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亭亭 拼音:tíng tíng
(1).高耸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 薛综 注:“亭亭、苕苕,高貌也。” 晋 傅玄 《短歌行》:“ 长安 高城,层楼亭亭。” 宋 苏轼 《虎跑泉》诗:“亭亭石塔东峯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造亭亭之高宫兮,接玉女於云涯。”
(2).直立貌;独立貌。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唐 温庭筠 《夜宴谣》:“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 宋 欧阳修 《鹭鸶》诗:“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朱自清 《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3).遥远貌;长久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李善 注:“亭亭,远貌。一云将至之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八:“冉冉星气流,亭亭復一纪。” 唐 韦应物 《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诗:“漾漾动行舫,亭亭远相望。” 宋 司马光 《宫漏谣》:“铜壶银箭夜何长,杳杳亭亭未遽央。”
(4).高洁貌。 汉 蔡邕 《释诲》:“和液畅兮神气寧,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气庄志定欬肃肃,笔冲墨粹神亭亭。”
(5).高贵或威严貌。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唐 牛僧孺 《岑顺》:“亭亭天威,风驱连激,一阵而胜,明公以为何如?”
(6).明亮美好貌。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 唐 鲍溶 《倚瑟行》:“明珠为日红亭亭,水银为河玉为星。” 宋 苏辙 《中秋夜》诗之三:“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词语解释:亭午 拼音:tíng wǔ
正午。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尔乃 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 宋 苏轼 《上巳出游随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清 龚自珍 《尊隐》:“日之亭午,乃炎炎其光,五色文明。”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 新步 ,曇而雨,亭午乃至。”词语解释:亭皋 拼音:tíng gāo
亦作“ 亭皐 ”。水边的平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王先谦 补注:“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旁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陁寺碑文》:“膴膴亭皐,幽幽林薄。” 唐 张说 《奉和春日出苑应制》诗:“雨洗亭皋千亩緑,风吹梅李一园香。” 宋 王安石 《移桃花》诗:“枝柯蔫绵花烂熳,美锦千两敷亭皋。” 清 纳兰性德 《东风第一枝·桃花》词:“是谁移向亭皋,伴取晕眉青眼。”词语解释:亭馆 拼音:tíng guǎn
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 晋 张协 《游仙》诗:“亭馆笼云构,脩梁流三曜。” 唐 刘禹锡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诗:“近来溽暑侵亭馆,应觉清淡胜綺罗。” 元 韩英 《花犯·题步障亭》词:“海棠开,谁家亭馆,依然旧标致。” 徐电发 《南州草堂诗》:“ 吴门 亭馆筑 垂虹 ,自詡新诗学 放翁 。”词语解释:亭榭 拼音:tíng xiè
亭阁台榭。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极望天渊,曲阻亭榭。”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 霍定 与友生游 曲江 ,以千金募人窃贵族亭榭中兰花插帽。” 清 龚自珍 《调笑》词之一:“花下,花下,金碧朝阳亭榭。”词语解释:亭子 拼音:tíng zi
亭长一类的小吏。《晋书·刘卞传》:“﹝ 刘卞 ﹞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 卞 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一种小型建筑。详“ 亭 ”。 唐 杜甫 《题郑县亭子》诗:“ 郑县 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就在这燕子顶上造着一个亭子镇住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六回:“ 南京 那块血跡碑,当年慎而重之的,説是 方孝孺 的血廕成的,特为造一座亭子嵌起来。”词语解释:亭障 拼音:tíng zhàng
