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养上声 [jiàng qiǎng,勉强][shǎng,上升][zhǎng,长幼]广[bàng bǎng][详注1]仿[详注2][详注3][tǎng][chǎng][详注4][rǎng][zāng,肮脏][wàng][qiǎng][chǎng tǎng][dàng xiàng][huǎng][俱往切,《广韵》犷平,县名。在渔阳。][详注5]


注1:苍 仓上声。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唐书·韦述传》苍卒奔逼。
注2:攘 音壤。扰也。《前汉·陈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闲。
注3:向 《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前汉·刑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注4:泱 音坱。泱漭,广大貌。《冯衍·显志赋》览河华之泱漭。
注5:榔 音朗。木名。○按《左思·吴·蜀都赋》槟榔桄榔皆作榔。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仙仗细仗禁仗法仗辟仗巡仗资仗串仗
天仗排仗麾仗岁仗接仗舆仗刀仗胜仗
凭仗放仗鸾仗三仗门仗打仗付仗鞠仗
彩仗宝仗云台仗内仗私仗对仗阵仗背水仗
立仗唤仗移仗旗仗汉仗藻仗作仗化仗
倚仗入仗黄麾仗兵仗死仗主仗军仗千牛仗
队仗依仗仪仗行仗仰仗龙仗车仗交番仗
全仗宫仗御仗灵仗干仗马仗败仗交手仗
春仗羽仗铠仗笔仗月仗卫仗镫仗殴仗
霜仗半仗正仗甲仗信仗赃仗交仗綵仗

词语解释:仙仗  拼音:xiān zhàng
亦作“僊仗”。
(1).神仙的仪仗。 前蜀 韦庄 《尹喜宅》诗:“紫气已随僊仗去,白云空向帝乡消。”僊,一本作“ 仙 ”。《云笈七籤》卷六四:“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於空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知君旧籍隶虚皇,列近侍班行,謫来尘土离仙仗。”
(2).指皇帝的仪仗。 唐 岑参 《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金闕晓鐘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瑶阶小立,春生天语,香縈仙仗,玉露冷沾裳。”
词语解释:天仗  拼音:tiān zhàng
(1).天子的仪卫。借指天子。 唐 沉佺期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诗:“九日陪天仗,三秋幸禁林。” 明 沉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2).天子狩猎用的兵仗器械。 唐 李白 《大猎赋》:“乃使神兵出于九闕,天仗罗于四野。”
(3).天杖,佛所用器械。仗,同“ 杖 ”。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何不取天仗,压制羣魔凶!”
词语解释:凭仗  拼音:píng zhàng
依赖,依靠。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祖 庆 ,少习边将,凭仗智勇。” 唐 元稹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诗:“凭仗鲤鱼将远信,雁回时节到 扬州 。” 元 张埜 《水龙吟》词:“凭仗何人收取,付天孙云綃机杼。”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三章:“这县城四面是水,铁杆汉奸 王凤岗 ,就凭仗着这个地势跟咱作对。”
词语解释:彩仗  拼音:cǎi zhàng
彩饰的仪仗。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至三更,有仙乐,彩仗,霓旌,絳节,鸞鹤纷紜,五云来降,入于房中。”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粧成趋彩仗。” 清 赵翼 《镇江观都天会》诗:“七香亭导八掆舆,彩仗前驱一对对。”
彩饰的仪仗。指古代帝王、官员外出时仪卫人员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綵仗蜺旌遶香阁,下輦登高望 河 洛 。” 明 谢谠 《四喜记·催赴春闱》:“亲闈莫恋斑衣舞,帝里须夸綵仗迎。”
词语解释:立仗  拼音:lì zhàng
设立仪仗。亦即指仪仗。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小殿垂帘白玉钩, 大宛 立仗朱丝鞚。”
词语解释:倚仗  拼音:yǐ zhàng
依赖;依靠;仗恃。《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仗。”《魏书·崔浩传》:“ 慕容垂 乘父祖世君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都是无廉耻卖买人,有过犯駔侩徒,倚仗着几文钱百般胡做。”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大小头儿们更是倚仗 何世雄 ,大吃二喝,胡嫖乱赌。”
词语解释:队仗  拼音:duì zhàng
(1).仪仗队。《宋书·恩倖传·阮佃夫》:“帝每北出,常留队仗在 乐游苑 前,弃之而去。” 唐 元稹 《连昌宫词》:“百官队仗避 岐 薛 , 杨氏 诸姨车鬭风。”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参政》:“行数日,队仗整肃如行军焉。”
