样的神技,有这样的神技,昨天我才拣阅过她们的画像, 王昭君 的相貌不是这样的。”
词语解释:坐部伎  拼音:zuò bù jì
唐玄宗 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其乐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亦省称“ 坐部 ”。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词语解释:婆猴伎  拼音:pó hóu jì
亦作“ 婆侯伎 ”。 杂技名。相传 周成王 时南方有 扶娄国 ,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后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 晋 王嘉 《拾遗记·周》
词语解释:奇伎  拼音:qí jì
见“ 奇技 ”。
词语解释:奇技  拼音:qí jì
亦作“ 奇伎 ”。 奇特的技艺。 汉 陆贾 《新语·怀虑》:“不先仁义而尚道德,怀奇伎。” 宋 秦观 《奇兵》:“夫屠弈鄙事也,有奇技则无与抗者,况於兵乎?”参见“ 奇技淫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