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一个去声 [guō guò,歌韵同。又过失,独用][hè huò,唱和]饿[mò,磨磐][dà][suò,《楚词》中的句末助词。][详注1][怯也。][详注2][详注3][duò][duō][详注4][dān dàn][详注5][枚也]


注1:奈 《广韵》那也。柰、那通。《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那老。那作柰。《韩愈·感春诗》已矣知何柰。柰作那。
注2:左 《唐韵》则个切《集韵》《韵会》《正韵》子贺切,音佐《说文》手相左助也。《尔雅·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
注3:作 zuò,同做。音佐。《后汉·廉范传》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无襦,今五裤。《韩愈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去问方桥,方桥如此作。今方音作读佐。俗用做。
注4:媠 《集韵》吐卧切,音唾。吴楚衡淮之閒谓好曰娃,南楚之外曰媠,故吴有馆娃之宫,漆媠之室。《前汉·谷永传》车马媠游之具。 又奴卧切,音懦。义同。 又《广韵》《集韵》徒卧切。与惰同。《前汉·外戚传》李夫人曰:妾不敢以燕媠见帝。又《龚胜传》媠嫚亡状。
注5:娑 苏个切,音些。逻娑,土蕃都城名。《唐书·薛仁贵传》为逻娑道行军总管。《杜甫诗》和亲逻娑城。
首字词组
他年他家他意他岐他懑他骆拔他侬他他藉藉
他日他生他肠他大他爹他称他妈妈他俩
他时他方他志他每他心通他己他山攻错他动词
他人他处他适他出他途他妈的他室他们俩
他乡他谁他故他娘他杀他山之石他娘的 
他山他心他们他妈他端他伤他他籍籍 

词语解释:他年  拼音:tā nián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词语解释:他日  拼音:tā rì
(1).以往;昔日;过去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左传·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宋 苏轼 《出狱次前韵》之二:“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鬭少年鷄。”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 夷之 因 徐辟 而求见 孟子 。 孟子 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 孟子 。” 宋 林逋 《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
词语解释:他时  拼音:tā shí
(1).昔日;往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他时 秦 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 唐 杜甫 《九日》诗:“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唐 杜甫 《社日两篇》诗之二:“今日 江南 老,他时 渭 北童。”
(2).将来,以后。 宋 徐铉 《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诗:“若许他时作闲伴,殷勤为买钓鱼船。”《太平广记》卷一四○引《广德神异录·僧一行》:“ 唐 开元 十五年, 一行禪师 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辰 、 沅 、 靖 州﹞诸蛮惟犵狑颇强习战鬭,他时或能为边患。”
词语解释:他人  拼音:tā rén
别人。《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船头便去包揽他人货物,图个免税之利。”
词语解释:他乡  拼音:tā xiāng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唐 杜甫 《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诗:“离亭非旧国,春色是他乡。” 艾青 《在世界的这一边》诗:“也不是他乡遇见了故知,许多人都从来不曾见面。”
词语解释:他山  拼音:tā shān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学,广之以他山,肃之以二物,则腥臊之污可除,而芬芳之风可发矣。”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龙渊太阿,出 昆吾 之金, 和氏 之璧,由 井里 之田。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类我者,我友之,亦不媿为攻玉之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耳!”详“ 他山之石 ”。
(4). 清 查慎行 的别称。 清 袁枚 《仿元遗山论诗》诗之五:“ 他山 书史腹便便,每到吟诗尽弃捐。”
词语解释:他山之石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词语解释:他山之石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词语解释:他家  拼音:tā jiā
(1).他人之家,别人家。《诗·唐风·葛生》“蘞蔓于野” 毛 传:“蘞生蔓於野,喻妇人外成於他家。”《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
(2).它;他(她)。家,人称的语尾。 唐 薛涛 《柳絮咏》:“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念自家,虽是箇浅陋书生,於夫人反有深恩。是他家(指夫人)先许了,先许了免难后成亲。”
词语解释:他生  拼音:tā shēng
来生,下一世。 唐 李商隐 《马嵬》诗之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宋 王安石 《文师神松》诗:“磊砢拂天吾所爱,他生来此听楼鐘。” 清 周亮工 《得儿书深悯其意作此寄之》诗:“善恶不知何所教,他生与尔再为缘。”
词语解释:他方  拼音:tā fāng