(2).排偶对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降自 齐 梁 ,专攻队仗,边幅復狭。令閲者白日欲卧。”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顿税》:“ 叔养 古诗微嫌冗长, 竹垞 所评良然。至五律高亮,队仗鲜明;七言律絶,亦復翩翩振响。”
词语解释:全仗  拼音:quán zhàng
(1).全部的仪仗兵卫。《新唐书·仪卫志上》:“朔望及朝及蕃客辞见,加纛、矟队,仪仗减半。凡千牛仗立,则全仗立。”
(2).应酬语。谓完全依靠。《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员外 满脸堆笑道:‘全仗作成则个。’”《红楼梦》第六二回:“我来了,全仗你们列位扶持。” 茅盾 《子夜》三:“眼前只有 荪翁 力量充足,我们都要全仗大力帮忙的。”
词语解释:春仗  拼音:chūn zhàng
帝王春日行幸的仪仗。 唐 沉佺期 《昆明池侍宴应制》诗:“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 宋 秦观 《次韵宋履中近谒大庆退食馆中》:“迎謁晓廷清蹕近,退穿春仗綵旓间。”
词语解释:霜仗  拼音:shuāng zhàng
闪耀着寒光的仪仗。 唐 李白 《侍从游宿温泉宫》诗:“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唐 杨巨源 《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诗:“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闕前。” 宋 范仲淹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万竹排霜仗,千荷卷翠旗。”
词语解释:细仗  拼音:xì zhàng
仪仗名。古时皇帝出巡或朝会时所用。 南北朝 时, 齐 梁 循 宋 之制,侍卫有细仗; 北齐 循 后魏 之仪,宫卫有细仗队。 唐 宋 因 南北朝 之旧,制度尤为详备。《宋书·卜天与传》:“﹝ 元嘉 ﹞二十九年以为广威将军,领左细仗兼带营禄。”《南齐书·曹虎传》:“上受禪,增邑为四百户、直閤将军领细仗主。”《新唐书·仪卫志上》:“次朱雀队……次引驾十二重,重二人,皆骑,带横刀。自皮轩车后,属于细仗前,矟、弓箭相间。” 宋 梅尧臣 《和景彝紫宸早谒》:“庭中细仗穿旗脚,案外薰炉对殿心。”《宋史·仪卫志一》:“ 宋 初,因 唐 、 五代 之旧,讲究修葺,尤为详备。其殿庭之仪,则有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麾细仗……凡发册受宝,则设细仗。”
词语解释:排仗  拼音:pái zhàng
(1).排设仪仗。一般指帝王早朝时的仪式。 唐 王建 《赠胡泟将军》诗:“半夜进儺当玉殿,未明排仗到铜壶。” 宋 陆游 《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诗:“筑城絶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2).指仪仗队列。《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挟刀在衣中,外袭宽衣若听事,伺立 延春门 排仗内。”
词语解释:放仗  拼音:fàng zhàng
放下兵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南史·宋元凶劭传》:“ 王罗汉 昏酣作妓,闻官军已度,惊放仗归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妇人行劫》:“有一 徽 人 王了尘 者,善用铁鞭,闻此妇絶艺,拚死与角,半日未解。此妇遂放仗讲解,留以为夫。”
词语解释:宝仗  拼音:bǎo zhàng
天子的仪仗。 唐 李峤 《上应天神龙皇帝册文》:“宝仗似亿千之衞,天仪成丈六之容。” 元 李存 《和吴宗师滦京》诗:“露透地椒清宝仗,风生天棘满旍。” 明 金幼孜 《元夕赐午门观灯》诗:“春散炉烟浮树暖,月移宝旂映花妍。”
词语解释:唤仗  拼音:huàn zhàng
唐 宋 天子上朝的仪式之一。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方 唐 盛时,立仗於 宣政 ,天子坐紫宸,而 金吾殿 中细仗自东西上閤门入,谓之唤仗。”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玉堂却对 邓公 直,北门唤仗听风雷。”《宋史·礼志二十》:“入閤仪。 唐 制:天子日御正衙以见羣臣,必立仗。朔望荐食陵寝,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乃自正衙唤仗由 宣政 两门而入,是谓东、西上閤门,羣臣俟於正衙者因随以入,故谓之入閤。”
词语解释:入仗  拼音:rù zhàng
进入仪卫队。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五十韵》:“侍臣諳入仗,厩马解登仙。”《旧唐书·突厥传上》:“ 玄宗 发都,至 嘉会顿 ,引 頡利发 及诸蕃酋长入仗,仍与之弓箭。”《旧唐书·突厥传上》:“自是常令 突厥 入仗驰射。”
词语解释:依仗  拼音:yī zhàng
