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得丧 拼音:de sàng
(1).犹得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庄子·田子方》:“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韩诗外传》卷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於道。” 宋 梅尧臣 《村墅闲居》诗:“古来得丧何须问,世上荣枯只等閒。”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参见“ 得失 ”。
(2).偏指失。指丧失名利。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谓予不以得丧累其所守,不为怨愤不懌之词。”参见“ 得失 ”。
词语解释:得失 拼音:dé shī
(1).得与失。犹成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观前世行事得失以为龟鑑。”
(2).得与失。指利弊。 唐 韩愈 《禘祫议》:“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传》:“ 浙 中海塘为患,有 韩参议 者,从先生访水利得失,先生条刺利害兴废。”
(3).得与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鵠下翩翩。” 杨朔 《英雄时代》:“一个人要是自私,处处专考虑个人的利害,个人的得失,个人的生死,那他就会前怕狼、后怕虎,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永远也不会变成英雄。”
(4).得与失。特指赢利与亏本。《列子·力命》:“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
(5).得与失。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 晋 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 华 ,比诸羣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6).得与失。指好坏,优劣。《汉书·宣帝纪》:“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鲁迅 《别诸弟》诗之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过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 云:‘不觉有餘事,唯忆与 郗 家离婚。’” 徐震堮 校笺:“异同得失乃偶辞偏义之例,异同与得失各为一词,此处专着后者;而得失一词中,又专取一失字。”《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则与杖。”
词语解释:得失 拼音:dé shī
(1).得与失。犹成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观前世行事得失以为龟鑑。”
(2).得与失。指利弊。 唐 韩愈 《禘祫议》:“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传》:“ 浙 中海塘为患,有 韩参议 者,从先生访水利得失,先生条刺利害兴废。”
(3).得与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鵠下翩翩。” 杨朔 《英雄时代》:“一个人要是自私,处处专考虑个人的利害,个人的得失,个人的生死,那他就会前怕狼、后怕虎,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永远也不会变成英雄。”
(4).得与失。特指赢利与亏本。《列子·力命》:“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
(5).得与失。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 晋 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 华 ,比诸羣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6).得与失。指好坏,优劣。《汉书·宣帝纪》:“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鲁迅 《别诸弟》诗之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过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 云:‘不觉有餘事,唯忆与 郗 家离婚。’” 徐震堮 校笺:“异同得失乃偶辞偏义之例,异同与得失各为一词,此处专着后者;而得失一词中,又专取一失字。”《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则与杖。”词语解释:道丧 拼音:dào sàng
报丧词语解释:凋丧 拼音:diāo sàng
(1).丧亡。 晋 陆机 《门有车马客行》:“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隋书·礼仪志一》:“后主嗣立,无意典礼之事,加旧儒硕学,渐以凋丧,至於朝亡,竟无改作。”
(2).丧失;失落。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 干 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驊騮气凋丧。”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大抵压制之国,政权不许参预,赋税日以繁苛,摧抑民生,凌锄士气。务令其身体拘屈,廉耻凋丧,志气扫荡,神明幽郁。” 郁达夫 《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日影黄, 维摩 病后气凋丧。”词语解释:沦丧 拼音:lún sàng
(1).沦没丧亡;丧失。《书·微子》:“今 殷 其沦丧。” 孔 传:“沦,没也。言 殷 将没亡。”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 咸阳 王气都沦丧,离离蒿满宫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崇祯三相》:“烈皇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丧者,以辅佐非人也。”如:国土沦丧。
(2).引申为死亡。 宋 苏辙 《皇太后上仙慰表》:“母仪沦丧,率土震惊。”词语解释:死丧 拼音:sǐ sàng
(1).死亡。《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尉缭子·战威》:“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会 ( 钟会 )既死, 蜀中 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2).指丧葬之事。《汉书·食货志上》:“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唐 元稹 《崔公墓志铭》:“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词语解释:心丧 拼音:xīn sàng
(1).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郑玄 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门人 上党 冯胄 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晋 挚虞 《师服议》:“自古弟子无师服之制,故 仲尼 之丧,门人疑於所服, 子贡 曰:‘昔夫子丧 颜回 ,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遂心丧三年。此则怀三年之哀,而无齐衰之制也。” 清 黄景仁 《寒夜检邵叔宀师遗笔》诗:“三年谁与共心丧,旧物摩挲泪几行!”
