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丹青 拼音:dān qīng
(1).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史记·李斯列传》:“ 江 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 丹青不为采。”《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堊。” 颜师古 注:“ 张揖 曰:‘丹,丹沙也。青,青雘也。’……丹沙,今之朱沙也。青雘,今之空青也。”
(2).红色和青色。亦泛指绚丽的色彩。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民弃本趋末,伎巧横出……丹青玄黄琦瑋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 唐 陈子昂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诗:“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3).指画像;图画。 唐 杜甫 《过郭代公故宅》诗:“迥出名臣上,丹青照臺阁。” 杨伦 笺注:“丹青,谓画像也。”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涉江亲到 锦屏 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描摹出江山如故,输与丹青。”
(4).画工的代称。 三国 魏 曹丕 《与孟达书》:“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无盐 翻在深宫里。” 明 徐渭 《为杭人题画》诗之二:“无端士女如云集,也要丹青费笔描。”《西游记》第九五回:“国王传旨,召丹青图下圣僧四众喜容,供养在 华夷楼 上。”
(5).绘画,作画。《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 清 周亮工 《题许子韶郁李》:“ 子韶 服道有年,尝弃人间事,闭阁学仙,则丹青伎俩宜非所措意,而工逸至此。” 杨朔 《茶花赋》:“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
(6).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故以比喻始终不渝。《后汉书·公孙述传》:“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 晋 傅玄 《董逃行历九秋篇》:“妾心结意丹青,何忧君心中倾。”
(7).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之文,贤圣惑焉。”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
(8).谓使增辉,生色。 唐 张九龄 《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謨谋,尽 仲山 之夙夜。” 唐 杜牧 《代裴相公让平章事表》:“伏乞俯迴天鑑,更择时贤,必能丹青帝图,金玉王度。”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盖以师表外廷,丹青万务,天下之所想望,王者之所仰成。”
(9).丹墀、青琐的合称。见“ 丹青地 ”。
词语解释:丹青地 拼音:dān qīng dì
指朝廷庙堂。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 唐 杜甫 《石砚》诗:“致於丹青地,知汝随顾盼。” 仇兆鳌 注:“丹青地,谓丹墀青琐之间。” 杨伦 笺注:“言此砚致於 明光 禁中丹墀青琐之地,亦得蒙天子之盼睞也。”词语解释:丹砂 拼音:dān shā
亦作“ 丹沙 ”。
(1).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管子·地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远奢华,近清佳。火炼丹砂,水煮黄芽。”
(2).指丹砂炼成的丹药。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味灵丹沙,气验青雘。”《宋史·薛居正传》:“﹝ 居正 ﹞因服丹砂遇毒……吐气如烟燄,舆归私第卒。” 明 谢榛 《元夕道院同公实五君得家字》诗:“乘閒来紫府,垂老问丹砂。” 清 方文 《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莫疑 勾漏 乞丹砂,匪向 临邛 弹緑綺。”词语解释:丹心 拼音:dān xīn
赤诚的心。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晋书·王璿传》:“﹝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兇逆,清一宇宙。”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 汉 旗。”词语解释: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词语解释:丹灶 拼音:dān zào
炼丹用的炉灶。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守丹灶而不顾,鍊金鼎而方坚。”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王甫 ﹞忽遇一道人,引至一处,过松下,有废丹灶。” 清 赵翼 《冲祐宫》诗:“丹灶錙銖火,茶经粟粒芽。”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三:“烂烂犹餘丹灶气,晚风吹作满林霞。”词语解释:丹凤 拼音:dān fèng
(1).头和翅膀上的羽毛为红色的凤鸟。《禽经》“鸞” 晋 张华 注:“首翼赤曰丹凤。” 唐 元稹 《桐花》诗:“丹凤巢阿阁,文鱼游碧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俄见朝阳丹凤,啣一赤玉盘,上有玻璃琖二,盛香茗,伸颈屹立。”
(2).喻下达诏书的使者。亦指诏书。 南朝 梁简文帝 《汉高庙赛神》诗:“白云 苍梧 去,丹凤 咸阳 来。” 唐 黄滔 《贺清源仆射新命》诗:“二天在顶家家咏,丹凤衔书岁岁来。”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重,紫泥封已传丹凤。”
(3).指丹凤城或丹凤阙、丹凤门、丹凤楼。亦借称帝都、朝廷。 唐 东方虬 《昭君怨》诗之二:“揜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明 陈玉阳 《昭君出塞》:“謫青鸞,寃生画郎;今日呵,辞丹凤,愁生故乡。”
(4).喻杰出者。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四折:“俺哥哥丹凤之具。”词语解释:丹霞 拼音:dān xiá