亦作“ 依杖 ”。 凭借;倚靠。《三国志·吴志·张昭顾雍等传论》:“ 顾雍 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北史·崔宏传》:“ 垂 承父祖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依仗,便足立功。”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 郑 氏兄弟,最小者在 东都 ,固如所示,不可依仗。”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母子每守孤孀,孩儿也你将个谁依仗。” 浩然 《艳阳天》第五章:“ 焦二菊 依仗着女人家少有的优越性,替丈夫站岗、放哨、找人、送信。”
词语解释:宫仗  拼音:gōng zhàng
帝王的仪仗。 唐 白居易 《德宗皇帝挽歌词》之一:“宫仗辞天闕,朝仪出国门。” 宋 徐铉 《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行止不离宫仗影,衣裾尝惹御鑪烟。”
词语解释:羽仗  拼音:yǔ zhàng
指禁军仪仗。 唐 狄仁杰 《奉和圣制游石淙山》:“羽仗遥临鸞鹤驾,帷宫直坐凤麟州。” 宋 梅尧臣 《祫享观礼二十韵》:“羽仗天街立,龙笳象魏流。”
词语解释:半仗  拼音:bàn zhàng
仪仗队的半数。《新唐书·仪卫志上》:“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輟朝日,六刻即下。宴蕃客日,队下,復立半仗於两廊。”《宋史·仪卫志一》:“初, 宋 制,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南渡后,仪仗尤简,惟选黄麾半仗、角仗、细仗,而大仗不设。”《金史·仪卫志上》:“ 大定 八年正月,册皇太子於 大安殿 ,用黄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词语解释:禁仗  拼音:jìn zhàng
皇帝仪仗。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其年十月移禁仗,山下櫛比罗百司。”
词语解释:麾仗  拼音:huī zhàng
旌旗仪仗。《宋史·乐志九》:“导以麾仗,奏以金石。”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鑾舆麾仗,一应法物,早为完缮。”
词语解释:鸾仗
装饰有金属铃的帝王坐车
词语解释:云台仗  拼音:yún tái zhàng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己丑,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戊子夜,帝自将冗从僕射 李昭 、黄门从官 焦伯 等下 陵云臺 ,鎧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 文王 。”后因以“云臺仗”指天子的殿中宿卫。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非无北闕之兵,犹有 云臺 之仗。”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寂寞 云臺 仗,飘颻沙塞旌。”
词语解释:移仗  拼音:yí zhàng
谓天子出行。 唐 郭湜 《高力士传》:“因此被贼臣 李辅国 阴谋不轨,欲令猜阻,更树勋庸,移仗之端,莫不由此。”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政治·巡幸》:“天子出行曰移仗。”
词语解释:黄麾仗  拼音:huáng huī zhàng
皇帝出行时的一种仪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徽宗 依其説,命铸鐘十二,召九天。范金随律,月成一鐘。排黄麾仗奉安于 宝籙宫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丁卯,设黄麾仗于殿前,陈宫悬、登歌,文武官、 辽 使陪列,酌献三清天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皇帝用黄麾仗(出行时的一种仪仗)一万零八百余人,骑三千九百余,共分八节,皇帝、皇太后、皇后等在第六节。”
词语解释:仪仗  拼音:yí zhàng
(1).指用于仪卫或赛会的武器、旗帜、伞、扇等。《晋书·五行志上》:“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华如莲华,五六日而萎落。”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太子纳妃》:“皇太子纳妃,卤部仪仗,宴乐仪卫。妃乘厌翟车,车上设紫色团盖……四马驾之。”《三国演义》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彪》:“少无赖,尝衝突 固原 提督仪仗,提督命杖於辕门。”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2).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词语解释:御仗  拼音:yù zhàng
(1).官名。《隋书·百官志中》:“其御仗属官,有御仗正副都督、御仗五职、御仗等员。”
(2).帝王的仪仗。《唐六典·左右金吾卫》:“胄曹掌甲仗之事,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清会典·銮仪卫》:“御仗引仗,用旗尉三十人,民尉二十七人。”
(3).帝王禁卫所用之棍杖。《清会典图·舆卫·御仗》:“御仗,攒竹,长六尺九寸,围四寸三分,髹朱,两端鈷以铜。”
词语解释:铠仗  拼音:kǎi zhàng
