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所之畜之兼而有之片言折之一言以蔽之敬而远之等而下之裴松之
要之等之倪焕之鸣鼓而攻之换言之一走了之等而上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兼之假之于是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泰然处之心乡往之等闲视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久之反之交臂失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尤而效之晁补之笃而论之好自为之
譬之反其道而行之尸以祝之弦而鼓之一笑了之心向往之笼而统之姑妄言之
顷之分而治之再之欲厚遗之一笑置之敬鬼神而远之究而言之姑妄听之
犹之取而代之人皆下之不了了之漠然置之无所用之简而言之堂而皇之
劳之以意为之你来了多久了?久之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感慨系之敢言之要而言之祖冲之
次之久而久之褰裳避之广而言之极而言之既来之,则安之要而论之神而明之
缄之颜延之跂予望之一以贯之总而言之总之听之任之生而知之

词语解释:所之  拼音:suǒ zhī
所去的地方。《晋书·隐逸传·孟陋》:“时或弋钓,孤兴独归,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 宫之奇 尽族而行,不言所之。”
词语解释:要之  拼音:yào zhī
犹总之。《史记·张仪列传论》:“要之,此两人(指 苏秦 、 张仪 )真倾危之士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虽皆号称天下险固,要之 潼关 不若 剑门 。”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重枣’是怎样的枣子,我不知道,要之,总是红色的罢。”
词语解释:兼之  拼音:jiān zhī
加以,加上。《老残游记》第三回:“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词语解释:久之  拼音:jiǔ zhī
(1).多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居 周 久之,见 周 之衰,迺遂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庆历 中, 河 决北都 商胡 ,久之未塞。”
(2).指多时以后。《汉书·蔡义传》:“久之,詔求能为《韩诗》者,徵 义 待詔。” 晋 潘岳 《马汧督诔》:“久之, 安西 之救至,竟免虎口之厄。”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 李将军 年少,喜士可撼,乃蹐门告曰:‘天下奇男子 王适 ,愿见将军白事。’”
词语解释:譬之  拼音:pì zhī
谓把它比方作。《论语·子张》:“ 子贡 曰:‘譬之宫墙, 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叶。”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词语解释:顷之  拼音:qǐng zhī
(1).不久。《史记·田单列传》:“顷之, 燕昭王 卒, 惠王 立,与 乐毅 有隙。”《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顷之,言无几何时。”《新唐书·张镒传》:“顷之,与 吐蕃 相 尚结赞 盟 清水 ,约牛马为牲。” 章炳麟 《谢本师》:“顷之,以事游 臺湾 。”
(2).片刻,一会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 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一日见三奇客,共持麪饭至,索其酒饮。饮竟而去。顷之,有人来云见三鬼酣醉於林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顷之,鼓又作,两蝶飞集 余 冠。”
词语解释:犹之  拼音:yóu zhī
(1).犹言均之、等之。《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谓财物俱当与人。”
(2).仍旧。《管子·形势解》:“古者 武王 ,天之所助也,故虽地小而民少,犹之为天子也。 桀 紂 ,天之所违也,故虽地大民众,犹之困辱而死亡也。”
(3).亦作“ 犹之乎 ”。如同。 清 戴名世 《〈方逸巢先生诗〉序》:“其所为跌宕淋漓、雄浑悲壮者,犹之先生之诗也。”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华侨的组织不健全,当然不就是大多数华侨的不兴,犹之乎 美国 劳工组织的官僚化,不就是大多数 美国 工人的不兴,这是要分别清楚的。”
词语解释:劳之  拼音:láo zhī
慰问他们
词语解释:次之  拼音:cì zhī
列或占第二位。例如:该省矿藏,以锡最多,铜次之。
词语解释:缄之
束缚住某物
词语解释:畜之
容纳之意
词语解释:等之  拼音:děng zhī
同等;等同于。 汉 王充 《论衡·幸偶》:“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銛。同之木也,或梁於宫,或柱於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后行聘时, 柳姬 欲 瞿 回礼与正室 陈夫人 同,而 瞿 等之孺飴之生母。”
词语解释:假之  拼音:jiǎ zhī
假若。《荀子·正名》:“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岂为夫南者之不可尽也,离南行而北走也哉!”《荀子·性恶》:“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之,犹‘若’也……《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恶北。’《性恶》篇曰:‘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假之’,皆谓‘假若’也。”《战国策·魏策四》:“假之得幸,庸必为我用乎?”
