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共12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京华京畿京县京毂京镇京本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京原铁路
京洛京阙京秩京京京垓京枣京韵大鼓京族
京师京江京口酒京府京剧京鱼京饷京油子
京尘京辇京中京台京周京氏学京陵京白
京国京洛尘京雒京庾京囷京沚京音大鼓京朝官
京兆京关京辅京花京牧京片子京闱京挺
京口京坻京兆尹京市京域京沈铁路京省京冢
京城京观京官京甸京雒尘京瓶京控京八寸
京都京尹京里京朝京钱京派京员京削
京邑京室京样京门京坊京歌京卿京花子

词语解释:京华  拼音:jīng huá
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张九龄 《上封事》:“京华之地,衣冠所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朝辞京华雪满天,夕过 黄河 冰塞川。”
词语解释:京洛  拼音:jīng luò
亦作“ 京雒 ”。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词语解释:京师  拼音:jīng shī
(1).《诗·大雅·公刘》:“ 京师 之野,于时处处。” 马瑞辰 通释:“ 京 为 豳国 之地名…… 吴斗南 曰:‘ 京 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 洛邑 亦称 洛师 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 陕西 凤翔 有山曰 京 ,有水曰 师 , 周文 、 武 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 清 顾炎武 《肇域志》
(2).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3).指朝廷。《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 吴 使来,輒繫责治之。”
词语解释:京尘  拼音:jīng chén
见“ 京洛尘 ”。
词语解释:京洛尘  拼音:jīng luò chén
亦作“ 京雒尘 ”。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 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唐 司空图 《下方》诗:“三十年来往,中间 京洛 尘。” 清 钱谦益 《客途有怀吴中故人·李先辈长蘅》诗:“锁院文章 京雒 尘,篝灯每共话酸辛。”亦省作“ 京尘 ”。 唐 孟郊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五绝》之五:“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 淮 月弄舟人。”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韁利锁难脱。”
词语解释:京国  拼音:jīng guó
京城;国都。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我公实嘉,表扬京国。” 唐 牟融 《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荆。” 明 高明 《琵琶记·听女迎亲》:“若是到京国,相逢处,做箇好筵席。”
词语解释:京兆  拼音:jīng zhào
见“ 京兆尹 ”。
词语解释:京兆尹  拼音:jīng zhào yǐn
(1). 汉 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 三辅 之一。在今 陕西 西安 以东至 华县 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内史 , 高帝 元年属 塞国 ,二年更为 渭南郡 ,九年罢,復为 内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为 右内史 , 太初 元年更为 京兆尹 。”亦省称“ 京兆 ”。 唐 张说 《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 小蛮 箱。”
(2).官名。 汉 代管辖 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 京兆 ”。《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 韦羣玉 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
词语解释:京口  拼音:jīng kǒu
古城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公元209年, 孙权 把首府自 吴 ( 苏州 )迁此,称为 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 建业 后,改称 京口镇 。 东晋 、 南朝 时称 京口城 。为古代 长江 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 京口 ,众乃大安。”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诗:“ 京口 正用兵,仓皇过 瓜步 。”
词语解释:京城  拼音:jīng chéng
(1).国都。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及 吴王 濞 ,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三:“京城繁华地,轩盖凌晨出。” 丁玲 《母亲》一:“离京城远啦,都是我们三姑奶奶一手包办,大大小小又盘回来。”
(2). 春秋 郑 邑。详“ 京 ”。
(3).指 京口 。《三国志·吴志·孙韶传》:“﹝ 孙韶 ﹞后为将军,屯 京城 。”
词语解释:京都  拼音:jīng dū
