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养上声 [jiàng qiǎng,勉强][shǎng,上升][zhǎng,长幼]广[bàng bǎng][详注1]仿[详注2][详注3][tǎng][chǎng][详注4][rǎng][zāng,肮脏][wàng][qiǎng][chǎng tǎng][dàng xiàng][huǎng][俱往切,《广韵》犷平,县名。在渔阳。][详注5]


注1:苍 仓上声。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唐书·韦述传》苍卒奔逼。
注2:攘 音壤。扰也。《前汉·陈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闲。
注3:向 《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前汉·刑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注4:泱 音坱。泱漭,广大貌。《冯衍·显志赋》览河华之泱漭。
注5:榔 音朗。木名。○按《左思·吴·蜀都赋》槟榔桄榔皆作榔。
末字词组
两两作两征两分斤拨两乞两魑魅罔两掂斤播两弹斤估两
三两铢两参两分三别两螭魅罔两平两拈斤播两称斤约两
一两兼两魏两分星劈两半两并世无两此地无银三百两称斤掂两
五两明两英两分星拨两道三不着两三头不辨两市两到三不着两
分两罔两分金掰两颠斤播两假两三三两两搬斤播两缺斤短两
无两徂两分星擘两半斤八两储两银两旗扁银两大两
百两车两分斤掰两顶头银两争斤论两掂斤抹两弹筋估两着三不着两
斤两小两分星掰两九两严两掂斤估两有斤两 

词语解释:两两  拼音:liǎng liǎng
(1).成双成对。《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 张可久 《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词语解释:三两  拼音:sān liǎng
约数,表示少量。《汉书·萧何传》:“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 萧何 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箇死无招对。” 马烽 《三年早知道》:“他三两步就跑到我跟前,热情地和我握手。”
词语解释:一两  拼音:yī liǎng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词语解释:五两  拼音:wǔ liǎng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词语解释:分两  拼音:fēn liǎng
一分一两。谓分量,轻重。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但云此病若何,当服何药,是在《千金》某部第几卷,即取纸书授之,分两不少差。”《红楼梦》第八四回:“太太説了,叫二奶奶亲自把分两对準了呢。”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一章:“ 萧长春 听了,在心里掂了掂分两。”
词语解释:无两  拼音:wú liǎng
独一无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 郭沫若 《豕蹄·漆园吏游梁》:“他觉得他做寓言的工夫真正是古今无两。”
词语解释:百两  拼音:bǎi liǎng
(1).古时车凡两轮,故以两计数。百两,即百辆车。特指结婚时所用的车辆。亦泛言车辆多。《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 传:“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於诸侯,送御者皆百乘。” 唐 杨巨源 《和吕舍人喜张员外自北番回至境上先寄》:“百两开戎垒,千蹄入御栏。” 唐 张光朝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三周初展义,百两遂言归。” 宋 苏轼 《次韵许遵》:“供帐已应烦百两,击鲜无久溷诸郎。”
(2).借指出嫁。 唐 周遇 《霍夫人墓志》:“遂适 彭城公 ,百两之后,一与之齐,严奉舅姑,敬恭戚族。”
词语解释:斤两  拼音:jīn liǎng
斤和两。计算重量的单位。因亦借指重量;分量。《淮南子·人间训》:“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两之轻重,端匹之修短,人皆能之,何烦於哲哉!”《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拈 须弥山 ,即知斤两。”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李 ( 李白 )之《乌栖曲》《杨叛儿》等,虽甚足情致,终是斤两稍轻,咏叹不足。”《西游记》第三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鉈虽小压千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九:“ 徐义德 虽然讲话不多,却有斤两。”
词语解释:作两  拼音:zuò liǎng
《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於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本《易》“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讲学碑》:“皇太子洊雷种德,重离作两。” 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天纵储睿,生知作两。”
词语解释:铢两  拼音:zhū liǎng
(1).一铢一两。引申为极轻的分量。《子华子·北宫子仕》:“夫平犹权衡然,加銖两则移矣。”《南史·刘悛传》:“时议多以钱货轻转少,宜更广铸,重其銖两,以防人姦。” 宋 王安石 《感事》诗:“乡邻銖两征,坐逮空南亩。” 明 归有光 《会文序》:“时之论文,率以遇不遇加銖两焉。” 鲁迅 《热风·估〈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
(2).比喻微小。《汉书·晁错传》:“今 秦 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銖两之报。”《明史·佞倖传·陆炳》:“ 炳 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銖两奸。”
(3).借指微小之物。 唐 孙樵 《与王霖秀才书》:“设不如意,亦宜上下銖两,不当如此悬隔。”
(4).特指极少量的钱财、银两。《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连奔走六日,并无銖两,一双空手,羞见芳卿。” 清 唐甄 《潜书·更币》:“银日益少,不充世用,有千金之产者尝旬月不见銖两。”