铠甲和兵器。《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时方给与 姜维 鎧仗,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鎧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鎧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
词语解释:正仗  拼音:zhèng zhàng
指朝廷举行祀天、朝会等大典用的仪仗。《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设乐县於殿庭。”
词语解释:法仗  拼音:fǎ zhàng
法物仪仗。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一:“功既即奉迎,法仗迭簫鼓。”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登闻鼓》:“《笔谈》言 洛京 留臺有旧案,言国初取索卤簿法仗,报言:‘本京卤簿,因 清泰 间 末帝 将带逃走,不知所在。’人传以为笑。”
词语解释:岁仗  拼音:suì zhàng
谓每年元旦朝会时所用的仪仗。 唐 白居易 《元和十二年诏停岁仗率尔成章》诗:“闻停岁仗軫皇情,应为 淮 西寇未平。”
词语解释:三仗  拼音:sān zhàng
(1).即勋仗。 唐 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天子入 全忠 军, 全忠 泥首素服,待罪客省,传呼彻三仗,有詔释 全忠 罪,使朝服见。”
(2).三件武器。《魏书·燕凤传》:“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
词语解释:内仗  拼音:nèi zhàng
皇宫中的仪卫。《新唐书·仪卫志上》:“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内廊閤外,号曰内仗;以左右金吾将军当上,中郎将一人押之。”
词语解释:旗仗  拼音:qí zhàng
亦作“ 旗杖 ”。 仪仗队用的旗帜、伞、扇等。《太平广记》卷四六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白幽求》:“俄而有数十人,皆龙头鳞身,执旗杖引 幽求 入。”《宋史·符彦卿传》:“ 契丹 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清史稿·礼志十》:“行日,工部给旗仗,兵部给乘传。”
词语解释:兵仗  拼音:bīng zhàng
见“ 兵杖 ”。
词语解释:兵杖  拼音:bīng zhàng
亦作“ 兵仗 ”。
(1).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
(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3).借指执兵杖的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人耳。”
词语解释:行仗  拼音:xíng zhàng
器物。《水浒传》第一○二回:“那使棒的拗众人不过,只得收拾了行仗,望镇上去了。”
词语解释:灵仗  拼音:líng zhàng
出殡的仪仗。 宋 司马光 《仁宗皇帝挽辞》之二:“哀声际海发,灵仗拂天来。”
词语解释:笔仗  拼音:bǐ zhàng
(1).谓书画诗文的风格。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五娘相会》:“细端详,这是谁笔仗,覷着他,教我心儿好感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的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仗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元结 在 道州 诸作,笔仗遒劲,充以时事,可诵可謡,其体极雅。”
(2).笔战。 萧乾 《鱼饵·论坛·阵地》:“我谈到《文艺》的一个特点:不登杂文,刊物上不打笔仗。”
词语解释:甲仗  拼音:jiǎ zhàng
亦作“ 甲杖 ”。
(1).披甲执兵的卫士。《晋书·桓冲传》:“又詔 冲 及 谢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书·武帝纪上》:“十月, 高祖 领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陆子隆传》:“ 文帝 嗣位, 子隆 领甲仗宿卫。”
(2).泛指武器。《周书·武帝纪下》:“ 齐 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辽史·礼志六》:“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明史·孙承宗传》:“ 沉棨 、 杜应芳 缮甲仗,司务 孙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数十万,委弃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库。《新唐书·五行志一》:“ 显庆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词语解释:辟仗  拼音:pì zhàng
即仪仗、仪卫。因其负责清道保卫,故称。《新唐书·突厥传上》:“我闻 晋王 丁夜得辟仗出,我乘间突进,可犯行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上尝幸 未央宫 ,辟仗已过,忽於草中见一人带横刀,詰之,曰:‘闻辟仗至,惧不敢出,辟仗者不见,遂伏不敢动。’” 胡三省 注:“辟仗者,卫士在驾前攘辟左右,止行人,所谓陈兵清道而后行也。”
