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12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仪刑仪仪仪图仪节仪正仪天仪景仪掾
仪形仪狄仪式仪章仪床仪康仪态万千仪同三司
仪凤仪鸾仪文仪象仪渠仪台仪望仪典
仪容仪同仪仗仪注仪举仪体仪服仪司
仪型仪卫仪从仪衍仪方仪伞仪数仪准
仪秦仪韶仪观仪禽仪皇仪位仪宇仪导
仪曹仪羽仪轨仪相仪禁仪令仪剑仪幕
仪舌仪范仪貌仪度仪状仪仗队仪则仪庙
仪表仪礼仪制仪操仪鸾殿仪桥仪号仪态
仪矩仪物仪比仪检仪马仪极仪品仪律

词语解释:仪刑  拼音:yí xíng
(1).效法。《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朱熹 集传:“仪,象。刑,法。”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有令赋诗》:“仪刑祖宗,妥绥天保。” 唐 白居易 《襄州别驾府君事状》:“故中外凡为冢妇者,皆景慕而仪刑焉。”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斯三人者,朕甚嘉之。使四海亿兆,皆当仪刑斯人,垂范将来。”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世之言学,有仪刑他国者,有因仍旧贯得之者。”
(2).为法,做楷模。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德苟成,故能仪刑家室,化流天下,礼苟顺,故能影响无遗,翼宣风化。” 唐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僕射》诗:“卜筑三川上,仪刑万井中。” 宋 陆游 《贺谢枢密启》:“岂惟康济於兹时,固足仪刑於后世。”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如此之人不弃絶则已,安可使仪刑后进,执事何为欲强之乎?”
(3).楷模;典范。《北齐书·陈元康传》:“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 明 方孝孺 《陈野翁字说》:“余违古人亦已久矣,持其身以行乎今之世,心恒惴惴然恐为浅薄之归,而不获闻故老之仪刑,何幸乃得先生乎!”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杖履从容,示仪刑於 黄山 、 白岳 之间,其高情逸韵,尤非世俗之所能及也。” 游国恩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敬赋》诗:“忘身参密勿,忠党树仪刑。”
(4).仪容,风范。 唐 郑万钧 《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乃数月后,侦其仪刑,稍稍顦顇。”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慈俭之化,无德而能名;保佑之功,如天之难报。惟流传於歌舞,庶髣髴其仪刑。” 宋 叶适 《王夫人画像赞》:“尔孙尔曾,象其仪刑。”
词语解释:仪形  拼音:yí xíng
(1).仪容;形体。 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 李善 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观 李郎 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吾今不暇悉其颜状、意态、风标、仪形。”
(2).谓画其形貌。《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 温室 ,仪形宇宙,歷象圣贤。” 李周翰 注:“言於 温室殿 画天地之形、圣贤之象。”
(3).效法。《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 虞 周 之盛。” 颜师古 注:“仪形,谓则而象之。”
(4).行法规;做楷模。《魏书·广平王匡传》:“﹝ 匡 ﹞性耿介,有气节。 高祖 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 匡 ,以成克终之美。’” 唐 元稹 《赠郑余庆太保》:“况朕小子获承祖宗,实赖一二元老朝夕教诲,以仪形於四方。”
(5).典范;楷模。 晋 陆机 《赠冯文羆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北齐书·王昕传》:“ 元景 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宋 苏轼 《告文宣王文》:“载空言於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词语解释:仪凤  拼音:yí fèng
(1).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唐 张正元 《南风之薰赋》之一:“始斯人之解愠,倐仪凤以员来。”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治定》:“懽声拥,风教崇。看郊藪游麟,闕庭仪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 陈来章 先生,余姻家也。尝得一古砚,上刻云中仪凤形。”
(2). 晋 宫中楼名。《初学记》卷二四引《晋宫阁名》:“ 晋 有 伺星楼 、 仪凤楼 、 翔凤楼 。”《初学记》卷二四引《晋宫阁名》:“ 总章观 仪凤楼 一所,在观上广望,观之南极。”
(3).指 元 代管理乐工的机构仪凤司。 元 杨允学 《滦京杂咏》卷上之四四:“仪凤伶官乐既成,仙风吹送下 蓬 灜 。”原注:“仪凤司,天下乐工隶焉。”
(4). 南京 城门名。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将 南京 四面围困,七日破 仪凤门 ,开道破城而进。”