别处;他乡。《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彊与他方人婚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段公事,果然是小娘子与那 崔寧 谋财害命的时节,他两人须连夜逃走他方,怎的又去邻舍人家借宿一宵?” 茅盾 《昙》:“她机械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的书,她的心魂却远在梦幻的他方。”
词语解释:他处  拼音:tā chǔ
别处。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唐 薛能 《望蜀亭》诗:“前轩一望无他处,从此 西川 只在心。”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上海 学校,亦不复有干净土;尚当向他处一打听也。”
词语解释:他谁  拼音:tā shuí
犹言何人、谁。 宋 朱淑真 《秋日偶成》诗:“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
词语解释:他心  拼音:tā xīn
别的打算;异心。《战国策·赵策一》:“ 知伯 曰:‘兵箸 晋阳 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有所思》:“双珠玳瑂簪,用玉绍繚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曰:‘此 君集 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他心焉。’” 郭希仁 《从戎纪略》:“若彼不去,即有他心无疑,当另设法办理。”
词语解释:他意  拼音:tā yì
别的企图;异心。《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表 疑 嵩 反为 太祖 説,大怒,欲杀 嵩 ,考杀随 嵩 行者,知 嵩 无他意,乃止。”
词语解释:他肠  拼音:tā cháng
异心;恶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卫綰 ﹞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 綰 为 河间王 太傅。”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安禄山 恩宠寖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謔,而贵妃常在坐……虽 林甫 养有之,而 国忠 激怒之,然其他肠有所自也。”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先君为人醇厚忠谨,无他肠,顾内自忧思刻苦,竟以终其身。”
词语解释:他志  拼音:tā zhì
别的想法、企图。《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令尹 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史记·吴太伯世家》:“於是 伍员 知 光 有他志,乃求勇士 专诸 ,见之 光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
词语解释:他适  拼音:tā shì
指女子另嫁他人,改嫁。 宋 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崔 已他适,而 张 诡计以求见, 崔 知 张 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逢舟》:“我的 香君 ,怎的他适了?” 清 刘大櫆 《钱节妇传》:“节妇年已长大,家人趣使他适,伯叔兄弟,交口一辞。”
词语解释:他故  拼音:tā gù
(1).别的理由、原因。《楚辞·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大戴礼记·礼察》:“此无他故也, 汤武 之定取舍审,而 秦王 之定取舍不审也。”《史记·礼书》:“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
(2).别的事。《韩非子·说难》:“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 梁启雄 解:“君主在表面上做出一件事,可是利用这件事作幌子来暗中做成另一件事。”
词语解释:他们  拼音:tā men
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若干人。《朱子语类》卷七五:“先生笑曰:‘便是他们好恁地强説。’” 明 黄祖儒 《醉花阴·元夜》套曲:“闹儿童街市纷如蚁。他们都夺崑崙战虎痴,懽情又浓,宵禁又驰,怎忍教寂寞千金良夜回?”《红楼梦》第四五回:“﹝ 黛玉 ﹞命人:‘给他们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词语解释:他岐  拼音:tā qí
(1).指岔道,歧路。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迴首卿相位,通途无他岐;岂论校书郎,袍笏光参差。”
(2).指左道,邪道。 明 李东阳 《书耿氏家藏公牍后》:“当是时,非大家世族而能以儒为籍,不为他岐异术所汩,又幸而不罹于坑焚之厄,以待图籍之收,盖亦难矣。”
词语解释:他大  拼音:tā dà
见“ 他爹 ”。
词语解释:他爹  拼音:tā diē
亦称“ 他大 ”。 方言。孩子的爹。农村缺少文化的妇女有了子女后,称自己的丈夫为“他爹”或“他大”。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二:“只怪他爹,看他丢下咱们不管,就走了。”如:他大叫俺来看看你。
词语解释:他每  拼音:tā měi
他们。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他每都恃着口强,便 仪 、 秦 呵,怎敢比量。” 明 康海 《新水令·自寿》套曲:“笑他每遨游 郭隗 臺,潦倒 韩侯 寨,奔驰 王 谢 堂,趋走 金 张 陌。”
词语解释:他出  拼音:tā chū
外出,往其他地方。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十五日晨起, 仲仙 率侍女至 和桥 观音堂 圣王庙 烧香,归, 可覲 偶他出。”如:有事他出。
词语解释:他娘  拼音:tā niáng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你也不叫,我也不叫,饿他娘那老弟子!”《西游记》第十七回:“若是 老孙 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一千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不是妹子,睡他娘一晚,放他去罢!”