唐 时贮放兵器的地方。《唐律疏议·卫禁·宫殿作罢不出》:“闢仗之内,人皆出尽,所有兵器,亦不合留。”
词语解释:接仗  拼音:jiē zhàng
交战,打仗。 太平天囯 林凤祥 等《报告北伐战况禀》:“卑职统带兵将於五月初九日至 归德城 ,有妖营盘三个,前来接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天明至 高陂 ,朝食未毕,乡民聚集千餘人,与官兵接仗至午。”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南朝的兵将,从前遇到我军,有时一接仗就溃了,有时不等接仗就逃了,总是避战。”
词语解释:门仗  拼音:mén zhàng
排列于宫门的仪卫。 唐 张籍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每领羣臣拜章庆,半开门仗日曈曈。”《新唐书·仪卫志上》:“内外诸门以排道人带刀捉仗而立,号曰立门仗。”
词语解释:私仗  拼音:sī zhàng
私藏的武器。《三国志·魏志·徐邈传》:“﹝ 徐邈 ﹞乃支度州界军用之餘,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词语解释:汉仗  拼音:hàn zhàng
(1).谓体貌雄伟。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卷十三:“选将之法,与选士不同,智勇固所在先,而汉仗亦须兼顾。”《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是我看那般人的汉仗气概,大约本领也不弱。”
(2).指身体个头。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 王立堂 几高的汉仗,几壮的身材,身当其境,也骇得面无人色。”
词语解释:死仗  拼音:sǐ zhàng
不顾生命,拚死到底的战斗。 清 张维屏 《三元里》诗:“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自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至矣!’” 清 陈天华 《警世钟》:“人人都愿战死疆场,不愿做别人的奴隶,所以能打三年的死仗。”
词语解释:仰仗  拼音:yǎng zhàng
亦作“ 仰杖 ”。 依赖;依靠。《北史·魏阳平王新成传》:“詔徵赴京,勖以战伐之事。对曰:‘当仰杖庙算,使 呼韩 同 渭桥 之礼。’”《东周列国志》第五回:“丈夫志在自立,岂可仰仗於婚姻耶!”《红楼梦》第八五回:“你先回去道谢太太惦记着,底下我们还有多少仰仗那边爷们的地方呢。” 杨朔 《海罗杉》:“红军凭着天险,仰仗着人民的支持,接二连三把进攻的敌人收拾个干净。”
词语解释:干仗  拼音:gàn zhàng
吵架,互相打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他常常窝火:摔碗、骂人、打、跟大老婆子干仗。” 童边 《新来的小石柱》:“同学们以为他俩要干仗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词语解释:月仗  拼音:yuè zhàng
见“ 月杖 ”。
词语解释:月杖  拼音:yuè zhàng
亦作“ 月仗 ”。 中国 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 唐 鱼玄机 《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明 杨慎 《咏史》:“月仗云门五彩毬,御前争睹最先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 辽 主好击毬,尝与大臣分朋击鞠,諫议大夫 马得臣 上疏諫曰:‘……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实失仪,君又难责。’”参阅《金史·礼志八》
词语解释:信仗  拼音:xìn zhàng
亦作“ 信杖 ”。 信任依靠。《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 刘宏 ﹞为人谦俭周慎,礼贤接士,明晓政事,上甚信仗之。”《宋书·朱龄石传》:“ 刘穆之 甚加信仗,内外诸事,皆与谋焉。”《南史·殷景仁传》:“﹝ 刘湛 ﹞知 文帝 信仗 景仁 ,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 彭城王 义康 ,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新唐书·裴度传》:“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词语解释:巡仗  拼音:xún zhàng
指仪卫,仪仗。《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行礼之次,差官巡仗至城门,雨大霔,独泰坛无有。此皆圣上寅畏格于上天,天意昭答,宜宣付史馆。”
词语解释:舆仗  拼音:yú zhàng
车舆和仪仗。 清 蒋士铨 《一片石·祭碑》:“你看舆仗森列,想方伯公之到,不免进謁。”
词语解释:打仗  拼音:dǎ zhàng
进行战争;进行战斗。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朝廷不使饿兵,目下边报警急,若要打仗,我们是不去的。” 丁西林 《等太太回来的时候》第四幕:“怎么你还在外国读书,不回去打仗去?”