(2).泛指无服或释服后的深切悼念,有如守丧。《晋书·傅玄传》:“ 世祖武皇帝 虽大孝烝烝,亦从时释服,制心丧三年。至於万机之事,则有不遑。”《新唐书·于志宁传》:“公主身服斩衰,服可以例除,情不可以例改。心丧成婚,非人情所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尚书 夫妇痛哭倍常,认作亲生父母,心丧六年。”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一》:“虽不服其服而有其实者谓之心丧。”词语解释:遭丧 拼音:zāo sàng
遭遇丧事。《左传·文公六年》:“秋, 季文子 将聘于 晋 ,使求遭丧之礼而行。”《左传·哀公十五年》:“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 杜预 注:“遭所聘之丧。”《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昔有贤士,姓 韩 名 朋 ,少小孤单,遭丧遂失其父,独养老母。”词语解释:弱丧 拼音:ruò sàng
谓少而失其故居。《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郭象 注:“少而失其故居,名为弱丧。夫弱丧者,遂安於所在而不知归於故乡也。” 成玄英 疏:“弱者弱龄,丧之言失。谓少年遭乱,丧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归。”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从流既难反,弱丧谓不然。”《南史·隐逸传上·顾欢》:“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词语解释:雕丧 拼音:diāo sàng
衰亡;衰微。《宋书·索虏传论》:“ 元康 以后,风雅雕丧。” 郭沫若 《蜩螗集·祭昆明四烈士》:“抗战八年,民生雕丧,幸获胜利,勉跻五强。”
彫喪:1.死亡。 晋 陆机 《门有车马客行》:“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彫丧。” 宋 苏轼 《与宋汉杰书》之一:“话及畴昔,良復慨然,三十餘年矣,如隔晨耳,而前人彫丧略尽,僕亦仅能生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女曰:‘妾失身於郎,谁实为之?脱令中途彫丧,焉置妾也?’”
(2).衰敝;颓丧。《周书·苏绰传》:“世道彫丧,已数百年。”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筋力交彫丧,飘零免战兢。”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今日屡败之后,元气彫丧。” 词语解释:通丧 拼音:tōng sàng
上下通行的丧礼。《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存者不至於伤生,逝者不至於甚痛,谓之达理,以贯通丧。”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名教》:“ 唐 氏 五代 之乱,教化之事久缺, 雍 熙 初,始勑羣臣用通丧之制。”词语解释:斲丧 拼音:zhuó sàng
亦作“斵丧”。
(1).摧残;伤害。《左传·哀公十五年》:“ 齐 陈瓘 如 楚 ,过 卫 。 仲由 见之,曰:‘天或者以 陈氏 为斧斤,既斵丧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 宋 苏轼 《盖公堂记》:“ 萧何 、 曹参 亲见其斵丧之祸,而收其民於百战之餘,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 明 刘基 《艳歌行》:“斲丧在须臾,成长何艰哉!”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圣者》:“ 上海 的孩子们真是可怜!看不见一株青草,听不见一句鸟声,生下来便和自然绝了缘,把天真的性灵斲丧。”
(2).特指沉溺酒色,伤害身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斲丧》:“人不自爱惜,耗其精神於酒色者,曰斲丧。” 梁启超 《禁早婚议》:“少年男女,身体皆未成熟,而使之居室,妄斲丧其元气,害莫大焉。”词语解释:执丧 拼音:zhí sàng
《礼记·檀弓上》:“ 曾子 谓 子思 曰:‘ 伋 ,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於口者七日。’”后以“执丧”为奉行丧礼或守孝之称。《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执丧,哀戚甚悼。” 唐 元稹 《李珝监察御史制》:“以尔 珝 文学周敏,操行端方,执丧有闻,俯以就制。” 清 魏源 《赵汝愚拥立宁宗论》:“ 孝宗 崩,羣臣疏请执丧,而 光宗 不成服,不执丧。”词语解释:沮丧 拼音:jǔ sàng
(1).灰心失望;伤心失意。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岂识向之夸慢,祇足以成今之沮丧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是时, 李嗣源 已入於 汴 ,帝闻诸军离散,精神沮丧,至 万胜镇 即命旋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至此,神气沮丧,徒有汗淫。” 茅盾 《子夜》十七:“ 孙吉人 这话刚出口, 王和甫 就很沮丧地摇头, 吴荪甫 摸着下巴叹气。”