(1).红霞。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丹霞烂成綺,素云轻若綈。” 明 夏完淳 《叙怀》诗:“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树。”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词语解释:丹枫 拼音:dān fēng
经霜泛红的枫叶。 唐 李商隐 《访秋》诗:“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宋 陆游 《秋晚杂兴》诗:“漠漠渔村烟雨中,参差苍檜映丹枫。” 清 吴梅村 《九峰诗·横云山》:“赤壁岂经新战伐,丹枫须记旧游踪。” 阿英 《流离》四:“丹枫点缀各处,有如绘画。”词语解释:丹墀 拼音:dān chí
(1).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 汉 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唐 李嘉祐 《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七回:“ 叔宝 来到丹墀,山呼万岁。”
(2).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泰伯祠 ﹞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歷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臺。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词语解释:丹丘 拼音:dān qiū
亦作“ 丹邱 ”。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王逸 注:“ 丹丘 昼夜常明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 太一 ,或覃思以歷 丹丘 。” 唐 韩翃 《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 丹丘 。” 宋 林景熙 《宿台州城外》诗:“荒驛 丹邱 路,秋高酒易醒。” 清 吴伟业 《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 燕 齐 迂怪士,祇知 碣石 有 丹邱 。”词语解释:丹霄 拼音:dān xiāo
(1).谓绚丽的天空。 汉 贾谊 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 晋 庾阐 《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诗:“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康有为 《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万里烟波迴紫潮,五云宫闕耸丹霄。”
(2).帝王居处;朝廷;京都。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故愿一登文石之阶,陟丹霄之途。” 唐 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云泉寄好音。”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文章事业,风流才调,咫尺丹霄。”
(3).犹上苍。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二折:“我与你,乍见先已情投,一言便自机合,白首为期,丹霄可鉴。”词语解释:丹旐 拼音:dān zhào
犹丹旌。 南朝 梁 何逊 《王尚书瞻祖日》诗:“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上。”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水浮陆走,丹旐翩然。”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卜居求安》:“哀歌行欲絶,丹旐两班班。”《清史稿·礼志十一》:“ 太宗 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崩,梓宫奉安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门外右旁。”词语解释:丹井 拼音:dān jǐng
(1).丹石之井。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傍有丹石井,非人所凿……续人髮以为绳,汲丹井之水,久久方得升之水。”
(2).炼丹取水的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乳竇既滴沥,丹井復寥泬。” 唐 顾况 《山中》诗:“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 葛洪 丹井西。” 清 吴伟业 《送杨怀湄擢临安令》诗:“ 许椽 仙居丹井在, 谢公 游策碧云深。”词语解释:丹田 拼音:dān tián
(1).人体部位名。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 务成子 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2).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词语解释:丹梯 拼音:dān tī
(1).红色的台阶。亦喻仕进之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躧步陵丹梯,并坐侍君子。” 黄节 注:“丹梯,丹墀也。” 唐 许浑 《送上元王明府赴任》诗:“官满定知归未得,九重霄汉有丹梯。”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吴振西》之二:“中郎餘庆传 羊 傅,暂阻丹梯莫愴然。”
(2).指高入云霄的山峰。《文选·谢朓〈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李善 注:“丹梯,谓山也。” 唐 李白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诗:“遇憩 裴 逸人,巖居陵丹梯。” 王琦 注引 吕延济 曰:“丹梯,谓山高峯入云霞处。” 唐 欧阳詹 《送闻上人游嵩山》诗:“丹梯石磴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
(3).指寻仙访道之路。 唐 宋之问 《发端州初入西江》诗:“ 金陵 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诗:“鸿宝寧全秘,丹梯庶可凌。” 邵宝之 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旧唐书·武宗纪》:“志欲矫步丹梯,求珠 赤水 。” 明 徐渭 《蜡屐》诗:“万钱收锦檿,五岳遍丹梯。”词语解释:丹山 拼音:dān shān
(1).南方当日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非 丹山 之赫曦,闻琴瑟之空音。”参见“ 丹穴 ”。