京师;国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絶世於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序:“听其音,錚錚然有京都声。”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京都特设总税务司。”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 山东半岛 和 辽东半岛 遥遥对峙,形成 渤海 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按, 魏 晋 时,因避 司马师 诔,京师均改称“京都”。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边城若鸣鏑,羽檄飞京都。”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 黄初 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庙。’ 晋 史臣避 景帝 ( 司马师 )讳,称京师为京都。”
词语解释:京邑  拼音:jīng yì
京都。 汉 张衡 《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舆驾还京邑,朋游满旁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莫如今日。”
词语解释:京畿  拼音:jīng jī
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遂建 许都 ,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北齐书·封述传》:“迁 世宗 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监京畿事。”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寓京畿委巷,涤器壚旁,招商来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借口 义和 ,联军麕聚,锋鋭所向,既已蹂躪 京 沽 ,喋血京畿。”
词语解释:京阙  拼音:jīng quē
指皇宫。亦借指京城。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驱马城西阿,遥眺想京闕。” 唐 李白 《梁园吟》:“我浮 黄河 去京闕,挂席欲进波连山。” 明 皇甫涍 《送周氏》诗:“回首望京闕,能不惻中情。” 陈毅 《开国小言》诗:“ 天安门 上望,京闕焕新采。”
词语解释:京江  拼音:jīng jiāng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 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
词语解释:京辇  拼音:jīng niǎn
指国都。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輦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宋 刘敞 《雨过前轩偶记》诗:“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輦。”
词语解释:京洛尘  拼音:jīng luò chén
亦作“ 京雒尘 ”。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 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唐 司空图 《下方》诗:“三十年来往,中间 京洛 尘。” 清 钱谦益 《客途有怀吴中故人·李先辈长蘅》诗:“锁院文章 京雒 尘,篝灯每共话酸辛。”亦省作“ 京尘 ”。 唐 孟郊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五绝》之五:“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 淮 月弄舟人。”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韁利锁难脱。”
词语解释:京关  拼音:jīng guān
京都。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故函夏以为宝饰,京关以为戎储。”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北苑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宣和遗事》前集:“向晚出京关,细雨微风拂面寒。”
词语解释:京坻  拼音:jīng chí
《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谓谷米堆积如山。后因以“京坻”形容丰收。《陈书·高祖纪上》:“以公贱宝崇穀,疏爵待农,室富京坻,民知荣辱,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唐 刘禹锡 《送萧郎中李郎中充京西京北复粮使》诗:“尊俎成全策,京坻閲见粮。”《宋史·乐志十五》:“京坻丰衍,羣材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
词语解释:京观  拼音:jīng guān
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 杜预 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 蔡 之社为京观。”
词语解释:京尹  拼音:jīng yǐn
京兆尹。 汉 张衡 《西京赋》:“封畿千里,统以京尹。” 唐 韩愈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京尹,郡国之首。”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熙寧 元年,状元 吕公溱 为京尹。”
词语解释:京室  拼音:jīng shì
谓王室。《诗·大雅·思齐》:“思媚 周 姜 ,京室之妇。” 毛 传:“京室,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皇家不造,京室陨颠。” 唐 杜甫 《留花门》诗:“胡尘踰 太行 ,杂种抵京室。”
词语解释:京县  拼音:jīng xiàn
国都所辖之县。泛指京畿。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胡骑潜京县,官军拥贼壕。”《新唐书·食货志一》:“自畿内徙畿外,自京县徙餘县,皆有禁。” 明 杨慎 《垂杨篇》诗:“苍凉苑日笼燕甸,縹緲宫云覆京县。”
词语解释:京秩  拼音:jīng zhì
京官。 宋 叶适 《郭伯山挽词》:“未奏边功明主惜,将成京秩故人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就而视之,外吏则道府,京秩则部曹,多材多艺,炳炳麟麟;而韦布之士,独闃然无闻焉。”参见“ 京官 ”。