词语解释:仪容  拼音:yí róng
仪表;容貌。《东观汉记·明帝纪》:“臣望颜色仪容,类似先帝。”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这孩儿仪容儿清秀,模样儿英杰。” 清 孙枝蔚 《览古》诗之二:“君子贵立身,仪容安足夸。” 赵树理 《三里湾·写作前后》:“从从容容描绘出 三里湾 全景, 旗杆院 的气派和 玉梅 这个人的风度仪容。”
词语解释:仪型  拼音:yí xíng
同“ 仪刑 ”。
(1).做楷模,做典范。《元典章·礼部三·祭祀》:“已上係自古忠义直烈,仪型后世,赞扬风化者,故歷代载於祀典。”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
(2).楷模;典范。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牘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事业存钟鼎,仪型照简编。”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故凡其意之所及,笔之所书,无不诚心佩服,奉为仪型。”
(3).仪容。 宋 苏轼 《滕达道挽词》之二:“骯脏仪型在,惊呼岁月遒。” 清 李长盛 《过史公墓》:“途过丞相墓,再拜想仪型。正气经天地,孤忠贯日星。”
词语解释:仪秦  拼音:yí qín
战国 时期纵横家 张仪 、 苏秦 的并称。 汉 扬雄 《法言·渊骞》:“乱而不解, 子贡 耻之;説而不富贵, 仪 秦 耻之。” 元 雅琥 《上执政》诗:“正言期 董 贾 ,枉道耻 仪 秦 。”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四折:“这的是拿奸头抵全,捉贼真贜见·这其间使不得 仪 秦 辩,拼了个贬 潮阳 八千。” 清 唐甄 《潜书·用贤》:“京朝之官,陷人夺位,援党助己,倾害之术,巧於 仪 秦 。”
词语解释:仪曹  拼音:yí cáo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 三国 魏 , 晋 沿之。 南朝 时为祠部属官。 北魏 为仪曹尚书, 北齐 仪曹属殿中尚书。 隋 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 炀帝 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 唐 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 唐 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比参密命,弘益既多,乃贰仪曹,升擢惟允。” 宋 陆游 《跋〈出疆行程〉》:“予在仪曹,与之同廊。” 明 李东阳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 瀛洲 无地不登仙,吏省仪曹次第迁。”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 高公轩 者, 宣仁 之疎族也。 政和 末,为 沧州 仪曹。”
词语解释:仪舌  拼音:yí shé
战国 辩士 张仪 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已学而游説诸侯。尝从 楚 相饮,已而 楚 相亡璧,门下意 张仪 ……共执 张仪 ,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説,安得此辱乎?’ 张仪 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 曰:‘足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仪 舌尚在,焉可忘言?” 宋 张榘 《贺新凉·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词:“髀肉未消 仪 舌在,向尊前,莫洒英雄泪。”
词语解释:仪表  拼音:yí biǎo
(1).人的外表。指容貌、姿态、风度等。《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頎” 汉 郑玄 笺:“言 庄姜 仪表长丽俊好,頎頎然。” 南朝 梁 沉约 《豫章文宪王碑》:“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 元 曾瑞卿 《留鞋记·楔子》:“因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更兼仪表不俗,今年春榜动,选场开,奉父母严命特来上朝应举。” 峻青 《海啸》第四章十二:“他那威严的仪表,沉雷般的声音,有着一种逼人的力量。”
(2).准则;法式;楷模。《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 汉 王逸 《离骚叙》:“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铸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司空、僕射,实百僚之仪表也,奈何与黥卒坐对!” 朱德 《游罗冈祠》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
(3).指为准则,为法式,做楷模。 宋 苏轼 《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纪纲千载,仪表一方。”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沉光》:“又如《太白酒楼记》等文,皆仪表於后世。”
(4).表柱。立木为之,用于测日影,候天象。《后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智力有限,持寻尺之仪表,仰测穹苍,安能洞悉而无疑?”
