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陶令 拼音:táo lìng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泽东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词语解释:要令 拼音:yào lìng
主旨;要旨词语解释:号令 拼音:hào lìng
(1).号召;发布命令。《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国语·越语上》:“ 越王 句践 栖於 会稽 之上,乃号令於三军。”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所宜大明约束,使信在言前,号令指麾,以图功利。”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刘向》:“ 李生 曰:‘……盖是时 周 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
(2).发布的号召或命令。《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严号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队伍黄昏出发,走到半夜,渐渐接近了铁路,忽然从前头悄悄传来一声紧急的号令,人马一齐伏到地上去。”
(3).将犯人行刑以示众。《元典章·工部二·船只》:“如有违犯之人,捉挐到官,取问是实,定将犯人对众号令,严行断罪。”《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宋江 令讨放砲火种,吹起灯来看时,上面写道:‘ 宋江 早晚也号令在此处!’”《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厉公 重赏甲士,将三 郤 尸首,号令朝门,三日,方听改葬。”词语解释:不令 拼音:bù lìng
(1).不善;不肖。《诗·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电,不寧不令。” 郑玄 笺:“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左传·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 达 ,构我敝邑於大国。” 唐 元稹 《莺莺传》:“慈母以弱子幼女见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佚之词!” 明 杨慎 《二伯论下》:“ 秦繆公 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袭人,强贼之行也。”
(2).没有命令。《孙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 曰:‘以此观之, 文王 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3).不听从命令。《韩非子·说疑》:“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魏书·北海王详传》:“昔者, 淮 夷叛命,故有三年之举; 鬼方 不令,乃致淹载之师。”词语解释:正令 拼音:zhèng lìng
(1).即使;纵使。 宋 陆游 《示子遹》诗:“ 元 白 纔倚门, 温 李 真市鄶,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2).正常的时令。《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气令微甚歌》“重感於邪証不轻”注:“运,五运也,主四时,在天则有寒热温凉之正令,在地则有生长收藏之正化。”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 王先谦 集解“正,或为政。”词语解释:县令 拼音:xiàn lìng
高名令闻。《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成玄英 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
一县之行政长官。 周 有县正,掌县之政令。 春秋 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 秦 汉 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 晋 隋 因之。 唐 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 宋 因 唐 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 元 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 明 清 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 人以为宠。”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 胡三省 注:“古者县大夫,至 春秋 时有邑大夫。县令,起于 战国 之时, 秦 汉 因之。”词语解释:当令 拼音:dāng lìng
(1).指当权者。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和阗玉鼠》:“自失此物后,往往书籍蠧损,当令每命山右巨卿,密諭访觅,久无下落。”
(2).掌权。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吃劳金的当令,这才真算翻身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张富英 ﹞是个破落地主。他当令,尽找三老四少,能说会唠的那帮人。他们说了算。”
(1).顺应时令,合时令。如:夏天酷暑,西瓜正是当令的果品。
(2).行时,吃得开。 鲁迅 《准风月谈·登龙术拾遗》:“‘书中自有黄金屋’,早成古话,现在是‘金中自有文学家’当令了。”词语解释:时令 拼音:shí lìng
(1).犹月令。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飭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孙希旦 集解引 吴澄 曰:“时令,随时之政令。”《后汉书·明帝纪》:“班时令,勑羣后。” 李贤 注:“时令谓月令也,四时各有令。”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顺阴阳,布时令,陈肃圣哲谋,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2).季节。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一:“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喫杯雄黄酒应应时令,我这酒淡,不妨事。”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这点难过是由原始人类传下来的,遇到一定的时令就和花儿一样的往外吐叶发芽。”