词语解释:反之  拼音:fǎn zhī
(1).重复,再来一遍。《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何晏 集解:“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2).与此相反。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今欲通策之,责人之所必不能也;苟然,则学者必不精,而得人必滥。欲反之,则莫若使之人占一经也。”
(3).返回初始状态。 明 张居正 《杂著》:“开国之初,庶事草创,大抵皆多质少文。凡制礼作乐铺张繁盛之事,皆在国之中世。当其时,人以为太平盛美,而不知衰乱之萌,肇於此矣。 夏 商 皆然,不独 周 也。圣人知其然,恒不待其盛而亟反之。”
(4).从相反的方面说。 艾青 《〈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反之,也可以使流动的物质凝固起来。” 张天翼 《皮带》:“凡是希求着的,结果是达不到;反之,没想到的事倒会意外地来临的。”
词语解释:反其道而行之  拼音: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采取跟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词语解释:分而治之  拼音:fēn ér zhì zhī
(1).分别治理。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2).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宋庆龄 《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
词语解释: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 游 会稽 ,渡 浙江 , 梁 与 籍 俱观。 籍 曰:‘彼可取而代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 高亦陀 的心里没有一天忘记了怎样利用机会打倒 大赤包 ,然后取而代之。”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以前 哈尔滨 商场向以 俄 卢布为单位,现在卢布跌落, 日本 金票几有取而代之之势。”
词语解释:以意为之  拼音:yǐ yì wéi zhī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义,明於其利,达於其患,然后能为之。” 陈澔 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那不消说,是他和 梁先生 一样地对于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未免有‘以意为之’的错误。”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假使以意为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
词语解释:久而久之  拼音:jiǔ ér jiǔ zhī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图一时快心满意,不管犯世途万种危机,久而久之,把那一团至性,一副奇才,弄成一段雄心侠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繁华到极,便容易沦於虚浮,久而久之,凡在 上海 来来往往的,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 王昌定 《汽车司机孟占之》:“久而久之,演员们便以为 老孟 和笑是永远分不开的了。”
词语解释:颜延之  拼音:yán yán zhī
(384-456)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晋,入宋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但实际成就不如谢。有《五君咏》等名篇。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词语解释:兼而有之  拼音:jiān ér yǒu zhī
兼具或牵及相关两方或各方都具有。例如:以此与天下,天下也兼而有之。——《战国策》
词语解释:倪焕之  拼音:ní huàn zhī
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词语解释:于是之  拼音:yú shì zhī
(1927- )演员。原籍天津,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演员。建国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院长。主演话剧《龙须沟》《茶馆》《关汉卿》和电影《青春之歌》等。
词语解释:交臂失之  拼音:jiāo bì shī zhī
《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王先谦 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后以“交臂失之”谓当面错过机会。《三国演义》第十四回:“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 成庙 方悟 粤 东民情之可用,而前此诸臣皆以交臂失之。” 鲁迅 《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但那两屋子‘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以及其他从‘孤桐先生’府上陆续散出的壮观,却也因此‘交臂失之’了。”
词语解释:尸以祝之
立尸而祝祷之,表示崇敬
词语解释:再之
第二次,第三次
词语解释:人皆下之
人家都瞧不起他
词语解释:你来了多久了?久之
多时
词语解释:褰裳避之
提衣躲避,比喻不愿接近某些人或事,远避之
词语解释:跂予望之
举起脚跟远望
词语解释:片言折之
用三言两语去说服他
词语解释:鸣鼓而攻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词语解释: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拼音:yǔ qí shā shì tóng , shú ruò mài zhī
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孰若,古汉语中表示比较选择的句式,相当于“与其…哪里比得上”。是,这个