(2).形容震惊失色。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词语解释:临丧 拼音:lín sàng
亲临丧礼。《论语·八佾》:“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晋 陆云 《吊陈伯华书》:“今遣吏恭集薄祭,不得临丧以叙悲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周 世盛德,有铭誄之文。大夫之才,临丧能誄。”《新唐书·高俭传》:“ 长孙无忌 伏马前,陈 士廉 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以此知士大夫朝服临丧慰问,深不可也。”词语解释:送丧 拼音:sòng sàng
犹送殡。《礼记·曲礼上》:“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旧唐书·崔日用传》:“吏民数百,皆縞服送丧。” 吴组缃 《山洪》十二:“看见一大批女人送丧样的赶路,提着手炉,扛着包袱。”词语解释:降丧 拼音:jiàng sàng
降下灭国之祸。《书·君奭》:“弗弔天降丧於殷。” 孙星衍 疏:“言不善之天,降丧亡之祸于 殷 。”《旧唐书·敬宗纪》:“ 宝历 不君,国统几絶,天未降丧,幸赖 裴度 ,復任弼谐。”词语解释:行丧 拼音:xíng sàng
举办丧事。《吕氏春秋·节丧》:“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后汉书·崔駰传》:“行道,母 刘氏 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太平广记》卷四七一引 晋 陶潜 《续搜神记·宋士宗母》:“时人谓 士宗 应行丧, 士宗 以母形虽变,而生理尚存,竟不治丧。”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其祖母 黄氏 死, 敬子 请解官与诸叔俱行丧,义声振一时。”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误讣》:“小人到 饶州 ,逕进东门,正遇行丧。”词语解释:期丧 拼音:qī sàng
亦作“朞丧”。 犹期服。为期一年的丧服。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旧制,朞丧百日内妨试,尊卑长幼同。”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大凡人家尊长朞丧,多年高者;卑幼朞丧,多年幼者。”词语解释:轻丧 拼音:qīng sàng
古代丧服之一。五服之最轻者,即缌麻服。《礼记·杂记上》:“大夫有私丧之葛,则於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絰。” 郑玄 注:“轻丧,緦麻也。”
轻易丧生。 清 洪昇 《长生殿·献饭》:“懊恨娥眉轻丧,一宵千种悲伤。”词语解释:护丧 拼音:hù sàng
(1).主持办理丧事。语出《汉书·霍光传》:“ 光 薨,上及皇太后亲临 光 丧。太中大夫 任宣 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旧唐书·裴冕传》:“ 冕 独收 鉷 尸,亲自护丧,瘞于近郊, 冕 自是知名。”
(2).指主持办理丧事者。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 司马氏 《书仪》:‘护丧,以家长或子孙能干事知礼者一人为之’,主人未成服,则护丧为出见宾;宾入酹,护丧出迎;揖而出,护丧为之送。”
(3).护送灵柩归葬。 唐 薛调 《无双传》:“ 仙客 护丧,归葬 襄 邓 。” 宋 王安石 《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 武康公 薨,天子命公乘驛护丧归京师。”《明史·常荣传》:“ 遇春 卒於军, 荣 护丧还。”词语解释:斫丧 拼音:zhuó sàng
摧残;伤害。 周恩来 《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焚书坑儒,荼毒青年,威迫利诱,斫丧人格。”词语解释:剥丧 拼音:bāo sàng
(1).伤亡;丧乱。《书·泰誓中》:“剥丧元良。” 孔 传:“剥,伤害也。”《宋书·谢灵运传》:“是故升平难於恒运,剥丧易以横流。” 唐 陆龟蒙 《田舍赋》:“加以上多而下寡,不胜剥丧之苦,转徙盗聚而充炽焉。”
(2).衰败。 宋 司马光 《京房对汉元帝》:“天实剥丧 汉 室,而昏塞 孝元 之心,使木石不可得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本根剥丧,神气旁皇。”词语解释:终丧 拼音:zhōng sàng
谓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张九龄 自 韶州 入见,求终丧,不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 况 ( 田况 )不得已,乞归葬 阳翟 ,託边事求见,泣请终丧,帝惻然许之。帅臣得终丧自 况 始。”词语解释:殂丧 拼音:cú sàng
去世。 清 刘大櫆 《方庭粹六十寿序》:“不幸十年之间,而两弟并罹殂丧。”词语解释:将丧 拼音:jiāng sàng
护送灵柩。《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词语解释:迎丧 拼音:yíng sàng
把客死外乡者的灵柩或尸骨迎归家乡。《后汉书·袁安传》:“及 贺 卒郡, 閎 兄弟迎丧,不受賻赠。”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忧中有喜》:“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其妻自 河北 来迎丧。”《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 齐襄公 闻 鲁侯 暴薨,佯啼假哭,即命厚殮入棺,使人报 鲁 迎丧。”词语解释:祖丧 拼音:zǔ sàng