(3).方言。时令病。如:闹时令。
(4).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词语解释:法令 拼音:fǎ lìng
(1).法律、政令等的总称。《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南史·循吏传·郭祖深》:“伏愿去贪浊,进廉平,明法令,严刑罚,禁奢侈,薄赋敛,则天下幸甚。”《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唐太祖 ﹞承 隋 天下,建都 陕西 长安 ,法令一新。” 徐迟 《火中的凤凰》十二:“这条法令已由 华北 人民政府通令了各行署省府及 天津 海关。”
(2).即时令。指按季节制定的政令。《鹖冠子·度万》:“法令者,四时之正也。”
(3).法令纹。相术家指从鼻翼经口角的两条纵理纹。《新唐书·方技传·袁天纲》:“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山根青黑,三九前后定见哭声,法令细繵,鷄犬之年焉可过。”参阅《神相全编·神异赋》。词语解释:纵令 拼音:zòng lìng
(1).即使。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纵令遥寄弹指,远近低头,形去心留,身移意往。” 唐 崔珏 《门前柳》诗:“纵令树下能攀折,白髮如丝心似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纵令遇公不暇,必须具禀禀明。”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
(2).放任;任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真 令副将 秦良 引五千兵哨探,不许纵令 蜀 兵近界。” 清 袁枚 《新齐谐·江轶林》:“冥司念妾无罪,且与君前缘未断,故纵令独回。”词语解释:江令 拼音:jiāng lìng
(1). 隋 江总 先后仕 南朝 梁 、 陈 及 隋 三朝,仕 陈 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唐 欧阳询 《道失》诗:“不下结綺阁,空迷 江令 语。琱戈动地来,误杀 陈后主 。” 五代 王涣 《惆怅诗》之九:“狎客沦亡 丽华 死,他年 江令 独来时。”
(2). 南朝 梁 江淹 曾为 建安 吴兴 令和 建元 东武 令,后世亦称“ 江令 ”。 元 王恽 《梦升天》诗:“彤管梦传 江令 笔,紫袍归抱上巖端。”词语解释:潘令 拼音:pān lìng
指 晋 潘岳 。 岳 曾为 河阳 令,故称。 唐 卢纶 《送申屠正字》诗:“坦腹定逢 潘令 醉,上楼应伴 庾公 閒。” 宋 刘克庄 《摸鱼儿·海棠》词:“霜点鬢, 潘令 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金 完颜璹 《临江仙》词:“ 卢郎 心未老, 潘令 鬢先皤。”词语解释:下令 拼音:xià lìng
下达命令,尤其根据正式的或强制的法规的命令。例如:法庭决议下令把那些人接到法庭审讯。
发布命令。例如:下令举行罢工。词语解释:中令 拼音:zhōng lìng
(1).中书令的省称。 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王献之 为中令。 献之 少而标迈,不寻常贯,为一时风流之冠。 献之 卒,以 王珉 为中书令。世谓之 大王令 、 小王令 也。” 唐 许浑 《出永通门经李氏庄》诗:“力保山河家又庆,祗应中令敌 汾阳 。” 宋 王禹偁 《三月二十七日偶作简仲咸》诗:“请看富贵 赵中令 ( 赵普 ),已作 北邙 山下尘。”
(2). 金 职官名。正七品。参阅《金史·选举志二》。词语解释:春令 拼音:chūn lìng
(1).春季的节令。《礼记·月令》:“﹝仲秋之月﹞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 唐 郑谷 《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诗:“欣欣春令早,蔼蔼日华轻。”
(2).春季所行的政令;宽和的政令。《管子·轻重己》:“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天子之春令也。”《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此失春令者也。” 唐 钱起 《奉和张荆州巡农晚望》:“明牧行春令,仁风助昇长。”词语解释:酒令 拼音:jiǔ lìng
(1).监督行酒。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 章 自请曰:‘臣将种也,请以军法行酒令。’后可之。”参见“ 酒监 ”、“ 酒史 ”。
(2).宴会中助酒兴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违令或依令该饮的都要饮酒。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觞政》:“ 魏文侯 与诸大夫饮,使 公乘不仁 为觴政,殆即今之酒令耳。 唐 时文士,或以经史为令,如 退之 诗‘令徵前事为’, 乐天 诗‘閒徵雅令穷经史’是也。或以呼卢为令, 乐天 诗‘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盆呼大采’是也。”《红楼梦》第四四回:“﹝ 鸳鸯 ﹞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丁玲 《母亲》四:“这个酒令容易得很,譬如我起令,我先喝一杯,说一句诗,然后喊击鼓,我便把花递给 文英 , 文英 递给 淑贞 ……这样轮传下去,鼓声一歇,花落在谁手中,便归谁喝一杯酒,念一句诗,诗里要包含得有眼前的东西,如若没有便要罚三杯酒。”词语解释:借令 拼音:jiè lìng
(1).假设连词。即使。 宋 王安石 《赠曾子固》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 班 与 扬 。” 梁启超 《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家长而不贤,固闔室为饿殍,借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
(2).假设连词。假如。词语解释:律令 拼音:lǜ lìng
(1).法令。《史记·孝文本纪》:“请奉詔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齐之於后。” 严复 《吴芝瑛传》:“且朝廷律令,固无不许掩瘞罪骸明文。”
(2).指一般的法则、规律。 唐 柳宗元 《复杜温夫书》:“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谓乎、歟、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 廖仲恺 《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原来社会科学的律令,确不是妙想的玄谈,我们看看最近的事实,如 陈炯明 之反动与 冯自由 之捣乱,便是这条定律下的例证。”
