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习习 拼音:xí xí
(1).频频飞动貌。《楚辞·九辩》:“驂白霓之习习兮,歷群灵之丰丰。” 朱熹 集注:“习习,飞动貌。” 晋 左思 《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
(2).微风和煦貌。《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 传:“习习,和舒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风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冰心 《寄小读者》七:“凉风习习,舟如冰上行。”
(3).盛多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张铣 注:“习习,盛也。”
(4).清雅和谐貌。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文选·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李周翰 注:“洋洋习习,清雅貌。”
(5).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细辛出 华山 ,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 石 觉森寒如浇氷水,喉中习习作痒。”
(6).象声词。 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沉从文 《边城》十一:“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词语解释:结习 拼音:jié xí
(1).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
(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词语解释:余习 拼音:yú xí
没有改掉的、遗留的习染、风尚。《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復餘习。”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六:“不能捨餘习,偶被世人知。”《朱子语类》卷一○一:“ 游 、 杨 、 谢 三君子初皆学禪。后来餘习犹在,故学之者多流於禪。” 清 梅曾亮 《〈阮小咸诗集〉序》:“或真朴无文饰,有 六朝 人餘习,其衣冠言动与南城人风气固殊也。”词语解释:气习 拼音:qì xí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词语解释:旧习 拼音:jiù xí
(1).旧有的习俗。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六国》:“遂恣睢旧习,矫任其私知。”《宋史·杜范传》:“欲望陛下一洒旧习,以新天下。” 明 张居正 《答省中罗泾坡论士风书》:“近虽稍变旧习,而餘风未殄。”
(2).长久积累的习惯。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我旧习甚多,也爱 中国 笺纸,当作花纸看。”词语解释:讲习 拼音:jiǎng xí
讲议研习。《易·兑》:“《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 疏:“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説之盛,莫过於此也。”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讲习乎无为之书,讨论乎 集贤 之殿。”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中国 佛学学说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传译和讲习为媒介。”词语解释:积习 拼音:jī xí
(1).长期形成的习惯。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施》:“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大抵志之为篇,其流十五六家而已,其间则有妄入编次,虚张部帙,而积习已久,不悟其非。”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二:“相与务为无所事事之老成,而崇尚夫坐啸画诺之惇大,以此求理,不亦难乎!此病在积习者,一也。” 清 侯方域 《代司徒公屯田奏议》:“法弊于积习,人乐于因循,得无怨清釐为纷更,而詆整顿为操切乎!”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2).熟习,惯习。 晋 左思 《魏都赋》:“葺墻幂室,房廡杂袭,剞劂罔掇,匠斵积习, 广成 之传无以畴, 槀街 之邸不能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朱子语类》卷十八:“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自然通贯。”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必谦母张氏仍前封制》:“朕之諫臣有居正秉义、风彩著闻者,所谓非积习名教不至此者也。娠贤育德,母师之功其可诬哉。” 峻青 《黎明的河边·看喜》:“现在虽然日子过好了,家里不愁吃穿,却依然消除不了她底这种多年积习的感情。”词语解释:惯习 拼音:guàn xí
(1).经常练习;熟练。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夫斲削刻画之薄伎,射御骑乘之易事,犹须惯习,然后能善。”《水浒传》第四一回:“这人姓 侯 名 健 ……做得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线。更兼惯习枪棒,曾拜 薛永 为师。”
(2).习惯于;习惯。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一:“ 秦 城老翁 荆扬 客,惯习炎蒸岁絺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正月》:“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甚矣,惯习之能移人也,能不慎哉!” 闻一多 《诗与批评·冬夜评论五》:“我们中惯习的毒太深,这种毛病,犯的还是不少。”词语解释:翕习 拼音:xī xí