亦作“ 亭鄣 ”。 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史记·大宛列传》:“於是 酒泉 列亭鄣至 玉门 矣。”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萧条亭障远,悽愴风尘多。”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宗元 尝出入 岐周 、 邠斄 间,过 真定 ,北上 马岭 ,歷亭鄣堡戍。”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桑麻亭障行人断,松杏山河战骨空。”词语解释:亭长 拼音:tíng cháng
(1). 战国 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 秦 汉 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 东汉 后渐废。《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 泗水 亭长。” 张守节 正义:“ 秦 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2). 唐 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祕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 唐 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词语解释:亭毒 拼音:tíng dú
《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高亨 正诂:“‘亭’当读为‘成’,‘毒’当读为‘熟’,皆音同通用。”后引申为养育,化育。《文选·刘孝标〈辩命论〉》:“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 李周翰 注:“亭、毒,均养也。” 前蜀 杜光庭 《贺雅川进白鹊表》:“亭毒万方,再树乾坤之本;照临下土,重悬日月之光。” 宋 王禹偁 《吊税人场文》:“虎之生兮,亦禀亭毒。”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小説)四力者,可以卢牟一世,亭毒羣伦。”词语解释:亭宇 拼音:tíng yǔ
泛指亭台楼阁。 唐 韦应物 《西亭》诗:“亭宇丽朝景,帘牖散暄风。” 宋 范仲淹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词语解释:亭堠 拼音:tíng hòu
见“ 亭候 ”。
词语解释:亭候 拼音:tíng hòu
亦作“ 亭堠 ”。 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 宋 司马光 《塞上》诗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清 曹寅 《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词语解释:亭伯 拼音:tíng bó
汉 魏 爵位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黄初 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参见“ 亭侯 ”。
词语解释:亭侯 拼音:tíng hòu
爵位名。 汉 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楚汉春秋》载 高祖 封 许负 为 鸣雌亭侯 , 汉 末 曹操 封 关羽 为 汉寿亭侯 ,皆其例。参阅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词语解释:亭院 拼音:tíng yuàn
造有凉亭、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 唐 郭良 《题李将军山亭》诗:“谁知贵公第,亭院有烟霞。” 明 钱希良 《辽邸记闻》:“ 辽王 好营宫室,置亭院二十餘区。”词语解释:亭育 拼音:tíng yù
养育;培育。《梁书·武帝纪下》:“思随乾覆,布兹亭育。” 隋 江总 《劳酒赋》:“顾曲私之亭育,递寒暑而徂迁。” 宋 范仲淹 《乞小郡表》:“儻形骸未顿,药饵有功,则当再就驱驰,上酬亭育。”参见“ 亭毒 ”。
词语解释:亭毒 拼音:tíng dú
《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高亨 正诂:“‘亭’当读为‘成’,‘毒’当读为‘熟’,皆音同通用。”后引申为养育,化育。《文选·刘孝标〈辩命论〉》:“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 李周翰 注:“亭、毒,均养也。” 前蜀 杜光庭 《贺雅川进白鹊表》:“亭毒万方,再树乾坤之本;照临下土,重悬日月之光。” 宋 王禹偁 《吊税人场文》:“虎之生兮,亦禀亭毒。”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小説)四力者,可以卢牟一世,亭毒羣伦。”词语解释:亭传 拼音:tíng chuán
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后汉书·陈忠传》:“﹝长吏﹞发人修道,缮理亭传。”《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至其造意广远,据经坚决,寄讽于草木,託兴于亭传,人多惮而不能回也。”词语解释:亭轩 拼音:tíng xuān
有窗槛的亭形建筑。《水浒传》第七二回:“奶子、婭嬛连忙收拾过了杯盘什物,扛过臺桌,洒扫亭轩。”词语解释:亭驿 拼音:tíng yì
古代供旅客歇宿的处所。《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復古亭驛。”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范寥言 、 鲁直 至 宜州 ,州无亭驛又无民居可僦。” 明 何景明 《自武林至沅陵道中杂诗》之四:“暮投界亭驛,候吏迎我前。”词语解释:亭槛 拼音:tíng kǎn