(3).道教称迅速善走的神。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 律令 是雷边捷鬼,学者岂不知之,此鬼善走,与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又飞符一道,差那 律令大神 ,逕到 雷神 处投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雷部鬼 律令 行最疾,何不遣取?”词语解释:假令 拼音:jiǎ lìng
(1).假如;即使。《史记·管晏列传赞》:“假令 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晋书·蔡谟传》:“假令不能者为之,其将济乎,将不济也?” 唐 李白 《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搊却沧溟水。”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钱东麓》:“曩时年壮气盛,精力足副,假令今日为之,恐不復能如昔时矣。” 章炳麟 《五无篇》:“假令政权堕尽,则犬马异类。”
(2).谓暂时代理县令。 唐 柳宗元 《送薛存义之任序》:“ 存义 假令 零陵 二年矣。”词语解释:就令 拼音:jiù lìng
纵然;即使。《北齐书·段韶传》:“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险,不可攻;就令得之,一城池耳。”《金史·外国传上》:“宰臣奏曰:‘就令如此,边备亦不宜弛。’”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词语解释:诏令 拼音:zhào lìng
(1).号令。《韩非子·初见秦》:“往者 齐 南破 荆 ,东破 宋 ,西服 秦 ,北破 燕 ,中使 韩 魏 ,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
(2).皇帝发布命令。《史记·萧相国世家》:“然 萧何 常从 关中 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
(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词语解释:贤令 拼音:xián lìng
(1).贤明的县令。《汉书·沟洫志》:“民歌之曰:‘ 鄴 有贤令兮为 史公 ,决 漳水 兮灌 鄴 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清 查慎行 《喜晤蓝公漪》诗:“ 临卭 有贤令,犹足重 相如 。”亦为对县令的敬称。 明 孙柚 《琴心记·牛酒交欢》:“贤令请起,天使将至,馆舍完备未曾?”
(2).山名。在 广东省 阳山县 北二里, 唐 韩愈 为 阳山 令,尝读书于此,有 读书岩 。又名 牧民山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词语解释:军令 拼音:jūn lìng
军中法令;军事命令。《管子·小匡》:“作内政而寓军令焉。”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如今你不按照大王的命令行事,反要保护 勾践 。你们这不是违抗军令,背叛大王吗?”词语解释:向令 拼音:xiàng lìng
假如。《晋书·张华传》:“﹝ 冯紞 曰﹞向令 太祖 録其小能,节以大礼,抑之以权势,纳之以轨则,则乱心无由而生。” 宋 陆游 《读杜诗》诗:“向令天开 太宗 业, 马周 遇合非公谁?”
假使。 唐 韩愈 《通解》:“嚮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 尧 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 夏 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 周 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词语解释:大令 拼音:dà lìng
(1).国家的重要法令。《国语·晋语八》:“国有大令,何故犯之?”
(2).指皇帝的诏令。《汉书·翼奉传》:“其后连月久阴,虽有大令,犹不能復,阴气盛矣。” 颜师古 注:“太令谓虚仓廪、开府库之属也。”
(3).古时县官多称令,后以大令为对县官的敬称。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 钱塘 蔡莘腴 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辅,三黜屡空,困躓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前任的本县姓 伍 ……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时,便发誓每事必躬必亲,絶不假手书吏家丁。”
(4).指 晋 王献之 。《晋书·王珉传》:“﹝ 王珉 ﹞代 王献之 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 献之 为‘大令’, 珉 为‘小令’。”
(5).犹言令箭。《冷眼观》第二一回:“ 吴元愷 镇军亲身去逮捕的,连大令都没来得及上院请。”词语解释:传令 拼音:chuán lìng
传达命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战阵攻守·传令》:“《书·大禹謨》:‘ 有苗 弗率, 禹 乃会羣后誓於师曰:咸听朕命。’此军中传令之始也。” 赵树理 《张来兴》:“他先叫 杜禄 传令, 张师傅 不去。”词语解释:还令 拼音:huán lìng
(1).收回成命;改变命令。 汉 黄石公 《三略》卷上:“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
(2).犹还旨。《梁书·武帝纪上》:“二月辛酉,府僚重请曰:‘近以朝命藴策,冒奏丹诚,奉被还令,未蒙虚受,縉绅顒顒,深所未达。’”词语解释:秋令 拼音:qiū lìng
(1).秋季的气候。《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淮南子·时则训》:“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
(2).秋季。 唐 苏颋 《长乐花赋》:“假春期而不採,虽秋令而不残。” 郑振铎 《蝉与纺织娘》:“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词语解释:冬令 拼音:dōng lìng
(1).冬季施行的政令。古人以天时附会政事,以为政令措施须与季节相应,否则将生灾异。《礼记·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緫至,藜莠蓬蒿竝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吕氏春秋·仲秋》:“仲秋……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2).后世指冬季的气候。如:初秋这样冷,是秋行冬令了。
(3).冬季。如: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词语解释:节令 拼音:jié lìng