(1).威盛貌。 汉 蔡邕 《释诲》:“隆贵翕习,积富无崖。据巧蹈机,以忘其危。”《文选·左思〈蜀都赋〉》:“藏鏹巨万,釽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 吕延济 注:“翕习,威盛貌。言其雄富所致威盛,及於边城。” 唐 刘希夷 《将军行》:“献凯归京都,军容何翕习。”《新唐书·李昭德传》:“声威翕习,天下杜口。”
(2).风吹拂貌。 汉 马融 《广成颂》:“翕习春风,含津吐荣。”
(3).迅急貌。《文选·张华〈鹪鹩赋〉》:“飞不飘颺,翔不翕习。” 李周翰 注:“翕习,急疾貌。”
(4).和谐。《文选·左思〈吴都赋〉》:“ 荆 艷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 刘逵 注:“翕习容裔,音乐之状。”
(5).会聚。《晋书·傅咸传》:“比四造诣,及经过尊门,冠盖车马,填塞街衢,此之翕习,既宜弭息。”《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翕,众也,合也。习,重也,因也,仍也。言众人翕合,相因而至也。” 唐 綦毋潜 《题栖霞寺》诗:“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
(6).犹翕然。 唐 沉既济 《枕中记》:“时望清重,群情翕习。” 元 李治 《〈元遗山诗笺注〉序例》:“ 白 则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7).亲狎。《晋书·阎缵传》:“ 贾謐 小儿,恃宠恣睢,而浅中弱植之徒,更相翕习。”词语解释:时习 拼音:shí xí
(1).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一说,按时温习。见 杨伯峻 译注。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是以君子稽古於时习之初,辩惑於成性之所。”
(2).经常练习。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词语解释:士习 拼音:shì xí
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学生何敏中》:“愚谓世衰道微,士习日靡,工文辞而苟利禄,奔走乞哀於权倖之门,惟恐不一售者有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国朝士风之敝,浸淫於 正统 ,而靡溃於 成化 ……至 宪宗 朝, 万安 居外, 万妃 居内,士习遂大坏。”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一》:“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纪》:“乙卯,詔 浙江 士习敝坏,工为怀挟,停其乡会试。”词语解释:诵习 拼音:sòng xí
(1).诵读以学习。《史记·儒林列传》:“﹝ 儿宽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尝出,过里塾,诸生皆诵习公所为文。”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和先生、同学疏远了,和学校里诵习研讨的一切疏远了。”
(2).背诵并熟习。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 軾 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 鲁 人 石守道 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軾 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词语解释:宿习 拼音:sù xí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词语解释:传习 拼音:chuán xí
传授和学习。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志学耻传习,弱冠闕师友。”《旧唐书·儒学传下·冯伉》:“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手艺之人,喜其易售,奇技淫巧,竞相传习。”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儒者传习师说,各有传记。”词语解释:癖习 拼音:pǐ xí
犹癖性。 唐 白居易 《〈因继集〉重序》:“足下虽少我六七年,然俱已白头矣,竟不能捨章句,抛笔墨,何癖习如此之甚歟?” 叶圣陶 《小病》:“到房间里来的只有按时送茶送饭的房东家的老佣妇,劳作鞭策着她,健谈的癖习早已衰退,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去了。”参见“ 癖性 ”。
词语解释:癖性 拼音:pǐ xìng
癖好习性。《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甄监生 ﹞生来有一件癖性,篤好神仙黄白之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阿英 《海上买书记》:“癖性难除,一有闲暇,总不免心动,要到旧书店走走。”词语解释:久习 拼音:jiǔ xí
一向熟悉。《后汉书·黄香传》:“帝亦惜 香 干用,久习旧事,復留为尚书令。”词语解释:近习 拼音:jìn xí
(1).亲近。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斥逐鸿鵠兮,近习鴟梟。”
(2).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后汉书·皇甫规传》:“﹝ 孝顺皇帝 ﹞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李贤 注:“近习,诸佞倖亲近小人也。” 清 唐甄 《潜书·得师》:“继世之君,身处尊富,狃于近习,不能周知天下之务。”词语解释:风习
风俗习惯。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风习使之然,诗书狥然诺。”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 毛西垣 ﹞客游 贵阳 时,取 黔中 苗 俗事,以其族类举之,各为咏歌,成《竹枝》百首,多言男女配合可嗤笑事,而其他风习皆具焉。”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三章:“在而今的 雒家庄 上,那套相沿多年的风习全都改了。”词语解释:故习 拼音:gù xí
旧习俗;旧习惯。《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於故习,学者溺於所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艺祖皇帝 以初御试,特优与取放,以示异恩,而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於私门,一洗故习。” 明 张居正 《答边镇张巡抚书》:“ 长昂 近不得贡,必乘我撤防之时,踵其故习,诱执边人,要求所欲。”词语解释:夙习 拼音:sù xí