(5).机弩部件之一,用于瞄准。《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於妙。”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曰:‘愿闻望敌仪表、投分飞矢之道。’ 音 曰:‘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连……远近高下,求之銖分。’”
(6).测定温度、气压、电量、血压、流量等仪器的统称。外形似计时的表,能由刻度直接显示数值。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姑娘夜读了一阵,望了望抽水机的仪表。”
词语解释:仪矩  拼音:yí jǔ
仪法规矩。 秦 李斯 《碣石刻石》:“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三国 魏 曹植 《鹖赋》:“甘沉陨而重辱,有节士之仪矩。”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 清 恽敬 《与纫之论文书》:“吾宗之能学者不数人,能学而行復有仪矩者益不数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的剪辫,却并非因为我是 越 人, 越 在古昔,‘断发文身’,今将效之,以见先民仪矩,也毫不含有革命性。”
词语解释:仪仪  拼音:yí yí
仪态整肃貌。 汉 扬雄 《法言·孝至》:“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 唐 皮日休 《九夏歌·肆夏》:“愔愔清庙,仪仪袞服。” 宋 王安石 《内翰沉公墓志铭》:“ 沉公 仪仪,德义孔时。”
词语解释:仪狄  拼音:yí dí
(1).传说为 夏禹 时善酿酒者。《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 仪狄 作酒而美,进之 禹 , 禹 饮而甘之,遂疏 仪狄 ,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赵整》:“祕书侍郎 整 以 坚 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乃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 杜康 妙识, 仪狄 先知。 紂 丧 殷 邦, 桀 倾 夏 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2).用为酒的代称。《平山冷燕》第一回:“君尽臣欢,尊本朝故事,敕赐赋《醉学士之歌》;臣感君恩,择前代良謨,慷慨进疎仪狄之戒。”
词语解释:仪鸾  拼音:yí luán
(1).指 仪鸾殿 。《唐会要·祥瑞上》:“ 隋煬帝 好闻祥瑞,尝有野雀集於殿上……奏为鸞, 煬帝 不究直虚,即以为瑞,仍名此殿为 仪鸞 。”
(2).官署名。 五代 梁 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 宋 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新五代史·汉臣传·聂文进》:“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鸞、翰林、御厨供帐饮食, 文进 自如,有司不敢劾。” 宋 黄庭坚 《观伯时画马》诗:“仪鸞供帐饕蝨行,翰林湿薪爆竹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横行武列》《宋史·职官志四》
词语解释:仪同  拼音:yí tóng
见“ 仪同三司 ”。
词语解释:仪卫  拼音:yí wèi
仪仗与卫士的统称。《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 ,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 前蜀 杜光庭 《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 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 清 戴名世 《孑遗录》:“ 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 。 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词语解释:仪韶  拼音:yí sháo
宫廷乐章的美称。语本《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孔 传:“韶, 舜 乐名。” 元 张翥 《寄题顾仲瑛玉山》诗:“入贡徠符紱,仪韶下凤凰。”
词语解释:仪羽  拼音:yí yǔ
(1).仪禽。凤凰的别称。 唐 无名氏 《审乐知政赋》:“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
(2).比喻美德善行可为人表率。语本《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孔颖达 疏:“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臺阁,盖翩翩焉。”
词语解释:仪范  拼音:yí fàn
(1).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 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 愍孙 峻於仪范, 废帝 倮之迫使走, 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2).仪容,风范。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 。岁久, 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 明 张居正 《答南司徒马钟阳书》:“公昔在司农,僕忝胄监,以官曹之伊邇,幸得时时瞻仪范,奉清论,盖倾者久矣。”
(3).作为典范。 唐 柳宗元 《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容,以仪范於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 宋 司马光 《策问五道》之四:“《诗》《书》《春秋》,皆圣人所以仪范后世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十年》:“詔询访 庄圣皇后 、 昭睿顺圣皇后 、 徽仁裕圣皇后 仪范中外之政,以备纪録。”
(4).典范,表率。《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专治一方,为民仪范。”
词语解释:仪礼  拼音:yí lǐ
礼仪,礼节。《史记·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南史·儒林传·沉文阿》:“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隋书·礼仪志一》:“ 秦氏 以战胜之威,并吞九国,尽收其仪礼,归之 咸阳 。”
词语解释:仪物  拼音:yí wù
指用于礼仪的器物。语本《书·洛诰》:“仪不及物。” 孔 传:“威仪不及礼物。”《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於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 宋 钱愐 《钱氏私志》:“闻国初贵主乘, 元祐 后不铸印,无乘马仪物。”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卷三:“ 晋 王导 以仪物鼓吹求助於 钟山 之神以御 苻坚 。”《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这属于旧时丧事迷信之一的仪物。”
词语解释:仪图  拼音:yí tú
揣想忖度。《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 仲山甫 举之,爱莫助之。” 朱熹 集传:“仪,度;图,谋。”
词语解释:仪式  拼音:yí shì