词语解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拼音:yǔ qí zuò ér dài wáng , shú ruò qǐ ér zhěng zhī
与其坐着等待村庄的毁灭,哪如起来拯救它呢?与其…孰若:比较连词组成的句式,表示比较两事的得失。之:代词,它,指我们村庄
词语解释:弦而鼓之  拼音:xián ér gǔ zhī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名词,用如动词,“弹”的意思。例如: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词语解释:欲厚遗之  拼音:yù hòu wèi zhī
遗,馈赠。要厚加馈赠
词语解释:不了了之  拼音:bù liǎo liǎo zhī
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回来的时候……两人依然很亲和,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马南邨 《燕山夜话·“批判”正解》:“夜深了,有的还没有吵清楚,也只好不了了之。”
词语解释: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拼音:shàng zhī suǒ hào , xià bì cóng zhī
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北史·李彪传》:“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 越王 好勇而士多轻死, 楚王 好瘠而国有飢人。”
词语解释:广而言之  拼音:guǎng ér yán zhī
一般说来
词语解释:一以贯之  拼音:yī yǐ guàn zhī
原指 孔子 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思想或理论贯通始终。《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汉书·王莽传上》:“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万物虽殊,而其情可类,所谓一以贯之者。”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此数老之学所以能继千圣之絶,而同归於‘一以贯之’之旨也。” 朱自清 《经典常谈》十三:“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参见“ 一贯 ”。
词语解释:一贯  拼音:yī guàn
(1).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邢昺 疏:“言 夫子 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 唐 张九龄 《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序》:“形有万殊,道以一贯。”
(2).谓同一个道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煖寒暑,其实一贯也。” 唐 刘禹锡 《天论下》:“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如出一贯。”
(3).同样;一样。《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韩非子·显学》:“磐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 唐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清 顾炎武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诗:“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淆良窳为一贯,因内嗛而成蚩,此又一误也。”
(4).连贯;相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 唐 絶万首,惟 韦苏州 ‘踏阁攀林恨不同’及 刘长卿 ‘寂寂孤鶯啼杏园’二首絶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两句互误例》:“‘胜’、‘升’古通用,谓十一月水方用事,而火气已上升也,正説‘冬至火从之’之义,如此则与下文一贯矣。”
(5).从不改变;一向如此。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 沉相国 一贯倾其同官 沉鲤 ,大兴妖书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又是你说的对,你一贯正确!”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为了重新骑在 中国 人民头上,你们不惜当卖国贼,不惜给外国反动派当干儿子,这是你们一贯的作法。”
(6).表数量。古时千钱为一贯。《汉书·武帝纪》“初算緡钱” 唐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一贯千钱。”《宋史·刑法志二》:“以绢计赃者,更增一贯,以四千为一匹。”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我一贯本钱,卖了一贯,又赚了一贯。”
(7).表数量。用于成串的东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麯并酒等》:“以麻绳穿之,五十饼为一贯,悬着户内。”《北史·赵柔传》:“ 柔 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縑。”
词语解释:一言以蔽之  拼音:yī yán yǐ bì zhī
用一句话来概括。蔽,掩覆,引申为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必备加击难,则五车难尽。故略陈梗概,一言以蔽之。” 明 刘基 《敬斋箴》:“先王有言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们要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口不乱问,心不乱想,一言以蔽之,女人就得象个女人的样子。”
词语解释:换言之  拼音:huàn yán zhī
调换一句话说
词语解释:泰然处之  拼音:tài rán chǔ zhī