节气时令;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元 吴弘道 《斗鹌鹑》套曲:“寒来暑往,兔走乌飞,节令相催。”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 乾隆 初, 纯皇帝 以海内昇平,命 张文敏 製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五章:“按节令说,现在刚立秋,可是 长城 边的夜里,风沙滚滚,天气冷得怕人。”词语解释:政令 拼音:zhèng lìng
政策和法令。《周礼·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 孙诒让 正义:“凡施行为政,布告为令。” 唐 韩愈 《进士策问》:“天下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谁与为政?此岂非便於人而得於己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 乾隆 初,政令宽大,一时辅翌大臣,皆忠正有远略。” 沙汀 《还乡记》二七:“至于以后推行政令,也会格外添些烦难!”词语解释:常令 拼音:cháng lìng
(1).固定的法令。《管子·七法》:“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姦吏胜。”《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
(2).固定的节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词语解释:试令 拼音:shì lìng
谓试用的县令。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二:“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曰县令……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词语解释:威令 拼音:wēi lìng
指政令、军令。《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而特捫然数百里,而威令不信。”《周书·文帝纪上》:“ 洛 ( 寇洛 )素无雄略,威令不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威令素严,公人怎敢有违?”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然必决死战者,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军到行营,威令不振,各道统兵将帅互相观望,无意立功。”词语解释:先令 拼音:xiān lìng
(1).在命令下达之前。《韩非子·饰邪》:“昔者 舜 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 舜 杀之。”
(2).临终前嘱咐。《汉书·杨王孙传》:“﹝ 王孙 ﹞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返吾真。’” 颜师古 注:“先令,为遗令。”
(3). 英国 旧辅币名,一先令等于一镑的二十分之一。词语解释:将令 拼音:jiàng lìng
将帅的命令。《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传下军令:叫两位都督疾忙前去策应……两都督得了将令,不敢不进。”词语解释:教令 拼音:jiào lìng
(1).教化,命令。《晏子春秋·问上十八》:“ 景公 问 晏子 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 对曰:‘明其教令。’”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 侯官 之俗淳, 伯和 静抚之,民服教令,木阴满庭,终日寂寂,无復讼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诸酋亦皆不平 达尔扎 之所为,与之相抗,不奉教令。”
(2).指孝诫、命令。《汉书·文帝纪》:“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
(3).谓禁忌。《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4).文体的一种。《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5).军事名词。一种近似条令的或带试验性的原则规定。如:飞行教令。词语解释:休令 拼音:xiū lìng
美善。《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 汉 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 颜师古 注:“休,美也;令,善也。”《后汉书·朱浮传》:“惜乎弃休令之嘉名,造梟鴟之逆谋。”词语解释:小令 拼音:xiǎo lìng
(1).指 晋 王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东亭 与 张冠军 善。 王 既作 吴郡 ,人问 小令 曰:‘ 东亭 作郡,风政何似?’” 刘孝标 注引《续晋阳秋》曰:“ 王献之 为中书令, 王珉 代之。时人曰大小 王令 。”《晋书·王珉传》:“ 王珉 字 季琰 ,少有才艺,善行书……代 王献之 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 献之 为 大令 , 珉 为 小令 。”后人亦用以借誉较年幼之善草书者。 唐 皎然 《陈家童子·草书歌》:“ 王 家小令草最狂,为予挥洒惊腾势。”
(2).词体名。 唐 时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当作酒令,后遂称词之较短小者为小令。 唐 白居易 《就花枝》诗:“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小令尊前见 玉簫 ,银灯一曲太妖嬈。”
(3).但词之称令者并非皆为小令。如“百字令”等。 宋 顾从敬 《草堂诗馀》谓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今仍沿用,然无据。 清 朱彝尊 《〈词综〉发凡》:“ 宋 人编集歌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初无中调、长调之目,自 顾从敬 编《草堂词》,以臆见分之,后遂相沿,殊属草率。”
(4). 清 徐釚 《词苑丛谈·体制》亦谓不能以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参见“ 小词 ”、“ 小调 ”、“ 小曲 ”。
(5).散曲之一种。 元 人也称“叶儿”。体制短小,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以别于套数大曲。但也有例外,如“带过曲”、“重头”等即为小令特殊形式。 元 芝庵 《唱论》:“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