(1).取法。语本《诗·周颂·我将》:“仪式刑 文王 之典,日靖四方。” 朱熹 集传:“仪、式、刑,皆法也。” 宋 苏辙 《皇太后答书》:“将仪式於文考,以教孝於诸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南海县志·梁廷栋传》:“士得位,当霖雨苍生;不幸老死萤窗,亦当仪式州里。”
(2).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 既 之 武都 ”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 楚 为人短小而大声,自为吏,初不朝覲,被詔登阶,不知仪式。”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水陆之品,狼藉籩豆;荐祼兴俯,不中仪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刘岳 ﹞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 沉从文 《边城》二十:“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
(3).犹仪态。 汉 王粲 《玛瑙勒赋》:“御世嗣之骏服兮,表騄驥之仪式。”
(4).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及用《四分》,亦於 建武 ,施於 元和 ,讫於 永元 ,七十餘年,然后仪式备立,司候有準。”《隋书·律历志中》:“逮於 永平 之末,乃復改行《四分》,七十餘年,仪式方备。”
词语解释:仪文  拼音:yí wén
礼仪形式。 唐 张九龄 《请行郊礼疏》:“圣朝典则,盛世仪文,亦云咸备,可谓无遗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灯烛辉煌,仪文璀璨,好不富贵!”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先生襟怀萧散,僕亦倦於仪文,但得神交,何必定在形骸之内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 京 津 之舆论……大抵于 袁公 南行就职之举,甚为轻视,或谓之仪文,或谓之少数人之意见。”
词语解释:仪仗  拼音:yí zhàng
(1).指用于仪卫或赛会的武器、旗帜、伞、扇等。《晋书·五行志上》:“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华如莲华,五六日而萎落。”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太子纳妃》:“皇太子纳妃,卤部仪仗,宴乐仪卫。妃乘厌翟车,车上设紫色团盖……四马驾之。”《三国演义》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彪》:“少无赖,尝衝突 固原 提督仪仗,提督命杖於辕门。”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2).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词语解释:仪从  拼音:yí cóng
仪卫随从。《南齐书·明帝纪》:“王子侯旧乘缠帷车, 高宗 独乘下帷,仪从如素士。”《三国演义》第九回:“次日侵晨, 董卓 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下:“ 士奇 惊起,朝服出迎,但见仪从充塞,香气絪緼,不知上所在,惟面北而拜。” 清 洪亮吉 《书毕宫保遗事》:“公以 李 故相也,不敢与钧礼,每日平明,即撤仪从上謁。”
词语解释:仪观  拼音:yí guān
仪表。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升自賔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隐居 华山 ,为人仪观秀伟,道行卓絶。” 明 唐顺之 《旸谷吴公传》:“公医既精,而仪观磊落,阔达善谈説,颖然见锋鍔。”《明史·虞谦传》:“﹝ 谦 ﹞美仪观,风采凝重。”
词语解释:仪轨  拼音:yí guǐ
礼法规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 之治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示权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裴 曰:‘ 阮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周书·周惠达传》:“ 惠达 与礼官损益旧章,至是仪轨稍备。”
词语解释:仪貌  拼音:yí mào
形容;外貌。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仪貌壮丽,不可不自脩整,衣锦絅裳,饰在舆马,是不贵德也。”《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 之问 伟仪貌,雄於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任子为郎署》:“ 瞿 与先人厚善,予亦识其仪貌。”
词语解释:仪制  拼音:yí zhì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 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 唐 元稹 《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 《谈苑》:“ 太平兴国 中, 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预草典礼》:“ 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 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
(2).仪态,形制。 宋 苏轼 《应梦罗汉记》:“明日至 岐亭 ,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
(3).官名。 明 清 属礼部。《明史·职官志一》:“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清史稿·职官志一》:“ 天聪 五年,设礼部。 顺治 元年,置尚书、侍郎各官……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参见“ 仪部 ”。
词语解释:仪部  拼音:yí bù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词语解释:仪比  拼音:yí bǐ
比拟;比匹。《文选·宋玉〈高唐赋〉》:“惟 高唐 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 李善 注:“言殊异於常,无物可仪比,比,类也。”
词语解释:仪节  拼音:yí jié
(1).礼法;礼节。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成郑瞀》:“妾闻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今者大王在臺上而妾顾,则是失仪节也。”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舒详闲雅,仪节孔备。”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其事父母,视寝,视膳,视药,恪有仪节,深心欵然。”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曾子》十篇,儒言纯粹在《孟子》上,投壶仪节,较《小戴》为详。” 茅盾 《追求》一:“这是每次遇见时照例的仪节。”
词语解释:仪章  拼音:yí zhāng
仪节。 宋 张载 《正蒙·三十》:“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 明 陈子龙 《寓言》诗之二:“ 鲁国 有腐儒,行止如清狂。拜虎求不嚙,揖蛇求不伤。二物颇威厉,岂欲贵仪章?”