(2).古谓产凤之山名。《吕氏春秋·本味》:“ 流沙 之西, 丹山 之南,有凤之丸, 沃 民所食。”《说唐》第十三回:“凤翅展 丹山 ,天下咸欣瑞兆。”参见“ 丹穴 ”。
(3).山名。在今 湖北 宜都县 西。《北堂书钞》卷一五一引 晋 袁山松 《宜都记》:“郡西北四十里有 丹山 。山间时有赤气笼林,岭如丹色,因名 丹山 。”
(4).地名。指 丹州 ,在今 陕西 宜川县 东北。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校战 丹山 ,移营 白璧 。” 倪璠 注:“ 丹山 , 丹州 。”
词语解释:丹穴 拼音:dān xué
(1).山穴。《吕氏春秋·贵生》:“ 越 人三世杀其君。 王子搜 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 无君,求 王子搜 而不得,从之丹穴。” 高诱 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 禹穴 ,传说中的 夏禹 葬地。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二道》:“ 王子搜 之丹穴,即 禹穴 也。”
(2).传说中的地名。《尔雅·释地》:“岠 齐州 以南,戴日为 丹穴 。”《淮南子·氾论训》:“ 丹穴 太蒙 。” 高诱 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 太蒙 ,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 丹穴 也。”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汉 张衡 《东京赋》:“鸣 女牀 之鸞鸟,无 丹穴 之凤皇。” 唐 陈子昂 《鸳鸯篇》:“凤凰起 丹穴 ,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 《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
(4).产朱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 巴 寡妇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颜师古 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
(5).炼丹修道的岩穴。 唐 钱起 《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
词语解释:丹穴 拼音:dān xué
(1).山穴。《吕氏春秋·贵生》:“ 越 人三世杀其君。 王子搜 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 无君,求 王子搜 而不得,从之丹穴。” 高诱 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 禹穴 ,传说中的 夏禹 葬地。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二道》:“ 王子搜 之丹穴,即 禹穴 也。”
(2).传说中的地名。《尔雅·释地》:“岠 齐州 以南,戴日为 丹穴 。”《淮南子·氾论训》:“ 丹穴 太蒙 。” 高诱 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 太蒙 ,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 丹穴 也。”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汉 张衡 《东京赋》:“鸣 女牀 之鸞鸟,无 丹穴 之凤皇。” 唐 陈子昂 《鸳鸯篇》:“凤凰起 丹穴 ,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 《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
(4).产朱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 巴 寡妇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颜师古 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
(5).炼丹修道的岩穴。 唐 钱起 《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词语解释:丹台 拼音:dān tái
(1).道教指神仙的居处。《艺文类聚》卷七八引《真人周君传》:“子名在丹臺玉室之中,何忧不仙?” 唐 白居易 《酬赵秀才赠新登科诸先辈》诗:“君看名在丹臺者,尽是人间修道人。”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一折:“贫道德传於世,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登仙得道,名记丹臺,方得成道。”
(2).指 吕洞宾 炼丹台。在今 杭州 北高峰 南。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西湖纪游诗》:“更矜腰脚健,直躡 丹臺 巔。”
(3).《史记·货殖列传》载, 秦 时,蜀寡妇 清 守先人丹砂矿穴,擅其利而显富, 秦始皇 许为贞妇而客遇之,为筑 女怀清台 。后以“丹台”为寡妇而富有资产的典故。 唐 陈子昂 《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夫人狥 黔娄 之贞,闕丹臺之产。孀居永日,蓬首终年。”
(4).红色的楼台。 唐 沉佺期 《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诗:“春风摇碧树,秋雾卷丹臺。”
(5).指古代帝王为功臣绘制画象的台阁。 汉 有 云台 , 唐 有 凌烟阁 。《封神演义》第七九回:“青史标名真义士,丹臺像列是纯良。”词语解释:丹诏 拼音:dān zhào
帝王的诏书。以朱笔书写,故称。 唐 韩翃 《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身著紫衣趋闕下,口衔丹詔出关东。” 明 高明 《琵琶记·李旺回话》:“我如今去朝廷上表,奏 蔡 氏一门孝道,管取吾皇降丹詔把他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承命,四体惊悚,若奉丹詔。”词语解释:丹穴 拼音:dān xué
(1).山穴。《吕氏春秋·贵生》:“ 越 人三世杀其君。 王子搜 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 无君,求 王子搜 而不得,从之丹穴。” 高诱 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 禹穴 ,传说中的 夏禹 葬地。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二道》:“ 王子搜 之丹穴,即 禹穴 也。”