(6).民间小曲。犹言小调。 元 周德清 《中原音韵》:“乐府、小令两途,乐府语可入小令,小令语不可入乐府。” 明 王骥德 《曲律·论小令》:“渠(指 周德清 )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郑风》:“其间男女狎邪之诗,亦如近代之杂曲小令,多悬拟想像,摹写艷情,不必实有其事。”参见“ 小曲 ”、“ 小调 ”。词语解释:月令 拼音:yuè lìng
(1).《礼记》篇名。礼家抄合《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而成。所记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后用以特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汉书·李寻传》:“ 寻 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 唐 庾光生 《奉和刘采访缙云南岭作》:“鸟讶山经传不尽,花随月令数仍稀。”《明史·职官志三》:“荐新,循月令献其品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严冬开放,鲜艳异常,洵足以巧夺天工,预支月令。”
(2).排列一年十二个月时令、节气的历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历书(十一年)》:“特命史官作月令,钦将天历记分明;每年节气通记録,草木萌芽在何辰。”
(3).月令的变化是由天地所主宰的,故亦借指命运、天数。 老舍 《四世同堂》六九:“说不定,也许因为这点小误会与委曲, 日本 人还再给她加升一级呢!这不过是月令中的一点小磕绊,算不了什么!” 王统照 《银龙集·隔绝阳曦》:“就是 法如 呢,真碰运气!他从 西乡 募缘回来,都是本家,便到 章日山 上住一宿,偏偏有他的月令……后来,好歹病了一大场。”词语解释:园令 拼音:yuán lìng
(1). 汉 代陵寝守护的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拜为 孝文 园令。”《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亭伯 死於县长, 相如 卒於园令。”
(2).管理皇苑的官员。《宋书·符瑞志中》:“ 泰始 二年四月庚申,甘露降 华林园 ,园令 臧延之 以献。”词语解释:遗令 拼音:yí lìng
临终前的告诫、嘱咐。《吕氏春秋·顺民》:“先君有遗令,曰:‘无攻 越 , 越 ,猛虎也。’”《后汉书·崔瑗传》:“ 寔 奉遗令,遂留葬 洛阳 。” 明 吴骐 《汉昭烈》诗:“一代英雄生死际, 铜臺 遗令最堪怜。”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词语解释:布令 拼音:bù lìng
颁布政令;发布命令。《国语·周语上》:“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於德而无勤民於远。”《墨子·尚同下》:“发宪布令其家。”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正月之吉》:“ 周 礼布令观象,皆於正月朔日及每月朔日。行事有一定之月日,故百官易於奉行,庶民易於取法。” 郭沫若 《暴虎辞》:“ 汉 主一世雄,布令挥长弓;命女投狐兔,命士投麋熊。”词语解释:即令 拼音:jí lìng
即使。 明 李贽 《与友人书》之二:“即令心地不明,胸中有数百篇文字,口头有十万首诗书,亦足以惊世而骇俗。” 闻一多 《谨防汉奸合法化》:“抓住了一个,其余一个就跑不掉,即令你要放走他,也不可能。”词语解释:行令 拼音:xíng lìng
(1).发布命令。《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淮南子·俶真训》:“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是故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贫有以乐业,困有以处危。” 娲石女氏 《吊国民庆祝满政府之立宪》:“昔者苟政府行令不法也,吾民尚可据理以争,挟气以抗,盖两无法律之可言,唯权力是尊耳。”
(2).应行节令。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隋书·音乐志中》:“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兽霜辉,祥禽雪映。”
(3).行酒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同社復置酒 瀑泉亭 ,行令曰:‘有能以瀑泉灌顶,而吟不絶口者,众拜之。’”《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 德夫人 亦让二 云 ( 逸云 、 靚云 )吃菜饮酒,于是行令猜枚,甚是热闹。”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词语解释:严令 拼音:yán lìng
(1).严厉的命令。《商君书·修权》:“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荀子·议兵》:“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2).严厉命令。 姚雪垠 《长夜》二九:“从前 吴佩孚 坐镇 洛阳 的时候,曾经严令镇守使和驻军进行清乡。”词语解释:家令 拼音:jiā lìng
(1).犹家规。《新唐书·穆宁传》:“ 寧 居家严,事寡姊恭甚。尝譔家令训诸子,人一通。”
(2).官名。 汉 代皇家的属官,主管家事,诸侯国亦设此职。后世仅有太子家令。《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礼。 太公 家令説 太公 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后汉书·鲜卑传》:“ 投鹿侯 不听,遂弃之。妻私语家令收养焉,名 檀石槐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迁相国,封 郿侯 ,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 卓 母为 池阳君 ,置家令、丞。”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陌上桑》:“ 邯郸 女子 秦 姓名 罗敷 为邑人千乘 王仁 妻, 仁 后为 赵王 家令。”词语解释:关令 拼音:guān lìng
古代司关的官员。后人诗文中也专指关令 尹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至关,关令 尹喜 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裴駰 集解引《列仙传》:“关令 尹喜 者, 周 大夫也……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 老子 。 老子 亦知其奇,为著书。与 老子 俱之 流沙 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周书·王褒传》:“同夫关令,物色异人。” 唐 岑参 《题观楼》诗:“荒楼荒井闭空山,关令乘云去不还。” 陈铁民 侯忠义 校注:“关令,即 尹喜 , 周 人,为 函谷关 令。”词语解释:书令 拼音:shū lìng
