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之子 拼音:zhī zǐ
这个人。《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词语解释:之后 拼音:zhī hòu
(1).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后面。一般多指时间。 明 孔迩 《云蕉馆纪谈》:“自女来之后,家益殷富,既长,聪明过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上路之后,我只守了母亲的灵,除了内眷,不见一个外人。” 赵树理 《张来兴》:“以前听说这位老师傅有脾气只是‘听说’,等他到局里来了之后,我才真正认识了他的脾气。”
(2).单独用在句子头上,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之后便怎么样呢?”词语解释:之官 拼音:zhī guān
上任;前往任所。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秋七月,有星孛于东井,时 谷永 为北地太守,方之官。” 唐 杜甫 《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 明 王世贞 《送黄资礼谪判漳州》诗:“别地荆榛满,之官橘柚新。” 清 黄子云 《葵诚向》诗之五:“之官凛考核,惟务催科早。”词语解释:之前 拼音:zhī qián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一般多指时间。 清 任泰学 《质疑》:“譬论人之为人,必本之於其未生之前,而后得言其臧否,有是理乎?”《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这老兄去年临别之前曾説,等姑娘满孝,他一定进 京 来看姑娘。” 赵树理 《杨老太爷》:“ 杨老太爷 原名叫 杨大用 。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词语解释:之流 拼音: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例如: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词语解释:之无 拼音:zhī wú
(1).之字与无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金 元好问 《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乍解张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识之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词语解释:之罘 拼音:zhī fú
山名。也作 芝罘 ,在今 山东 烟台市 北。《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登 之罘 刻石。”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 之罘 观海市,絳宫明灭是 蓬莱 。”后亦指 秦始皇 所立的 之罘 刻石。 明 何景明 《观石鼓歌》:“《之罘》《诅楚》几埋没,此石照耀垂千春。”词语解释:之国 拼音:zhī guó
前往封地。《史记·孝景本纪》:“ 广川 、 长沙王 皆之国。” 司马贞 索隐:“遣就国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举孝廉,补 淮阳国 医工长,随王之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五章:“如今 潞王 是第二代,他的父亲是 万历 皇帝的同母弟,在之国之前,住在 北京 的 潞王邸 。”词语解释:之者 拼音: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敦煌变文集·祇园因由记》:“非但此金,世间一切伏藏未出之者,我能尽见。”《景德传灯录·司空山本净禅师》:“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词语解释:之江 拼音: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词语解释:之字 拼音:zhī zì
即之字路。 唐 刘昭禹 《送人游九疑》逸句:“漆灯寻黑洞,之字上危峯。”词语解释:之而 拼音:zhī ér
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戴震 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属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 戴 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荆公押而字》:“ 荆公 乃又作‘而’字二诗:‘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盖用《周礼·考工记》。”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之而为禽,鄂不为华,凿坚彫疏,旌旄委蛇。”词语解释:之适 拼音:zhī shì
前往;往来。《后汉书·祢衡传》:“﹝ 衡 ﹞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先主 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餘日。”词语解释:之往 拼音:zhī wǎng
去;到。《后汉书·羊续传》:“其所之往,輒迎致礼敬,厚加赠赂。”词语解释:之任 拼音:zhī rèn
赴任,上任。 明 王玉峯 《焚香记·往任》:“疾忙之任整行装,即把捷音传。”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元 江浙 行省有某平章者,将之任,道间忽染中风,四肢不举。”词语解释:之如 拼音:zhī rú
前往。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其移东西,若徙四维,相之如者皆吉。” 刘盼遂 集解:“之如二字皆训往,二字连用,疑亦当时术家之语。”词语解释:之卦 拼音: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谓一卦变为另一卦。 清 钱大昕 《答问一》:“问:‘卦变’之説, 汉 儒谓之‘之卦’。诸家所説各殊,愿闻其审。曰: 虞仲翔 説《易》,专取‘旁通’与‘之卦’。旁通者,《乾》与《坤》、《坎》与《离》、《艮》与《兑》、《震》与《巽》交相变也。‘之卦’则以两爻交易而得一卦。”词语解释:之乎者也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1).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太平广记》卷二六一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李据》:“又判决祗承人:‘如此痴顽,岂合喫杖,决五下。’人有语曰:‘岂合喫杖,不合决他。’ 李 曰:‘公何会,岂是助语,共之乎者也何别?’” 杜文澜 《古谣谚》卷五一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 太祖 皇帝将展外城,幸 朱雀门 ,亲自规画,独 赵韩王 普 时从幸。上指门额问 普 曰:‘何不祗书 朱雀门 ,须著“之”字安用?’ 普 对曰:‘语助。’ 太祖 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鲁迅 《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词语解释:之死不渝 拼音:zhī sǐ bù yú
同“ 之死靡它 ”。 宋 苏辙 《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词语解释:之死靡二 拼音:zhī sǐ mí èr
同“ 之死靡它 ”。 清 曹寅 《重修二郎神庙记》:“ 白崖君 之諫君泽民,之死靡二,在在所当祀者也。”词语解释:之死靡它 拼音:zhī sǐ mǐ tā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 郑玄 笺:“之,至也。” 陈毅 《送旧友南归》诗:“坚持阵地,之死靡它。”词语解释:之个 拼音:zhī gè
同“之箇”。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词语解释:之字路 拼音:zhī zì lù
(1).曲折如“之”字形的道路。 唐 方干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诗:“师在西巖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禪关。”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打黑枪的家伙……顺着‘之’字路,一会歪西,一会偏东,飞也似地往北头跑去。”
(2).喻曲折,不顺利。 孙中山 《说知难行易》:“凡百事情,知道了以后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当中必走许多之字路,经过很多的错误。”词语解释:之死靡他 拼音:zhī sǐ mǐ tā
同“ 之死靡它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 明 李贽 《崑崙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难自奋,之死靡他。” 清 伍观澜 《西炮台行为提督张公作》诗:“又不见 张公 鏖战暮及晡,之死靡他期捐躯!”词语解释:之个 拼音: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奴哥!託付你方便之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