(2).传说中的地名。《尔雅·释地》:“岠 齐州 以南,戴日为 丹穴 。”《淮南子·氾论训》:“ 丹穴 太蒙 。” 高诱 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 太蒙 ,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 丹穴 也。”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汉 张衡 《东京赋》:“鸣 女牀 之鸞鸟,无 丹穴 之凤皇。” 唐 陈子昂 《鸳鸯篇》:“凤凰起 丹穴 ,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 《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
(4).产朱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 巴 寡妇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颜师古 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
(5).炼丹修道的岩穴。 唐 钱起 《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词语解释:丹阳 拼音:dān yáng
(1).铜的别称。 唐 吕巖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余家有古镜,背铭云:‘ 汉 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 东坡 ,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词语解释:丹阙 拼音:dān quē
(1).赤色的宫阙。 唐太宗 《秋月即目》诗:“爽气浮丹闕,秋光澹紫宫。”《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朝圣明主,望丹闕,步步泪,满衣襟。”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明 吕大器 《晚至阆州》诗:“一叶 嘉陵 下,冰心对緑漪。岂无丹闕恋,终抱白云思。”词语解释:丹炉 拼音:dān lú
炼丹的炉灶。 唐 王绩 《游北山赋》:“拭丹炉而调石髓,裛翠釜而出金精。” 宋 陆游 《寄邛州宋道人》诗:“西望 临邛 一慨然,青松偃尽丹炉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此间须是丹炉,怕有触犯,悔之无及。”词语解释:丹书 拼音:dān shū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词语解释:丹经 拼音:dān jīng
讲述炼丹术的专书。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 爱神鼎, 淮南 好丹经。” 明 张居正 《轩皇问道治世长生颂》:“彼异端者流,掇虚崇诞,谓 轩皇 受丹经,传九品,及服食金液之术,岂不浅之乎闚圣閾哉。” 清 孙枝蔚 《房衍公每以治生养生相劝因有赠》诗:“出门寻羽士,拭几展丹经。”词语解释:丹诀 拼音:dān jué
炼丹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有人入 焦山 七年, 老君 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道士》诗:“终身持玉舄,丹诀未应传。”《歧路灯》第七五回:“山主有所不知,大凡天地间,只有两等异授,一曰剑术,一曰丹诀。”词语解释:丹陛 拼音:dān bì
(1).宫殿的台阶。《隋书·薛道衡传》:“趋事紫宸,驱驰丹陛。” 宋 陆游 《三山杜门作歌》之二:“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 明 《端午食赐粽有感》诗:“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觴。” 清 顾炎武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曾折帝廷槛,几死丹陛旁。”
(2).借称朝廷或皇帝。《旧五代史·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清 李渔 《意中缘·名逋》:“这不过是暂负苍生之望,稍回丹陛之心。”词语解释:丹崖 拼音:dān yá
绮丽的岩壁。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丹崖嶮巇,青壁万寻。” 唐 李白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 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词语解释:丹鼎 拼音:dān dǐng
炼丹用的鼎。 唐 卢照邻 《赠李荣道士》诗:“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絳云。” 金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之五:“同向燕家舐丹鼎,不随鸡犬上青云。” 明 谢谠 《四喜记·椿庭庆寿》:“期鹤算谩吞石髓,保童颜何烦丹鼎。”词语解释:丹药 拼音:dān yào
(1).道教称用丹砂炼制的药物。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又用五帝符以五色书之,亦令人不死,但不及太清及九鼎丹药耳。”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红楼梦》第五十回:“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 瑶池 脱旧胎。”
(2).泛指丹丸药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母病绵惙,下丹药,渐就痊可。”
(3).牡丹与芍药之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有蓬蒿菜黄花满畦,鶯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词语解释:丹诚 拼音:dān chéng
赤诚的心。《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 唐 元稹 《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 明 冯梦龙 《山歌·葵花》:“姐儿好像蜀葵能,胸中一片是丹诚。”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徐东海 乾学 ,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 东海 ,一点丹诚向北辰。’”词语解释:丹禁 拼音:dān jìn
指帝王所住的紫禁城。《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衞左右。”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王琦 注引《潜确居类书》:“天子所居曰禁,以丹涂壁,故曰丹禁。亦曰紫禁。” 宋 欧阳修 《夜宿中书东阁》诗:“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宋 黄庭坚 《下水船》词:“总领神仙侣,齐到青云歧路。丹禁风微,咫尺諦闻天语。”词语解释:丹扆 拼音:dān yǐ
