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末字词组
太乙天乙凫乙鱼乙丹黄甲乙勾乙某乙图乙
甲乙乙乙小乙厶乙丹铅甲乙面乙泰乙独乙
涂乙飞乙白乙令乙越凫楚乙张甲李乙左乙玄乙

词语解释:太乙  拼音:tài yǐ
见“ 太一 ”。
词语解释:太一  拼音:tài yī
亦作“ 太乙 ”。
(1).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成玄英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 唐 吴筠 《听尹炼师弹琴》诗:“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 王肃 注:“太一者,元气也。”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唐 马湘 《登杭州秦望山》诗:“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3).天神名。 战国 宋玉 《高唐赋》:“醮诸神,礼 太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 太一 。”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云:“ 天一 、 太一 ,北极神之别名。”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昨夜子时已朝 太一 矣。” 清 吴伟业 《海市》诗之一:“仙人 太乙 祀 东莱 ,不信 蓬 瀛 此地开。”
(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因离北极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南朝 梁 沉约 《梁雅乐歌·皇雅二》:“华盖拂紫微,勾陈绕太一。” 元 张可久 《折桂回·紫微楼上右平章索赋》曲:“镇 钱塘 太乙勾陈,玉柱擎天,綉袞生春。”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5).山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 终南 太一 。” 李善 注:“《汉书》曰: 太一山 ,古文以为 终南 。《五经要义》曰: 太一 一名 终南山 ,在 扶风 武功县 。此云 终南 太一 ,不得为一山明矣。盖 终南 ,南山之总名。 太一 、一山之别号耳。”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词语解释:甲乙  拼音:jiǎ yǐ
(1).指春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颖达 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尹知章 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唐 武则天 《唐明堂乐章·角音》:“扇条风,乘甲乙。”
(2).次第;等级。《关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李贤 注:“甲乙谓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恰好这回遇了官课,照例当堂缴卷之后,汇送到衙门里,凭官用评定甲乙的。”
(3).评定优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公读书未识字,每附会知文,见制义,輒胡乱甲乙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浣青 等五人﹞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
(4).比并;相属。 宋 陆游 《跋〈中兴间气集〉》:“议论凡鄙,与近世《宋百家诗》中小序可相甲乙。”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 帝乙 归妹者,言人君之德与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伦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笔墨研冠天下》:“ 韩伟升 所製,久藏胶力皆不乏精采,与新製敌,可与 李氏 父子甲乙者。”
(5).犹言数一数二。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谓甲乙者。”
(6).引申为称誉,赞扬。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君见弟益自力,乡论多甲乙。”
(7).谓一一列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事事甚多,不復甲乙。”
(8).甲科、乙科的并称。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今兹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 清 方苞 《祭张母吴夫人文》:“呜呼!世俗之人,愿望子举甲乙,歷科第,而死不恨者众矣。”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无论甲乙一第,未有终身不沾一禄者。”
(9).甲帐、乙帐的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大驾幸乎 平乐 ,张甲乙而袭翠被。”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详“ 甲乙帐 ”。
(10).指初更、二更。 明 唐寅 《唐长民圹志》:“读书夜必踰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
(11).代词。犹某某。《宋书·礼志二》:“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
词语解释:甲乙帐  拼音:jiǎ yǐ zhàng
(1). 汉武帝 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穿 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臺,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参见“ 甲帐 ”。