词语解释:仪象  拼音:yí xiàng
(1).以为模式。《韩诗外传》卷二:“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
(2).形象。 章炳麟 《文学总略》:“及夫立体建形,向背同现,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仪象。仪象之用,足以成体,故铸铜雕木之术兴焉。”
(3).以仪器观测天象。《晋书·天文志上》:“《春秋文曜钩》云:‘ 唐尧 即位, 羲和 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远矣。” 宋 苏颂 《进仪象状》:“臣窃以仪象之法,度数备存,而日官所以互有论诉者,盖以器未合古,名亦不正。”《明史·天文志一》:“璿璣玉衡为仪象之权舆,然不见用於三代。”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圣人仰观俯察,休咎之徵鉴诸仪象。”
词语解释:仪注  拼音:yí zhù
(1).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 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2).制度;仪节。 南朝 梁 沉约 《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 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 , 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茅盾 《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词语解释:仪衍  拼音:yí yǎn
战国 时期纵横家 张仪 与 公孙衍 的并称。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丈夫化女子》引 明 徐声远 诗:“ 仪 衍 从来是妾妇,鬚眉空自称男儿。”
词语解释:仪禽  拼音:yí qín
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凤凰来仪。” 南朝 梁 张率 《舞马赋》:“均仪禽於 唐 序,同兽舞於 虞 廷。”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按‘仪禽’谓凤也。”
词语解释:仪相  拼音:yí xiāng
仪表容貌。 唐 寒山 《诗》之五八:“我见世间人,堂堂好仪相。不报父母恩,方寸底模样?”
词语解释:仪度  拼音:yí dù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东观汉记·明帝纪》:“登灵臺,正仪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后汉书·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臺,见史官,正仪度。” 李贤 注:“仪谓浑仪,以铜为之,置於灵臺,王者正天文之器也。度谓日月星辰之行度也。”
(2).礼仪法度。 宋 曾巩 《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 閭丘 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宏词人世号选定两制,其初为职事官,养岁月,熟仪度而已。”
(3).仪容风度。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秩满来府,始获拜之,仪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 明 李东阳 《侍读陆公行状》:“﹝ 陆鉞 ﹞敷纳详恳,仪度庄飭。”《明史·王观传》:“﹝ 王观 ﹞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论。”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卷三:“ 高宗 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乃曰:‘若辈中安得此解人?’”
词语解释:仪操  拼音:yí cāo
仪容节操。《后汉书·文苑传·边让》:“美仪操之姣丽兮,忽遗生而忘老。”《文选·傅毅〈舞赋〉》:“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 李周翰 注:“脩整仪容,端理节操,以明其志。”
词语解释:仪检  拼音:yí jiǎn
礼仪;规矩。《世说新语·赏誉下》“ 刘琨 称 祖 车骑”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祖逖 ﹞豁荡不修仪检,轻财好施。”《旧唐书·文宗纪下》:“ 廷老 在翰林,终日酣醉无仪检,故罢。”《新唐书·忠义传下·庞坚》:“ 玉 魁梧有力,明军法,久宿卫,习知朝廷制度。帝顾诸将多不闲仪检,故授 玉 领军、武卫二大将军,使众观以为模矱。” 宋 文同 《乐府杂咏·自君之出矣》:“闺闈足仪检,常恐犯绳尺。”
词语解释:仪正  拼音:yí zhèng
仪鸾司大使的别称。 明 初设仪鸾司,正职称大使,不久废,改置锦衣卫,因以代称锦衣卫长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下官 张薇 ,表字 瑶星 ,原任 北京 锦衣卫仪正之职。”
词语解释:仪床
犹言灵床。 唐 曹唐 《哭陷边许兵马使》诗:“除却《阴符》与兵法,更无一物在仪牀。”
词语解释:仪渠  拼音:yí qú
古国名。《列子·汤问》:“ 秦 之西有 仪渠 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燻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词语解释:仪举  拼音:yí jǔ