奠祭送丧。《魏书·崔光传》:“ 肃宗 祖丧 建春门 外,望轜哀感,儒者荣之。”词语解释:气丧 拼音:qì sàng
犹言泄气,沮丧。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虬髯客》:“客见之。默居末坐,气丧心死。饮数杯,招 靖 谓曰:‘此真天子也。’” 宋 陆游 《游诸葛武侯书台》诗:“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郭沫若 《蜩螗集·颂苏联红军》:“三年执政后的嗜杀狂已经是头垂而气丧。”词语解释:阻丧 拼音:zǔ sàng
沮丧失色。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观者如山色阻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一本作“ 沮丧 ”。 清 黄景仁 《舟发西安至东岩夜泊》诗:“舟行苦相持,帆势忽阻丧。”词语解释:持丧 拼音:chí sàng
护丧;服丧。《后汉书·刘玄传》:“ 圣公 诈死,使人持丧归 舂陵 。”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故事,武臣不持丧, 韩玉汝 奏请持丧。” 清 曾国藩 《随州李君墓表》:“﹝其兄之子﹞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词语解释:久丧 拼音:jiǔ sàng
长期守孝;长期服丧。《墨子·非儒下》:“久丧伪哀以谩亲。”《公羊传·文公二年》:“作 僖公 主何以书?讥。何讥尔?不时也。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也。”《淮南子·道应训》:“厚葬久丧,以亶其家。”词语解释:三年丧 拼音:sān nián sàng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杜预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 伊犁 。”参阅《仪礼·丧礼》、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年之丧》、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词语解释:尸丧 拼音:shī sàng
尸体失落。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县长 赵祉 遣 泥和 拜檄謁 巴郡 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堕水死,尸丧不得。”
(1).尸体;遗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臣从 太原王 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 晋阳 ,不忍空去,愿得 太原王 尸丧,生死无恨。”
(2).主持丧事。 唐 黄滔 《祭先外舅》:“孀妻捧奠,出女尸丧,嗣男而杳杳江岭,鄙子而明明肺肠。”词语解释:余丧 拼音:yú sàng
指父母以外的亲属之丧。《唐律疏议·诈伪·父母死言馀丧》:“诸父母死应解官,诈言餘丧不解者,徒二年半。”词语解释:挽丧 拼音:wǎn sàng
牵引丧车。《汉书·景帝纪》:“其葬,国得发民輓丧,穿復土,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 颜师古 注:“輓谓引车也。”词语解释:停丧 拼音:tíng sàng
人死后殡而不葬。《晋书·贺循传》:“﹝ 循 ﹞后为 武康 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岁月,停丧不葬者, 循 皆禁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类·吴东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停丧止可经旬外,出殯须行径路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 建安 离析, 永嘉 播窜,於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常煒 言:‘ 魏 晋 之制,祖、父未葬者,不听服官。’”词语解释:悲丧 拼音:bēi sàng
悲哀丧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未几,闻玉葬香埋,懎然悲丧,恨不从丽人俱死。”词语解释:唐丧 拼音:táng sàng
谓徒劳;乌有。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石壁数百仞,下临无地,秀极…… 符五 云:‘先生若入 蜀 ,寸寸皆是物也,久之亦厌极矣,何奇之有?’予思自幼熟读 少陵 诗,若不入 蜀 ,便成唐丧。”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前之所得,已成唐丧。”词语解释:当丧 拼音:dāng sàng
主持丧事。《韩非子·内储说上》:“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词语解释:偏丧 拼音:piān sàng
(1).整体中失去一部分。《国语·周语下》:“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 韦昭 注:“丧,亡也。步、言、视、听四者而亡其二,为偏丧。”