词语解释:京官  拼音:jīng guān
(1).指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北齐书·崔劼传》:“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 劼 二子 拱 撝 并为外任。” 唐 贾岛 《和刘涵》诗:“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閒。”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二:“﹝大哥﹞ 宣统 二年(1910年)在 北京 考上了法科举人,得到了七品小京官的头衔,分发在法部衙门里行走。”
(2). 宋 代特指不能参预朝谒的京师官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於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謁,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
词语解释:京口酒  拼音:jīng kǒu jiǔ
《晋书·郗超传》:“时 愔 在北府, 徐州 人多劲悍, 温 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 愔 居之。”后用为名酒的典实。 唐 罗隐 《第五将军于馀杭天柱宫入道因题寄》诗:“瓦榼尚携京口酒,草堂应写 潁阳 书。” 胡蕴玉 《纪游》诗之三:“雄饮思沽京口酒,雋游待访 中泠泉 。”
词语解释:京中  拼音:jīng zhōng
京城里,此指北京。例如:京中有善口技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词语解释:京雒  拼音:jīng luò
见“ 京洛 ”。
词语解释:京洛  拼音:jīng luò
亦作“ 京雒 ”。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词语解释:京辅  拼音:jīng fǔ
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丹阳 京辅,远近攸则; 吴兴 衿带,实惟股肱。” 宋 范仲淹 《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臣以本朝盛德,优礼近臣,多处京辅之间,以存国体之重。” 明 高启 《君子有所思行》:“骋望京辅地,金城千里餘。”
词语解释:京兆尹  拼音:jīng zhào yǐn
(1). 汉 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 三辅 之一。在今 陕西 西安 以东至 华县 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内史 , 高帝 元年属 塞国 ,二年更为 渭南郡 ,九年罢,復为 内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为 右内史 , 太初 元年更为 京兆尹 。”亦省称“ 京兆 ”。 唐 张说 《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 小蛮 箱。”
(2).官名。 汉 代管辖 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 京兆 ”。《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 韦羣玉 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
词语解释:京官  拼音:jīng guān
(1).指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北齐书·崔劼传》:“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 劼 二子 拱 撝 并为外任。” 唐 贾岛 《和刘涵》诗:“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閒。”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二:“﹝大哥﹞ 宣统 二年(1910年)在 北京 考上了法科举人,得到了七品小京官的头衔,分发在法部衙门里行走。”
(2). 宋 代特指不能参预朝谒的京师官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於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謁,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
词语解释:京里  拼音:jīng lǐ
犹京都。 南朝 宋 刘铄 《拟行行重行行》诗:“迴车背京里,挥手从此辞。”
词语解释:京样  拼音:jīng yàng
华美;入时。《敦煌曲子词·内家娇》:“及时衣着,梳头京样,素质艷丽青春。” 宋 陈亮 《念奴娇·至金陵》词:“地闢天开,精神朗慧,到底还京样。”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都鄙》:“都何以训美?都者,鄙之对也……天子所居,輦轂之下,声名、文物之所聚,故其士女雍容闲雅之态生。今谚云京样,即古之所谓都。”
词语解释:京毂  拼音:jīng gū
犹京辇。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旌帛三及门,不免至京轂。”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越自少年时,低回客京轂。”
词语解释:京京  拼音:jīng jīng
忧愁不绝貌。《诗·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毛 传:“京京,忧不去也。”《后汉书·安帝纪》:“夙夜克己,忧心京京。” 清 钱谦益 《李贯之先生存馀稿序》:“ 贯之 与余游,明灯张席,忧心京京。”
词语解释:京府  拼音:jīng fǔ
京都地区。《宋史·慎从吉传》:“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迎春》:“京府故事,立春之先日,京兆尹率僚属官有事於迎春,由东关迎府,由府迎入朝。”