亭子的栏干,借指亭子;庭园。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竞渡,於 钱塘 弄潮,先数日於湖滨列舟舸,结綵为亭槛。”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今小木中却有棣棠,叶似棣,黄花緑茎而无实,人家亭槛中多种之。”词语解释:亭候 拼音:tíng hòu
亦作“ 亭堠 ”。 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 宋 司马光 《塞上》诗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清 曹寅 《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词语解释:亭当 拼音:tíng dāng
妥当;合宜。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下:“此一联用事亭当,‘奎宿’对‘慧星’尤的,乃知作诗不厌改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人谓物之安、事之定曰亭当。”词语解释:亭阁 拼音:tíng gé
亭台楼阁。《新唐书·长宁公主传》:“亭阁华诡埒 西京 。”词语解释:亭吏 拼音:tíng lì
亭长。《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褚公 ﹞投 钱唐亭 住……亭吏驱公移牛屋下。”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词语解释:亭户 拼音:tíng hù
古代盐户之一种。 唐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 第五琦 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 宋 代 京东 、 河北 、 两浙 、 淮南 、 福建 、 广南 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县。”《宋史·食货志下四》:“然自 皇祐 以来,屡下詔书輒及之,命给亭户官本,皆以实钱;其售额外盐者,给粟帛必良;亭户逋岁课久不能输者,悉蠲之。” 宋 叶适 《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铭》:“煎盐实尅亭户钱,以应诸费。”参见参见“灶户”、“锅户”。词语解释:亭立 拼音:tíng lì
直立;耸立。 清 王夫之 《九昭》“崇臺婥妁以诣天兮”原注:“婥妁同绰约,亭立貌。”词语解释:亭邮 拼音:tíng yóu
古代沿途设置、供送文书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馆舍。《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 徐锴 繫传:“亭邮立木为表……古者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邮,过也,所以止过客也。”《宋史·礼志十一》:“ 绍兴 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 渊圣皇帝 御名,见於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词语解释:亭父 拼音:tíng fù
亭卒。《史记·高祖本纪》“令求盗之 薛 治之”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埽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 安 以为 武功 小邑,无豪,易高也, 安 留,代人为求盗亭父。”词语解释:亭民 拼音:tíng mín
(1).驿亭附近的居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安阳 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輒杀人……亭民曰:‘此不可宿,前后宿此,未有活者。’”
(2).即亭户。 宋 梅尧臣 《送朱表臣职方提举运盐》诗:“国用必餘资,亭民无滞物。”《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开庆元年》:“先是 丁大全 使其私人为 浙西 提举常平,尽夺亭民盐本钱,充献羡之数,不足则估籍虚摊,一路骚动。”词语解释:亭舍 拼音:tíng shè
驿亭的客舍。《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魏书·甄琛传》:“ 琛 长子 侃 ……以酒色夜宿 洛水 亭舍,殴击主人。”词语解释:亭居 拼音:tíng jū
水静止貌。《汉书·西域传序》:“ 蒲昌海 ……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初学记》卷六引此传“亭”作“渟”。词语解释:亭主 拼音:tíng zhǔ
驿亭的管理人。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夜半后,有一人,著皂单衣,来往户外,呼亭主,亭主应诺。”词语解释:亭毓 拼音:tíng yù
犹亭育。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千载降祥》诗:“万汇须亭毓,羣仙送下来。”词语解释:亭燧 拼音:tíng suì
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今有司请远田 轮臺 ,欲起亭燧,是唯益扰天下,非所以忧民也。”《后汉书·西羌传》:“初开 河西 ,列置四郡,通道 玉门 ,隔絶 羌 胡 ,使南北不得交关。於是障塞亭燧出 长城 外数千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从军行》:“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烟。”词语解释:亭侯 拼音:tíng hòu