(2).丧失配偶,失去丈夫。《诗·小雅·鸿雁》“哀此鰥寡” 汉 毛亨 传:“无妻曰鰥,偏丧曰寡。”
(3).双亲中失去一方。 王闿运 《管太宜人吴氏神诰》:“太宜人幼罹偏丧,从父南夷。”词语解释:除丧 拼音:chú sàng
由着丧服变着吉服或由着重丧服改着轻丧服。《礼记·丧服小记》:“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 孙希旦 集解:“期而除丧者,谓练而男子除首絰,妇人除要带,祥而总除衰杖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诸樊 元年, 诸樊 已除丧,让位 季札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高宗 除丧,予以礼部郎入读祝。”词语解释:会丧 拼音:huì sàng
共同参加丧葬仪式。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有得会丧奉送君者。”《后汉书·杜乔传》:“时 冀 小女死,令公卿会丧, 乔 独不往。”词语解释:节丧 拼音:jié sàng
谓丧事从简。《墨子·节葬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词语解释:从丧 拼音:cóng sàng
送丧;护送灵柩以葬。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从丧朝至 洛 ,还走不及停。”词语解释:大丧 拼音:dà sàng
(1).指帝王、皇后、世子之丧。《周礼·天官·宰夫》:“大丧小丧,掌小官之戒令,帅执事而治之。” 郑玄 注:“大丧,王、后、世子之丧也。”
(2).父母的丧事。《公羊传·宣公元年》:“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国语·晋语二》:“父母死为大丧。”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其人遂下,乃衣縗服者,曰:‘家有大丧,贫甚,不办葬礼。伏知相公推心济物,所以卜夜而来。’”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立断。”词语解释:方丧 拼音:fāng sàng
谓用事父之丧礼以事君丧。《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郑玄 注:“方丧,资於事父。” 孔颖达 疏:“方谓比方也。有比方父丧礼以丧君,故云资於事父。资,取也,取事父之丧礼以丧君。”词语解释:燔丧 拼音:fán sàng
烧毁。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词语解释:交丧 拼音:jiāo sàng
《庄子·缮性》:“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后因以“交丧”喻衰乱。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南史·沉炯虞荔等传论》:“及於运逢交丧,驱驰戎马,所在称美,用捨信有时焉。”《旧唐书·德宗纪论》:“苟於交丧之秋,轻取鄙夫之论,歷观近世,靡不败亡。”词语解释:苶然沮丧 拼音:nié rán jǔ sàng
谓精神颓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词语解释:致丧 拼音:zhì sàng
谓极尽哀戚之情为父母守丧。《礼记·檀弓上》:“事亲……服勤至死,致丧三年。” 郑玄 注:“致,谓戚容称其服也。” 孔颖达 疏:“致之言至也,谓哀情至极而居丧礼。”词语解释:莅丧 拼音:lì sàng
亲临丧事。《国语·晋语二》:“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涖丧以重其罪。”词语解释:达丧 拼音:dá sàng
天下通用之丧礼。《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郑玄 注:“达,谓自天子至於庶人。”《晋书·礼志中》:“每代礼典质文皆不同耳,何为限以近制,使达丧闕然乎!”词语解释:防丧 拼音:fáng sàng
谓主持丧事。 前蜀 冯鉴 《续事始》:“ 黄帝 周游时,元妃 嫘祖 死於道,令次妃 嫫姆 护监,因置 方相氏 以护丧,亦曰防丧。”词语解释:兵丧 拼音:bīng sàng
战争和丧乱。《后汉书·天文志中》:“太微,天子廷。彗星犯之为兵丧。其八月壬子, 孝明帝 崩。”《后汉书·天文志中》:“斗为贵相,为 扬州 ,荧惑犯入之为兵丧。其六年,大将军 商 薨。 九江 、 丹阳 贼 周生 、 马勉 等起兵没郡县。”词语解释:陨丧 拼音:yǔn sàng
(1).死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如何不弔,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曹葆华 《悼--敬献于沫若先生之灵》诗:“同在这天悲地愁的夜里,大声哭悼伟大天才的陨丧。”
(2).失陷。 晋 刘琨 《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词语解释:乖丧 拼音:guāi sàng
(1).丧失。《新唐书·魏元忠传》:“中古以来,大道乖丧,疏贤哲,亲近习。”
(2).颓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装甫解,即趋女所;至则肆宇闔焉,失望而返……神志乖丧,居数日,怏怏而归。”词语解释:乐丧 拼音:lè sàng
举乐办理丧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世人死者有作伎乐,名为乐丧。”词语解释:营丧 拼音:yíng sàng