仪容举止。《新唐书·魏元忠传》:“ 元忠 始名 真宰 ,以诸生见 高宗 , 高宗 慰遣,不知谢而出,仪举自安。”
词语解释:仪方  拼音:yí fāng
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或採百草以製药品,觅虾蟇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於楹,以辟蛇虺。”
词语解释:仪皇  拼音:yí huáng
娥皇 , 舜 妃。仪,通“ 娥 ”。《大戴礼记·五帝德》“依于 倪皇 ” 清 孔广森 补注:“‘倪’字误,当作‘仪’。 仪皇 即 舜 妃 娥皇 。《吕氏春秋》以‘ 尚仪 ’为‘ 常娥 ’。仪、娥并以‘我’偕声,古者通借也。”
词语解释:仪禁  拼音:yí jìn
礼仪的约束。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纵情遂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
词语解释:仪状  拼音:yí zhuàng
仪容形状。《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 宋 苏洵 《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记》:“ 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词语解释:仪鸾殿  拼音:yí luán diàn
宫殿名。 隋 大业 间有野雀飞集 宝城 朝堂前,有人为奉承皇帝,诈称鸾凤来临,因于其地建 仪鸾殿 。《唐六典·工部·尚书》:“﹝皇宫﹞其西北出曰 洛阳门 ,其内曰 德昌殿 ,北曰 仪鸞殿 。”参见“ 仪鸞 ”。
词语解释:仪鸾  拼音:yí luán
(1).指 仪鸾殿 。《唐会要·祥瑞上》:“ 隋煬帝 好闻祥瑞,尝有野雀集於殿上……奏为鸞, 煬帝 不究直虚,即以为瑞,仍名此殿为 仪鸞 。”
(2).官署名。 五代 梁 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 宋 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新五代史·汉臣传·聂文进》:“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鸞、翰林、御厨供帐饮食, 文进 自如,有司不敢劾。” 宋 黄庭坚 《观伯时画马》诗:“仪鸞供帐饕蝨行,翰林湿薪爆竹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横行武列》《宋史·职官志四》
词语解释:仪马  拼音:yí mǎ
(1).庙中的偶马。 唐 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诗:“灵衣沾媿汗,仪马困阴兵。”
(2).皇帝仪卫中用作导引的马。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舆驾羽卫》:“今导驾有御马分左右。按自 汉 有之,《西京杂记》:‘ 汉朝 舆驾祀 甘泉 汾阴 ,罼罕左右及节十六,后乃有御马三。’则仪马之设,自 汉 始也。”
词语解释:仪天  拼音:yí tiān
(1).测候天体。《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四七:“是以仪天步晷,而修短可量;临渊揆水,则浅深难测。” 李周翰 注:“仪,法……夫天体虽远,可以法推者,疎而易知。”《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若夫仪天布宪,百官从轨,经礼之外,弃而不存。”
(2).与天相比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仪天比峻,儷影腾光;奉祀延福,守器传芳。”
(3). 宋 代所用历法之一。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二:“本朝历凡十变:在 建隆 则曰《应天》;在 太平兴国 则曰《乾元》;在 咸平 则曰《仪天》……在 绍兴 曰《统元》。”
词语解释:仪康  拼音:yí kāng
仪狄 杜康 的并称。古代传说中,二人以善酿著名。 宋 周必大 《胡从周季怀皆许送白酒弥旬不至戏成长韵》:“ 仪 康 久废祠,酿具散莫纠。”
词语解释:仪台  拼音:yí tái
(1).古台名。旧址在今 河南省 虞城县 西南。《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 六年,伐取 宋 仪臺 。”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一作‘义臺’。” 司马贞 索隐:“按《年表》作‘义臺’。”
(2).泛称行礼仪的高台。 元 袁桷 《上京杂咏再次韵》之四:“晨起仪臺立,烟青望眼迷。草低鹰侧目,车逼马迴蹄。”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二》“虽有义臺路寝”:“ 樾 谨按:义, 徐 音仪,当从之……仪臺犹言容臺。《淮南子·览冥篇》‘容臺振而掩覆’, 高 注曰:‘容臺,行礼容之臺’。‘仪’与‘容’异名同实,盖是行礼仪之臺,故曰仪臺也。”
词语解释:仪体  拼音:yí tǐ
礼仪的程序法式。《汉书·郊祀志上》:“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体。”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 孝成皇帝 好《诗》《书》,通览古今,间习朝廷仪体,尤善 汉 家法度故事。”《南史·刘师知传》:“﹝ 师知 ﹞好学,有当务才,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臺阁故事,多所详悉。”《通典·职官四·尚书省》:“诸立格制及详讞大事,郊庙朝廷仪体,亦左丞上署,右丞次署。”
词语解释:仪伞  拼音:yí sǎn
同“仪繖”。
指用为仪仗的伞。
词语解释:仪位  拼音:yí wèi
