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仗节 拼音:zhàng jié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鉞,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词语解释:仗剑 拼音:zhàng jiàn
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及 项梁 渡 淮 , 信 仗剑从之。” 唐 韩偓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诗:“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清 戴名世 《窦成传》:“ 成 仗剑从军,为小卒,无所知名。”词语解释:仗下 拼音:zhàng xià
(1).谓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隋书·麦铁仗传》:“尚书 蔡徵 ……於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詔书与 南徐州 刺史, 铁杖 出应募,齎勑而往。” 宋 苏轼 《太皇太后阁春帖子词》之三:“仗下春朝散,宫中昼漏稀。”
(2).借指朝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甲辰,同修起居注 王存 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唐 贞观 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於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词语解释:仗钺 拼音:zhàng yuè
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引申指统帅军队。《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古之名将,仗鉞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文臣改武》:“专征仗鉞,恩遇始终。”词语解释:仗马 拼音:zhàng mǎ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 清 王九龄 《窃禄》诗:“无声惭仗马,有泪对刑书。”词语解释:仗义 拼音:zhàng yì
(1).主持正义。《汉书·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託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唐 李德裕 《荐处士李源表》:“自 天寳 之后,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明史·程启充传》:“帝曰:‘ 守仁 一闻 宸濠 变,仗义兴兵,戡定大难,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议。’”
(2).谓讲义气。 沉从文 《泥涂》:“这个人做事真是特别仗义热心!”词语解释:仗卫 拼音:zhàng wèi
手持兵仗的侍卫。《晋书·姚襄载记》:“战骑度 淮 ,见 豫州 刺史 谢尚 于 寿春 , 尚 命去仗衞,幅巾以待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坚 潜令 賁 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谓曰:‘欲求富贵者宜相随。’” 胡三省 注:“仗卫,执仗而宿卫之兵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 同光 二年春正月庚子朔,帝御 明堂殿 受朝贺,仗衞如式。”词语解释:仗锡 拼音:zhàng xī
指僧人手持锡杖。 唐 李宥 《解慧寺三门楼赞》:“乃亲自仗锡,诣乎山林。”《西游记》第十六回:“ 金禪 求正出京畿,代锡投西涉翠微。”词语解释:仗斧 拼音:zhàng fǔ
手持斧钺。表示权威。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故不劳仗斧之臣,号令不严而自肃;无辱凤举之使,灵怪不召而自彰。”词语解释:仗策 拼音:zhàng cè
手持马鞭。谓骑马。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赠三灵山人程惟象》:“家山松菊半荒芜,仗策穷年信所如。”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仗策渡江》:“近来闻得 越公 杨素 留守 西京 ,招纳豪杰,欲待仗策往见,以图尺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相公 筠 时督师 湖北 , 树勋 仗策军门……积功至 襄阳 太守。”词语解释:仗顺 拼音:zhàng shùn
凭借顺乎天命的力量。多谓依靠朝廷。 唐 白居易 《授柳杰等四人官充郑滑节度推巡制》:“矧 郑 滑 帅 承元 :输忠仗顺,炳焉有大节於国。奉上莅下,实藉僚寀,以左右之。” 宋 王禹偁 《并诰》:“我先帝奉天行诛,问 并 之罪……仗顺取逆, 并 人率服。”词语解释:仗气 拼音:zhàng qì
(1).任性使气。《梁书·韦粲传》:“﹝ 粲 ﹞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南史·谢澹传》:“ 谢澹 任达仗气,不营当世,与 顺阳 范泰 为云霞之交。”《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著《宾戏》以自怜,草《客嘲》以慰志……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2).凭仗正气。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若 南 、 董 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韦 、 崔 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餘烈,人到於今称之。”词语解释:仗正 拼音:zhàng zhèng
坚守正道。《北史·崔光等传论》:“ 光韶 居雅仗正,有国士之风矣。”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至若 齐 史之书 崔 弑, 马迁 之述 汉 非, 韦昭 仗正於 吴 朝, 崔浩 犯讳於 魏国 ,或身膏斧鉞,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词语解释:仗队 拼音:zhàng duì
仪仗队。《宋史·仪卫志一》:“左右厢各步军六队,分东西,在仗队后。”《宋史·仪卫志一》:“排列仗队职掌六人,分立仗队之间,殿内四人,殿外二人。”词语解释:仗马寒蝉 拼音:zhàng mǎ hán chán
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冷眼观》第三十回:“可惜政府里有眼无珠,听其置散投闲,不加録用;一般仗马寒蝉,反倒各居显要,尸位素餐。”参见“ 仗马 ”。
词语解释:仗马 拼音:zhàng mǎ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 清 王九龄 《窃禄》诗:“无声惭仗马,有泪对刑书。”词语解释:仗身 拼音:zhàng shēn