办理丧事。《后汉书·王允传》:“天子感慟,百姓丧气,莫敢收 允 尸者,唯故吏 平陵 令 赵戩 弃官营丧。”词语解释:剪丧 拼音:jiǎn sàng
犹灭亡。《左传·昭公三十年》:“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 吴国 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 吴 乎?其终不远矣。”词语解释:职丧 拼音:zhí sàng
古官名。掌诸侯及卿大夫、士之有爵位者的丧礼。《周礼·春官·职丧》:“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礼,涖其禁令,序其事。”词语解释:起丧 拼音:qǐ sàng
召鬼。参见“ 起殤 ”。
词语解释:起殇 拼音:qǐ shāng
旧时为祭鬼神而演戏,在开场时召请怨鬼的一种迷信形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然而开场的‘起殇’,中间的鬼魂时时出现,收场的好人升天,恶人落地狱,是两者都一样的……‘起殇’者, 绍兴 人现已大抵误解为‘起丧’,以为就是召鬼,其实是专限于横死者的。”词语解释:凶丧 拼音:xiōng sàng
丧事。《晋书·五行志上》:“ 魏武帝 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匱,始拟古皮弁,裁縑帛为白帢,以易旧服…… 干宝 以为‘縞素,凶丧之象也。’” 俞樾 《茶香室三钞·门眷》引 清 徐逢吉 《清波小志》:“盖门眷, 杭 人家家有之,如有凶丧,其家到门诵经,所谓应副长老是也。人家歷代宗支祖先名号,皆有册开载,久而不忘。”词语解释:卒丧 拼音:zú sàng
终丧。谓满服。 宋 曾巩 《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君少以父仕为太庙斋郎,养其父,不忍一日去左右,至卒丧,年已四十餘。”词语解释:蛊丧 拼音:gǔ sàng
惑乱丧失。 清 唐甄 《潜书·书愤》:“恃其强盛而无所可虞,或淫於色,或困於酒,或壅於味,外以沉鑠其体,而内以蛊丧其志,是强盛者所以自戕也。”词语解释:匿丧 拼音:nì sàng
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旧唐书·刘玄佐传》:“将佐初匿丧,称疾俟代,帝亦为隐,数日乃发丧。”《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刘浩然 状告: 臧荣 不依父姓改作 庄荣 ,伊父 庄觉 ,并母 陈氏 病故后受 吉州 路知事,不候服闕,匿丧之任,於例有违。”《清会典事例·吏部·为本生父母继母及庶祖母治丧》:“如有匿丧不报者,照匿丧例革职。”词语解释:内丧 拼音:nèi sàng
谓大门以内的丧事。《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 孔子 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饌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 郑玄 注:“内丧,同门也。” 孔颖达 疏:“ 孔子 答之云:‘若是大门内之丧则废。’以加冠在庙,庙则在大门之内,吉凶不可同处,故云‘内丧则废’。”词语解释:遗丧 拼音:yí sàng
犹遗失。《荀子·君道》:“材人愿慤拘録,计数纤嗇,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参见“ 遗失 ”。
词语解释:遗失 拼音:yí shī
(1).丢失;丢弃。《楚辞·王逸〈九思·怨上〉》:“将丧兮玉斗,遗失兮钮枢。”注:“钮枢所以校玉斗,玉斗既丧,将失其钮枢。”《北齐书·皮景和传》:“属 寿阳 已陷,狼狈北还,器械军资,大致遗失。”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二三:“为了便于发现是否有信件遗失,从那个时候起, 珊裳 和 明纯 间的通信,都编了号码。”
(2).遗漏。《鹖冠子·能天》:“彼虽至人,能以练其精神,修其耳目,整饰其身,若合符节,大小曲制,无所遗失,远近邪直,无所不及。”《后汉书·鲁丕传》:“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芻蕘以言得罪;既显巖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迨 甘泉 分县修志,得六十六人,而国朝画家不过十四人,皆 扬州 土著,书家不过三人,则其遗失多矣。”
(3).失误;过失。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上方幸 河 东,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后购得本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心若怀冰,战战慄慄;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唐 杜甫 《北征》诗:“虽乏諫諍姿,恐君有遗失。”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一:“庙算无遗失,妖氛快扫除。”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汉书·儒林传赞》:“ 平帝 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贺》:“ 李藩 缀集其歌诗,因託 贺 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一:“每集细加评选,广搜遗失,成一代大观。”