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郑玄 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春秋·桓公十六年》“夏四月” 宋 胡安国 传:“夫乱之所由生也,则仪位以为阶。《春秋》防微杜渐,尤严於名。”
词语解释:仪令  拼音:yí lìng
法令。《魏书·刘懋传》:“詔 懋 与诸才学之士,撰成仪令。”
词语解释:仪仗队  拼音:yí zhàng duì
手持仪仗的队伍。以卫兵组成。现代则专用于迎送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国宾。亦指典礼或游行中由群众组成,手持旗帜、花束、标志等物的队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每次出游,满街都是仪仗队,长二十余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五章:“从月台到车站外面,警察排成两行,脸对着脸整齐齐地站着,仿佛仪仗队一样。”
词语解释:仪桥  拼音:yí qiáo
桥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遂宁县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九:“古者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今 遂宁府 譙门之外有桥曰 仪桥 ,不知何时所造,上加栏楯,道分为三,尚彷彿古人之意。谓之仪者,犹仪门也。”
词语解释:仪极  拼音:yí jí
宇宙的极则;自然的规律。语本《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陛下功冠邃古,化侔仪极,恭承神祇,严奉宗稷。”
词语解释:仪景  拼音:yí jǐng
指月亮。仪,通“ 娥 ”。娥, 嫦娥 。 清 魏源 《出都前夕夜步月下》诗:“仪景圆缺间,迹留影忽逝。”
词语解释:仪态万千  拼音:yí tài wàn qiān
见“ 仪态万方 ”。
词语解释:仪态万方  拼音:yí tài wàn fāng
亦作“ 仪态万千 ”。
(1).极言仪态美丽多姿。语本 汉 张衡 《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夜梦王女至,烟鬟雾鬢,仪态万方。” 郑振铎 《埃娥》五:“天上的黑云已经披离的四散了,孔雀的尾翎,仪态万方的在空中放射着光彩。” 冰心 《再寄小读者》五:“而眼前一片无边的海水,更永远是反映着空阔的天光,变幻无极,仪态万千。” 秦牧 《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每次观赏菊花和金鱼展览的时候,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丰富’的含义,那场面真可以说是仪态万千了。”
(2).形容文章的丰富多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而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 周 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词语解释:仪望  拼音:yí wàng
仪容;外表。《魏书·裴延儁传》:“﹝子 夙 ﹞沉雅有器识,仪望甚伟, 孝文 见而异之。”《北齐书·孝昭帝纪》:“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秀。”《北史·崔子豹传》:“﹝ 子瞻 子约 ﹞仪望俱华,儼然相映。诸沙门窃窥之,以为二天人也。”
词语解释:仪服  拼音:yí fú
礼服。《尸子》卷下:“ 仲尼 志意不立, 子路 侍,仪服不修。”《后汉书·皇后纪附皇女传序》:“ 汉 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太平广记》卷三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吏朱衣紫带,玄冠介幘,或所被著,悉珠玉相连结,非世中仪服。”《魏书·刘骏传》:“ 义宣 闭船大泣,因而迸逸。走至 江陵 , 荆州 司马 竺超民 具仪服迎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媒婆归报,同僉大喜,便叫 拜住 盛饰仪服,到宣徽家来。”
词语解释:仪数  拼音:yí shù
礼仪规定的等级。 宋 曾巩 《膳部制》:“牲豆酒膳,辨其仪数而修其政。” 宋 曾巩 《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视仪数於三台,超爵名於五等。”
词语解释:仪宇  拼音:yí yǔ
仪容;器量。《新唐书·王璠传》:“仪宇峻整,著称于时。”
词语解释:仪剑  拼音:yí jiàn
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宋 范成大 《白玉楼步虚词序》:“侍卫可见者:灵官法服骑而夹侍二人、力士黄麾前导二人,仪剑四人。”
词语解释:仪则  拼音:yí zé
法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词语解释:仪号  拼音:yí hào
礼仪与名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 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 汉王 为皇帝於 定陶 , 叔孙通 就其仪号。”
词语解释:仪品  拼音:yí pǐn
(1).礼制;品级。《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制作仪品。”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禘祫之仪品……则怳悸自失,喑呜俛仰,蒙蒙焉,莫莫焉。”《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然 雄 朝无仪品,爵位滥溢。”《宋史·职官志二》:“ 元祐 三年,復置南、北院使,仪品恩数如旧制。”