丹屏。亦借指君王。 南朝 梁元帝 《上忠臣传表》:“春诗秋礼,早蒙丹扆之训。” 宋 司马光 《辞接续支俸札子》:“自尔日望痊平,入覲丹扆,面陈至诚,庶得极竭。” 明 刘基 《感兴》诗:“惆悵无人奏丹扆,侧身长望涕滂沱。”词语解释:丹碧 拼音:dān bì
(1).泛指涂饰在建筑物或器物上的色彩。 宋 陆游 《桃源忆故人·应灵道中》词:“丹碧未乾人去,高栋空留句。” 清 唐甄 《潜书·非文》:“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狗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
(2).犹丹青。指绘画。 清 王晫 《今世说·宠礼》:“﹝ 史鉴宗 ﹞心灵敏,多艺能,能诗善弈,工字学,兼精丹碧。”词语解释:丹雘 拼音:dān wò
(1).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 孔颖达 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恭请圣语》:“﹝上﹞从至 翠寒堂 ,栋宇显敞,不加丹雘。”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砂,古谓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祠宇﹞规模宏壮,丹雘彰施,备极绚烂。”
(2).涂饰色彩。 唐 罗隐 《谗书·木偶人》:“其后 徐 之境以雕木为戏,丹雘之,衣服之。” 元 方回 《估客乐》诗:“养犬喂肉睡氊毯,马厩驴槽亦丹雘。”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门庭丹雘,奕奕华好。”
(3).比喻君王的恩泽。《文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虽慙丹雘施,未谓玄素睽。” 李善 注:“丹雘,喻君恩也。”
(4).犹言藻饰。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三:“伊昔 嘉 隆 时,文章尚丹雘。”词语解释:丹叶 拼音:dān yè
红叶。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或採丹叶,或拾翠条。” 唐 李益 《寄令狐相公》诗:“白头生远浪,丹叶下高枫。” 宋 陆游 《过邻家》诗:“夕照明丹叶,秋风老白苹。”词语解释:丹荔 拼音:dān lì
(1).荔枝。因色红,故称。 唐 戴叔伦 《春日早朝应制》诗:“丹荔来金闕,朱樱贡玉盘。” 宋 陆游 《南窗擘黄柑独酌有感》诗:“何限人间堪恨事,黄柑丹荔不同时。”
(2).略呈赤色的薜荔。 宋 陆游 《焚香赋》:“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词语解释:丹青手 拼音:dān qīng shǒu
画工。 唐 高蟾 《金陵晚眺》诗:“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宋 王安石 《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清 孙枝蔚 《晚秋陪丘曙戒泛舟城西》诗:“欲写云水姿,安得丹青手。”词语解释:丹房 拼音:dān fáng
(1).道教炼丹的地方。亦指道观。 唐 王勃 《游庙山赋》:“见丹房之晚晦,知紫洞之宵寒。”《道藏》中有《丹房奥论》、《丹房须知》等书。
(2).神仙的住所。《海内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 清 龚自珍 《小游仙词》之一:“丹房不是漫相容,百劫修成忍辱功。”
(3).对道人的敬辞。《西游记》第十七回:“侍生 熊羆 顿首拜,启上大阐 金池老上人 丹房。”
(4).指红色的花冠或果实。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开丹房以四照,舒翠叶而九衢。” 宋 宋祁 《和宴相公九日郡宴》诗:“榴熟丹房解,萸香紫粒繁。”词语解释:丹铅 拼音:dān qiān
(1).指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亦借指校订之事。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二:“丹铅费永晷,麴糵殴深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 杨 子 用修 拮据坟典,摘抉隐微,白首丹铅,厥功伟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二:“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雪老将心。”
(2).胭脂和铅粉。古代妇女化妆用品。 宋 陆游 《探梅》诗:“高标元合着山泽,絶艳岂復施丹铅。”
(3).借指妇女。《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奴等蒲柳陋姿,丹铅弱质。”词语解释:丹地 拼音:dān dì
(1).染红地面。《晋书·王敦传》:“ 汉武 雄略,亦惑 江充 谗佞邪説,至乃父子相屠,流血丹地。”
(2).古代帝王宫殿中涂饰着红色的地面,因用以指朝廷。 南朝 梁 简文帝 《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新唐书·李纲传》:“位五品,趋丹地。”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造膝依丹地,承恩上赤墀。”词语解释:丹实 拼音:dān shí
(1).红色的果实。 南朝 梁 吴均 《步虚词》:“絳树结丹实,紫霞流碧津。” 宋 苏辙 《奉同子瞻荔支叹一首》:“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寧附书老农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安石榴》:“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
(2).赤诚的心。《宋书·徐湛之传》:“臣每惧异闻,皆略而不答,惟心无邪悖,故不稍以自嫌。慺慺丹实,具如此启。”词语解释:丹脸 拼音:dān liǎn
(1).红润的面容。 唐 许浑 《神女祠》诗:“长眉留桂緑,丹脸寄莲红。” 五代 徐夤 《勾践进西施赋》:“波浅丹脸,鸦深緑鬟。” 宋 赵彦端 《鹧鸪天·文秀》词:“丹脸嫩,黛眉新,肯将朱粉污天真。”
(2).比喻红色的花瓣。 唐 罗隐 《秋霁后》诗:“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顰。” 宋 陈与义 《拒霜》诗:“浓露湿丹脸,西风吹緑裳。”词语解释:丹笔 拼音:dān bǐ
(1).朱笔。《初学记》卷二十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盛吉 为廷尉,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 吉 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决罪。”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繁》:“昔 陶隐居 《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 阮孝绪 《七録》,书有 文德殿 者,丹笔写其字。” 宋 陈师道 《寄晁以道》诗:“须子五千卷,丹笔校黄本。”