词语解释:京台  拼音:jīng tái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台。《战国策·楚策四》:“异日者, 更羸 与 魏王 处 京臺 之下,仰见飞鸟。” 鲍彪 注:“京,高也。”一说为台名, 吴师道 补正:“或臺名。”《淮南子·原道训》:“所谓乐者,岂必处 京臺 、 章华 。” 高诱 注:“ 京臺 、 章华 皆 楚 之大臺。”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 楚 人流遯於 京臺 。”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却倚 云梦 林,前瞻 京臺 囿。”
词语解释:京庾  拼音:jīng yǔ
大粮仓。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京庾之储,无物不有。”《文选·左思〈魏都赋〉》:“囹圄寂寥,京庾流衍。” 李周翰 注:“京,大;庾,仓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不藉》:“京庾得其贮,老幼得其养。”
词语解释:京花  拼音:jīng huā
指重瓣牡丹。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 彭 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 宋 范成大 《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诗:“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原注:“ 蜀 人以 洛中 千叶种为京花,单叶为川花。”
词语解释:京市  拼音:jīng shì
(1).国都,京城。 元 尹志平 《西江月》词:“莫羡喧譁京市,休辞淡薄山家。”
(2).国都的交易市场。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金布》:“近年 广东 、 湖北 、 福建 及南北洋始铸银圆而为数总不敌外洋之多……而部款不收,京市不行,尤为窒碍。”
词语解释:京甸  拼音:jīng diàn
京都周围附近地区。《新唐书·郭虔瓘传》:“今畿辅户口逋耗,异时戎虏入盗,丁壮悉行,不宜更募驍勇,以空京甸,资荒服。” 宋 周弼 《野望》诗:“白草 吴 京甸,黄桑 楚 战场。”
词语解释:京朝  拼音:jīng cháo
朝廷,中央政府。 宋 秦观 《官制下》:“京朝之官率一秩而有三名,如:太常、祕书、殿中诸丞是也。” 清 曾国藩 《槐阴书屋图记》:“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然如 睢州 汤公 ……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忆昨走马 长安 道,京朝同乡半倾倒。”
词语解释:京门  拼音:jīng mén
国门。指国都。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京门望 西岳 ,百里见郊树。”
词语解释:京镇  拼音:jīng zhèn
即 京口 。 唐 储光羲 《临江亭五咏》之一:“ 晋 家南作帝, 京镇 北为关。”
词语解释:京垓  拼音:jīng gāi
古代以十兆为京,十京为垓。极言众多。 元 姚燧 《加谥祖宗告祀南郊祝文》:“臣赖上天之祐,祖宗之灵,得以眇末之躬,託于亿兆京垓臣民之上。”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京师转漕东南,岁七百万,积以升斗,极於京垓。” 陈毅 《非洲》诗:“喜尔新来自豪惯,京垓兆亿庆春暉。”
词语解释:京剧  拼音:jīng jù
(1).谓繁重的事务。京,大;剧,繁多。 唐 李颀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閒放。” 唐 刘长卿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
(2).亦称“ 京戏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 乾隆 末期四大徽班进 北京 后,于 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而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词语解释:京周  拼音:jīng zhōu
犹 周 京。《诗·曹风·下泉》:“愾我寤嘆,念彼京 周 。” 朱熹 集传:“京 周 ,犹 周 京也。”
词语解释:京囷  拼音:jīng qūn
粮仓。 宋 王安石 《闵旱》诗:“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
词语解释:京牧  拼音:jīng mù
即司隶校尉。 汉武帝 时始置,负责京师一带的治安,相当于州刺史。 魏 晋 以后司隶校尉所辖区域改州,称“司州”。《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端右事繁,京牧任大。” 胡三省 注:“京牧,司隶校尉也。”
词语解释:京域  拼音:jīng yù
京都地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词语解释:京雒尘  拼音:jīng luò chén
见“ 京洛尘 ”。
词语解释:京洛尘  拼音:jīng luò chén
亦作“ 京雒尘 ”。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 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唐 司空图 《下方》诗:“三十年来往,中间 京洛 尘。” 清 钱谦益 《客途有怀吴中故人·李先辈长蘅》诗:“锁院文章 京雒 尘,篝灯每共话酸辛。”亦省作“ 京尘 ”。 唐 孟郊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五绝》之五:“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 淮 月弄舟人。”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韁利锁难脱。”
词语解释:京钱  拼音:jīng qián
(1).京都所铸的钱。《新唐书·食货志四》:“ 淮南 节度使 李绅 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 明 代由朝廷所铸的钱,俗称黄钱,也称京钱。”
(2).旧时 北京 通行的钱。 清 沉涛 《瑟榭丛谈》:“今京师用钱,以五百为一千,名曰‘京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京城里小茶馆泡茶,只要两个京钱,合着外省的四文。”