(5).谓分出轻重。喻品评。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考行取友甚峻,能銖两人伦,而滔滔者莫见其厚薄。”
词语解释:兼两  拼音:jiān liǎng
不止一辆车。两,车辆。《后汉书·吴祐传》:“ 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祐 諫曰:‘……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清 顾炎武 《浯溪碑歌》:“匪烦兼两载,不用金玉装,携此一纸书,存之贮青箱。”
谓有两人。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神翰 顾 不一,体变 钟 兼两。” 仇兆鳌 注:“ 顾野王 奇字皆通,有 虔 而 顾 不止一矣。 钟繇 、 钟会 父子善书,有 虔 而 钟 可兼两矣。”
词语解释:明两  拼音:míng liǎng
(1).《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本谓《离》卦离下离上,为两明前后相续之象。后以“明两”指太阳。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明两萃时物,北林荣且丰。”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惟是音泮輊轩,象昭明两,比物丑类之规,切响浮声之軫,后贤斯闓,古或未昭。”
(2).借指帝王或太子。《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 河 阴,庆霄薄 汾 阳。” 李善 注:“明两、庆霄,皆喻 宋高祖 ( 刘裕 )。”《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 吕延济 注:“ 武帝 既明,而太子又明,故谓太子为明两也。” 唐 李白 《商山四皓》诗:“一行佐明两,欻起生羽翼。” 清 顾炎武 《乾陵》诗:“復子仍明两,登遐获令终。”
词语解释:罔两  拼音:wǎng liǎng
亦作“ 罔閬 ”。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精怪。《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杜预 注:“罔两,水神。”《史记·孔子世家》:“ 丘 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孌彼 洛 神,既非罔两;惟此水师,亦非魑魅。”
(2).喻凶恶的坏人。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腌臢打脊,罔两当直,着得随它去,路上偷饭喫。” 刘半农 《拟儿歌·铁匠镗镗》:“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罔两。”
(3).影子边缘的淡薄阴影。《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郭象 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
(4).心神恍惚,无所依据。 汉 司马相如 《哀二世赋》:“精罔閬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王逸 注:“罔两,无所据依貌。”
词语解释:徂两  拼音:cú liǎng
行进的车辆。两,“ 辆 ”的古字。《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吕向 注:“徂,往也。两,车也。”
词语解释:车两  拼音:chē liǎng
见“ 车辆 ”。
词语解释:车辆  拼音:chē liàng
亦作“ 车两 ”。 车的总称。《宋书·张畅传》:“近以骑至,车两在后。”《元史·百官志六》:“器物局,秩从五品。掌……帐房车辆,金寳器物。”《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公子一直等一行车辆人马都已走了,又让那些送行的亲友先行,然后才带 华忠 并一应家人回到庄园。”
词语解释:小两  拼音:xiǎo liǎng
(1). 隋 唐 衡名。 隋 唐 度量衡有大小二制,以二十四铢为一小两,三小两为一大两。《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权衡度量之制……调鐘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餘公私用大升大两。”
(2).今市制分一斤为十两,故俗称以前分一斤为十六两之两为小两。
词语解释:征两  拼音:zhēng liǎng
即征车。两,“ 辆 ”的古字。 唐 郑愕 《送萧颖士赴东府》诗:“春郊桃李月,忍此戒征两。”参见“ 征车 ”。
词语解释:征车  拼音:zhēng chē
远行人乘的车。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别袖拂 洛水 ,征车转 崤陵 。” 明 文徵明 《马上口占谢诸送客》诗之九:“立马双桥日欲斜,沙尘吹雾暗征车。” 清 钱谦益 《应召赴阙车中言怀》诗之七:“山低落日坡陀影,岸瘠征车轣轆声。”
徵車: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 清 方文 《送刘孔安北上》诗:“大云起幽壑,徵车来何迟!” 清 顾景星 《〈楝亭诗钞〉序》:“不佞徵车来 长安 ,晤 子清 如临风玉树。”
词语解释:参两  拼音:cān liǎng
指天与地。语本《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 宋 张载 《正蒙·参两》:“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四七参两》:“《春秋纬》,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参两。”四七,指二十八宿。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幽赞参两,功则宏矣。”参见“ 参天两地 ”。
词语解释:参天两地  拼音:cān tiān liǎng dì
(1).为《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孔颖达 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数於天,取耦数於地。” 清 俞樾 《诸子平议·淮南子内篇一》“二阳一阴成气三”:“阳之数以三而奇,阴之数以二而偶,所谓参天两地也。”
(2).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司马贞 索隐:“天子比德於地,是贰地也。与己并天为三,是参天也。”