(2).犹史笔。《隋书·儒林传·刘炫》:“数忝徒劳之职,久执城旦之书,名不挂於白简,事不染於丹笔。”词语解释:丹泉 拼音:dān quán
传说中的仙泉,饮之不死。 晋 郭璞 《游仙》诗:“ 丹泉 漂朱沫, 黑水 鼓玄涛。”《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庄郊游〉》:“始整丹泉术,终覿紫芳心。” 吕向 注:“丹泉,丹峦之泉,饮之不死。” 唐 曹唐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词语解释:丹枝 拼音:dān zhī
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齐己 《贻王秀才》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罗隐 《东归》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
词语解释: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词语解释:丹楹 拼音:dān yíng
(1).用朱漆涂柱。《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秋,丹 桓 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堊,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汉书·货殖传》:“及 周 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
(2).朱漆的楹柱。借指华丽之居。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茅茨艶於丹楹,采椽珍於刻桷。” 唐 李绅 《过吴门》诗:“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剪灯馀话·至正妓女行》:“丹楹陡峻栖鳷鹊,华表玲瓏鏤角端。”词语解释:丹水 拼音:dān shuǐ
(1).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 出焉,而南流注於 渤海 。”《楚辞·贾谊〈惜誓〉》:“涉 丹水 而驰骋兮,右大 夏 之遗风。” 王逸 注:“ 丹水 ,犹 赤水 也。《淮南》言 赤水 出 崑崙 也。”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 商山 隐士石, 丹水 凤凰磯。” 清 黄遵宪 《感事》诗之二:“ 元洲 长洲 本幻渺, 丹水 赤水 疑有无。”
(2).水名。在今 河南 沁阳县 北。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怀州 北有 丹水 ,其源出 长平山 下。传云 秦 杀 赵 卒,其水变赤,因以为名。”词语解释:丹衷 拼音:dān zhōng
赤诚之心。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解讲疏》:“敢誓丹衷,庶符皎日。” 唐 戴叔伦 《曾游》诗:“絶粒感 楚 囚,丹衷犹照耀。” 明 钱澄之 《孤萤篇》:“祗今寂寞自明灭,耿耿丹衷应有血。”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白髮在堂,奚忍毁巢破卵;丹衷未泯,寧甘屈节事人?”词语解释:丹槛 拼音:dān kǎn
赤色的栏杆。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 景林寺 ,在 开阳门 内御道东。讲殿叠起,房廡连属,丹槛炫日,绣桷迎风,实为胜地。” 南朝 梁 任昉 《静思堂秋竹应诏》:“緑条发丹槛,翠叶映雕梁。” 唐 刘禹锡 《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诗:“山色葱笼丹槛外,霞光泛灩翠松梢。”词语解释:丹顶 拼音:dān dǐng
指丹顶鹤朱红色的头顶。 唐 刘禹锡 《鹤叹》诗之二:“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 宋 陆游 《山房》诗:“老鹤初来未丹顶,稚松亲种已虬枝。”《水浒传》第一回:“鹤生丹顶,龟长緑毛。” 胡乔木 《仙鹤》诗:“你的仪态是优雅的峰端,你的丹顶是珍异的王冠。”词语解释:丹气 拼音:dān qì
(1).赤色的水气。亦指彩霞。《文选·左思〈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李善 注:“《河图》曰: 崑崙山 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也。”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蒙朱霞之丹气,暖白日之素景。”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二:“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寂絶乘丹气,玄明上玉虚。”
(2).炼丹时产生的气。 宋 陆游 《晨坐道室有感》诗:“丹气初昇勤沐浴,芝房未熟饱耘锄。” 元 虞集 《为范尊师赋云林清游》诗:“緑室嘘丹气,苍崖受日精。”词语解释:丹光 拼音:dān guāng
(1).指霞光。《宋书·礼志三》:“霞凝生闕,烟起成宫;臺冠丹光,坛浮素靄。”
(2).炼丹的火光。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赩丹光而电烻,颯翠氛而杳冥。”词语解释:丹红 拼音:dān hóng
赤色。 南朝 梁简文帝 《新成安乐宫》诗:“遥看云雾中,刻桷映丹红。”词语解释:丹篆 拼音:dān zhuàn
(1).用朱砂书写的篆文。《隋书·潘徽传》:“至于采标緑错,华垂丹篆,刑名长短,儒墨是非。”
(2).指仙道之书或符箓。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韩退之梦吞丹篆》:“ 退之 常説,少时梦人与丹篆一卷,令强吞之。” 唐 杜牧 《赠朱道灵》诗:“ 刘根 丹篆三千字, 郭璞 青囊两卷书。”词语解释:丹元 拼音:dān yuán
(1).道教语。心神。《黄庭内景经·心神》:“心神丹元字守灵。” 梁丘子 注:“心为藏府之元,南方火色,栖神之宅,故言守灵也。” 唐 李商隐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丹元子何索,在己莫问邻。” 清 赵翼 《挽唐再可》诗:“丹元养铅汞,胎息调龙虎。”
(2).指赤诚之心。 明 刘基 《女儿割股词》:“丹元诉天天为愁,泪洒长河作飞雨。”词语解释:丹葩 拼音:dān pā
红花。 汉 刘向 《列仙传·赤斧》:“髮虽朱蕤,颜曄丹葩。”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唐 王勃 《怀仙》诗:“紫泉漱珠液,玄巖列丹葩。”词语解释:丹毂 拼音:dān gū