形容对事毫不在意。《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凡土木之劳,声色之乐,宴安酖毒之惑,皆宜痛絶勇改;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时,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茅盾 《锻炼》二:“自有记忆以来,她从没用过别人的被窝,而况也许是任何人都用过的被窝。但一会儿以后,她又泰然处之,而且马上睡着了。”
词语解释:尤而效之  拼音:yóu ér xiào zhī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高曳长縑,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大。”
词语解释:一笑了之  拼音:yī xiào liǎo zhī
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沙汀 《淘金记》五:“因为所谓还席,那显然是 幺长子 对 白酱丹 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张天民 《战士通过雷区》:“同样该挨骂的事,别人干了,他们会大发雷霆;咱们干了,他们会一笑了之。”亦作“ 一笑了事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老实,所以钦差加了他这个考语;后听别位司、道説起,晓得是为带着錶,方纔付之一笑了事。”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二:“遇到明智的干部,就鼓励他几句,夸他是‘红色老人’,然后哈哈一笑了事。”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七:“幸好这位所长深知旗人的劣根性,没把它当成政治案件,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事。”
词语解释:一笑置之  拼音:yī xiào zhì zhī
轻蔑地一笑,把它搁在一边。表示不予理会。语出 宋 陆游 《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漕台见他如此説法,晓得他牛性发作,也只好一笑置之。”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新光》中作者皆少年……如童子初着皮鞋,必故意放重脚步,令其橐橐作声而后快,然亦无大恶意,可以一笑置之。”
词语解释:漠然置之  拼音:mò rán zhì zhī
不经意地放在一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陵墓·会稽郡王墓》:“故国家有祀祭之典,官吏有防护之册,而为之子孙者岂忍听其荒废不治而漠然置之耶?”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
词语解释:感慨系之  拼音:gǎn kǎi jì zhī
谓对其事不胜感慨。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係之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盛衰变迁,令人感慨係之。” 沙汀 《淘金记》十九:“ 白酱丹 感慨系之地摇摇脑袋。”
词语解释:极而言之  拼音:jí ér yán zhī
谓把话说到尽头。 明 袁宏道 《与仙人论性书》:“神者变化莫测,寂照自由之谓……极而言之,亦是心形鍊极所现之象。”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词语解释:总而言之  拼音:zǒng ér yán zhī
亦作“緫而言之”。 总括起来说。《易·繫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唐 孔颖达 疏:“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緫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主簿之任,在名品间最为卑冗。然台府寺监,洎郡县皆署焉。总而言之,县主簿又为卑冗之魁者,是以古人或耻之。”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四:“总而言之,对于这‘来历不明’的女人和孩子,他很关心,他断定他们一定是好人。”
词语解释:敬而远之  拼音:jìng ér yuǎn zhī
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语本《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隋 王通 《中说·天地》:“ 陈叔达 问事鬼神之道。子曰:‘敬而远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俊臣 国贼也,势不久。一朝事败,党附先遭,君可敬而远之。” 老舍 《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词语解释:一走了之  拼音:yī zǒu liǎo zhī
谓不顾而去。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但萌退志是可以不必的,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词语解释:心乡往之  拼音:xīn xiāng wǎng zhī
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史记·孔子世家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 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后多作“心向往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中有《史载之方》二卷,真 北宋 精槧,余心向往之久矣。” 谢觉哉 《学会想、问和做》:“也有的人已在做工作,却对所做的工作不发生兴趣,反而对未做过的并没学过的其他工作则‘心向往之’。”
词语解释:晁补之  拼音:cháo bǔ zhī
(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年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词语解释:心向往之  拼音:xīn xiàng wǎng zhī
见“ 心乡往之 ”。
词语解释:心乡往之  拼音:xīn xiāng wǎng zhī