词语解释:对仗  拼音:duì zhàng
(1).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2).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3).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4).交战。《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词语解释:藻仗  拼音:zǎo zhàng
华美的仪仗。《宋史·乐志十》:“藻仗星陈,睟容金铸。”
词语解释:主仗  拼音:zhǔ zhàng
(1).武官名。 唐 置,掌供御兵仗。《新唐书·百官志四》:“左右千牛卫……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衞,以主仗守戎器。”
(2).信赖。 元 顾德润 《愿成双·忆别》套曲:“科场不第,出落着箇三不归, 长安 花酒价如泥。不信敲才主仗得,似恁般情怀説向谁。”
词语解释:龙仗  拼音:lóng zhàng
见“ 龙杖 ”。
词语解释:龙杖  拼音:lóng zhàng
亦作“ 龙仗 ”。 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 者, 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 唐 骆宾王 《出石门》诗:“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宋 陶穀 《清异录·骄龙杖》:“天师 杜光庭 骄龙杖,红如猩肉,重若玉石……相传是仙人留赐。” 元 谢宗可 有《龙杖》诗。
词语解释:马仗  拼音:mǎ zhàng
车马器仗。《陈书·高祖纪上》:“如闻 岭 北王侯又皆鼎沸, 河东 、 桂阳 相次屠戮, 邵陵 、 开建 亲寻干戈, 李迁仕 託身 当阳 ,使夺马仗,以君疎外,詎可暗投?”《南史·柳仲礼传》:“ 仲礼 留在 襄阳 ,马仗军人悉付之。”
词语解释:卫仗  拼音:wèi zhàng
天子出行时用以护卫的仪仗。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车驾行幸,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
词语解释:赃仗  拼音:zāng zhàng
亦作“贜仗”。亦作“賍仗”。 罪证,犯罪的证据。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官人云:]既然无词因,令史,他有行凶的赃仗么?[外郎云:]有这把行凶的刀子。”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现今俺船上,他撇下一把刀,便是赃仗了也。”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这头巾环子便是赃仗。”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你道是招呼尸亲,审问明白,止不过賍仗衣服。这件事有共无总是疑狱。”
词语解释:资仗  拼音:zī zhàng
物资和军械。《晋书·苻坚载记下》:“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闇劣。”《金史·内族承立传》:“已而, 全 军 盱眙 界,二帅迎敌大败,死者万餘人,委弃资仗甚众。”
词语解释:刀仗  拼音:dāo zhàng
亦作“ 刀杖 ”。
(1).刀和杖。古代兵器总称。《三国志·蜀志·许慈传》:“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九:“奴失刀仗倒地,狗咋其阴, 然 ( 张然 )因取刀仗杀奴。”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刀仗,人所持为仗。仗亦弓、矟、杵棒之总名也。”《水浒传》第三一回:“以此不教他们将刀仗出去,只与他挠钩套索。”
(2).刀和杖。屠宰用具。《水浒传》第四四回:“ 石秀 应承了,叫了副手,便把大青大緑妆点起肉案子、水盆、砧头,打磨了许多刀杖,整顿了肉案,打并了作坊、猪圈,起上十数个肥猪,选个吉日,开张肉舖。”
词语解释:付仗  拼音:fù zhàng
付托倚靠。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公( 蔡京 )大喜,於是亟召用之(指 李森 、 李弥逊 )。又不慰公意。是后日掣其肘,竟付仗失当。”
词语解释:阵仗  拼音:zhèn zhàng
(1).世面,场面。《红楼梦》第七回:“ 贾蓉 道:‘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二:“这可不得了。 许茂 从未遭遇过这样的阵仗!脸上现出死灰色来了。”
(2).阵势。京剧《猎虎记·定计》:“ 顾大嫂 :我去也不一定行。依我看,咱们得摆个阵仗。”
词语解释:作仗  拼音:zuò zhàng
手工操作的用具。《元典章·吏部六·儒吏》二:“诸滥伪之物,及伪造所用作仗,皆须行人办验。”《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这 阎招亮 正在门前开笛,只见两个人来相揖…… 阎招亮 即时收拾了作仗,厮赶二人来。”
词语解释:军仗  拼音:jūn zhàng