词语解释:京坊  拼音:jīng fāng
京城的里巷。 宋 欧阳修 《送慧勤归馀杭》诗:“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
词语解释:京本  拼音:jīng běn
指京刻本图书,区别于蜀本、杭本、闽本等。 清 陈玉父 《〈玉台新咏〉后序》:“右《玉臺新咏》集十卷,幼时至外家 李氏 ,於废书中得之,旧京本也。”
词语解释:京枣  拼音:jīng zǎo
大枣。《水浒传》第四五回:“押司週年,无甚罕物相送:些少掛麵,几包京枣。”
词语解释:京鱼  拼音:jīng yú
鲸鱼。京,通“ 鲸 ”。 汉 扬雄 《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
词语解释:京氏学  拼音:jīng shì xué
西汉 京房 创立的今文《易》学。 京房 曾学《易》于 孟喜 的门人 焦延寿 ,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汉书·儒林传·京房》:“《易》有 京氏 之学。” 清 王晫 《今世说·术解》:“ 陆丽君 、 孙宇台 并精京氏学。”
词语解释:京沚  拼音:jīng zhǐ
高洲。《楚辞·王褒〈九怀·陶壅〉》:“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沚。” 王逸 注:“京沚者,即高洲也。”沚,一本作“ 沶 ”。
词语解释:京片子  拼音:jīng piān zi
指 北京 话。片,也写作“撇”。《邻女语》第一回:“有箇人在船头上,挺著腰桿子,打著京撇子。” 吴福辉 《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 老舍 ﹞用地道、纯净的‘京片子’写旧 中国 社会的灰暗画面,却闪出深切温厚的笑意。”
词语解释:京沈铁路  拼音:jīng shěn tiě lù
从北京经天津到辽宁沈阳。长859千米。分段筑成。其中1881年兴建的唐胥(唐山矿区至胥各庄)段长10千米,为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初名京奉铁路,1928年改北宁铁路。1949年后改今名。现与沈哈铁路合称京哈铁路。
词语解释:京瓶  拼音:jīng píng
经瓶。盛酒的大瓶。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六:“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乃用京师京字,意谓此瓶出自京师,误也。京字当用经籍之经字。 普安 人以瓦壶小颈环口脩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经,则知经瓶者当用此经字也。”
词语解释:京派  拼音:jīng pài
京剧的一个流派,以北京的表演风格为代表
词语解释:京歌  拼音:jīng gē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设在 瑞金 ,当地人民把 瑞金 改为 瑞京 ,把这里的山歌叫做京歌。《革命民歌集·砍倒古树盖洋房》:“请的代表是蛮多,提高妇女唱京歌;唱的京歌蛮好听,各州府县派来模范人。”
词语解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拼音:jīng hàn tiě lù gōng rén dà bà gōng
亦称“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4日,京汉铁路沿线三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7日,吴佩孚派军队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惨遭杀害。此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词语解释:京韵大鼓  拼音:jīng yùn dà gǔ
亦称“ 京音大鼓 ”。 曲艺的一种。 清 末由木板大鼓和子弟书合流后发展形成,流行北方各地。
词语解释:京饷  拼音:jīng xiǎng
清 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项。《清会典·户部七·田赋》:“凡解餉,有京餉,有协餉,按其水陆之程而给以资。”
词语解释:京陵  拼音:jīng líng
(1).高丘大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鳩藪泽,辨京陵。” 杜预 注:“辨,别也。絶高曰京,大阜曰陵,别之以为冢墓之地。”
(2).指皇陵。《宋书·文帝纪》:“二月乙卯,行幸 丹徒 ,謁京陵。”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昌镇》:“﹝ 昌镇 ﹞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係至重。”
词语解释:京音大鼓  拼音:jīng yīn dà gǔ
见“ 京韵大鼓 ”。
词语解释:京韵大鼓  拼音:jīng yùn dà gǔ
亦称“ 京音大鼓 ”。 曲艺的一种。 清 末由木板大鼓和子弟书合流后发展形成,流行北方各地。
词语解释:京闱  拼音:jīng wéi
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 《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 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试京闈不得第。”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 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
词语解释:京省  拼音:jīng shěng
古代中央各部的统称。《北齐书·崔劼传》:“﹝ 崔劼 ﹞俄授京省,寻转五兵尚书,监国史,在臺阁之中,见称简正。”
词语解释:京控  拼音:jīng kòng
清 代官民有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官署审判仍不能解决时,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军统领衙门控诉,谓之“京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这件事闹不清楚,我一定丢了功名;我的功名不要紧,只怕京控起来,那时就是堂翁也有些不便。”
词语解释:京员  拼音:jīng yuán