谓积习;素所熟习。《明史·王应熊传》:“近日诸臣之病,非临事不担当之故,乃平时未讲求之过也;亦非因循於夙习之故,实愆忘於旧章之过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絶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词语解释:恶习 拼音:è xí
坏习气。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万历 中年杜撰娇涩之恶习,未必不缘此而起。”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论观宅第二吉祥相》:“若但如 櫟园 所云,适足啟子弟轻褻简编之恶习,岂雅深致哉?” 老舍 《骆驼祥子》一:“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巴金 《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特别是那些染上了官僚主义恶习的领导,许多地方都不能代表人民。”词语解释:学习 拼音:xué xí
(1).小鸟学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陈澔 集说:“学习,雏学数飞也。”
(2).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稍长,亲师友,学习今古。”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3). 明 清 时称在某一部门实习的官员或侍从等为学习。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灵臺,掌印太监一员,近侍僉书数员,看时刻近侍三十餘员,学习数十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异数也。”词语解释:性习 拼音:xìng xí
习性,习惯。《宋史·刘蒙叟传》:“且万国已观其始,惟陛下慎守其终,思鲜克之言,戒性习之渐,则天下幸甚。” 严复 《原富》按语:“观于 斯密 之论,斥为卤莽之愚,可以知其根于性习者至深,而非由乐道而夸大之者矣。” 茅盾 《一个女性》四:“有时她也反省:或许自己太走远了一步?或许时间久了成为性习,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的堕落?然而她立刻很坚决的自己否认了!”词语解释:俗习 拼音:sú xí
流俗,习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张安贫儿镂臂文》:“ 唐 宋 间恶少,竞刺其身,恣为不法…… 宋 至南渡,尚多此俗。《水滸传》至不足信,然亦可徵当时俗习若斯。”词语解释:成习 拼音:chéng xí
成为习惯;形成习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自恃富足有餘,豪奢成习。”《新华文摘》1984年第2期:“他无视相沿成习的首尾相从,一以贯之的时间顺序。”词语解释:少习 拼音:shǎo xí
少年时所学习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 王履道 安中 初学 东坡 书,后仕于 崇 、 观 、 宣 、 政 间,颇更少习。南渡以来,復还其旧。”词语解释:末习 拼音:mò xí
(1).末世的不良风气。 明 宋濂 《佛光普照大师塔铭序》:“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 明 宋濂 《明处士黄逢原》:“ 黄氏 能不染於末习,卓然不变其恒度,岂非真豪杰者耶。”
(2).谦称自己的习惯爱好。 明 文徵明 《遣怀》诗:“末习丹铅未扫除,等閒宣索到公车。”词语解释:驯习 拼音:xùn xí
(1).熟习。《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平乐》:“居民行旅皆帖席, 瑶 僮 亦駸駸驯习於文治云。”
(2).驯顺。 清 吴省钦 《慰忠祠》诗:“先时番孽降,野心欠驯习。” 清 曾国藩 《诰封光禄大夫曾府君墓志铭》:“久而诸孙孙媳,内外长幼,感化驯习,争取垢污襦袴澣濯为乐。”
(3).训练,使驯服。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大鼻驴》:“有司按象自外旂鼓迎至关下而驯习之。”词语解释:自习 拼音:zì xí
在课外或工馀自学。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一个人的受难〉序》:“决计进厂做工,而且一早就看书自习。”词语解释:肄习 拼音:yì xí
学习;练习;演习。《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 ﹞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又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 宋 姜夔 《暗香》词序:“作此两曲, 石湖 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及其衰也,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遗法,而在庠序者犹得据所肄习以为言。”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量中材所能肄习者,定为课分,每日一课。”词语解释:便习 拼音:biàn xí
(1).熟悉;熟习。《后汉书·孔奋传》:“郡多 氐 人,便习山谷。”《后汉书·段颎传》:“ 熲 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2).引申为习惯。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有 羚羊洞 ……独主巖者,藏贮其中,来往如猱,亦野性便习然也。”《金史·舆服志上》:“加以后世便习骑乘,车用盖寡。”
(1).君主左右受宠幸的近臣、后妃。《战国策·楚策三》:“ 张子 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於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觴之。’王曰:‘诺。’乃召 南后 、 郑褏 而觴之。” 清 唐甄 《潜书·得师》:“声色之好絶,左右便习不从,困苦忧思,自悔其过。”
(2).阿谀奉承。《魏书·萧衍传》:“直以趋驰便习,见爱 尒朱 ,小人叨窃,遂忝名位。” 清 张穆 《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今督抚保举,十九皆趋走便习之人。”词语解释:博习 拼音:bó xí