犹丹轮。指华贵的车。 三国 魏 曹植 《闲居赋》:“丹轂更驰,羽骑相过。”《后汉书·崔骃传》:“﹝ 駰 ﹞母 师氏 能通经学、百家之言, 莽 宠以殊礼,赐号 义成夫人 ,金印紫綬,文轩丹轂,显於 新 世。”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前驱 吴回 后 炎皇 ,絳旂丹轂朱冠裳。”词语解释:丹楼 拼音:dān lóu
红楼。多指宫、观。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丹楼琼宇,宫观异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 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王勃 《临高台》诗:“紫阁丹楼纷照耀,碧房锦殿相玲瓏。” 清 吴伟业 《横云》诗:“青嶂千金凿,丹楼百尺高。”词语解释:丹漆 拼音:dān qī
(1).朱红色的漆。《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后汉书·祭祀志上》:“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睹丹漆之辉煌兮,滑泽脂韦而易毁也。”
(2).用朱漆涂饰。 汉 王充 《论衡·乱龙》:“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 晋 张华 《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斵,终负素质。”
(3).红色和黑色。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夫聵者不可督之以分雅郑,瞽者不可责之以别丹漆。”
(4).泛指各种颜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唐 沉亚之 《移佛记》卷六:“坚之以脂胶,饰之丹漆五色,然后形神儼然成其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统序科第》:“琴瑟不改:而清浊殊涂;丹漆不施,而丰俭异致。”词语解释:丹极 拼音:dān jí
宫殿中的红色栋宇。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流涕洒丹极,万乘为酸辛。” 宋 朱熹 《孝宗皇帝挽歌词》:“遽移丹极仗,便上白云乡。”词语解释:丹粉 拼音:dān fěn
(1).红色的粉末。 唐 李商隐 《韩翃舍人即事》诗:“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緑房。”
(2).泛指颜料。《新唐书·阎立本传》:“﹝ 立本 ﹞俯伏池左,研吮丹粉。” 宋 陆游 《芳华楼赏梅》诗:“天工丹粉不敢施,雪洗风吹见真色。”《宋史·职官志五》:“丹粉所,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词语解释:丹凤阙 拼音:dān fèng quē
帝阙;京城。《水浒传》第七一回:“正是猛虎直临丹凤闕,杀星夜犯卧牛城。”词语解释:丹头 拼音:dān tóu
(1).道教指精炼而成的丹药。 宋 陆游 《病中示儿辈》诗:“狂思攘鬼手,危至服丹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养在鼎中,须要九转,火候足了,先生了黄芽,又结成白雪,启炉时就扫下这些丹头来,只消一粟米大,便点成黄金白银,那母银仍旧分毫不亏的。”《歧路灯》第七三回:“贫道所以带了个丹头到京,原拟略试小术,聊助军餉。”
(2).比喻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朱子语类》卷五二:“集义是养气底丹头,必有事便是集义的火法。”《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柳太守 ﹞传出密示,要 苏州 这卷《金刚经》……回説:‘《金刚经》乃本寺镇库之物,不肯卖的,情愿纳价罢了。’太守见了白物,收了顽涎,也不问起了,如此不止一次。这《金刚经》到是那太守发科分起发人的丹头了。”词语解释:丹唇 拼音:dān chún
(1).红唇。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丹脣外朗,皓齿内鲜。” 晋 成公绥 《啸赋》:“发妙声於丹脣,激哀音於皓齿。” 唐 卢照邻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诗:“丹脣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2).指少年。 唐 沉佺期 《移禁司刑》诗:“丹脣曾学史,白首不成儒。”词语解释:丹旌 拼音:dān jīng
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丹旌即路,祖奠在庭。” 宋 苏舜钦 《韩忠宪公挽词》之二:“霜风吹縞帐,野月照丹旌。”词语解释:丹洞 拼音:dān dòng
(1).道观。 唐 王勃 《寻道观》诗:“碧坛清桂閾,丹洞肃松枢。”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仙院参差弄笙簧,人住深深丹洞旁,閒将双眼閲沧桑。”
(2).指仙境。 唐 刘禹锡 《麻姑山》诗:“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五:“自是神常入异境,无非丹洞玄圃,金堂玉陛。其中之人,则皆仙也。”词语解释:丹邱 拼音:dān qiū
见“ 丹丘 ”。
词语解释:丹丘 拼音:dān qiū
亦作“ 丹邱 ”。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王逸 注:“ 丹丘 昼夜常明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 太一 ,或覃思以歷 丹丘 。” 唐 韩翃 《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 丹丘 。” 宋 林景熙 《宿台州城外》诗:“荒驛 丹邱 路,秋高酒易醒。” 清 吴伟业 《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 燕 齐 迂怪士,祇知 碣石 有 丹邱 。”词语解释:丹方 拼音:dān fāng
(1).炼丹的方术。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又诸小饵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深浅,故力势不同。” 南朝 梁 沉约 《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丹方缄洞府, 河 清时一传。” 唐 司空图 《五十》诗:“清秩偶叨非养望,丹方频试更堪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神仙有丹诀无丹方。丹方是烧炼金石之术也。”
(2).相传的验方。 唐 卢照邻 《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客有过而哀之者,青囊中出金花子丹方相遗之,服之病愈。”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安排下佯小心,粧大胆,丹方一味,他若是皱着双眉,我则索牙牀前告他一会。” 巴金 《寒夜》二五:“她拿回来的有 中国 的丹方。”词语解释:丹华 拼音:dān huá