爵位名。 汉 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楚汉春秋》载 高祖 封 许负 为 鸣雌亭侯 , 汉 末 曹操 封 关羽 为 汉寿亭侯 ,皆其例。参阅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词语解释:亭匀 拼音:tíng yún
均匀,妥贴。 朱自清 《滂卑故城》:“这种画分明仿 希腊 的壁雕,所以结构亭匀不乱。”词语解释:亭然 拼音:tíng rán
卓立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虎乘閒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戎 亭然不动。”《南史·僧佑传》:“﹝ 僧祐 ﹞工草隶,善鼓琴,亭然独立,不交当世。” 唐 欧阳詹 《王者宜日中赋》:“亭然止六合居中,赫矣洞九霄临下。”词语解释:亭鄣 拼音:tíng zhāng
见“ 亭障 ”。
词语解释:亭障 拼音:tíng zhàng
亦作“ 亭鄣 ”。 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史记·大宛列传》:“於是 酒泉 列亭鄣至 玉门 矣。”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萧条亭障远,悽愴风尘多。”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宗元 尝出入 岐周 、 邠斄 间,过 真定 ,北上 马岭 ,歷亭鄣堡戍。”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桑麻亭障行人断,松杏山河战骨空。”词语解释:亭童 拼音:tíng tóng
羽饰纷披貌。 唐 温庭筠 《雍台歌》:“黄金铺首画鉤陈,羽葆亭童拂交戟。”一本作“ 停僮 ”。参见“ 停僮 ”。
词语解释:停僮 拼音:tíng tóng
枝叶分披覆盖貌。《文选·潘岳〈射雉赋〉》:“尔乃搫场拄翳,停僮葱翠。” 徐爰 注:“停僮,翳貌也。”词语解释:亭景 拼音:tíng jǐng
亭影。 唐 杜甫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诗:“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 杨伦 笺注:“当读影。”词语解释:亭落 拼音:tíng luò
(1).犹村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2).犹亭院。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词语解释:亭戍 拼音:tíng shù
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词语解释:亭刃 拼音:tíng rèn
刺杀。亭,通“ 揨 ”。 汉 蔡琰 《悲愤诗》:“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词语解释:亭壁 拼音:tíng bì
亭燧和军营。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江 淮 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词语解释:亭寺 拼音:tíng sì
驿站。寺,办公的官署。《后汉书·质帝纪》:“ 丹阳 贼 陆宫 等围城,烧亭寺, 丹阳 太守 江汉 击破之。”《宋书·明帝纪》:“自今凡窃执官仗,拒战逻司,或攻剽亭寺,及害吏民者,凡此诸条,悉依旧制。”词语解释:亭卒 拼音:tíng zú
秦 汉 亭中的差役。《史记·高祖本纪》“令求盗之 薛 治之”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应劭 曰:“旧亭卒名‘弩父’, 陈 楚 谓之‘亭父’,或云‘亭部’, 淮 泗 谓之‘求盗’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亭卒上楼扫除,见死妇,大惊,走白亭长。”词语解释:亭场 拼音:tíng chǎng
古代煮盐的地方。《宋史·食货志下三》:“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参见“ 亭户 ”。
词语解释:亭户 拼音:tíng hù
古代盐户之一种。 唐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 第五琦 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 宋 代 京东 、 河北 、 两浙 、 淮南 、 福建 、 广南 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县。”《宋史·食货志下四》:“然自 皇祐 以来,屡下詔书輒及之,命给亭户官本,皆以实钱;其售额外盐者,给粟帛必良;亭户逋岁课久不能输者,悉蠲之。” 宋 叶适 《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铭》:“煎盐实尅亭户钱,以应诸费。”参见参见“灶户”、“锅户”。词语解释:亭历 拼音:tíng lì
即葶苈。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韩非子·难势》:“此味非飴蜜也,必苦莱、亭歷也。”《淮南子·缪称训》:“大戟去水,亭歷愈张。”词语解释:亭台楼阁 拼音:tíng tái lóu gé
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臺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徐迟 《财神和观音》:“这一道高墙里面,自然有亭台楼阁之胜。”词语解释:亭塞 拼音:tíng sāi