(1).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地学习。《礼记·学记》:“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梁启超 《变法通议三》:“余于 光绪 十年回 英 ,默念 华 人博习西学之期,必已不远。”
(2).谓知识渊博,技艺全面。《韩非子·八说》:“博习辩智如 孔墨 。” 宋 叶适 《胡夫人薛氏墓铭》:“夫人之弟 常州 君,博习综练,号有 管 葛 事业,天下所谓 薛士隆 者。”
(3).谓杂而不专。《明史·周述周叙王英等传赞》:“二 周 、 王英 ……谦和直谅,各著其美,盖皆异於浮华博习之徒矣。”词语解释:缘习 拼音:yuán xí
犹因袭。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被紫荷橐。按荷橐,即持荷之荷也。或以为紫荷橐,非也。 宋之京 云:‘猥挈荷橐,预从豹乘。’皆缘习之误。”词语解释:沿习 拼音:yán xí
(1).因袭。 清 黄遵宪 《杂感》诗:“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这种风俗,沿习至今,未尝中辍。”
(2).向来因循的习惯。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士大夫家祭多不同,盖五方风俗沿习,与其家法所从来各异,不能尽出於礼。”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於闻见之狭,蔽於沿习之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予谓既非沿习,又无素考,一旦改度,理不可从。”词语解释:新习 拼音:xīn xí
新的习气;新的气派。 唐 孟郊 《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诗:“寳镜无私光,时文有新习。”词语解释:素习 拼音:sù xí
(1).平素熟习。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所冀炉冶无创置之劳,工匠有素习之便,不烦铸本,自有利宜。”《宋史·后妃传上·仁宗杨德妃》:“﹝ 杨德妃 ﹞端丽机敏,妙音律,组紃,书艺一过目如素习。” 鲁迅 《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我要指出来的是‘大刀队’乃 中国 人自夸已久的特长, 日本 人虽有击剑,大刀却非素习。”
(2).平时的习惯。 清 朱一是 《花隐道人传》:“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籜冠草屨,曳杖篱落间。”词语解释:绮习 拼音:qǐ xí
浮艳的风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下》:“又《心王铭》古朴显赡,不作西域方言,不落 南朝 綺习,必当时一才士也。” 郁达夫 《南船北马落落无成自房州赴东京车上有感》诗:“年少 秦嘉 计总差,无端綺习染繁华。”词语解释:因习 拼音:yīn xí
相沿成习,沿袭。《魏书·释老志》:“终恐因习滋甚,有亏恒式。”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盖天下数十年来,一切因习頽坏,人材遂靡然不可振发。”词语解释:陋习 拼音:lòu xí
不良的习俗,。 宋 叶适 《省斋铭》:“勿安陋习,勿随俚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廷杖》:“士人受杖…… 北朝 则 元魏 时有之,此索虏陋习。” 洪深 《最近的个人的见解》:“或破除农村一切迷信和陋习,指出农村大众的直正出路。”词语解释:温习 拼音:wēn xí
复习学过的知识。《魏书·李彪传》:“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而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朱子语类》卷六六:“若只看过便住,自是易得忘了,故须常常温习,方见滋味。” 茅盾 《腐蚀·十一月二十六日》:“这些话,今天我把它补记下来,准备时时温习。”词语解释:调习 拼音:diào xí
(1).调治熟习。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前《杂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华严经疏钞·十回向品》:“心善调伏,不调令调,以寂静法,而调习之。”
(2).调教训练。《诗·秦风·驷驖》“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唐 孔颖达 疏:“诸马皆须调习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段宰妾》:“调习既久,容色殊可。 段 名之曰‘鶯鶯’,以为侧室。”《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选了一匹青色騸马,使人预先调习。”词语解释:浮习 拼音:fú xí
轻浮的习气。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气格妥嫺,不染浮习。”词语解释:私习 拼音:sī xí
秘密学习。《宋史·太宗纪一》:“詔禁天文、卜相等书,私习者斩。”《明律·户律·收藏禁书及私习天文》:“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及歷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璽等物者,杖一百。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词语解释:痼习 拼音:gù xí
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习惯。如: 老李 有抽烟的痼习。词语解释:染习 拼音:rǎn xí
(1).习染。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宋史·宋琪传》:“﹝上谓侍臣曰:﹞‘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餘润所及乎?’ 琪 等对曰:‘实由地脉潜通而然,亦犹人之善恶,以染习而成也。’”
(2).薰染而成的风气。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一》:“我 宋 盛时,首以文章著者 杨亿 、 刘筠 ,学者宗之,号 杨 刘 体。然其承袭晚 唐 、 五代 之染习,以雕鐫偶儷为工,又号曰西崑体。”词语解释:玩习 拼音:wàn xí
(1).狎昵。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论》:“﹝内宠嬖近﹞新近於左右,翫习於朝夕,先意承志,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