词语解释:魏两  拼音:wèi liǎng
魏 太子。亦特指 曹丕 。两,贰;副。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 汉 贰称敏, 魏 两垂芳。” 南朝 梁 沉约 《谢赐轸调绢等启》:“昔 刘氏 归国,未闻 汉 储之礼; 曹植 还蕃,非降 魏 两之赐。”《陈书·周弘正传》:“虽復 夏启 、 周诵 、 汉 储、 魏 两,此数君者,安足为大王道哉。”
词语解释:英两  拼音:yīng liǎng
简作“啢”,也叫“盎斯”。 英 美 制重量单位。1英两即1盎斯,合十六分之一磅。
词语解释:分金掰两  拼音:fēn jīn bāi liǎng
见“ 分斤掰两 ”。
词语解释:分斤掰两  拼音:fēn jīn bāi liǎng
亦作“ 分斤拨两 ”。亦作“ 分金掰两 ”。 形容为人小气,过分计较。《红楼梦》第四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説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 华 府上去?” 孙犁 《村歌》:“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适,才组织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
词语解释:分星擘两  拼音:fēn xīng bò liǎng
详细分说;清楚,明白。《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便分星百(擘)两,道俺不姓 慕容 。” 元 高文秀 《大劫牢》头折:“今日箇辞却 宋公明 ,我又索行色添凄愴,何须要分星擘两。”
词语解释:分斤掰两  拼音:fēn jīn bāi liǎng
亦作“ 分斤拨两 ”。亦作“ 分金掰两 ”。 形容为人小气,过分计较。《红楼梦》第四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説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 华 府上去?” 孙犁 《村歌》:“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适,才组织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
词语解释:分星掰两  拼音:fēn xīng bāi liǎng
一点一滴,详详细细。也说掰两分星。例如:我问他个掰两分星,说一段从头至尾。——·李寿卿《伍员吹箫》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掰两,责状招实。——·孟汉卿《魔合罗》
词语解释:分斤拨两  拼音:fēn jīn bō liǎng
见“ 分斤掰两 ”。
词语解释:分斤掰两  拼音:fēn jīn bāi liǎng
亦作“ 分斤拨两 ”。亦作“ 分金掰两 ”。 形容为人小气,过分计较。《红楼梦》第四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説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 华 府上去?” 孙犁 《村歌》:“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适,才组织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
词语解释:分三别两  拼音:fēn sān bié liǎng
同“ 分星擘两 ”。 老舍 《牛天赐传》二十:“更使他惭愧的是,他分三别两,谁的是谁的。”
词语解释:分星劈两  拼音:fēn xīng pǐ liǎng
详细分说。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诈语,花唇巧舌,信口支持;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劈两,责状招实。”
词语解释:分星拨两  拼音:fēn xīng bō liǎng
犹言斤斤计较。 明 无名氏 《十样锦》第三折:“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椀儿喫也罢,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
词语解释:颠斤播两  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较量轻重。常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计较微细之事。《绿野仙踪》第四四回:“起先不过房里院外吐些颠斤播两的説话,讥刺几句,使 如玉 知道。”
词语解释:半斤八两  拼音:bàn jīn bā liǎng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八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水浒传》第一○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假设我看你这个人,同别的男子,半斤八两,相差不多,那我早就不敢同你亲近啦。”
词语解释:顶头银两  拼音:dǐng tóu yín liǎng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词语解释:顶首  拼音:dǐng shǒu
(1).旧指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水浒传》第九一回:“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都是老弱虚冒,或一名喫两三名的兵餉,或势要人家闲着的伴当,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落得关支些粮餉使用。”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隶快之在官者,各有买窝之银,今所谓顶首也。往时不过以十计,近且以百计矣。”《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只是衙门中人,使了顶首,买了差使,家里老婆孩儿都指着要穿衣吃饭哩。”
(2).谓出钱顶承胥吏等职。 明 何士晋 《工部厂库须知·营缮司条议》:“各衙门吏书,例有顶首,挟重貲以供役,正欲藉此以酬子母,即舞文弄法,所不暇计。”参见“ 顶头银两 ”。
词语解释:顶头银两  拼音:dǐng tóu yín liǎng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词语解释:九两  拼音:jiǔ liǎng