帝、王或高官的随身卫士。《北齐书·平阳王淹传》:“ 皇建 初,为太傅,与 彭城 、 河间王 并给仗身、羽林百人。”《南史·齐衡阳公谌传》:“及废帝日,领兵先入后宫,斋内仗身,素隶服 諶 ,莫有动者。”《南史·齐衡阳公谌传》:“二年六月,上幸 华林园 ,宴 諶 及尚书令 晏 等数人尽。坐罢,留 諶 晚出,至 华林閤 ,仗身执还入省。”参阅《通典》卷三五。词语解释:仗义疏财 拼音:zhàng yì shū cái
亦作“ 仗义疏财 ”。 谓重义气而分财助人。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这个员外必是箇仗义疎财的人。” 元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二折:“全不肯施仁布德行方便,那里有仗义疎财发好心。”《水浒传》第三七回:“多听的江湖上来往的人説兄长清德,扶危济困,仗义疏财。”词语解释:仗赖 拼音:zhàng lài
倚仗,借助。《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略停一停,还有件仗赖的事哩。”《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买了几亩地,如今要分几亩与他们众人,正没人立个字--你来的极好,就仗赖吧。”词语解释:仗节死义 拼音:zhàng jié sǐ yì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前 山阳 亡徒 苏令 ,纵横吏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 杜子美 《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仗节死义也。”词语解释:仗火 拼音:zhàng huǒ
指战斗。 郭沫若 《金刚坡下》三:“﹝他﹞又说仗火打得很紧,如果他是战死了,要我替他守寡,不要嫁,把儿子抚养成人,替他报仇。”《中国歌谣资料·送干粮》:“包干粮,送给你,裹单衣,捎给你……你把仗火打的好,也有为妻一份力。”词语解释:仗义执言 拼音:zhàng yì zhí yán
伸张正义,激昂陈词。《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此人姓 范 名 汝为 ,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 法国 的文艺家,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举动是常有的。”词语解释:仗势 拼音:zhàng shì
谓倚仗别人的势力。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二丑﹞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参见“ 仗势欺人 ”。
词语解释:仗势欺人 拼音:zhàng shì qī rén
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明 李开先 《宝剑记》第三三出:“贼子无知,仗势欺人敢妄为。”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许多人发展了官僚主义的作风,仗势欺人,用强迫命令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任务。”词语解释:仗势欺人 拼音:zhàng shì qī rén
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明 李开先 《宝剑记》第三三出:“贼子无知,仗势欺人敢妄为。”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许多人发展了官僚主义的作风,仗势欺人,用强迫命令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任务。”词语解释:仗胆 拼音:zhàng dǎn
犹壮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这个游击队的任务:第一是掩护乡村党员干部领导群众,给群众仗胆。”词语解释:仗腰 拼音:zhàng yāo
撑腰。喻给予大力支持。《红楼梦》第四五回:“我竟不知 平儿 有你这么位仗腰子的人……从今我也不敢打他了。”《红楼梦》第一一○回:“如今老太太死了,没有了仗腰子的了。”《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却不料倒有这们一位仗腰的人。”词语解释:仗舍 拼音:zhàng shè
卫士的值宿之所。《旧唐书·外戚传·太平公主》:“又 相王 、 卫王 重俊 、 成王 千里 宅,遣卫士宿卫,环其所居,十步置一仗舍,持兵巡徼,同於宫禁。”《新五代史·杂传·卢文纪》:“ 晋高祖 起 太原 , 废帝 北征,过拜 徽陵 ,休仗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李文 正公 罢相为僕射,奉朝请,居城东北隅 昭庆坊 ,去禁门辽远,每五鼓则兴,置《白居易集》数册於茶镣中,至 安远门 仗舍,然烛观之,俟启钥,则赴朝。”按,镣,当作“寮”。词语解释:仗气使酒 拼音:zhàng qì shǐ jiǔ
任性纵酒。《北齐书·崔瞻传》:“﹝ 瞻 ﹞与 赵郡 李概 为莫逆之友。 概 将东还, 瞻 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詆訶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於何闻过也?’”参见“ 仗气 ”。
词语解释:仗气 拼音:zhàng qì
(1).任性使气。《梁书·韦粲传》:“﹝ 粲 ﹞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南史·谢澹传》:“ 谢澹 任达仗气,不营当世,与 顺阳 范泰 为云霞之交。”《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著《宾戏》以自怜,草《客嘲》以慰志……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2).凭仗正气。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若 南 、 董 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韦 、 崔 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餘烈,人到於今称之。”词语解释:仗士 拼音:zhàng shì
卫士。《宋书·范晔传》:“明日,仗士送 曄 付廷尉,入狱。”《新唐书·桑道茂传》:“是日北军谋乱,仗士禽斩之。”词语解释:仗家 拼音:zhàng jiā
指宫廷仪卫人员。《新唐书·颜真卿传》:“昔 太宗 勤劳庶政,其《司门式》曰:‘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与仗家引对,不得关碍。’”词语解释:仗恃 拼音:zhàng shì
倚仗,依靠。 郭沫若 《少年时代·初出夔门》二:“自己有了这样的靠山,尤不免有所仗恃,觉得一到 北京 总会有更好的出路了。” 梁斌 《播火记》七:“ 李德才 以为有 冯 家的仗恃,嘴上更加强,说:‘我还是骂。’”词语解释:仗托 拼音:zhàng tuō
依靠,依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如此多谢公公,凡事仗托周济。”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谢得公公意甚美,凡事仗托扶持。”词语解释:仗腰子的
靠山;背后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