即京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以告病同知而特用京员……皆自来未有之旷典。”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河工奢侈之风》:“举人、拔贡有携京员一纸书謁库道者,千金可立致。”参见“ 京官 ”。
词语解释:京官  拼音:jīng guān
(1).指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北齐书·崔劼传》:“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 劼 二子 拱 撝 并为外任。” 唐 贾岛 《和刘涵》诗:“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閒。”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二:“﹝大哥﹞ 宣统 二年(1910年)在 北京 考上了法科举人,得到了七品小京官的头衔,分发在法部衙门里行走。”
(2). 宋 代特指不能参预朝谒的京师官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於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謁,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
词语解释:京卿  拼音:jīng qīng
对京堂的尊称。《花月痕》第四七回:“不想至京,召见七次,擢用京卿。”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吾於并世贤豪多友之,我仪其人歟,则吾乡 黄公度 京卿其不远之耶?”参见“ 京堂 ”。
词语解释:京堂  拼音:jīng táng
清 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按察司升了京堂,把他带进京去。”《清史稿·德宗纪二》:“癸未,赏道员 蔡钧 四品京堂,充出使 日本 大臣。”
词语解释:京原铁路  拼音:jīng yuán tiě lù
从北京到原平。长419千米。北京通往山西的铁路干线,对山西煤炭外运起重要作用。1971年通车。
词语解释:京族  拼音:jī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 广西 防城各族自治县 沿海地区。人口约12000人。
词语解释:京油子  拼音:jīng yóu zǐ
指久住 北京 而老于世故的油滑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这个会办生得一张小白脸儿,又是那么打扮,倒很象个京油子,可惜説起话来是 湖南 口音。” 老舍 《赵子曰》第十一:“ 崔掌柜的 是个无学而有术的老‘京油子’。”
词语解释:京白  拼音:jīng bái
京剧中用 北京 话念的道白。为加强节奏感而形成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的吟诵调。在传统京剧剧目中,身分卑微的人物大都说京白;在脚色行当中,彩旦说京白,花旦、丑以说京白为主,老生、花脸则偶然一用。
词语解释:京朝官  拼音:jīng cháo guān
宋 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称。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今约天下令録,自差京朝官外,不过千数百员。”《通雅·官制》:“官京师曰京官,常参曰升朝官,京朝官盖有分别。 陆务观 曰: 唐 自相辅以下皆曰京官,常朝曰常参官。 宋 初以常参预朝謁曰升朝官, 元丰 以预宴坐曰升朝官,合之则曰京朝官。”参见“ 京官 ”。
词语解释:京官  拼音:jīng guān
(1).指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北齐书·崔劼传》:“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 劼 二子 拱 撝 并为外任。” 唐 贾岛 《和刘涵》诗:“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閒。”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二:“﹝大哥﹞ 宣统 二年(1910年)在 北京 考上了法科举人,得到了七品小京官的头衔,分发在法部衙门里行走。”
(2). 宋 代特指不能参预朝谒的京师官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於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謁,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
词语解释:京挺  拼音:jīng tǐng
茶名。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书》:“﹝ 保大 四年﹞命 建州 製的乳茶,号曰京挺,臈茶之贡自此始。” 宋 熊蕃 《宣和北苑贡茶录》:“ 五代 之季, 建安 属 南唐 ,岁率诸县民採茶北宛。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既又製其佳者,号曰京挺。”
词语解释:京冢  拼音:jīng zhǒng
犹京观。《新唐书·伊慎传》:“ 慎 自中屯鼓之,诸屯悉出奋击,贼乱, 少诚 走,斩别将 许少华 ,封其尸为京冢。”
词语解释:京八寸  拼音:jīng bā cùn
流行于 北京 的一种长约八寸的旱烟袋管。《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 奎官 ﹞又在怀里掏出一桿‘京八寸’,装上兰花烟,自己抽着了,从嘴里掏出来,递给 贾大少爷 抽。” 沉从文 《菜园》:“在儿子印象中只记得父亲是一个手持‘京八寸’人物。”
词语解释:京削  拼音:jīng xuē
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问其京削欠几何?答云:‘欠一二纸。’”
词语解释:京花子  拼音:jīng huā zǐ
(1).指京城的地痞流氓。《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胡悦 ﹞自此流落京师,逐日东走西撞,与一班京花子合了伙计,骗人财物。”
(2).犹京报人。《醒世姻缘传》第九九回:“邸报抄传,京花子报了喜, 郭大将军 急忙收拾起行。”
共12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