《周礼》中诸侯联缀万民,不使其离散的九项政治措施。《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繫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郑玄 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 贾公彦 疏:“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有九事,故云以九两繫邦国之民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且 震旦 为学者常詻詻与官立庠序反对,纵校官有长蓻,犹刳心致死以争之,此则一统长久,民不繫於九两之效也。”
词语解释:乞两  拼音:qǐ liǎng
亦作“ 乞良 ”。 犹悲痛,凄凉。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不争夫人死呵,枉乞两的两个小冤家不快,那凄凉日月索躭捱。”
词语解释:螭魅罔两  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
亦作“ 螭魅魍魎 ”。亦作“ 螭鬽魍魎 ”。 传说中川泽山林的妖怪。后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螭,通“ 魑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杜预 注:“螭,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 陆德明 释文:“魅,亡备切;本又作鬽。” 汉 张衡 《西京赋》:“螭魅魍魎,莫能逢旃。” 清 黄宗羲 《七怪》:“ 王孙满 之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言川泽山林也。”
词语解释:半两  拼音:bàn liǎng
古代钱币名。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 汉 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 唐 李商隐 《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 潜 ( 张潜 )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 汉文帝 时钱也。”
词语解释:道三不着两  拼音: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谓说话或行事轻重失宜,考虑不周。《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你哥又没中用,説了几句道三不着两的话。”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夫所谓刺刺不休者,无益之言,道三不着两耳。”《红楼梦》第四八回:“ 文杏 又小,道三不着两, 鶯儿 一个人不彀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词语解释:假两  拼音:jiǎ liǎng
南朝 齐 末年的一种服饰。《南史·齐纪下》:“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此又服祅。假非正名也,储两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词语解释:储两  拼音:chǔ liǎng
即储贰。太子。《魏书·肃宗纪》:“自 潘充华 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羆无兆,维虺遂彰。”《旧唐书·张玄素传》:“殿下地居储两,当须广树嘉猷。” 宋 沉遘 《贺即位表》:“皇帝陛下受昊穹之命,承三后之休,继体先皇,正位储两。”
词语解释:争斤论两  拼音:zhēng jīn lùn liǎng
指在细枝末节上与人相争理论。例如:他爱争斤论两,少招他。
词语解释:严两  拼音:yán liǎng
装饰华丽的车辆。两,“ 辆 ”的古字。 明 杨慎 《送江景熙》诗:“西陆戒严两,东溟理仙艫。”
词语解释:魑魅罔两  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见“ 魑魅魍魎 ”。
词语解释:魑魅魍魉  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
害人的鬼怪的统称。《文选·张衡〈西京赋〉》:“魑魅魍魎,莫能逢旃。” 李善 注:“《説文》曰:‘螭,山神,兽形。’‘魅,怪物。’魍魎,水神。”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僧晏通》:“虽风雨露雪,其操不易,虽魑魅魍魎,其心不摇。” 明 徐渭 《刘公去思碑》:“即有魑魅魍魎,亦夔夔睢睢,毕露而不可逃。”亦作“ 魑魅罔两 ”。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儔,水断虬龙,陆斩虎兕,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八)》:“以前虽无成例,却是留给后来的宝贝,其功用与铸了魑魅罔两的形状的禹鼎相同。”
词语解释:平两  拼音:píng liǎng
即平露。《太平御览》卷八七三引《孙氏瑞应图》:“平两者,如盖,以知四方,王者政平则生。”
词语解释:并世无两  拼音:bìng shì wú liǎng
犹举世无双。 鲁迅 《集外集拾遗·绍介〈海上述林〉上卷》:“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词语解释:三头不辨两  拼音:sān tóu bù biàn liǎng
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 狄希陈 虽是生长富家,却是三家村的农户,除了银钱,晓得甚么叫是顾綉,三头不辨两,説得像个挣头鸭子一般。”
词语解释:三三两两  拼音:sān sān liǎng liǎng
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宋 潘阆 《酒泉子》词:“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红楼梦》第九十回:“三三两两,唧唧噥噥议论着。” 杨朔 《鸭绿江南北》:“回头一望,江北岸已经笼罩着战争的烟火,只乘下三三两两的灯光。”
词语解释:银两  拼音:yín liǎng
中国 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 汉 代,盛行于 明 清 两代。 清 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虚银两是一种记帐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水浒传》第四回:“ 赵员外 取出银两,教人买办物料。”《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将一船人身边银两行李,尽数搜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了,凑着偌多银两,与 满生 带去。”