(5).遗忘;忘记。《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汉 郑玄 笺:“ 成王 之令德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之文章,谓 周公 之礼法。” 孔颖达 疏:“又言 成王 所以蒙天之德,泽及子孙者,以其有光光善德,勤行之,不过误,不遗忘,志唯循用旧典之文章,言能遵用 周公 礼法,故得福流子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家人连日疲倦,遗失火烛,厅房楼房烧做一片白地。”
(6).因失禁而排泄。《后汉书·张湛传》:“ 湛 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篤,不能复任朝事,遂罢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部二·鸡》:“小便遗失,用鷄膍胵一具,并肠烧存性,酒服。男用雌,女用雄。”词语解释:全丧 拼音:quán sàng
犹生死。全,保全;丧,丧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传论》:“爵任之於人重矣,全丧之於生大矣。”词语解释:亏丧 拼音:kuī sàng
损伤;损失。《后汉书·马武传论》:“何者?直绳则亏丧恩旧,橈情则违废禁典。”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致兹亏丧,何所逃罪。宜正刑书,肃明典宪。” 宋 司马光 《与王介甫书》:“ 介甫 诚能进一言於主上,请罢条例司,追还常平使者,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復其旧,而 介甫 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於日前矣。於 介甫 何所亏丧而固不移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李忠定公从祀》:“ 纲 罢而两 河 相继沦陷,失身非类,得罪君子,虽有随时倖立之功名,而其亏丧已不可赎矣。”词语解释:互丧 拼音:hù sàng
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例如:六国互丧。——宋·苏洵《六国论》词语解释:霣丧 拼音:yǔn sàng
萎靡颓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支道林 丧 法虔 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词语解释:魂飞魄丧 拼音:hún fēi pò sàng
同“ 魂飞魄散 ”。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西游记》第八八回:“当殿官一见了,魂飞魄丧,都战战的道:‘是个猪魈!猪魈!’”《红楼梦》第七回:“众小廝见他説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词语解释:魂飞胆丧 拼音:hún fēi dǎn sàng
同“ 魂飞魄散 ”。 《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段愷 ﹞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飞胆丧。”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一幕:“几个敌人吓的魂飞胆丧,抱头逃跑。”词语解释:魂飞神丧 拼音:hún fēi shén sàng
同“ 魂飞魄散 ”。 唐 裴铏 《传奇·孙恪》:“遂裂衣化为老猿,追笑者跃树而去…… 恪 乃惊惧,若魂飞神丧,良久抚二子一慟。”词语解释:魂耗魄丧 拼音:hún hào pò sàng
同“ 魂飞魄散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其视州县守令,若鵷鸞之视腐鼠,一或得之,魂耗魄丧,对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盖当时邑令之轻如此。”词语解释:魂消胆丧 拼音:hún xiāo dǎn sàng
同“ 魂飞魄散 ”。 《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段愷 ﹞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词语解释:魂消魄丧 拼音:hún xiāo pò sàng
(1).同“ 魂飞魄散 ”。《水浒传》第一一七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说唐》第四一回:“为首的是大将 李元霸 , 成都 看见,吓得魂消魄丧。”
(2).同“ 魂飞魄散 ”。《红楼梦》第一一六回:“虽説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娬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词语解释:鸡虫得丧 拼音:jī chóng de sàng
同“ 鸡虫得失 ”。 清 蒋士铨 《临川梦·了梦》:“鸡虫得丧成恩怨,鸟鼠因缘见短长。”词语解释:椓丧 拼音:zhuó sàng
遭受伤害。 元 揭傒斯 《〈宋史论〉序》:“反覆小人之情状,痛悼君子之椓丧,读之千载之下,犹当拊膺扼腕,流涕而永叹也!”词语解释:槁丧 拼音:gǎo sàng
灭亡。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