(2).玩忽。《后汉书·桓帝纪》:“詔书连下,分明恳惻,而所在翫习,遂至怠慢,选举乖错,害及元元。”《晋书·江统传》:“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3).成为习惯。《万善同归集》卷中:“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繫鱼则臭,渐染翫习,各不自觉。”
(4).钻研。《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主者宜勑自今以后,羣臣皆当翫习古义,脩明经典,称朕意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词语解释:滑习 拼音:huá xí
(1).非常熟悉、熟练。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理究备於五经,可也。”
(2).谓狡猾成习。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 盖君 ﹞不凴一城,藉一餉,起千百农家子于逃亡饿羸之餘,抗坚悍滑习之贼於必争之衝。”
(3).浮滑的习性。 唐 孟郊 《峡哀》诗之七:“滑心不可求,滑习积已长。”词语解释:演习 拼音:yǎn xí
(1).练习、温习使熟悉。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之二:“薰陶成野叟情,剷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西游记》第三三回:“你不在本观中侍奉香火,演习经法,为何在此闲行?”《清史稿·礼志一》:“又岁暮将祭享,选内大臣打《莽式》,例演习于礼曹。”
(2).按照设想方案进行实地训练。多用于军事方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有的背着七九步枪,有的抗着红缨枪,大约是到什么地方去参加演习的。”如:实弹演习;消防演习;防空演习。词语解释:究习 拼音:jiū xí
研究学习。《新唐书·方技传·甄权》:“以母病,与弟 立言 究习方书,遂为高医。”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一·唐赛儿》:“ 赛儿 取书究习,久之遂通晓诸妖术。”词语解释:修习 拼音:xiū xí
(1).演习;练习。《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 天水 、 陇西 、 安定 、 北地 处势迫近 羌 胡 ,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
(2).学习;研习。《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修习者,重加檟楚,生徒惧焉,由是修业颇进。” 唐 白居易 《六十救学者之失》:“此由官失其业,师非其人,故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 元 郑廷玉 《金凤钗·楔子》:“小生造物低,闭了选场,在状元店修习一年,今年春榜动,却去应举去。”
(3).修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絶弃世务,则曷缘修习玄静哉!”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天寳 中, 河南 緱氏县 东 太子陵 仙鹤观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专修习,法籙斋戒皆全。”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 王继业 ﹞诣闕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詔择名山修习。”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序:“既为祷祝之词,又以见山川清福,亦须从修习而来,殆不可妄得也。”
(4).修养;涵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卷四:“盖公之宽大仁恕出於天性,不假修习。”词语解释:精习
精深,熟悉词语解释:服习 拼音:fú xí
(1).谓习熟武艺。《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 尹知章 注:“服,便也。谓便习武艺。” 汉 晁错 《言兵事疏》:“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兵虽示乎服习,战必分其曲直。”
(2).熟悉。《左传·僖公十五年》:“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其马生在本土……服习道路,故遇战随人所使,无不如意。”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三荒服若 回 部、 西藏 犹有耕稼, 蒙古 犹有游牧。 满 人则於此亦未服习,斯所谓惰民者。”
(3).犹习惯;适应。《韩诗外传》卷五:“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 晋 张邈 《自然好学论》:“且昼坐夜寝,明作闇息,天道之常,人所服习。”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义王 ﹞因询在 欧洲 几何年矣。 英 法 两国事务繁简如何,此閒水土能否服习?”词语解释:业习 拼音:yè xí
谓修业,学习。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是以礼道尚优,法意从刻,优则人自为厚,刻则物相为薄……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学之为政,实兼庙祀廨舍而有之,所繫甚重,而政之废亦莫此若者,盖非特业习之荒落,乃并其居处而忽焉。”词语解释:爱习 拼音:ài xí
(1).亲近熟习。《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王之爱习公也,不如 公孙奭 ;其智能公也,不如 甘茂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潜水》:“夹水上下,皆 賨 民所居。 汉祖 入 关 ,从定 三秦 。其人勇健好歌儛, 高祖 爱习之。”
(2).指亲近熟悉的人。《战国策·魏策二》:“今王之使人入 魏 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 魏 无益也。若用, 魏 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 魏王 之所以不安也。”《宋书·恩倖传论》:“况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挛爱习,欲不纷惑牀笫,岂可得哉!”