文书,命令。《晋书·儒林传·孔衍》:“﹝ 衍 ﹞避地 江 东, 元帝 引为安东参军,专掌记室。书令殷积,而 衍 每以称职见知。”词语解释:将军令 拼音:jiāng jūn lìng
(1).将军的命令。《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詔。”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衝街不避将军令,跋勅兼题宰相名。”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红楼梦》第五四回:“ 贾母 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説,忙合弦按调,拨弄起来。”词语解释:火令 拼音:huǒ lìng
(1).即火宪。《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时则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 孙诒让 正义:“火令,即火宪也。”参见“ 火宪 ”。
(2).指寒食节禁火的命令。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当火令。”
词语解释:火宪 拼音:huǒ xiàn
防火的法令。《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荀子·王制》:“脩火宪,养山林、藪泽、草木、鱼鱉、百索。” 杨倞 注:“不使非时焚山泽。”词语解释:韩令 拼音:hán lìng
指 唐 韩愈 。 愈 曾因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贬为 阳山 (今 广东 阳山 )令,故称。 唐 罗隐 《牡丹花》诗:“可怜 韩 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一身。”按,相传 愈 之侄 湘 曾以染色牡丹点化 愈 ,未果。 罗隐 诗即用其事。参见“ 韩湘子 ”。
词语解释:韩湘子 拼音:hán xiāng zǐ
(1).原称 韩湘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唐 韩若云 《韩仙传》载: 韩湘 ,自少学道, 吕洞宾 度之登仙。 湘 又欲度其叔 愈 。会 愈 宴集朋僚, 湘 赴宴,劝 愈 弃官学道,呈 愈 诗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等句, 愈 斥为异端,不从。 湘 乃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座客,又以火缶载莲,顷刻开花,花上有字成联云:“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愈 终不悟,乃别去。后 愈 以谏迎佛骨事贬刺 潮州 ,别家赴任,经 蓝关 ,值大雪,马惫于道。 湘 忽至, 愈 悟曰:“子言验矣!” 湘 护 愈 抵任,最后乃度 愈 成仙。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及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卷九并载其事而互有异同。
(2).《青琐高议》谓 湘 字 清夫 ,为 愈 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 愈 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 湘 为 愈 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 韩愈 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湘 字 北渚 ,为 愈 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 韩湘子 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 清 赵翼 《八仙》诗:“ 韩湘 、 张果 、 吕洞宾 ,此外载籍无其人。”词语解释:甲令 拼音:jiǎ lìng
第一道法令;朝廷颁发的重要的法令。《汉书·韩信彭越等传赞》:“唯 吴芮 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颜师古 注:“甲者,令篇之次也。”《宋书·庐江王祎传》:“朕应天命,光宅四海……永垂画一,著于甲令。”《易·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唐 孔颖达 疏:“甲者创制之令者,甲为十日之首,创造之令,为在后诸令之首,故以创造之令谓之甲。故 汉 时谓令之重者,谓之甲令,则此义也。”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国家崇奬名节,风励流俗,著之甲令。”词语解释:强令 拼音:qiáng lìng
强者的命令。《左传·文公十七年》:“居大国之间而从於强令,岂其罪也。”词语解释:驱令 拼音:qū lìng
犹逼令。 唐 元稹 《春》诗:“驱令三殿出,乞与百蛮同。”词语解释:邑令 拼音:yì lìng
县令。 元 揭傒斯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后九年,邑令 张导礼 更为神像及礼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仰彼邑令,作尔冰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邑令蹙然迎拜曰:‘旅櫬未归,是诸弟子之过也。’”词语解释:密令 拼音:mì lìng
(1).秘密地命令。《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 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
(2).秘密下达的命令。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二三章:“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 刘栓儿 竟当众把他的密令给揭出来。”词语解释:应令 拼音:yìng lìng
(1).响应诏令。《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2). 魏 晋 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 晋 王濬 有《祖德应令》, 南朝 梁 萧纪 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 唐 贾曾 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 应教 ”。