泛指边防要地。 南朝 梁 萧纲 《贺洛阳平启》:“亭塞寝兵,关候罢柝。” 唐 王勃 《拜南郊颂》:“一鼓而亭塞无尘,七纵而江山失险。”词语解释:亭渟 拼音:tíng tíng
水停滞貌。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突为瀑布出山口,流沫成轮浪成旋。前途百步落石瓮,黛蓄亭渟那敢眄。”词语解释:亭灶 拼音:tíng zào
煮盐的灶。《宋史·河渠志七》:“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词语解释:亭佐 拼音:tíng zuǒ
亭长的副手。《东观汉记·赵孝王良传》:“ 金 与亭佐 孟常 争言,以刃伤 常 。”词语解释:亭决 拼音:tíng jué
谓公正的判断。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 先簏 ﹞暇则徒步造访诸君,与辨论前世音学,暨近人 江 、 戴 、 段 、 孔 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词语解释:亭彩 拼音:tíng cǎi
(1).旧时办丧事用的纸扎的亭楼、铭旌、人马等,于出殡时烧化。《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你就照着这个送到亭彩店内去做。”
(2).指出殡时持亭彩的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吹手、亭彩、和尚、道士、歌郎,替 鲍老爹 出殯,一直出到南门外。”词语解释:亭亭植立 拼音:tíng tíng zhí lì
形容花木主干挺拔。词语解释:亭亭款款 拼音:tíng tíng kuǎn kuǎn
形容身材修长、缓步走动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众人都有点陶然了, 慧卿 才从房里亭亭款款的出来,右手理着鬢髮,左手搭在 醉公 的椅子靠背上。”词语解释:亭置 拼音:tíng zhì
邮亭驿站。《史记·大宛列传》“其西则 条枝 ” 张守节 正义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大秦 在 安息 、 条支 西大海之西……邮驛亭置如中国。”词语解释:亭亭秀秀 拼音:tíng tíng xiù xiù
形容身材修长,容貌、体态俊美。 梁斌 《红旗谱》三一:“当她看出是个亭亭秀秀的小伙子,站在 严萍 一边,不由得突出牙齿笑了。”词语解释:亭亭袅袅 拼音:tíng tíng niǎo niǎo
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和轻盈的体态。 金 元好问 《芳华怨》诗:“娃儿十八娇可怜,亭亭裊裊春风前。”词语解释:亭亭当当 拼音:tíng tíng dāng dāng
犹亭当。《朱子语类》卷十九:“圣人之言虽是平説,自然周徧,亭亭当当,都有许多四方八面不少了些子意思。”《朱子语类》卷九五:“问亭亭当当之説。曰:此俗语也,盖不偏不倚、直上直下之意也。”词语解释:亭菊 拼音:tíng jú
谓挺拔秀丽的菊花。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谷无幽兰,岭无亭菊。”词语解释:亭子间 拼音:tíng zi jiān
上海 某些旧式楼房中的一种小房间,一般位于正楼后下方的楼梯中间。《海上花列传》第六二回:“ 二宝 十猜八九,翻身上楼,踅进亭子间,径去大姐 阿巧 睡的床上。” 蒋光慈 《在黑夜里》诗:“我还记得我初次遇见你,在一间窄小不明的亭子间里。”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很多是从 上海 亭子间来的;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词语解释:亭亭玉立 拼音:tíng tíng yù lì
形容花木主干挺拔或美人的身材修长。 元 无名氏 《醉高歌带喜春来·咏玉簪花》曲:“禁苑中试看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亭亭玉立琱轩外。”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有女名 憨园 ,瓜期未破,亭亭玉立,真‘一泓秋水照人寒’者也。” 巴金 《家》二三:“尤其可爱的是她那亭亭玉立的身材,比他妻子 沉氏 的短胖的身子好看多了。”词语解释:亭隧 拼音:tíng suì
亭燧。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昔 夏 之兴也, 祝融 降于崇山;其亡也, 回禄 信於亭隧。”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三:“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词语解释:亭队 拼音:tíng duì
亭燧。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絶灭。”词语解释:亭曈 拼音:tíng tóng
旭日,初出的太阳。 唐 冯宿 《初日照冰池赋》:“日生东方,冰满池塘,以涸沍之寒质,承亭曈之晓光。”词语解释:亭徼 拼音:tíng jiǎo
边境上的防御工事。亦指边防要地。《史记·平準书》:“ 新秦中 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 北地 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徼,塞也。” 宋 尹洙 《息戍》:“国家割弃朔方,西师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环重兵以戍之。”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蛮夷亦息戈负耒喁喁然自嚮於亭徼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