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末字词组
亟亟危亟遽亟迫亟悍亟孔亟  
疾亟凑亟进退维亟小亟周亟病亟  

词语解释:亟亟  拼音:jí jí
急忙;急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魏撰之 ﹞见説 闻舍人 已回,所以亟亟来拜。” 清 周亮工 《朱静一诗序》:“以视近人,亟亟传布,若不能待旦夕者,其浅深静躁为何如?” 叶圣陶 《倪焕之》四:“我就知道你有这么个脾气。何必亟亟呢?”
词语解释:疾亟  拼音:jí jí
(1).疾革。《太平广记》卷一八○引 唐 韦绚 《嘉话录·苗缵》:“ 苗粲 子 纘 应举,而 粲 以中风语涩,而心绪至切,临试,又疾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建 ﹞思择人未得而疾亟,乃以宦者 宋光嗣 为枢密使判六军而 建 卒。” 清 冯桂芬 《孝妇单孺人家传》:“姑疾,侍汤药累月不安寐。疾亟,祷於神,愿以身代。”
(2).急迫地。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世宗 ﹞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疾亟请移就外留之,不可。”
词语解释:危亟  拼音:wēi jí
危急。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狄梁公》:“两眼为赘所縋,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絶。”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 归德 失守, 汴省 危亟。”
词语解释:凑亟  拼音:còu jí
急切。 宋 张商英 《护法论》:“或有成名仕路者,功名汩其虑,富贵荡其心,反以此道为不急,罔然置而不问,不觉光阴有限,老死忽至,临危凑亟,虽悔奚追?”
词语解释:遽亟  拼音:jù jí
急忙;立即。 宋 文同 《石姥赋》:“谓遽亟而丐况兮,缘其求而下予。”
词语解释:进退维亟  拼音:jìn tuì wéi jí
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诗之四:“岂不是思,进退维亟。”亦作“ 进退维艰 ”。 清 江忠源 《条陈军务疏》:“欲留则违其归顺之心,欲去则恐膺不测之戮,低迴无计,进退维艰。”
词语解释:迫亟  拼音:pò jí
急促;急迫。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自 清 室布政,不综名实,筐篋猥积,而细民弗知,期会迫亟,而吏有餘裕。”
词语解释:小亟  拼音:xiǎo jí
小病。 傅增湘 《藏园群书题记·校〈北梦琐言〉跋》:“日前偶婴小亟。”
词语解释:悍亟  拼音:hàn jí
见“ 悍急 ”。
词语解释:悍急  拼音:hàn jí
亦作“ 悍亟 ”。亦作“ 悍疾 ”。
(1).迅猛。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且 匈奴 者,轻疾悍亟之兵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拨马》:“若与以悍急之乘,恐致颠扑。”
(2).犹湍急。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住有之。” 宋 曾巩 《齐州二堂记》:“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则泊然而止。”《明史·四川土司传一·建昌卫》:“ 江 流悍急,不可行舟。”
词语解释:周亟  拼音:zhōu jí
周急,救济急难。《左传·定公五年》:“夏,归粟於 蔡 ,以周亟,矜无资。” 杜预 注:“亟,急也。”
词语解释:孔亟  拼音:kǒng jí
很紧急、很急迫。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李若谷》:“近日东南漕务孔亟,每冬筑坝开河,劳费无算。”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先是在军中,我师已孔亟。”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本会需才孔亟,会友散处四方,自当随时随地,物色贤材。” 廖仲恺 《致饶潜川黄德源函》:“现军兴需财孔亟,务望从速筹款,陆续匯 沪 ,以应军用。”
词语解释:病亟  拼音:bìng jí
病革。 金 王若虚 《文辨》:“当时 赵高 辈未敢逞其姦。及帝病亟,为书召 扶苏 ,而 高 辈矫遗詔赐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