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史记·孔子世家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 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后多作“心向往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中有《史载之方》二卷,真 北宋 精槧,余心向往之久矣。” 谢觉哉 《学会想、问和做》:“也有的人已在做工作,却对所做的工作不发生兴趣,反而对未做过的并没学过的其他工作则‘心向往之’。”
词语解释:敬鬼神而远之  拼音: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他们是一些特权人物,专做伤天害理,两面三刀的勾当。对他们,他从来是‘敬鬼神而远之’
词语解释:无所用之  拼音:wú suǒ yòng zhī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於 齐 ,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宋书·武帝纪上》:“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 叶圣陶 《倪焕之》九:“又想如果这样, 焕之 就没有制服那小坏蛋,也就没有胜过了他,妒意当然是无所用之了。”
词语解释:敢言之  拼音:gǎn yán zhī
古时下属对上言事时的套语。《汉书·王莽传上》:“三公言事,称‘敢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
词语解释:既来之,则安之  拼音:jì lái zhī , zé ān zhī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既来之,则安之。仙子请坐,容小生递一杯酒咱。”《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瑶琴 既来之,则安之。” 沙汀 《代理县长》:“好好养你的病吧--既来之,则安之。”
词语解释:总之  拼音:zǒng zhī
(1).总括而言。表示总括上文。《史记·货殖列传》:“总之, 楚 越 之地,地广人希。”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墓顶上封还原爵,更春秋祭祀东郊,连 蒯彻 加官赐赏,总之是一体酬劳。” 巴金 《绝不会忘记》:“但偶尔也翻看了几篇青年作者的作品,有的写了他们个人的不幸的遭遇,有的反映了某一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的接触了一些社会问题……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2).总括而言。表示概括性的结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臣从陛下行,亦何能为,臣愿捐躯别图以报陛下,此头此血,总之已许陛下矣。”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以为我不拘作什么事,总之应比作个将军高些。”
词语解释:等而下之  拼音:děng ér xià zhī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下;低于某一等级标准。《朱子语类》卷六五:“等而下之,如医技养生家之説,皆不离阴阳二者。”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至于比《水浒》《红楼》‘等而下之’的许多演义小说,现在礼拜六派的小说,直到连环图画式的小说,那简直是文言白话混合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他这种做法,比起 纪昀 ,就更等而下之了。”
词语解释:等而上之  拼音:děng ér shàng zhī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上。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如谓诸君子以清议贾怨於小人,则 宋 之 程 朱 未闻遥执朝柄与姦人相角,等而上之,则 孔子 之温良恭俭,言不过物,而当其时已不免伐檀削迹之怒矣。”
词语解释:等闲视之  拼音:děng xián shì zhī
亦作“ 等閒视之 ”。 当平常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三国演义》第九五回:“今令汝( 魏延 )接应 街亭 ,当 阳平关 衝要道路,总守 汉中 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视之,失吾大事。” 秦牧 《艺海拾贝》跋:“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技巧问题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沙汀 《困兽记》十五:“而当 吕康 走入极端的时候,他就觉得事情确乎发生了危机了,不能等闲视之。”
词语解释:笃而论之  拼音:dǔ ér lùn zhī
确切地评述。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追观 光武 二十八将,下及 马援 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篤而论之,非减曩时。”《世说新语·轻诋》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 林公 云:‘ 文度 著腻颜,挟《左传》,逐 郑康成 ,自为高足弟子;篤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词语解释:笼而统之  拼音:lóng ér tǒng zhī
混合不分。 聂绀弩 《母性与女权》:“增高的结果,就用不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干脆笼而统之地幼幼。”《花城》1981年第3期:“事情也要调查清楚,到底为什么打人……不能笼而统之地大帽子下面看不见头。”
词语解释:究而言之  拼音:jiū ér yán zhī
犹总而言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一·寿堂》:“今士人尺牘中称人之母曰‘寿堂’。盖不知忌讳。案 陆士衡 挽歌云:‘寿堂延魑魅。’注曰:寿堂,祭祀处……又指丘塜为寿堂。究而言之称人之母者岂不背理伤义乎?”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但究而言之,远胜于罗马字拼法无疑。”