(2).财物收支帐册。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词语解释:涂乙  拼音:tú yǐ
(1).删改文字。抹去称涂,勾添称乙。 宋 欧阳修 《〈诗谱补亡〉后序》:“凡补其谱十有五,补其文字二百七,增损涂乙改正者三百八十三,而 郑氏 ( 郑玄 )之谱復完。”
(2).泛指修改文章。 宋 陆游 《跋陵阳先生诗草》:“先生诗擅天下,然反覆涂乙……其严如此。” 清 龚自珍 《邻儿半夜哭》诗:“涂乙迨一纪,甘苦万千并。”
词语解释:天乙  拼音:tiān yǐ
即 成汤 。 商朝 的创建者。《荀子·成相》:“十有四世,乃有 天乙 是 成汤 。”《史记·殷本纪》:“ 主癸 卒,子 天乙 立,是为 成汤 。”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天乙 革命,而 务光 负石以投河。”
词语解释:乙乙  拼音:yǐ yǐ
(1).难出之貌。《说文·乙部》:“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段玉裁 注:“乙乙,难出之貌。”《文选·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李善 注:“乙,难出之貌,音轧。”乙乙,六臣本作“轧轧”,注:“乌入切。” 古直 《忆亡友朝露次残梦韵》:“忧心乙乙似抽丝,且自挑灯读楚词。”《花月痕》第五一回:“言必有物,不类《齐谐》,丝抽乙乙,杼轴予怀。”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
(2).犹一一,逐一。 清 田雯 《缲车辞》:“初长如蚁今成蠒,乙乙上簇黄白满。”
(3).象声词。 唐 元结 《补乐歌十首》序:“诚不足全化金石,反正宫羽,而或存之,犹乙乙冥冥有纯古之声,岂几乎司乐君子道和焉?” 清 江炳炎 《摸鱼子》词:“盼不到,边鸿乙乙传书字。”
词语解释:飞乙  拼音:fēi yǐ
飞燕。
词语解释:凫乙  拼音:fú yǐ
《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 越 人以为鳬, 楚 人以为乙,人自 楚 越 ,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鳧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皇有三而道无二,鳧乙之交,定者鸿乎,吾所以直其绳矣。”
词语解释:小乙  拼音:xiǎo yǐ
古代对年轻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称。《水浒传》第六一回:“此人百伶百俐,道头知尾。本身姓 燕 ,排行第一,官名单讳个 青 字。”《水浒传》第六一回:“ 卢俊义 分付道:‘小乙在家,凡事向前,不可出去三瓦两舍打哄。’ 燕青 道:‘主人在上,小乙不敢偷工闲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李仁 ﹞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 许宣 ,排行小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今清明节近,追修祖宗,望小乙官到寺烧香。”
词语解释:白乙  拼音:bái yǐ
复姓。 春秋 秦 有 白乙丙 。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词语解释:鱼乙  拼音:yú yǐ
指鱼目旁呈乙字状的骨头。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器语·机铳》:“ 区怀瑞 有铭云:‘……节短势长,旋螺屈蠖,鱼乙畛分,犬牙绣错。’”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如衔鱼乙以为茹,如藉蝟栗以为坐。”
词语解释:厶乙  拼音:sī yǐ
某乙。犹某某。《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沙门厶乙言。” 蒋礼鸿 通释:“﹝厶乙﹞是一种‘寓名’,可用於自称,也可用於他称,而且贵贱男女通用。”
词语解释:令乙  拼音:lìng yǐ
第二道诏令;法令的第二篇。 汉 贾谊 《新书·等齐》:“天子之言曰令,令甲、令乙是也。”《汉书·江充传》“尽劾没入官”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令乙:‘骑乘车马行驰道中,已论者没入车马被具。’”参见“ 令甲 ”。
词语解释:令甲  拼音:lìng jiǎ
第一道诏令;法令的第一篇。后用为法令的通称。《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天子詔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令甲者,前帝第一令也。’ 如淳 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 如 説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晋书·刑法志》:“又 汉 时决事,集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及司徒 鲍公 撰嫁娶辞讼决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文豹 谓以一时雋功,赏之可也。以矫制斩单于,著之令甲,非所以示大训也。”《元史·王约传》:“ 约 又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皆著为令甲。”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凡涉捐务,竟能不置一词,不画一诺,亦可见国初令甲之宽。公卿中力持请议者,居然得行其志也。”
词语解释:丹黄甲乙  拼音:dān huáng jiǎ yǐ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清 钱谦益 《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黄甲乙,衡加於经传,不已傎乎!”亦作“ 丹铅甲乙 ”。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 千子 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词语解释:丹铅甲乙  拼音:dān qiān jiǎ yǐ
见“ 丹黄甲乙 ”。