词语解释:应教 拼音:yìng jiào
魏 晋 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 南朝 宋 湛茂之 有《历山草堂应教》诗。 唐 王维 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 赵殿成 笺注:“ 魏 晋 以来,人臣放文字间,有属和於天子,曰应詔;於太子,曰应令;於诸王,曰应教。”词语解释:条令 拼音:tiáo lìng
(1).条文法令。 宋 梅尧臣 《送卫真宰晏寺丞罢长安》诗:“归见 萧何 政,条令旧 镐 间。” 宋 叶适 《吏胥》:“且公卿大臣之位,其人不足以居之,俛首刮席,条令宪法多所不諳,而寄命於吏。”
(2).今多指用简明条文规定的行动的准则。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对于犯错误犯纪律的分子,主要是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执行纪律条令。”如:战斗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等。词语解释:命令 拼音:mìng lìng
(1).发令以使之。谓发令而使其做某事。现指上对下发指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后前母姊女 贾氏 亦以选入,生 肃宗 。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六:“宪兵团长抢过扩音器,便命令群众迅速解散。”
(2).帝王的诏命;朝廷的文书。后指上对下所发的指示。《楚辞·天问》“何亲揆发足, 周 之命以咨嗟” 汉 王逸 注:“当此之时, 周 之命令已行天下,百姓咨嗟叹而美之也。” 宋 梅尧臣 《重赋白兔》诗:“见公於鉅鼇之峰,正草命令辞如虹。” 明 高明 《琵琶记·强就鸾凤》:“独立画堂听命令,珠帘底下一声传。”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根据上级给他的命令,他早就想拉拢 徐义德 和 梅佐贤 。”词语解释:孤令 拼音:gū lìng
孤单;孤独。 宋 黄庭坚 《品令·茶词》:“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宋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词:“问 嫦娥 ,孤令有愁无?” 元 周文质 《新水令·思忆》套曲:“俺执手到数千回,剗地孤令。” 清 宋翔凤 《过庭录·孤令》:“孤令,单独也。今俗作孤另,非。”词语解释:发令 拼音:fā lìng
发布命令;发出号令。《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 神农 之事也。”《国语·晋语五》:“ 赵宣子 请师於 灵公 以伐 宋 ……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政令之出,关乎从违……凿凿能信,始可发令。”词语解释:夏令 拼音:xià lìng
相传为 夏 代的月令之书。《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韦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盖农功已毕,可用民力。”
(1).夏天的节令、气候。《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 宋 梅尧臣 《问牛喘赋》:“若乃当春而燠,是为行夏令。” 宋 陆游 《初夏》诗:“纷纷红紫已成尘,布穀声中夏令新。”
(2).泛指夏季。 明 张居正 《贺灵雨应祈表一》:“兹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泽未足,乃躬叩于雷坛,为民虔祷。”如:夏令营、夏令时。词语解释:出令 拼音:chū lìng
发出命令。《书·周官》:“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於国。” 宋 陆游 《贺礼部郑侍郎启》:“恭审笔橐升华,资论思于禁路,丝纶出令,兼润色于皇猷。”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吾谓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后白刃,驱之而出家,彼寧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愿也。”词语解释:如律令 拼音:rú lǜ lìng
谓按法令执行。 汉 朝诏书或檄文结尾多用此语。后来道教符箓仿效官文书,末尾多用“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大夫 汤 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词语解释:得令 拼音:de lìng
(1).犹言遵命。《水浒传》第六九回:“ 韩滔 得令,手执铁槊,直取 董平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副浄﹞你二将各领数骑,随我入城饮酒顽耍。这大营人马,不许擅动。﹝浄、丑﹞得令。”
(2).谓得势。 欧阳山 《三家巷》三一:“这是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如果人家当时得令,你就该把自己锯短二寸。”词语解释:第令 拼音:dì lìng
古代府第内供差遣的人。《南史·王藻传》:“第令必凡庸下才,监子皆葭萌愚竖。”词语解释:赤令 拼音:chì lìng
指京师所治县的县令。 唐 孟郊 《严河南》诗:“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不必用雄威,见者毛髮攒。我有赤令心,未得赤令官。” 宋 王溥 《唐会要·丞簿尉》:“ 贞元 六年十二月二日勅:刺史县令,以四考为限,赤令既是常参官,不在四考限。次赤令既同京官,宜以三考为限。”《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府州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陞为从五品下,畿大夫见府尹如赤令之仪。”参见“ 赤县 ”。
词语解释:赤县 拼音:chì xiàn
(1).“ 赤县神州 ”的省称。 南朝 梁 沉约 《答陶华阳》:“故 邹子 以为赤县,於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唐 杨巨源 《寄昭应王丞》诗:“瑞靄朝朝犹望幸,天教赤县有诗人。” 清 朱彝尊 《岳忠武王墓》诗:“赤县期全復, 黄河 渡几湾。”参见“ 赤县神州 ”。
(2). 唐 、 宋 、 元 各代京都所治的县。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 王琦 注:“《通典》: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 宋 陆游 《仁和县重修先圣庙记》:“学校之设,方自两赤县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两赤县市镇》:“ 杭州 有县者九,独 钱塘 、 仁和 附郭名曰赤县。”词语解释:宣令 拼音:xuān lìng