(1).红花。 汉 蔡邕 《琴赋》:“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煒燁,緑叶参差。” 晋 张华 《杂诗》之二:“白苹齐素叶,朱草茂丹华。”
(2).道教所炼的丹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金丹》:“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诗:“丹华既相付,促景定当延。”词语解释:丹府 拼音:dān fǔ
(1).赤诚的心。《文选·陆机〈辨亡论〉下》:“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 刘良 注:“丹府谓赤心也。”
(2).即丹田。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 王十朋 集注:“丹府,即道家所谓丹田也。”参见“ 丹田 ”。
词语解释:丹田 拼音:dān tián
(1).人体部位名。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 务成子 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2).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词语解释:丹灵 拼音:dān líng
指太阳。 明 夏完淳 《寒灯赋》:“丹灵已匿,素魄未升。”词语解释:丹术 拼音:dān shù
炼丹的方法。《新唐书·裴潾传》:“今乃方士 韦山甫 、 柳泌 等以丹术自神,更相称引,诡为陛下延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富翁见説是丹术,一发投其所好。”《歧路灯》第七五回:“道士道:‘我有丹术,须你有丹心。’”词语解释:丹墨 拼音:dān mò
朱墨和黑墨。古人用于书写与点校书籍。 唐 韩愈 《谴疟鬼》诗:“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宋 苏轼 《送刘道原归觐南康》诗:“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姦彊。” 宋 黄庭坚 《与徐彦和》:“所寄诗文,久乃得。熟观之,极见琢磨之功。奉想丹墨之暇,左右经史时,以古人用心处,一浣刀笔之尘也。” 清 金农 《蔡七舍人端削牍寄予因答来贶》诗:“丹墨校无恙,寒暄慎独居。”词语解释:丹室 拼音:dān shì
(1).华美的房屋。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紫房丹室,犹居燬宅之间;朱紱瑶筐,未出尘笼之际。”
(2).炼丹的丹房。指寺庙。 唐 陆龟蒙 《和寒日书斋即事》诗之二:“静对真图呼緑齿,偶开丹室问黄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段朝用》:“﹝ 段朝用 ﹞自言工点化之术,初以术干 翊国公 郭勛 , 勛 筑丹室居之,以所炼为仙银製器百餘,云饮食用之可不死。”《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胡三公子 ﹞打扫家里花园,以为丹室。先兑出一万银子,託 憨仙 修製药物。”词语解释:丹景 拼音:dān jǐng
红日。 唐 李白 《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祖席留丹景,征麾拂綵虹。” 王琦 注引 杨齐贤 曰:“丹景,日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三:“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词语解释:丹凤诏 拼音:dān fèng zhào
后赵 石虎 以五色纸为诏书,衔之木凤口,以颁行天下。见《晋书·石季龙载记》。后因以“丹凤詔”泛称帝王诏书。 唐 戴叔伦 《赠司空拾遗》诗:“望闕未承丹凤詔,开门空对 楚 人家。” 五代 徐夤 《献内翰杨侍郎》诗:“丹凤詔成中使取,白龙香近圣君来。”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天上一封丹凤詔,门前三丈碧油幢。”词语解释:丹池 拼音:dān chí
(1).传说中的水名。 三国 魏 郭遐周 《赠嵇康》诗之二:“厉翼太清中,徘徊於 丹池 。”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六:“灵人侍 丹池 ,朝朝为日浴。”
(2).指赤色的水。 晋 刘欣期 《交州记》卷二:“ 龙门 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腮点额,血流此水,常如丹池。”词语解释:丹萸 拼音:dān yú
即茱萸。 唐 赵彦昭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诗:“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明 夏完淳 《傍妆台·自叙》套曲:“黄花无分,丹萸几人。”词语解释:丹液 拼音:dān yè
(1).道教称长生不老之药。 唐 王维 《过太乙观贾生房》诗:“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阳宾。” 赵殿成 笺注:“《汉武内传》:‘其次药有九丹金液,子得服之,白日升天。’” 宋 陆游 《晨读道书》诗:“丹液下注脐,黄云上通脑。”
(2).朱红色的液汁。 清 陈维崧 《浣溪沙·咏橘》词:“擘罢春纤丹液冷,传来罗帕玉肌凉,昨宵酒恶倍思量。”词语解释:丹素 拼音:dān sù
(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 毛 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 郑玄 笺:“中衣以綃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 鲁 客事 楚王 ,怀金袭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唐 李白 《赠溧阳宋少府陟》诗:“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 王琦 注引 杨齐贤 曰:“丹素,心也。” 宋 柳永 《倾杯》词:“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宋史·世家传二·孟昶》:“丹素备陈於翰墨,欢盟已保於金兰。”
(3).犹史册。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 唐昭宗 ﹞进 鏐 封爵而赐之铁券曰:‘……志奬王室,绩冠侯藩,著于旂常,流在丹素。’”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岂绘事以丹素成妍,帝京以山水为助。”
(5).朱书符箓的白绢。 唐 裴鉶 《传奇·邓甲》:“遂立坛于桑林中,广四丈,以丹素周之。”
(6).比喻粉饰的言辞。《北史·萧宝夤传》:“累年之后,方求追访,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