(3).乐于学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元帝 在 江 荆 间,復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词语解释:闲习 拼音:xián xí
亦作“闲习”。 熟习。閒,通“ 嫺 ”。《吕氏春秋·勿躬》:“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 隰朋 。” 宋 苏轼 《赐大辽贺兴龙节十日内中酒果口宣》:“嘉礼仪之闲习,宜宠锡之便蕃。” 章炳麟 《訄书·颜学》:“兵农水火钱穀工虞,无不闲习。”词语解释:仿习 拼音:fǎng xí
模仿学习。 宋 司马光 《吴冲卿直舍阎士安画墨竹歌》:“乃知良工自神解,昧者倣习徒艰勤。”词语解释:豪习 拼音:háo xí
豪家习气。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闻,丧除,痛刮磨豪习,委己於学。”词语解释:复习 拼音:fù xí
把学过的东西再行温习,使巩固。《花城》1981年第5期:“下星期要测验了呢,来不及复习。”
(1).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 铁凝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二:“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2).引申为再次经历、体验。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七:“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复习自己的苦难。”词语解释:专习 拼音:zhuān xí
(1).专任近臣。《韩非子·亡徵》:“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韩非子》:“ 王先慎 云:习字疑误,未详所当作。按习字不误。专习,谓专於近习也。”
(2).专门练习。《宋史·高宗纪五》:“选兵专习弓弩,立格按试。”词语解释:弱习 拼音:ruò xí
幼年所学。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七:“弱习徒自耻,暮知欲何任!”词语解释:狃习 拼音:niǔ xí
熟习;习惯。《新唐书·藩镇传·王承宗》:“ 镇州 世相继,人所狃习,惟拒命则讨之。”《元史·世祖纪四》:“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 钱基博 《无锡光复志》:“当是时,父老子弟,狃习故常,安于 清 廷久,骤见更革,逐去 清 廷官吏,益骇疑莫措。”词语解释:游习 拼音:yóu xí
(1).交往亲近。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
(2).由熏染养成的习性。《新唐书·元稹传》:“及为君也,血气既定,游习既成,虽有放心,不能夺已成之性。”
交游研习。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词语解释:阅习 拼音:yuè xí
训练演习。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状》之二:“臣等夙夜议论,思有报効,奏选将佐,促治城寨,閲习军马,完补器械,为向秋之备。”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农事餘暇,委头目常切提举閲习武艺,务令精熟齐整。” 宋 李纲 《与宰相论捍贼札子》:“召募水军,统以将佐,逐时閲习,可以为长久之利,非特应一时之急而已。”词语解释:隶习 拼音:lì xí
研习,练习。隶,通“ 肄 ”。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审音》:“俺将此词送到 杜秋娘 别院,隶习一番,明日霍王登高,便用此曲进酒。”词语解释:熏习 拼音:xūn xí
熏陶染习。 南朝 陈 慧思 《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悍顽易节,嚚险改行,而郡称平治,自顷吏道熏习,所师用往往暴民之事也。”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四:“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或先贤后奸,或始邪终正。” 蔡元培 《文明之消化》:“如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词语解释:相习 拼音:xiāng xí
(1).互相沿袭。 宋 司马光 《序赙礼》:“有因丧纳妇者,相习为常,恬不知怪。” 明 宋濂 《六经论》:“所以高者涉於虚远而不返,卑者安於浅陋而不辞,上下相习,如出一辙,可胜嘆哉。”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 东坡公 虽一时出之戏謔,难言大公,亦以见当时相习宴乐者多。”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当是时,史籍较略,民无谱谍,仍世相习,则人人自谓出于帝子, 稷 契 之托 高辛 是也。”
(2).互相熟悉。《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听了多遍,渐渐相习。”《老残游记》第九回:“山上人与虎相习,寻常人固避虎,虎也避人,故伤害人也不是常有的事,不必怕他。” 孙中山 《革命原起》:“予一见则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词语解释:贯习 拼音:guàn xí