军用器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 熙寧 中,王师南征,有军仗数十船,泛 江 而南。”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问军餉,山薇野蕨;问军仗,桃弓柳彆。”
词语解释:车仗  拼音:chē zhàng
车舆和兵仗。《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却説 陆逊 正望捷音,须臾, 徐盛 、 朱桓 、 全琮 皆到。所得车仗、牛马、驴骡,军资、器械不计其数,降兵数万餘人。”《水浒传》第四四回:“四筹好汉跟了车仗便行,於路无话。”
词语解释:败仗  拼音:bài zhàng
(1).失利的战役或战斗。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心中许多疑问,回到家中时问爸爸,爸爸只说这是‘造反打了败仗’,也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2).战败。 蹇先艾 《水葬》:“ 小耗子 在今年跟 骆毛 交过手,败仗下来,就拜了 老骆 做干爹。”
词语解释:镫仗  拼音:dèng zhàng
见“ 鐙杖 ”。
词语解释:镫杖  拼音:dèng zhàng
亦作“ 鐙仗 ”。 即镫棒。《宋史·仪卫志四》:“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宋史·仪卫志六》:“鐙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鐙及饰,其末紫丝絛繫之。”《元史·舆服志二》:“次执鐙杖者六十人。”《三才图会·器用六·镫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 骑将以鐙杖毙 僕固瑒 卒七人,故製此。”参见“ 鐙棒 ”。
词语解释:交仗  拼音:jiāo zhàng
作战;打仗。京剧《渡阴平》第十五场:“二次命他去交仗,不知谁胜与谁强。”
词语解释:串仗  拼音:chuàn zhàng
指衣着。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览、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 元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你课牙比不得 杜善甫 ,串仗却似 郑元和 。” 钱南扬 注:“串仗,指衣着。”亦作“ 串杖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在花柳丛中……要串杖新鲜。”
词语解释:胜仗  拼音:shèng zhàng
获得胜利的战役或斗争。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 咸丰 三年癸丑二月十二日:入署后,闻 南京 有胜仗,未确。” 茅盾 《子夜》十七:“ 老赵 是想学 拿破仑 ,打了一个胜仗,就提出外交公文来了。”
词语解释:鞠仗  拼音:jū zhàng
古代打球的器仗。《金史·术虎筠寿传》:“ 贞祐 三年七月,工部下 开封 市白牯取皮治御用鞠仗。 筠寿 以其家所有鞠仗以进。”
词语解释:背水仗  拼音:bèi shuǐ zhàng
背水战。 谢雪畴 《长江飞渡记》:“人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背水仗,一个历史上最大的背水仗。”
词语解释:化仗  拼音:huà zhàng
见“ 化杖 ”。
词语解释:化杖  拼音:huà zhàng
(1).亦作“ 化仗 ”。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 、 渭 , 河 、 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 张煌言 《春暮悵然有作》诗:“记得古人曾化仗,邓林孤影亦参天。”
(2). 后汉 费长房 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 长房 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 长房 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 长房 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 长房 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 长房 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
词语解释:千牛仗  拼音:qiān niú zhàng
由千牛备身等武装护卫人员组成的帝王仪仗。 唐 王建 《宫词》之六:“千牛仗下放朝初,玉案傍边立起居。”《新唐书·仪卫志上》:“又有千牛仗,以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为之……皆执御刀、弓箭,升殿列御座左右。”
词语解释:交番仗  拼音:jiāo fān zhàng
值班的兵卫。《新唐书·仪卫志上》:“ 宣政 左右门仗、内仗皆分三番而立,号曰交番仗。”
词语解释:交手仗  拼音:jiāo shǒu zhàng
肉搏战。 张希平 《雁翎队》:“突击组趁势攀上敌船,与 日本 鬼子打起了交手仗。” 魏巍 《挤垮它》:“和敌人打交手仗的时候,这还是好东西哩。”
词语解释:殴仗
以仗殴打
词语解释:綵仗
五彩的仪仗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