传达帝王的命令。《南史·陈后主太子深传》:“ 隋 将 韩擒 自 南掖门 入,百僚奔散, 深 时年十餘岁,闭閤而坐,舍人 孔伯鱼 侍。 隋 军排阁入, 深 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军人咸致敬焉。”《辽史·礼志四》:“若宣令饮尽,并起立饮讫。放琖,就位谢。”词语解释:指令 拼音:zhǐ lìng
(1).指示命令。 唐 韩愈 《魏博节度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号登 元和 ,大圣载营。风挥日舒,咸顺指令。”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真仙帝遣司风雨,唤起渊龙听指令。”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立刻就传来了上面的指令,将军的遗体就地火葬。”
(2).下行公文的一种。对下级机关有所指示时用之。《新华日报》1943.9.18:“在次长的办公桌上,有电话机,来往的公事信,一切的指令、计划、方案与文件。”
(3).指定电子计算机实现某种控制或运算的代码。包括操作功能和操作对象等内容。词语解释:打令 拼音:dǎ lìng
行酒令。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唐人酒令》:“又有旗幡令、闪擪令、抛打令,今人不復晓其法矣。惟优伶家,犹用手打令以为戏云。” 元 张可久 《上小楼·春思》曲:“东风酒家, 西施 堪画,打令续麻,攧竹分茶。”词语解释:辞令 拼音:cí lìng
(1).应对的言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公孙挥 能知四国之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史记·刺客列传》:“既已言, 曹沫 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羣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隋书·经籍志三》:“从横者,所以明辩説,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僕尝谓辞令趋走,非所以报朋友,故受人之惠,未尝以语言谢之;惟存之心,继之以不忘,有所成立,则报之未艾也。”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于是这一个善于辞令的政治家,便充分的表现了他的才能,神色飞扬地说了许多交际话。”
(2).泛指言辞,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清 郑燮 《与丹翁书》:“此等辞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办,真是解连环妙手。”词语解释:仙令 拼音:xiān lìng
对县令的美称。 明 唐顺之 《送朱建阳》诗:“道旁桃李烂春晴,可怜仙令看花行。” 清 陈维崧 《秋霁·送江辰六之任益阳》词:“江山未老,又逢仙令栽花到。”词语解释:设令 拼音:shè lìng
(1).假使。《列子·仲尼》:“设令发於餘窍,子亦将承之?” 唐 狄仁杰 《谏造大像疏》:“设令雇作皆以利趍,既失田时,自然弃本。” 清 方文 《曹南怀古》诗之六:“ 戚姬 小家女,歌舞昭令仪。既承天子宠,復产 如意 儿。设令早之国, 吕氏 忌稍衰。”
(2).即使。《汉书·翟方进传》:“﹝吾﹞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慙於先帝。”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苏州客》:“蓬行而望十万,乃无翼而思飞者也。设令必得,亦废数月。”《旧唐书·褚遂良传》:“ 遂良 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 刘洎 曰:‘设令 遂良 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3).施行号令。 北齐 刘昼 《新论·法术》:“悬教设令以示人者,法也。”词语解释:初令 拼音:chū lìng
新出的法令。《史记·商君列传》:“令行於朞年, 秦 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司马贞 索隐:“谓 鞅 新变之法令为‘初令’。” 宋 王安石 《谢赐元丰敕令格式等表》:“趋变以制宜,或非初令,则取新而垂裕,宜有成书。”词语解释:贰令 拼音:èr lìng
(1).命令的副本。《周礼·天官·职内》:“凡受财者,受其贰令而书之。” 郑玄 注:“贰令者,谓若今御史所写下本奏,王所可者书之。” 孙诒让 正义:“依 郑 义推之,则此贰令当为王及冢宰所下之令。其正令下所出财用之府,而别以贰令下职内使书之。”
(2).辅佐正职官员。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丞之职所以贰令,於一邑无所不当问。” 宋 杨时 《游执中墓志铭》:“ 建中 之初,余被檄贰令於其乡邑,始获从之游。”
(3).县丞的别称。 宋 范浚 《送叶彦益县丞之任江宁》诗:“去追礼乐羣英盛,岂復区区劳贰令。”词语解释:藉令 拼音:jiè lìng
假使。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且奏贼初无此言,是必怨讎者为之,藉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断都转运使头,此后政令何由得行?” 宋 王安石 《上欧阳永叔书》:“藉令朝廷怜閔,不及一年,即与之外任,则人之多言,亦甚可畏。” 明 唐顺之 《答王南江提学书》:“藉令有人焉,始不悟而今也悟,则自今日无一物不可少者。”词语解释:任令 拼音:rèn lìng
听凭,任凭。《人民日报》1952.2.17:“他们骗得志愿军的购药货款,转作投机生意,而把志愿军订购的急需药品压下来,任令志愿军的伤病员遭受莫大的痛苦和不应有的牺牲。”词语解释:赦令 拼音:shè lìng
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楚王 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 朱公 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 朱公 子,明日遂下赦令。” 宋 秦观 《财用上》:“数因赦令而弛逋负,大出廪廥以振乏絶。”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令,策封王侯,皆用之天子。”词语解释:如令 拼音:rú lìng
(1).从令,遵令。《韩非子·饰邪》:“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今矣。”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谦 曰:“首以遵令为贵,故曰先贵如令。”
(2).假使。《汉书·翼奉传》:“如令处於当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