词语解释:简而言之  拼音:jiǎn ér yán zhī
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词语解释:要而言之  拼音:yào ér yán zhī
总而言之;简要说来。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明 王世贞 《宛委馀编》十一:“每见 汉 黄金以为富於后世数十倍,见 唐 宋 钱緡以为富於 汉 数十倍,要而言之, 汉 实富也。”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要而言之,《全上古文》实在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
词语解释:要而论之  拼音:yào ér lùn zhī
犹言要而言之。《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 满 人之入 中国 也,据其土地山河,窃其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词语解释:听之任之  拼音:tīng zhī rèn zhī
听任不管。让它自行发展。 田汉 《洪水》第一场:“再加上历史上许多混蛋把从人民身上刮来的 河 款入自己的腰包,名为治水,实则听之任之。”
词语解释:裴松之  拼音:péi sōng zhī
(372-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宋中书侍郎。奉宋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大量史料。
词语解释: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拼音:yǔ qí shā shì tóng ,shú ruò mài zhī
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孰若,古汉语中表示比较选择的句式,相当于“与其…哪里比得上”。是,这个
词语解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拼音:yǔ qí zuò ér dài wáng ,shú ruò qǐ ér zhěng zhī
与其坐着等待村庄的毁灭,哪如起来拯救它呢?与其…孰若:比较连词组成的句式,表示比较两事的得失。之:代词,它,指我们村庄
词语解释:好自为之  拼音:hǎo zì wèi zhī
自己妥善处置,好好地干。 田海燕 《吴玉章同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活动》:“至于 四川 的革命事情,还望 四川 同志好自为之。”
词语解释:姑妄言之  拼音:gū wàng yán zhī
姑且随便说说。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载, 苏轼 在 黄州 及 岭 南时,常同宾客放荡谈谐,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 清 赵翼 《自戏》诗:“姑妄言之供一笑,几时謁选到 长安 。”
词语解释:姑妄听之  拼音:gū wàng tīng zhī
姑且随便听听。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生素不喜作狭邪游,姑妄听之,似未深信。”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茅盾 《子夜》十四:“ 吴荪甫 淡淡地笑了一笑,做出‘姑妄听之’的神气来。”
词语解释:堂而皇之  拼音:táng ér huáng zhī
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鲁迅 《花边文学·“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 施先生 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现在这时代,劳动做工是堂而皇之的了。” 茅盾 《子夜》二:“刚刚在那里很乐观想到怎样展开阵线向那八个厂堂而皇之进攻。” 顾笑言 《挂在睫毛上的彩虹》二:“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宏图也许并不那么堂而皇之。但那时候,这个想法曾在我们心中激起了多么美好的希冀和热烈的追求啊!”
词语解释:祖冲之  拼音:zǔ chōng zhī
(429—500)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县)人。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在数学上,他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还用22/7表示π的约率,用355/113表示π的密率,比十六世纪中叶德国的渥脱和荷兰的安托尼兹早1千多年。他的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本义注》。在历法上,制订了比当时通用《元嘉历》更好的《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现代天文学家测得数值相比,仅差50秒。是当时精确度最高的历法。在机械制造上,他改造了指南车,制造了用水利推动的“水碓磨”
词语解释:神而明之  拼音:shén ér míng zhī
《易·繫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韩康伯 注:“体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孔颖达 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於其人。”后以“神而明之”谓表明玄妙的事理。《晋书·杜预传》:“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至于引商刻羽,戛玉敲金,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盖遵守成法之化境也。” 李逸侯 《宋宫十八朝演义》第十七回:“彼此相参考,相融合,变而通之,神而明之,依照朕的意思,制作新的舞曲,演成新的舞术。”
词语解释:生而知之  拼音:shēng ér zhī zhī
不用学习,生来就知道。谓天资聪颖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