(1).熟练;熟悉。《吕氏春秋·不二》:“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彊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陈奇猷 校释:“贯亦习也。人主不脩其数而任耳目知巧而欲其国之彊、功之速,不足以成;人臣行不合法令之能而欲其贯习於守法,亦不足以成也。”《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 成德 自 武俊 ( 王武俊 )以来,父子相承四十餘年,人情贯习,不以为非。” 胡三省 注:“贯,读曰惯。贯习,犹言惯熟。”
(2).熟习。 南朝 梁武帝 《徵庾詵庾承先诏》:“经史文艺,多所贯习。”词语解释:试习 拼音:shì xí
犹实习。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习期内是零用五百文。”词语解释:训习 拼音:xùn xí
训练教习。 唐 张九龄 《敕陇右节度阴承李书》:“今年交兵,新到 陇右 ,未经戎事,大须训习。” 宋 尹洙 《乞募士兵札子》:“臣窃见诸路拣选到士兵,其间不无驍勇,然怯弱者亦多未经训习。”《三国演义》第八回:“ 蝉 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然欲加之训习,恐妨农务。”词语解释:谙习 拼音:ān xí
熟习。 宋 苏轼 《答赵晦之书》之一:“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远近剧易,矧风土旧諳习,而兵兴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明史·耿裕传》:“ 裕 为人坦夷谅直,諳习朝章。” 茅盾 《手的故事》九:“所以兄弟提议,社章上规定,‘凡谙习武术者皆入社,’那就面面俱到了。”词语解释:野外演习 拼音:yě wài yǎn xí
在野外进行的一种模拟战争条件的军事训练作业,战争的一方齐装满员或部分装备不满员,而另一方则为假设的或仅有象征性的兵力词语解释:锢习 拼音:gù xí
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陋习。錮,通“ 痼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留此錮习,适以自戕。”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然 建安 、盛 唐 之説,錮习沁入於中心,而时发於口吻,弊流而不可挽。”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遂设水师学堂於 天津 ,沿 闽 堂錮习。”词语解释:陈规陋习 拼音:chén guī lòu xí
过了时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习惯词语解释:贵习 拼音:guì xí
皇帝的戚属和亲幸的人。语本《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郑玄 注:“贵戚,谓姑姊妹之属;近习,天子所亲幸者。” 明 何景明 《送侯汝立守东昌序》:“然殉节弗折,树名以自著者,贫贱之士多有之,而贵习厚享者弗与也。”词语解释:串习 拼音:chuàn xí
习惯。《周礼·夏官·廋人》“散马耳” 汉 郑玄 注:“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动摇则括中物。后遂串习,不復惊。”词语解释:耽习 拼音:dān xí
专心学习。《北齐书·上党王涣传》:“读书颇知梗概,而不甚耽习。”《北史·于仲文传》:“少聪敏,髫齓就学,耽习不倦。”词语解释:脩习 拼音:xiū xí
学习。《后汉书·班彪传》:“今皇太子诸王,虽结髮学问,脩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闕旧典。” 宋 李纲 《寄内》诗:“诸儿应解勤脩习,稚子遥怜弄喔咿。”词语解释:预习 拼音:yù xí
(1).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 乐华 的小小的书柜里有着《辞源》,他预习功课时常常请教它。”
(2).事先演习。《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决定晚上搞一次预习发言会。”词语解释:顺习 拼音:shùn xí
(1).慎重和善貌。顺,通“ 慎 ”。《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汉 郑玄 笺:“反反,顺习之貌。 武王 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庙,奏乐而八音克谐,神与之福。” 马瑞辰 通释:“《宾之初筵》诗‘威仪反反’,《传》:‘反反,言重慎也。’此《传》训难,即重慎之义。《正义》训为重难,是也……《释文》引《韩诗》作昄昄,云‘善貌’也。此《笺》云‘顺习之貌’,即《韩》所云‘善貌’也。”
(2).谓逐渐熟悉,逐渐习惯。《易·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唐 孔颖达 疏:“盖言顺者,言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词语解释:颓习
颓败的风习。 宋 洪迈 《〈唐黄御史公集〉序》:“士以操觚显者,无虑数百家,大都始沿 江 左頽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