词语解释:丹黄甲乙  拼音:dān huáng jiǎ yǐ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清 钱谦益 《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黄甲乙,衡加於经传,不已傎乎!”亦作“ 丹铅甲乙 ”。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 千子 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词语解释:越凫楚乙  拼音:yuè fú chǔ yǐ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 越 人以为鳧, 楚 人以为乙。人自 楚 越 耳,鸿常一鸿乎?”谓同一飞鸿, 越 人以为野鸭, 楚 人以为燕子。后遂以“越鳧楚乙”比喻认识不清,判断错误而各执一词。乙,燕子。 柴萼 《李纫兰》:“ 越 鳧 楚 乙休题品,识字何曾为近名。”
词语解释:勾乙  拼音:gōu yǐ
在报刊书籍的某些词句两端画上象“乙”的记号,表示要抄录下来作为资料。
词语解释:面乙  拼音:miàn yǐ
亦作“靣乙”。 谓面向东方。古人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配五方,甲乙木为东方。 唐 黄滔 《莆山灵岩寺碑铭》:“懿夫岳立大山,堆下数峯,靣乙臂坤,石嵌松瘦。”
词语解释:张甲李乙  拼音:zhāng jiǎ lǐ yǐ
犹言 张 三 李 四。 汉 张奂 《诫兄子书》:“不自克责,反云 张 甲谤我, 李 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修书》:“ 张 甲 李 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词语解释:某乙  拼音:mǒu yǐ
(1).称人的代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 韩愈 ﹞谨遣某乙以庶羞清酌之奠,祭于亡友故 河南 县令 张十二 员外之灵。”《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赵昌时》:“闻将家点閲兵姓名声,呼‘某乙’,即闻唱‘唯’应声。”
(2).自称的代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有 唐 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九龙吐水欲(浴)太子,记(起)脚七步,一手至(指)天,一手至(指)地,口称:‘为(唯)我为尊,某乙向上更无人。’”《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某乙莲花并总不买(卖)。”参见“ 某甲 ”。
词语解释:某甲  拼音:mǒu jiá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以宜备之深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南阳 许攸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许攸 ﹞至呼 太祖 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 冀州 也。’”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甲等,率兹百辟,人致其诚。”
(2).自称之代词。《五灯会元·曹洞宗·佛日本空禅师》:“ 杭州 佛日本空 禪师,初游 天台山 ……参 夹山 ,纔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著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謁和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 百丈 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百丈 遂问:‘而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曰:‘某甲非人也。’”
词语解释:泰乙  拼音:tài yǐ
即泰一。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扢嘉坛,款 泰乙 。”参见“ 泰一 ”。
词语解释:泰一  拼音:tài yī
亦作“ 泰壹 ”。
(1).传说中的天神名。《鹖冠子·泰鸿》:“ 泰一 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陆佃 解:“ 泰一 , 天皇大帝 也。”《史记·孝武本记》:“皇帝敬拜 泰一 。”《文选·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悬圃兮,象 泰壹 之威神。” 张铣 注:“ 太一 ,天神也,居於 紫微宫 。”
(2). 中国 哲学术语。 老子 之“道”的别名。有至高、唯一之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鸿》:“詔曰:‘ 鸿 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
词语解释:左乙  拼音:zuǒ yǐ
《汉武帝内传》载 上元夫人 授 武帝 道经,其第四篇为“左乙混沌东蒙之文”。《云笈七籤》卷三有《左乙混洞东蒙录》。后即以“左乙”为道经的通称。 元 陈旅 《送毛真人南还》诗:“左乙象文令虎守,尚方鳧舄背人飞。”
词语解释:图乙  拼音:tú yǐ
谓对文章的涂抹勾画。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人事·笔削》:“《表异録》: 欧阳文忠 《诗补亡后序》云:‘增损图乙。’图者,涂抹也;乙者,勾止也。乙字义见《东方朔传》。”按,图乙,今本 宋 欧阳修 《诗谱补亡后序》作“涂乙”。
词语解释:独乙  拼音:dú yǐ
日语的音译。 德意志 ,亦指德语。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组织,解剖二科,名词皆兼用 腊丁 、 独乙 ,日必暗记,脑力顿疲。”
词语解释:玄乙  拼音:xuán yǐ
燕的别名。 唐 卢照邻 《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夫 圯上 黄公 ,灵期已远; 湘中 玄乙,化跡难徵。”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燕》:“玄乙,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