(2).威仪与品节。 唐 司空图 《唐宣州观察使王公行状》:“极天人之仪品,不陷於浮;挺文学之宗师,不炫其价。”
词语解释:仪掾  拼音:yí yuàn
泛称地方掌刑律的属官。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先大父官 会稽 时,仪掾 谢 某疎雋尚气,好直言。”
词语解释:仪同三司  拼音:yí tóng sān sī
散官名。三司即三公。 汉 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 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 魏 晋 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 时为散官, 唐 、 宋 、 元 因之, 明 废。《后汉书·邓隲传》:“ 延平 元年,拜 邓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 騭 也。” 唐 张说 《齐卢思道碑》:“公节义独存,侍从趣 鄴 ,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贙 字 翔威 ……官歷 钦江 开国公,至正议大夫,仪同三司。”亦省称“ 仪同 ”。《陈书·高祖本纪上》:“ 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漏》:“ 隋 刘臻 为仪同,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参阅《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
词语解释:仪典  拼音:yí diǎn
礼法;仪式。《宋书·蔡廓传》:“时中书令 傅亮 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於 亮 ,每咨 廓 然后施行。”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是时 渊圣皇帝 犹未入储宫也,初以皇长子而行冠。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礼毕当命字,仪典甚盛。” 元 施惠 《幽闺记·罔害皤良》:“主司仪典,出纳纶音。”
词语解释:仪司  拼音:yí sī
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适 浙 来一傖父,与一词客争宠,合 江 右某孝廉互谋,使酒駡座,讼之仪司,诬以盗匿金犀酒器,意在逮辱 眉娘 也。”
词语解释:仪准  拼音:yí zhǔn
法度标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準,志不敢凌轨等。”《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五等之典,虽难卒復,可麤立仪準以一治制。”《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 衍 与弟 澄 ,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準。”
词语解释:仪导  拼音:yí dǎo
导引,开路的仪仗。《晋书·五行志下》:“ 元兴 三年, 永安皇后 至自 巴陵 ,将设仪导入宫,天雷震,人马各一俱殪焉。”
词语解释:仪幕  拼音:yí mù
指赞理地方政务的幕职。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五:“ 弥性 坐废二十餘年,逮 秦檜 殂,始获昭雪……以疾终於 淮东 仪幕。”
词语解释:仪庙  拼音:yí miào
宗庙。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碑碣》:“墓前碑碣,未详所起。按仪庙中有碑,所以繫牲,并视日景。”
词语解释:仪态  拼音:yí tài
仪容姿态。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少记补遗》:“至於足翘细笋,腰折迴风,尤觉颠掉纤柔,具有万方仪态。” 丁玲 《梦珂》二:“ 梦珂 沉思了,似乎又看见父亲的那许多温情的仪态,三儿们的顽皮。” 草明 《乘风破浪》第一章:“ 李忠祥 向前一望,那是一个仪态潇洒、体格魁梧的中年男子。”参见“ 仪态万方 ”。
词语解释:仪态万方  拼音:yí tài wàn fāng
亦作“ 仪态万千 ”。
(1).极言仪态美丽多姿。语本 汉 张衡 《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夜梦王女至,烟鬟雾鬢,仪态万方。” 郑振铎 《埃娥》五:“天上的黑云已经披离的四散了,孔雀的尾翎,仪态万方的在空中放射着光彩。” 冰心 《再寄小读者》五:“而眼前一片无边的海水,更永远是反映着空阔的天光,变幻无极,仪态万千。” 秦牧 《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每次观赏菊花和金鱼展览的时候,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丰富’的含义,那场面真可以说是仪态万千了。”
(2).形容文章的丰富多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而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 周 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词语解释:仪律  拼音:yí lǜ
法规。 宋 叶适 《高永州墓志铭》:“公风神峻美,虽巾屐疎散,亦就仪律。”
共12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