词语解释:掂斤抹两  拼音:diān jīn mǒ liǎng
犹言掂斤播两。 明 朱有燉 《小桃红》第一折:“他更有截长补短的钉人钉,掂斤抹两的称人秤。”参见“ 掂斤播两 ”。
词语解释:掂斤播两  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估量轻重。亦以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説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苦煞了懦儿郎,听凭恁掂斤播两;愁煞了穷夫婿,忍耐他数米量柴。”《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自己掂斤播两的不捨得用,你却这样撒泼,也叫罪过。”
词语解释:掂斤估两  拼音:diān jīn gū liǎng
犹言掂斤播两。《隋唐演义》第九六回:“一饭之恩,报以千金,岂是掂斤估两的事?”参见“ 掂斤播两 ”。
词语解释:掂斤播两  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估量轻重。亦以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説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苦煞了懦儿郎,听凭恁掂斤播两;愁煞了穷夫婿,忍耐他数米量柴。”《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自己掂斤播两的不捨得用,你却这样撒泼,也叫罪过。”
词语解释:掂斤播两  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估量轻重。亦以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説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苦煞了懦儿郎,听凭恁掂斤播两;愁煞了穷夫婿,忍耐他数米量柴。”《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自己掂斤播两的不捨得用,你却这样撒泼,也叫罪过。”
词语解释:拈斤播两  拼音:niān jīn bō liǎng
犹言斤斤计较。 明 无名氏 《大劫牢》第一折:“也不索昼夜思量心内想,也不索拈斤播两显耀我这英雄猛将。”
词语解释:此地无银三百两  拼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 阿二 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 阿二 不曾偷”。后用以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暴露。《人民日报》1967.11.5:“‘此地无银三百两’。这是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蠢人的一个笑话。”《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他们做贼心虚,所以总是发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声明。”
词语解释:市两  拼音:shì liǎng
市制重量单位。一市两等于十分之一市斤,旧制等于十六分之一市斤,通称两。
词语解释:搬斤播两  拼音:bān jīn bō liǎng
谓盘剥克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词语解释:旗扁银两  拼音:qí biǎn yín liǎng
清 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
词语解释:弹筋估两  拼音:dàn jīn gū liǎng
形容掂量轻重。《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裡 陈大郎 拿着东西,又不放手,又不增添,故意走出屋簷,件件的翻覆认看,言真道假、弹觔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
词语解释:有斤两  拼音:yǒu jīn liǎng
有分量。谓受人尊重,说话做事有权威性。《新华文摘》1984年第5期:“ 日本 人知道敢于出头干维持会的人,没一个在老百姓眼里有斤两的。”
词语解释:弹斤估两  拼音:dàn jīn gū liǎng
形容掂量轻重。
词语解释:称斤约两  拼音:chēng jīn yāo liǎng
比喻权衡得失。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申耀宗 也没睡着,他肚子里大大小小几杆秤,正在称斤约两的活动呢。”
词语解释:称斤掂两  拼音:chēng jīn diān liǎng
计算重量。谓计较多少、轻重。 王愿坚 《粮食的故事》:“一次搞购粮工作,找全县的干部来布置任务,有个别干部,称斤掂两的,怕任务重了完不成。”
词语解释:到三不着两  拼音: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谓说话做事不仔细、不踏实。《红楼梦》第四八回:“ 文杏 又小,到三不着两的。”
词语解释:缺斤短两  拼音:quē jīn duǎn liǎng
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又作“短斤缺两”
词语解释:大两  拼音:dà liǎng
(1). 隋 唐 时以三两为一大两。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四:“药方中一大两,即今之三两, 隋 合三两为一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大斗大两》:“《唐六典》……二十四銖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
(2).今市制十两为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因称今市制的两为大两。
词语解释:着三不着两  拼音:zháo sān bù zháo liǎng
犹言说话行事轻重失当,考虑不周。《红楼梦》第四五回:“那 珍大爷 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 宗敏 把他的神情又打量一下,看出来他的笑里边含有文章,又想着这个老医生也不是那号着三不着两的人,从来不在重大的事情上开玩笑,说出不冒烟的话。”