词语解释:他妈  拼音:tā mā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怨恨、愤怒等情绪。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咱们是苦差使呀!几两银子的饷,就是他妈卖命钱!” 萧乾 《栗子·栗子》:“如果那家伙再‘喂’,就先用拳头给他妈一下。”
词语解释:他懑  拼音:tā mèn
他们。懣,辈、们,表复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 钦圣 (指 宋钦宗 )云:‘更休与他懣宰执理会,但自安排着。’”
词语解释:他爹  拼音:tā diē
亦称“ 他大 ”。 方言。孩子的爹。农村缺少文化的妇女有了子女后,称自己的丈夫为“他爹”或“他大”。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二:“只怪他爹,看他丢下咱们不管,就走了。”如:他大叫俺来看看你。
词语解释:他心通  拼音:tā xīn tōng
佛教语。六通之一。谓能洞见众生心中所思的神力。
词语解释:他途  拼音:tā tú
(1).别的途径。多指不正当的途径。《宋史·苏轼传》:“ 軾 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清 吴伟业 《赠陆生》诗:“丈夫肯用他途进?相逢误喜知名姓。”
(2).别的方法。如:舍此而外,别无他途。
词语解释:他杀  拼音:tā shā
(1).被别人杀死。 唐 沉亚之 《冯燕传》:“﹝妻党﹞皆来,曰:‘常嫉殴吾女,迺诬以过失,今復贼煞之矣,安得他杀事!’”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罢罢罢,他杀不如自杀,借哥哥剑来,待我自刎而亡。”
(2).刑法用语,与“自杀”相对而言。
词语解释:他端  拼音:tā duān
其他的打算和对策。《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 秦 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词语解释:他骆拔  拼音:tā luò bá
北魏 时胡人的姓。《魏书·官氏志》:“ 他骆拔 氏,后改为 骆 氏。”
词语解释:他称  拼音:tā chēng
即第三人称。
词语解释:他己  拼音:tā jǐ
他自己,他本人。《水浒传》第四十回:“叵耐 黄文炳 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将那京师童謡解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主人 张善 一发不干他己事,只晓他不在店里宿罢了。”
词语解释:他妈的  拼音:tā mā de
詈词。表示怨恨、愤怒等情绪。 鲁迅 《坟·论‘他妈的’》:“无论是谁,只要在 中国 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他妈的,坐完车不给钱,您说是什么人头儿!”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 老孙头 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泥浆,悄声地骂道:‘你他妈的没长眼呀!’”
词语解释:他山之石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词语解释:他伤  拼音:tā shāng
法医确认由他人造成的伤害
词语解释:他侬  拼音:tā nóng
方言。他人,别人。《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诈我不出门,冥就他儂宿。鹿转方相头,丁倒欺人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孟珠曲》:“ 扬州 石榴花,摘插双襟中。葳蕤当忆我,莫持艳他儂。”
词语解释:他妈妈  拼音:tā mā mɑ
犹言他。妈妈,口语语尾。 明 徐渭 《狂鼓吏》:“你且説,就是天子无故要杀一个臣下,那臣下可好就去当面一把手採将他妈妈过来,一刀就砍做两段,世上可有这等事么?” 明 徐渭 《狂鼓吏》:“ 袁公 那两家,不留他片甲, 刘琮 那一答,又逼他来献纳。那 孙权 呵几遍几乎, 玄德 呵两遍价抢他妈妈。”
词语解释:他山攻错  拼音:tā shān gōng cuò
见“攻错”
词语解释:攻错  拼音:gōng cuò
语出《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治;错,粗磨石。本指琢磨玉石,后喻借他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清 钱谦益 《直隶罗延光授文林郎制》:“ 句容 故留京左辅,民旅杂居,冠盖相逮,吏斯土者,有墨易以彰,有德亦易以望。剧衝之地,盖亦吾长吏之攻错也。”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党员之间,互相亲爱以互相扶助,互相攻错。”
词语解释:他室  拼音:tā shì
(1).别室。《礼记·杂记下》:“有殯,闻外丧,哭之他室。”
(2).犹言侧室。指妾。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妾》:“ 元 潘泽 碑:‘子 希永 ,他室 李 出。’”
词语解释:他娘的  拼音:tā niáng de
詈词。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他娘的!这是我们不对么?想法子弄点水灌灌这几百亩快要干死的田,自己救活自己的性命,这是错的么?”湘剧《醉打山门》:“往常在山外,那大坛的酒,大方的肉,每日不离口;今做了他娘的一个什么和尚,把洒家身子都弄得精瘦,口中淡出鸟来,这个日子如何挨得过!”
词语解释:他他籍籍  拼音:tā tā jí jí
亦作“ 他他藉藉 ”。 纵横错杂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不被创刃而死者,他他籍籍,填阬满谷,掩平弥泽。”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他他籍籍,言交横也。” 李善 注:“他,徒河切。”《史记》他作“陀”。《汉书》作“它”。《陈书·高祖纪上》:“木甲殪于中原,氊裘赴于 江 水,他他藉藉,万计千羣。”《花月痕》第四九回:“也有就擒跑走的,也有跑走就擒的,纷纷扰扰,他他藉藉。”
词语解释:他他藉藉  拼音:tā tā jí jí
见“ 他他籍籍 ”。
词语解释:他他籍籍  拼音:tā tā jí jí
亦作“ 他他藉藉 ”。 纵横错杂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不被创刃而死者,他他籍籍,填阬满谷,掩平弥泽。”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他他籍籍,言交横也。” 李善 注:“他,徒河切。”《史记》他作“陀”。《汉书》作“它”。《陈书·高祖纪上》:“木甲殪于中原,氊裘赴于 江 水,他他藉藉,万计千羣。”《花月痕》第四九回:“也有就擒跑走的,也有跑走就擒的,纷纷扰扰,他他藉藉。”
词语解释:他俩  拼音:tā liǎ
他们两人。如:他俩从小就认识。
词语解释:他动词  拼音:tā dòng cí
即及物动词。
词语解释:他们俩  拼音:tā men liǎ
他们两个人。如:他们俩是小学同学,很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